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拇指外展牵引固定器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的临床观察及生物力学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拇指外展牵引固定器治疗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临床观察及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许晶晶[1](2021)在《AO-C型桡骨远端骨折外固定架拆除术后小夹板再固定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桡骨远端骨折是常见的上肢骨折,根据AO分型,C型桡骨远端骨折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该型治疗方案的选择仍有争议。通过前期临床研究发现单纯外固定架固定术后半年腕关节功能与钢板内固定无明显差异,但术后早期易出现腕关节僵硬、活动度差等并发症,因此我们提出外固定架联合小夹板固定能够获得良好的腕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利用外固定架在骨折早期牵拉固定,达到可接受的复位标准,拆除外固定架后采用小夹板固定,此时骨折处于纤维愈合期,再移位率较低,小夹板弹性固定既满足固定又便于腕关节活动,两阶段联合,既降低了单纯外固定架固定后腕关节僵硬的并发症,又提高了单纯小夹板解剖复位率。该方案动静结合,减少坚强固定时间,改为弹性固定,加速功能锻炼,有利于腕关节功能早期康复。1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外固定架拆除术后小夹板再固定和单独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影像学和腕关节功能,评价外固定架拆除后小夹板再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2研究方法将前期首都临床特色项目“半环式外固定架治疗老年C型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研究”课题收集的病例报告表以及后续病例资料包括X线及功能锻炼图,整理后建立桡骨远端骨折外固定数据库。根据是否接受小夹板再固定分为小夹板再固定组与外固定架组。重新测量外固定架术后1天、4周、8周、12周X线并进行评价,导出疼痛VAS评分表及腕关节活动度等数据,将所有数据整理筛选建立本课题数据库。对比2组病例术后骨折有无再次移位,骨折愈合情况,腕关节功能变化。3研究结果3.1一般资料共调取55例符合诊断标准的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病例,其中50例回访数据记录完整,根据有无小夹板再固定分为外固定架组23例和小夹板再固定组27例,2组数据在性别、年龄、就诊时间、损伤部位及骨折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外固定架固定时间分别为45.04±14.11、28.85±4.34,Z=-5.977,P<0.05。所有患者骨折经治疗均临床愈合,愈合时间平均42.44±8.41天(小夹板再固定组38.22±1.45,外固定架组47.39±1.76,P<0.05)。3.2影像学结果2组患者手术前后影像结果对比,掌倾角、桡骨高度、尺偏角均有所纠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参照Lidstrom评分系统修订版对进行2组患者术后12周影像学评价,外固定架组优良率为95.65%高于小夹板再固定组的92.5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2组均可获得相对满意复位率。掌倾角:治疗前后掌倾角不同时间之间有差异(F=45.539,P<0.05),在外固定架组和小夹板再固定组均如此,F值分别为12.228,24.079,均为P<0.05。外固定架组和小夹板再固定组术后掌倾角呈稳步上升趋势,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骨高度:治疗前后桡骨高度不同时间之间有差异(F=25.062,P<0.05),在外固定架组和小夹板再固定组均如此,F值分别为9.149,5.583,均为P<0.05。外固定架组术后桡骨高度呈逐渐上升趋势,小夹板再固定组拆除外固定架后桡骨高度无明显下降趋势,拆除小夹板固定后呈现下降趋势,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尺偏角:治疗前后尺偏角不同时间之间有差异(F=23.958,P<0.05),在外固定架组和小夹板再固定组均如此,F值分别为9.406,7.227,均为P<0.05。外固定架组术后尺偏角变化呈上升趋势,小夹板再固定组拆除外固定架后尺偏角有下降趋势,术后12周小夹板再固定组较外固定架组存在尺偏角丢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功能评分疼痛VAS评分: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不同时间之间有差异(F=738.295,P<0.05)在外固定架组和小夹板再固定组均如此,F值分别为104.255,5.583,均为P<0.05。2组术后疼痛变化呈下降趋势,表明术后随着时间推移能够逐渐减轻疼痛反应。关节活动度:外固定架组和小夹板再固定组术后8周腕关节活动度分别为旋前 69.09±8.15°、68.15±8.49°;旋后 54.61±18.23°、57.89±18.39°;掌屈31.04±8.70°、35.74±12.61°;背伸 24.70±13.15°、33.04±13.05°,其中背伸活动度2组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固定架组和小夹板再固定组术后12周腕关节活动度分别为旋前73.43±4.26°、73.47±8.45°;旋后62.00± 15.89°、63.00±18.17°;掌屈 49.78±17.22°、54.22± 14.27°;背伸51.96± 12.97°、51.33±14.03°,术后12周2组腕关节活动度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W综合评分:经过G-W综合评分显示术后12周小夹板再固定组优良率为92.59%,高于外固定架组8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疗效评价2组患者病情均有不同程度好转,外固定架组治愈14例,好转9例,小夹板再固定组治愈16例,好转11例,2组疗效对比无差异。4结论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外固定架术后可早期拆除外固定架,改为小夹板再固定,可以有效防止骨折再移位的发生,同时减少腕关节僵硬、关节炎等并发症,促进骨折愈合,改善患腕术后早期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徐雄[2](2020)在《微型钩钢板治疗手指关节撕脱骨折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应用微型钩钢板治疗手指关节撕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3月-2019年11月我们对24例手指撕脱骨折的患者采用了骨折切开复位、微型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2662岁,平均34.4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小时35天,平均9天,新鲜损伤(<2周)19例,陈旧损伤(>2周)5例。所有患者均为累及关节面的撕脱骨折。其中侧副韧带止点撕脱骨折9例,掌板撕脱骨折10例,中央束止点撕脱骨折5例。拇指5例,示指4例,中指3例,环指6例,小指6例;掌指关节损伤8例,指间关节损伤16例。右手10例,左手14例。闭合伤23例,开放伤1例。临床表现及检查表现为:损伤关节的肿胀及活动受限,局部压痛明显。另外,侧副韧带撕脱的患者,表现为侧方应力试验较健侧大于50%,X线片提示相应关节的指骨基底侧方骨折累及关节面,骨折块伴有移位及不同程度旋转;掌板撕脱骨折患者表现损伤关节伴有不同程度的背侧半脱位,X线片提示骨折块为指骨基底掌侧骨折,累及关节面,骨折块移位明显。中央束止点撕脱患者X线表现为中节指骨基底背侧缘撕脱骨折,骨折块移位明显,部分患者出现明显钮扣畸形。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的时间3个月-20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最后一次复查X线片显示骨折线消失,骨折愈合,关节面平整。骨折愈合的时间4-8周,平均5.8周。所有关节稳定,活动协调,没有出现半脱位。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手指麻木,及皮肤坏死等术后并发症。所有患者在2月内返回原工作岗位。随访过程中发现5例中央束止点撕脱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后都未再发展成钮扣畸形,有一例患者有近指间关节出现30°的伸直受限。2名掌板撕脱骨折较健侧有约25°屈曲受限,后来我院取出钢板,发现关节周围软组织有部分粘连,予以松解。24例患者中现总共19人再次取出钢板,取出率为79.17%。最后一次随访采用Saetta标准及TAM(总主动活动度)评定手指功能。Saetta评定手指功能为:优16例,良7例,可1例。优良占比为95.8%。TAM功能评分为:优18例,良5例,可1例,优良占比为95.8%。结论:钩钢板是一个简单的装置,利用现有的材料很容易制作,对累及关节面的小的撕脱骨折治疗方面与传统固定方法相比,它有明显的生物力学等方面优势。并可以在累及关节面的手指多种类型撕脱骨折固定中发挥好的效果。钩钢板治疗手指关节撕脱骨折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贺达[3](2019)在《正骨复位外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目的为取得良好的术后外观、取得无疼痛的功能活动及没有并发症的愈后。因为腕关节的特殊结构组成,桡骨在远端骨端结构膨大变化使其存有一个平均23度(23.6±2.5)的尺偏角和一个平均11度(11.2±4.6)的掌倾角,骨折后容易出现角度偏离以及桡骨短缩。恢复这些解剖指标正是治疗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取得追求的治疗目的的关键。角度及高度的良好恢复是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重要目的,文献报道桡骨关节面从10°掌倾到45°背伸的过程中,尺骨负荷将从21%升至67%。将会引起三角纤维软骨及腕关节不适,造成桡腕关节旋转异常。一旦桡骨远端角度得不到有效的纠正,这会导致患者功能锻炼时造成附加的损伤,指导鼓励患者行功能锻炼将有一定的难度。C型桡骨远端骨折关节面粉碎严重,进一步增加了桡骨解剖角度恢复的难度,同时加大了功能锻炼时造成进一步损伤的可能。桡骨远端骨折约占成人骨折的150%,是骨伤科急诊最为常见的损伤之一,C型桡骨远端骨折占桡骨远端骨折的250%,其治疗消费在医疗系统支出中占有重要比重。随着近代西医手术技术的输入和快速发展,内固定治疗骨折的比例逐年升高,传统中医特色治疗方法使用比例被逐渐压缩。但是目前手术治疗有过度使用的趋势,而且骨折愈合后二次取出内固定手术一定程度上导致医疗成本上升,患者经济负担加重。与此同时部分患者对手术治疗存在天然的恐惧感与恐慌感,对患者身体造成创伤的基础上也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我院前辈尚天裕小夹板和孟和外固定架治疗骨折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为正骨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新方法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孟氏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简便、廉价、高效,是中医骨伤的闪光点。但由于时代与中医传承的经验传承模式的局限性,其治疗方法仍停留在口手相传的经验传承状态,其特色和优势缺乏科学系统的诠释和阐明。随着时代的发展,治疗方法的改进,其治疗方法中部分理念需要更新与换代,基于以上现状,广大中医骨伤医务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其予以创新,使其发扬光大。大多数结论认为内固定恢复掌倾角对比外固定有优势,文献报道外固定支架进行桡骨骨折固定时仅具有轴向牵引力,无法对侧方实现稳定固定,因此对于骨折部位的成角移位无法进行有效矫正,尤其对于C型骨折的复杂移位因为其闭合复位的特点难以取得良好的解剖指标数据。本院在使用中医外固定治疗常见骨折方面有丰厚的临床经验及厚重的积淀,前辈尚天裕小夹板和孟和外固定架治疗骨折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在遵循“制器以正之,用辅手法之所不逮”和“金针拨骨”古训前辈正骨手法经验的基础上,应用中医“筋束骨”和现代外固定技术原理的新型治疗方法在本院得以生根发芽。基于以上现状,我们对传统骨折外固定手段进行继承和创新,开发出新型半环式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新方法。半环式固定较单臂与杆式外固定相比为穿透对侧皮质的固定,增加了整体平面的稳定性,同时因半环式结构的存在可在此基础上再自由结合骨折端的穿针。将金属制成的粗针(克氏针亦可代用)插入脱位的关节间隙或骨折间隙,用撬、赶、推、旋、分、合、压、拨等法,使脱位端或移位的骨折端得以排除障碍而复位。符合中医骨伤“筋骨并重,内外兼顾”的治疗理念。通过临床观察半环式外固定支架结合骨折端的穿针撬拨复位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效果比较满意,与该骨折仅行桡骨远端内固定手术相比,在保证患者患肢功能的情况下,对桡骨远端掌倾角的恢复效果更优。鉴于此,拟采用半环式外固定支架结合穿针复位与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对比,分析与内固定对比半环式外固定支架结合穿针复位是否能在治疗中取得更好的解剖角度恢复情况及更好的功能恢复效果。同时在治疗中针对不同骨折类型与不同穿针方法之间的关系总结,挖掘相互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开拓思路。探讨外固定支架与小夹板结合的方法以期给临床中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提供参考新思路,为制器以正之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规范化诊疗提供依据。正骨复位外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1 研究目的对临床发生的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群体设计临床非随机配对对照研究,对比应用半环式外固定支架结合穿针复位固定与采用掌侧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近期疗效与远期功能恢复情况,同时关注解剖数据恢复情况,验证半环式外固定支架结合穿针复位对该类型骨折的治疗效果。2 研究对象和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并配对的64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经半环式外固定支架结合穿针复位治疗后的纳入试验组,经桡骨远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后的纳入对照组。按性别相同、年龄相近、骨折类型进行1:1匹配,匹配要求:性别相同、年龄相近、桡骨远端骨折类型一致,根据样本量测算公式结果,共完成匹配及随访观察32对(64例),其中C1型骨折12对,C2型骨折12对,C3型骨折8对。最少随访时间为1年,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比较其围术期指标同时采用Garland-Werley评分进行腕关节功能评定,对比两组影像学评分评价其临床疗效。3 结果两组患者最少随访时间为1年,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试验组手术时间最短30分钟,最长90分钟,平均55分钟,均未在皮肤切口,出血量均小于10ml,未放置引流条,X线曝光次数平均20次。试验组均未出现固定针滑动及感染,除1例出现了下尺桡融合,1例于桡骨茎突行弯钳撬拨复位时刺激神经出现桡神经背侧支激惹,1例复位固定不佳出现骨折畸形愈合,影响外观,未见骨折延迟愈合及骨不连。根据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试验组患者优良率87.5%,对照组优良率87.5%,腕关节功能评分经统计学统计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腕关节桡尺偏活动度、患肢手握力经统计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腕关节背伸掌屈活动度、旋前旋后活动度经统计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评分试验组优良率78.2%,对照组优良率81.2%。两组治疗前与术后、末次随访通过影像学测量均显示有效(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相比未发生复位丢失(P>0.05)。两组术后与末次随访掌倾角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4 结论半环式外固定架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时,可同时兼顾对功能与解剖角度的恢复,尤其对于掌倾角度的的恢复具有明显临床优势。但由于其穿针方法仍停留在经验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归纳总结升华提高。

周清[4](2016)在《手法复位结合本奈氏骨折复位器经皮穿针治疗Bennett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手法复位结合本奈氏骨折复位器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开放性试验,选取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2014年03月至2015年10月骨手显微外科收治的Bennett骨折患者62例,在病人就诊后向其详细解释Bennett骨折治疗方案的基础上,根据病人意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手法复位结合本奈氏骨折复位器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穿针内固定治疗,术前、术后给予所有患者相同的处理方法。收集两组患者在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术后第1天及拔针后第1天骨折复位质量、拔针后第1天拇指桡侧外展、掌侧外展活动度数据,然后分别对两组病例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或秩和检验。结果:共收集纳入病例62例,其中有1例自动出院、1例在研究期间拒绝配合治疗方案,经临床医生反复解释无效退出课题研究,共脱落2例,实际完成病例60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受伤部位、受伤至手术时间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具有组间可比性;两组病例在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方面,存在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骨折复位质量评价:术后第1天与拔针后第1天腕掌关节面骨折复位质量,两组数据不存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拇指活动度评价:拔针后第1天拇指桡侧外展、掌侧外展活动度,两组数据不存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结合本奈氏骨折复位器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住院费用低、关节功能恢复好、骨折复位质量高及复位再丢失少的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治疗方法。

史占广[5](2015)在《C型臂下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及目的:手是一个特别复杂的器官,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手部最为重要的第一腕掌关节由第一掌骨基底与大多角骨组成,形成特有的鞍状关节,该关节在拇指的外展、对掌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在手部骨与关节损伤中比较常见,且该骨折破坏第一腕掌关节,造成不稳定型骨折,由于第一腕掌关节的特殊解剖结构,骨折临床分型较多,治疗方法多种,疗效不一,如果治疗不当可导致骨折畸形愈合,晚期导致并发创伤性关节炎,严重影响拇指外展、对掌活动,进而影响手部功能,因此选择一种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疗效优良的方法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极其重要,也是临床医生积极探求的课题。本文就C型臂下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资料与方法:本文研究的病例均采集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手外科门诊及病房2012年9月~2015年1月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均采用C型臂透视下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石膏托外固定治疗的19例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27~65岁,平均39.5岁。伤后至手术时间1.5h~3d,平均10.3h。骨折根据Green分型:Ⅰ型Bennett骨折2例,Ⅲ型成人关节外骨折17例。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分别采用:①TAM系统评定法来评价手指主动活动度及骨折愈合情况;②采用S lgeback等方法评定患者主观感受情况;③应用量角器测量第一腕掌关节屈伸活动度及拇指屈伸活动度(ROM)及用Jamar测力计测量握力,并与健侧比较。结果:手术时间15-45min,平均30min;术后住院时间1-3d。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周,平均6.5周:19例,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4~6周,平均5.5周。依据TAM系统评定法及患者主观感受情况14例优,4例良,1例中,优良率94.7%。其中1例发生针道感染,2例发生克氏针略松动。第一腕掌关节屈伸活动度及拇指屈伸活动度(ROM)及握力与健侧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C型臂下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复位满意、固定可靠、骨折愈合时间短,早期实现功能锻炼,有效降低术后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受限和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临床疗效满意,适合临床推广应用。该术式具有以下特点:①操作简便,无手术切口,对局部皮肤血运无影响,减少术后感染机会。②不剥离骨膜、不破坏骨折端血运及关节囊的完整性,有利于骨折愈合。③降低肌腱粘连、关节挛缩机会。④一般术后3天即可出院,缩短住院日。⑤随访及拆除固定物均可在门诊完成,避免二次损伤。⑥克氏针价格便宜,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⑦对于伴随其他疾病(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大大减少了手术风险。

孟立民[6](2012)在《微型外固定架和克氏针治疗Bennett骨折三的维有限元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法对微型外固定器和经皮克氏针治疗Bennett骨折进行生物力学分析,通过观察骨折块应力、位移云图比较、评价两种固定骨折的方法,探讨其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1)初步建立3D模型:健康男性志愿者左手及桡骨远端进行CT扫描,要求扫描层厚为0.625mm,以Dicom格式存盘。存盘数据导入计算机,利用Mimics软件对第一、二掌骨和大多角骨进行三维建模,所得图形数据以*:.STL格式输出。(2)建立实体模型:把模型*.STL格式文件导入到Geomagic软件进行编辑,得到模型三维实体,所有模型数据以*.IGES格式输出。(3)建立有限元模型及其分析:将模型*.IGES格式文件导入到Ansys软件中,并对克氏针和微型外固定器材造模,模拟Bennett骨折以及微型外固定器或克氏针的治疗模型。分别对模型赋予单元类型和属性,划分网格,建立接触对。按条件分别约束,在两个模型的第一掌骨头相同节点处分别施加100N X轴向压力,对两个模型进行非线性生物力学分析,得出骨折块应力、位移云图及其参数,统计数据,评价结果。结果建立了仿真的Bennett骨折治疗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计算机分析得到了闭合复位微型外固定器或经皮克氏针内固定X轴纵向100N载荷下近端、远端骨折块近端总的和X轴方向位移参数云图和断端应力云图。从位移云图可以看出:微型外固定器治疗Bennett骨折近端骨折块X方向最大移位为-0.342mm,最小位移-0.174mm,平均位移为-0.258mm。远端骨折块最大移位为-0.492mm,最小位移为-0.293mm,平均位移为-0.393mm,所以平均相对位移为0.135mm。同理,根据其总的位移参数得出总的平均相对位移0.026mm;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器治疗Bennett骨折近端骨折块X方向最大移位为-2.546mm,最小位移为0.504mm,平均位移为-1.021mm。远端骨折块最大移位为2.573mm,最小位移为2.476mm,平均位移为2.524mm,平均相对位移为3.545mm。同理,根据其总的位移参数得出总的平均相对位移2.643mm。通过应力云图和参数可以看出外固定器治疗模型骨折断端应力值约在-81.234MPa~134.035MPa,克氏针治疗模型骨折断端应力值在-760.386MPa~184.349MPa。结论(1)本文通过对Mimics10.01、Geomagic Studio10.0、Ansys12.0等软件的学习,基本掌握了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方法,建立了比较科学的、仿真的微型外固定架和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的有限元模型,基本符合了有限元模型的要求。(2)微型外固定器外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的稳定性优于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前者降低了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促进了患手的恢复和骨折的愈合,是治疗Bennett骨折的理想方法。

赖震,石仕元,魏威,费骏,余涌杰[7](2011)在《两种方法治疗Bennett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石膏固定和骨片钉固定两种方法治疗Bennett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5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31例分别接受2种方法治疗的Bennett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石膏固定组(A组)17例,男12例,女5例;平均年龄(43.9±5.7)岁;骨折按Buechler分型:1区3例,2区11例,3区3例。骨片钉固定组(B组)14例,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45.6±6.1)岁;骨折按Buechler分型:1区3例,2区9例,3区2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①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固定失败情况;②骨折复位质量采用KjaerPetersen等方法进行对比分析;③拇指运动功能采用Cannon等方法进行评判。结果:31例均获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9.0±3.5)个月,A、B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7.0±2.5)d和(9.0±3.9)d,A组住院时间短。术后骨折复位质量:A组优4例,良8例,差5例;B组优8例,良6例,差0例,B组复位质量优于A组。A、B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6.0±0.5)周和(6.0±1.9)周,两种治疗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拇指运动功能:A组优6例,良8例,可3例;B组优8例,良5例,可1例,两种治疗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骨折再次移位2例,B组无固定失败病例。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获得满意疗效,石膏固定具有操作简便、无创伤的优点,但稳定性差,容易发生骨折再移位;骨片钉固定具有固定牢固、术后功能恢复好的优点,但手术创伤大,住院时间长。

邬守凯,王志烈,王军海,孔凡奇,谢金元[8](2010)在《改良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改良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改良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25例,均为新鲜骨折病例。结果术后随访6~22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5~9周,平均7周,无骨折再移位、畸形愈合、手术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所有病例均无骨不连发生。根据拇掌腕关节的局部症状、体征,拇对掌、外展、内收等活动,按照拇指腕掌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良23例,优良率92%。结论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方法简单、损伤小、复位固定可靠,辅以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有效降低术后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受限和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是治疗Bennett骨折的有效方法。

付秋霞,白菊平,余莉[9](2008)在《拇指支具牵引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的护理》文中提出目的:总结拇指支具持续牵引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的护理体会。方法:本组37例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的患者,均应用拇指支具持续牵引治疗,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功能锻炼和康复指导等护理措施。结果:本组37例中优27例,良8例,差2例。结论:早期功能锻炼有力的促进了拇指功能的恢复。本组操作方法简单,固定可靠,是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的有效方法。

刘宏哲[10](2006)在《微型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掌骨复杂骨折的临床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与分析微型记忆合金环抱器、微型钢板、交叉克氏针三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掌骨复杂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微型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掌骨复杂骨折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自2003年9月至2005年12月对收治的掌骨复杂骨折病例(根据AO分型),临床随机应用微型记忆合金环抱器(A组)、微型钢板(B组)、交叉克氏针(C组)各15例,从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第4周及第12周术后掌指关节功能恢复等方面比较三组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疗效差别。 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个月~14个月,平均4.8个月。(1)掌指关节功能:参照TAFS的评分标准,术后4周A、B、C三组优良率分别为90.48%、88.89%和58.82%,A组与B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A与C组、B与C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12周A、B、C三组优良率分别为95.24%、94.44%和76.47%,三组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A、B、C三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76%、16.67%和35.29%,A与B组、B与C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A与C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3)手术时间:A、B、C组平均时间分别为19±4.8(min)、39±4.3(min)、22±5.4(min):A与B组、B与C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A组与C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4)骨折愈合时间:A、B、C三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5.2±2.5(w)、5.5±2.0(w)和7.7±3.0(w),A组与B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A与C组、B与C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 结论:从掌指关节功能恢复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等方面综合比较,采用组合微型记忆合金环抱器的内固定方式较微型钢板、交叉克氏针有明显的优越性,是治疗掌骨复杂骨折较为理想的一种内固定方法。

二、拇指外展牵引固定器治疗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临床观察及生物力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拇指外展牵引固定器治疗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临床观察及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AO-C型桡骨远端骨折外固定架拆除术后小夹板再固定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 桡骨远端骨折的研究进展
        1 桡骨远端骨折概述
        2 桡骨远端骨折的分型诊断
        3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
        4 桡骨远端骨折的并发症
        5 不足与展望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AO-C型桡骨远端骨折外固定架拆除术后小夹板再固定的临床研究
    1 前言
    2 临床资料
        2.1 研究对象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
        2.5 数据来源
        2.6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统计分析
        3.2 影像学评分
        3.3 功能评价
        3.4 疗效评价
    4 讨论
        4.1 外固定架拆除时机的选择
        4.2 小夹板再固定的优势
        4.3 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药物的应用
        4.4 外固定疗法康复锻炼
        4.5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个人简历

(2)微型钩钢板治疗手指关节撕脱骨折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手指关节的特点
        2.1.1 手指关节解剖特点
        2.1.2 手指关节损伤后表现
    2.2 手指撕脱骨折的特点及治疗
        2.2.1 侧副韧带撕脱骨折
        2.2.2 掌板撕脱骨折
        2.2.3 伸肌腱撕脱骨折
        2.2.4 钩钢板治疗手指撕脱骨折的特点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资料
    3.2 方法
        3.2.1 手术方法
        3.2.2 术后处理
        3.2.3 术后随访及功能测定
第4章 结果
第5章 讨论
    5.1 手指撕脱骨折的特点
    5.2 传统的治疗方法
    5.3 钩钢板固定手指撕脱骨折的优缺点
        5.3.1 优点
        5.3.2 缺点
    5.4 手术体会及注意事项、适应症
第6章 结论
典型病例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正骨复位外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桡骨远端骨折诊疗进展
    1 解剖结构对功能的影响
    2 桡骨远端骨折诊疗进展
        2.1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认识
        2.2 桡骨远端骨折西医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设计
    1.2 样本量计算
    1.3 病例选择
2 临床实施方案
    2.1 治疗方法
3 观察周期
4 疗效评定指标
    4.1 术中观察指标
    4.2 功能评定指标
    4.3 解剖评估标准
5 统计学处理
6 结果
    6.1 一般资料
    6.2 影像学评定
    6.3 功能评定结果
7 讨论
    7.1 正骨复位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方法优势
    7.2 新型外固定架构型重视“筋骨并重”
    7.3 骨针的改良及骨针复位固定方法的应用
    7.4 制器以正之阶段治疗方法总结
8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手法复位结合本奈氏骨折复位器经皮穿针治疗Bennett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分型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终止标准
        1.7 剔除与脱落标准
        1.8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1.9 分组标准
    2. 治疗方法及评价
        2.1 手术治疗
        2.2 术后处理
        2.3 观察指标
        2.4 随访及数据记录
        2.5 疗效评定指标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4.1 纳入病例完成情况
        4.2 一般资料分析
        4.3 治疗结果分析
第二章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发生复位再丢失的原因
        2.1 解剖因素
        2.2 其他因素
    3. 有关本研究的分析
        3.1 闭合穿针术的优势
        3.2 本奈氏骨折复位器的优点
        3.3 赤木洗剂的组成及功效
        3.4 试验结果
        3.5 安全性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典型病例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C型臂下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解剖学特点
第3章 骨折分类(Green 分类)及其受伤机制
    3.1 Ⅰ 型 Bennett 骨折
    3.2 Ⅱ型 Rolando 骨折
    3.3 Ⅲ 型骨折成人关节外骨折
    3.4 Ⅳ 型骨折儿童型(骨骺)骨折
第4章 资料与方法
    4.1 临床资料
    4.2 术前准备
    4.3 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4.4 随访疗效评价指标
第5章 结果
第6章 讨论
第7章 局限性与不足
第8章 结论
附表
典型病例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微型外固定架和克氏针治疗Bennett骨折三的维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微型外固定架或克氏针治疗Bennett骨折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其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一般资料
        1.1.2 Bennett骨折及其治疗的三维模型的建立
    1.2 结果
        1.2.1 外固定器和克氏针治疗Bennett骨折骨折块的位移云图
        1.2.2 外固定器和克氏针治疗Bennett骨折骨折块的应力云图
    1.3 讨论
        1.3.1 微型外固定架和克氏针治疗Bennett骨折的研究进展
        1.3.2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1.3.3 两种固定方法的有限元分析与结果比较
        1.3.4 本实验的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第一掌骨基底骨折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7)两种方法治疗Bennett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A组
        1.2.2 B组
    1.3 观察指标与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3.1 Bennett骨折的特点
    3.2 两种治疗方法的特点
    3.3 治疗方法的选择

(8)改良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入选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术后处理
    1.5 评定标准[2]
2 结果
3 讨论
    3.1 Bennett骨折的发生机制
    3.2 Bennett骨折的改良术式要点
    3.3 改良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生物力学分析

(9)拇指支具牵引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护理方法
        1.3.1 牵引的观察及护理
        1.3.2 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
2 结果
3 讨论
    3.1 有效的减少了并发症
    3.2 功能锻炼是康复的基础
    3.3 拇指支具牵引治疗的优点

(10)微型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掌骨复杂骨折的临床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内固定材料
    1.3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四、拇指外展牵引固定器治疗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临床观察及生物力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AO-C型桡骨远端骨折外固定架拆除术后小夹板再固定的临床研究[D]. 许晶晶.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微型钩钢板治疗手指关节撕脱骨折的临床应用[D]. 徐雄. 吉林大学, 2020(08)
  • [3]正骨复位外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D]. 贺达.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4]手法复位结合本奈氏骨折复位器经皮穿针治疗Bennett骨折的临床研究[D]. 周清.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6(02)
  • [5]C型臂下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D]. 史占广. 吉林大学, 2015(09)
  • [6]微型外固定架和克氏针治疗Bennett骨折三的维有限元分析[D]. 孟立民.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2)
  • [7]两种方法治疗Bennett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J]. 赖震,石仕元,魏威,费骏,余涌杰. 中国骨伤, 2011(06)
  • [8]改良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J]. 邬守凯,王志烈,王军海,孔凡奇,谢金元. 河北医药, 2010(06)
  • [9]拇指支具牵引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的护理[J]. 付秋霞,白菊平,余莉.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14)
  • [10]微型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掌骨复杂骨折的临床比较研究[D]. 刘宏哲. 南华大学, 2006(11)


桡骨远端骨折论文 克氏针论文 掌骨骨折论文 腕关节论文 骨折并发症论文

上一篇:记住国家技术专家曹宝成
下一篇:美日加物流配送中心的特点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