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旭东[1](2021)在《安庆六白猪全基因组受选择区域分析及种质优异基因鉴定》文中研究指明安庆六白猪是我国着名的地方猪种之一,其肉质鲜美、抗病性强是一座宝贵的种质资源库。但长期以来,安庆六白猪在小群体下出现一定的近交退化,生长速度较慢、瘦肉率低、繁殖力优势不明显、肉品质的稳定性差。本研究通过SSR标记对安庆六白猪现存种猪进行遗传距离梳理,选择亲缘关系较远的24头安庆六白猪与6头亚洲野猪进行10X深度基因组重测序。通过检测两种猪基因组内遗传变异情况,分析安庆六白猪基因组受选择区域及纯合区域,解析其种质特性形成的遗传基础并鉴定种质优异基因。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所选择的14个微卫星位点均在安庆六白猪群体中检测出多态性,各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为8.5,有效等位基因数处于3.1927-7.1078之间,S0155等八个位点未达到Hard-Weinberg动态平衡,SW240等六个位点达到了Hard-Weinberg动态平衡,14个微卫星位点累积排除概率达99%。微卫星的遗传距离结果与后续基因组亲缘关系鉴定相符,用于重测序研究的样本两两间均不存在亲缘关系。(2)在30头猪中共发现49,289,052个SNP位点及6,186,123个Indel变异。遗传变异多数存在于基因间区内,以同义突变为主。结合FST及πratio两种计算方法并以1%为筛选阈值对安庆六白猪基因组受选择区域进行鉴定,共发现275个受选择区域,包含85个基因。基因功能注释结果表明参与猪机体免疫伪狂犬、蓝耳病毒的SMPD4、DDX18基因,参与了免疫T细胞及吞噬细胞的生物学调控的BCL6、P2RX6基因,与猪繁殖性能相关的SLC7A4、SPACA4基因,与猪脂肪沉积及肌肉发育相关MSTN及HIF1A基因在安庆六白猪选育过程中受到了正向选择。(3)安庆六白猪基因组中ROH数目、长ROH比例及FROH值均高于亚洲野猪,说明人工选择对基因组ROH分布及基因组近交水平存在影响。在安庆六白猪及亚洲野猪基因组中分别检测出307、205个ROH高频区域,对ROH岛内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后发现,安庆六白猪ROH岛内基因显着富集于炎症免疫反应、细胞免疫因子调节、宿主防御等机体免疫代谢通路中。(4)安庆六白猪基因组受选择区域与ROH岛共有138个重合区域,所映射到的QTL位点所关联性状多为猪背膘厚,猪肉肉色、PH值、脂肪酸含量,猪机体免疫细胞数、寄生虫免疫、细菌免疫。选择SLC7A4与INSIG2基因的三个外显子区域错义突变位点进行安庆六白猪大群体的多态性检测,发现三个位点在安庆六白猪群体中均出现碱基突变,个体突变情况与重测序结果一致。本研究通过SSR标记技术完成安庆六白猪保种核心群的家系梳理,并根据遗传距离远近确定了重测序样本的选择。以亚洲野猪为参考群对安庆六白猪的选择信号进行研究,发现安庆六白猪基因组受选择区域内存在多个与其种质特性相关的候选基因。安庆六白猪及亚洲野猪基因组ROH检测结果显示,ROH的分布与选择压力相关,受选择程度高的安庆六白猪基因组内ROH丰度、长度及基因组近交系数均高于受选择程度低的亚洲野猪。结合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及QTLs映射对安庆六白猪受选择区域、ROH岛及区域内所含基因进行研究,进一步揭示安庆六白猪抗病性强、肉质好等优良种质特性形成的分子遗传基础,为促进安庆六白猪种质资源保护与育种分子标记开发等方面提供了参考依据。
徐忠[2](2020)在《基于基因组信息对金华猪种质特性及其保护、利用的研究》文中指出金华猪是我国猪种资源宝库中的佼佼者,因其肉质优良、肉味鲜美,深受人们喜爱,特别是以其后腿作为原料加工制作的金华火腿,堪称世界一绝。在生产实践中,金华猪相比于西方引进猪种更容易感染猪气喘病,严重影响其生产效率。而目前对金华猪的这些特性的遗传基础及形成机制尚不清楚。在保种过程中,金华猪的保种效果不能有效评估,缺乏从分子水平上的评估方法。此外,在金华猪的杂交利用中,缺乏有效的杂种优势预测理论及配合力测定进行指导。为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全基因组信息对金华猪进行种质特性和保护、利用研究,开展以下工作:(1)首先对金华猪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并与其它群体一起进行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检测;(2)对金华猪在遗传资源分类中的地位进行深入了解;(3)从基因组结构、功能特性和信号选择分析等对其分子种质特性进行挖掘;(4)对金华猪气喘病易感性的分子机制进行生物信息学挖掘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5)利用传统系谱和全基因组分子标记对其保种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6)最后利用杂种优势预测及配合力测定试验找出最优杂交利用的组合模式。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基因组测序与遗传变异检测:本研究首先对金华猪国家级保种场在群的202头金华猪采集了耳组织样,利用基于基因组简化与测序的基因型分型(genotyping by genome reducing and sequencing,GGRS)平台对其进行了建库实验和测序。结果共得到12.5亿条高质量Reads数,每个个体平均测序深度为6.13,平均覆盖度为3.3%。进一步结合实验室前期数据,对金华猪与江、浙、沪等中国地方品种和西方品种共19个品种914头猪进行了遗传变异检测。最终共得到114687个高质量的SNPs位点,这些位点在染色体上分布较均匀,说明测序结果较理想。特别是与现有猪的SNP数据库进行对比分析,其中有16 656个为本次新发现的SNPs多态标记,大大丰富了我国地方猪品种及西方引进品种的分子遗传标记数据库。(2)金华猪在遗传资源分类中的地位:本研究在分子层面对金华猪与其它群体间遗传距离、遗传分化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从聚类分析和PCA分析可以看出金华猪所有个体聚在一起,而与其它群体较独立,有着独特的遗传结构;从ADMIXTURE的群体结构来看,金华猪群体最早独立出来,说明金华猪起源相对较早,具有着较为古老的祖先血统;从遗传距离、遗传分化和PCA结果上也可以看,相比于西方商业品种猪,金华猪与中国地方品种猪有着更近的遗传背景;由Treemix分析也可以看金华猪有向兰溪花猪迁移事件,可能是因为两者地理距离较近,有基因交流的可能性也更大。这些结果表明金华猪在遗传资源分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为其作为独立品种提供了分子依据。(3)金华猪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特性:基因组结构的不同是动物表型差异的遗传基础。我们对SNPs在基因组的分布、单倍型块和连续纯合性片段(runs of homozygosity,ROH)等基因组结构进行分析。在本研究总共检测到114 687个SNPs遗传变异中85 287(74.4%)在金华猪中存在多态,说明金华猪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特别是有29 400(25.6%)个位点在其它群体表现多态但在金华猪群体中表现纯合,这些点所在基因主要参与色素沉积(GO:0043473~pigmentation)、对刺激反应的调节(GO:0048585~negative regulation of response to stimulus)和气喘病(hsa05310~Asthma)等,这些说明金华猪群体内一些与色素沉积、对刺激的反应和气喘病相关的基因位点已经发生纯合。我们发现了249个金华猪品种特异的SNPs,这些SNPs可以作为品种鉴定的候选位点。金华猪单倍型块在基因组分布并不均匀,在6号染色体的单倍型区块最多(862个),覆盖区域最长(33101 Kb),占相应染色体总长度的比例最大(19.38%)。金华猪中最长的单倍型块位于7号染色体57 101 799~57 601 268的位置上,位于其中的基因与免疫、肌内脂肪含量和繁殖相关。金华猪基因组中ROH分布也不均匀,短的ROH片段多位于染色体的两端。在所有金华猪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位点是Chr3:37449853,距离此位点最近的基因是SEC14L5,此基因与脂质转运与代谢相关。这些结果为进一步深入揭示金华猪种质特性的遗传机制提供参考。(4)金华猪选择信号分析:金华猪之所以形成如此独特的表型特征,是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造成的,而这些选择信号可能是造成金华猪种质特性的原因。本研究通过基于金华猪群体内的(REHH、i HS和CLR三种方法)和金华猪与其它群体间的(基于PLS和XPEHH)信号选择方法,对金华猪基因组上的受选择区域进行了分析。金华猪群体内选择信号分析共找到62个候选基因,与肉质、繁殖、生长和免疫等相关(如PIK3R6、NOS2、ZNF423、IL21R)。而这些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为后续的功能基因验证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在金华猪与其它猪群体间的信号选择方法中,我们还找到了:与毛色性状相关的基因如MYO7A、EDNRB和KIT等;与骨组织生长相关的基因如PBX1、GSG1L和PAPPA2等;与肺部疾病相关的通路如气喘病通路(hsa05310~Asthma)和肺结核(hsa05152~Tuberculosis)等。这些可能与金华猪独特的两头乌毛色、皮薄骨细和易感气喘病等性状有关,值得深入研究。这些结果使我们对中国地方猪的基因组进化和选择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5)金华猪气喘病相关研究:我们同时利用基因组到表型(选择信号分析方法)和表型到基因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分析金华猪气喘病的遗传机制,并进一步基于表达谱实验数据进行核实验证。选择信号分析方法是通过比较三个对气喘病易感的猪种(金华猪53头、二花脸猪31头、梅山猪80头)和两个相对不易感气喘病猪种(杜洛克猪48头、长白猪37头)的基因组,挖掘猪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 of swine,MPS)候选基因,结果找到了CYP1A1、TLR2和CXCL2等14个相关候选基因;同时对171头金华猪的基因型数据和连续100天的气喘病表型记录,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找到KIAA1644、MAGI3、PGM1和ALK四个候选基因。这两种方法找到的18个候选基因中有2个(CYP1A1和TLR2)是前人研究已证实的,16个是本次研究新发现的。其中有4个基因(EPAS1,CXCL2,TLR2和IL7R)我们通过猪气喘病转录组的数据分析进一步进行了核实验证。这些MPS易感性位点可能是在对繁殖力和肉质等优良经济性状的选择过程中,由于多效性和搭便车效应从而导致受选择,在随后的选种中需要更加注意。本研究初步揭示了金华猪易感MPS的遗传机制,为后续金华猪抗MPS的基因组保护和和基因组选择方案提供指导作用。同时这些研究可能对人类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起一定的参考作用。(6)金华猪保种效果分析:利用12 560个个体的系谱信息和6 018条繁殖记录对金华猪的保种效果进行纵向比较,发现在2009~2017年间,金华猪的近交系数稳定在较低(0.009左右)的水平,繁殖性能(总产仔数、活产仔数和出生窝重)的个体估计育种值(estimated breeding value,EBV)均呈现增加趋势,分别提升2.0头、1.9头和0.85kg,说明了近几年的总体保种效果较好。但利用传统系谱信息和分子遗传标记信息深入分析显示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保种策略。其一,对本研究采样时的在群金华猪群体的近交系数、亲缘系数和血统结构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金华猪个体平均近交系数和个体间亲缘系数总体虽较低,但也有极个别间较大,达到0.5以上,且金华猪每个血统个体数并不是很均匀,在以后的保种过程中群体结构有待优化。其二,系谱和分子计算的金华猪群体有效含量分别为63和88头,根据畜禽遗传资源受威胁程度的分类可知,金华猪可能仍处于受威胁状态,表明仍需进一步适当扩大保种群体规模,特别是基于分子标记指导选种、选配,逐步提高群体有效含量。其三,我们利用其它地方品种及西方品种等19个群体的分子遗传多样性指标,对金华猪的保种效果进行了横向比较,发现金华猪遗传多样性较高,但近交程度(基于分子的)在这些群体中处于中等水平,提示我们在今后保种过程中尽量避免近交,优化配种策略。本研究为金华猪今后的保种工作提供了参考价值。(7)金华猪的杂交利用:本研究基于全基因组遗传标记筛选金华猪候选杂交组合,并结合繁殖、育肥和屠宰等配合力测定试验确定了最优的杂交组合模式。首先利用全基因组性状特异(繁殖、健康、生长和胴体与肉质)的SNP对金华猪与三个西方引进品种杜洛克(DD)、大白猪(YY)和长白猪(LL)共180头猪的各种杂交组合进行了杂种优势的预测,结果显示在二元、三元和双杂交组合中最优选择为D×J、J×LY和DJ×LY。随后我们挑选了合适组合进行配合力测定试验,其中繁殖性能测定共88窝,育肥测定试验共91头,屠宰测定试验共83头。最终确定了DJ×LY为最佳的杂交组合模式。研究为金华猪的杂交利用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综上,本论文对金华猪种质特性的遗传基础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探究,进而为该遗传资源的保护、选育、利用奠定基础。这在非洲猪瘟流行的背景下,对我国地方猪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特殊意义。有关结果也为研究人类复杂性状的遗传机制提供了依据,对人类哮喘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具有参考作用。
李天皓[3](2019)在《长白山野猪×杜洛克猪杂交群体种质特性的初步评估》文中指出如今,野猪与家猪的杂交利用正成为养猪业的一个新兴分支,对于丰富市场、满足人们对猪肉的特色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是一个体型外貌较好、体重体尺优良、生长繁殖性能较好、肉质优良以及抗逆性强的杂交野猪。其综合效益高,但与之相关的实验数据非常缺乏。为此,本研究观察了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的体型外貌;对60头、486窝初产和456窝经产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进行生长性状和繁殖性性状测定;选取30头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测定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选取20头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测定肌内脂肪、风味物质和氨基酸;并对其抗逆性进行了科学的评价。为野杂猪今后的生产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测定结果如下:1、体型外貌: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全身被毛灰黑褐色,颈部鬃毛长;头中等大小呈楔型形,额宽、嘴脸直长,耳大小适中微向前倾;体型结构紧凑、胸宽深,背腰平直,肌肉丰满,体质健壮,四肢强健、蹄壳黑色或灰黑色;有效乳头6对以上。2、体重体尺: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的初配公猪(约7月龄)平均体重为112.12kg、体长114.81cm,初配母猪(约7月龄)平均体重为101.62kg、体长102.88cm;成年公猪(约24月龄)平均体重176.625kg、体长145.66cm,成年母猪(约24月龄)平均体重146.85kg、体长124.28cm。3、繁殖性能: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公母猪的初配时间为7-8月龄、初配体重分别是115kg和100kg;初产母猪的平均窝总产仔数9.88头、育成数9.23头、30日龄断奶窝重为54.5kg;经产母猪的平均窝总产仔数10.62头、育成数9.53头、30日龄断奶窝重为56.8kg。4、生长育肥性能: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育肥全期(20kg-100kg)平均日增重656.82g、料肉比3.69。5、胴体性状: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体重达100kg时屠宰,屠宰率75.7%,平均背膘厚37.97mm,眼肌面积39.23mm2,腿臀比29.96%,胴体瘦肉率53.18%。6、肉质性状: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肌肉pH1 6.31,肉色评分4.27,肌内脂肪含量2.77%,滴水损失1.03%,肌纤维面积3389.65cm2,肌肉剪切力6.88kg/cm2。7、肌内脂肪酸、氨基酸和风味物质: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肌肉中富含氨基酸,包括8种必需氨基酸和9种非必需氨基酸;肌肉中脂肪酸成分高达23种,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高达1.333和0.486;肌肉中含有与风味有关的挥发性物质高达237种。无PSE和DFD肉。8、抗逆性和高效性: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耐粗饲料的能力强,能降低养猪生产的粮食消耗,促进养猪产业节本增效。综上所述,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体型外貌较好,体重体尺适宜,生长速度快,繁殖性能好,瘦肉率高,肉色和嫩度较好,氨基酸含量高,矿物质含量高,肌肉中富含氨基酸、脂肪酸、以及与风味有关的醛、醇、酮、烃等挥发性物质,抗逆性强,综合效益高。
吴玉华,杨芬,付志超,袁小峰[4](2019)在《开展野猪与家猪杂交养殖促进养猪业大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野猪与家猪杂交养殖,大大提高了猪肉的品质和养猪业的效益,深受人们的喜爱,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推广这一特色养殖项目,帮助广大养殖户更加科学地养好野猪,介绍野猪与家猪杂交养殖技术,以供参考。
严艳伶,王怡敏,张雁辉,刘波[5](2019)在《云南省野猪人工繁育产业调查评估》文中提出云南省野生动物主管部门于2017年组织了全省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产业调查评估,野猪作为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产业的重要品种成为本次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结果表明,云南省现有从事野猪人工繁育的单位有257家,野猪存拦62 350头,主要品种为特种野猪,种源来自购进以及家猪与纯种野猪杂交选育2个渠道,因受规模限制,野猪产品在云南还未真正形成产业进入市场。文中分析了野猪人工繁育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规模小、发展缓慢,品种选育滞后,审批程序繁琐,缺乏技术交流等。藉此,提出选育优良品种,简化审批程序,建立行业协会等建议,并就品种选育技术重点以及猪肉品质提升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张梨花[6](2014)在《“岚森”特种野猪生态驯养技术研发及推广前景》文中研究说明为提高特种野猪肉品质,分宜县众鑫公司研发出"岚森"特种野猪生态驯养技术,其配组、驯养、饲料、"三废"处理技术特色明显,肉品质量上乘,驯养规模全省最大,经济、生态和带动农民增收效果好,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张梨花[7](2014)在《“岚森”特种野猪生态驯养技术研发及推广前景》文中研究表明为提高特种野猪肉品质,分宜县众鑫公司研发出"岚森"特种野猪生态驯养技术,其配组、驯养、饲料、"三废"处理技术特色明显,肉品质量上乘,经济、生态和带动农民增收效果好,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王怡敏,刘波[8](2013)在《云南省野猪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从介绍野猪生物学特性入手,阐述云南省野猪产业的现状以及发展该产业的自然条件、政策法规、科研技术和产业基础等优势,分析云南省野猪产业存在的养殖规模小、技术欠缺、产品附加值低、监管不完善及宣传不到位等问题,提出了选育优良品系、科学养殖、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保证产品质量、拓宽销售渠道、扶持龙头企业以及加强政策宣传等促进产业发展的对策。
金成[9](2013)在《特种野猪养殖技术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特种野猪是指以雄性纯种野猪为父本,以雌性家猪为母本进行杂交,然后经过多次的选育、驯化后,最终进化成基因比较稳定、能遗传稳定的一种杂交野猪;其后代均可作为种猪繁殖;因其外形较似野猪;故将其命名为特种野猪。特种野猪是野猪和家猪杂交产生的后代,具有非常明显的杂种优势,其抗病基因丰富,不易得病,死亡率低,同时特种野猪肉也具有野味的特点,并且品质好、香味浓、营养丰富。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猪肉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特种野猪肉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保健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欢。正在成为消费者最青睐的绿色肉类产品,因此特种野猪肉具有很大的市场,特种野猪养殖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但是,目前特种野猪养殖场较少,有关特种野猪养殖的研究也较少,特种野猪养殖技术还不够成熟;因此,许多养殖场担心风险,不愿意投资特种野猪养殖业,这严重阻碍了特种野猪养殖的发展。作者根据目前已报道的特种野猪养殖业有关的文献,结合特种野猪养殖场的饲养成功经验自拟此文,供广大养殖户参考。本文系统地探讨野生野猪与特种野猪的简介、养殖概述、发展前景、特性、猪舍设计与建设、种猪的引进与培育、营养需要、繁育技术、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方面,并对以往报道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完善,同时本文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全面的特种野猪养殖技术理论。该理论具有一定的先进性、适用性、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意义,能较好地指导特种野猪养殖的实际生产活动,对特种野猪养殖者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陈婷[10](2009)在《野猪的人工驯养及杂交效果报道》文中研究说明对野猪进行了人工驯养,并选取体型体重基本一致、健康无病、24月龄的纯种公野猪2头、纯种母野猪20头、内江母猪20头,将母野猪、内江母猪分成2组,分别与2头纯种公野猪进行杂交试验。结果表明:杂交野猪不仅生长速度比纯种野猪快,而且饲料报酬高。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安庆六白猪简介 |
| 1.1.1 安庆六白猪产区分布 |
| 1.1.2 安庆六白猪种质特性 |
| 1.1.3 安庆六白猪保种现状 |
| 1.2 测序技术及猪基因组研究 |
| 1.2.1 基因组遗传变异检测方法 |
| 1.2.2 猪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
| 1.3 选择信号简述 |
| 1.3.1 选择信号检测方法 |
| 1.3.2 选择信号在猪育种中的研究 |
| 1.4 基因组长纯合子片段(ROH)研究进展 |
| 1.4.1 ROH介绍及其检测方法 |
| 1.4.2 ROH应用进展 |
| 1.4.3 基因组近交系数 |
| 1.5 基因多态性与性状之间的关联分析 |
| 1.5.1 QTL定位 |
| 1.5.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 1.5.3 expression QTL |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第二章 基于SSR标记的安庆六白猪遗传多样性分析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试验动物 |
| 2.2.2 仪器及试剂 |
| 2.2.3 DNA提取 |
| 2.2.4 DNA完整性、纯度及浓度检测 |
| 2.2.5 安庆六白猪群体14 个微卫星座研究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安庆六白猪DNA电泳检测 |
| 2.3.2 安庆六白猪14 个微卫星位点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 |
| 2.3.3 安庆六白猪14 个微卫星位点遗传信息分析 |
| 2.4 讨论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安庆六白猪基因组选择信号研究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样本来源 |
| 3.2.2 猪基因组DNA文库构建及测序 |
| 3.2.3 基因组内遗传变异信息检测及基因组亲缘关系计算 |
| 3.2.4 SNP质控 |
| 3.2.5 选择信号检测 |
| 3.2.6 受选择区域候选基因GO及 KEGG功能分析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安庆六白猪及亚洲野猪重测序结果分析 |
| 3.3.2 安庆六白猪及亚洲野猪基因组遗传变异研究 |
| 3.3.3 选择信号参数设置 |
| 3.3.4 F_(ST)及πratio值计算 |
| 3.3.5 安庆六白猪基因组受选择区域内基因功能分析 |
| 3.4 讨论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安庆六白猪基因组长纯合子片段(ROH)研究 |
| 4.1 引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样本来源及基因组重测序 |
| 4.2.2 安庆六白猪、亚洲野猪基因组ROH检测 |
| 4.2.3 安庆六白猪基因组近交系数计算 |
| 4.2.4 安庆六白猪基因组ROH岛区域捕获及基因功能注释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两种猪基因组ROH统计 |
| 4.3.2 安庆六白猪与亚洲野猪基因组近交系数 |
| 4.3.3 安庆六白猪与亚洲野猪高频ROH区域鉴定 |
| 4.3.4 安庆六白猪与亚洲野猪ROH岛基因功能分析 |
| 4.4 讨论 |
| 4.5 小结 |
| 第五章 安庆六白猪选择区域的QTL映射 |
| 5.1 引言 |
| 5.2 材料与方法 |
| 5.2.1 安庆六白猪选择区域的QTL映射 |
| 5.2.2 PCR引物设计与合成 |
| 5.2.3 PCR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 |
| 5.2.4 PCR产物检测及数据计算 |
| 5.3 结果与分析 |
| 5.3.1 安庆六白猪选择区域的QTL映射 |
| 5.3.2 安庆六白猪候选基因多态性检测 |
| 5.4 讨论 |
| 5.5 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创新点与特色 |
| 6.3 下一步工作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文章部分缩略语表 |
| 1 引言 |
| 1.1 金华猪概况 |
| 1.1.1 产地分布及品种形成 |
| 1.1.2 种质特性 |
| 1.1.3 保种现状 |
| 1.1.4 研究进展 |
| 1.1.5 主要问题 |
| 1.2 猪的基因组研究 |
| 1.2.1 猪基因组的组装 |
| 1.2.2 基因组测序在猪中的应用 |
| 1.3 分子种质特性研究方法 |
| 1.3.1 遗传变异检测 |
| 1.3.2 基因组结构分析 |
| 1.3.3 基因组功能注释 |
| 1.3.4 选择信号分析 |
| 1.4 家畜遗传资源的保护 |
| 1.4.1 家畜遗传多样性 |
| 1.4.2 遗传多样性检测方法 |
| 1.4.3 在分子水平上评估遗传多样性的指标 |
| 1.4.4 保种相关理论和方法 |
| 1.4.5 保种方式 |
| 1.5 遗传资源的利用 |
| 1.5.1 利用的必要性 |
| 1.5.2 利用的主要途径 |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2 金华猪在遗传资源分类中的地位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实验动物与样品 |
| 2.1.2 主要试剂及其来源 |
| 2.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 2.1.4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
| 2.1.5 文库的构建及测序 |
| 2.1.6 测序数据分析及存贮 |
| 2.1.7 群体及SNPs检测 |
| 2.1.8 群体遗传距离分析 |
| 2.1.9 群体遗传分化 |
| 2.1.10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 2.1.11 群体迁移分析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测序数据分析结果 |
| 2.2.2 SNPs的数量和频率分布 |
| 2.2.3 金华猪与其它群体间的遗传距离 |
| 2.2.4 群体间遗传分化结果 |
| 2.2.5 群体遗传结构结果 |
| 2.2.6 群体迁移分析 |
| 2.3 讨论 |
| 2.3.1 金华猪的基因组测序及遗传变异检测 |
| 2.3.2 金华猪在遗传资源分类的地位 |
| 2.4 小结 |
| 3 金华猪的分子种质特性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基因组结构分析 |
| 3.1.2 基因组功能分析 |
| 3.1.3 金华猪群体内选择信号检测 |
| 3.1.4 群体间选择信号检测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SNPs在基因组上的分布 |
| 3.2.2 群体单倍型块构建 |
| 3.2.3 群体ROH分布 |
| 3.2.4 金华猪群体内选择信号分析 |
| 3.2.5 群体间选择信号分析 |
| 3.3 讨论 |
| 3.3.1 基因组结构上的分析 |
| 3.3.2 选择信号分析 |
| 3.4 小结 |
| 4 金华猪易感猪支原体肺炎遗传机制的研究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生物信息学挖掘方法 |
| 4.1.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 4.2 结果与讨论 |
| 4.2.1 生物信息学挖掘结果 |
| 4.2.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 |
| 4.2.3 候选基因的验证 |
| 4.3 小结 |
| 5 金华猪保种效果分析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基于系谱的近交系数计算 |
| 5.1.2 繁殖性能育种值评估 |
| 5.1.3 在群金华猪近交系数、亲缘系数计算和群体结构分析 |
| 5.1.4 在群金华猪群体有效含量估计 |
| 5.1.5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
| 5.1.6 遗传近交程度估计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金华猪历年近交系数变化 |
| 5.2.2 金华猪历年繁殖性能变化 |
| 5.2.3 在群金华猪近交系数、亲缘系数和群体结构 |
| 5.2.4 在群金华猪群体有效含量 |
| 5.2.5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
| 5.2.6 群体近交程度估计 |
| 5.3 讨论 |
| 5.4 小结 |
| 6 金华猪的最宜杂交配套模式 |
| 6.1 材料与方法 |
| 6.1.1 杂种优势预测方法 |
| 6.1.2 配合力测定试验方法 |
| 6.2 结果与分析 |
| 6.2.1 杂种优势预测结果 |
| 6.2.2 配合力测定试验结果 |
| 6.3 讨论 |
| 6.3.1 杂种优势预测 |
| 6.3.2 配合力测定试验 |
| 6.4 小结 |
| 7 结语 |
| 7.1 具体工作及结果 |
| 7.2 论文创新点 |
| 7.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论文中的附表 |
| 附录2 论文中其它附件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
| 学术论文 |
| 专利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文献综述 |
| 1.1 野猪研究进展 |
| 1.1.1 野猪生态与生境 |
| 1.1.2 野猪生物学特性 |
| 1.1.3 野猪的驯化 |
| 1.1.4 野猪的遗传研究 |
| 1.2 野猪的市场需求及利用价值 |
| 1.2.1 野猪的市场需求 |
| 1.2.2 野猪的食用价值 |
| 1.2.3 野猪的医用价值 |
| 1.2.4 野猪的生态价值 |
| 1.3 野猪对家猪品种改良的作用 |
| 1.3.1 野猪与家猪的杂交改良现状 |
| 1.3.2 长白山野猪概况 |
| 1.3.3 杜洛克猪概况 |
| 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3 材料与方法 |
| 3.1 试验材料 |
| 3.1.1 试验动物 |
| 3.1.2 试验仪器 |
| 3.1.3 试验试剂 |
| 3.2 测定项目及试验方法 |
| 3.2.1 生长性能测定 |
| 3.2.2 繁殖性状测定 |
| 3.2.3 胴体性状指标的测定 |
| 3.2.4 肉质性状指标的测定 |
| 3.2.5 肌肉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的测定 |
| 3.2.6 肌肉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测定 |
| 3.2.7 数据整理分析 |
| 4 结果 |
| 4.1 体型外貌 |
| 4.2 体重体尺 |
| 4.3 繁殖性能 |
| 4.4 生长育肥性能 |
| 4.5 产肉性能 |
| 4.5.1 胴体性状 |
| 4.5.2 肉质性状 |
| 4.5.3 肌肉脂肪酸、氨基酸和风味物质 |
| 4.6 抗逆性和高效性 |
| 5.讨论 |
| 6.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调查地点 |
| 1.2 调查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调查结果 |
| 2.2 分析评估 |
| 2.2.1 人工繁育规模小, 发展缓慢 |
| 2.2.2 品种选育滞后, 特种野猪的杂交优势尚未充分发掘 |
| 2.2.3 审批程序繁琐, 妨碍产业的发展 |
| 2.2.4 各自为政, 影响技术进步 |
| 3 讨论 |
| 4 建议 |
| 4.1 选育优良品种, 满足市场需求 |
| 4.2 简化审批程序, 保障市场销售渠道畅通 |
| 4.3 建立行业协会, 培育龙头企业, 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
| 1 生态法驯养特种野猪意义重大 |
| 1.1 驯养特种野猪能促进生态平衡。 |
| 1.2 驯养特种野猪能满足人们的野味与营养保健追求。 |
| 1.3 生态法驯养特种野猪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好。 |
| 1.3.1 经济效益。 |
| 1.3.2 生态效益。 |
| 1.3.3 社会效益。 |
| 2 生态法驯养特种野猪技术要点 |
| 2.1 繁育和驯养选址及猪舍设计布局。 |
| 2.2 配组。 |
| 2.3 繁殖与育仔。 |
| 2.4 生态放养。 |
| 2.5 疾病防控。 |
| 2.6 粪污处理。 |
| 2.7 防盗防逸。 |
| 3 生态法驯养特种野猪推广前景 |
| 3.1 众鑫公司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
| 3.2 全省各地具备推广条件。 |
| 3.3 具备良好的市场前景。 |
| 3.4 国家鼓励和支持。 |
| 1 生态法驯养特种野猪的意义 |
| 1.1 驯养特种野猪能促进生态平衡 |
| 1.2 能满足人们的野味与营养保健追求 |
| 1.3 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好 |
| 2 生态法驯养特种野猪技术要点 |
| 2.1 繁育和驯养选址及猪舍设计布局 |
| 2.2 配组 |
| 2.3 繁殖与育仔 |
| 2.4 生态放养 |
| 2.5 疾病防控 |
| 2.6 粪污处理 |
| 2.7 防盗防逸 |
| 3 推广前景 |
| 3.1 众鑫公司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
| 3.2 全省各地具备推广条件 |
| 3.3 具备良好的市场前景 |
| 3.4 国家鼓励和支持 |
| 1 生物学特性 |
| 2 产业发展现状 |
| 2.1 驯养繁殖 |
| 2.2 产品加工及利用 |
| 3 野猪产业发展优势 |
| 3.1 自然条件优势 |
| 3.2 政策法规优势 |
| 3.3 科研技术优势 |
| 3.4 产业基础优势 |
| 4 存在的问题 |
| 4.1 养殖规模小, 未形成规模优势 |
| 4.2 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养殖技术不规范 |
| 4.3 加工技术落后, 产品附加值低 |
| 4.4 监管体系不完善, 企业质量管理有欠缺 |
| 4.5 有关部门政策法规宣传力度不够, 服务不到位 |
| 5 对策 |
| 5.1 利用资源优势, 选育优良品系 |
| 5.2 发挥科技优势, 推进科学化规范化养殖 |
| 5.3 加大投入, 扩大产业规模 |
| 5.4 开展产品深加工, 提高产品附加值 |
| 5.5 加强监管, 保证产品质量 |
| 5.6 完善营销模式, 拓宽销售渠道 |
| 5.7 扶持龙头企业, 带动行业加速发展 |
| 5.8 加强政策宣传, 促进野猪产业的发展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 绪论 |
| 1.1 野生野猪特征简介 |
| 1.2 特种野猪特征简介 |
| 1.3 特种野猪发展优势 |
| 1.3.1 饲养优势 |
| 1.3.2 成本优势 |
| 1.3.3 市场优势 |
| 1.3.4 低风险优势 |
| 1.4 特种野猪生活习性 |
| 1.4.1 野性 |
| 1.4.2 适应性 |
| 1.4.3 食性 |
| 1.4.4 母性 |
| 1.4.5 换毛性 |
| 2 野生野猪和特种野猪养殖概述 |
| 2.1 特种野猪发展历史 |
| 2.1.1 炒种阶段 |
| 2.1.2 产品市场开发阶段 |
| 2.2 特种野猪养殖现状 |
| 2.3 特种野猪市场开发 |
| 2.3.1 发挥野味优势 |
| 2.3.2 饲料选择 |
| 2.3.3 饲养方式 |
| 2.3.4 发挥地方品种猪优势 |
| 2.3.5 发挥农村地域优势 |
| 3 猪场建设 |
| 3.1 基本要求 |
| 3.2 建造方法 |
| 4 种猪引进与培育 |
| 4.1 引种方式选择 |
| 4.1.1 引种优势 |
| 4.1.2 自培优势 |
| 4.2 引种前准备 |
| 4.2.1 办理相关证照 |
| 4.2.2 运猪设备准备 |
| 4.3 引种 |
| 4.3.1 评估种猪质量 |
| 4.3.2 考察猪场种公猪纯度 |
| 4.4 种猪的引进 |
| 4.4.1 纯种野公猪的引进 |
| 4.4.2 杂种公猪的引进 |
| 4.4.3 种母猪的引进 |
| 4.4.4 种猪的运输 |
| 5 营养需要与饲养管理 |
| 5.1 特种野猪的营养需要 |
| 5.1.1 种公猪的营养需要 |
| 5.1.2 妊娠母野猪的营养需要 |
| 5.1.3 哺育母野猪的营养需要 |
| 5.1.4 断奶仔野猪的营养需要 |
| 5.1.5 生长育肥野猪的营养需要 |
| 5.2 特种野猪的饲养管理 |
| 5.2.1 种公野猪的饲养管理 |
| 5.2.2 母野猪的饲养管理 |
| 5.2.3 哺育母野猪产后的饲养管理 |
| 5.2.4 仔野猪的饲养管理 |
| 5.2.5 断奶仔野猪的饲养管理 |
| 5.2.6 生长育肥野猪的饲养管理 |
| 5.2.7 育肥野猪的管理 |
| 6 主要疾病防疫与防治 |
| 6.1 防疫基本要求 |
| 6.2 消毒制度 |
| 6.2.1 环境消毒 |
| 6.2.2 人员消毒 |
| 6.2.3 猪舍消毒 |
| 6.2.4 用具消毒 |
| 6.2.5 带猪消毒 |
| 6.3 猪瘟 |
| 6.3.1 临床症状 |
| 6.3.2 防治 |
| 6.4 猪口蹄疫 |
| 6.4.1 临床症状 |
| 6.4.2 防治 |
| 6.5 伪狂犬病 |
| 6.5.1 临床症状 |
| 6.5.2 防治 |
| 6.6 猪细小病毒病 |
| 6.6.1 临床症状 |
| 6.6.2 防治 |
| 6.7 猪肺疫 |
| 6.7.1 临床症状 |
| 6.7.2 预防 |
| 6.7.3 治疗 |
| 6.8 仔猪副伤寒 |
| 6.8.1 临床症状 |
| 6.8.2 预防 |
| 6.8.3 治疗 |
| 6.9 猪喘气病 |
| 6.9.1 临床症状 |
| 6.9.2 治疗 |
| 6.10 白痢 |
| 6.10.1 临床症状 |
| 6.10.2 治疗 |
| 6.10.3 预防 |
| 6.11 猪水肿病 |
| 6.11.1 临床症状 |
| 6.11.2 防治 |
| 6.12 猪传染性胃肠炎 |
| 6.12.1 治疗 |
| 6.13 中暑 |
| 6.13.1 临床症状 |
| 6.13.2 预防 |
| 6.13.3 治疗 |
| 7 结论 |
| 7.1 养殖技术体系的建立 |
| 7.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 附录B 野猪照片 |
| 致谢 |
| 1 野猪的人工驯养 |
| 1.1 圈舍要求 |
| 1.2 驯化方法 |
| 1.3 饲养管理 |
| 1.4 繁殖 |
| 2 野猪与内江猪杂交试验 |
| 2.1 试验设计 |
| 2.2 数据记录和处理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繁殖性能及杂交野猪的体型外貌 |
| 2.3.2 增重与料肉比 |
| 2.3.3 屠宰指标测定 |
| 3小结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