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楠[1](2020)在《高中生静电场主题概念理解和科学解释能力的学习进阶研究》文中指出“静电场”是高中物理学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该主题下的概念学习研究十分重要。同时,在科学教学中,科学解释的构建能帮助学生增进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基于整合发展理念和学习进阶研究方法,本研究围绕高中物理静电场主题下相关概念的连贯性学习和科学解释能力的发展过程展开研究,构建高中物理静电场主题概念理解和科学解释的整合学习进阶。论文通过理论研究,确立了“电荷及其规律”“静电场的力的性质”“静电场的能的性质”三个主题核心概念,根据“经验”“映射”“关联”“概念”“整合”五个复杂度层级预设概念理解学习进阶框架,选取基于PTDR(待解释项-理论-资料-推理)的科学解释学习进阶模型,预设五层级的静电场主题下的科学解释能力进阶框架。根据进阶框架,编制测量工具,对预设框架进行实证检验和修订。选取上海市选考物理的学生140名,长春市理科高二、高三学生各150名实施测量,利用Winsteps和SPSS分析测试结果,检验和修订学习进阶框架。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构建了“静电场”主题下概念理解和科学解释的五层级学习进阶模型,进阶层级和表现期望基本通过实证检验;在低层级(层级1、2),概念理解和科学解释能够实现水平整合;在高层级(层级3、4、5),科学解释的进阶难度高于概念理解。(2)在静电场主题概念理解方面,大多数学生达到层级4(概念);理综地区高二学生的表现优于选考地区高二学生,高三学生表现优于高二学生,但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在对静电场主题下的问题的科学解释方面,大多数高二学生达到层级3,而大多数高三学生达到层级4;理综地区高二学生的表现优于选考地区高二学生,存在显着差异;高三学生表现优于高二学生,存在极显着差异。根据论文研究成果,对高中物理静电场主题的教学提出两点教学建议:加强跨主题的概念整合教学;关注学生科学解释能力的培养。
赵耀[2](2018)在《激光带宽对等离子体中的参量不稳定性抑制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激光等离子体的参量不稳定性是制约激光受控核聚变的瓶颈之一。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多种参量不稳定机制被提出来,并被广泛研究。例如受激拉曼散射(Stimulated Raman Scattering,SRS)、受激布里渊散射(Stimulated Brillouin Scattering,SBS)和双等离子体衰变(Two-plasmon decay,TPD)等。SRS发生在四分之一临界密度以下,由于产生了大幅度的散射光使得激光能量的耦合效率降低,同时其激发的电子等离子体波可以加速大量的电子而预热靶丸。SBS发生在临界密度以下,发生的区域相对而言更广。它不仅能损耗入射激光的能量,还是不同频率交叉光束之间能量转换的媒介。TPD主要发生在四分之一临界密度附近,它能产生大量的超热电子。这三种不稳定(SRS、SBS和TPD)是激光惯性约束聚变中非常重要的参量机制,广泛存在于直接驱动、间接驱动等激光聚变点火方式中。2011年美国NIF点火的失败说明我们对于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认识还有很多不明晰的地方,对参量过程的控制远远达不到要求。本论文主要围绕SRS不稳定饱和机制及其抑制方法开展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重点开展激光带宽对不稳定性的抑制效应研究。其主要工作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首先,研究了相对论等离子体温度下强激光激发的SRS和SBS。我们将描述SRS和SBS不稳定的色散关系推广到既能适用于相对论激光强度也能适用于相对论温度的情况,并通过采用粒子模拟(Particlein-in-cell,PIC)方法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在相对论温度等离子体中,由于相对论温度对等离子体波的调制,使得激光对应的临界密度增加,从而不易激发出不稳定模式。我们解析得到了SRS和SBS的最大增长率和对应的不稳定波矢,其与数值求解色散关系得到的不稳定相空间分布符合得很好。结果表明相对论温度能缩小SRS和SBS的不稳定区域,同时降低它们的增长率。当等离子体温度升高,不稳定波矢减小,背散射光频率出现红移。粒子模拟表明,激光与等离子体的长时间作用会加热等离子体,当等离子体的温度达到相对论温度时,不稳定性会被抑制。其次,研究了SRS和SBS之间的耦合作用。我们通过SRS和SBS的耦合方程求得了低频等离子体密度扰动的阈值,当SBS激发的离子声波幅度大于这个阈值时,SRS的不稳定模式出现抑制。当等离子体状态处于流体区域时,SBS可以激发出很强的离子声波,其幅度远远大于阈值。因此,SBS对SRS的抑制在流体区域很容易观察到。考虑到在SRS发展过程中会加热电子,由此产生动理学效应,我们在流体模型中加入了朗缪尔波的阻尼项,当SRS的增长被抑制后,大幅度的等离子体波因为被阻尼而损失能量。对于非均匀等离子体,数值模拟观察到更明显的SBS激发对SRS的抑制效应。第三,通过PIC模拟研究了调频激光的带宽对SRS的抑制效应。根据理论推算,聚变条件下,激光带宽须在10-2量级(~5%)才能对SRS有比较明显的抑制。我们采用了正弦调频的光场模型,PIC模拟表明,激光带宽越大,对SRS的抑制越强,但调频激光的带宽不能完全抑制SRS。有限带宽破坏了流体阶段的三波匹配条件,从而能抑制SRS的线性增长,但是在非线性阶段,波和粒子的作用为主要机制,动理学过程中的带宽效应需要进一步研究。为了提升带宽的抑制效应,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调频参数、降低等离子体密度或者光强等方法来实现。最后,提出了实现对参量不稳定有效抑制的方法。我们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型来描述不同频率的光束间的耦合激发。利用色散关系,我们发现如果两束不同频率的单色激光束的参量不稳定区域在等离子体波的波矢空间没有交叠时,这两束光之间就不能通过等离子体波的激发产生耦合。不稳定区域宽度与入射光幅度和等离子体密度相关。当单光束的光强小于参量激发的阈值时,不稳定就被完全抑制。据此,我们给出了不同频率的两光束间的解耦阈值。根据这一阈值,通过设计合适的非相干合成光的参数,能够实现对SRS等不稳定的有效抑制,我们称这种光为宽带解耦激光束,它由很多不同频率的激光束组成。相比正弦调频激光,宽带解耦激光束由于引入了随机相位使得对SRS的抑制更加明显。当光的带宽大于等离子体波的本征频率时,会产生前向SRS的种子模式。模拟显示宽带解耦激光束能够有效抑制非均匀等离子体中对流不稳定的增长。现有的光学方法很难将强激光的带宽增加到5%,我们提出了等离子体调制器的机制来产生这种激光。
庞天宇[3](2017)在《分布电容对高频变压器特性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高频变压器的大规模应用,是近些年来,伴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而出现的。由于高频开关电源的体积较小、重量较轻、效率较高。这使得各式各类的高频化的开关电源获得了广泛地应用。高频变压器是对电能转换起到核心作用的关键部件,在开关电源中担负着电压转换、电路隔离和能量传输等重要作用。但是伴随着开关电源工作频率的不断提高,变压器的分布电容对电路的影响也变得不能忽略。开关管开关频率高,导致变压器内部电磁场储能变化十分复杂。而在分布电容的作用下极易形成大的瞬时过电流,从而造成电路中功率器件的损耗与破坏。并且,分布电容极易与电路中电感产生震荡,形成新的电磁干扰,从而影响到电源的性能。因此,研究分布电容对高频变压器的影响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高频变压器的分布电容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如何计算分布电容、分布电容对高频变压器能量传输的影响以及分布电容对开关电源的影响这三方面内容。首先,从高频变压器等效电路、电磁方程两方面对高频变压器进行分析,列写了高频变压器的矩阵方程,从理论上理解了高频变压器的运行原理。其次,本文提出了针对层间距较小的圆导线绕组的分布电容计算公式,从而有效改善现有的平行板电容计算公式的不足。公式从静电场能量角度出发,以相邻两导线为基本单元进行能量计算。设计实验与有限元仿真,通过对测量数据、仿真数据和计算数据的比较,验证了计算公式的准确性,成为对平行板电容计算公式的有力补充。再次,制作变压器样机,求得实际样机等效电路的参数。再利用Simulink仿真软件对高频变压器等效电路进行空载条件下的仿真,分析了分布电容对变压器能量传输的影响。最后,以反激式开关电源为例,分析分布电容对电路运行的影响。本文实际设计制作了反激式开关电源,测量了不同分布电容参数变压器下一次侧绕组的电流尖峰。并配合Simulink仿真软件的仿真结果,从而说明分析分布电容对电路运行产生的影响。
唐梦,岑剑伟,李来好,杨贤庆,魏涯,郝淑贤,黄卉[4](2017)在《高压静电场解冻对冻罗非鱼片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冻罗非鱼片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高压静电场(0、1.8、3.8 k V)、不同解冻温度(25、15、5℃)条件下解冻,其解冻曲线、解冻时间和解冻速率的变化情况;并以解冻损失率、菌落总数、感官品质、色差值、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脂质氧化(TBA)等为衡量指标,研究了高压静电场解冻对罗非鱼片品质指标变化影响。结果显示,对各解冻温度组,3.8 k V高压静电场解冻速率更快,解冻时间更短,在5℃时,3.8 k V高压静电场解冻速率是对照组速率的1.59倍;高压静电场解冻后鱼片TVB-N值和菌落总数都显着低于对照组,15℃时,3.8 k V高压静电场解冻候的菌落总数为4.29 log CFU/g显着低于对照组的4.67 log CFU/g(p<0.05);总体上高压静电场解冻不仅可以加速冻罗非鱼片的解冻,而且能更好地保持鱼肉的品质,从解冻速率和品质指标综合考虑,15℃、3.8 k V高压静电场解冻是最佳的选择。
陈洪云,郑安寿,韩艳玲[5](2016)在《介质中静电场能量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静电场能量公式w=1/2∫udq出发,推导出标准的静电场能量公式w=1/2∫D·Edv,不仅考虑了体电荷,而且还考虑了面电荷的影响.推导过程说明了公式w=1/2∫udq并不是普遍适用的,也揭示了在有介质极化情况下的静电场能量组成,这为深刻理解静电场能量的本质提供了参考.
曹鹤飞,刘尚合,孙永卫,原青云[6](2013)在《航天器内部孤立导体表面带电面积效应研究》文中提出航天器内部孤立导体充放电对航天器的影响更为隐蔽,造成直接和潜在的伤害更加严重.综合考虑航天器内部环境中粒子参数及材料二次电子特性等因素,基于气体动理论,结合粒子的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函数,得出孤立导体球充电电位一般表达式.利用电位表达式推导得出孤立导体球净电荷量及静电场能量与导体面积关系表达式.讨论了特殊情况下孤立导体静电场能量与面积及空间环境的关系,与地面电子元器件电磁脉冲放电损伤值进行了对比,总结出孤立导体表面带电面积效应规律.
曹鹤飞,刘尚合,孙永卫,原青云[7](2013)在《等离子体环境下孤立导体表面充电时域特性研究》文中提出航天器在等离子体环境下的表面充放电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充电时间是影响静电放电频次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等离子体的微观结构出发,同时考虑材料参数特性,在对每个粒子运用力学原理的基础上,以统计方法推导出孤立导体球表面充电电位时域表达式.利用电位时域表达式推导出孤立导体球净电荷量时域表达式及静电场能量时域表达式.以较低非极地地球轨道和较高地球同步轨道为例对孤立导体球电位、净电荷量及静电场能量的时域特性进行了讨论,分析了空间环境参数和导体球半径大小对表面充电的影响,总结出等离子体环境下孤立导体表面充电时域特性规律.
卢淑华[8](2012)在《关于稳恒情形电磁场能量公式的讨论》文中研究指明稳恒情形电磁场的能量属于势能,来源于建立电荷电流系统的过程中外界提供的能量,根据建立电荷电流系统过程的功能关系,可以推导出场能量的计算公式;另一方面,稳恒情形电磁场是电磁场的一种特殊情形,根据经典电动力学的理论基础———麦克斯韦方程组和洛仑兹力公式,也可以得到稳恒情形电磁场能量公式。两种方法得到的能量公式,无论形式还是适用范围都应该一致,文章就这个问题及不同形式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进行了讨论。
张加富[9](2011)在《浅谈物理教学中对静电场能量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于静电学中的能量,各种教材中出现了多种名称。如电荷的连续分布电能、电场能量、相互作用能和自能等名称。导致对概念的理解会混淆,本论文将澄清对概念的模糊认识,找出各公式间区别与联系,并结合相关文献介绍带电体的电场能量的计算方法,为理解其实际提供基础材料。
岳小萍,孙洪伟[10](2010)在《静电场携带静电场能量的证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电容器充电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关系,讨论了静电场能和静电能的概念,证明了静电场能是由场自身携带的,静电能量是由带电体自身携带的。分析了传统电磁学理论中关于自能、互能和静电能、静电场能等概念容易引起混淆的原因,提出舍弃自能、互能的概念,建立静电能、静电场能概念的建议,使得电磁学理论与固体理论相协调。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静电场主题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难点 |
| 1.1.2 科学解释能力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 |
| 1.1.3 整合发展是科学教育领域的重要理念 |
| 1.1.4 学习进阶是科学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
| 1.2 研究问题 |
| 1.3 研究意义 |
| 1.3.1 理论意义 |
| 1.3.2 实践意义 |
| 1.4 文献综述 |
| 1.4.1 学习进阶研究的理论基础 |
| 1.4.2 “概念+能力”的整合学习进阶研究趋势 |
| 1.4.3 静电场主题学习进阶研究现状 |
| 1.5 概念界定 |
| 1.5.1 学习进阶 |
| 1.5.2 静电场 |
| 1.5.3 主题核心概念 |
| 1.5.4 科学解释 |
| 1.6 研究方法 |
| 1.7 研究流程 |
| 2.静电场主题概念理解和科学解释进阶框架的建构 |
| 2.1 学习进阶框架建构依据 |
| 2.1.1 核心概念的选择 |
| 2.1.2 复杂度层级的建立 |
| 2.1.3 科学解释进阶模型的确定 |
| 2.2 静电场主题核心概念理解的进阶框架 |
| 2.2.1 电荷及其规律 |
| 2.2.2 静电场的力的性质 |
| 2.2.3 静电场的能的性质 |
| 2.3 静电场主题概念理解和科学解释整合进阶 |
| 2.3.1 对静电场问题的科学解释进阶 |
| 2.3.2 预设框架整合 |
| 3.静电场主题概念理解和科学解释进阶测量工具开发 |
| 3.1 测试工具的编制 |
| 3.1.1 测试工具编制原则 |
| 3.1.2 测试题主要来源 |
| 3.2 测试项目样例及编码 |
| 3.2.1 概念理解测试项目 |
| 3.2.2 科学解释测试项目 |
| 3.3 测试工具的检验 |
| 3.3.1 概要信息统计 |
| 3.3.2 项目拟合统计 |
| 3.3.3 项目-被试对应 |
| 3.4 异常题目的分析与调整 |
| 3.4.1 概念理解测试项目 |
| 3.4.2 科学解释测试项目 |
| 4.静电场主题概念理解和科学解释进阶测试与分析 |
| 4.1 测试对象与施测 |
| 4.2 测试有效性分析 |
| 4.2.1 概要信息统计 |
| 4.2.2 项目拟和统计 |
| 4.2.3 项目-被试对应 |
| 4.3 进阶框架的检验与修订 |
| 4.3.1 进阶框架修订 |
| 4.3.2 进阶层级差异性检验 |
| 4.3.3 概念理解和科学解释整合情况检验 |
| 4.4 样本学生的进阶表现分析 |
| 4.4.1 整体表现情况及差异 |
| 4.4.2 不同进阶层级分布情况及差异 |
| 5.研究结论与启示 |
| 5.1 研究结论 |
| 5.2 教学建议 |
| 6.研究不足与展望 |
| 6.1 研究的不足之处 |
| 6.2 物理学科学习进阶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预测试题? |
| 附录2 正式测试题目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单电子在光场中的运动 |
| 1.1.1 单电子在单光束中的运动 |
| 1.1.2 随机加速 |
| 1.2 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 |
| 1.2.1 激光在等离子体中的传播 |
| 1.2.2 数值模拟方法 |
| 1.3 惯性约束聚变 |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 第二章 激光等离子体参量不稳定性 |
| 2.1 均匀等离子体中的参量不稳定 |
| 2.1.1 均匀等离子体参量不稳定基本理论 |
| 2.1.2 均匀等离子体中的受激拉曼散射(SRS) |
| 2.1.3 均匀等离子体中的受激布里渊散射(SBS) |
| 2.1.4 均匀等离子体中的双等离子体衰变(TPD) |
| 2.2 非均匀等离子体中的参量不稳定基本理论 |
| 2.3 参量不稳定的非线性理论 |
| 2.3.1 非线性朗道阻尼 |
| 2.3.2 非均匀等离子体中的自共振 |
| 第三章 相对论温度下的参量不稳定性 |
| 3.1 引言 |
| 3.2 相对论温度等离子体中参量不稳定的理论模型 |
| 3.2.1 温度参量因子 |
| 3.2.2 相对论温度等离子体中SRS的色散关系 |
| 3.2.3 相对论温度等离子体中SBS的色散关系 |
| 3.3 理论模型的PIC验证 |
| 3.3.1 关于SRS的 PIC模拟 |
| 3.3.2 关于SBS的 PIC模拟 |
| 3.4 结论与分析 |
| 第四章 SRS和 SBS的非线性耦合 |
| 4.1 引言 |
| 4.2 SRS和 SBS耦合的理论模型 |
| 4.2.1 Zakharov方程 |
| 4.2.2 SRS和 SBS的耦合方程 |
| 4.2.3 SBS抑制SRS的阈值推导 |
| 4.3 理论的PIC模拟验证 |
| 4.3.1 一维均匀等离子体的PIC模拟 |
| 4.3.2 一维非均匀等离子体的PIC模拟 |
| 4.3.3 二维非均匀等离子体的PIC模拟 |
| 4.3.4 结论与分析 |
| 第五章 调频激光的带宽对SRS的抑制作用 |
| 5.1 引言 |
| 5.2 调频激光的带宽模型 |
| 5.3 正弦调频激光对SRS的抑制作用 |
| 5.3.1 均匀等离子体的一维PIC模拟 |
| 5.3.2 均匀等离子体的二维PIC模拟 |
| 5.3.3 其他参数的影响 |
| 5.4 总结与讨论 |
| 第六章 宽带解耦激光束对参量不稳定的有效抑制 |
| 6.1 引言 |
| 6.2 非相干合成光束的光场模型 |
| 6.3 非相干合成光在等离子体中激发的SRS |
| 6.3.1 均匀等离子体的一维PIC模拟 |
| 6.3.2 非均匀等离子体的一维PIC模拟 |
| 6.4 利用宽带解耦激光束实现对SRS的有效抑制 |
| 6.4.1 理论模型 |
| 6.4.2 一维均匀等离子体的PIC模拟结果 |
| 6.4.3 一维非均匀等离子体的PIC模拟结果 |
| 6.5 利用等离子体调制器产生大带宽的强激光 |
| 6.6 总结与讨论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2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 1.2.1 高频变压器的发展 |
| 1.2.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 1.2.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高频变压器等效电路与电磁矩阵 |
| 2.1 高频变压器等效电路 |
| 2.2 高频变压器电磁矩阵 |
| 2.2.1 高频变压器中的麦克斯韦方程 |
| 2.2.2 离散化处理与伽辽金法 |
| 2.2.3 电容矩阵的建立 |
| 2.3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高频变压器分布电容计算公式 |
| 3.1 平行板模型分布电容计算公式 |
| 3.1.1 平行板电容器模型 |
| 3.1.2 绕组结构对分布电容的影响 |
| 3.1.3 平行板模型的局限性 |
| 3.2 分布电容计算新公式 |
| 3.2.1 平行圆导线间电容公式的建立 |
| 3.2.2 不同结构绕组分布电容公式的建立 |
| 3.2.3 对利兹线的处理 |
| 3.2.4 两种计算公式的比较 |
| 3.3 实验验证 |
| 3.3.1 实验绕组与测量结果 |
| 3.3.2 计算与仿真结果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分布电容对高频变压器以及开关电源的影响 |
| 4.1 分布电容对高频变压器能量传输的影响 |
| 4.1.1 高频变压器等效电路参数的确定 |
| 4.1.2 仿真与结果 |
| 4.2 分布电容对开关电源的影响 |
| 4.2.1 反激式开关电源设计 |
| 4.2.2 仿真与实验结果分析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 致谢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与仪器 |
| 1.2 实验方法 |
| 1.2.1 样品处理 |
| 1.2.2 解冻方法 |
| 1.2.3 解冻温度变化曲线、解冻时间和解冻速率测定 |
| 1.2.4 解冻损失率测定 |
| 1.2.5 感官评价 |
| 1.2.6 菌落总数测定 |
| 1.2.7 挥发性盐基氮 (TVB-N) 测定 |
| 1.2.8 脂质氧化 (TBA) 测定 |
| 1.2.9 色差值测定 |
| 1.3 数据统计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解冻温度变化曲线、解冻时间和解冻速率 |
| 2.2 解冻损失率 |
| 2.3 感官评价 |
| 2.4 TVB-N值 |
| 2.5 TBA值 |
| 2.6 菌落总数 |
| 2.7 色差 |
| 3 讨论 |
| 3.1 高压静电场解冻对解冻速率的影响 |
| 3.2 高压静电场解冻对微生物的影响 |
| 3.3 高压静电场解冻对鱼肉品质的影响 |
| 4 结论 |
| 1 一般静电场能量推导 |
| 1.1 真空仅有自由电荷的情形根据式(1),真空中的静电场能量可以写为: |
| 1.2 在介质中的情形由式(1),此时有自由电荷和极化电荷,所以静电场能量写为: |
| 2 小结 |
| 1 引言 |
| 2 孤立导体表面带电面积效应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1 引言 |
| 2 孤立球形导体表面充电时域分析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1 基于功能关系的稳恒情形电磁场能量公式 |
| 1.1 点电荷系统的能量公式 |
| 1.2 连续分布电荷系统的能量公式 |
| 1.3 稳恒磁场能量公式 |
| 2 基于麦氏方程的稳恒情形电磁场能量公式 |
| 3 讨论 |
| 3.1 关于公式 W e = 1 2 ∑ i=1 n q i φ i 的讨论 |
| 3.2 关于公式 W e = 1 2 ∫ τ ρ φdτ 的讨论 |
| 3.3 关于公式 W m = 1 2 ∫ τ A → ? J → dτ 的讨论 |
| 3.4 关于公式 W e = 1 2 ∫ ∞ E → ? D → dτ 和 W e = 1 2 ∫ τ ρ φdτ 的讨论 |
| 3.5 关于 W m = 1 2 ∫ ∞ Η → ? B → dτ 和 W m = 1 2 ∫ τ A → ? J → dτ 的讨论 |
| 4 结束语 |
| 一、静电场能量的概念分析 |
| 1. 自能 |
| 2. 互能 |
| 3. 静电能 |
| 4. 电场能 |
| 二、静电场能量的相对性及其计算方法 |
| 三、能量定域化的重要意义 |
| 0 引言 |
| 1 电容器充电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
| 2 静电能与静电场能的区别 |
| 3 关于静电能量和静电场能量的进一步讨论 |
| 3.1 孤立带电导体上的静电能和其周围空间的静电场能 |
| 3.2 关于自能和互能的讨论 |
| 4 结束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