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亮萍,刘明月,马艳青,贺超兴,赵激[1](2018)在《蔬菜丛枝菌根真菌研究概况及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丛枝菌根真菌(AMF)是一类在自然界和农业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有益微生物,它与宿主植物形成共生体后,能显着改善宿主植物的营养状况,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本文就蔬菜丛枝菌根真菌的研究历程、种类资源及其对蔬菜作物的生理效应和作用机制进行了简要综述,列举了丛枝菌根真菌在蔬菜生产应用上的部分实例,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袁红丽[2](2017)在《兰花茎腐病抗性鉴评及抗病资源创新》文中认为兰花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日益严重的茎腐病严重威胁着兰花产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为了开展抗茎腐病兰花品种的选育,本研究首先以‘玉女兰’为材料,研究茎腐病抗性鉴定方法,然后用建立的兰花茎腐病抗性鉴定技术对100份兰花种质资源进行抗茎腐病性鉴评,对获得的抗病兰花资源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并研究了重离子12C6+对‘小凤兰’根状茎的辐照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接种方法、接种浓度、接种剂量对‘玉女兰’、‘小凤兰’、‘大凤兰’、‘金童兰’的致病作用。结果表明,在采用的基质法、棉球法、喷雾法、注射法和贴接法中,注射法是最适的接种方法;采用1.0×105个·mL-1、1.0×106个·mL-1和1.0×107个·mL-1进行注射接种鉴定,最适宜的接种浓度为1.0×106个·mL-1;接种剂量实验结果表明,幼苗期以1.0mL为最佳接种剂量,成株期以3.0mL为最佳接种剂量。采用浓度为1.0×106个·mL-1、3.0mL接种量对100份兰花资源进行注射接种鉴定,发现‘玉香兰’、‘玉叶兰’、‘玉女兰’Z50Gt、墨兰×纹瓣兰-H2、墨兰×纹瓣兰-H3、墨兰×纹瓣兰-H4、‘玉女兰’T2、‘玉女兰’T3、‘玉女兰’Z50G2、‘玉女兰’Z50G3、‘玉女兰’Z50G4、‘玉女兰’Z50G5、‘玉女兰’Z50G6、‘玉女兰’Z50G7、‘玉女兰’Z50G33、‘玉女兰’Z60G2共16份兰花资源对茎腐病表现为抗病。2.对‘玉女兰’抗茎腐病突变系‘玉女兰’T2和‘玉女兰’T3的SOD、POD活性及MD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受病原菌侵染后抗病突变系T2和T3植株SOD显着高于对照,最大值分别比对照高出了48.78%和44.77%,POD活性也显着高于对照,最大值分别为对照的1.45和1.33倍,而MD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3.重离子12C6+辐照对‘小凤兰’当代根状茎的增殖和芽分化均存在显着的抑制作用,辐照剂量越高,抑制作用越强。随着继代培养的进行,辐照剂量小于60Gy的‘小凤兰’根状茎的增殖和芽分化能力呈回升趋势,且辐照剂量越低、恢复越快;而辐照剂量大于60Gy的‘小凤兰’根状茎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逐渐丧失了增殖和芽分化能力。通过上述研究,建立兰花茎腐病抗病鉴定技术体系,获得了16份兰花茎腐病抗性资源,初步明确重离子12C6+对‘小凤兰’根状茎的辐照效应,为今后选育兰花抗茎腐病新品种奠定基础。
杨鹏鸣[3](2014)在《水稻染色体组加倍对不同性状的影响及相关机理的研究》文中指出在染色体组多倍化水平上来研究稻属植物的潜在价值是水稻遗传改良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为了进一步阐明染色体组加倍在水稻育种中的潜在价值,以二倍体水稻630-2X和SP-2X以及相应同源四倍体630-4X和SP-4X为试验材料,通过栽培试验与性状分析,首次系统地研究了染色体组加倍后水稻在形态、生理及品质等性状方面的变异及相应的变异机理,同时,也对不同染色体组倍性水稻对N+离子照射的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染色体组加倍后,在两个不同材料中均呈现增加效应的性状共有34个,占总调查性状的70.8%。这些性状主要以形态特征为主,同时也有部分品质性状如籽粒中的淀粉和一些微量元素含量。然而,涉及到水稻生长发育的性状,如发芽率、幼苗存活率、分蘖数、结实率、单株产量、旗叶光合速率和旗叶叶绿素含量等在不同的试验材料中均有所降低,占总调查性状数的14.6%。株高、侧根初生木质部和籽粒中的蛋白质、P、Ca、Fe、Na含量在不同的试验材料中则表现出相反的结果。对不同染色体组倍性水稻的光合特性进一步研究表明:在水稻生长发育的早期,一天中在早上及傍晚的弱光条件下,同源四倍体水稻的光合速率要高于相应的二倍体水稻的光合速率,其余时间则低于相应的二倍体水稻的光合速率。同源四倍体水稻在高光强或干旱条件下其光合速率也高于相应的二倍体水稻的光合速率。这意味着同源四倍体水稻在极端条件下能够保持一定的光合优势。对不同染色体组倍性水稻抗旱机理的研究表明:同源四倍体水稻抗旱性增强的原因在于干旱条件下能够保持比较高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ΦPSII, Fv/Fm和SOD、POD、CAT、PEPC活性以及比较低的02·-产生速率和MDA含量。同时,水稻染色体组加倍后,根系特征的变化也是引起水稻抗旱性增强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同源四倍体水稻生长发育前期在根干重、根冠比、根体积、根总吸收面积、根活跃吸收面积、和根a-NA氧化量等性状上与相应的二倍体水稻相比没有明显的优势,甚至有些性状还低于相应的二倍体,但在生长发育的中后期,同源四倍体水稻的上述根部性状均高于对应的二倍体水稻的上述根部性状,这种优势增强了同源四倍体水稻在中后期对土壤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能力,这也是同源四倍体水稻在中后期表现出较好的生活力及抗旱性的原因之一。对水稻染色体组加倍后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变化机理的研究表明:同源四倍体水稻淀粉含量增加的原因在于染色体组加倍后,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淀粉分支酶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等淀粉合成关键酶的活性在整个灌浆期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这些酶活性的增加促进了同源四倍体水稻中淀粉的合成。染色体组加倍对不同水稻的蛋白质含量影响不同。对于同源四倍体630-4X,染色体组加倍提高了灌浆期水稻籽粒中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等蛋白质合成关键酶的活性,进而促使同源多倍体水稻630-4X籽粒中蛋白质含量的增加。而对于同源四倍体SP-4X,染色体组加倍降低了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使之成为同源四倍体SP-4X蛋白质合成的瓶颈,进而导致同源四倍体水稻SP-4X籽粒中蛋白质含量的降低。N+离子束注入对二倍体的大多数性状具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效应,而对同源四倍体水稻的大多数性状具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效应。N+离子束注入后,二倍体水稻的19个性状显着增加,6个性状显着降低,而同源四倍体水稻的10个性状显着提高,15个性状显着降低。因此,同源四倍体水稻对N+离子束注入也很敏感。值得注意的是,N+离子束注入会导致同源四倍体水稻籽粒中的8种矿质元素含量减少。
孟凡[4](2013)在《芦笋茎枯病菌生物学特性及抗药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容摘要:对江西、海南、福建、山东、河北、山西六个省的芦笋茎枯病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和鉴定,分析了他们的rDNA-ITS序列,并做了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芦笋茎枯病菌的病原物是天门冬拟茎点霉(Phomopsis asparagi (Sacc.) Bubak),各省菌株在生长速率和菌落特征上有差异,不同地理来源的菌株在分子水平上存在分化,海南和山西的菌株被聚在一起,其它不同省份地理来源的菌株各被聚在一起,河北省菌株的ITS序列较其他省差异较大,碱基长度为561,其它省为563;邻接法(NJ)和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对天门冬拟茎点霉属和其它属的真菌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后发现:拟茎点霉和同属半知菌腔孢纲的茎点霉亲缘关系较远,与半知菌丝孢纲的镰孢属和木霉属亲缘关系较近。对芦笋茎枯病菌的产孢特性进行了研究,在PDA、OMA、NLPDA培养基上产孢量最大的菌株分别是XT1、FJ3和LT1,在OLPDA和OLDA上FJ5产孢量最大,各菌株在NLDA、WA、Czapek培养基上产孢量都较少;菌株在PDA上31℃时产孢量最大,34℃时不产孢,各组温度下产孢量的大小关系基本上是FJ1>FJ3>XT1;日光照射可促进产孢,黑光灯照射可抑制XT1产孢,促进FJ菌株产孢,无任何光照不利于产孢;有机氮源促进产孢,碳源对于是否产孢没有影响;孢子悬浮液接种法接种的最适浓度为1×106孢子/mL,FJ2菌株在5个被测菌株中致病力最强。测定了芦笋茎枯病菌分泌的三种细胞壁降解酶的酶活,发现三种酶的活力均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而且在反应开始的前20min快速下降,20min后酶活继续下降但下降速率减慢;相同温度或相同pH值条件下,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比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的活性高,最适反应温度都是60℃,最适pH值4.0,纤维素酶(Cx)的活性比其它两种酶低。测定了六个省共24个芦笋茎枯病菌菌株对多菌灵和代森锰锌的敏感性,发现六省芦笋茎枯病菌对多菌灵的敏感基线EC50=0.107mg/L,有3个省的菌株对多菌灵存在抗药性,其中山东省菌株的抗药性最强,平均EC50值最高,EC50=1.10mg/L,最高抗性水平为中抗,抗性频率为100.00%;江西省菌株的平均EC50值为0.58mg/L,最高抗性水平为中抗,抗性频率为50.00%;福建省菌株的平均EC50值为0.33mg/L,最高抗性水平为低抗,抗性频率为25.00%;对代森锰锌的敏感基线EC50=7.48mg/L,有3个省的菌株对代森锰锌存在抗药性,福建省菌株的抗药性最强,EC50=34.53mg/L,最高抗性水平为中抗,抗性频率为25.00%;河北省菌株的平均EC50值为15.88mg/L,最高抗性水平为低抗,抗性频率为50.00%;山东省菌株的平均EC50值为14.19mg/L,最高抗性水平为低抗,抗性频率为25.00%。
曾小红,张慧坚,刘恩平[5](2012)在《我国芦笋种质资源及生物学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芦笋自1974年引入我国以来,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广泛种植,随着我国芦笋产业的发展,对芦笋的研究也在逐步开展和深入。通过对我国在芦笋种质资源、品种选育、生理特性、遗传学等生理生态方面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提出我国芦笋在种质资源的保存、选育种、栽培管理及产品深加工等方面需要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黄志[6](2010)在《丛枝菌根真菌对甜瓜抗旱性的生理效应及分子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甜瓜作为一种重要的园艺作物,在日光温室中栽培生产中,尤其是在干旱少雨的西北地区,常常面临严重的水分亏缺问题。研究包括菌根真菌在内的各种改善甜瓜抗旱性的措施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应用前景。本研究以甜瓜品种‘中蜜3号’为试材,在筛选水分胁迫条件下适合甜瓜栽培的菌种基础上,对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提高甜瓜抗旱性的生理及分子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在水分胁迫条件下接种三种不同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 G. versiforme, G. intraradices)均不同程度的促进了甜瓜幼苗的生长和光合效率。在两种水分条件下,接种AMF都显着提高了甜瓜幼苗的株高、根系长度、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但是,不同的AMF的作用不尽相同,其中对甜瓜接种效应最好的丛枝菌根真菌是G. mosseae。水分胁迫条件下,AMF通过改善寄主植株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加速CO2同化物质的双向传输和提高光合能力等方式促进了植株的生长,提高甜瓜的抗旱性。2.对水分胁迫条件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影响甜瓜幼苗根系形态建成和营养吸收的研究结果显示:(1)接种AMF可以促进甜瓜幼苗根系的生长,增加了甜瓜幼苗根系活跃吸收面积,为植株吸收和利用营养元素提供了良好条件;(2)正常水分条件下,接种AMF可以显着提高甜瓜幼苗叶片N、P、K等元素的含量,在水分胁迫条件下,这种效应更为突出,其中水分胁迫下接菌幼苗根系中的P含量在各处理中最高,较未接菌对照增加了36.7%,也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接种AMF提高了甜瓜幼苗N、P的积累,增强了对N、P的吸收。在水分胁迫下对P元素的富集在植株根系中尤为突出。研究表明,接种AMF显着提高了寄主植株根系吸收面积,同时形成的功能强大的菌丝网进一步增加了水分胁迫条件下植株的根系生长和对营养元素的吸收,促进了植株的生长,提高了甜瓜的抗旱能力。3.对水分胁迫条件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影响甜瓜幼苗叶片脯氨酸(Pro)积累、AsA-GSH循环关键酶和内源激素的研究结果显示:(1)接种AMF可以调节水分胁迫条件下甜瓜幼苗叶片的Pro积累量,增强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保护甜瓜幼苗AsA-GSH循环,使菌根化甜瓜幼苗在活性氧代谢中处于有利地位;(2)正常水分条件下,接种AMF可以显着提高甜瓜幼苗叶片和根系IAA、ZR、GA的含量,减少ABA的积累。随着水分胁迫时间的延长,除了甜瓜幼苗叶片ZR含量逐渐下降以外其他处理甜瓜幼苗的IAA、ZR、GA和ABA含量大部分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接菌处理的IAA、ZR、GA显着高于未接菌处理,ABA积累量则显着低于未接菌处理。研究表明,AM真菌能够减轻水分胁迫对甜瓜AsA-GSH循环造成的损伤,增加Pro的积累以及IAA、ZR、GA的含量,减少ABA积累,保持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代谢和内源激素相对平衡,促进植株的生长,提高甜瓜的抗旱能力。4.对水分胁迫条件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影响甜瓜幼苗叶片光响应、CO2响应以及光合日变化的研究结果显示:(1)接种AMF可以提高不同水分条件下甜瓜幼苗叶片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羧化效率(CE)和最大潜在同化效率(Amax.)等指标;(2)水分胁迫显着降低了甜瓜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羧化效率(CE)。在水分胁迫下,Pn、Gs和Tr均出现较大的日下降变化。在水分胁迫中胞间CO2浓度变化与气孔导度及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相反,这表明水分胁迫对菌根化甜瓜幼苗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非气孔因素的影响。5.对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影响甜瓜植株水分胁迫(10 d)及复水过程中幼苗叶片光能吸收和叶绿素荧光的研究结果显示:(1)水分胁迫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AM真菌的侵染,水分胁迫下菌根甜瓜的侵染率、侵入点和丛枝数较正常水分条件显着下降。(2)随水分胁迫时间的延长,接种AMF和未接菌处理的甜瓜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片生长指数(PI)、光合速率和各叶绿素荧光参数逐渐下降,但接种AMF的甜瓜幼苗下降幅度显着小于未接菌植株;胁迫解除后,只有接种AMF的甜瓜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生长指数和光合荧光系统可以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分条件下幼苗的水平。研究表明,接种AMF能有效提高甜瓜幼苗叶片水分胁迫下的光能吸收、电子传递能力,促进幼苗的光合作用,缓解水分胁迫对甜瓜幼苗的损害。6.利用GenBank登录的抗旱相关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在保守区域设计一对引物,利用RT-PCR获得了一个甜瓜抗旱表达差异基因,命名为MeP5CS。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全长1000 bp,开放阅读框(ORF)753bp,编码250个氨基酸;MeP5CS蛋白大小约82.18 kD,理论Pi值为4.90;MeP5CS编码蛋白与桐花树、猕猴桃和葡萄同源性较高,分别为94%、81%和73%。MeP5CS编码蛋白是疏水性蛋白,有2个跨膜螺旋结构和13个磷酸化位点。半定量RT-PCR表明,MeP5CS在甜瓜根系中表达最高,茎中次之,叶片中表达较低。试验结果表明AMF可以诱导甜瓜在水分胁迫下MeP5CS基因的表达,增强甜瓜的抗旱能力;组织表达差异可能和水分胁迫处理时间有关。
周玮[7](2010)在《杜仲9个引种无性系的评价及种子诱导多倍体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是我国特有的古生树种,不仅是名贵的中药材和提取天然橡胶的工业原料,也是优良的用材、水土保持和绿化树种。杜仲抗旱性研究的开展,为充分发挥其水土保持、防风固沙、造林绿化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生态价值意义重大。本文以引种的杜仲9个无性系为试验材料,在抗旱性指标测定的基础上,结合表型性状和园林观赏价值的分析,对9个无性系进行了评价,并进行了杜仲优良无性系的初步选择;同时以种子为材料进行杜仲多倍体植株诱导技术的研究,旨在为选育高产、优质、抗性强的优良杜仲新品种提供依据,从而提高杜仲开发利用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杜仲叶上表皮细胞较下表皮细胞大,气孔分布于叶的下表皮,15项叶片解剖结构指标中最具代表性的4项叶片抗旱性指标为主脉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栅栏组织/海绵组织、CTR;各无性系之间在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气孔大小、气孔密度、失水率、水分临界饱和亏等指标上存在显着差异;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值法对叶片的22项抗旱指标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无性系8、无性系7、无性系3抗旱性较强,无性系5、无性系6、无性系4抗旱性一般,无性系1、无性系2、无性系9抗旱性较弱;9个杜仲无性系的抗旱性由强到弱排序为:无性系8、无性系7、无性系3、无性系5、无性系6、无性系4、无性系1、无性系2、无性系9。2.对各无性系当年生嫁接苗的9个生长性状调查分析可以看出,无性系间各性状的变异均较大,平均变异系数为16.46%。其中变异最大的为叶面积,变异系数为30.96%;变异最小的为枝粗大小,变异系数为9.95%。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枝粗大小外,其它性状在9个无性系之间分别存在显着和极显着差异。对9个无性系的各表型性状值分别进行标准化,按照无性系合计值从大到小排序为:无性系8、无性系7、无性系4、无性系6、无性系5、无性系2、无性系1、无性系3、无性系9。其中,无性系8和无性系7的生长量及叶片性状较为优良且抗旱性较强。同时,供试的9个无性系均具有较高的园林观赏价值。3.在组织培养条件下,利用杜仲种子进行了杜仲多倍体植株的诱导,筛选出处理杜仲种子的秋水仙素浓度和浸种时间的最佳组合:秋水仙素浓度为0.3%的条件下浸种48h。因此,利用杜仲种子诱导多倍体植株的方法为:成熟杜仲种子经500ppm的赤霉素(GA3)浸泡24小时,再置于浓度为0.3%的秋水仙素中浸泡48h后接种于无激素的MS培养基中培养。该方法既可以保持较高的诱导率,又不影响成苗率。本试验最终诱导出多倍体变异植株424株。
谷永丽[8](2009)在《绿芦笋高产优质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2006~2008年在地处西辽河平原的内蒙古民族大学实验农场,以从美国引进的阿波罗、格兰德、阿特拉斯3个芦笋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芦笋品种的生产性能,不同氮肥、磷肥用量对芦笋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以及清茬方式和培土厚度对芦笋的产量及笋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的3个品种中,07、08年合格笋、日均产笋速率、单株采笋支数、单支重及笋径均以格兰德最高;格兰德的一级笋比例逐年增加:从平均值来看,3个品种不合格笋的比例均在15%左右:格兰德的粗蛋白含量最高,粗纤维含量最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芦丁及大部分矿质元素含量均以格兰德品种的最高,游离氨基酸含量最低,硝酸盐含量居中。格兰德的同工酶谱带较亮,强度较大。总体上来看,格兰德较其它2个品种的产量及品质都较好。采笋期施氮量在N 0~360 kg/hm2的范围内,绿芦笋产量和合格笋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嫩茎抽生数和其叶绿素含量的增加是笋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施氮促进细茎笋(直径小于0.5 cm)长粗从而降低了不合格笋的比例。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叶绿素a、叶绿素b的含量增加,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变化不大。粗蛋白质、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矿质元素含量在适宜施氮水平下较高,高施氮和不施氮处理含量均较低。采笋前期芦丁含量较高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采笋后期芦丁含量降低,且处理间差异变小。在试验条件下,施氮量在N 240kg/hm2左右,不仅具有较高的产量水平和较好的营养品质,而且增产效果明显。采笋期施磷量在P 0~90 kg/hm2的范围内,绿芦笋产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单支重和其叶绿素含量的增加是笋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叶绿素a、叶绿素b的含量增加,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变化不大。P4处理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粗蛋白、可溶性蛋白含量总体上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矿质元素含量在适宜施磷水平下较高,高施磷和不施磷处理含量均较低。在试验条件下,施磷量在P 72 kg/hm2左右,具有较高的产量水平和较好的营养品质。春季清园后进行刨茬处理的合格笋产量较对照增加9.6%,不合格笋产量增加5.8%,其增产的原因是刨茬促进了嫩茎数的增加。适宜的培土厚度具有显着的增产效应,其增产的原因是培土使得笋茎变粗、单支重提高。随着培土厚度的增加散头笋、弯曲笋的比例增加,采笋初日后推,日均产笋速率提高。适宜的培土厚度具有增温效应,不同培土处理均比对照地温高。在内蒙古西辽河平原培土厚度以5~10 cm为宜。
李志刚,刘威,林彰文,顾继光[9](2006)在《芦笋在PEG模拟干旱条件下的生理生化变化》文中研究指明用聚乙二醇(PEG-6000)胁迫处理芦笋幼苗,检测了幼苗的渗透调解物质含量、生物膜透性、抗氧化特性等指标。结果表明: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显着增加,且以20%的PEG浓度处理增加最明显;SOD、POD、CAT活性在PEG处理后明显增强;相对电导率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大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大;MDA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明显增加,且以10%和20%浓度处理增加显着。由此表明,芦笋在干旱胁迫下通过增加渗透调解物质含量,降低水势来提高其抗旱能力;通过增强抗氧化酶活性,提高抗氧化能力,来减轻干旱胁迫伤害。
张玉霞,李志刚,王艳树,谭巍巍,杜晓艳[10](2004)在《芦笋抗旱生理生化特性研究初报》文中认为用聚乙二醇(PEG-6000)胁迫芦笋幼苗,检测幼苗的渗透调解物质含量、生物膜透性、抗氧化特性,结果表明: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显着增加,且以20%的PEG浓度处理增加最明显;SOD、POD、CAT活性在PEG处理后也明显增强,但不同浓度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相对电导率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大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大;MDA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明显增加,且以10%和20%浓度处理增加显着。由此说明,芦笋在干旱胁迫下通过增加渗透调解物质含量,降低水势,提高保水力来提高其抗旱能力;通过增强抗氧化酶活性,提高抗氧化能力,是减轻干旱胁迫伤害机理之一。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概述 |
| 2 蔬菜AMF的种类和资源 |
| 3 AMF对蔬菜作物的生理效应及作用机制 |
| 3.1 促进蔬菜作物生长, 提高产量 |
| 3.2 改善蔬菜作物品质 |
| 3.3 促进蔬菜作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
| 3.4 提高蔬菜作物抗旱性 |
| 3.5 增强蔬菜作物抗 (耐) 盐性 |
| 3.6 提高蔬菜作物抗病性 |
| 3.7 提高蔬菜作物抗根结线虫的能力 |
| 3.8 增强蔬菜作物抗 (耐) 重金属胁迫的能力 |
| 3.9 增强蔬菜作物抗寒性 |
| 3.1 0 提高蔬菜作物耐热性 |
| 4 AMF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 |
| 5 展望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兰花茎腐病的症状及危害 |
| 1.2 兰花茎腐病的发病规律 |
| 1.3 兰花茎腐病病原菌致病机理 |
| 1.4 兰花茎腐病的防治 |
| 1.4.1 农业防治 |
| 1.4.2 化学防治 |
| 1.4.3 生物防治 |
| 1.4.4 抗茎腐病新品种的选育 |
| 1.5 植物抗病种质资源的鉴评研究 |
| 1.5.1 植物种质资源抗病性评价技术研究进展 |
| 1.5.2 与植物抗性相关防御酶的研究 |
| 1.5.2.1 SOD与植物抗性的研究 |
| 1.5.2.2 POD与植物抗性研究 |
| 1.5.2.3 MDA与植物抗性的研究 |
| 1.6 辐射诱变育种 |
| 1.6.1 植物辐射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
| 1.6.2 辐射诱变育种与植物抗病性研究进展 |
| 1.6.3 兰花辐射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2 兰花茎腐病抗性鉴定技术体系的建立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供试材料 |
| 2.2.2 主要试剂 |
| 2.2.3 主要仪器 |
| 2.2.4 实验方法 |
| 2.2.4.1 病原菌的活化 |
| 2.2.4.2 接种鉴定的方法 |
| 2.2.4.3 ‘玉女兰’茎腐病抗性鉴定接种浓度的筛选 |
| 2.2.4.4 ‘玉女兰’茎腐病抗性鉴定接种剂量的筛选 |
| 2.2.5 抗茎腐病鉴体系的验证 |
| 2.2.6 培养环境 |
| 2.2.7 统计方法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玉女兰’茎腐病抗性鉴定接种方法的筛选 |
| 2.3.2 ‘玉女兰’茎腐病抗性鉴定接种浓度的筛选 |
| 2.3.3‘玉女兰’茎腐病抗性鉴定接种浓度的筛选 |
| 2.3.3.1 幼苗期‘玉女兰’茎腐病抗性鉴定接种剂量的筛选 |
| 2.3.3.2 成株期‘玉女兰’茎腐病抗性鉴定接种剂量的筛选 |
| 2.3.4 抗茎腐病鉴定体系的验证 |
| 2.4 小结 |
| 3 兰花资源茎腐病抗性鉴评及抗性机理研究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供试材料 |
| 3.2.2 主要试剂 |
| 3.2.3 主要仪器 |
| 3.2.4 实验方法 |
| 3.2.4.1 病原菌的活化 |
| 3.2.4.2 兰花抗茎腐病种质资源的筛选 |
| 3.2.4.3 抗性分级标准 |
| 3.2.5‘玉女兰’抗病突变系防御酶活性及含量的测定 |
| 3.2.5.1 SOD酶活性的测定 |
| 3.2.5.2 POD酶活性的测定 |
| 3.2.5.3 MDA酶含量的测定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兰花茎腐病抗病种质资源的鉴评 |
| 3.3.2 ‘玉女兰’抗病突变株系的防御酶活性及含量 |
| 3.3.2.1 SOD酶活性变化 |
| 3.3.2.2 POD酶活性变化 |
| 3.3.2.3 MDA酶含量变化 |
| 3.4 小结 |
| 4 重离子12C6+对‘小凤兰’根状茎的辐照效应 |
| 4.1 引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供试材料 |
| 4.2.2 主要试剂 |
| 4.2.3 主要仪器 |
| 4.2.4 方法 |
| 4.2.4.1 重离子12C6+辐照方法 |
| 4.2.4.2‘小凤兰’根状茎的继代 |
| 4.2.5 统计方法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重离子12C6+辐照对‘小凤兰’根状茎的增殖效应 |
| 4.3.2 重离子12C6+辐照对‘小凤兰’根状茎的致死效应 |
| 4.3.3 重离子12C6+辐照对‘小凤兰’根状茎的芽分化效应 |
| 4.4 小结 |
| 5 讨论与结论 |
| 5.1 讨论 |
| 5.1.1 兰花抗茎腐病鉴定技术 |
| 5.1.2 兰花资源茎腐病抗性鉴评 |
| 5.1.3 重离子12C6+对‘小凤兰’根状茎的辐照效应 |
| 5.2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 1.2 多倍体植物的研究概况 |
| 1.2.1 国内外多倍体植物研究综述 |
| 1.2.2 水稻同源多倍体的研究特点及存在问题 |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 2 染色体组多倍化对水稻不同性状的影响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材料 |
| 2.2.2 方法 |
| 2.2.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染色体组加倍后在不同水稻中均有增加效应的性状 |
| 2.3.2 染色体组加倍后在不同水稻中均有降低效应的性状 |
| 2.3.3 染色体组加倍后在不同水稻中效应不同的性状 |
| 2.4 小结与讨论 |
| 3 染色体组多倍化对水稻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影响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材料 |
| 3.2.2 试验设计 |
| 3.2.3 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测定 |
| 3.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不同染色体组倍性水稻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差异 |
| 3.3.2 不同染色体组倍性水稻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差异 |
| 3.4 小结与讨论 |
| 4 染色体组多倍化对水稻抗旱性影响及相关机理的研究 |
| 4.1 引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材料 |
| 4.2.2 试验设计 |
| 4.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不同染色体组倍性水稻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光合速率对光强的响应 |
| 4.3.2 不同染色体组倍性水稻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叶绿素含量及荧光特征 |
| 4.3.3 干旱条件下不同染色体组倍性水稻O_2~(·-)产生速率和丙二醛含量 |
| 4.3.4 干早条件下不同染色体组倍性水稻SOD、POD、CAT和PEPC活性的变化 |
| 4.4 小结与讨论 |
| 5 水稻染色体组加倍对根部不同性状的影响 |
| 5.1 引言 |
| 5.2 材料与方法 |
| 5.2.1 材料 |
| 5.2.2 试验设计 |
| 5.2.3 处理方法 |
| 5.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 5.3 结果与分析 |
| 5.3.1 不同染色体组倍性水稻在不同生长时期的根干重 |
| 5.3.2 不同染色体组倍性水稻在不同生长时期的根冠比 |
| 5.3.3 不同染色体组倍性水稻在不同生长时期的根体积 |
| 5.3.4 不同染色体组倍性水稻在不同生长时期的根总吸收面积 |
| 5.3.5 不同染色体组倍性水稻在不同生长时期的根活跃吸收面积 |
| 5.3.6 不同染色体组倍性水稻在不同生长时期的根系α-NA氧化量 |
| 5.4 小结与讨论 |
| 6 染色体组多倍化对水稻淀粉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 6.1 引言 |
| 6.2 材料与方法 |
| 6.2.1 材料 |
| 6.2.2 试验设计 |
| 6.2.3 籽粒中淀粉合成酶活性的测定 |
| 6.2.4 籽粒中淀粉含量的测定 |
| 6.2.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 6.3 结果与分析 |
| 6.3.1 不同染色体组倍性水稻灌浆不同时期淀粉合成关键酶的活性 |
| 6.3.2 不同染色体组倍性水稻灌浆期淀粉的积累动态 |
| 6.4 小结与讨论 |
| 7 水稻染色体组加倍对籽粒蛋白质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 7.1 引言 |
| 7.2 材料与方法 |
| 7.2.1 材料 |
| 7.2.2 试验设计 |
| 7.2.3 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
| 7.2.4 籽粒蛋白含量的测定 |
| 7.2.5 GS基因表达量的分析 |
| 7.2.6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 7.3 结果与分析 |
| 7.3.1 不同染色体组倍性水稻灌浆时期蛋白质合成相关酶的活性 |
| 7.3.2 不同染色体组倍性水稻灌浆期籽粒中蛋白质积累动态的差异 |
| 7.3.3 不同染色体组倍性水稻灌浆不同时期籽粒中GS各同工型基因的表达 |
| 7.4 小结与讨论 |
| 8 水稻染色体组加倍对物理诱变的反应 |
| 8.1 引言 |
| 8.2 材料与方法 |
| 8.2.1 材料 |
| 8.2.2 试验设计 |
| 8.2.3 不同性状的调查与测定 |
| 8.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 8.3 结果与分析 |
| 8.3.1 N~+离子照射后不同染色体组倍性水稻均有增加效应的性状 |
| 8.3.2 N~+离子照射后不同染色体组倍性水稻均有降低效应的性状 |
| 8.3.3 N~+离子照射后不同染色体组倍性水稻响应不同的性状 |
| 8.4 小结与讨论 |
| 9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芦笋及其芦笋产业概况 |
| 1.1.1 芦笋简介 |
| 1.1.2 芦笋产业介绍 |
| 1.2 芦笋病害概述 |
| 1.2.1 芦笋茎枯病 |
| 1.2.2 芦笋枯萎病 |
| 1.2.3 芦笋根腐病 |
| 1.2.4 芦笋褐斑病 |
| 1.3 芦笋茎枯病研究进展 |
| 1.3.1 芦笋茎枯病的世界分布 |
| 1.3.2 芦笋茎枯病菌的分类地位 |
| 1.3.3 芦笋茎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
| 1.3.3.1 菌丝生长特性 |
| 1.3.3.2 分生孢子形态特征与萌发特性 |
| 1.3.3.3 寄主范围 |
| 1.4 芦笋茎枯病防治的历史与现状 |
| 1.4.1 芦笋茎枯病的发病特点和发生原因 |
| 1.4.1.1 芦笋茎枯病在中国的分布 |
| 1.4.1.2 芦笋茎枯病的症状 |
| 1.4.1.3 芦笋茎枯病的侵染循环 |
| 1.4.1.4 芦笋茎枯病的发病因素 |
| 1.4.2 芦笋茎枯病的化学防治 |
| 1.4.3 芦笋茎枯病的生物防治 |
| 1.4.4 芦笋茎枯病的综合防治 |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 1.5.1 研究意义 |
| 1.5.2 课题来源 |
| 1.5.3 主要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不同地理来源天门冬拟茎点霉的差异分析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材料 |
| 2.1.2 形态学鉴定方法 |
| 2.1.3 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
| 2.1.4 病原菌培养性状观察 |
| 2.1.5 不同省份菌株 ITS 序列分析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形态学鉴定 |
| 2.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
| 2.2.3 生物学差异比较 |
| 2.2.4 ITS 序列比较 |
| 2.2.5 不同省份 ITS 序列聚类分析 |
| 2.2.6 不同属之间 ITS 序列聚类分析 |
| 2.3 讨论 |
| 第三章 产孢条件的优化和毒力差异的比较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所用菌株和芦笋来源 |
| 3.1.2 分离与鉴定 |
| 3.1.3 试剂和设备 |
| 3.1.4 培养基成分 |
| 3.1.5 培养方法 |
| 3.1.6 产孢计算方法 |
| 3.1.7 孢子液接种 |
| 3.1.8 病情统计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培养基成分对产孢的影响 |
| 3.2.2 培养温度对产孢的影响 |
| 3.2.3 光照对产孢的影响 |
| 3.2.4 不同碳氮源对产孢的影响 |
| 3.2.5 不同浓度孢子悬浮液接种对发病的影响 |
| 3.2.6 不同菌株孢子悬浮液接种对发病的影响 |
| 3.3 讨论 |
| 第四章 芦笋茎枯病菌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测定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仪器和试剂 |
| 4.1.2 酶的提取与纯化 |
| 4.1.3 DNS 试剂的配制 |
| 4.1.4 标准曲线的制作 |
| 4.1.5 酶活测定溶液 |
| 4.1.6 酶活测定的反应条件和方法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温度对酶活的影响 |
| 4.2.2 pH 值对酶活的影响 |
| 4.2.3 反应时间和酶活的关系 |
| 4.3 讨论 |
| 第五章 不同地理来源芦笋茎枯病菌对杀菌剂抗药性的差异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供试药剂 |
| 5.1.2 供试菌株 |
| 5.1.3 试验方法 |
| 5.1.4 数据处理 |
| 5.1.5 统计分析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不同菌株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差异 |
| 5.2.2 不同省份菌株对多菌灵的抗药水平差异 |
| 5.2.3 芦笋茎枯病菌对代森锰锌的抗药性差异 |
| 5.2.4 不同省份菌株对代森锰锌的抗药水平差异 |
| 5.2.5 芦笋茎枯病菌对两种杀菌剂抗药水平差异 |
| 5.3 讨论 |
| 本文结论和创新之处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芦笋种质资源 |
| 1.1 引种 |
| 1.2 品种选育 |
| 1.3 品种培育 |
| 1.3.1 种子培育 |
| 1.3.2 离体组织培育 |
| 1.3.3 花药培养 |
| 1.3.4 游离小孢子培养 |
| 1.4 超雄株的选育 |
| 2 芦笋生理特性研究 |
| 2.1 生殖生物学 |
| 2.2 组织细胞学 |
| 2.3 染色体分析 |
| 2.4 生理特性 |
| 2.5 采后生理特性 |
| 3 芦笋遗传学研究 |
| 3.1 性别鉴定 |
| 3.2 同工酶 |
| 3.3 遗传多样性 |
| 4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引言 |
| 1.2 菌根的种类和结构 |
| 1.2.1 丛枝菌根真菌的种类 |
| 1.2.2 丛枝菌根的结构 |
| 1.3 蔬菜作物菌根学研究进展 |
| 1.3.1 蔬菜作物AMF 资源调查状况 |
| 1.3.2 蔬菜菌根形态解剖特征的研究 |
| 1.3.3 蔬菜菌根生理生化特征的研究 |
| 1.3.4 蔬菜菌根生态分布的影响因素 |
| 1.3.5 丛枝菌根真菌对蔬菜作物的影响 |
| 1.4 丛枝菌根真菌增强植物抗旱性的作用机制 |
| 1.4.1 菌根菌丝增强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
| 1.4.2 改善植物磷营养及其他矿质元素营养 |
| 1.4.3 改善植物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提高净光合速率,增加植株生物量 |
| 1.4.4 水分胁迫条件下降低寄主植株的叶片水势 |
| 1.4.5 提高酶系统活性,改变激素平衡 |
| 1.4.6 影响抗旱相关基因的表达 |
| 1.5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意义 |
|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 |
| 第二章 水分胁迫条件下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甜瓜幼苗生理变化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材料 |
| 2.1.2 试验设计 |
| 2.1.3 测定方法 |
|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不同水分处理下各丛枝菌根真菌对甜瓜幼苗的侵染状况 |
| 2.2.2 不同水分处理下各丛枝菌根真菌对甜瓜幼苗的生长和菌根依赖度的影响 |
| 2.2.3 不同水分处理下各丛枝菌根真菌对甜瓜幼苗活性氧系统和渗透调节的影响 |
| 2.2.4 不同水分处理下各丛枝菌根真菌对甜瓜幼苗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 2.3 讨论 |
| 第三章 丛枝菌根真菌对水分胁迫下甜瓜根系形态建成和营养吸收的影响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 |
| 3.1.2 试验设计 |
| 3.1.3 测定方法 |
| 3.1.4 统计分析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水分处理下甜瓜根系生长的影响 |
| 3.2.2 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水分处理下甜瓜根系吸收面积的影响 |
| 3.2.3 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水分处理下甜瓜幼苗N 和P 含量的影响 |
| 3.2.4 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水分处理下甜瓜幼苗K、Ca 和Mg 含量的影响 |
| 3.3 讨论 |
| 第四章 丛枝菌根真菌对水分胁迫下甜瓜脯氨酸积累、AsA-GSH 循环关键酶和内源激素的影响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验材料 |
| 4.1.2 试验设计 |
| 4.1.3 测定方法 |
| 4.1.4 统计分析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水分处理下甜瓜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 4.2.2 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水分处理下甜瓜幼苗APX 和GR 活性的影响 |
| 4.2.3 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水分处理下甜瓜幼苗内源激素含量影响 |
| 4.2.4 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水分处理下IAA、ZR、GA 和ABA 比例的影响 |
| 4.3 讨论 |
| 第五章 丛枝菌根真菌对水分胁迫下甜瓜光响应、A/Ci 曲线和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试验材料 |
| 5.1.2 试验设计 |
| 5.1.3 测定方法 |
| 5.1.4 统计分析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水分处理下甜瓜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
| 5.2.2 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水分处理下甜瓜C02 响应曲线的影响 |
| 5.2.3 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水分处理下甜瓜叶片光合气体交换日变化的影响 |
| 5.2.4 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水分处理下甜瓜叶片光合电子传递和气孔限制值日变化的影响 |
| 5.3 讨论 |
| 第六章 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水分处理下甜瓜光能吸收、电子传递和C02同化的影响. |
| 6.1 材料与方法 |
| 6.1.1 试验材料 |
| 6.1.2 试验设计 |
| 6.1.3 测定方法 |
| 6.1.4 统计分析 |
| 6.2 结果与分析 |
| 6.2.1 不同水分处理下甜瓜菌根发育状态的变化 |
| 6.2.2 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水分处理下甜瓜幼苗叶片生长指数(PI)和叶片相对含水量(RWC)的影响 |
| 6.2.3 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水分处理下甜瓜幼苗叶片光合速率、气体交换和水分利用率(PWUE)的影响 |
| 6.2.4 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水分处理下甜瓜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
| 6.2.5 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水分处理下甜瓜幼苗叶片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的影响 |
| 6.3 讨论 |
| 第七章 甜瓜抗旱相关基因MeP5CS 的克隆、序列分析及表达 |
| 7.1 材料与方法 |
| 7.1.1 试验材料 |
| 7.1.2 试验设计 |
| 7.1.3 试验方法 |
| 7.2 结果与分析 |
| 7.2.1 RNA 提取结果 |
| 7.2.2 RT-PCR |
| 7.2.3 差异片段的回收,克隆,测序 |
| 7.2.4 MeP5CS 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 7.2.5 甜瓜MeP5CS 基因的组织表达分析 |
| 7.3 讨论 |
| 第八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缩略词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林木无性系选育的研究进展 |
| 1.2 林木抗旱性研究进展 |
| 1.2.1 林木抗旱性机理 |
| 1.2.2 抗旱性鉴定指标 |
| 1.2.3 抗旱性综合评定方法 |
| 1.3 林木多倍体研究进展 |
| 1.3.1 多倍体的特征 |
| 1.3.2 多倍体育种的途径与方法 |
| 1.3.3 多倍体的鉴定 |
| 1.3.4 多倍体育种的前景展望 |
| 1.4 杜仲的研究进展 |
| 1.4.1 杜仲资源及其利用价值 |
| 1.4.2 杜仲优良无性系选择 |
| 1.4.3 杜仲繁殖方法概述 |
| 1.4.4 杜仲栽培技术研究 |
| 1.4.5 杜仲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 第二章 杜仲无性系叶片解剖结构及抗旱性研究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材料 |
| 2.1.2 试验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不同无性系叶片解剖结构及指标相关性 |
| 2.2.2 不同无性系P-V 曲线水分参数特征比较 |
| 2.2.3 不同无性系叶片保水力的比较 |
| 2.2.4 不同无性系叶片抗脱水能力的比较 |
| 2.2.5 不同无性系抗旱性综合评价 |
| 2.3 小结 |
| 第三章 杜仲无性系性状变异及选择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 |
| 3.1.2 试验地概况 |
| 3.1.3 试验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无性系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
| 3.2.2 优良无性系的选择 |
| 3.2.3 杜仲无性系的园林观赏特性 |
| 3.3 小结 |
| 第四章 多倍体诱导技术研究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材料及其预处理 |
| 4.1.2 试验方法 |
| 4.1.3 多倍体的鉴定 |
| 4.1.4 数据统计与处理 |
| 4.1.5 培养条件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秋水仙素浓度和浸泡时间对多倍体诱导率的影响 |
| 4.2.2 秋水仙素浓度和浸泡时间对成苗率的影响 |
| 4.3 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 5.1 结论 |
| 5.2 讨论 |
| 5.2.1 关于杜仲无性系抗旱性 |
| 5.2.2 关于杜仲无性系性状变异及选择 |
| 5.2.3 关于杜仲多倍体的诱导与鉴定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 前言 |
| 1.1 芦笋产业发展现状 |
| 1.1.1 世界芦笋产业发展现状 |
| 1.1.2 我国芦笋产业发展现状 |
| 1.2 芦笋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
| 1.2.1 品种 |
| 1.2.2 施肥 |
| 1.2.3 清茬方式与培土厚度 |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第一章 3个芦笋品种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的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
| 1.2 试验年度生长季内气候条件 |
| 1.3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 1.4 田间管理 |
| 1.5 测定项目和方法 |
| 1.5.1 清园前地上部分生物学性状的测定 |
| 1.5.2 笋产量测定 |
| 1.5.3 营养物质的测定 |
| 1.5.4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
| 1.5.5 过氧化物同工酶测定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春季清园前地上部分生物学性状比较 |
| 2.2 不同年度笋产量比较 |
| 2.3 笋产量与上年度越冬前芦笋植株性状相关分析 |
| 2.4 日均产笋速率比较 |
| 2.5 合格笋农艺性状比较 |
| 2.6 各级笋支数比例比较 |
| 2.6.1 06年各级笋支数比例 |
| 2.6.2 07年各级笋支数比例 |
| 2.6.3 08年各级笋支数比例 |
| 2.7 不合格笋类型比较 |
| 2.8 营养成分含量比较 |
| 2.8.1 粗蛋白质、粗纤维、粗脂肪、粗灰分和无氮浸出物含量 |
| 2.8.2 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 |
| 2.8.3 维生素C、芦丁、氨基酸及硝酸盐含量 |
| 2.8.4 矿质元素含量 |
| 2.9 光合色素含量比较 |
| 2.10 过氧化物酶酶谱比较 |
| 3 小结 |
| 第二章 不同氮肥用量对绿芦笋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 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 1.2.1 笋产量测定 |
| 1.2.2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
| 1.2.3 营养物质和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对绿芦笋产量及其合格率的影响 |
| 2.2 对不同采笋期产笋速率的影响 |
| 2.3 对嫩茎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 2.4 对绿芦笋品质的影响 |
| 2.4.1 对嫩茎含氮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 2.4.2 对嫩茎维生素C、芦丁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 2.4.3 对嫩茎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 3 小结 |
| 第三章 不同磷肥用量对绿芦笋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 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 1.2.1 笋产量测定 |
| 1.2.2 光合色素含量测定 |
| 1.2.3 营养物质的测定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对绿芦笋生产性能的影响 |
| 2.2 对不同采笋期产笋速率的影响 |
| 2.3 对嫩茎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 2.4 对绿芦笋营养品质的影响 |
| 2.4.1 对嫩茎可溶性蛋白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 2.4.2 对嫩茎粗蛋白质等含量的影响 |
| 2.4.3 对嫩茎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 3 小结 |
| 第四章 清茬方式与培土厚度对绿芦笋产量和笋形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 1.2 项目测定 |
| 1.2.1 笋产量的测定 |
| 1.2.2 地温的测定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清茬方式和培土厚度对笋产量的影响 |
| 2.2 清茬方式和培土厚度对合格笋农艺性状的影响 |
| 2.2.1 对合格笋单株采笋支数的影响 |
| 2.2.2 对合格笋单支重的影响 |
| 2.2.3 对合格笋笋径的影响 |
| 2.3 清茬方式和培土厚度对不合格笋比例的影响 |
| 2.3.1 清茬方式对不合格笋比例的影响 |
| 2.3.2 培土厚度对不合格笋比例的影响 |
| 2.4 清茬方式和培土厚度对采笋初日及日均产笋速率的影响 |
| 2.5 培土厚度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 2.5.1 对采笋前期土壤温度的影响 |
| 2.5.2 对采笋中期土壤温度的影响 |
| 2.5.3 对采笋后期土壤温度的影响 |
| 3 小结 |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讨论 |
| 5.1 主要结论 |
| 5.2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