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若楠,周栩[1](2021)在《中面部解剖与年轻化手术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部衰老已逐渐成为整形美容外科领域的热点,中面部年轻化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中面部的解剖层次包含了SMAS层、支持韧带、软组织间隙等重要结构。基于解剖的中面部年轻化方法众多,本文对中面部提升的各种手术方法进行综述,从最初的皮下分离提紧到SMAS除皱术,以及更深层次的深平面除皱、复合除皱术和骨膜下除皱术,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以期为临床选择提供帮助。
周璟[2](2021)在《面部年轻化手术术式年龄选择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面部年轻化手术术式多种多样,理想的面部除皱手术具有并发症少,术后效果维持时间长,效果患者满意度高的特点。大多数外科医生在最初的面诊过程中依赖于对皮肤松弛、体积减少和解剖目标(面中部、下颌、颈部)的非标准化综合评估,由于存在多种不同的技术,对于传统除皱术不同术式的特点及其是否存在年龄适应症目前还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方法]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中收录的英文文献,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收录的相关的中文文献,时间限定为1980年1月-2021年1月,关键词为:面部提升、面部年轻化、面部除皱、年龄。纳入标准:面部除皱手术,或面部提升术,被定义为通过提升和支撑面部和颈部组织来恢复面部年轻化的外科治疗。面部除皱术,其手术入路虽然在面部和在颈部的除皱术中有多种不同的方法,但根据其剥离所用的组织平面可分为四类:(1)皮下,(2)SMAS上,(3)SMAS下,和(4)骨膜下。传统的面部拉皮术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善皱纹,除非加上深层除皱术、抽脂术或皱纹直接切除。SMAS实质上是面中部,面颊脂肪下面颈阔肌筋膜的延伸,最近的证据表明,SMAS在到达颧大肌之前就消散了,因此施加在SMAS上的作用力很难传递到鼻唇沟,因此也不会改善皱褶。骨膜下面部提升术是通过提升软组织与下面骨骼的关系,重建它们的外观来治疗衰老的面部,这是一种可以对面部上、中三分之二进行提升的手术。纳入的文章包括关于面部除皱术手术技术的主要临床研究文献或系统评价,这些研究还必须包括5名或更多的患者,而且出于美容原因,必须进行除皱术的叙述性综述、临床验证性研究或涉及上面部或面部中部除皱术的技术。排除标准:排除面部解剖学,动物实验,使用肉毒素进行面部除皱,面部填充技术,面部激光,面部化学剥脱,非手术治疗面部老化,非英文和非中文的文献。研究相关按照纳入标准阅读文章后,进行文章的选取和排除,并进行评价和讨论,对所有相关文章的参考部分进行了研究,以获得更多相关出版物。根据牛津证据医学中心(Oxford Centre For Evidence Based Medicine)量表,将获得的文献进行分级。[结果]通过初步检索,共获得1535篇文献根据排除标准排除不符合的文献,上述文献剩余102篇,通过进一步阅读全文,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19篇文献,最后获得符合标准的文献83篇。根据牛津证据医学中心(Oxford Centre For Evidence Based Medicine)量表,评分较高的文献有1级(7项研究[8%])和2级(13项研究[16%]),文献分析的结果表明证据水平为3级和4级的文献绝大多数采用了回顾性的案列研究,证据水平为1级和2级的文献作为本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所有面部除皱术术式中SMAS除皱术的适用年龄最广,深平面除皱术趋向于50-60岁年龄阶段,骨膜下除皱术趋向于年龄在60-70岁,对于70岁以上患者需要考虑全面部除皱术,对于年龄在30-40岁患者趋向于皮下或者骨膜下除皱术(年纪尚年轻但表现出鼻唇沟明显眶下缘松弛下垂明显,呈现老年化表现)。[结论]50-69岁的患者在SMAS或深平面技术中有获得更好效果的趋势,70-80岁的患者在更深平面(骨膜下)整容术中有获得更好的效果的趋势。
王荣荣,孙家明[3](2020)在《面部除皱术的现状与进展》文中提出面部除皱术,又称面部提升术,是面部年轻化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面部除皱术的历史可追溯至百余年前,随着面部解剖学的发展和人们对面部老化理论的认识逐渐深入,面部除皱术经历了数次重大技术革新,从最初的皮下分离提紧到浅表肌肉腱膜系统(SMAS)技术除皱术、更深层次的复合除皱术(深层除皱术)及骨膜下除皱术,手术创伤逐级递增。现今,面部除皱术朝更小创伤的方向发展,提升和填充(lift and fill)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手术的核心理念转为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的需求和面部老化程度,为其设计综合性的治疗方案。
杨镇溶[4](2020)在《与面部除皱术中相关的面横动脉分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面部除皱术操作不当会导致严重的出血并发症。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解剖学研究,阐明面横动脉分支的走行过程,并提供详细的关于面横动脉分支位置的测量数据,探讨面横动脉分支的解剖特点,为面部除皱术表浅筋膜皮瓣的设计提供一定的解剖学依据。以解剖学基础为指导,临床应用进行面部除皱术的改良,客观的评价分析与临床面部除皱术相关的面横动脉分支的位置、与颧弓的定位,与浅肌腱膜系统的关系;优化面部除皱术的安全性及术后达到的疗效,为避免除皱手术中出现出血和手术之后出现血肿提供客观的依据及临床应用经验,帮助医生避免在面部除皱术中发生医源性出血事故,同时提供快速消肿和缩短恢复期的临床参考指导。材料和方法基础部分:对14具头颈部固定标本和1具新鲜成人头颈部标本进行解剖学观察,其中11具用于大体解剖,2具固定标本用于动脉血管铸型标本制作,1具用于P45断层塑化标本的制作,观察面横动脉分支的起止、走行位置和分布、与颧弓的定位,与浅肌腱膜系统的关系。临床部分:鞍山齐敏整形美容医院2018年到2019年,临床行面部除皱术病例共22例,均为女性,38岁-67岁,平均年龄54岁,以面部皮肤松弛患者为主,同时伴有上睑皮肤松弛、鼻唇沟加深为主要表现。排除肌源性、神经源性和代谢性等多种相关疾病所造成的面部松弛。在术中剥离SMAS筋膜瓣,观察面横动脉分支通过颧弓韧带的位置。拍照后测量面横动脉分支的直径。结果基础部分:12例标本(24侧)中观察到面横动脉出现与颧弓相关的分支走行18例,平均数目为1.17支,1支的出现率为(83.3%)2支以上的出现率为(1.67%),分支的直径的平均值为1.02±0.4mm。在颧颊部,分支起始于面横动脉,在颧弓下方的8mm宽度区域出现,起始点距离外眦点水平线的平均距离为28.5±3.5mm,距离外眦点垂直线的平均距离为38.9±4.3mm。在颧弓区域,分支全部通过颧弓韧带,14例在颧弓中后三分之一段通过,穿行位置距离外眦点水平线的平均距离为19.8±5.1mm,距离外眦点垂直线的平均距离为28.4±5.6mm;4例在颧弓中前三分之一段通过,穿行位置距离外眦点水平线的平均距离为20.4±3.1mm,距离外眦点垂直线的平均距离为10.3±8.6mm。在颧颞部,穿过颧弓韧带的面横动脉分支向内上方走行,在眶外侧,穿过眶周SMAS层,穿过SMAS层的位置点距离外眦点水平线的平均距离为9.8±7.6mm,距离外眦点垂直线的平均距离为13.7±3.1mm。在眶外侧形成真皮下血管网,面横动脉分支与邻近的皮下动脉吻合:18例中有17例与颞浅动脉伴行,与颧眶动脉吻合(18例中有15例)或颞浅动脉的额支吻合的面横动脉分支(斜上行支);6例标本出现2条走行方式的面横动脉分支;返支,与主干面横动脉走行方向相反的分支血管(100%全部出现),走行在耳前皮肤下层;降支(6例中3例),走行在面颊皮肤下层,与颏下动脉吻合。临床部分:采用保留面横动脉分支的手术方法对22例面部松弛的患者进行面部提升手术治疗,手术全部成功。随访进行患者行手术后除皱效果判定,患者全部满意,下面部松垂症状改善明显,口角袋和鼻唇沟显着变浅,下颌缘轮廓较前清晰,面部活动过程中皱纹基本消失,手术后在静止状态下仅能够看见连续皮肤纹理,无血肿和其他并发症发生,面颊部的皮肤无感觉异常,面部肌肉的功能正常。术后随访6-8个月,患者满意。术中临床解剖观察测量可见,面横动脉分支(斜上行支)在颧弓中后三分之一段跨越颧弓上缘。观察到1条斜上行支的出现率为68.2%(15/22),2条以上斜上行支的出现率为31.8%(7/22)。穿过颧弓韧带,跨越颧弓上缘后,由外下斜行向内上走行,在颧面部,走行在SMAS层下,在眶外侧汇入颧眶动脉。在22例面部提升的患者中,在颧弓韧带进行锐性剥离,面横动脉在此处跨越颧弓的分支直径平均宽度为0.9±0.4mm,术中不离断该动脉,进行保留或远端结扎烧灼离断,术中患者出血量少,术后少量纱布覆盖,无血肿,肿胀恢复期1-3天。结论1.面横动脉分支包括优势型斜上行支、返支、降支。与颧弓相关的斜上行支较恒定,单支型为主,直径为1.02±0.4mm,多跨越颧弓后侧1/3段进入颞区,分支点距离外眦点水平距离为28.5±3.5mm,垂直距离为38.9±4.3mm。2.在面部除皱术中对面横动脉分支不离断,或近端保留,可有效降低术中出血同时缩短术后恢复期。
陈朝昱[5](2020)在《24例面部除皱术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24例面部除皱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9年10月马少林教授施行面部除皱术24例病例,其中包括女性21例,男性3例,年龄范围为40岁69岁,平均年龄为59.0岁。单纯行面中上部除皱术15例,单纯行面中下部除皱术5例,行全面部除皱术4例。根据皱纹严重程度评分量表,由两名非手术的医师对受术者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资料对受术者面部最明显的皱纹进行评价,术后通过专家门诊复诊、电话、微信进行随访。随访同时对术后各项并发症的发生进行统计。结果:本次研究共24例,术后获得随访18例,随访时间124个月,术后效果明显,术后全部病例面部老化所致的皱纹基本消失,老化松弛下垂的皮肤软组织得以紧致上提,解剖标志性结构恢复至年轻位置,如眉头间距、眉眼间距增加,鼻唇沟变浅等,面部容貌外观呈现明显年轻化,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面部年轻化干预措施种类繁多,尤其近年来微创手术广泛开展,但难以解决高龄、中重度面部老化受术者所面临的问题,然而除皱术因其剥离范围及剥离层次到位,解剖操作细致,视野相对开阔,可去除多余冗杂的皮肤,避免面部皮肤堆积及不平整,实现多层次、多矢量提升,且提升效果持久、确实可靠,故依然占有重要地位。因而面部除皱术仍然是一种不可或缺且疗效显着确切、维持时间最久的治疗手段。同时更加要求手术医师了解每种除皱术技术的适用范围,结合患者的需求和想要达成的效果,考虑其年龄、皮肤情况、面部形态、面部整体性来决定具体的手术术式,以确保对求术者制定最佳面部年轻化方案。
周宇,李森恺,李强[6](2017)在《面部除皱术的外科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面部除皱术在百年来的外科发展史中,经历了从传统除皱术到微创除皱术的过程,手术理念同样经历了由简到繁、由浅及深、多矢量提升的发展过程。术式的选择受患者的解剖条件、预期效果、术者技术、手术风险及费用等多因素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微创方法在面部除皱术中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
李秀琪[7](2016)在《广泛多层次剥离悬吊除皱术后皮肤变化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额部老化主要表现为皱纹、皮肤松弛、双侧眉下垂及容量减少。眉间纹是由眉间肌群持续收缩造成的,传统的方法是在除皱术中切除皱眉肌,会造成或加重眉间凹陷,影响额部的美感。本部分应用翻转骨膜瓣或真皮脂肪瓣覆盖皱眉肌的方法去除眉间纹及避免眉间凹陷,并且对其效果进行评价。2. SMAS除皱术是目前常用的除皱术,面中部下垂及鼻唇沟矫正不足是其主要缺点,同时还忽略对眼轮匝肌的处理。本部分采用SMAS剥离后多点平行悬吊及眼轮匝肌舒平的手术方法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3.目前尚未有关于除皱术后皮肤变化的研究,本部分通过对除皱术后皮肤状况的变化及组织学观察,对除皱术中皮下剥离范围及皮瓣张力大小的影响进行探讨。4.皮肤老化改善的本质在于胶原含量的增加。广泛的皮下剥离可以通过刨伤愈合激活成纤维细胞促使其合成胶原。然而组织张力大小对纤维排列及增生的影响尚不清楚。本部分通过动物实验探讨组织张力对纤维的影响。研宄方法1.通过对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进行额部除皱术的就医者资料进行回顾,将随访超过6月、首次进行除皱作为纳入标准。根据Lemperle皱纹分级,进行术前、后眉间纹皱纹评分,评价对眉间纹矫正的效果以及真皮脂肪瓣的存活情况。2.利用Owsley调查问卷对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受除皱术的就医者进行电话随访,以评价手术效果及满意率。3.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14年11月至2015年4月期间符合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的除皱术就医者,对其皮肤状况进行术前及术后的VISIA检测、主观评价,同时对除皱范围内皮肤进行术前及术后1月、3月及6月的组织学观察。4.动物实验中,设置对照组及实验组,皮瓣剥离后给予不同的张力,定期观察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的增生及变化情况。结果1.对206例额部除皱术进行了分析,眉间纹评分由2.95降至0.25(p<0.05),眉间纹矫正良好;真皮脂肪瓣存活良好,眉间区域无凹陷或凹凸不平。2.128例接受SMAS除皱术的就医者,共有59例完成调查问卷,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3.61年。患者满意率较高,术后瘢痕不明显,并发症低,效果好。3. VISIA客观检测结果显示SMAS除皱术后皮肤质地及皱纹等各项指标均有显着改善,同主观评价结果一致。组织学观察发现术后表皮增厚、胶原含量增加,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排列紧密有序,真皮结构得到重塑。4.与对照组相比,术后1月及3月实验组中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均出现增生、增粗的变化,且张力较大的实验组变化最为明显。结论1.利用翻转骨膜瓣或真皮脂肪瓣覆盖皱眉肌的方法既可以矫正眉间纹,还能达到避免或矫正眉间凹陷、实现眉间区域年轻化的目的。2.广泛多层次剥离、悬吊除皱术对面中部和鼻唇沟矫正效果好、瘢痕不明显、满意率高。3.除皱术后皮肤老化得到改善的主要本质在于胶原含量的增加,可以加强手术效果。因此,除皱术应当进行广泛的皮下剥离。4.张力可促进胶原的合成,因此,在除皱术中,除应进行广泛的皮下剥离外,还应当保证皮瓣适度的张力。
郜泽誉[8](2016)在《中下面部除皱改良切口SMAS筋膜瓣折叠重构与传统切口筋膜下悬吊对比》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改良切口SMAS筋膜瓣折叠重构与传统切口单纯SMAS筋膜下悬吊在中下面部除皱手术后的效果对比。方法:以2008年01月至2014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整形美容科采用手术方式治疗的中下面部老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取符合要求的患者共93例,其中行改良切口筋膜瓣折叠重构组(47例)简称改良组,传统切口单纯SMAS筋膜下悬吊组(46例)简称传统组。改良组手术切口为小切口短瘢痕除皱,切口缩短,不向耳后折叠延伸,筋膜处理方面则由传统组的整体SMAS筋膜剥离提拉悬吊改为行局部SMAS筋膜瓣进行处理,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进行深度分离,上部分离颞肌及眼轮匝肌上部、中部可钝性分离颞脂肪垫,再进行SMAS的牵引提拉固定,同时分段对SMAS筋膜进行折叠并重构,从而达到面部提升、除皱的目的。结果:两组在试验后都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且在随访6个月,面部收紧且富于弹性,从就医美观满意度评价来讲,行改良组与行传统SMA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从整体效果来讲,传统手术组重度衰老患者美容效果要好于改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改良组在手术平均时间、术后平均恢复时间、术后平均瘢痕长度与传统组相比要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SMAS筋膜悬吊和行改良切口筋膜瓣折叠重构都可改善美观度,使患者面部更加年轻化,但行改良切口筋膜瓣折叠重构手术在手术平均时间、术后平均恢复时间、术后平均瘢痕长度方面要好于行传统手术,并适用于中轻度衰老患者,值得推广。
王培生,王增顺,沈恒丽[9](2011)在《全面部多层次复合除皱术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应用多层次复合除皱法的临床疗效。方法进行多层次解剖分离,综合骨膜下除皱术和复合除皱术,分别在皮下、SMAS下及骨膜下进行多层次分离,提紧、复位、悬吊。结果 20例患者面部皱纹消失,皮肤松垂得以矫正,面部形态明显改观,鱼尾纹在静态时不可见,眉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重睑线的位置提高、外形改善,鼻唇沟变浅。随访3~24个月,除皱效果稳定。结论多层次复合除皱技术,效果确切,可靠并安全,是治疗面部皮肤老化松弛的理想方法。
成佳[10](2010)在《面部除皱术17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面部除皱术在皮肤老化症整形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09年4月行面部除皱术求美者17例。其中男性1例,女性16例;年龄为4264岁,平均年龄53.47岁。上面部除皱术在帽状腱膜下层剥离,并切断部分皱眉肌、降眉肌,祛除部分额肌提紧皮肤,达到面上部年轻化目的。中面部除皱以提紧松弛下垂的面中部组织为目的。据除皱术受术者面部皮肤老化部位,选择性实施下睑袋成形术等辅助术式操作。结果:运用面上部或面中上部除皱术临床治疗17例面部皮肤老化求美者,随访时间3月2年,所有的求美者对手术效果满意,术后未观察到严重并发症发生,仅个别受术者出现头皮瘙痒、局部脱发。结论:充分利用整形外科手术设计和操作原则,面部除皱术可以消除面部老化所致的皱纹,纠正眉下垂,避免严重的并发症,为面部松弛老化的求美者创造持续、有效的年轻化外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中面部解剖 |
| 1.1 皮肤及皮下组织 |
| 1.2 浅表肌腱膜系统(Superficial musculoa-poneurotis system,SMAS) |
| 1.3 疏松结缔组织层 |
| 1.3.1 软组织间隙 |
| 1.3.2 支持韧带 |
| 1.3.3 面部脂肪垫 |
| 1.4 骨骼 |
| 2 中面部老化的解剖学变化 |
| 2.1 皮肤的改变 |
| 2.2 软组织的改变 |
| 2.3 骨组织的改变 |
| 3 中面部提升 |
| 3.1 皮下组织层分离 |
| 3.2 SMAS分离 |
| 3.2.1 SMAS折叠术 |
| 3.2.2 传统的SMAS提升术 |
| 3.2.3 扩大的SMAS提升术 |
| 3.2.4 深平面除皱术和复合除皱术 |
| 3.2.5 多层次面部除皱术 |
| 3.3 骨膜下剥离 |
| 4 总结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面部老化特点及手术方法研究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一)前言 |
| (二)材料与方法 |
| 1.基础部分 |
| 1.1 标本 |
| 1.2 主要试剂和设备 |
| 1.2.1 主要试剂 |
| 1.2.2 主要设备 |
| 1.3 标本制作与观察 |
| 1.3.1 标本显微动脉灌注与大体解剖 |
| 1.3.2 动脉铸型标本制作与观测 |
| 1.3.3 P45断层塑化标本的制作 |
| 1.4 观察测量指标的设定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临床部分 |
| (三)结果 |
| 第一部分 :基础部分 |
| 第二部分 :临床部分 |
| (四)讨论 |
| (五)结论 |
| (六)参考文献 |
| 综述 面部年轻化的治疗和并发症防治的研究进展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2.内容与方法 |
| 3.质量控制 |
| 4.统计方法 |
| 5.技术路线图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导师评阅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翻转骨膜瓣或真皮脂肪瓣覆盖皱眉肌的额部除皱术 |
| 研究背景 |
| 研究目的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广泛多层次剥离悬吊除皱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
| 研究背景 |
| 研究目的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广泛多层次剥离悬吊除皱术后皮肤变化 |
| 研究背景 |
| 研究目的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四部分 组织张力对真皮内纤维排列及增生的影响 |
| 研究背景 |
| 研究目的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全文总结 |
| 综述:面部皮肤老化的治疗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语表 |
| 附录 |
| 附录一 附表 |
| 附录二 附图 |
| 致谢 |
| 导师评阅表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研究方法 |
| 3 治疗方法 |
| 4 疗效评估 |
| 5 质量控制 |
| 6 统计处理 |
| 7 技术路线图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手术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研究内容 |
| 2.1 术前准备 |
| 2.2 手术方法 |
| 2.3 术后处理 |
| 2.4 效果评定 |
| 2.5 术后随访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导师评阅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