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越,李剑明[1](2021)在《CZT-SPECT心脏专用机门控心血池断层显像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介绍了近年来碲锌镉晶体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cadmium zinc tellurium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ZT-SPECT)心脏专用机在门控心血池断层显像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CZT-SPECT心血池断层显像相比传统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conventional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SPECT)的平面显像及断层显像在心室功能参数测量的准确性和操作重复性以及减少核素注射剂量和缩短采集时间等方面具有的优势。指出了CZT-SPECT心血池断层显像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王金颖[2](2017)在《心肌灌注断层闪烁显像检测隐匿性冠心病病灶体积对心室舒缩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隐匿性冠心病患者病灶多发与单发代表病灶体积大小来分析隐匿性冠心病患者病灶体积对心肌舒缩功能的影响。探究核素心肌血流灌注显像和平衡门控法心血池显像在隐匿性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课题研究对象选取了38例隐匿性冠心病患者及23名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患者。以上患者均进行核素心肌血流灌注显像观察左心室各部分室壁放射性变化,而后进行平衡门控法心血池显像以获得心肌功能的定量分析参数,包括高峰射血率(PER)、高峰充盈率(PFR)、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峰充盈时间(TPFR)及局部射血分数(REF)、局部室壁轴缩短率(RS)。对上述心肌功能参数进行分析时,首先进行隐匿性冠心病组与心肌梗死组的对比分析,然后对隐匿性冠心病组按照病灶单发与多发分组进而进行病灶单发组与多发组的对比分析,统计学采用SPSS Statistics 19.0统计学分析软件,分析方法为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核素心肌血流灌注成像显示隐匿性冠心病组表现为可逆性的放射性缺损,心肌梗死组表现为不可逆的放射性缺损,即为固定性缺损,缺损范围均局限在部分室壁。隐匿性冠心病组与心肌梗死组的对比中,门控法心室功能显像获得的各项心功能参数上,左室射血分数、高峰射血速率和高峰充盈速率的差别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隐匿性冠心病病灶单发组与多发组的对比中,左室射血分数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隐匿性冠心病组及心肌梗死组核素心肌血流灌注成像分别表现为可逆性的放射性缺损及固定性放射缺损,缺损范围均局限在部分室壁。因此,这两种疾病可根据核素心肌血流灌注成像的检查结果相互鉴别。隐匿性冠心病对心肌的损害明显低于心肌梗死,隐匿性冠心病病灶多发对心肌舒缩功能损害高于单发,即病灶体积对心肌的舒缩功能损害存在影响。
王丽[3](2013)在《放射性核素显像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门控心肌代谢18F-FDG PET/CT相位分析与门控心肌灌注99mTc-MIBI SPECT相位分析在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同步性方面的比较目的:比较门控心肌代谢18F-FDG PET/CT相位分析与门控心肌灌注99mTc-MIBI SPECT相位分析测量冠心病患者左心室不同步参数间是否存在差异,测定两种方法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评价门控心肌代谢18F-FDG PET/CT相位分析测量左心室同步性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收集的100例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己行门控心肌代谢18F-FDG PET/CT显像与门控心肌灌注99mTc-MIBI SPECT显像。应用QGS心脏相位分析技术分别对重建后的门控心肌代谢18F-FDG PET/CT图像与门控心肌灌注99mTc-MIBI SPECT图像进行分析,获得左心室不同步参数,即相位直方图带宽(phase histogram bandwidth, BW)和相位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SD)。分别计算门控心肌代谢18F-FDG PET/CT与门控心肌灌注99mTc-MIBI SPECT相位分析获得的BW值和SD值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并比较这两种方法分别测得的心肌活性以及最晚激动位点的一致性。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门控心肌代谢18F-FDG PET/CT相位分析与门控心肌灌注99mTc-MIBI SPECT相位分析所得的Bw及SD值为中等相关(Bw:r=0.60;SD:r=0.58;p均<0.0001)。门控心肌代谢18F-FDG PET/CT相位分析测得Bw值及SD值均高于门控心肌灌注SPECT相位分析的结果(BW22.0。±46.8°;SD:6.4°±14.3。),门控心肌代谢18F-FDG PET/CT相位分析过高估计左心室不同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与门控心肌代谢18F-FDG PET/CT相位分析高估左心室不同步相关的因素有左心室是否发生显着重构、左心室功能参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心室射血分数,EF)以及心肌和心血池I8F-FDG摄取的比值(SUVT/B)。门控心肌代谢18F-FDG PET/CT与门控99mTc-MIBI SPECT显像在评估左心室最晚激动位点方面具有67.1%的一致性,与心肌灌注99mTc-MIBI SPECT显像相比,心肌代谢18F-FDG PET/CT显像可多检测出5.2%的存活心肌。结论:门控心肌代谢18F-FDG PET/CT相位分析与门控心肌灌注99mTc-MIBI SPECT相位分析在测量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同步性方面具有中等相关性。对于发生明显的左心室重构、左心室功能严重受损、以及心肌摄取18F-FDG较差的冠心病患者,应谨慎应用门控心肌代谢18F-FDG PET/CT相位分析技术评价左心室同步性。第二部分门控静息心肌灌注99BTc-MIBI SPECT相位分析测量左心室同步性在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目的:评价门控静息心肌灌注99mTc-MIBI SPECT显像预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连续纳入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所有患者均已行门控静息心肌灌注99mTc-MIBI SPECT显像。应用QGS心脏相位分析技术分别对重建后的门控静息心肌灌注99mTc-MIBI SPECT图像进行分析,获得左心室不同步参数,即相位直方图带宽(phase histogram bandwidth, BW)和相位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SD)。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随访,以心脏性死亡作为观测终点事件。应用Cox回归分析找到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预后具有重要预测作用的因素。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期间(22.7±5.1月),12名患者(25.0%)发生心脏性死亡。与存活患者相比,发生心脏性死亡的患者的BW值(157.0°±37.9°vs.105.4°±58.1°,P<0.05)和SD值均显着增高(44.0°±11.0°vs.29.0°±15.9°,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示体重指数(BMI)、QRS波时限>120ms以及重度左心室不同步三个因素是预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发生心脏性死亡事件的独立因子。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示重度左心室不同步(风险比值:9.607,95%可信区间:2.064-44.713,P=0.004)和BMI(风险比值:0.851,95%可信区间:0.732-0.989,P=0.036)可独立预测心脏性死亡事件的发生。左心室严重不同步的患者累计心脏性死亡率显着高于无左心室不同步的患者(55.6%vs.6.7%,P<0.0001)。正常体重指数组(BMI<25kg/m2)的累计心源性死亡率显着高于超重组(BMI≥25kg/m2)患者(36.7%vs5.6%,P=0.018)。结论:门控静息心肌灌注99mTc-MIBI SPECT相位分析测得左心室不同步以及患者体重指数对药物保守治疗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发生心脏性死亡事件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第三部分18F-FDG PET心脏代谢显像与心脏磁共振成像在测定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功能参数方面的比较目的:左心室功能是评价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重要因子。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比较18F-FDG PET心肌代谢显像与心脏磁共振成像测量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功能参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差异,计算两种方法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评价18F-FDG PET显像测量左心室功能的准确性。方法:89例(男69例,女20例,年龄(55±13)岁)确诊为心力衰竭的患者,并于一周内均行心脏18F-FDG PET心肌代谢显像和心脏磁共振成像。18F-FDG PET心脏代谢显像分别应用门控心肌显像QGS软件与4D-MSPECT软件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心脏磁共振成像测得的左心室功能参数进行相关性检验以及Bland-Al tman一致性检验。结果:18F-FDG PET显像(分别应用QGs软件、4D-MSPECT软件)与心脏磁共振成像在左心室容积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方面相关性良好(QGS:LVEDV:r=0.92:LVESV: r=0.92:LVEF:r=0.76:4D-MSPECT:LVEDV:r=0.93:LVESV:r=0.94:LVEF: r=0.75:p均<0.001).18F-FDG PET显像应用QGS软件所得LVEDV及LVESV(LVEDV192.3±91.4ml;LVESV140.3±85.8ml)低于心脏磁共振成像所得结果(LVEDV220.3±90.7ml:LVESV158.9±85.8ml),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8F-FDG PET心脏代谢显像与心脏磁共振成像在测定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功能参数方面相关性良好,但是两种方法测定左心室功能参数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不能完全互相代替。临床应用18F-FDG PET心脏代谢显像测量左心室功能参数时应谨慎参考。
谢博洽[4](2012)在《放射性核素显像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门控心血池断层显像与心脏磁共振成像测量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右心功能参数(左、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及舒张末期容积,左、右心室射血分数),测定两种方法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评价门控心血池断层显像的准确性。方法:采用门控心血池断层显像和心脏磁共振成像,对32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男性24人,女性8人,平均年龄51±14岁)进行前瞻性研究,分别测定左、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以及左、右心室射血分数,比较两种显像测量结果的相关性、一致性。结果:门控心血池断层显像所得左、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及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188ml±68m1;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229m1±68ml;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117ml±37ml;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70ml±36m1)均低于心脏磁共振检查(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216m1±70ml;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261m1±69ml;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144ml±37ml;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95m1±37m1;p均<0.001)。尽管两种方法在测算左心室射血分数之间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19%±7%与19%±7%; p=0.23),门控心血池断层显像所获得的右心室射血分数却高于心脏磁共振检查结果(32%±9%与26%±6%;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门控心血池断层显像与心脏磁共振成像在左、右心室容积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测定方面相关性良好(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0.83;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r=0.88;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0.86;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r=0.86;左心室射血分数:r=0.89;p均<0.001),而在测量右心室射血分数时两种方法的相关系数较低(r=0.62;p<0.001)。通过分析左、右心室容积大小差异(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对两种方法测量右心室功能参数结果间偏差的影响发现,当左、右心室容积大小差异较大时,门控心血池断层显像更容易低估右心室舒张末期及收缩末期容积(r=0.61;r=0.68;p均<0.001),进而高估右心室射血分数(r=-0.55;p<0.001)结论:门控心血池断层显像与心脏磁共振成像在测定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参数方面相关性良好,但在左、右心室容积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应谨慎参考门控心血池断层显像获得的右心室功能参数。目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通过对冠状动脉进行血运重建,改善存活心肌的血流灌注,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本研究的目的在于:(1)采用一种新的、更为简便的、结合了心肌存活程度与存活范围的半定量评分方法——心肌“存活指数”,评价99mTc-MIBI/18F-FDG SPECT检测存活心肌,并探讨存活指数与CABG术前左心功能及术后短期恢复的关系。(2)进一步探讨在该评分系统下,3支冠状动脉支配区域(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以及左心室5局部心肌(心尖部、前壁、间壁、侧壁、下后壁)的存活状态,及与CABG术前左心功能及术后短期恢复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0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间,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且术前进行了99mTc-MIBI心肌灌注/18F-FDG心肌代谢SPECT检查、有明确心肌梗死病史的冠心病患者。排除合并心脏肿瘤、室壁瘤形成并且进行了室壁瘤切除手术、合并严重的心脏瓣膜病且进行了瓣膜置换术、CABG不成功、术后院内死亡患者。综合99mTc-MIBI心肌灌注和18F-FDG心肌代谢SPECT图像结果,对所有患者的17个心肌节段进行半定量评分(0=灌注、代谢正常;1=灌注-代谢不匹配;2=灌注-代谢部分不匹配;3=灌注-代谢匹配),并计算出总体心肌“存活指数”(17节段分值总和/17),3支冠状动脉支配区心肌“存活指数”(各支配区节段分值总合/对应节段数)以及左心室5节段心肌“存活指数”(各区域节段分值总合/对应节段数)。分析上述各项心肌“存活指数”与CABG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术后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辅助通气时间以及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结果:共67例患者入选(男性60人,女性7人,平均年龄63±10岁)。患者的总体心肌“存活指数”为0.68±0.43。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支配区的心肌“存活指数”分别为0.83±0.74,0.30±0.68及0.85±0.89。左室心尖部、前壁、间壁、下后壁、侧壁的心肌“存活指数”分别为1.84±1.23,0.67±0.84,0.61±0.91,1.05±1.10,0.30±0.68。相关性分析发现,总体心肌“存活指数”与术前LVEF(r=-0.67, p<0.001)、LVEDD(r=0.66, p<0.001)以及术后ICU观察时间(r=0.56,p<0.001)、辅助通气时间明显相关(r=0.51,p<0.001)。且出现术后低心排、并发症患者的总体心肌“存活指数”明显高于未出现低心排、并发症者(0.91±0.42与0.56±0.38,p=0.002;0.86±0.43与0.57±0.39,p=0.006)。进一步分析发现,前降支、右冠状动脉支配区以及左心室前壁、下后壁的心肌“存活指数”与术前LVEF及LVEDD明显相关(p均<0.05),而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支配区以及左心室前壁、侧壁的心肌“存活指数”与术后ICU观察时间和辅助通气时间密切相关(p均<0.05)。对比出现和未出现术后低心排综合征以及并发症患者的局部心肌“存活指数”证实,前者的回旋支供血区域,即左心室侧壁的心肌“存活指数”明显高于后者(p均>0.05);。结论:通过99mTc-MIBI心肌灌注/18F-FDG心肌代谢SPECT显像和心肌“存活指数”评分方法,可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存活心肌评估,而总体心肌“存活指数”与患者CABG术前心功能以及术后短时间内恢复情况密切相关。此外,3支冠状动脉供血区域以及前壁、侧壁的心肌“存活指数”也是影响患者恢复的重要因素。
李河北,王茜,岳明纲,王玉,张彩群,梁铁军,聂玉新,赵亚妹[5](2010)在《ECToolbox软件测量99Tcm-MIBI门控心肌显像左室射血分数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ECToolbox软件测量门控心肌显像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ECToolbox软件,将58例99Tcm-MIBI门控心肌显像患者按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分为<70 ml、70~100 ml及≥100 ml三组,分别测量并记录其R0、R1及R2的LVEF,并于1周内行门控心血池显像,比较两种显像LVEF测量值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 EDV<70 ml时门控心肌显像与心血池测量值没有相关性,3种测量值均被显着高估,R1值相对最接近门控心血池测量值。EDV在70~100 ml时,门控心肌显像与心血池显像测量值具有相关性,R1值与心血池显像测量值无显着差异。EDV≥100 ml时,门控心肌显像与心血池显像测量值具有极强的相关性,R0值与心血池显像测量值无显着差异。R0在EDV<70 ml和EDV≥100 ml时以及R1在各组中对心脏收缩功能是否正常的判断与心血池显像的一致性较好。结论门控心肌显像ECToolbox软件LVEF测量值与心血池显像的相关性与一致性均与EDV大小有关,EDV<100 ml时应使用R1值,但当EDV<70 ml时误差可能较大,EDV≥100 ml时应该使用R0值。
王晓梅,赵晓彬,李平,王翠华,龙进,黄云洲,史蓉芳,任自文[6](2010)在《门控心血池显像和组织学超声对比评价左心室机械运动同步性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门控心血池显像位相分析法在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机械运动同步性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3-10月我院住院的16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核素门控心血池显像位相分析方法获得左心室相角程宽度(PHB),左心室相角程标准差(PSD)作为评价左心室机械运动同步性的指标;并采用组织多普勒显像(TDI)技术测量左心室12个非心尖节段收缩期峰值速度距QRS起始点时间标准差(Ts-SD)作为评价左心室机械运动同步性指标,对这两种方法所得参数进行比较。结果门控心血池显像法测定左心室PHB[(91.79±40.14)°]和组织多普勒显像方法测量的Ts-SD[(27.74±13.00)ms]间有良好的相关性(r=0.83,P=0.000);门控心血池显像法测定左心室PSD[(20.59±12.30)°]与和组织多普勒显像方法获得的Ts-SD[(27.74±13.00)ms]中度相关(r=0.69,P=0.000)。心脏超声法测量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为(42.93±14.89)%;核素心血池法为(39.76±17.89)%,心脏超声法数值高于核素心血池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门控心血池显像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机械运动同步性的检测能够提供与TDI相似的信息,其可同时测量双室功能,测量射血分数更加准确,可以联合二种方法筛选心脏再同步治疗患者,提高心脏再同步治疗反应率,使更多的心力衰竭患者从心脏再同步治疗中获益。
李丽娟,冯贵生,张广伟,曹金红,任福林[7](2009)在《门控心肌显像QGS软件与心血池显像测量左室射血分数比较》文中认为心肌灌注显像及心血池显像是临床常用的核素心脏检查,前者可提供心肌的血流灌注情况,后者可以了解心脏的功能,这两方面信息对于冠心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价都具有重要的作用。Germeno等设计了一种三维测
刘炯,高桂珠,张宝牛[8](2009)在《门控心肌显像与超声心动图、心血池显像测定LVEF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静息门控99TCm-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与超声心动图、平衡法门控心血池显像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定方法之间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明确不同方法之间相互替代的可行性。方法:52例受试者行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超声心动图、平衡法门控心血池显像。结果:门控心肌显像LVEF值与超声心动图、心血池显像测量值呈正相关;不同病种用门控心肌显像测量的LVEF值均与其他两种方法无统计学差异;门控心肌显像正常组与疾病组LVEF值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静息门控心肌显像具有与心血池显像、超声心动图测量LVEF相互替代的可行性。
付巍,范岩,刘雪梅,陈征宇,谢卫华,刘韬,董庆华,秦丽红[9](2007)在《利用腺苷负荷门控心肌显像的心功能参数指标评价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利用腺苷负荷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的心功能参数评价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心功能和预后的价值。方法OMI组16例,正常对照组18例,两组均进行99m锝标记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Tcm-MIBI)腺苷负荷门控灌注显像,分析对比两组间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及左室壁运动情况。结果OMI组的LVEF(57.00±23.42)%低于正常对照组(76.44±11.68)%,而左室容积参数EDV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133.00±87.96)ml vs(67.11±19.21)ml和ESV(73.97±83.15)ml vs(17.17±11.36)ml;三维心室运动图像观察发现9例(56.3%)OMI患者出现室壁运动减弱;两组间心功能参数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腺苷负荷门控心肌灌注显像中测得的功能参数是评价左室功能的重要指标,其对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评价、疗效观察及预后判定均有重要意义。
李萍[10](2006)在《核医学图像重建算法与定量分析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核医学图像是功能成像,被广泛地应用于肿瘤的诊断、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研究等各个方面。目前的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仪(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仪(PET)得到的都是脑或心脏的三维信息,即人体器官在不同角度下的投影图像,所以图像重建算法的研究和实现对核医学影像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利用人体器官的断层图像进行相关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对临床诊断、治疗与预后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本论文叙述了图像重建的两大类算法:解析法和迭代法。由于SPECT采集的图像数据是不完全的,并且在数据采集过程中的噪声分布是随机的,所以迭代法更适用于SPECT中的图像重建。本论文主要对当今较为流行的一种迭代算法——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编程实现了该算法。最后用该程序对临床数据进行了处理,其重建结果较为理想。 第二,本论文对门控SPECT心肌灌注左心室功能参数的定量计算进行了研究,改进了一种基于“半球加圆柱”心肌模型的定量计算方法。该方法综合利用了半球加圆柱心肌模型及其分区,克服了用椭圆模型等常用方法的不足。实验表明,此法不仅对正常人左心室功能参数定量计算的结果同国内外相关报道的结果符合很好,对计算有缺损的左心室功能参数也取得了令人比较满意的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0 引言 |
| 1 常规参数测定 |
| 1.1 LVEF及其容积测定 |
| 1.2 右心室射血分数(righ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RVEF)及其容积测定 |
| 1.3 其他心室功能参数测定 |
| 2 操作重复性评价 |
| 3 采集方案优化 |
| 4 其他采集技术研究 |
| 4.1 CZT-SPECT平面重建研究 |
| 4.2 采集计数校正研究 |
| 4.3 收缩同步性研究 |
| 5 结语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 前言 |
| 研究现状、成果 |
| 研究目的、方法 |
| 1 对象和方法 |
| 1.1 对象 |
| 1.2 仪器与药物 |
| 1.3 静息及运动负荷心肌血流灌注断层显像 |
| 1.4 门控法心血池显像 |
| 1.5 数据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隐匿性冠心病 |
| 3.2 核素心肌血流灌注显像 |
| 3.3 门控法心血池显像及心肌功能参数 |
| 3.4 局限与不足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综述 不同影像方法对心功能评估的对比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门控心肌代谢i8F-FDG PET/CT相位分析与门控心肌灌注,C-MIBISPECT相位分析在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同步性方面的比较 |
| 引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门控静息心肌灌注91C-MIBI spect相位分析测量左心室同步性在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 |
| 引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18~F-FDG心肌代谢PET显像与心脏磁共振成像在测定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功能参数方面的比较 |
| 引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论文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
| 引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英文缩写词表 |
| 第二部分 |
| 引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英文缩写词表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99Tcm-MIBI门控心肌显像 |
| 1.3 99Tcm-RBC平衡法门控心血池显像 |
| 1.4 分组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门控心肌显像与门控心血池对LVEF测量值比较 |
| 2.2 门控心肌显像与门控心血池对左室收缩功能判断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99Tcm-MIBI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 |
| 1.3 99Tcm-RBC平衡法门控心血池显像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QGS软件的重复性 |
| 2.2 QGS软件测量LVEF值与心血池显像测量值的比较及相关性研究 |
| 2.3 QGS软件测量LVEF值与心血池显像测量值对左室收缩功能判断的比较 |
| 3 讨论 |
| 引言 |
| 第一章 核医学影像及图像重建简介 |
| 1.1 核医学及其发展 |
| 1.1.1 核医学的含义及分类 |
| 1.1.2 核医学的发展史 |
| 1.2 核医学影像 |
| 1.2.1 核医学影像简介 |
| 1.2.2 核医学影像的原理 |
| 1.2.3 核医学影像的显像方法 |
| 1.2.4 与其他影像方法的比较 |
| 1.3 核医学仪器——SPECT概述 |
| 1.3.1 SPECT简介 |
| 1.3.2 SPECT成像原理 |
| 1.4 图像重建概述 |
| 第二章 图像重建算法的研究 |
| 2.1 引言 |
| 2.2 解析法 |
| 2.2.1 二维投影 |
| 2.2.2 Fourier切片定理及Radon变换 |
| 2.2.3 滤波反投影法(FBP法) |
| 2.3 迭代法 |
| 2.3.1 算法原理 |
| 2.3.2 代数迭代法(ART法) |
| 2.3.3 最大似然期望法(MLEM算法) |
| 2.4 OSEM图像重建算法的研究 |
| 2.4.1 OSEM算法简介 |
| 2.4.2 OSEM算法的实现 |
| 2.4.3 临床数据实验 |
| 2.5 SPECT中的衰减校正 |
| 2.6 图像重建的发展前景 |
| 第三章 门控SPECT心肌灌注左心室功能参数定量计算方法 |
| 3.1 门控SPECT心肌灌注左心室功能定量计算概述 |
| 3.1.1 门控SPECT心肌灌注显像 |
| 3.1.2 门控SPECT心肌灌注左心室功能定量计算概述 |
| 3.2 现有算法简述 |
| 3.2.1 左心室内膜边界确定方法 |
| 3.2.2 左心室容积计算方法 |
| 3.3 利用“半球加圆柱”心肌模型计算左心室功能参数 |
| 3.3.1 选择图像 |
| 3.3.2 确定内膜边界 |
| 3.3.3 计算左心室功能参数 |
| 3.4 实验结果及结论 |
| 3.4.1 实验方法与结果 |
| 3.4.2 结论 |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