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青松[1](2021)在《TNF-α、sTNFR-55、sTNFR-75检测与AECOPD患者肺功能及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血清和诱导痰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oluble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s,sTNFR)-55、sTNFR-75 水平及诱导痰炎症细胞的表达,并与临床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TNF-α、sTNFR-55、sTNFR-75及诱导痰炎症细胞能否作为AECOPD患者病情及疗效评估的生物标志物,以期为TNF-α系统相关生物制剂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 2018 年 GOLD 全球倡议(The 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GOLD)指南为诊断标准,入组 2019 年 12 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科住院的AECOPD患者(GOLD指南C组和D组)40例。收集纳入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吸烟指数、体重身高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年急性加重次数、既往病史、CAT评分(咳嗽、咳痰)、mMRC评分);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肺功能检查(第一秒用力呼气末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末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结合实验室指标(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尿量)和既往病史进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Ⅲ(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Ⅲ),进行诱导痰操作及诱导痰细胞学分类,采集空腹静脉血;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所有受试者治疗前后血清和诱导痰TNF-α、sTNFR-55、sTNFR-75水平。比较治疗前(Ⅰ组)和治疗后(Ⅱ组)两组患者APACHEⅢ评分、肺功能指标、诱导痰炎症细胞比例、诱导痰和血清炎症介质(TNF-α、sTNFR-55、sTNFR-75)水平差异,并对上述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5%)将患者分为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组(Ⅲ组,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5%)和非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组(Ⅳ组,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5%),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mMRC评分、CAT评分中咳嗽咳痰)差异,分析临床表现与气道炎症的相关性。[结果]①AECOPD患者治疗后肺功能指标FEV,、FEV1%pred、FEV1/FVC较治疗前升高(t分别为2.713、2.997、3.166,P<0.05),APACHEⅢ评分较治疗前下降(t=7.727,P<0.001)。②治疗后诱导痰和血清TNF-α水平下降(t分别为2.191、2.348,P<0.05),诱导痰 sTNFR-55 水平升高(t=3.044,P=0.004),而诱导痰sTNFR-75水平和血清sTNFR-55、sTNFR-75水平较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③治疗后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例下降(t=2.612,P=0.013),巨噬细胞比例上升(t=2.699,P=0.01),而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和淋巴细胞比例较治疗前均无显着差异(P>0.05)。④FEV1、FEV1%pred、FEV1/FVC与诱导痰TNF-α水平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827、-0.865、-0.868,P<0.001),与诱导痰 sTNFR 水平均呈正相关(rsTNFR-55分别为 0.415、0.330、0.305,P<0.05;rsTNFR-75分别为 0.903、0.969、0.965,P<0.001),与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例呈负相关(r分别为-0.762、-0.757、-0.776,P<0.001)。⑤APACHEⅢ评分与诱导痰TNF-α水平呈正相关(r=0.374,P=0.001),与诱导痰 sTNFR-55、sTNFR-75 水平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227、-0.341,P<0.05),与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393,P<0.001)。⑥TNF-α、sTNFR-55、sTNFR-75水平在诱导痰和血清之间未发现相关性,其在血清中的水平与肺功能指标、APACHEⅢ评分并不相关(P>0.05)。⑦非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组CAT评分(咳嗽、咳痰)明显高于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组(t=-2.777,P=0.008),mMRC评分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且CAT评分(咳嗽、咳痰)与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355,P=0.024)。[结论]1、AECOPD患者治疗后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例和诱导痰TNF-α水平下降,二者与肺功能指标呈负相关、APACHEⅢ评分呈正相关;而治疗后诱导痰sTNFR-55、sTNFR-75水平升高,二者与肺功能指标呈正相关、APACHEⅢ评分呈负相关,提示气道炎症减轻、促炎介质下降、抗炎介质升高与病情缓解、肺功能改善相平行,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例和诱导痰TNF-α、sTNFR-55、sTNFR-75水平有望作为AECOPD疗效、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炎症标志物。2、TNF-α、sTNFR-55、sTNFR-75水平在诱导痰与血清之间未发现相关性,且血清中TNF-α、sTNFR-55、sTNFR-75水平与肺功能指标、APACHEⅢ评分亦未存在相关性,COPD全身与气道炎症可能存在不同的调节机制,二者之间的联系尚不清楚。3、AECOPD患者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例与CAT评分(咳嗽、咳痰)而非mMRC评分存在相关性,中性粒细胞气道炎症可能与临床表现(咳嗽、咳痰)有关。4、AECOPD治疗前后诱导痰中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约45%患者存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治疗后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下降无统计学差异,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在COPD中的作用机制与哮喘不同,可能存在激素抵抗相关机制。
张清[2](2021)在《奥马珠单抗治疗重度哮喘患者的生物标志物和对免疫细胞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奥马珠单抗治疗重度哮喘患者疗效的生物标志物和对免疫系统细胞的影响,为奥马珠单抗治疗重度哮喘患者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第一部分利用免疫细胞浸润xCell分析、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分析、GO富集分析、KEGG通路分析、PPI网络分析等生物信息学方法和逻辑回归方法分析GSE134544数据集中的转录组芯片数据和临床信息,寻找预测奥马珠单抗治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第二部分采用卡方检验、逻辑回归、亚组分析等临床统计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接受奥马珠单抗治疗至少16周的重度哮喘患者基线特征和基线生物标志物水平,以期发现能够用来预测奥马珠单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和临床模型。指南推荐根据临床表型选择奥马珠单抗进行治疗,第三部分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使用奥马珠单抗进行体外干预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细胞的表型和蛋白质抗体芯片技术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和抗体的浓度。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GSE134544数据集结果显示红色模块中的CD3E、CD19、CD34、CD79A、CD5、MME、CR2、CD40、CD28、CD40LG、MS4A1、CXCR5、CCR7、ADORA3、CCR3、GPR55、GPR18、PNOC、C5AR1、CCR4 为关键基因。20个关键基因在应答组和不应答组中的表达情况采用Wilcoxon检验进行比较,只有CD3E和CD79A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4和0.037。将CD3E和CD79A与年龄、性别、ACT评分、FEV1%占预计值和血清IgE等临床信息一起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只有CD3E在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中均有意义,P值分别为0.0188和0.0116。CD3E对奥马珠单抗反应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8,为其他曲线下面积的最大值。接着,我们回顾性分析了 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接受奥马珠单抗治疗至少16周的32例重度哮喘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和基线生物标志物对奥马珠单抗治疗疗效的影响,结果显示奥马珠单抗治疗重度哮喘的应答率为71.875%。单因素逻辑回归结果显示年龄(P=0.6720)、性别(P=0.6436)、体重指数BMI(P=0.6029)、FeNO(P=0.2700)、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P=0.8347)、血清总IgE(P=0.7438)、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数(P=0.2166)、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P=0.1588)、血嗜碱性粒细胞绝对数(P=0.3822)、血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P=0.2111)、FEV1(P=0.3813)、FEV1%占预计值(P=0.5950)、是否行支气管热成形手术(P=0.2061)、是否口服糖皮质激素(P=0.7610)、是否有过敏性鼻炎(P=0.1521)、是否有鼻息肉(P=0.8335)、是否有鼻窦炎(P=0.4989)、是否有胃食管反流(P=0.2061)、是否有皮炎(P=0.9952)均不能影响奥马珠单抗治疗重度哮喘的疗效。上述指标的亚组分析结果P值仍全部大于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后,我们从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重度哮喘患者的外周血中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细胞,使用125μg/ml的奥马珠单抗进行干预18小时,加入1μg/ml的兔抗人IgE促进IgE与FcεRI的交联,培养96小时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细胞的表型,结果显示初始CD4+T淋巴细胞占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在奥马珠单抗组(27.49±10.59)%高于对照组(25.91±9.967)%,P值等于0.0292。效应CD4+T淋巴细胞占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在奥马珠单抗组(23.65±7.89)%中低于对照组(25.04±8.38)%,P值为0.0104。活化的CD8+T淋巴细胞占CD8+T淋巴细胞比例在奥马珠单抗组6.11%[1.96%-8.02%]中高于对照组3.03%[1.69%-5.03%],P=0.0391。经典单核细胞占单核细胞比例在奥马珠单抗组99.64%[99.01%-99.84%]较对照组 99.82%[99.62%-99.90%]低,非经典单核细胞在奥马珠单抗组0.36%[0.16%-0.99%]中高于对照组0.18%[0.105%-0.385%],P值均为0.0117。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0.2351)和髓树突状细胞(P=0.0977)占树突状细胞的比例在两组之间比较虽然P值大于0.05,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奥马珠单抗组{(19.23±11.10)%、17.5%[7.27%-37.72%]}中均高于对照组{(16.00±6.65)%、12.93%[7.80%-22.81%]}。其他细胞如辅助性T淋巴细胞、调节性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奥马珠单抗组和对照组比较P值均大于0.05,没有统计学意义。蛋白质抗体芯片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和抗体的分泌,结果显示只有IL-2在奥马珠单抗组(53.23±36.24)pg/ml中的浓度低于对照组(70.28±49.93)pg/ml,P值为0.0273;余细胞因子和抗体在两组之间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CD3E可以作为中重度哮喘患者奥马珠单抗治疗疗效的独立预测生物标志物。2、重度哮喘患者奥马珠单抗治疗疗效与基线水平生物标志物(如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血清总IgE、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FeNO和FEV1%占预计值)和基线临床特征(如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是否接受支气管热成型手术、是否口服糖皮质激素、是否存在包括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胃食管反流、皮炎在内的合并症)无关。3、奥马珠单抗可以导致体外CD4+T淋巴细胞中的初始CD4+T淋巴细胞比例升高,效应CD4+T淋巴细胞比例下降,活化的CD8+T淋巴细胞比例上升;单核细胞中的经典单核细胞比例下降,非经典单核细胞比例升高。4、奥马珠单抗导致细胞因子IL-2分泌下降,余细胞因子分泌无影响。5、奥马珠单抗对体外淋巴细胞中CD3+T淋巴细胞比例、CD4+T淋巴细胞比例、CD8+T淋巴细胞比例、B淋巴细胞比例、NK细胞比例均没有影响;对包括Th1、Th2、Th9、Th17、Th22、Tfh在内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和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CD4+T淋巴细胞中的比例没有影响;对树突状细胞及其中的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和髓样树突状细胞的比例没有影响;对抗体的分泌没有影响。
韩新爱[3](2020)在《Necrostatin-1通过抑制MLKL磷酸化阻止中性粒细胞释放NETs缓解中性粒细胞哮喘的气道炎症》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s Extracellular Traps,NETs)是中性粒细胞一种特殊的坏死方式。最初研究发现其主要作用是抗菌,之后研究发现,各种刺激因子如炎症因子、LPS、佛波酯等都可以诱导中性粒细胞释放NETs。若NETs产生过多,或清除不彻底,将损伤正常组织,导致多种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目前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释放NETs在多种免疫相关肺部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哮喘、肺间质纤维化、急性肺损伤等。哮喘是一种异质性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以气道炎症和可逆性的气道阻力为特征。中性粒细胞哮喘(NA)常见于激素耐受型哮喘和重症哮喘,气道中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最新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哮喘患者气道中有大量NETs的蓄积,提示NETs在中性粒细胞哮喘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是NA一个新的治疗靶点。Nec-1作为一个程序化坏死的抑制剂,通过变构RIPK1激酶,抑制多种细胞的程序化坏死。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Nec-1可以抑制中性粒细胞释放NETs,具有治疗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疾病的潜力。因此,本课题拟进一步探讨Nec-1是否可以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NETs释放缓解中性粒细胞哮喘的气道炎症,为中性粒细胞哮喘的治疗提供新思路。目的中性粒细胞哮喘气道中大量NETs的蓄积,常见于激素耐受型哮喘和重症哮喘。本课题旨在探讨Nec-1抑制中性粒细胞NETs释放的分子机制及是否可以缓解中性粒细胞哮喘的气道炎症。方法首先分离提取PMA刺激中性粒细胞释放的NETs,将分离提取的NETs与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s)体外共培养,观察不同浓度NETs对16HBEs的影响。其次构建OVA/CFA诱导的小鼠中性粒细胞哮喘模型,观察该模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NETs水平是否升高,进一步利用刺激剂PMA诱导NETs形成增多是否加重气道炎症。前期研究发现Nec-1可以抑制中性粒细胞释NETs,体内实验探讨Nec-1抑制中性粒细胞释放NETs是否可以缓解中性粒细胞哮喘的气道炎症。最后,通过活细胞成像动态分析及Western-blot实验探讨Nec-1抑制NETs释放的分子机制。结果体外证实NETs直接损伤人支气管上皮细胞,体内实验发现OVA/CFA诱导的小鼠中性粒细胞哮喘模型BALF中NETs水平升高,利用刺激剂PMA诱导NETs形成增多加重气道炎症。体内证实Nec-1抑制中性粒细胞释放NETs可以缓解中性粒细胞哮喘的气道炎症,降低BALF中NETs水平、总蛋白浓度、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和炎症因子水平。活细胞动态成像分析及Western-blot实验证实Nec-1通过抑制MLKL磷酸化在细胞膜成孔,阻止NETs释放。结论NETs直接损伤人支气管上皮细胞,Nec-1通过抑制MLKL磷酸化阻止中性粒细胞释放NETs,缓解中性粒细胞哮喘的气道炎症。
张赟[4](2020)在《诱导痰液IL-25水平在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临床意义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在儿童时期,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是一种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炎症疾病,支气管哮喘全球发病率逐年升高,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儿童和成人哮喘发病患者总人数已上升到3亿以上,尤其是儿童哮喘,发病人数占35%以上,并且我国是支气管哮喘病死率最高的国家之一,造成了严重的医疗负担和社会负担。虽然近些年来《全球哮喘倡议指南》(GINA指南)得到很大的推广及应用,但是我国儿童哮喘控制情况仍然不尽如人意,哮喘儿童每年哮喘急性发作人数占全部患者人数的比率达66%,因此探寻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免疫学界认为支气管哮喘的发生与Th1/Th2平衡的破坏有重要关系,当变应原或其他因素进入哮喘患者体内后,过敏原可通过抗原呈递细胞激活气道黏膜上的T细胞,因此活化和促进Th2型气道炎症反应,产生IL-4、IL-10和IL-13等多种活性细胞因子,从而激活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肺泡巨噬细胞等多种肺部炎症细胞,造成炎症细胞在气道中浸润和聚集。这些炎症细胞还能相互作用并且分泌出多种活性细胞炎症介质,从而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复杂免疫网络,从而导致气道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增加,血管通透性增加,炎症细胞浸润,产生气道高反应性及气道重塑等支气管哮喘病理生理特征。由于哮喘对儿童的严重不良影响,因此,获取有效的炎症评估指标及优质的抗哮喘药物一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证实,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有多种类型的炎症细胞和细胞因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家族中的新成员,白细胞介素-25(Interleukin-25,IL-25)是一种免疫促炎性细胞因子,目前被公认在支气管哮喘的免疫功能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IL-25在不同类型的肺细胞中表达增加,不仅包括肺结构细胞,如气道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还包括嗜酸性粒细胞、T细胞和肥大细胞。当暴露于过敏原后,支气管粘膜下层的这些细胞会增加,并且分泌IL-25或对IL-25产生迅速的免疫反应。IL-25能活化Th2型细胞产生一系列免疫反应,可以产生Th2型细胞因子如IL-4、IL-10、IL-15等,也可以产生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从而导致血清特异性IgE升高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在活体模型中证实肺组织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IL-25能够引起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以及增强过敏性炎症反应。而通过阻断IL-25,气道高反应性和肺组织轻微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以及杯状细胞增生也得到了显着的改善。因此,IL-25在哮喘的发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的关注。诱导痰作为一种相对安全、无创的方法,可以通过分析痰液细胞组成和可溶性炎症介质来评价气道炎症。并且通过诱导痰细胞分析评价痰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百分比,能够直接评估气道炎症反应,是一种客观监测哮喘的方法。有研究者对哮喘儿童进行了痰细胞测定,发现不同的细胞组分可以介导不同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的气道炎症,其中嗜中性粒细胞气道炎症占主导地位。最近的研究也得出结论,诱导痰的分析可以识别与肺功能参数、哮喘控制和体重指数(BMI)相关的不同“高细胞因子”模式。目前罕见对支气管哮喘患儿痰中IL-25(Sputum interleukin-25,SpIL-25)的研究报道,并且IL-25在儿童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中的作用机制及对治疗的反应的机制尚不明确,我们通过对IL-25在支气管哮喘儿童痰液中的表达变化及作用机制研究,将为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思路及理论依据。研究目的:1.探讨哮喘儿童诱导痰液中IL-25浓度水平变化及其与血液中IL-25表达水平的相关性。2.探讨哮喘患儿诱导痰液IL-25表达水平和呼出气一氧化氮水平、肺功能、诱导痰细胞计数百分比等临床数据的相关性。3.在蛋白及基因水平探讨哮喘患儿痰液中IL-25表达水平与临床指标及抗哮喘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探索IL-25是否可作为一种炎症介质评估治疗效果。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及分组:选择2013年6月至2016年12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确诊为支气管哮喘的儿童62例,他们为为轻-中度哮喘患者,男29例,女33例,年龄6~18岁。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全球哮喘倡议指南》诊断标准。选取18例(女8例,男10例)年龄匹配的非哮喘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纳入研究儿童要求能够独立完成肺功能,并且所有受试者的FEV1>预测值的75%。哮喘儿童根据其抗哮喘药物的使用分为A组:未接受抗哮喘药物治疗的未控制的哮喘儿童;B组:应用抗哮喘药物治疗控制哮喘儿童。2.完善临床指标的测试及标本收集,包括采用德国耶格-8800肺功能仪测定儿童基线肺活量,进行乙酰胆碱激发试验及诱导痰试验;并且测定并收集研究人群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水平、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全血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等数据。3.采用ELISA(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方法检测血清及诱导痰液上清液IL-25水平表达变化。4.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诱导痰液中IL-25蛋白表达。5.采用qRT-PCR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液及诱导痰液IL-25基因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支气管哮喘儿童痰液IL-25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检测1.1血清及痰液中IL-25水平变化通过ELASE方法检测IL-25水平发现,A组诱导痰液中IL-25水平为(47.16±13.50 pg/ml)显着升高(P<0.001),明显高于其他两组(B组39.14±9.03 pg/ml,对照组36.76±6.48 pg/ml),A组和B组诱导痰IL-25浓度水平和血清中IL-25水平显着相关(A组r=0.669,P<0.01;B组r=0.576,P<0.05)。1.2诱导痰中细胞计数通过对诱导痰液细胞计数发现,A组哮喘儿童的诱导痰嗜中性粒细胞计数百分比下降(P<0.001),而嗜酸性粒细胞的计数百分比显着增加(P<0.001)。A组患者诱导痰液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百分比与诱导痰液IL-25水平呈正相关(分别为r=0.886,P<0.01;r=0.655,P<0.01)。1.3肺功能检测结果通过对入选儿童肺功能测定发现,在A组中,SpIL-25水平与FEV1(pred)(r=0.956,P<0.01)和PC20(mg/ml)(r=0.549,P<0.05)具有显着相关性。1.4 FENO检测结果通过对入选儿童FENO检测发现,A组哮喘患者的FENO水平明显升高(P<0.001)。A组血清SpIL-25水平与FENO水平具有相关性(r=-0.77,P<0.01)。我们发现哮喘儿童SpIL-25水平与血液IL-25水平(r=0.669,P<0.01)、FENO(r=-0.483,P<0.05)和嗜酸性粒细胞(r=0.405,P<0.05)均具有相关性。1.5肺功能、诱导痰液细胞计数与诱导痰液IL-25水平相关性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哮喘儿童的FEV1/FVC%预测值、FEF25-75%的预测、诱导痰巨噬细胞(%)CRP与诱导痰液IL-25浓度水平无相关性。2.0支气管哮喘儿童诱导痰液IL-25蛋白及基因的表达2.1诱导痰液IL-25蛋白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发现,各研究组诱导痰中IL-25蛋白表达水平不同。通过对比蛋白表达的比值,支气管哮喘儿童IL-25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A组表达水平最高,表达量最多。与B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A组诱导痰中IL-25蛋白水平的比值显着升高(P<0.001)。2.2诱导痰液IL-25mRNA表达2.2.1实时荧光定量qRT-PCR结果显示3组儿童血液及诱导痰液IL-25mRNA的相对表达量的总体均数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均<0.001)。A组中诱导痰液和血液IL-25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B组和健康对照组(分别P<0.05;P<0.001)。2.2.2诱导痰液和血液中IL-25mRNA表达水平相关性分析显示A组和B组支气管哮喘患儿IL-25mRNA表达呈线性相关、表达水平存在显着差异性。两组患儿诱导痰液和血液中IL-25mRNA的表达呈线性相关性(r=0.379,F=68.3,P=0.009)。A组患者诱导痰液和血液IL-25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B组(P<0.05)和健康对照组(P<0.001)。B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相比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168)。2.2.3哮喘患儿LI-25mRNA的表达水平与病情严重度和抗哮喘治疗分组相关性分析结果哮喘患儿血液和痰液LI-25mRNA的表达水平与哮喘患儿疾病严重程度具有显着差异性(分别P=0.04和P=0.042);经过抗哮喘治疗,哮喘患儿血液和痰液LI-25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着下降(分别P=0.021和P=0.026),提示IL-25可以作为评估哮喘疾病严重程度和抗哮喘治疗效果的一种炎症介质。2.2.4哮喘息儿痰液LI-25mRNA的表达水平与血液CRP、FENO、FEV1/FVC(%)及诱导痰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相关性分析显示统计分析发现,支气管哮喘患儿痰液LI-25mRNA的表达与血液CRP水平相关性(r=0.361,P=0.007);哮喘患儿痰液LI-25mRNA的表达水平与哮喘患儿呼出气NO水平具有线性相关(r=0.26,P=0.04);哮喘患儿FEV1/FVC(%)和痰液LI-25mRNA的表达呈负相关性(r=-0.344,P=0.01),痰液IL-25mRNA在支气管哮喘患儿中的表达与诱导痰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具有显着相关性(r=0.404,P=0.03),提示IL-25可以作为一种炎症介质用来评估哮喘儿童气道炎症。结论:1.支气管哮喘儿童的诱导痰液和血液IL-25浓度升高,同时IL-25的表达在蛋白及基因水平明显升高。2.哮喘儿童痰液IL-25浓度水平和血液IL-25浓度水平、FENO、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具有线性相关性。3.哮喘儿童诱导痰液LI-25mRNA的表达水平与血液CRP、FENO、FEV1/FVC(%)及诱导痰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病情严重程度和抗哮喘治疗有明显相关性。4.诱导痰中IL-25水平在抗哮喘治疗后在浓度水平下降,同时在蛋白及基因水平也明显下降,提示IL-25表达水平能够作为评估药物疗效和哮喘控制状态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包蕾[5](2020)在《血嗜酸性粒细胞及其阳离子蛋白与慢性阻塞性肺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 血嗜酸性粒细胞与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目的:探讨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平均住院日、住院期间糖皮质激素用量及炎症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之间的关系。方法:问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及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2014年01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166例AECOPD住院患者电子病历资料。根据入院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分为低嗜酸性粒细胞组(<2%)和高嗜酸性粒细胞组(≥2%),运用Mann-Whitey U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日、糖皮质激素用量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差异。运用COX回归分析EOS%与患者住院时长的相关性。运用Kaplan-meier生存函数分析两组患者中每日出院人数比例之间的关系。结果:(1)外周血EOS%≥ 2%的AECOPD患者有43例,占比25.9%;(2)外周血EOS%≥2%的 AECOPD 患者平均住院日(天)显着较短(8.28±2.86vs 10.67±4.57,p=0.009);外周血EOS%≥ 2%是AECOPD患者发生出院的独立相关因素;根据K-M生存曲线可见外周血EOS%≥ 2%的患者每日在院治疗人数比例较EOS%<2%的患者显着减少(p=0.001);(3)外周血EOS%≥2%的患者甲基强的松龙平均用量(mg)显着减少(100.79±99.19 vs 149.37±130.72,p=0.04);(4)外周血EOS%≥2%与EOS%<2%的AECOPD患者比较,超敏C反应蛋白(mg/L)无显着性差异(8.23±9.72 vs 10.03±8.99,p=0.118)。结论:1、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中,25.9%的患者外周血EOS%≥2%。2、外周血EOS%≥2%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平均住院日明显较短。3、外周血EOS%≥2%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糖皮质激素用量相对较少,提示可能治疗反应较好。第二部分 血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与慢性阻塞性肺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目的:探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与稳定期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水平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探讨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门诊随访的慢阻肺稳定期患者41例,同期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医院呼吸科住院的AECOPD患者22例。所有病患都已行肺功能检查及CAT评分。收集所有患者的血标本,并采用ELISA法检测血ECP水平,运用Mann-Whitey U检验比较急性加重期与稳定期COPD患者血ECP的差异,并运用斯皮尔曼分析探讨急性加重期患者动脉血气与血ECP的相关性及血ECP与稳定期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依据慢阻肺稳定期患者CAT评分(<10分,≥10分)、血EOS%(<2%、≥%2)、肺功能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1-2级、3-4级)等指标进行分组,运用Mann-Whitey U检验,分析各组之间患者血ECP的差异。结果:63例COPD患者,其中41例稳定期患者,22例急性加重期患者。(1)AECOPD患者血 ECP(ng/ml)明显高于稳定期患者(22.70±0.96 vs 14.08 P<0.001)。(2)AECOPD患者血ECP与PaCO2正相关(p=0.005,r=0.575)。(3)COPD稳定期患者,CAT评分<10分,即症状少的患者,其血ECP(ng/ml)水平显着升高(15.7±4.8 vs 11.8±3.8,p=0.009)。(4)COPD 稳定期患者血 ECP 与 EOS%无相关性(p=0.261)。(5)COPD稳定期患者血ECP与FEV1%pred不相关(p=0.652);稳定期不同肺功能分级的患者之间,血ECP无显着性差异(p=0.232)。(6)COPD稳定期患者血ECP与CRP无相关性(p=0.689)。结论:1、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血ECP明显升高,提示可能是慢阻肺急性加重的生物标志物。2、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血ECP与PaCO2正相关。3、临床症状较少的慢阻肺稳定期患者,血ECP水平高。4、慢阻肺稳定期患者血ECP与血EOS、肺功能、血CRP无显着相关。
李小利[6](2020)在《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意义和临床价值》文中指出背景及目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英文简称COPD)是老年呼吸系统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分为急性加重期(AECOPD)和稳定期。COPD的本质是非特异性慢性气道炎症。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了慢性炎症的发生。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检测是一种无创、简便、易重复、能直接量化气道炎症的检测手段,主要反映嗜酸性气道炎症。本研究旨在探讨FeNO能否反映COPD患者气道炎症水平,鉴别AECOPD患者炎症类型及指导糖质激素的治疗。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武汉市第一医院,确诊为AECOPD的老年患者120例,COPD稳定期患者120例,同时选取非呼吸系统患者120例为对照组。AECOPD患者入院后采用mMRC呼吸困难评分量表对呼吸困难程度进行评估。分别记录AECOPD组、COPD稳定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表现、FeNO值、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C反应蛋白(CRP)、肺功能(FEV1%、FEV1/FVC%)。根据美国胸科协会/欧洲呼吸学会(ATS/ERS)指南,以25ppb为界值,将AECOPD组患者分为高水平组(FeNO≥25ppb)72例和低水平组(FeNO<25ppb)48例。高水平组随机分为激素治疗组和未使用激素治疗组各36例;低水平组随机分为激素治疗组和未使用激素治疗组各24例。未使用激素治疗组给予抗感染、祛痰、平喘、吸氧等对症治疗,不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激素治疗组除给予常规治疗外,另外加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和/或静脉滴注甲泼尼龙治疗。分别记录治疗一周后各组临床症状以及FeNO值的变化。治疗中未使用激素治疗的患者若出现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及时加用激素治疗,此类患者治疗效果按无效计算。结果1、AECOPD组FeNO、NEUT%、EOS%、CRP均显着高于COPD稳定期组及对照组,AECOPD组FEV1%、FEV1/FVC%均显着低于COPD稳定期组及对照组(P<0.001);COPD稳定期组FeNO、NEUT%、EOS%、CRP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稳定期组FEV1%、FEV1/FVC%均低于对照组(P<0.05)。2、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ECOPD组和COPD稳定期组中,FeNO与EOS%有正相关性(r=0.657,P<0.001;r=0.542,P<0.001);FeNO与NEUT%、CRP、FEV1%、FEV1/FVC%均无相关性(P>0.05)。3、在AECOPD高水平组中,激素治疗组经过治疗后FeNO值明显下降(P<0.001),而未使用激素治疗组治疗前后FeNO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水平组中,激素治疗组与未使用激素治疗组治疗前后FeNO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AECOPD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的未使用激素治疗组中,分别有10例和2例在治疗期间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无明显缓解,及时加用激素治疗后,患者症状较前好转。5、在AECOPD高水平组中,激素治疗组的治疗疗效明显优于未使用激素治疗组(P<0.05);在低水平组中,激素治疗组与未使用激素治疗组治疗疗效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FeNO可以反映COPD患者的气道炎症水平,特别是在AECOPD患者中;但不能反映患者气流受限程度。2、FeNO在鉴别AECOPD炎症类型(中性粒细胞型、嗜酸性粒细胞型)上有一定意义,为治疗方案(抗生素、激素)的选择提供一定依据。3、本研究中,FeNO值越高,AECOPD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疗效越好,可用于指导糖皮质激素的治疗。
吕鑫[7](2020)在《不同严重程度成人哮喘患者诱导痰POSTN、IL-13、MPO和血清总IgE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通过检测诱导痰上清液中骨膜蛋白(Periostin,POSTN或PN)、白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和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的表达水平,并对诱导痰进行细胞分类计数,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为诊治不同严重程度的哮喘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12月于贵州省人民医院明确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的门诊患者36例(重度哮喘组16例、轻-中度哮喘组20例),健康对照组12例为研究对象。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行痰诱导检查、肺功能检查、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血清总IgE检测,哮喘患者需填写哮喘控制测试问卷。对痰标本进行细胞分类计数并用Elisa法测定诱导痰上清液中POSTN、IL-13、MPO和血清总IgE的表达水平。结果:1、三组受试者诱导痰中炎症细胞对比分析:(1)炎症细胞总数:重度哮喘组炎症细胞总数较轻-中度哮喘组、健康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83±1.28)?106/g vs(4.44±1.61)?106/g、(3.89±1.29)?106/g,P<0.05],轻-中度哮喘组、健康对照组炎症细胞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嗜酸性粒细胞:重度哮喘组与轻-中度哮喘组、健康对照组比较嗜酸性粒细胞比例逐渐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76±3.58%vs9.82±2.14%、0.41±0.12%,P<0.05)。(3)中性粒细胞:重度哮喘组、轻-中度哮喘组中性粒细胞比例较健康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59±4.62%、46.17±6.61%vs 41.36±2.55%,P<0.05),重度哮喘组与轻-中度哮喘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巨噬细胞比例:重度哮喘组与轻-中度哮喘组、健康对照组比较巨噬细胞比例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14±4.04%vs 41.38±4.75%、53.77±2.84%,P<0.05)。(5)淋巴细胞比例:重度哮喘组与轻-中度哮喘组、健康对照组比较淋巴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2±0.43%vs 1.63±0.36%、1.57±0.32%,P>0.05)。2、三组受试者肺功能、FeNO、ACT比较:(1)FEV1:重度哮喘组与轻-中度哮喘组、健康对照组比较,FEV1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4±0.61)L vs(2.15±0.38)L、(3.04±0.65)L,P<0.05]。(2)FEV1%pred:重度哮喘组与轻-中度哮喘组、健康对照组比较,FEV1%pred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23±17.54%vs84.73±6.69%、110.93±15.33%,P<0.05)。(3)FEV1/FVC:重度哮喘组与轻-中度哮喘组、健康对照组比较,FEV1/FVC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63±11.05%vs72.56±11.09%、86.22±5.4%,P<0.05)。(4)FeNO水平:重度哮喘组与轻-中度哮喘组、健康对照组比较,FeNO水平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38±11.54)ppb vs(56.6±9.12)ppb、(11.17±3.33)ppb,P<0.05]。(5)ACT评分:重度哮喘组与轻-中度哮喘组比较ACT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8±4.1 vs 22.0±1.3,P<0.05)。3、三组受试者炎症介质表达水平比较:(1)重度哮喘组与轻-中度哮喘组、健康对照组比较,痰上清液中的POSTN水平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4±3.65)ng/ml vs(2.94±1.26)ng/ml、(0.46±0.2)ng/ml,P<0.05]。(2)重度哮喘组与轻-中度哮喘组、健康对照组比较,痰上清液中的IL-13水平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59±1.52 pg/ml vs(6.32±2.13)pg/ml、(4.48±1.76)pg/ml,P<0.05]。(3)重度哮喘组与轻-中度哮喘组、健康对照组比较,痰上清液中的MPO水平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17±1.7)ng/ml vs(10.6±1.87)ng/ml、(7.89±1.01)ng/m;,P<0.05]。(4)重度哮喘组与轻-中度哮喘组、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清总IgE水平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3.44±41.85)IU/ml vs(208.67±33.32)IU/ml、(67.27±14.54)IU/ml,P<0.05]。4、相关性分析:(1)炎症介质之间以及与诱导痰EOS%、NEU%的相关性:痰上清液中POSTN与IL-13、血清总IgE、痰EOS%均成正相关关系(r=0.635,P<0.01;r=0.759,P<0.01;r=0.468,P<0.01);IL-13与血清总IgE、痰EOS%均成正相关关系(r=0.781,P<0.01;r=0.940,P<0.01);MPO与NEU%成正相关关系(r=0.516,P<0.01),与POSTN、IL-13、血清总IgE、EOS%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2)炎症介质与肺功能、FeNO水平的相关性:痰上清液中POSTN与FEV1%pred、FEV1/FVC均成负相关关系(r=-0.694,P<0.01;r=-0.578,P<0.01),与FeNO成正相关关系(r=0.479,P<0.05);IL-13与FEV1、FEV1%pred、FEV1/FVC均成负相关关系(r=-0.517,P<0.01;r=-0.666,P<0.01;r=-0.434,P<0.01),与FeNO成正相关关系(r=0.622,P<0.01);MPO与FEV1成负相关关系(r=-0.473,P<0.01),与FEV1%pred、FEV1/FVC、FeNO无明显相关性(P>0.05);血清总IgE与FEV1、FEV1%pred、FEV1/FVC均成负相关关系(r=-0.439,P<0.01;r=-0.808,P<0.01;r=-0.434,P<0.01),与FeNO成正相关关系(r=0.616,P<0.01)。(3)诱导痰EOS%、NEU%与肺功能、FeNO水平的相关性:诱导痰EOS%与FEV1、FEV1%pred、FEV1/FVC均成负相关关系(r=-0.540,P<0.01;r=-0.586,P<0.01;r=-0.359,P<0.05),与FeNO水平成正相关关系(r=0.599,P<0.01);诱导痰NEU%与FEV1、FEV1%pred、FEV1/FVC、FeNO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诱导痰上清液中的POSTN、IL-13、MPO和血清总IgE在重度哮喘患者中表达水平更高,提示它们可能参与了哮喘的发病过程并且表达水平的变化与哮喘病情严重程度相关。2、痰上清骨膜蛋白水平可较好地反映哮喘的严重程度,有可能成为哮喘评估的新型生物标志物之一。
王鹏丽[8](2020)在《三拗汤加全蝎、僵蚕干预咳嗽变异性哮喘网络调控特点及配伍效应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是慢性咳嗽最常见的原因,可归属于中医“风咳”范畴。本研究通过古今文献梳理,探讨古今风咳理论及辨治特点;从网络方剂学的角度阐释三拗汤加全蝎、僵蚕及拆方干预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网络调控机制特点;通过体内、体外实验研究,探讨三拗汤加全蝎、僵蚕及拆方干预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效应与机制特点。方法:1.收集整理古今风咳相关文献,梳理古今风咳的理论源流、病因病机及治法特点。2.基于网络方剂学的研究策略,使用开源数据库、在线分析平台、已发表文献等资源,检索、整理三拗汤加全蝎、僵蚕(全方)及拆方(三拗汤、僵蚕-全蝎)干预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潜在靶点信息,分别对潜在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KEGG通路富集分析、PPI网络构建及拓扑参数分析等,阐述全方干预CVA的网络调控机制特点,并比较拆方干预CVA的网络机制特点与差异。3.采用OVA致敏、激发建立CVA小鼠模型,使用辣椒素吸入法检测小鼠5 min内咳嗽次数,检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总数,全身体积描计系统(WBP)检测气道高反应性改变,HE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ELISA法测定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因子(IL-4、IL-13)、神经生长因子(NGF)、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前列腺素E2(PGE2)水平变化,qPCR法检测肺组织和延脑组织中TRPA1、TRPV1、TRPV5基因表达,以及Western blot法测定肺组织和延脑组织中TRPA1、TRPV1、TRPV5蛋白表达,探讨三拗汤加全蝎、僵蚕干预CVA的效应机制,以及拆方配伍干预CVA的效应机制特点与差异。4.建立二氧化硫衍生物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炎症损伤模型,使用MTT法筛选各药物细胞毒性及三拗汤加全蝎、僵蚕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活性氧自由基水平的改变,qPCR法检测细胞TRPV1、TRPV5基因表达等。探讨三拗汤加全蝎、僵蚕对二氧化硫衍生物致16HBE细胞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结果:1.咳嗽变异性哮喘可归属于中医风咳范畴。古代风咳含义较广,在历代的演变中还被描述为风嗽、伤风嗽、伤风咳嗽、因风咳嗽、感风咳嗽、冒风咳嗽等。风咳按发病原因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主要致病因素包括风寒、风热、风燥、痰盛、火郁、气虚、血虚、劳倦、情志等。外感风咳多属风寒、风热为患,可通过辛散解表、宣肺止咳,清金化痰、降气止咳等法治疗,内伤风咳多因风痰内蕴、肝风内动、脏腑内伤而致,可通过祛风化痰、熄风止痉、佐金平木、培本固元等法治疗。现代医家将临床上表现为急迫性、阵发性、挛急性、刺激性等特征的咳嗽归属于风咳范畴,临床发病特点为干咳无痰或少痰,常伴有咽喉发痒的症状,可由冷空气、油烟、灰尘等因素诱发及加重,见于咳嗽变异性哮喘、嗜酸性粒细胞支气管炎、变应性咳嗽、感染后咳嗽等疾病。主要病因病机包括风邪犯肺、风痰伏肺、肝风内动、肺气虚损等,治法有疏风宣肺、解痉止咳、化痰通络、祛风平肝、滋阴理肺、补肺固表等。在此基础上,还可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疾病发展情况等,进行分期治疗。发作期以祛邪为主,注重疏风宣肺、缓急解痉、化痰通络、润肺止咳、利咽等;缓解期强调补肺益气、扶正固表等防止复发。此外,古代医家有使用虫类药治疗伤风咳嗽、风痰喘嗽的记载,现代医家善用虫类药治疗持续性、痉挛性等具有风咳特征的咳嗽,以增强搜风通络、解痉止咳之功。2.通过靶点整理,共获得CVA相关疾病靶点2082个;三拗汤加全蝎、僵蚕药物活性成分530个,共作用于1873个与人类相关的靶点基因。其中:(1)三拗汤加全蝎、僵蚕与CVA疾病作用的交集靶点共 108个,包括SCN5A、MAPK、CYP3A4、TNF、TRPV1、EGFR、IL1β、IL-6等,主要涉及槲皮苷、乌索酸、山奈酚、柚皮素、卵孢白僵菌素、甘氨酸、白僵菌素、芒柄花素、甘草酸等成分;主要涉及细胞对刺激的反应,参与转录调节、抗氧化、信号受体结合等多种分子功能,并作用于IL-17信号通路,MAPK、T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炎症介质对TRP通道的调节等通路。(2)三拗汤(拆方一)与CVA作用的交集靶点共84个,僵蚕-全蝎(拆方二)与CVA作用的交集靶点有57个,两者干预CVA既有共同作用靶点,也有其特有作用靶点。进一步分析得知:三拗汤干预CVA主要涉及细胞对化学刺激及含氧化合物的反应,参与细胞因子受体结合、细胞因子活性等功能,主要作用于IL-17、HIF-1、TNF等信号通路以及Th17细胞分化、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僵蚕-全蝎干预CVA主要涉及血管调节作用、酶活性调节等,主要作用于钙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等。3.实验结果发现,三拗汤加全蝎、僵蚕可显着减少模型小鼠5 min内辣椒素引咳次数(P<0.05,P<0.01)、外周血EOS数量(P<0.01)、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总数(P<0.01),降低气道高反应性(P<0.05,P<0.01),并可显着改善肺组织病理变化,其作用机制涉及降低细胞因子(IL-4、IL-13)水平(P<0.05,P<0.01)、神经肽类物质(NGF、CGRP)水平(P<0.05,P<0.01),及神经源性炎症介质PGE2水平(P<0.05,P<0.01),并下调肺与延脑组织中TRPA1、TRPV1、TRPV5基因与蛋白表达(P<0.05,P<0.01),以及增加16HBE细胞存活率(P<0.05),减少细胞活性氧自由基水平(P<0.05),减少细胞中TRPV1、TRPV5基因的表达(P<0.05)。此外,三拗汤加全蝎-僵蚕组:小鼠咳嗽次数明显低于三拗汤组(P<0.05)、EOS计数及白细胞总数均明显低于僵蚕-全蝎组(P<0.05,P<0.01)、气道高反应性低于三拗汤组和僵蚕-全蝎组(P<0.05,P<0.01)、IL-13水平低于僵蚕-全蝎组(P<0.01)、TRPA1基因表达量低于僵蚕-全蝎组(P<0.05)、TRPV1基因与蛋白表达量均低于僵蚕-全蝎组(P<0.05)、TRPV5基因与蛋白均低于三拗汤组(P<0.05,P<0.01);三拗汤组EOS计数与白细胞总数均显着低于僵蚕-全蝎组(P<0.05);僵蚕-全蝎组PGE2水平明显低于三拗汤组(P<0.05)。结论:1.古代风咳理论较为丰富,既包括风寒、风热等外感咳嗽,也包括风痰内蕴、肝风内动、脏腑内伤等内伤咳嗽;治法包括辛散解表、清金化痰、宣肺止咳、祛风化痰、熄风止痉、佐金平木、培本固元等。现代医家认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可归属于中医风咳范畴,主要由风邪犯肺、风痰伏肺、肝风内动、肺气虚损等所致,主要通过疏风宣肺、解痉止咳、化痰通络、祛风平肝、滋阴理肺、补肺固表等法治疗。2.三拗汤加全蝎、僵蚕干预CVA的潜在靶点涉及免疫调节、神经系统、炎症调节、氧化反应、TRP离子通道调控等作用机制。拆方干预CVA的网络机制特点各有偏重,其中三拗汤偏重于细胞对外刺激的反应,主要涉及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等;僵蚕-全蝎着重参于细胞内的改变,主要作用于代谢酶的调节、血管调节、钙信号通路等。3.三拗汤加全蝎、僵蚕可显着减少CVA模型小鼠的咳嗽次数、外周血EOS数量及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总数,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改善肺组织病理改变,其功效机制涉及免疫细胞因子IL-4、IL-13,神经肽NGF、CGRP,与神经源性炎症介质PGE2的调节,肺与脑组织中TRPA1、TRPV1、TRPV5离子通道的调控,以及对16HBE细胞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等。通过拆方分析得知,全方效果总体而言优于拆方,而拆方间作用特点各有偏重,其中三拗汤主要贡献在于改善气道炎症、调节肺与延脑中TRPA1、TRPV1离子通道作用,而僵蚕-全蝎在减少咳嗽次数、改善神经源性炎症、及调节肺和延脑中TRPV5离子通道作用上效果突出。
屈小雪,刘雅莉,王健美,张薇[9](2019)在《不同炎症表型哮喘常用生物学标志物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及炎症介质参与引起的综合征。支气管哮喘根据炎症介质参与程度不同分为不同的炎症表型,其各自又有相对特异的生物学标志物,通过对这些生物学标志物的监测进而了解、评估哮喘的控制情况,可指导哮喘针对性治疗和更完善的管理。
黄伟玲[10](2019)在《基于IL-33/ST2通路探讨温肾方对哮喘ILC2和DC的调节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讨温肾方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调节作用。2.探讨温肾方通过IL-33/ST2通路对哮喘固有免疫细胞ILC2和DC的调节作用。3.探讨“肺肾相关”、“隐性虚损”的中医理论与免疫调节系统的关系,以补充温肾法在哮喘中的治疗依据,为中医药防治哮喘提供新的靶点。方法:动物实验: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IL-33组、西药组(PRE)、温肾方组(WSF)、中西医结合组(CO),每组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4组用IL-33(0.5μg/50μl)滴鼻,连续滴鼻6天。西药组、中药组和中西结合组均在造模前1-2 h灌胃给药,其中中药组和中西结合组的中药在造模前1周开始给药,正常对照组和IL-33组用PBS灌胃对照。在末次滴鼻结束24h内检测小鼠气道阻力;摘眼球取血后,单侧结扎,进行单侧肺组织灌洗,检测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症细胞分类计数;采用HE染色检测小鼠病理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组织中ILC2表达和脾脏IFN-γ的表达;RT-PCR检测肺组织中ST2,ICOS,RORα的m RNA表达;ELISA检测BALF中IL-4,IL-5,IL-13和血清Ig E的水平。细胞实验:从骨髓中分离培养树突细胞,收集培养至第8天的细胞,预先用温肾方干预1h,再用LPS刺激24h。流式细胞术检测DCs表面MHC-II、CD80、CD86的表达;ELISA检测DCs分泌的IL-6,IL-12,TNF-α细胞因子的水平;RT-PCR检测DCs中IL-33的m RNA表达;western-blot检测DCs中IL-33蛋白的表达。结果:动物实验:气道阻力检测:温肾方在吸入Mch 12.5mg/ml时能明显下调哮喘小鼠的气道阻力(P<0.05),其中以中西结合组下调的最为明显;温肾方可以明显下调BALF中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数量(P<0.05);HE染色可见温肾方可以减轻支气管管壁厚度,减少管壁周围的炎症细胞浸润,尤以中西结合组改善最为明显;温肾方组可明显下调BALF中IL-4,IL-5,IL-13的水平和血清中Ig E的水平(P<0.01);温肾方可以下调ILC2的数量(P<0.05),温肾方组可明显下调肺组织中ICOS,ST2,RORαm RNA的表达(P<0.01)。细胞实验:温肾方不同浓度剂量0.5 mg/ml,1 mg/ml,2 mg/ml均可下调TNF-α的表达(P<0.05),且呈浓度梯度下降的趋势;温肾方1 mg/ml,2 mg/ml均可下调IL-12和IL-6的表达(P<0.05)。温肾方对DCs表面MHC-II、CD80、CD86的表达无明显下调作用(P>0.05);温肾方可以下调DCs中IL-33蛋白和m RNA的表达。结论:1.温肾方可以降低IL-33诱导的哮喘小鼠的气道高反应性,减轻小鼠的气道炎症。2.温肾方可以抑制固有免疫细胞ILC2的数量和功能,减轻气道炎症反应,延缓哮喘的进程。3.温肾方可以抑制DC的分泌炎症细胞因子,下调自身分泌的IL-33。4.温肾方对ILC2和DC的调节作用与抑制IL-33/ST2通路相关。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痰液生物标志物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中英文缩略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
| 2.1. 预测奥马珠单抗治疗重度哮喘疗效的生物标志物 |
| 2.2. 奥马珠单抗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细胞水平机制进展 |
| 2.2.1. 与游离IgE结合,阻断IgE与FcεR I的结合 |
| 2.2.2. IgE高亲和力受体(FcεR I~+)细胞数量下降 |
| 2.2.3. 降低细胞表面FcεR I受体的表达 |
| 2.2.4. 加速与FcεRI结合的IgE解离 |
| 2.2.5. 增加嗜碱性粒细胞的内在敏感性 |
| 2.2.6. 诱导嗜酸性粒细胞凋亡 |
| 2.2.7. 减少膜IgE~+B淋巴细胞数量和减少IgE的合成 |
| 2.2.8. 对T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
| 2.2.9. 与补体结合和激活中性粒细胞 |
| 3. 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
| 4. 本论文主要的方法、基本思路和论文结构 |
| 第一部分 利用生物信息学探讨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奥马珠单抗治疗反应性的生物标志物 |
| 1. 方法 |
| 1.1. 查找数据集和数据集简介 |
| 1.2. 免疫细胞浸润分析——xCell |
| 1.3.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 |
| 1.4. 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 |
| 1.5. PPI蛋白互作网络 |
| 1.6. 根据临床分组对关键基因再次进行筛选 |
| 1.7. 逻辑回归 |
| 1.8.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GSE134544基线表达矩阵的获取和矩阵基本信息 |
| 2.2. 奥马珠单抗应答组和不应答组免疫细胞浸润差异 |
| 2.3.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 |
| 2.4. GO富集分析、KEGG通路分析和PPI网络分析 |
| 2.5. 关键基因在不同奥马珠单抗反应性中的差异表达 |
| 2.6. 逻辑回归 |
| 2.7. ROC曲线 |
| 3. 讨论 |
| 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 5. 小结 |
| 第二部分 回顾性分析重度哮喘患者奥马珠单抗治疗反应性的生物标志物 |
| 1. 方法 |
| 1.1. 研究设计和参与者 |
| 1.2. 患者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 1.3. 结局指标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重度哮喘患者的筛选 |
| 2.2. 基线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 |
| 2.3. 连续性变量多重共线性 |
| 2.4. 逻辑回归 |
| 2.5. 奥马珠单抗治疗反应性的亚组分析 |
| 3. 讨论 |
| 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 5. 小结 |
| 第三部分 奥马珠单抗对重度哮喘患者免疫细胞影响的体外研究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重度哮喘患者的选择 |
| 1.2. 人口学特征、临床资料采集和外周血标本采集 |
| 1.3.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离和培养 |
| 1.3.1. 实验器材和试剂 |
| 1.3.2. 细胞完全培养基的配制 |
| 1.3.3. PBMC细胞分离和培养实验步骤 |
| 1.4. 奥马珠单抗干预PBMC实验 |
| 1.4.1. 实验器材和实验试剂 |
| 1.4.2. 实验试剂的配制 |
| 1.4.3. 奥马珠单抗干预PBMC实验步骤 |
| 1.5.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亚群 |
| 1.5.1. 实验器材和实验试剂 |
| 1.5.2. 试剂配制 |
| 1.5.3. 实验步骤 |
| 1.6. 蛋白质芯片技术检测细胞上清液细胞因子和抗体 |
| 1.6.1. 实验器材和实验试剂 |
| 1.6.2. 试剂配制 |
| 1.6.3. 实验步骤 |
| 1.7.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纳入的重度哮喘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临床资料 |
| 2.2. 奥马珠单抗对人PBMC分化的影响 |
| 2.2.1. 奥马珠单抗对T细胞的影响 |
| 2.2.2. 奥马珠单抗对辅助性T细胞的影响 |
| 2.2.3. 奥马珠单抗对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 |
| 2.2.4. 奥马珠单抗对B淋巴细胞的影响 |
| 2.2.5. 奥马珠单抗对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
| 2.2.6. 奥马珠单抗对单核细胞和NK细胞的影响 |
| 2.3. 奥马珠单抗对细胞上清液细胞因子和抗体的影响 |
| 3. 讨论 |
| 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 5.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综述 细胞水平探讨奥马珠单抗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损伤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
| 1.1 材料 |
| 1.2 方法 |
| 1.3 结果 |
| 1.4 讨论 |
| 第二章 NETs形成加重中性粒细胞哮喘的气道炎症 |
| 2.1 材料 |
| 2.2 方法 |
| 2.3 结果 |
| 2.4 讨论 |
| 第三章 Nec-1抑制中性粒细胞NETs释放 |
| 3.1 材料 |
| 3.2 方法 |
| 3.3 结果 |
| 3.4 讨论 |
| 第四章 Nec-1缓解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气道炎症 |
| 4.1 材料 |
| 4.2 方法 |
| 4.3 结果 |
| 4.4 讨论 |
| 第五章 Nec-1通过抑制MLKL磷酸化阻止中性粒细胞释放NETs |
| 5.1 材料 |
| 5.2 方法 |
| 5.3 结果 |
| 5.4 讨论 |
| References |
| 全文总结 |
| 中英文缩略词 |
| 综述 中性粒细胞诱捕网形成参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发展 |
| Reference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符号说明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儿童支气管哮喘痰液IL-25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
| 材料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第二部分 支气管哮喘儿童诱导痰液IL-25蛋白及基因的表达 |
| 材料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细胞因子IL-25与支气管哮喘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附英文论文一 |
| 附英文论文二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血嗜酸性粒细胞与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
| 一、资料与方法 |
| 二、结果 |
| 三、讨论 |
| 四、小结 |
| 第二部分 血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与慢性阻塞性肺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
| 一、资料与方法 |
| 二、结果 |
| 三、讨论 |
| 四、小结 |
| 结论 |
|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在慢性阻塞性肺病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老年慢阻肺概述 |
| 1.1.1 总论 |
| 1.1.2 流行病学 |
| 1.1.3 病理机制和危险因素 |
| 1.1.4 呼吸困难与AECOPD |
| 1.2 气道炎症概述 |
| 1.3 呼出气一氧化氮概述 |
| 1.3.1 FeNO的起源 |
| 1.3.2 FeNO的产生及作用机制 |
| 1.3.3 FeNO的检测方法及影响因素 |
| 1.3.4 FeNO在COPD中的应用 |
| 1.4 研究意义 |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 3.1 资料和方法 |
| 3.1.1 观察对象 |
| 3.1.2 纳入标准 |
| 3.1.3 排除标准 |
| 3.1.4 实验分组及干预方法 |
| 技术路线 |
| 3.1.5 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方法 |
| 3.1.6 肺功能检测方法 |
| 3.1.7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信必可都保)的使用方法 |
| 3.1.8 观察指标 |
| 3.1.9 AECOPD组治疗效果判定 |
| 3.2 统计学方法 |
| 3.3 结果 |
| 3.3.1 各组患者的基本情况 |
| 3.3.2 各组患者FeNO、NEUT%、EOS%、CRP、FEV1%、FEV1/FVC%水平 |
| 3.3.3 各组患者Fe NO与 NEUT%、EOS%、CRP、FEV1%、FEV1/FVC%之间的相关性 |
| 3.3.4 AECOPD中高、低水平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eNO水平 |
| 3.3.5 AECOPD中高、低水平组患者治疗效果评价 |
| 3.4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英文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综述 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研究现状 |
| 1 流行病学特点 |
| 2 发病机制 |
| 3 诊断与治疗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一章 风咳理论研究 |
| 第一节 古代中医对风咳的认识 |
| 1 理论源流 |
| 2 病因病机 |
| 3 治法方药 |
| 4 小结 |
| 第二节 现代中医对风咳的认识 |
| 1 理论进展 |
| 2 病因病机 |
| 3 治法方药 |
| 4 小结 |
| 第三节 三拗汤加全蝎、僵蚕配伍应用研究 |
| 1 古代文献梳理 |
| 2 现代研究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全方及拆方干预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网络方剂学研究 |
| 第一节 全方网络调控机制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第二节 拆方网络调控机制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全方干预咳嗽变异性哮喘效应与机制研究 |
| 第一节 体内实验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第二节 体外实验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拆方干预咳嗽变异性哮喘效应与机制特点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1 主要内容和结果 |
| 2 创新点 |
| 3 问题与展望 |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1 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 |
| 1.1 嗜酸性粒细胞 |
| 1.2 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
| 1.3 免疫球蛋白E (IgE) |
| 1.4 FeNO |
| 1.5 血清骨膜蛋白 |
| 1.6 呼吸气息凝结 |
| 1.7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
| 1.8 高迁移率组框型1 |
| 1.9 尿溴酪氨酸 |
| 1.1 0 嗜酸性粒细胞衍生神经毒素 |
| 2 中性粒细胞型哮喘 |
| 2.1 中性粒细胞数 |
| 2.2 IL-17 |
| 2.3 IL-8 |
| 2.4 髓过氧化物酶 |
| 2.5 人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弱诱导因子 |
| 2.6 血清人类软骨糖蛋白39 |
| 3 混合粒细胞型哮喘 |
| 4 寡粒细胞型哮喘 |
| 5 结语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温肾方对IL-33诱导的哮喘小鼠ILC2的调节作用 |
| 1.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 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 2.实验方法 |
| 2.1 建立IL-33诱导的哮喘小鼠模型 |
| 2.2 造模药物剂量 |
| 3.检测方法 |
| 3.1 小鼠的一般情况观察 |
| 3.2 小鼠的气道高反应性检测 |
| 3.3 小鼠外周血和脾脏的收集 |
| 3.4 小鼠肺泡灌洗液的收集 |
| 3.5 小鼠肺组织病理观察 |
| 3.6 ELISA检测BALF中细胞因子IL-4,IL-5,IL-13和血清IgE的水平 |
| 3.7 RT-PCR检测肺组织中ROR α、ST2和ICOS mRNA的表达 |
| 3.8 流式细胞术检测IFN-γ和ILC2的表达 |
| 3.9 数据分析 |
| 4.实验结果 |
| 4.1 小鼠一般情况比较 |
| 4.2 温肾方对小鼠气道高反应性的影响 |
| 4.3 温肾方对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分类计数的影响 |
| 4.4 温肾方对小鼠肺组织病理的影响 |
| 4.5 温肾方对小鼠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因子的影响 |
| 4.6 温肾方对肺组织中ROR α、ST2和ICOS表达的影响 |
| 4.7 温肾方对小鼠肺组织中ILC2表达的影响 |
| 4.8 温肾方对小鼠IFN-γ表达的影响 |
| 第二部分 温肾方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细胞的调节作用 |
| 1.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主要试剂 |
| 2.实验方法 |
| 2.1 骨髓树突细胞的分离培养 |
| 2.2 DC的加药处理 |
| 2.3 DCs的形态学观察 |
| 2.4 CCK8检测温肾方对DCs的存活率的影响 |
| 2.5 流式细胞术检测DCs的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 |
| 2.6 ELISA检测DCs分泌的细胞因子 |
| 2.7 荧光定量PCR检测DCs细胞的IL-33mRNA的表达 |
| 2.8 Western-blot法检测IL-33蛋白表达 |
| 3.实验结果 |
| 3.1 DCs在倒置显微镜下的细胞形态观察 |
| 3.2 温肾方对DCs存活率的影响 |
| 3.3 温肾方对DCs分泌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
| 3.4 温肾方对DCs表面共刺激分子的影响 |
| 3.5 温肾方对DCs分泌的IL-33的影响 |
| 讨论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温阳补肾法防治支气管哮喘的现代机理研究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二 已发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