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射频消融改良房室结致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分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射频消融改良房室结致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永[1](2021)在《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近年来快速性心律失常患病率逐渐增加,对其进行有效治疗已成为重要问题。临床上常采用的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物虽然可以控制患者症状,但因其有可能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故不宜长期使用。经临床实践证明,应用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是一个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起到根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同时也可以避免因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带来的副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探讨就诊于我院心内科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详细熟悉了解患者年龄、性别等临床特点,以及具体经射频消融术治疗的心律失常类型及例数、应用经导管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回顾性分析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后复发的影响因素,进一步为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研究选取2017.07~2019.07曾就诊于吉大二院心内科且行射频消融手术进行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分析统计患者的年龄及性别等临床资料、心律失常的各种具体类型及其例数,以及应用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的手术成功率、复发率、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而分析患者射频消融后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我院心内科在2017.07~2019.07行射频消融术共治疗570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年龄7~93岁,平均年龄55.3±14.8岁。其中房室旁路患者158例,左侧旁路患者120例,右侧旁路38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84例,房性心动过速13例,心房扑动18例,心房颤动94例,室性早搏77例,室性心动过速10例,复合心律失常患者16例。经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手术总成功率为98.25(560/570),复发率为7.86%(44/560),动静脉瘘、房室传导阻滞及颈部血肿并发症总发生率为0.53%(3/570)。在左侧旁路患者中复发组与未复发组不同消融功率、不同消融累积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右侧旁路患者中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消融功率与消融累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中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消融功率以及消融累积时间可能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比较,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游离甲状腺素T3和乳酸脱氢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自变量设为上述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单因素分析结果,因变量设为术后复发,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升高可能是心房颤动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在室性早搏患者中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最早激动点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提前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消融功率、消融累积时间、单点或多区域消融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AVNRT以及左侧旁路消融中消融功率≥35W、消融累积时间≥90s可能会降低消融后复发率;在室性早搏消融中选择心室最早激动点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提前≥35ms处作为消融靶点则可能有利于降低消融后复发率;D-二聚体升高可能是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张露江[2](2020)在《房室结双径路致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房室结双径路(Dual Atrioventricular Nodal Pathway,DAVNP)是指房室结内存在着功能上纵行分离的两条不同性能的传导径路,其不应期和传导性不一,由此,临床上可以产生折返性和非折返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多样。甚至由于隐匿性传导的原因,窦律时出现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临床需要仔细甄别,否则容易误诊,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起搏治疗。本文报告11例心内电生理确诊为房室结双径路并窦性心律时房室传导阻滞,成功进行慢径改良后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恢复正常的患者,并总结房室结双径路在窦律时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现象的临床和电生理特征。对象与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连续住院的患者11例,男性9例,女性2例,年龄12-45岁(平均年龄22±9岁),阵发性心悸9例,其中4例有典型心动过速发作并呈突发突止的表现,无明显症状2例,所有患者无晕厥发生。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或10天长程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窦性心律时间歇性I度和II度房室传导阻滞,P-R最长达560ms,最严重者连续出现2:1房室传导阻滞。既往无心脏病、高血压及其他疾病史,就诊前无明显上呼吸道感染及药物使用史。心脏彩超或磁共振排外结构性心脏病,排外甲状腺疾病和电解质紊乱。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行心内电生理检测,明确诊断后行射频消融。术后复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10天长程动态心电图。随访3个月至3年,观察患者房室传导阻滞情况。结果:(1)所有患者电生理检测时均频繁出现房室传导异常,阻滞部位均于希氏束以上。A-V间期显着延长,A-H间期突然或逐渐延长,而HV间期不变,静脉异丙肾上腺素或阿托品房室传导功能恢复正常。(2)静脉异丙肾上腺素或阿托品后,7例经心房程序或递增刺激,诱发出典型的房室结慢快型折返性心动过速,另4例术中呈典型的房室结双径路跳跃现象(A-H突然延长120-210ms),其中3例有跳跃并回波。所有患者经房室结慢径改良后,房室传导异常及跳跃现象消失。(3)随访3个月-3年,无心悸等症状发作,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7天长程动态心电图未记录到房室传导阻滞现象。结论:年轻人窦律时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现象不一定都存在房室结功能异常,临床应仔细甄别,警惕房室结双径路引起的隐匿性传导而导致的房室传导阻滞,经房室结慢径改良可以完全恢复正常。

冯倩倩[3](2020)在《三维电生理技术在房室结改良术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AVNRT)是室上性心动过速(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SVT)最常见的类型,约占56%,发病年龄多在40岁之前,不同性别与年龄者均可发生,且以女性多见[1]。发病特点为心动过速突然发作或终止,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主要症状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焦虑不安,少见心绞痛、晕厥、心力衰竭或心源性猝死者[2]。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减少AVNRT发作,但是,临床效果有限,易复发,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且具有一定的药物毒副作用[3]。目前,应用导管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进行房室结改良术,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根治AVNRT的Ⅰ类推荐[4]。由于消融部位临近希氏束(His bundle,His),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是房室结改良术最主要、最严重的并发症。尽管,自1992年以来,大量的临床实践使业界积累了大量经验以有效控制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但由于传统的二维电生理技术在标测及消融方法上存在局限性,使得房室传导阻滞仍不可完全避免。三维电生理技术具有实现心脏三维解剖结构重建、实时记录各个位点心电信息、精准显示各项消融参数等诸多优势,在各种复杂类型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均显现出独特的优势,其在房室结改良术中的应用价值如何,能否进一步控制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引人关注。研究目的应用二维电生理技术和三维电生理技术进行房室结改良术,对比分析三维电生理技术在房室结改良术中的优势所在,进一步明确三维电生理技术在房室结改良术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19年6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断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且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60例。向患者告知本研究的目的,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维组(研究组)和二维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三维组在CartoTM三维磁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进行房室结改良术。二维组在X线透视指导下进行房室结改良术。所有手术均有同一位具有四级手术资质的心内科介入医生进行。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患者年龄、性别、首次发病年龄、病程持续时间、抗心律失常药物服用史、有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手术相关资料:总手术时间、消融前准备时间、消融导管操作时间、消融后观察时间、平均消融次数、有效消融次数、无效消融次数、不良结区反应次数、消融时间、有效消融未达手术终点发生率、X线曝光总时间、消融导管操作相关的X线曝光时间、消融导管操作无关的X线曝光时间、X线曝光总剂量、消融导管操作相关的X线曝光剂量、消融导管操作无关的X线曝光剂量、即刻手术成功率、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通过统计学分析上述指标的差异,明确三维电生理技术较二维电生理技术的优势所在。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两组在性别、年龄、首次发病年龄、病程持续时间、抗心律失常药物服用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病史之间无明显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2.手术时间相关参数的比较:两组的消融前准备时间并无明显差异,但是,三维组消融导管操作时间和消融后观察时间短于二维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三维组总手术时间短于二维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消融相关参数的比较:三维组的消融时间短于二维组(5.27±1.31 minvs 7.45±1.77 min,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维组的平均消融次数低于二维组(7.93±3.26 vs 12.20±3.8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维组无效消融次数低于二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维组不良结区反应次数低于二维组,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维组有效消融后未达到手术终点的发生率低于二维组(16.67%vs33.33%),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X线曝光时间与X线曝光剂量相关参数的比较:两组在消融导管操作无关的X线曝光时间和消融导管操作无关的X线曝光剂量上无明显差异;但是,三维组X线曝光总时间、消融导管操作相关的X线曝光时间短于二维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维组X线曝光总剂量、消融导管操作相关的X线曝光剂量少于二维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手术成功率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的比较:两组患者最终均达到慢径路完全阻断的消融终点,即刻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无一例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结论房室结改良术中,三维电生理技术与二维电生理技术相比较,其在保持较高手术成功率的基础上,可显着缩短手术时间、消融时间、X线曝光时间,减少消融次数、X线曝光剂量,使房室结改良术更加精准、安全、有效。

杨亚男[4](2020)在《三维标测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跳跃间期与成功消融靶点至希氏距离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三维标测下诱发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时的跳跃间期与消融成功的靶点至希氏的距离之间的关系。方法:经电生理检查确定为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98名患者在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强生Carto3磁电结合双导航电生理标测系统)下行慢径改良消融治疗,通过使用三维标测系统标记出成功消融的靶点、标准希氏点、最小希氏点,分别测量出成功消融的靶点至标准希氏点的距离(A距离)及成功消融的靶点至最小希氏点的距离(a距离)。观察未使用异丙肾上腺素即可诱发出跳跃并发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时的跳跃时间间期(A时间)分别与慢径改良消融成功的靶点至标准希氏的距离(A1距离)以及慢径改良消融成功的靶点至最小希氏的距离(a1距离)的关系;需要使用异丙肾上腺素才能诱发出跳跃并发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时的跳跃时间间期(a时间)分别与慢径改良消融成功的靶点至标准希氏的距离(A2距离)以及慢径改良消融的成功靶点至最小希氏的距离(a2距离)的关系。结果:未使用盐酸异丙肾上腺素即诱发出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为65例,有一例未标测出标准希氏的位置,其对应的电生理检查时快慢径之间的跳跃时间间期为A1时间(64例)(121.16±55.59ms),标准希氏H至成功消融靶点之间的距离为A1距离(64例)(13.56±5.06mm),A1时间与A1距离之间相关系数为r=0.091,P=0.473,该相关系数没有统计学意义;最小希氏h至成功消融靶点之间的距离为a1距离(65例)(10.19±4.34mm),电生理检查时快慢径之间的跳跃时间间期为A2时间(65例)(120.76±55.24ms),A2时间与a1距离之间相关系数为r=0.035,P=0.784,该相关系数没有统计学意义。需要使用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才能诱发出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为33例,有一例未标测出标准希氏的位置,电生理检查时快慢径之间的跳跃时间间期为a1时间(32例)(118.70±48.79ms),标准希氏H至成功消融靶点之间的距离为A2距离(32例)(12.43±3.70mm),A2距离与a1时间之间相关系数为r=0.080,P=0.665,该相关系数没有统计学意义。最小希氏h至成功消融靶点之间的距离为a2距离(33例)(9.80±3.67mm),电生理检查时快慢径之间的跳跃时间间期为a2时间(33例)(119.72±43.50ms),a2距离与a2时间之间相关系数为r=0.314,P=0.076,该相关系数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强生Carto3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测定的成功消融靶点至标准希氏之间的距离以及成功消融靶点至最小希氏之间的距离分别与电生理检查时可诱发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跳跃间期(无论是否需要使用盐酸异丙肾上腺素)进行相关性分析,两者之间没有发现相关性。

沈娟[5](2019)在《96例小儿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儿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8.4-2018.10住院96例Ⅲ°AVB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治疗及转归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集96例Ⅲ°ABV,男45例,女51例,年龄2月-15岁4月(平均5.79±4.11岁)。先天性Ⅲ°ABV16例(16.7%),获得性Ⅲ°AVB80例(83.3%),后者病因包括爆发性心肌炎52例(65%),先心开胸术后20例(25%),内科介入封堵术后3例(3.8%),射频消融术后2例(2.5%)、中毒3例(3.8%)。临床表现以呼吸道(29.2%)和消化道(28.1%)症状最常见,阿斯发作31例(32.3%),其中以爆发性心肌炎最多见(71.0%)。28例(35%)获得性Ⅲ°AVB通过药物治疗恢复窦性心律,18例(22.5%)在药物联合临时起搏器治疗下恢复窦律,13例(16.3%)植入永久起搏器,1例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Ⅲ°AVB在家属要求下转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并行外科修补术,1例地高辛中毒患儿经治转为I°AVB,1例先心开胸术后转为II°AVB;另18例仍为Ⅲ°AVB,家长不愿安装永久起搏器而出院;先天性Ⅲ°AVB(CCAVB)1例因阿斯发作植入永久起搏器,余15例无临床症状出院。结论:小儿Ⅲ°AVB以后天获得性多见,爆发性心肌炎为最常见的原因;药物联合心脏临时起搏器治疗可使大部分后天获得性Ⅲ°AVB恢复窦性心律;先天性Ⅲ°AVB安装永久起搏器为最终治疗方法。

杨曼[6](2019)在《河北省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及其伴发心律失常的早期筛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性别、年龄、BMI和地域分布特点,以及发病早期合并的心律失常,伴发的心律失常与手术方式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河北省内11个城市随机筛查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877例,根据患者的12导联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分析不同种类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性别、年龄、BMI和地域分布特点以及并发心律失常的类型,并分析不同先心病类型与其并发的心律失常的相关性,以及心律失常与手术方式的相关性。结果:河北省儿童简单型先天性心脏病中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发病率相对较高,卵圆孔未闭和动脉导管未闭发病率相对较低。房间隔缺损与非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具有相关性,室间隔缺损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具有相关性,动脉导管未闭与室上性心动过速具有相关性,且前两种相关性主要集中在≥1岁的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中。结论:在≥1岁的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中,房间隔缺损与非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具有相关性,室间隔缺损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具有相关性,室间隔缺损伴发的心律失常与外科手术相关。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华伟[7](2018)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前言自2015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 CSPE)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Chinese Society of Arrhythmia, CSA)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以来, 有关心房颤动(房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成果不断问世, 尤其是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ur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华伟[8](2018)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2018》文中提出1前言自2015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CSPE)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Chinese Society of Arrhythmia,CSA)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以来,有关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成果不断问世,尤其是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

于阿信,平智广,李世锋,井艳,郭森,李中健[9](2011)在《心率变异性与楼梯运动后心率恢复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862例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并完成楼梯运动试验的受检者,依据HRV结果分为异常组和正常组。异常组运动后1~10 min心率恢复值逐渐增大;正常组亦逐渐增大,而9min与10 min无差异;两组心率恢复值不全相等,总体趋势为异常组小于正常组。结论:HRV异常组运动后心率恢复减慢。

齐书英,何振山,崔俊玉,李洁,李育红[10](2009)在《702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总结射频消融术治疗702例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所有病例均先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明确诊断后,以中、下位法行射频消融,结合影像学和腔内电图确定靶点。结果本组射频消融成功率99.6%,复发率1.0%,并发症发生率1.3%,无死亡病例。结论射频消融治疗AVNRT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以中位法消融、延长单次有效放电时间、消融后房室结不应期延长且达到慢径消失,可有效提高AVNRT的消融成功率,且明显降低术后复发率,寻找有效靶点,细致操作能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心房起搏有一定价值。

二、射频消融改良房室结致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射频消融改良房室结致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综述
    2.1 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2.2 RFCA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2.3 RFCA治疗房性心动过速
    2.4 RFCA治疗心房颤动
第三章 资料与方法
    3.1 病例
    3.2
        3.2.1 入选标准
        3.2.2 排除标准
    3.3
        3.3.1 术前准备
        3.3.2 术中处理
        3.3.3 术后处理
    3.4 心内电生理检查
    3.5 标测和消融
    3.6 统计学处理
第四章 结果
    4.1 射频消融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
    4.2 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总体疗效分析
    4.3 RFCA治疗具体心律失常类型的疗效分析
    4.4 RFCA并发症
第五章 讨论
    5.1 RFCA治疗的心律失常类型
    5.2 RFCA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5.3 RFCA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
    5.4 射频消融治疗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房室结双径路致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对象一般资料
        2.1.2 常规检查
        2.1.3 纳入对象纳入及排除方法
    2.2 研究方法
        2.2.1 临床资料收集和记录
        2.2.2 心内电生理检测及射频消融
        2.2.3 术后随访
第3章 结果
    3.1 基线资料
    3.2 心腔内心电图记录房室传导
    3.3 心动过速的诱发与房室结慢径改良
    3.4 术前术后A-H间期的变化
    3.5 随访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3)三维电生理技术在房室结改良术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房室结改良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发表文章和研究成果
致谢

(4)三维标测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跳跃间期与成功消融靶点至希氏距离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三维标测系统在心脏电生理诊治中的应用现状(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96例小儿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河北省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及其伴发心律失常的早期筛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不同先心病术式对心律失常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2018(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房颤的流行病学及危害
    2.1 房颤的流行病学
        2.1.1 房颤的患病率
        2.1.2 房颤的致残率、致死率及医疗负担
    2.2 房颤的危害
        2.2.1 脑卒中及血栓栓塞
        2.2.2 心衰
        2.2.3 心肌梗死
        2.2.4 认知功能下降、痴呆
        2.2.5 肾功能损伤
3 房颤的分类
4 房颤的发生机制
    4.1 电生理机制:房颤的发生需触发和维持机制。
        4.1.1 触发机制
        4.1.2 维持机制
    4.2 病理生理学机制
        4.2.1 心房重构
        4.2.2 自主神经系统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S) 的作用
        4.2.3 遗传学基础
        4.2.4 其他
5 房颤的临床评估
    5.1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5.1.1 症状
        5.1.2 体征
    5.2 实验室检查
    5.3 影像学检查
        5.3.1 经胸超声心动图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TTE)
        5.3.2 TEE
        5.3.3 心腔内超声 (ICE)
        5.3.4 X线胸片
        5.3.5 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或头颅磁共振成像 (MRI)
        5.3.6 心脏磁共振成像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MRI)
    5.4 房颤的监测和诊断
        5.4.1 心电图
        5.4.2 动态心电图
        5.4.3 植入式起搏器、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ICD) 及心电事件记录仪等
        5.4.4 心脏电生理检查
        5.4.5 新型检测手段
        5.4.6 其他检查
6 房颤的危险因素和合并疾病的管理
    6.1 高血压
    6.2 糖尿病
    6.3 肥胖
    6.4 睡眠呼吸暂停
    6.5 酒精
    6.6 运动
7 房颤的卒中预防
    7.1 卒中与出血评分
        7.1.1 血栓栓塞危险评估 (CHADS2和CHA2DS2-VASc积分)
        7.1.2 抗凝出血危险评估 (HAS-BLED评分)
    7.2 抗栓药物选择
        7.2.1 抗血小板药物的评价
        7.2.2 华法林
        7.2.3 NOAC
        7.2.4 选择抗凝药物应考虑的事项
    7.3 房颤特殊人群的抗凝治疗
        7.3.1 老年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
        7.3.2 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的房颤患者抗栓治疗
        7.3.3 卒中后患者的抗凝治疗
    7.4 抗栓治疗的中断和桥接
        7.4.1 抗栓治疗的中断
        7.4.2 抗栓治疗的桥接
        7.4.3 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的抗凝
    7.5 抗凝治疗时出血事件的防治
        7.5.1 减少抗凝出血的策略
        7.5.2 抗凝出血并发症的治疗
        7.5.3 有出血风险或发生出血事件患者的抗凝治疗
    7.6 经皮左心耳封堵
8 心室率控制
    8.1 控制心室率的药物
    8.2 房室结消融+植入永久起搏器
9 节律控制
    9.1 药物复律与电复律
        9.1.1 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窦性心律
        9.1.2“口袋药” (‘pill in the pocket’) 复律策略
        9.1.3 电复律
        9.1.4 复律前后的抗凝治疗
    9.2 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
        9.2.1 抗心律失常药物
        9.2.2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
    9.3 导管消融
        9.3.1 经导管消融房颤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9.3.2 能源
        9.3.3 房颤导管消融术式和终点
        9.3.3. 1 CPVI
        9.3.3. 2 CPVI基础上复合术式
        9.3.3. 3 复杂碎裂心房电位 (CFAEs) 消融
        9.3.3. 4 转子样激动的标测及消融
        9.3.3. 5 左房神经节丛消融
        9.3.4 并发症及处理
        9.3.4. 1 心脏压塞和/或穿孔
        9.3.4. 2 栓塞并发症
        9.3.4. 3 肺静脉狭窄
        9.3.4. 4 左心房-食管瘘/左心房-心包瘘
        9.3.4. 5 膈神经损伤
        9.3.4. 6 食管周围迷走神经损伤
        9.3.4. 7 急性冠状动脉闭塞
        9.3.4. 8 血管并发症
        9.3.5 围术期管理
        9.3.6 随访及复发病例处理[48]
1 0 房颤的外科和杂交手术治疗
    1 0.1 房颤的外科治疗
        1 0.1.1 迷宫手术
        1 0.1.2 心脏外科手术同期房颤消融的现状
        1 0.1.3 微创外科房颤手术
    1 0.2 房颤的内外科杂交手术
1 1 特殊人群的房颤消融治疗
    1 1.1 运动员
    1 1.2 老年人
    1 1.3 肥厚型心肌病
    1 1.4 预激综合征
    1 1.5 心衰
    1 1.6 年轻人
1 2 急性房颤的治疗
    1 2.1 急性房颤发作的定义
    1 2.2 急性房颤的危害
    1 2.3 急性房颤的评估
    1 2.4 房颤的急诊处理策略
    1 2.5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急性房颤的处理
    1 2.6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急性房颤处理
        1 2.6.1 急性房颤的抗凝治疗
        1 2.6.2 急性房颤的心室率控制
        1 2.6.3 急性房颤的节律控制
        1 2.6.3. 1 复律的适应证
        1 2.6.3. 2 复律的最佳时机
        1 2.6.3. 3 复律的方式
    1 2.7 急性房颤处理流程及随访
1 3 起搏治疗与房颤
    1 3.1 起搏预防和治疗房颤的可能机制
    1 3.2 起搏预防和治疗房颤临床疗效的评价
    1 3.3 右心室起搏对房颤的影响
    1 3.4 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CRT)
1 4 尚待研究明确的重要临床问题
    1 4.1 房颤导管和外科消融中尚未解决的问题[42, 48]
    1 4.2 房颤抗凝或其他卒中预防治疗中尚未解决的问题[42, 48]
    1 4.3 房颤其他证据不足的领域

(10)702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结果
    2.1 一次手术成功率及影响因素
    2.2 复发率及其影响因素
    2.3 并发症发生率
    2.4 射频消融前电生理参数的比较
    2.5 消融前后房室结不应期的比较
    2.6 交界区反应的观察
    2.7 心房起搏的意义
3 讨论

四、射频消融改良房室结致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回顾性分析[D]. 赵永. 吉林大学, 2021(01)
  • [2]房室结双径路致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分析[D]. 张露江. 南昌大学, 2020(08)
  • [3]三维电生理技术在房室结改良术中的应用价值[D]. 冯倩倩. 郑州大学, 2020(02)
  • [4]三维标测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跳跃间期与成功消融靶点至希氏距离之间的相关性分析[D]. 杨亚男.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2)
  • [5]96例小儿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分析[D]. 沈娟.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6]河北省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及其伴发心律失常的早期筛查研究[D]. 杨曼.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7]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J].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华伟.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8(04)
  • [8]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2018[J].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华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8(04)
  • [9]心率变异性与楼梯运动后心率恢复关系研究[J]. 于阿信,平智广,李世锋,井艳,郭森,李中健.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1(06)
  • [10]702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J]. 齐书英,何振山,崔俊玉,李洁,李育红.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09(01)


房室传导阻滞论文 心动过速论文 心房颤动论文 射频消融论文 心律失常的症状论文

上一篇:谈大学校园网BBS
下一篇:东南地区汽车零部件市场价格水平(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