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技术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春燕[1](2017)在《对多协议标记交换VPN的加密与封装技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分析多协议标记交换VPN网络数据安全问题的基础上,文章对网络的加密与封装技术展开了分析,发现可以通过IPSEC实现数据加密和封装,从而有效预防信息泄露问题的发生。

杜华[2](2012)在《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及其扩展性问题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MPLS)采用集成模型的方法将IP技术与ATM技术结合在一起,具有高速交换、服务质量(QoS)、流量控制的性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IP网技术,并将成为公用网使用中的一项重要技术。介绍了MPLS的产生过程、基本概念及实现和应用领域等内容,论证了MPLS的扩展性限制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MPLS的扩展性,主要有4种方案:基于要求请求建立标签交换通道,"热点"扩展法,VP合并和VC合并。

胡振强[3](2011)在《基于ATM的MPLS数据转发技术分析》文中提出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具有技术的高效性与良好的扩展性,异步传输模式技术(ATM)具有强大的转发能力及高可靠性,通过对标记交换的链路层数据转发机制与网络层的选路机制结合进行研究,提出一种基于ATM的MPLS数据转发方法,并对其进行设计和实现。通过模拟实验对功能和性能进行验证表明,此方法能够提高数据业务的效率和可靠性。

杨剑[4](2010)在《分组传送网标准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全球运营商正致力于构建自己的下一代IP包交换网络,网络逐步迈向全IP化。不断增长的数据业务对网络的带宽、服务质量(QoS)、操作维护管理、可靠性等提出了新的要求。IP网络业务融合(如视频、语音、数据融合)需求以及多业务统一的承载需求,进一步驱动传送网技术与数据网络通信技术融合。分组传送网技术应变化而生,分组传送网标准发展迅速。

张永军,张志辉,顾畹仪[5](2010)在《MPLS-TP的业务适配与标签转发机制》文中研究表明传送网承载的业务从以时分复用(TDM)为主向以IP为主转变,需要一种能够有效传送分组业务的新技术。传送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TP)作为一种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技术,具有高效的多业务适配能力和灵活的标签转发机制。从MPLS-TP技术特性入手,文章基于MPLS-TP标准化的最新进展,重点讨论了与MPLS-TP有关的数据转发平面,以及业务适配和标签转发机制等关键技术,包括信号适配、分组交换与转发和双标签信令传送实现等内容,说明了基于双标签传送模式的虚拟专用网的业务实现方法,并总结了MPLS-TP的应用情况。

刘勇[6](2008)在《基于MPLS/DiffServ组播方案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IP组播能够通过共享部分链路来提高网络带宽利用率,非常适合高带宽需求的多媒体数据传输。但是,传统IP组播建立在“尽力而为”(Best-Effort)的传输模式之上,对其所能够提供的包转发服务质量不做任何承诺,无法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所以,IP组播迫切需要与更为高效的技术相融合。差分服务在网络上层通过行为聚合来保障服务质量,多协议标记交换在下层把差分服务中的行为聚合映射成不同的标签来保证转发,因此,在多协议标记交换上结合差分服务为IP组播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它们的结合也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本文就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本文首先从IP组播的基本概念出发,对组播的关键技术、多协议标记交换和DiffServ服务模型,以及后两者对IP组播的支持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它们与IP组播结合的优势及所带来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MPLS/DiffServ网络环境的环形管理MPLS组播树的策略:对骨干网上组播树节点进行有效区域划分,在区域划分的基础上选出管理节点,管理节点间形成逻辑环,而管理节点间的控制和驱动由运行在环中的令牌来实现。策略的仿真分析表明该策略能有效解决组播树管理控制信息的消耗大、单个管理节点失效的问题,提高了网络中组播聚合树的效率和健壮性。最后,针对策略分域管理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适合该策略的故障恢复机制,并对该机制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该机制适合分域管理策略。

赵明志[7](2008)在《基于GMPLS控制的多业务传送网中的标记分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Internet数据业务的高速增长、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光网络的飞速发展,在网络带宽、可扩展性及新业务的适应性方面对网络的带宽和交换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业务需求的强大推动下,新的网络技术不断涌现。MPLS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多协议标记交换)将IP路由技术和ATM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异步传输模式)交换技术紧密结合,既利用了路由的智能又利用了ATM交换机的高效硬件交换。GMPLS (General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从MPLS演进而来,它继承了MPLS的特性和协议并进行了新的发展,实现了IP和光网络的融合,使得标记不仅能支持分组交换、时分交换、光波长交换,GMPLS还对信令和路由协议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是实现光网络的完全智能化的控制平面技术。MPLS技术的核心思想就是对分组进行分类,依据不同的类别为分组打上标记,建立标记交换路径,随后在GMPLS网络中只依据标记将分组在预先建立起来的标记交换路径上传输,这些都是由MPLS的核心技术—标记分配协议来解决。标记分配协议定义了一系列的消息和处理过程,使LSR (Label Switched Router标记交换路由器)可以把网络层的路由信息映射到数据链路层的交换路径上,建立起穿越网络的LSP (Label Switched Path标记交换路径)。论文研究了GMPLS交换智能光网络的网络结构与网络管理、GMPLS标记的格式及主要协议。重点探讨了GMPLS网络中的标记交换技术,分析了当前被广泛采用的波长做标记进行交换的网络管理技术及存在的问题。论文对现有的SONET/SDH技术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连续级联和虚级联技术在GMPLS网络中的应用。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用SONET/SDH设备作为光网络节点的标记分配方法,并用仿真分析了该种标记分配方法在建立单链路时的效率。论文还对GMPLS控制技术的标记分配建立了真实仿真平台,对研究内容进行了初步验证,采用真实的仿真平台运行GMPLS协议簇测试该平台。

姚昕凡[8](2007)在《基于MPLS技术的企业VPN网络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Internet的蓬勃发展,人们对应用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由于Internet缺乏有效的流量和网络带宽管理手段,网络经常会发生拥塞。当现有Internet规模扩充到一定限度后,将在许多方面(带宽、路由、网络扩展性、QoS)面临挑战,这对于目前的IP技术来说已是力不从心。如何使ATM技术融入IP,如何将路由和交换结合起来,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众多厂商和学者提出了许多新方案,直到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的出现,才使人们看到了一丝曙光。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是一项新的宽带网技术,这一技术结合了第二层交换和第三层路由的特点,将第二层链路帧协议和第三层路由转发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解决与当前联网环境中使用的分组转发技术相关的许多问题。MPLS的一个重要应用即是构建MPLS VPN网络。本课题对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技术从概念着手,对其系统结构、层次结构、技术规范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讨论和研究,并在最后根据企业内部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MPLS的企业内部网络解决方案。

张建栋[9](2007)在《MPLS协议的QOS策略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随着Internet的蓬勃发展,在IP网络上开展的实时业务日益增多,人们对IP网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当前网络缺乏有效的流量和网络带宽管理手段,网络经常会发生拥塞。无法提供服务质量(QoS)保证,使得在很多应用如语音和视频等方面,IP技术显得力不从心。要解决这些传统IP网络存在的问题,提供服务质量保证,必须及时研究并应用新技术来优化改造IP网络的体系结构。采用MPLS技术实现的新一代网络具有灵活路由、高速交换以及服务质量和流量控制等性能,能够满足用户在IP网上开展各种新业务所要求的服务质量保证。因此,MPLS成为网络优化和提供服务质量保证的首选技术。论文主要针对MPLS网络环境中的多种服务质量保证技术及其应用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对MPLS的技术原理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总结了MPLS在服务质量保证等方面所具有的明显技术优势。同时分析了MPLS的网络结构和体系结构中的主要组件及核心技术,对MPLS的工作流程进行了讨论与研究。通过对IP QoS业务模型的具体研究,探讨了MPLS与区分服务模型相结合提供服务质量保证的工作机制。在分析比较综合服务模型和区分服务模型的体系结构以及各自的优势和局限基础上,从MPLS实现服务质量保证的工作机制着手,对MPLS与区分服务模型的结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论文还研究了MPLS流量工程技术对服务质量的保证作用。简单讨论了MPLS流量工程技术的发展过程,研究了MPLS流量工程的实现机制和各功能组件的工作过程,并对自愈恢复应用特性进行了分析。论文通过对MPLS技术的主要应用MPLS VPN的详细分析,详细讨论覆盖型VPN的二、三层隧道协议以及集成型MPLS VPN的网络结构和技术原理;通过对MPLS VPN与传统IP VPN比较,从而证明MPLS技术在保证QoS方面更具有鲜明的优势。论文通过对MPLS技术原理、发展前景的论述,以及对MPLS QoS和MPLS TE技术的研究,提出了在中国铁通甘肃分公司IP宽带城域网率先实现MPLS技术的思想,制定了具体的MPLS QoS模型、策略和技术部署方案,以及应用MPLS TE快速重路由的技术方案;以MPLS技术对不同CoS的业务提供不同的QoS保证,MPLS TE的快速重路由应用,可以增强网络的可靠性、安全性,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综合改善MPLS VPN的服务质量为契机,实现铁通总公司“突出专业化”的方针,更好的服务铁路大客户。

丛荣华,赵红[10](2007)在《浅谈MPLS技术》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企业对信息需求的不断提高,为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企业逐步完善和发展自己的Intranet。本文介绍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

二、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4)分组传送网标准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BB-TE技术
2 MPLS-TP技术
    2.1 发展历程
    2.2 标准进展
        2.2.1 ITU-T标准进展
        2.2.2 IETF标准进展
3 结束语

(5)MPLS-TP的业务适配与标签转发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MPLS-TP技术特征与标准化进程
    1.1 MPLS-TP标准化进程
    1.2 MPLS-TP技术特征
2 MPLS-TP业务适配技术
    2.1 信号适配
    2.2 业务封装
3 标签转发机制
    3.1 分组交换与转发技术
    3.2 双标签信令传送实现
    3.3 基于双标签传送模式的VPN业务
4 结束语

(6)基于MPLS/DiffServ组播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4 本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IP组播技术
    2.1 IP组播概述
    2.2 IP组播的工作原理
    2.3 IP组播的关键技术
        2.3.1 IGMP协议
        2.3.2 组播路由协议
        2.3.3 组播转发树的种类
        2.3.4 组播地址
    2.4 IP组播存在的缺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协议标记交换和区分服务
    3.1 多协议标记交换
        3.1.1 MPLS基本原理
        3.1.2 MPLS中的组播
    3.2 区分服务
        3.2.1 DiffSevr体系结构
        3.2.2 DiffSevr的基本工作机制
        3.2.3 DiffSevr网络中的组播
    3.3 多协议标记交换对区分服务的支持
        3.3.1 标记转发模型
        3.3.2 两种支持区分服务的LSP
        3.3.3 对信令系统的扩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形管理MPLS组播树的策略
    4.1 相关研究
    4.2 基于环形管理组播树的方案
        4.2.1 令牌结构
        4.2.2 逻辑环和令牌的管理和维护
        4.2.3 管理区域的划分和管理节点选择
        4.2.4 管理节点算法
        4.2.5 管理节点失效问题
        4.2.6 组播树—组的匹配算法
        4.2.7 成员的加入/退出
    4.3 性能分析
        4.3.1 NS2仿真软件简介
        4.3.2 对NS2的扩展
        4.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环形管理方案中的路径恢复机制
    5.1 现有的路径恢复方案
    5.2 环形管理MPLS组播树中的路径恢复机制
        5.2.1 DLSR所包含的信息
        5.2.2 故障恢复机制
        5.2.3 故障恢复机制的性能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7)基于GMPLS控制的多业务传送网中的标记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组织安排
第二章 SDH 的基本原理
    2.1 SDH 基本概念和特点
    2.2 SDH 速率及帧结构
    2.3 SDH 的复用结构和映射方法
        2.3.1 SDH 的复用结构及复用方法
        2.3.2 SDH 的映射方法
    2.4 SDH 网中的级联
        2.4.1 级联与虚级联技术原理
        2.4.2 级联与虚级联的实现
        2.4.3 虚级联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2.5 ASON 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MPLS 网络体系结构
    3.1 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的提出
        3.1.1 MPLS 技术回顾
        3.1.2 MPLS 到GMPLS 的扩展
    3.2 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智能光网络结构
        3.2.1 GMPLS 协议框架
        3.2.2 通用标记
        3.2.3 GMPLS 主要协议
    3.3 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智能光网络的网络管理
        3.3.1 GMPLS 智能光网络的网络管理系统
        3.3.2 路由和寻址模型
        3.3.3 双向标记交换通道(Label Switching Path)
        3.3.4 保护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DH 标记分配方法研究
    4.1 SDH 标记定义
        4.1.1 SDH 连续级联标记
        4.1.2 SDH 虚级联标记
    4.2 最小标记段方法基本原理
    4.3 仿真结果
    4.4 仿真总结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MPLS 网络平台搭建与仿真
    5.1 SDH 标记用于光多协议基本原理
    5.2 网络仿真工具
    5.3 网络仿真实现
        5.3.1 网络模型
        5.3.2 建路方法及过程
        5.3.3 最小标记段标记分配方法实现
    5.4 网络平台性能分析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NODE.CAM
附录2:EMUTE.CAM
附录3:OSPF.CAM
附录4:OSPFIF.CAM
附录5:LSPCRT.CAM
附录6:LSPACT.CAM
附录7:LSPDCT.CAM
附录8:LSPDST.CAM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与项目

(8)基于MPLS技术的企业VPN网络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 相关概念的定义
    1.3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
第2章 网络传输交换技术的历史与现状
    2.1 网络传输技术的发展演变
    2.2 MPLS的发展史
    2.3 目前构建MPLS VPN网络所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
    3.1 MPLS概述
    3.2 MPLS的工作原理
    3.3 MPLS的核心技术和组件
    3.4 MPLS的体系结构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MPLS的虚拟专网
    4.1 背景知识-VPN介绍
    4.2 VPN的传统实现及局限性
    4.3 MPLS VPN的体系结构
    4.4 基于MPLS的VPN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具体案例分析配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MPLS协议的QOS策略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1.1.1 论文选题的应用背景
        1.1.2 论文选题的技术背景
    1.2 MPLS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及其研究的意义
        1.2.1 MPLS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MPLS—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
    2.1 引言
    2.2 MPLS技术原理概述
    2.3 MPLS网络的简单结构
    2.4 MPLS的主要体系结构
        2.4.1 MPLS的重要组件介绍
        2.4.2 MPLS的核心技术介绍
    2.5 MPLS的典型工作流程
    2.6 小结
3 MPLS的QoS保证机制
    3.1 引言
    3.2 QoS概述
        3.2.1 QoS的定义
        3.2.2 CoS概念介绍
    3.3 IP QoS的实现机制
        3.3.1 IntServ模型介绍
        3.3.2 DiffServ模型介绍
    3.4 MPLS中QoS的实现
        3.4.1 MPLS实现QoS的机制
    3.5 小结
4 MPLS流量工程
    4.1 引言
    4.2 流量工程(TE)概述
        4.2.1 TE中的性能指标
        4.2.2 流量中继
        4.2.3 基于MPLS的TE技术
    4.3 MPLS流量工程机制介绍
    4.4 MPLS流量工程基本结构
        4.4.1 报文转发组件
        4.4.2 信息发布组件
        4.4.3 路径选择组件
        4.4.4 信令协议组件
    4.5 MPLS流量工程的自愈恢复应用特性
        4.5.1 链路或节点保护技术
        4.5.2 路径保护技术
    4.6 小结
5 MPLS应用—MPLS VPN技术
    5.1 引言
    5.2 VPN概述
        5.2.1 VPN应满足的要求
        5.2.2 IP VPN简单模型
    5.3 利用隧道技术实现覆盖型VPN
        5.3.1 第二层隧道协议
        5.3.2 第二层隧道协议的不足
        5.3.3 第三层隧道协议
    5.4 利用MPLS技术实现集成型VPN
        5.4.1 MPLS VPN网络结构
        5.4.2 MPLS VPN实现原理
        5.4.3 MPLS VPN与传统IP VPN的比较
    5.5 小结
6 MPLS服务质量保证技术在甘肃铁通IP城域网建设中的应用构想
    6.1 引言
    6.2 概述
    6.3 IP宽带城域网的结构与MPLS VPN规划
        6.3.1 核心层设计
        6.3.2 汇聚层设计
        6.3.3 接入层设计
        6.3.4 路由组织规划
        6.3.5 MP-BGP的实现设想
    6.4 MPLS QoS应用
        6.4.1 IP宽带城域网的QoS模型
        6.4.2 IP宽带城域网QoS技术规划
        6.4.3 IP宽带城域网的QoS策略
        6.4.4 MPLS VPN的QoS保证
    6.5 MPLS QoS模拟实验
        6.5.1 实验说明
        6.5.2 实验步骤
        6.5.3 实验结果
        6.5.4 实验结果分析
    6.6 MPLS流量工程
        6.6.1 实施MPLS TE技术方案
        6.6.2 MPLS TE快速路由重组
    6.7 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工作
    7.2 全文总结
致谢

(10)浅谈MPLS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MPLS技术的发展
2 MPLS基本原理
    2.1 网络的边缘行为
    2.2 网络的核心行为
    2.3 如何建立标记交换路径
3 MPLS基本体系结构
    3.1 多协议标记交换的总体框架
    3.2 MPLS的网络模型
4 MPLS的应用

四、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对多协议标记交换VPN的加密与封装技术分析[J]. 朱春燕. 信息通信, 2017(12)
  • [2]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及其扩展性问题分析[J]. 杜华.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2(05)
  • [3]基于ATM的MPLS数据转发技术分析[J]. 胡振强. 无线电工程, 2011(07)
  • [4]分组传送网标准进展[J]. 杨剑. 中兴通讯技术, 2010(03)
  • [5]MPLS-TP的业务适配与标签转发机制[J]. 张永军,张志辉,顾畹仪. 中兴通讯技术, 2010(03)
  • [6]基于MPLS/DiffServ组播方案的研究[D]. 刘勇. 中南大学, 2008(01)
  • [7]基于GMPLS控制的多业务传送网中的标记分配研究[D]. 赵明志.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6)
  • [8]基于MPLS技术的企业VPN网络研究与设计[D]. 姚昕凡. 南昌大学, 2007(06)
  • [9]MPLS协议的QOS策略研究与应用[D]. 张建栋. 兰州大学, 2007(05)
  • [10]浅谈MPLS技术[J]. 丛荣华,赵红.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7(08)


qos论文 vpn论文 网络模型论文 仿真软件论文 策略路由论文

上一篇:对中药饮片的思考
下一篇:胃导管微循环的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