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直流输电用±500kV PLC噪声滤波电容器的研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直流输电用±500kV PLC噪音滤波电容器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李世龙[1](2016)在《直流离子流合成场模拟和校验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可实现我国电力能源的跨区域高效输送,对改善我国能源分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电磁环境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相关标准中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下地面合成场强的人体曝露限值都是基于人体感受试验,动物长期实验等基础研究工作尚有待开展。另一方面,特高压直流输电线下地面合成场测量仪器的校验一般在无空间电荷的静电场环境中进行,与实际测量的电场环境有明显差别,需要研究在合成电场中的校验方法。为开展直流电磁环境曝露限值关键技术研究,进行动物电磁曝露实验,需研制0~100k V/m静电场发生装置和直流离子流合成电场发生装置。本文详细研究了模拟装置的具体实现和改进方法及内部电场特性。装置可分别模拟有无空间电荷两种情况下的电场环境,电场波动小,在装置内部空间分布均匀,关键参数准确可调。直流离子流合成场模拟装置实现了对离子流发生器产生的离子流控制并引入到平行双极板结构的校验区。下极板处的合成场强大小可由离子流密度及上极板电压值计算得到,据此可以进行合成场强仪的校验。本文研制的静电场模拟装置在持续三个月的静电场动物曝露实验中运行稳定,电场波动小于1%,场强均匀的曝露有效区域达到85.4%。基于静电场模拟装置改造的合成场模拟装置可提供稳定的直流离子流合成电场,为动物实验提供复合电场曝露环境,并可用于合成场强仪的校验。

左强林,冯春林,李志远[2](2013)在《HVDC用低噪声电容器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高压直流输电(HVDC)电容器噪声产生的基本规律出发,从声学原理的角度分析,提出了抑制电容器噪声的方法,取得了一些实际的经验,其中振动消能装置、隔音腔等单元降噪方法已经应用于工程实际并获得了国家专利。本文首先对弹簧减振器和共振吸声器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到共振型降噪措施的降噪效果不好的结论。噪声测试表明,在电容器单元底盖两端增加隔音腔是目前电容器噪声治理的最有效办法。

薛朵[3](2010)在《换流站直流场瓷套式PLC/RI电容器的研制》文中提出通过对超高压直流输电特点以及换流站直流场瓷套式PLC/RI电容器作用的阐述,明确研制直流场瓷套式PLC/RI电容器的重要性,并且根据产品运行工况,对额定电压、并联均压电阻、绝缘水平等进行参数的确定。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整体结构设计、绝缘设计、内部结构设计和可靠性设计,完成图样设计并进行了样机研制。样机通过试验验证,满足直流场瓷套式PLC/RI电容器研制要求,研制成功。

郭银杏[4](2010)在《浅析“直流PLC滤波电容器损耗角正切值偏大”的原因》文中认为介绍了德宝直流场用直流PLC滤波电容器的用途。在电容器试制结束后,分析试验结果,我们发现直流PLC滤波电容器的损耗角正切tanδ值比其他直流场用电容器的损耗角正切tanδ值大,因此,对该电容器损耗角正切tanδ值偏大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解决措施。

施祖铭,何延庆[5](2008)在《输配电设备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简要分析(下)》文中认为介绍了输配电设备的产业规模、主要企业的营业收入、国内输配电产业发展中新特点,分析了国内外特高压输电、高压直流输电、柔性交流输电技术和设备的发展简况,并对输配电设备的市场趋势、发展趋势以及需要关注的前瞻性技术进行了探讨。

李季[6](2008)在《滤波换相换流器及其对直流输电系统稳定性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电网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随着“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全国联网、电力市场”战略计划的进一步实施,建设远距离、大容量的交直流输电系统将是大势所趋。随之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重大技术问题,如电网的谐波污染日益严重、HVDC的谐波传变与谐波不稳定现象、各种电力系统扰动等,在一定条件下这些问题都会对HVDC系统的稳定运行造成严重危害,最终导致输电系统闭锁停运。本文以湖南省“十五”“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05GK1002-1,06GK1003-1“新型直流输电及其电气装备的研制”为背景,以刘福生教授“自耦补偿与谐波屏蔽整流变压器”发明专利为核心,结合晶闸管换流器,建立起在直流输电领域应用的滤波换相换流器(Filter Commutated Converter, FCC)的理论分析体系,为了实现FCC的工程产业化,需要进行大量的理论分析和科学试验工作,本文主要开展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介绍了高压直流输电(HVDC)在我国的应用发展概况,分别阐述了HVDC系统中换流器件、换流器和滤波器的发展历程和技术特点,总结出HVDC系统采用电网换相换流器(Line Commutated Converter, LCC)、串联电容换相换流器(Capacitor Commutated Converter, CCC)、可控串联电容换流器(Thyristor Controlled Commutated Converter, CSCC)和自换相电压源换流器(Voltage Source Converter, VSC)运行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滤波换相换流器(FCC)电路拓扑结构,使新系统具有阀侧谐波屏蔽兼无功功率补偿的功能,改善直流输电系统交、直流系统的相互作用,增强系统稳定性。阐述了FCC的接线方案,分析了FCC在实现HVDC系统12脉动换相时,新型换流变压器网侧、阀侧绕组之间的电压矢量关系和绕组匝比关系,根据传输容量和运输条件不同,给出了四种新系统的结构型式;分析了FCC阀侧滤波系统的感应谐波抑制机理和无功功率补偿特性;针对FCC阀侧滤波器的全调谐谐振工作要求,对新系统的滤波装置进行了综合设计;以输变电新技术研究开发平台为实例,分别对传统LCC-HVDC与FCC-HVDC系统进行建模仿真计算,结果证明FCC的原理正确,滤波效果好,实验平台参数选择合理。针对FCC较为复杂的接线结构,从多绕组变压器原理出发,以磁势平衡方程、基尔霍夫定律、绕组连接方程、端口输出方程和电压传递方程为基础,同时引入FCC阀侧无功功率补偿度概念,建立了FCC在接入阀侧滤波支路和不接入滤波支路两种条件下的数学模型,求得FCC阀侧端口电压方程和其换相电抗的计算解析式,从而将FCC的电路结构转化为等效、简易的典型Graetz桥电路模型。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基础上,对FCC和LCC的稳态和暂态特性进行对比分析。输变电新技术开发平台被用于验证其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实验测试结果与理论计算一致。介绍了HVDC系统谐波不稳定现象的表现形式和成因。基于开关函数理论,对FCC的阻抗频率特性进行理论分析,以输变电新技术研究开发平台为例,对传统LCC-HVDC和FCC-HVDC系统在不同的交流系统短路比(Short Circuit Ratio, SCR)情况下的直流等值阻抗、交流等值阻抗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直流系统对交流系统的谐振频率有不可忽略的影响,FCC的直流等值阻抗较LCC的情况有明显的降低,FCC的交流等值阻抗较LCC的情况也有所降低;最后针对目前现有的谐波不稳定抑制措施,提出了基于FCC的直流输电系统谐波不稳定抑制对策,仿真结果表明,FCC能够很好的避免系统中交流或直流发生并联谐振,对系统中的非特征谐波抑制效果良好,从而有效的防止HVDC系统谐波不稳定现象的发生。基于FCC-HVDC的稳态模型,对交、直流系统的状态方程、控制方程在工作点处线性化,求取其小信号模型,给出了HVDC系统常见控制模型下的小信号状态方程。分别以CIGRE first benchmark标准测试模型和与其对应的FCC-HVDC测试模型为例,采用小信号模型计算得出直流输电系统在整流侧定电流、逆变侧定电压控制模式下的系统动态响应,并与模型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特征根分析法分析了控制器参数对LCC-HVDC和FCC-HVDC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作用,并应用误差积分法对控制器PI参数样本集进行优化,从而更好的满足系统动态响应性能要求。直流输电系统中,当交流或直流系统发生故障或者扰动时,换流器特别是逆变器容易发生换相失败,并最终导致系统功率传输中断。针对交流系统三相接地和单相接地典型故障,详细分析了逆变器在换相过程中的具体差异,提出了通过对换流器换相电压暂降ΔU和实际熄弧角的计算,进行判别换流器换相失败的发生,并对FCC和LCC故障下的换相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FCC能够承受更大的换相电压暂降,更好的防止换相失败的发生;再以换流桥直流母线短路和桥臂短路故障为例,对FCC和LCC分别作为整流器的换相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FCC能够更好的抑制故障时直流侧的短路电流突增以及换流阀的短路电流。详细介绍了输变电新技术研究开发平台的结构设计和平台功能,为验证本文对FCC的上述理论分析,根据研究开发平台的现有试验功能和测量技术条件,拟订了部分试验方案,通过现场测试及对测试结果的数据分析和波形对比,得出了更为有力的证明FCC的工程应用可行性的技术资料。

胡毳[7](2008)在《±800kV直流换流站电气一次设计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一五”时期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对加快电网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高压输电具备超远距离、超大容量、低损耗的送电能力,能够提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缓解环保压力,节约宝贵土地资源,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符合我国国情和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2005年以来,国内的科研、咨询和设计单位发发挥各自的优势,刻苦钻研,努力学习,经过多年来艰苦卓绝的奋斗,已取得了一批丰硕成果,基本掌握了特高压输变电的技术特点和输电电网的特征,对电磁环境和生态影响问题,潜供电流、无功平衡、过电压和绝缘配合、特高压直流换流器接线方式等问题得出了基本结论,为输电线路、换流站设计提供了技术依据、技术参数和技术规范,为具体工程的设计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在该基础上本文就设计电气一次专业所必须解决和重视的问题,进行详实的分析,并得到相应结论。第一:必须解决设计的原则问题,原则的规定关系到工程的可行性、可靠性及可利用率等关键问题,是工程设计的基础。设计原则的范围主要包括如下各个方面:(1)系统论证,为了进行直流输电系统的设计需要明确两侧交流系统条件,并研究和计算得出影响设计的主要参数;并提出换流站主要设备的技术参数和合理接线方式。(2)在系统论证可行下,换流站所址选择就是具体工程实施方案的第一步,所址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运行的可靠性,和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比如是否符合国家环保政策,是否节能减排等。所以所址选择必须制订相关的原则;(3)所址确定后,最为关键的问题便是提出具体工程的基本设计要求,是电压、电流、容量等基本参数确立后的实施方案,确立设计基础,比如直流侧主接线方式,主要设备参数,总平面布置方式,无功功率补偿和平衡等诸多问题都必须确立原则,以便工程的具体实施。(4)原则确立是需要具体规定来核实,其正确性是需要具体数据来证实,因此对换流站的性能指标的相关规定必须明确和执行。第二:原则确立后,是工程的具体实施阶段,设计所关心的内容包括,设备选型是否满足短路电流要求,带电距离校核,内外绝缘配合,设备制造是否满足动稳、热稳等要求,阀厅的布置,直流场的布置,以及全站防雷接地的实施等,以上问题是具体工程的实施要素,是确保人生安全和工程可靠的基本要求,必须明确设计。第三:特高压直流换流站的设计是没有经验可询的,因此在本论文阐述期间一定有许多的专项研究是值得深入挖掘和探讨的,本文具体探讨了提高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可靠性的措施,±800 kV直流系统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以及±800kV直流输电空气间隙外绝缘特性,作为一名设计人员必须正确掌握和合理应用。当然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有许许多多值得研究和开发的领域,犹如浩瀚大海,本文仅是沧海一粟,仅是的寥寥阐述了有关特高压直流换流站设计方面的某几个核心的问题,作为换流站设计成图还相差甚远。本文的观点仅做参考,望各位同行提出宝贵的改进意见。

刘水平[8](2008)在《高压直流输电用电容器及装置的技术进步》文中认为通过对多年来直流输电用电容器及装置的研制和运行总结,说明国内企业在设计、制造、运行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具备了成熟制造技术。

刘泽洪,高理迎,余军[9](2007)在《±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章论证了在我国金沙江水电送出工程中采用±800kV,6400MW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可行性。对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工程设计所涉及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了全面探讨,在常规直流输电工程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特高压直流输电的技术特点,提出了一些新的设计思路和观点。

范子杭[10](2007)在《嵊泗直流输电工程设计及实施》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一个全国互联的大电网即将出现,为扩大直流输电技术的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电力电子技术的进步和直流输电设备价格的下降,将使直流输电的优势更加明显,也更具竞争力。嵊泗直流输电工程是我国继舟山直流输电工业性试验工程之后,又一个完全立足于本国技术和装备的直流输电工程,也是我国第一次采用双极双回海缆方式向海岛跨海直流输电。本文探讨了嵊泗直流输电工程的主要设计原则。对直流系统的主接线方案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工程的设计方案,并对一次设备及二次设备的技术要求进行详细说明。针对负荷和各种工况,设置了五种运行方式,提出相关设备的技术要求并采取自动切换,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由于其受电端为极弱电网,配置了合理的调相机及滤波器系统,进一步解决了国际上作为难题的弱受电端直流输电系统稳定运行的问题,并最终实现了无源运行。本文还详细阐述了系统的稳态计算,验证了直流系统的技术参数和保护控制的技术要求。并对工程最大功率损耗进行了计算,同时对工程中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进行了说明。

二、直流输电用±500kV PLC噪音滤波电容器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流输电用±500kV PLC噪音滤波电容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直流离子流合成场模拟和校验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特点和发展现状
        1.1.2 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电磁环境问题
        1.1.3 基于动物实验的直流电磁环境曝露限值关键技术研究
    1.2 研究现状
        1.2.1 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线下地面合成场强特性研究
        1.2.2 直流离子流合成场测量装置的校验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用于动物实验的静电场模拟校验装置设计与实现
    2.1 静电场模拟装置的原理
    2.2 高压直流电源设计
        2.2.1 高压直流电源方案的选择
        2.2.2 高压直流电源的实现
    2.3 基于PLC的电源控制系统实现
        2.3.1 电源控制系统及PLC概述
        2.3.2 基于PLC的控制系统设计
        2.3.3 人机交互界面软件设计
    2.4 装置主体部分设计
        2.4.1 防电晕设计
        2.4.2 基于ElecNet的仿真辅助设计
    2.5 总结
第三章 直流离子流合成场校验装置的设计与实现
    3.1 直流离子流合成场模拟校验装置原理
        3.1.1 装置整体结构及工作原理
        3.1.2 离子流发生器结构及原理
        3.1.3 合成场校验装置电源及控制方案
    3.2 校验区钳位均压环设计
        3.2.1 校验区电场边缘效应分析
        3.2.2 均压环设计与实现
    3.3 总结
第四章 直流离子流场校验装置内部电场特性分析
    4.1 离子流发生器内部电场数值分析
        4.1.1 电场数值计算模型
        4.1.2 电场数值计算方法
        4.1.3 电场的影响因素研究
        4.1.4 计算结果及分析
    4.2 合成场校验区电场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直流离子流合成场校验方法的研究
    5.1 合成场测量技术研究
        5.1.1 测量方法
        5.1.2 影响因素分析
    5.2 离子流测量技术研究
        5.2.1 测量方法
        5.2.2 影响因素分析
    5.3 合成场测量校验方法研究
        5.3.1 测量探头摆放方式的影响
        5.3.2 校验流程设计
        5.3.3 校验的不确定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2)HVDC用低噪声电容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电容器噪声产生的机理概述
    1.1 电容器的噪声及其性质
    1.2 电容器噪声产生的规律
        1.2.1 直流滤波电容器
        1.2.2 交流滤波电容器
        1.2.3 电容器噪声的其他规律
2 电容器噪声测试的基本条件
3 电容器噪声的抑制措施分析
    3.1 电容器单元噪声的抑制措施
        3.1.1 在心子与外壳间增加弹簧减振器
        3.1.2 在电容器内部增加共振吸声器
        3.1.3 在心子两端增加振动消能装置
        3.1.4 在电容器单元底盖两端增加隔音腔
    3.2 电容器装置的抑制措施
        3.2.1 采用吸声罩
        3.2.2 增加隔音板
4 结论

(6)滤波换相换流器及其对直流输电系统稳定性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高压直流输电的概况及发展
    1.2 HVDC 换流器件的发展
    1.3 HVDC 换流器的发展
        1.3.1 电网换相换流器(LCC)
        1.3.2 串联电容换相换流器(CCC)
        1.3.3 可控串联电容换流器(CSCC)
        1.3.4 自换相电压源换流器(VSC)
    1.4 HVDC 滤波器的发展
    1.5 HVDC 实际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
    1.6 本文主要内容
第2章 波换相换流器的接线方案和原理研究
    2.1 新型换流变压器及其滤波系统的接线方案研究
        2.1.1 新型换流变压器的接线方案
        2.1.2 十二脉动换相电压矢量分析
        2.1.3 新型换流变压器的结构型式
        2.1.4 滤波换相换流器的接线方案
    2.2 自耦补偿原理研究
        2.2.1 自耦作用
        2.2.2 无功功率补偿
    2.3 谐波屏蔽原理研究
        2.3.1 谐波抑制变压器的基本拓扑
        2.3.2 感应型谐波抑制变压器的基本原理
        2.3.3 自耦型谐波抑制变压器的基本原理
        2.3.4 谐波抑制变压器的技术特点
    2.4 12 脉动FCC 的谐波特性分析
        2.4.1 不计及换相过程的交流侧谐波特性分析
        2.4.2 计及换相过程的交流侧谐波特性分析
        2.4.3 直流侧谐波特性分析
    2.5 基于FCC 的直流输电系统滤波装置设计
        2.5.1 滤波装置的型式及阻抗频率特性分析
        2.5.2 系统无功功率分配方案
        2.5.3 滤波装置的参数设计
    2.6 实例仿真验证
        2.6.1 系统参数及仿真条件
        2.6.2 仿真波形及其结果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滤波换相换流器的数学模型及运行特性分析
    3.1 I 桥FCC 换流器数学模型
        3.1.1 I 桥FCC 换流器不接入阀侧滤波支路的数学模型
        3.1.2 I 桥FCC 换流器接入阀侧滤波支路的数学模型
        3.1.3 模型对比分析
    3.2 II 桥FCC 换流器数学模型
        3.2.1 II 桥FCC 换流器不接入阀侧滤波支路的数学模型
        3.2.2 II 桥滤波换相换流器接入阀侧滤波支路的数学模型
        3.2.3 模型对比分析
    3.3 滤波换相换流器稳态运行特性分析
        3.3.1 阀侧无功功率补偿度
        3.3.2 运行稳定性与最大可送功率
        3.3.3 换相电抗
        3.3.4 无功功率特性
        3.3.5 谐波滤波
        3.3.6 等值电路和外特性曲线
    3.4 滤波换相换流器暂态特性分析
        3.4.1 整流器电流指令值阶跃
        3.4.2 整流侧单相交流母线故障
        3.4.3 逆变侧单相交流母线故障
        3.4.4 逆变侧γ角指令值阶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FCC 阻抗频率特性与谐波不稳定抑制
    4.1 HVDC 的谐波不稳定现象
        4.1.1 等触发角控制方式产生的谐波不稳定
        4.1.2 非无穷大电网产生的谐波不稳定
    4.2 HVDC 滤波换相换流器的阻抗频率特性
        4.2.1 开关函数理论
        4.2.2 滤波换相换流器直流等值阻抗
        4.2.3 滤波换相换流器交流等值阻抗
        4.2.4 算例分析
    4.3 滤波换相换流器用于谐波不稳定抑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FCC-HVDC 的小信号模型及稳定性分析
    5.1 小信号稳定的理论基础
    5.2 HVDC 系统的准稳态模型
    5.3 HVDC 换流器的基本控制方式
    5.4 各控制模式的小信号模型
        5.4.1 定电流控制的小信号模型
        5.4.2 定β控制的小信号模型
        5.4.3 定а控制的小信号模型
        5.4.4 定γ控制的小信号模型
        5.4.5 定电压控制的小信号模型
    5.5 FCC-HVDC 系统小信号模型及仿真验证
        5.5.1 HVDC 系统小信号状态方程的建立
        5.5.2 实例模型验证
    5.6 基于小信号模型的FCC-HVDC 系统稳定分析
        5.6.1 PI 控制器比例环节系数KP 对特征根分布的影响
        5.6.2 PI 控制器积分环节系数KI 对特征根分布的影响
        5.6.3 控制器比例-积分参数优化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交直流系统暂态FCC 换相过程分析
    6.1 换相失败的理论分析
    6.2 交流系统故障下换流器换相特性分析
        6.2.1 实际熄弧角γ的计算公式
        6.2.2 换相电压暂降
        6.2.3 换流阀的换相分析
    6.3 直流侧故障下换流器换相特性分析
    6.4 FCC 换相参数特性
        6.4.1 阀侧换相电压
        6.4.2 换相电抗
        6.4.3 熄弧角
        6.4.4 换相角
    6.5 算例分析
        6.5.1 交流侧暂态换相特性
        6.5.2 直流侧暂态换相特性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输变电新技术开发平台的FCC 试验研究
    7.1 输变电新技术开发平台设计与分析
        7.1.1 试验平台结构设计
        7.1.2 试验平台功能分析
    7.2 输变电新技术开发平台试验研究
        7.2.1 FCC 与LCC 均作整流器时谐波滤波效果对比
        7.2.2 FCC 与LCC 均作逆变器时谐波滤波效果对比
        7.2.3 FCC 阀侧滤波器对换相电抗的影响试验
        7.2.4 FCC 阀侧滤波器对换相电压的影响试验研究
        7.2.5 FCC 与LCC 系统下换流变压器振动测试
    7.3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7)±800kV直流换流站电气一次设计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直流输电工程特点
    1.2 特高压直流输电的客观必要性
第二章 特高压直流换流站设计原则
    2.1 特高压直流换流站主要设备及接线
    2.2 特高压换流站站址选择
    2.3 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基本设计要求
    2.4 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及换流站的性能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直流换流站设计方案
    3.1 引言
    3.2 系统设计
    3.3 主接线方式
    3.4 主要设备参数
    3.5 外绝缘设计
    3.6 直流输电设备的设计
    3.7 特高压阀厅电气设计
    3.8 直流开关场设计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设计专项研究
    4.1 引言
    4.2 提高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可靠性的措施
    4.3 特高压直流系统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研究
    4.4 特高压直流输电空气间隙外绝缘特性研究
    4.5 特高压直流场外绝缘方案的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UHVDC的技术特点
    5.2 UHVDC换流站的设计
    5.3 UHVDC对系统安全稳定性的影响
    5.4 UHVDC在中国的发展
    5.5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8)高压直流输电用电容器及装置的技术进步(论文提纲范文)

0 概述
1 交流侧产品
    1.1 并联电容器、交流滤波电容器制造技术的进步
        1.1.1 已运行产品技术性能比较
        1.1.2 大容量新产品介绍
    1.2 交流PLC电容器
2 直流侧产品
    2.1 直流滤波电容器
    2.2 中性母线冲击电容器
    2.3 直流PLC电容器
3成套装置的设计
4 结束语

(9)±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系统设计
    1.1 系统和现场条件
    1.2 主要性能要求
    1.3 系统配置
        1.3.1 直流场配置
        1.3.2 交流场配置
    1.4 主要设备参数
        1.4.1 晶闸管和换流阀
        1.4.2 换流变压器
        1.4.3 平波电抗器
    1.5 无功功率补偿和无功功率平衡
    1.6 交、直流滤波
    1.7 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
2 外绝缘设计
3 换流站总平面布置
4 换流站可听噪声控制
    4.1 换流变压器噪声控制
    4.2 交流滤波器场噪声控制
5 直流线路设计
    5.1 电磁环境的影响
    5.2 线路穿越部分高海拔重冰区的问题
    5.3 华东地区线路走廊特别紧张的问题
    5.4 长距离交、直流线路平行走线问题
6 控制保护系统设计
7 提高特高压输电系统可靠性和可用率
8 其他技术问题
    8.1 接地极入地电流引起的换流变压器直流偏磁问题
    8.2 三回直流送端共用接地极
    8.3 直流谐振问题
9 结论

(10)嵊泗直流输电工程设计及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直流输电的基本概念
    1.2 直流输电的主要优点及适用场合
    1.3 直流输电系统的缺点
    1.4 直流输电的发展现状
    1.5 嵊泗直流输电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及工程主要特点
    1.6 本文主要内容
第2章 嵊泗直流输电工程主要设计原则
    2.1 工程概况
    2.2 主接线方案
    2.3 一次主设备
    2.4 二次主设备
    2.5 换流站的工程设计及布置
    2.6 嵊泗直流输电工程功率损耗计算
第3章 嵊泗直流输电工程稳态分析
    3.1 稳态参数计算
    3.2 交直流电网暂态及动态稳定计算
    3.3 交直流系统潮流稳定性计算及动态过电压计算
    3.4 故障电流计算
第4章 嵊泗直流输电工程采用的新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4.1 嵊泗侧弱电网的无功平衡及系统稳定
    4.2 提高嵊泗直流输电系统运行稳定性的措施
    4.3 晶闸管换流阀
    4.4 换流变压器与平波电抗器
    4.5 直流控制与保护
    4.6 交流滤波器
    4.7 直流断路器及直流隔离开关
第5章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直流输电用±500kV PLC噪音滤波电容器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直流离子流合成场模拟和校验方法的研究[D]. 李世龙.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6)
  • [2]HVDC用低噪声电容器研制[J]. 左强林,冯春林,李志远. 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 2013(01)
  • [3]换流站直流场瓷套式PLC/RI电容器的研制[J]. 薛朵. 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 2010(01)
  • [4]浅析“直流PLC滤波电容器损耗角正切值偏大”的原因[J]. 郭银杏. 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 2010(01)
  • [5]输配电设备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简要分析(下)[J]. 施祖铭,何延庆. 上海电气技术, 2008(02)
  • [6]滤波换相换流器及其对直流输电系统稳定性影响分析[D]. 李季. 湖南大学, 2008(12)
  • [7]±800kV直流换流站电气一次设计及研究[D]. 胡毳.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9)
  • [8]高压直流输电用电容器及装置的技术进步[J]. 刘水平. 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 2008(01)
  • [9]±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研究[J]. 刘泽洪,高理迎,余军. 电力建设, 2007(10)
  • [10]嵊泗直流输电工程设计及实施[D]. 范子杭. 浙江大学, 2007(04)


直流输电论文 换流站论文 特高压论文 柔性直流输电技术论文 谐波电流论文

上一篇:变截面法在对称偏斜梁柱非线性分析中的应用
下一篇: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