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康[1](2020)在《智能酒精检测仪的感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酒精检测仪作为专业检测人体酒精含量的智能仪器设备,在现今多个禁酒行业和场景中都存在使用需求。针对当前市场上的酒精检测仪形态各异,种类繁多,却也存在着缺乏设计感,交互方式不一,无法满足使用者对此类设备感性需求等问题。本文选定便携式呼气酒精检测仪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有感性设计理论的梳理和分析,构建了一个基于感性工学的产品设计简化模型,并应用到便携式呼气酒精检测仪设计实践当中。在一定意义上丰富了感性设计理论和酒检产品设计的研究。本文将便携式呼气酒精检测仪的使用人群定义为监测者、被检测者和自主检测者三个类别,并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用户相关特征信息。通过对便携式呼气酒精检测仪的产品图片和相应的感性词汇搜集和筛选,获得了实验样本图片和具有代表性的感性意象词汇,然后采用感性工学相关技术对用户感性需求进行测量研究,包括以语义差异法进行问卷调查的心理测量研究,对问卷数据进行SPSS统计分析,得到了以三个意象成分组合而成的感性意象集,构建了感性意象空间。通过对便携式酒精检测仪产品外观视觉特征分析和产品要素解构,并以图表分类的方式展现,以数理化I理论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取了能够影响用户感性需求的产品设计要素。最后将研究结果应用到便携式呼气酒精检测仪设计当中,并进行感性评价与验证。
杜雪清[2](2018)在《基于情感化设计的产品创新场景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用户需求是产品创新的起点,快速、准确地获取用户需求不仅能提高产品创新的市场价值,而且还能有效缩短产品创新周期,构建产品场景是一种获取用户潜在需求的有效途径。现有场景构建的角度多侧重于用户感知、行为或情感记忆等某方面的构建,因此通过这种场景构建方式获取的需求不够全面;场景构建方式多以“时间轴”和“目的为导向”研究事件整个过程,故欠缺重点场景的突出表现;场景构建过程多依赖研究者的知识水平和设计经验以及前人的归纳总结。故缺乏系统化的高效的产品场景构建方法来准确获取用户需求。基于此,本文提出基于情感化设计的产品创新场景构建方法:以情感化设计理论为基础,Web、鱼骨图等工具为辅助构建产品创新场景以获得全面、重要性高的用户需求,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典型场景要素获取策略:基于爬虫软件采集用户评论数据;再利用NLPIR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文本分词得到场景要素特征词(用户特征词、环境特征词、产品特征词),根据词频筛选出典型特征词作为典型场景要素。(2)场景构建:深入理解情感化设计的内涵及场景构建的具体内容;对情感化设计与场景构建的结合进行可行性分析;再利用情感化的本能层、行为层分别进行产品本能层、产品行为层场景构建;并利用相关性理论判断两层次的相关性以进行场景整合;利用简化后的情绪环状模型和李克特量表制作各场景的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得出各场景中用户情感以实现用户反思情感显性化过程。(3)场景分析及需求获取:先利用反向鱼骨图进行产品创新场景分析,得出用户需求集;经需求处理、分类、转化以实现需求到设计要求的转化。(4)综合(1)、(2)、(3)点的内容,形成基于情感化设计的产品创新场景构建流程;通过构建清分扎把机场景得到清分扎把机相关设计要求并以此进行初步产品设计,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王帅[3](2018)在《基于评价构造法的数字装备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探索在数字装备设计中,如何通过评价构造法进行数字装备的用户需求分析,提升用户在数字装备设计的参与度,帮助设计师获取更为全面、准确的用户需求,把握设计方向,提升数字装备产品功能规划、用户需求的匹配度以及可行性。方法:以感性工学领域的评价构造法这一用户访谈法为基础,对数字装备用户进行用户访谈,获取用户需求层次模型,并结合产品的功能系统分析原理,构建产品的“需求—功能”模型,依据此模型,对用户详细需求和合理的功能结构模块进行划分,为方案设计提供有力的参考和指导。本课题以六个数字装备设计案例为例,包括四个设计实践案例,两个概念设计案例,通过案例实证的方式,利用本课题的研究方法进行数字装备设计分析,经过用户调研与访谈、资料分析、构建“需求—功能”模型、发现设计机会等阶段,最终输出六个设计方案,以此来验证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最终得出结论:评价构造法在数字装备设计研究中的应用以及根据方法所构建的“需求—功能”模型,能够让数字装备用户更深层次的参与到产品设计中,来帮助设计师更快、更全面、更准确地获取产品的用户需求,从工程可行性方面提升产品的功能、结构等规划的合理性,为数字装备设计的发展和设计提升提供有力的帮助与指导。希望本课题的研究也可引申到其他相关类型的产品设计分析中,为产品的设计提升提供借鉴与新思考。
吕健[4](2017)在《基于物联网技术在烟用材料质量追溯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厦门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为背景,介绍公司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现状,并通过与行业标杆企业的对比及从自身发展需求出发,识别公司现阶段物联网技术应用不足及改进方向,提出建立烟用材料质量追溯体系的必要性。首先介绍了物联网技术的相关理论,包括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的主要理论知识及实现原理,及其相关技术在质量追溯和防差错管理上的应用。其次从公司烟用材料标识现状及实现批次质量追溯的技术可行性出发,确定选择条码技术作为本次项目开展的研究方向。最后介绍项目方案的设计、过程实施及其取得的成果。本文主要探索对烟用材料标识编码进行设计,并依托条码扫描技术及数采系统的集成,实现烟用材料全流程跟踪、烟用材料及成品卷烟的质量追溯管理。并通过在扫码过程进行材料代码的核对,实现烟用材料的防差错管理。研究结果表明,物联网技术的科学运用能够有效地提升公司质量管理水平、降低消耗及成本、提升公司运营效率,所得结论可为相关卷烟企业推行物联网技术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牛存玉[5](2017)在《精益六西格玛在H公司产品生产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益六西格玛从最初的工具论演变成今天的思想论它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并推广。从传统的制造业到服务行业,今天全球各行各业都在受着精益六西格玛思想的影响,从生产制造到餐饮再到医院、银行等行业。不同的行业产品或服务是不同的,流程当然也不一样,但是运用推行精益六西格玛的实质是相同的,都是聚焦于流程分析,利用精益六西格玛的一些工具(价值流程图、7大浪费、时间价值分析、DMAIC)来重新审视整个流程,以便发现流程中存在的问题点,并提出具体的改善方案等。精益六西格玛理论就像一个新生儿,是从精益生产理论和六西格玛思想中孕育出来的,是两种思想结合的产物。精益生产最初是从丰田的生产模式发展过来的,根本目的是消除流程浪费,六西格玛是质量改善中常用的一种理念,它的主要思想是消除变异。看起来差异很大,但是却有着很多共同之处例如:两者都用于企业管理中,最初的推广一般都采用项目的方式来实现,都有一些专用或通用的工具。再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消除了流程中的变异流程中的浪费也就自然减少了,同样道理,减少了流程中的浪费,流程更加标准化,那么流程中的变异也随之缩减。所以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不是相互独立的,是相互支持的。H公司是一家美资控股的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公司历史悠久同时公司总部有着丰富的精益六西格玛的推广经验,并且H公司把精益六西格作为一种公司文化和21世纪公司参与国际竞争的助推器。深圳工厂位于福田保税区,主要产品是温度控制器,温度探测器和温度保险丝。公司成立后,DISC车间和温度探测器车间先后从美国和英国转移到深圳工厂,这也给推广精益六西格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本文作者在阅读了国内外关于Lean Production(精益生产)、6 Sigma(六西格玛),LP&6 Sigma(精益六西格玛)大量文献后,结合自己多年的项目推广经验,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LP(精益生产)、6 Sigma(六西格玛)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并通过实际案例介绍了如何使用精益六西格玛理论工具。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精益六西格玛模型,在具体项目推广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使用专业的精益六西格玛工具。例如在定义阶段有用SIPOC(Supplier-Input-Process-Output-Customer)流程图(Process Map),在测量阶段有关键工序流程图(Key Process map)价值流程图(Value Stream Map),在分析阶段用到鱼骨图(Fish bone chart)生产线平衡(Line Balance)时间价值图(Time value map),在改善和控制阶段用到思路图(Thought-map)标准化工作(Standard work)…本文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介绍了精益六西格玛理论后,并用实际案例来说明精益六西格玛是如何在企业中具体推行的,相关方法和技巧是什么。通过实际案例,我们也能对精益六西格玛工具的应用有着新的理解。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现实意义,整个过程具有实际操作性,对其它企业推广精益六西格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最后,由于作者能力和精益六西格玛知识的局限性以及企业行业的限制性,本文一定有一些不足之处。
李薁[6](2015)在《校园车辆管理系统综合研究与设计 ——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文中指出相比于国外开放式的高校校园,国内高校校园以封闭式或半封闭的校园管理为主。这是为了让学校更有秩序,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开放、自由、包容的大学精神相悖。综合分析我国的教育制度和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进程,设立车辆管理系统以此加强校园管理在我国现阶段是利大于弊的。本文以西南交通大学车辆管理系统为例,设计一套软硬件相配合管理的校园车辆交通系统,同时通过对门禁等硬件设施外观上的优化将淡化“冰冷”的门禁安防系统,增加“人性化”与“温暖感”,使门禁系统能与学校大门形成很好的协调关系,更好地烘托学校的文化氛围。国内现有的高校校园门禁车辆管理系统硬件方面设有岗亭、道闸、摄像机、防护栏、减速带。一般采用的技术为非接触式IC卡和ETC。在现实使用过程中皆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这些不足,进一步探索改良的方法。比如:ETC的安全性有待提高;IC卡支付方式不仅使工作人员有很大的工作压力,而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园车辆管理系统交通的流畅性。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化的时代已经到来。通常情况下,人们通过使用智能手机上的APP便能满足日常需求。比如:人们逐渐开始使用电子支付代替部分传统的支付行为;GPS定位代替传统的地图;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快速地掌握信息资源。这一系列技术为校园门禁管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使校园管理模式由普通的模式不断向智能化、信息化、自助化、多样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建立起校园车辆智能化管理系统,以更有效地满足校园车辆管理所需。
刘军[7](2014)在《基于新城市主义理念的天津住区规划发展演进研究》文中提出“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首次提出的面对郊区土地无序蔓延、解决城市建设失衡、恢复城市人居活力的规划思潮,其中,住区规划是新城市主义的核心内容。然而,新城市主义理念在西方社会的产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对前人大量相关规划理论成果的继承与提升,这些成果面对工业革命背景下城市化进程与现代主义建设的弊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进过程。值得关注的是,对于中国住区规划而言,虽然社会发展进程不同,但新城市主义所提倡的具体住区规划方法并不陌生。我国住区规划因紧密关系民生,始终是学术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和城市建设的核心,而借鉴融合西方理论、推进发展本土理论则一直是我国住区规划的主要思路和方法。自建国初期至今,我国住区规划与新城市主义理念表现出紧密的契合,经过不断学习、补充与完善,在新世纪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全面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主导下焕发出新的光彩。所以,本文以理论发展为主体,深入研究新城市主义的本质与内涵,辨析其在西方和我国社会进程中发展路径的内在联系,对于梳理我国住区规划发展脉络、引导我国住区规划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整理与实践指导意义。天津住区规划紧跟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时代步伐,以其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和高度的城市发展定位,基于政府对人民居住问题的深切关注和住宅建设的大力投入,自建国初期至今始终保持着先进性,成为我国住区规划发展的典型代表和有力例证。本文基于对新城市主义在我国的理论发展路径的探寻,提出以新城市主义为视角研究天津住区规划发展的演进,将天津住区规划按时序分为五个阶段:探索解困为主的住区规划、政治运动下的住区规划、关注居住文明的住区规划、实现以人为本的舒适型住区规划、提升人与自然和谐的健康型住区规划,由此对天津住区规划进程中新城市主义要素的体现展开脉络性梳理,以期初步构建天津住区规划理论研究体系框架。随后,本文从结构组织进化、住区混合提升、城市设计优化、生态策略凸显四个方面提炼出天津住区规划发展中突出的新城市主义特征,包括:精明交通推动住区重组与邻里发展、住区的多元混合与高密度建设、住区的人文景观与风格构塑、可持续理念下的绿色生态住区建设等四个方面,从规划布局和住宅设计两个层面入手,选取自建国初期至今天津大量优秀住区规划实例,分别对以上特征进行规划方案和建设指标的比较分析,旨在研究新城市主义特征在天津住区规划中的具体演进过程和发展趋势,通过丰富的实例资料论证与充实天津住区规划理论研究体系框架。最后,基于对天津住区规划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论证,本文提出建议性的优化策略,引导未来天津住区规划中人居环境的优化与自然和谐的提升,最终在可持续发展主导下达到多元目标的平衡与多重效益的实现。
陈康[8](2013)在《航天三院三十五所军民融合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航天产业是当今世界所有行业中最具挑战性和最具有广泛带动性的高科技领域之一。发展航天产业是增强经济实力、民族凝聚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方式,从而催生了“航天经济”时代的来临。改革开放后,国际趋势和国内政策不断发生着变化。航天工业也正经历着这一前所未有的转变,从以前的单一的面对上级指令和计划的科研类型生产模式向多元的转向国内外市场的转变。这其中不但包括生产科研和产品经营,还包含资产与资本经营模式的转变。在经历这些转变和变革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航天企业难以适应,以至于经济效益均出现下降的趋势,甚至有些企业出现难以维持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状况。在如此宏观背景下,认真对航天单位的发展规划方向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上进行未来的发展规划,是全面推进企业管理的现代化,重组有效资源,提高航天各企业经济实力的绝对条件。本文先将我国和国外的航空工业进行比较,表明我国航天和国外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之后从航天三院三十五所项目的经营现状出发,对其重点产业领域进行市场环境分析,包括石油领域、光电信息领域与航空制造板块进行了前景和趋势分析、发展基础分析以及技术相关性和发展路线分析。并由此提出航天三院三十五所目前发展规划面临的不足,尤其是从对科学研究规律性认识、市场化的民用产业发展机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模式以及管理体系方面进行论述,具体的指出了三院三十五所目前发展面临的困境。本文还着重于研究我国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分析,以期获得航天企业发展的新道路。在研究我国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发展模式之后,本文针对航天三院三十五所提出了具体的规划措施,依托航天三院三十五所在不同领域承担的项目,提出了具体而详细的相关规划发展路线。从而为三院三十五所今后军民融合的发展提供了切实而有经济效益的规划与路线。
孙薇,关忻[9](2003)在《银行物流系统的手持扫描检测器造型设计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银行物流系统的手持扫描检测器造型设计问题,强调产品的设计应在功能和美感中寻找平衡点.提出了设计过程中的宗旨是在“稳定中求变化,在合众中求不同”,即“俊、恰、宜”的设计原则,并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案.
张青焱[10](2011)在《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在北京交通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作为城市交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交通自然承载着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出行效率的重任。公共交通事业的发达程度不仅仅体现着首都北京的城市形象,也和每一位出行的市民息息相关。目前,北京市道路网络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完善,基本形成了环形加放射式的道路网络。由于市区人口集聚进一步加剧,智能交通体系建设已成为北京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智能交通将是未来交通的发展方向,它将通过高科技使传统的交通模式变得更加智能化,更加安全、节能、高效率。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感应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智能交通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注入了新的动力。作为北京公交系统中的新兴力量,北京快速公交车的出现为提高北京公交效率提出了新的思路。本文在充分调研北京快速公交2号线运营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北京快速公交2号线运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着物联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从系统整体软件体系的构架到各个模块设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整套北京快速公交2号线的智能管理系统。该智能管理系统旨在提高北京快速公交2号线的整体运营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减少了管理成本,为乘客提供更加舒适、方便、快捷的搭乘服务。并结合RFID技术、ARM技术以及无线通信技术,对车载终端进行了软硬件的设计,从而验证了车载终端的模型可以达到所设计的功能。最后,针对本系统的应用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课题背景 |
| 1.2 课题意义 |
| 1.3 本文相关研究领域的现状分析 |
| 1.3.1 关于感性设计理论的研究现状 |
| 1.3.2 关于酒精检测仪的研究现状 |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方法 |
| 1.5 本章小结 |
| 2 感性设计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
| 2.1 认识感性 |
| 2.1.1 感性 |
| 2.1.2 感性需求 |
| 2.1.3 感性意象 |
| 2.2 感性工学 |
| 2.2.1 感性工学概述 |
| 2.2.2 感性工学的分类 |
| 2.2.3 用户感性需求的测量方法 |
| 2.2.4 感性意象与设计要素的转译分析 |
| 2.3 基于感性工学的产品设计简化模型 |
| 2.3.1 设计目标及用户分析 |
| 2.3.2 构建感性意象空间 |
| 2.3.3 构建设计要素空间 |
| 2.3.4 感性意象与设计要素之间的转译分析 |
| 2.3.5 新产品设计的感性评价与验证 |
| 2.4 产品感性设计的目标和优势 |
| 2.4.1 产品感性设计的目标 |
| 2.4.2 产品感性设计的优势 |
| 2.5 本章小结 |
| 3 酒精检测仪与用户群体的属性分析 |
| 3.1 酒精检测仪的产品属性分析 |
| 3.1.1 酒精检测设备的种类概述 |
| 3.1.2 酒精检测仪的智能属性分析 |
| 3.1.3 酒精检测仪外观视觉分析 |
| 3.1.4 酒精检测仪使用方式分析 |
| 3.2 用户群体分析 |
| 3.2.1 用户群体定义 |
| 3.2.2 用户特征调查 |
| 3.3 本章小结 |
| 4 智能酒精检测仪的感性设计研究方法 |
| 4.1 智能酒精检测仪的用户感性需求解析 |
| 4.1.1 感性意象词汇的搜集与筛选 |
| 4.1.2 智能酒精检测仪的图片搜集与筛选 |
| 4.1.3 感性测量实验 |
| 4.2 智能酒精检测仪的感性设计要素提取 |
| 4.2.1 智能酒精检测仪样本外观特征分解 |
| 4.2.2 感性意象与设计要素的转译分析 |
| 4.3 本章小结 |
| 5 智能酒精检测仪的感性设计实践 |
| 5.1 设计元素分析 |
| 5.1.1 主体形态分析 |
| 5.1.2 显示屏特征分析 |
| 5.1.3 功能按键特征分析 |
| 5.1.4 色彩与质感特征分析 |
| 5.1.5 进气部位特征分析 |
| 5.2 设计方案 |
| 5.2.1 设计草图表达 |
| 5.2.2 数字模型表达 |
| 5.2.3 效果图展示 |
| 5.3 感性评价与验证 |
| 5.3.1 感性测量实施 |
| 5.3.2 数据结果分析 |
| 5.4 本章小结 |
| 6 总结与展望 |
| 6.1 研究总结 |
| 6.2 研究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件A:智能酒精检测仪用户调查问卷 |
| 附件B:智能酒精检测仪感性需求描述调查问卷 |
| 附件C:智能酒精检测仪感性意象评价调查问卷 |
| 附件D:智能酒精检测仪感性评价调查问卷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产品创新 |
| 1.1.2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 课题研究现状及不足 |
| 1.2.1 场景定义及组成 |
| 1.2.2 场景构建研究现状 |
| 1.2.3 当前研究的不足 |
| 1.3 课题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 1.3.1 研究思路 |
| 1.3.2 研究方法 |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 1.4.1 课题研究内容 |
| 1.4.2 论文创新点 |
| 1.4.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 1.5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产品创新场景典型要素获取 |
| 2.1 场景要素 |
| 2.2 基于Web的典型场景要素获取 |
| 2.2.1 用户评论数据采集 |
| 2.2.2 数据清洗过程 |
| 2.2.3 数据文本分词、词频统计处理 |
| 2.2.4 典型场景要素词分类 |
| 2.3 典型人物角色构建 |
| 2.4 典型环境构建 |
| 2.5 基于Web的典型场景要素流程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产品本能层、行为层场景构建及情感显性化 |
| 3.1 情感 |
| 3.2 情感化设计与场景构建可行性分析 |
| 3.2.1 情感化设计 |
| 3.2.2 可行性分析论证 |
| 3.3 产品本能层场景构建 |
| 3.4 产品行为层场景构建 |
| 3.5 产品本能层和行为层场景整合 |
| 3.5.1 相关性理论 |
| 3.5.2 场景整合 |
| 3.6 用户反思情感显性化 |
| 3.6.1 情绪环状模型理论 |
| 3.6.2 李克特量表制作场景调查问卷表 |
| 3.6.3 用户反思情感显性化 |
| 3.7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产品创新场景分析及需求分析 |
| 4.1 产品创新场景分析 |
| 4.1.1 鱼骨图 |
| 4.1.2 基于反向鱼骨图的场景分析 |
| 4.2 需求分析 |
| 4.2.1 需求分析过程 |
| 4.2.2 需求处理 |
| 4.2.3 需求分类 |
| 4.2.4 需求转换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产品创新场景构建流程及其应用 |
| 5.1 产品创新场景构建流程 |
| 5.2 清分扎把机的场景构建 |
| 5.2.1 清分扎把机介绍 |
| 5.2.2 基于Web的清分扎把机典型场景要素获取 |
| 5.2.3 清分扎把机的场景构建 |
| 5.2.4 用户反思情感显性化 |
| 5.2.5 清分扎把机的场景分析 |
| 5.2.6 清分扎把机的设计结果 |
| 5.2.7 清分扎把机方案评价 |
| 5.3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 附录A 用户情感类型的调查问卷 |
| 附录B 用户调查问卷回收数据统计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时代背景 |
| 1.1.2 项目背景 |
| 1.1.3 行业背景 |
| 1.1.4 需求背景 |
| 1.1.5 总结 |
| 1.2 数字装备设计研究现状分析 |
| 1.3 评价构造法研究现状 |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 1.4.1 研究方法 |
| 1.4.2 研究思路 |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6.1 研究目的 |
| 1.6.2 研究意义 |
| 2 数字装备设计调查与研究 |
| 2.1 数字装备及其设计 |
| 2.1.1 数字装备 |
| 2.1.2 数字装备设计案例分析 |
| 2.1.3 小结 |
| 2.2 数字装备的多元用户与需求 |
| 2.2.1 产品目标用户群及划分 |
| 2.2.2 数字装备产品的目标用户群 |
| 2.3 小结 |
| 3 基于评价构造法的数字装备设计 |
| 3.1 评价构造法的优势与不足 |
| 3.1.1 评价构造法的优势 |
| 3.1.2 评价构造法的不足 |
| 3.2 评价构造法的应用改进 |
| 3.3 数字装备设计中评价构造法的应用 |
| 4 评价构造法在数字装备设计中的有效性验证 |
| 4.1 隔爆型智能热导气体分析器 |
| 4.1.1 设计需求 |
| 4.1.2 设计构思 |
| 4.1.3 方案效果图 |
| 4.1.4 最终量产 |
| 4.1.5 版面展示 |
| 4.2 3D雕刻机 |
| 4.2.1 设计定位 |
| 4.2.2 设计构思 |
| 4.2.3 方案效果图 |
| 4.2.4 设计说明 |
| 4.2.5 版面展示 |
| 4.3 电动拣选叉车 |
| 4.3.1 设计背景 |
| 4.3.2 设计构思 |
| 4.3.3 方案效果图 |
| 4.3.4 设计说明 |
| 4.3.5 版面展示 |
| 4.4 气相色谱仪 |
| 4.4.1 设计背景 |
| 4.4.2 设计构思 |
| 4.4.3 设计方案说明 |
| 4.4.4 版面展示 |
| 4.5 多模块市政工程车(概念设计) |
| 4.5.1 设计背景 |
| 4.5.2 设计构思 |
| 4.5.3 方案效果图 |
| 4.5.4 设计说明 |
| 4.5.5 版面展示 |
| 4.6 路面打印机(概念设计) |
| 4.6.1 设计背景与发现问题 |
| 4.6.2 设计构思 |
| 4.6.3 方案效果图 |
| 4.6.4 设计说明 |
| 4.6.5 版面展示 |
| 5 总结 |
| 5.1 研究结论 |
| 5.2 研究不足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 B 社会实践 |
| C 设计方案展板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
| 1.2 研究方法 |
| 1.3 全文结构 |
| 2 物联网在质量追溯及防差错系统中的应用 |
| 2.1 物联网 |
| 2.1.1 物联网产生背景 |
| 2.1.2 物联网的定义 |
| 2.1.3 物联网的技术框架体系 |
| 2.1.4 物联网中的核心关键技术 |
| 2.2 质量追溯系统 |
| 2.3 防差错系统 |
| 2.4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
| 2.4.1 条码识别技术 |
| 2.4.2 射频识别技术(RFID) |
| 2.4.3 物联网在实际中的应用 |
| 3 厦烟生产过程物联网技术应用分析 |
| 3.1 厦烟公司简介 |
| 3.2 厦烟公司物联网技术应用现状 |
| 3.2.1 条码技术应用 |
| 3.2.2 射频识别技术应用 |
| 3.3 行业现状及厦烟公司物联网应用存在问题 |
| 3.3.1 行业现状 |
| 3.3.2 厦烟应用网联网存在问题 |
| 3.4 生产过程烟用材料批次追溯项目 |
| 3.4.1 项目背景 |
| 3.4.2 项目可行性分析 |
| 3.4.3 项目目标 |
| 4 物联网技术在烟用材料批次质量追溯项目中的方案设计 |
| 4.1 批次追溯方案管理 |
| 4.1.1 批次规划及定义 |
| 4.1.2 批次关联关系 |
| 4.1.3 物料追溯方案 |
| 4.1.4 物料追溯流程 |
| 4.1.5 批次标识现状 |
| 4.1.6 追溯方案实现需求 |
| 4.2 烟用材料批次质量追溯编码研究 |
| 4.2.1 编码的基本原则 |
| 4.2.2 标识编码的设计 |
| 4.3 烟用材料批次质量追溯数据的采集应用 |
| 4.3.1 烟用材料编码的采集实现 |
| 4.3.2 烟用材料编码数据的分析 |
| 4.4 产品追溯及防差错控制 |
| 4.4.1 产品追溯体系的建立 |
| 4.4.2 烟用材料防差错控制的实现 |
| 5 物联网技术在烟用材料批次追溯项目实施 |
| 5.1 项目的实施路径 |
| 5.2 项目组织架构 |
| 5.3 项目进度安排 |
| 5.4 项目过程管控 |
| 5.5 项目开展过程质量风险管理 |
| 5.5.1 质量风险理论 |
| 5.5.2 质量风险管理流程 |
| 5.5.3 项目风险管控 |
| 5.6 项目成果及应用 |
| 5.6.1 项目成果 |
| 5.6.2 项目效益分析 |
| 6 总结与展望 |
| 6.1 全文总结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第三节 学术或应用价值 |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思路 |
| 第二章 精益六西格玛理论综述 |
| 第一节 精益生产研究现状 |
| (一) 精益生产概念及发展 |
| (二) 精益生产思想及工具 |
| (三) 精益生产的优势和不足 |
| 第二节 六西格玛(6 Sigma)理论研究现状 |
| (一) 六西格玛概念 |
| (二) 六西格玛(6 Sigma)常用工具 |
| (三) 六西格玛的优点和缺点 |
| 第三节 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的结合 |
| 第三章 H公司目前存在的问题及精益六西格玛推广基础 |
| 第一节 H公司简介 |
| (一) H公司概况 |
| (二) H公司组织框架结构 |
| (三) H公司运营流程及成本结构 |
| 第二节 H公司应用精益六西格玛之前存在的问题 |
| (一) H公司质量问题多 |
| (二) H公司生产制造成本高 |
| (三) H公司订单交期延误多 |
| (四) H公司库存严重偏高 |
| 第三节 H公司推广精益六西格玛理论的可行性分析 |
| (一) 完整的ISO9001及TS16949质量体系 |
| (二) 公司拥有完善的人才培养和生产管理体系 |
| (三) 集团公司有着独立的精益六西格玛管理团队 |
| (四) 公司文化符合精益六西格玛的要求 |
| 第四章 精益六西格玛在温控器车间中的应用 |
| 第一节 温控器车间改善前存在问题 |
| 第二节 温控器车间问题改善 |
| (一) 定义阶段(Define) |
| (二) 测量阶段(Measure) |
| (三) 分析阶段(Analysis) |
| (四) 改善阶段(Improve) |
| (五) 控制阶段(Control) |
| 第三节 温控器车间改善结果分析 |
| 第五章 精益六西格玛在温度检测器车间中的应用 |
| 第一节 温度检测器车间改善前存在的问题 |
| 第二节 温度检测器车间改善前问题分析 |
| (一) 温度检测器车间改善前价值流程图 |
| (二) 温度检测器车间改善前时间价值图 |
| (三) 改善前温度检测器车间生产现场意大利面条图 |
| (四) 改善前温度检测器车间生产节拍及产线平衡 |
| 第三节 温控器车间现场改善 |
| (一) 改善后温度检测器车间生产节拍及产线平衡 |
| (二) 改善后温度检测器车间生产现场意大利面条图 |
| (三) 改善后温度检测器车间价值流程图 |
| (四) 温度检测器车间改善结果 |
| 第六章 精益六西格玛在H公司应用分析 |
| 第一节 精益六西格在H公司的推行方式 |
| 第二节 精益六西格在H公司的推行结果分析 |
| 第七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1 国内文献研究现状 |
| 1.3.2 国外文献研究现状 |
| 1.3.3 小结 |
| 1.4 国内外高校门禁系统现状 |
| 1.5 国内外车辆智能化管理研究 |
| 1.6 研究内容 |
| 1.7 研究理论及方法 |
| 1.7.1 文献分析法 |
| 1.7.2 系统论方法 |
| 1.7.3 人机交互 |
| 1.7.4 深度访谈法 |
| 1.8 研究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国内高校校园车辆管理系统发展简析 |
| 2.1 国内部分高校校园车辆管理系统现状 |
| 2.2 高校入口的功能作用 |
| 2.3 校园车辆管理系统运用的主要技术 |
| 2.3.1 ETC(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 |
| 2.3.2 非接触式IC卡 |
| 2.3.3 射频车牌拍照识别 |
| 2.4 存在问题的分析 |
| 2.4.1 校园车辆管理系统车流量统计 |
| 2.4.2 校园车辆管理调研分析 |
| 2.4.3 岗亭工作岗位设计 |
| 2.4.4 肢体施力与轮换交替 |
| 2.4.5 校园静态交通问题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对现有校园车辆管理系统的改良设计 |
| 3.1 系统改良设计目的与解决问题 |
| 3.2 校园车辆管理问题解决的方法流程 |
| 3.2.1 IC卡系统 |
| 3.2.2 ETC(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 |
| 3.2.3 校园Campus Parking |
| 3.2.4 校园Campus Parking停车引导系统 |
| 3.3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校园车辆管理系统用户体验设计 |
| 4.1 用户研究 |
| 4.1.1 用户体验 |
| 4.1.2 用户需求 |
| 4.2 用户模型 |
| 4.2.1 用户类型 |
| 4.2.2 用户角色模型 |
| 4.2.3 用户行为习惯分析 |
| 4.2.4 校园车辆管理系统中的用户认知分析 |
| 4.3 用户访谈 |
| 4.3.1 访谈对象 |
| 4.3.2 访谈目的 |
| 4.3.3 访谈结论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校园车辆管理系统硬件系统综合分析 |
| 5.1 校园车辆管理系统硬件设施设计分析 |
| 5.2 门禁终端机人机关系设计 |
| 5.2.1 门禁终端机控制装置的人机分析 |
| 5.2.2 门禁自助终端显示装置的人机分析 |
| 5.2.3 门禁自助终端语音装置设计 |
| 5.2.4 自助终端机控制器设计 |
| 5.3 自助终端机外形设计 |
| 5.4 材料设计 |
| 5.5 车道设计 |
| 5.6 校园车辆管理系统周边安防设施的设计原则 |
| 5.6.1 校园标识系统设计 |
| 5.6.2 防护栏设计对驾驶员心理影响 |
| 5.6.3 车辆管理系统减速带设计 |
| 5.7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校园车辆管理系统APP交互界面设计研究 |
| 6.1 交互设计的概念 |
| 6.2 界面交互设计原则在校园车辆管理系统中的运用方法 |
| 6.2.1 界面交互法则和原则 |
| 6.2.2 预设用途 |
| 6.2.3 用户友好设计 |
| 6.3 APP的人机交互方式 |
| 6.4 配色设计 |
| 6.5 产品的信息架构 |
| 6.5.1 APP头脑风暴 |
| 6.5.2 信息架构 |
| 6.6 低保真模型方案 |
| 6.7 高保真模型方案 |
| 6.7.1 高保真模型方案一(IOS系统) |
| 6.7.2 高保真模型方案二(IOS系统) |
| 6.7.3 高保真模型方案三(IOS系统) |
| 6.7.4 高保真模型方案四(安卓系统) |
| 6.8 APP产品可用性测试 |
| 6.8.1 现金支付任务模型 |
| 6.8.2 Campus Parking 可用性测试 |
| 结语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 附录一 |
| 附录二 |
| 附录三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天津住宅产业高速发展 |
| 1.1.2 天津住区规划发展问题 |
| 1.2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
| 1.2.1 天津住区规划研究体系有益补充 |
| 1.2.2 揭示新城市主义理念对天津住区发展的影响 |
| 1.2.3 突显新城市主义对未来住区规划的指导意义 |
| 1.3 相关概念辨析 |
| 1.3.1 住区与社区的比较 |
| 1.3.2 城市主义与新城市主义 |
| 1.4 研究动态 |
| 1.4.1 现代住区规划理论概述 |
| 1.4.2 我国新城市主义理论研究情况 |
| 1.4.3 天津住区规划研究概况 |
| 1.5 研究对象 |
| 1.6 研究方法 |
| 1.6.1 文献研究 |
| 1.6.2 工程案例分析比较研究 |
| 1.6.3 横纵向比较研究 |
| 1.6.4 调研分析研究 |
| 1.7 研究范围和框架 |
| 1.7.1 研究范围 |
| 1.7.2 研究框架 |
| 1.8 研究的创新性 |
| 1.8.1 构建天津住区规划理论研究体系框架 |
| 1.8.2 系统提炼天津住区新城市主义特征 |
| 1.8.3 提出适应可持续人居环境的住区优化策略 |
| 1.9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新城市主义理念与我国住区规划发展的内在联系 |
| 2.1 新城市主义理念对住区规划的影响 |
| 2.1.1 新城市主义应对的住区建设问题 |
| 2.1.2 新城市主义引导的住区发展方向 |
| 2.1.3 建设新城市主义住区的基本要素 |
| 2.1.4 建设新城市主义住区的价值体系 |
| 2.2 新城市主义住区理念在西方的发展路径 |
| 2.2.1 产生动因:面对城市发展问题的社会反馈 |
| 2.2.2 发展过程:理论反思与实践回归 |
| 2.2.3 实践成果 |
| 2.3 新城市主义住区理念在我国的发展路径 |
| 2.3.1 概念引入:房地产经营噱头的“拿来主义” |
| 2.3.2 发展过程:理论学习与实践推进 |
| 2.3.3 实践成果 |
| 2.4 新城市主义住区理念与我国住区发展关系的辨证性论析 |
| 2.4.1 产生动因的相似性:现代城市发展问题的社会反馈与解决 |
| 2.4.2 发展过程的差异性:问题、实践与理念发生顺序的错位 |
| 2.4.3 发展目标的共同性: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全面可持续发展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新城市主义理念在天津住区规划发展中的体现 |
| 3.1 天津住区规划发展的背景与条件 |
| 3.1.1 影响天津住区规划发展的背景因素 |
| 3.1.2 推动天津住区规划发展的优势条件 |
| 3.2 天津住区规划变迁中新城市主义基本要素的体现 |
| 3.2.1 第一阶段:探索解困为主的住区规划 |
| 3.2.2 第二阶段:政治运动下的住区规划 |
| 3.2.3 第三阶段:关注居住文明的住区规划 |
| 3.2.4 第四阶段:实现以人为本的舒适型住区规划 |
| 3.2.5 第五阶段:提升人与自然和谐的健康型住区规划 |
| 3.3 天津住区规划发展中新城市主义特征归纳 |
| 3.3.1 结构组织进化 |
| 3.3.2 住区混合提升 |
| 3.3.3 城市设计优化 |
| 3.3.4 生态策略凸显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天津住区规划中精明交通推动住区重组与邻里发展的特征 |
| 4.1 精明交通推动住区重组的特征内涵与发展概况 |
| 4.1.1 特征内涵 |
| 4.1.2 发展概况 |
| 4.2 精明交通推动住区重组的实例解析 |
| 4.2.1 丁字沽三号路住区(1978) |
| 4.2.2 王顶堤南苑住区(1984) |
| 4.2.3 万新村住区(1986) |
| 4.2.4 华苑住区(1995) |
| 4.2.5 梅江住区(2001) |
| 4.3 精明交通推动住区重组的发展动态 |
| 4.4 精明交通推动邻里发展的特征内涵与发展概况 |
| 4.4.1 特征内涵 |
| 4.4.2 发展概况 |
| 4.5 精明交通推动邻里发展的实例解析 |
| 4.5.1 密云路居住小区(1980) |
| 4.5.2 天津华苑住区碧华里(1996) |
| 4.5.3 天津梅江住区芳水园(2000) |
| 4.5.4 天津梅江住区半岛豪庭(2003) |
| 4.5.5 天津老城厢尚佳新苑(2006) |
| 4.6 精明交通推动邻里发展的发展动态 |
| 4.7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天津住区规划中多元混合与高密度建设的特征 |
| 5.1 功能混合与高密度建设的特征内涵与发展概况 |
| 5.1.1 特征内涵 |
| 5.1.2 发展概况 |
| 5.2 功能混合与高密度建设的案例解析 |
| 5.2.1 尖山住区(1953) |
| 5.2.2 天拖南住区(1962) |
| 5.2.3 小海地住区(1985) |
| 5.2.4 华苑住区(1995) |
| 5.2.5 俊城浅水湾住区(2006) |
| 5.3 功能混合与高密度建设的发展动态 |
| 5.4 住宅混合与户型更新的特征内涵与发展概况 |
| 5.5 新世纪前的住宅 |
| 5.5.1 天津住宅的初期探索(1949~1976) |
| 5.5.2 天津住宅的复苏期(1976~1985) |
| 5.5.3 天津住宅的繁荣期(1985~2000) |
| 5.5.4 小结 |
| 5.6 新世纪后住宅户型 |
| 5.6.1 普通商品房 |
| 5.6.2 高端商品房 |
| 5.6.3 社会保障房 |
| 5.6.4 蓝白领公寓 |
| 5.6.5 酒店式公寓 |
| 5.6.6 老年公寓 |
| 5.6.7 生态住宅 |
| 5.7 住宅户型多样化的动态分析 |
| 5.8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天津住区规划中人文景观与风格构塑的特征 |
| 6.1 高品质环境设计营造人文景观的特征内涵与发展概况 |
| 6.1.1 特征内涵 |
| 6.1.2 发展概况 |
| 6.2 高品质环境设计营造人文景观的案例解析 |
| 6.2.1 川府新村试点小区(1986) |
| 6.2.2 梅江南住区(2001) |
| 6.2.3 万科水晶城住区(2003) |
| 6.2.4 海河新天地(2005) |
| 6.2.5 临港海泰住宅区(2010) |
| 6.3 高品质环境设计营造人文景观的发展动态 |
| 6.4 住宅风格与地域文化 |
| 6.4.1 天津建筑风格化发展的历史概述 |
| 6.4.2 天津建筑中的地域文化南北交融、中西合璧、兼容并蓄 |
| 6.4.3 天津住宅风格化发展的思考 |
| 6.5 新世纪前天津居住建筑风格的历史演变 |
| 6.5.1 解放初期住宅 |
| 6.5.2 五十到六十年代住宅 |
| 6.5.3 七十年代住宅 |
| 6.5.4 八十年代住宅(改革开放) |
| 6.5.5 九十年代住宅(市场经济) |
| 6.6 新世纪后居住建筑风格的多样化 |
| 6.6.1 普通商品房 |
| 6.6.2 高端商品房 |
| 6.6.3 社会保障房 |
| 6.6.4 蓝白领公寓 |
| 6.6.5 酒店式公寓 |
| 6.6.6 老年公寓 |
| 6.6.7 生态住宅 |
| 6.6.8 小结 |
| 6.7 天津市规划设计导则控制下住宅风格特征 |
| 6.7.1 建筑特色控制导则 |
| 6.7.2 建筑色彩控制导则 |
| 6.7.3 建筑顶部控制导则 |
| 6.7.4 规划设计导则控制下天津住宅风格特点及成果 |
| 6.8 新城市主义下天津住宅风格化发展的定位与前景 |
| 6.8.1 天津风格化发展的定位 |
| 6.8.2 天津未来风格化发展的前景 |
| 6.9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天津住区规划中可持续理念下的绿色生态特征 |
| 7.1 可持续理念下的绿色生态住区的内涵特征和天津市的发展概况 |
| 7.1.1 绿色生态住区的内涵特征 |
| 7.1.2 天津绿色生态住区规划发展概况 |
| 7.2 天津住区规划中生态策略运用 |
| 7.2.1 规划布局 |
| 7.2.2 交通组织 |
| 7.2.3 环境绿化系统 |
| 7.2.4 能源规划与利用 |
| 7.2.5 生态文化建设 |
| 7.3 天津住区规划中生态技术的实践 |
| 7.3.1 环保系统控制 |
| 7.3.2 绿建措施 |
| 7.4 本章小结 |
| 第八章 天津住区规划中新城市主义理念的创新实践和优化策略 |
| 8.1 天津居住区规划创新实践 |
| 8.1.1 新型城镇化住区华明示范镇 |
| 8.1.2 新型混合居住大寺、双青新家园 |
| 8.1.3 宜老社区天颐阳光养老社区 |
| 8.1.4 绿色生态住区解放南路地区居住区 |
| 8.1.5 智慧城市泰达慧谷 |
| 8.2 天津住区规划反思 |
| 8.2.1 住区的选址定位与城市肌理结合 |
| 8.2.2 住区规模和居民生活尺度 |
| 8.2.3 住区与城市交通缺少有机组织 |
| 8.2.4 住区层级与当代居住现状 |
| 8.2.5 新世纪住区中绿色技术应用不足 |
| 8.3 天津住区优化策略 |
| 8.3.1 城市规划统筹与住区基址 |
| 8.3.2 合理确定住区规模 |
| 8.3.3 城市公共交通与住区紧密结合 |
| 8.3.4 建立社区和邻里住区层级 |
| 8.3.5 因地制宜的实施生态绿色规划 |
| 8.3.6 公众参与,共筑可操作性强的社区 |
| 8.4 本章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研究的综述 |
| 1.3 航天行业特点与我国航天企业发展现状 |
| 1.3.1 航天行业特点 |
| 1.3.2 我国航天企业发展现状 |
| 1.4 本文研究框架 |
| 1.5 本章小结 |
| 第2章 理论基础 |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 2.1.1 军转民 |
| 2.1.2 军民一体化 |
| 2.1.3 军民融合 |
| 2.2 制度变迁的性质 |
| 2.2.1 制度变迁的含义与特征 |
| 2.2.2 帕累托改进过程 |
| 2.3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
| 2.3.1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
| 2.3.2 制度变迁的渐进过程 |
| 2.4 制度变迁的目标选择 |
| 2.5 本文的观点 |
| 第3章 航天三十五所现状分析 |
| 3.1 三十五所工作的指导思想 |
| 3.2 重点产业领域市场环境分析 |
| 3.2.1 微波光电信息领域 |
| 3.2.2 石油装备领域 |
| 3.3 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 |
| 3.3.1 微波光电信息领域 |
| 3.3.2 石油装备领域 |
| 3.4 发展基础分析 |
| 3.5 技术相关性与发展路线分析 |
| 3.5.1 技术相关性分析 |
| 3.5.2 技术发展思路及路线 |
| 3.6 航天三院三十五所发展规划的不足 |
| 3.7 本章小结 |
| 第4章 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发展模式分析 |
| 4.1 军民融合的经营战略分析 |
| 4.1.1 经营战略的特征 |
| 4.1.2 建设军工企业的经营战略对军民结合产业的作用 |
| 4.2 适合军工企业发展的战略分析 |
| 4.2.1 纵向一体化战略 |
| 4.2.2 纵向一体化战略对军工企业的局限性 |
| 4.3 三十五所军民融合产业经营模式及市场策略的分析 |
| 4.3.1 三十五所军民融合产业经营模式的分析 |
| 4.3.2 三十五所市场策略分析 |
| 4.4 三十五所军民融合发展的激励机制 |
| 4.4.1 激励机制的内容 |
| 4.4.2 针对三十五所具体情况实施具体的激励措施 |
| 4.5 本章小结 |
| 第5章 航天三院三十五所发展规划 |
| 5.1 发展的总目标、步骤及主要措施 |
| 5.1.1 发展的总目标 |
| 5.1.2 发展的主要步骤 |
| 5.1.3 发展的主要措施 |
| 5.2 光电信息领域发展规划 |
| 5.2.1 毫米波成像安检设备项目 |
| 5.2.2 H.264 编码解码器项目 |
| 5.3 三十五所石油领域发展规划 |
| 5.3.1 海底管道漏磁内检测器项目 |
| 5.3.2 高精度动圈式地震检波器项目 |
| 5.4 三十五所航空制造领域发展规划 |
| 5.5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论文的研究背景 |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国外研究现状 |
| 1.2.2.国内研究现状 |
| 1.3.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4.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 1.5.论文的组织结构 |
| 第二章 技术基础 |
| 2.1.物联网 |
| 2.1.1.物联网的概念 |
| 2.1.2.物联网发展简史 |
| 2.1.3.物联网的结构组成 |
| 2.2.智能交通 |
| 2.2.1.智能交通的概念 |
| 2.2.2.智能交通的主要内容 |
| 2.3.RFID技术原理研究 |
| 2.3.1.RFID技术的概述、发展和现状 |
| 2.3.2.自动识别与RFID |
| 2.3.3.RFID结构组成及原理 |
| 2.3.4.RFID的工作频率 |
| 2.3.5.RFID的分类 |
| 2.3.6.RFID的技术优势 |
| 2.4.ARM微处理器架构 |
| 2.4.1.ARM微处理器的寄存器结构 |
| 2.4.2.ARM微处理器的指令结构 |
| 2.4.3.ARM微处理器的特点 |
| 2.4.4.ARM微处理器的应用选型 |
| 第三章 BRT2号线的智能化设计 |
| 3.1.快速公交的基本概念 |
| 3.1.1.快速公交的概念 |
| 3.1.2.快速公交的组成 |
| 3.1.3.快速公交的优势 |
| 3.1.4 北京快速公交(BRT)简介 |
| 3.2.BRT2号线概述及运营分析 |
| 3.2.1 北京市BRT 2号线介绍 |
| 3.2.2.BRT2号线运营分析 |
| 3.3.BRT2号线的智能管理系统设计 |
| 3.3.1.整体系统的需求分析 |
| 3.3.2.BRT 2号线智能管理系统整体设计思路 |
| 3.3.3.BRT 2号线的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 |
| 第四章 车载终端模块的软硬件设计 |
| 4.1.系统需求分析 |
| 4.1.1.车载终端功能描述 |
| 4.2.系统的硬件搭建及选型 |
| 4.2.1.系统的硬件搭建 |
| 4.2.2.硬件选型 |
| 4.3.系统软件环境介绍及搭建 |
| 4.3.1.交叉开发环境的建立 |
| 4.3.2.U-boot的移植 |
| 4.3.3.Linux的内核移植 |
| 4.4.系统的软件设计 |
| 4.4.1.系统的主线程设计 |
| 4.4.2.系统的主通信线程 |
| 4.4.3.数据采集子线程 |
| 4.4.4.自动报站子线程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 5.1.总结 |
| 5.2.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附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