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节玉,邵东旭,裴志胜,黄宇志[1](2015)在《油酸2-乙基己酯的催化合成及性能》文中指出层析硅胶负载硫酸钛Ti(SO4)2经高温焙烧制得一种负载型固体酸TSG,采用XRD表征固体酸的组分;以TSG为催化剂,以油酸与2-乙基己醇为反应物,催化合成了油酸2-乙基己酯;通过FT-IR确认酯化产物的结构,并检测了酯化产物的主要理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固体酸TSG的组分为TiOSO4/Al0.5Si0.75O2.25;硅胶分散负载硫酸氧钛TiOSO4能提高TSG的酯化催化活性;优化条件下:酸醇物质的量比1∶1.2、催化剂5.3%(与油酸的质量比)、带水剂甲苯0.14mol(相对于0.1mol油酸)、反应时间80min,酯化率可达98.1%;酯化产物的黏度、碘值、皂化值(KOH)和酸值(KOH)分别为8.5mm2/s、58.5、141.2mg/g和0.4mg/g。
余亚玲[2](2013)在《乙炔二聚制备乙烯基乙炔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氯丁橡胶(CR)是2-氯-1,3-丁二烯经乳液聚合而制成的弹性体,于上世纪30年代由杜邦公司的华莱士·卡罗瑟斯首先制得,是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合成橡胶品种。和其他合成橡胶及天然橡胶相比,氯丁橡胶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耐油,耐热,耐燃,耐日光,耐老化,耐臭氧,耐酸碱,耐化学试剂。且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伸长率和可逆的结晶性,粘接性好。因此,它被广泛用于交通、建筑、轻工制造业和国防安全等领域。氯丁橡胶的生产工艺主要有乙炔法和丁二烯氯化法两种。现在国外主要采用丁二烯氯化法技术,而我国仍然采用的是乙炔法技术。乙炔二聚制备乙烯基乙炔(MVA)是乙炔法生产氯丁橡胶的重要操作单元,该操作单元的生产效率直接影响着整个氯丁橡胶产业的效益。我国的乙炔二聚技术一直采用上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引进的Nieuwland催化技术,该技术虽经过多年的改进,但仍存在乙炔转化率低、目标产物MVA的收率和选择性不高、副反应多等缺点。另外,生产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焦油状非挥发性的高聚物副产物,该高聚物不但会堵塞管路影响生产,而且还会在反应器壁和其它部位不断累积,使过程传热效率逐渐减弱。因此,有必要对乙炔二聚反应制备乙烯基乙炔的Nieuwland技术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本文主要针对乙炔二聚过程中MVA收率低、选择性差以及高聚物生成量大的缺点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探索研究。首先,实验向乙炔二聚的传统Nieuwland催化体系中添加适量稀土氯化物(REC1或REC2),通过研究发现:1)向乙炔二聚的传统Nieuwland催化体系中添加适量稀土氯化物可有效抑制高聚物生成;2)在80℃时添加稀土氯化物,可同时抑制目标产物MVA和主要副产物二乙烯基乙炔(DVA)的生成,但对DVA的抑制程度远大于对MVA,从而MVA/DVA值大大提高,从6左右提高至1060不等;3)在60℃和40℃时添加稀土氯化物REC1均会促进MVA的生成,60℃时MVA%从9%左右提高到10%左右,40℃时MVA%从5.5%提高到6.5%;4)60℃时添加REC2不影响MVA的生成,MVA%和Nieuwland催化体系下相同,为9%左右。40℃时添加REC2可促进MVA生成,MVA%也可提高到6.5%。其次,实验向传统的Nieuwland催化体系中分别添加吡啶、2-氯吡啶、2,6-二氯吡啶、4-甲基吡啶、2-氨基-5-氯吡啶五种配体,研究发现:1)添加五种配体可不同程度的抑制MVA的生成,MVA%从10%左右下降至4%6%不等,其中添加2-氯吡啶时MVA%最小,为4%左右;2)添加五种配体也会不同程度的抑制DVA的生成,DVA生成量从1.7%左右下降至0.1%0.5%不等,其中添加中添加2-氯吡啶时仅为0.1%左右;3)添加五种配体对DVA的抑制程度远大于MVA,故MVA的选择性都提高,从80%提高至80%90%不等,其中添加2-氯吡啶时升至了90%。然后,实验向Nieuwland催化体系(15.67g NH4Cl+30.75g CuCl+45ml蒸馏水+0.3ml盐酸)中添加不同量的尿素,研究发现:1)添加不同量的尿素均可以提高目标产物MVA的选择性;2)尿素的量不同对乙炔转化率的影响也不同,只有当添加尿素的量为0.1mol时乙炔的转化率才不会下降,量过多或过少都会抑制乙炔的转化,使乙炔转化率下降;3)当向Nieuwland催化体系中添加0.1mol尿素时,乙炔转化率保持不变,而MVA选择性提高,故MVA生成量增大,MVA%从10%增至13%左右;4)添加0.05mol、0.15mol、0.2mol尿素时,MVA选择性提高的同时乙炔转化率下降,最终MVA生成量减小。最后本文研究了各种酸对乙炔二聚的影响,研究中我们用硫酸、磷酸、硼酸替代传统Nieuwland催化剂中的盐酸,实验发现:1)用硼酸替代盐酸后MVA%基本保持不变,仍为10%左右,用硫酸和磷酸替换后MVA%均下降,分别下降为6%、8%;2)用磷酸时副产物DVA的生成量大大提高,其含量和MVA相当,故MVA/DVA值减小,反应结束时MVA/DVA值仅为1.2左右;3)用磷酸时乙炔的转化率大大提高,从传统Nieuwland催化体系下的21%提高至30%。
韩波,郭宏,王俏,宋延卫[3](2012)在《氯化铯非均相催化合成乙酸-β-萘酯》文中研究表明以氯化铯为催化剂,以乙酸酐和β-萘酚合成了乙酸-β-萘酯。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为:乙酸酐与β-萘酚的摩尔比1.3∶1、氯化铯用量0.5g、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40min,在此条件下,乙酸-β-萘酯产率达94.7%。催化剂重复使用5次,仍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
韩波,熊正伟[4](2011)在《尿素催化合成乙酸-β-萘酯》文中研究说明以尿素为催化剂,采用乙酸酐和β-萘酚合成乙酸-β-萘酯。乙酸-β-萘酯合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n(乙酸酐):n(β-萘酚)为1.2:1,催化剂尿素用量占β-萘酚物质的量的10%,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40 min,此条件下,收率达95.7%,催化剂可重复使用4次以上。
郑保辉[5](2011)在《蔗糖衍生物的合成及催化反应工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开辟新的蔗糖市场,系统地开展了可再生资源蔗糖的化学利用。在各种催化体系中对蔗糖及其衍生物三氯蔗糖和果糖深加工制备系列化合物,研究了产品性能及催化反应工艺。NH2S03H-SiO2催化糖类全乙酰化反应,产率高于90.0%。全乙酰化产物具有α-型选择性,催化剂重复利用七次,五乙酰葡萄糖产率仍高达93.8%。应用2-噻唑硫酮、苯并三唑和N-羟基苯并三唑为离去基团的活性酰化试剂合成了三氯蔗糖的关键中间体蔗糖-6-乙酸酯和蔗糖-6-丙酸酯,最高产率分别为73.1%和62.9%。CoCl2催化蔗糖与酸酐反应,以60.0%左右的产率选择性地制得天然产物3’-O-(4-甲氧苯甲酰基)蔗糖及其类似物。考察微波辐射下质子酸、配合物和金属盐催化葡萄糖脱水转化为5-羟甲基糠醛(HMF)的产率,筛选出高效催化剂ZnCl2。300 W微波辐射8 mmin,葡萄糖、果糖和蔗糖为原料HMF产率分别为54.6%、55.1%和80.6%,在油浴加热条件0.11 g/mL糖溶液,ZnCl2/糖质量比1/4,189℃反应60 min,以葡萄糖、果糖和蔗糖为原料HMF产率分别为37.7%、42.7%和57.7%。微波辐射对催化糖降解合成HMF有明显促进作用,以蔗糖为原料HMF产率高于使用葡萄糖和果糖。比较了三种大批量制备HMF的方法,其中MgCl2·6H2O催化蔗糖首先降解为5-氯甲基糠醛、再水解羟基制备HMF的路线,操作简单、产物分离方便。三氯蔗糖经两条路线分别制得新化合物1,6-二氯-1,6-二脱氧-2,3-O-异丙叉-β-D-呋喃果糖,产率为88.1%。以其为原料,经氯磺酰化、氨解合成含卤素原子的呋喃环构型氨基磺酸酯化合物,总产率47.4%。发现1,6-二氯-1,6-脱氧-2,3-O-异丙叉-β-D-呋喃果糖中基团离去活性由高到低为:Cl-6>OMs-4,C1-1。合成了两种未见报道的化合物6-0-苯甲酰基和6-叠氮-6-脱氧衍生物。以果糖为原料合成了托吡酯,三步反应总产率为42.3%,对托吡酯选择性水解异丙叉保护基、烷基化制备了N,N,O,O-四-乙基、N,N,O,O-四-丁基两种新的化学修饰物。以2,3:45-二-O-异丙叉-β-D-吡喃果糖为原料,经对甲苯磺酰化、选择性水解、分子内醚化、氧化,合成了桥环手性酮1,5-脱水-2,3-O-异丙叉-β-D-吡喃果糖-4-酮,总产率23.5%。它催化(E)-肉桂醇的不对称环氧化,产率和ee值分别为58.5%和17.7%,它催化1-O叔丁基二甲基硅基-(E)-肉桂醇的不对称环氧化,产率和ee值分别为4.9%和95.7%。
邓斌,张晓军,徐安武[6](2009)在《硫酸高铈改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合成衣康酸二甲酯》文中提出采用自制的硫酸高铈改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合成衣康酸二甲酯,考察了催化剂用量、醇酸物质的量比、反应时间、催化剂重复使用次数及带水剂等因素对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具有催化活性高,易分离回收,有一定的重复使用性等优势。适宜条件下衣康酸二甲酯收率可达93.8%。
刘勇,王俏[7](2007)在《磷钨酸催化合成乙酸-β-萘酯》文中研究说明以磷钨酸为催化剂,用乙酸酐和β-萘酚合成了乙酸-β-萘酯。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为:乙酸酐6 mL(0.06 mol)、β-萘酚7.2 g(0.05 mol)、磷钨酸1.0 g、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30 min,此时产率达96.8%。产品色泽好、后处理简单,催化剂可重复使用4次以上。
张理平[8](2007)在《H4SiW12O40催化合成乙酸-β-萘酯》文中提出以H4SiW12O40为催化剂,用乙酸酐和β-萘酚合成了乙酸-β-萘酯。结果表明,H4SiW12O40催化效果明显,产品后处理简单,催化剂可重复使用4次以上。乙酸-β-萘酯合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酸酐0.06 mol、β-萘酚0.05 mol、H4SiW12O401.0 g、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30 min,此时产率达93.5%。
李佳凤,易春艳,余爱农,叶明月[9](2006)在《碘催化合成乙酸-β-萘酯》文中提出以碘作催化剂,由β-萘酚与乙酸酐酰化反应合成了乙酸-β-萘酯。考察了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乙酸酐用量对乙酸-β-萘酯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溶剂、3.6 g(0.025 mol)β-萘酚、3.0 mL(0.032 mol)乙酸酐、0.634 5 g(0.002 5 mol)粒状单质碘、反应温度80℃、反应40 min的条件下,乙酸-β-萘酯的产率可达98.0%。
何节玉,钟明,刘艳辉[10](2004)在《ZrOCl2催化合成乙酸-β-萘酯》文中研究表明以氯氧化锆替代传统液体无机酸为催化剂,由乙酸酐和β-萘酚催化合成了乙酸-β-萘酯。较佳合成条件为:乙酸酐0.0275mol,β-萘酚0.025mol,氯氧化锆0.4g,油浴温度80℃,反应时间60min,产率达97.5%,产物色泽好,后处理简单,催化剂易回收后可重复使用5次以上。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实验部分 |
| 1.1 试剂与仪器 |
| 1.2 固体酸TSG的制备与XRD表征 |
| 1.3 酯化产物的合成与FT-IR测试 |
| 1.4 酯化率的计算 |
| 1.5 产物的理化性能测试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固体酸TSG的XRD分析 |
| 2.2 酯化催化剂的选择 |
| 2.3 TSG催化酯化带水剂的选择 |
| 2.4 其他反应条件的确定 |
| 2.5 酯化产物的FT-IR分析 |
| 2.6 酯化产物的理化性能 |
| 3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氯丁橡胶的发展 |
| 1.2 我国氯丁橡胶技术进展及与国外的差距 |
| 1.2.1 我国氯丁橡胶生产情况 |
| 1.2.2 国外氯丁橡胶进展 |
| 1.2.3 国内 CR 生产技术与国外的差距 |
| 1.3 氯丁橡胶单体的生产 |
| 1.3.1 乙炔法生产氯丁橡胶 |
| 1.3.2 丁二烯法生产氯丁橡胶 |
| 1.4 乙烯基乙炔的生产 |
| 1.4.1 乙烯基乙炔的性质 |
| 1.4.2 纽兰德催化体系下的乙炔二聚反应机理 |
| 1.4.3 纽兰德催化剂的不足及改进 |
| 1.5 稀土金属及其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
| 1.6 配位催化 |
| 1.7 尿素及其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 |
| 1.8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 1.8.1 主要研究目的 |
| 1.8.2 主要研究内容 |
| 2 稀土氯化物优化乙炔二聚的研究 |
| 2.1 前言 |
| 2.2 实验部分 |
| 2.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
| 2.2.2 实验装置及实验操作 |
| 2.2.3 实验计算方法 |
|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 2.3.1 稀土氯化物 REC1 对乙炔二聚的优化 |
| 2.3.2 稀土氯化物 REC2 对乙炔二聚的优化 |
| 2.4 本章小结 |
| 3 配体优化乙炔二聚的研究 |
| 3.1 前言 |
| 3.2 实验部分 |
| 3.2.1 实验试剂 |
| 3.2.2 实验操作 |
|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 3.3.1 不同配体对 MVA 生成量和选择性的影响 |
| 3.3.2 不同配体对 DVA 生成量的影响 |
| 3.4 本章小结 |
| 4 尿素优化乙炔二聚的研究 |
| 4.1 前言 |
| 4.2 实验部分 |
| 4.2.1 实验试剂 |
| 4.2.2 实验操作 |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 4.3.1 所加尿素的量对 MVA 生成量和选择性的影响 |
| 4.3.2 所加尿素的量对乙炔转化率的影响 |
| 4.4 本章小结 |
| 5 各种酸对乙炔二聚的影响 |
| 5.1 前言 |
| 5.2 实验部分 |
| 5.2.1 实验试剂 |
| 5.2.2 实验操作 |
|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 5.3.1 不同酸对 MVA 生成量和选择性的影响 |
| 5.3.2 不同酸对 DVA 生成量的及 MVA/DVA 值的影响 |
| 5.3.3 不同酸对乙炔转化率的影响 |
| 5.4 本章小结 |
| 6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蔗糖简介 |
| 1.2 蔗糖化学 |
| 1.2.1 糖苷键断裂化学反应 |
| 1.2.2 蔗糖羟基的选择性酯化反应 |
| 1.3 蔗糖衍生物 |
| 1.3.1 果糖 |
| 1.3.2 三氯蔗糖 |
| 1.3.3 蔗糖酯 |
| 1.4 "平台化合物"5-羟甲基糠醛 |
| 1.4.1 5-羟甲基糠醛简介 |
| 1.4.2 5-羟甲基糠醛的应用 |
| 1.4.3 5-羟甲基糠醛合成进展 |
|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6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 2 酸催化蔗糖糖苷键断裂反应及甲苷的合成 |
| 2.1 实验部分 |
| 2.1.1 仪器和试剂 |
| 2.1.2 实验操作 |
| 2.2 结果与讨论 |
| 2.2.1 1,6-二氯-1,6-二脱氧-2,3-O-异丙叉-β-D-呋喃果糖(64)的合成 |
| 2.2.2 甲基1,3-O-异丙叉-β-D-呋喃果糖苷(66)的合成 |
| 2.2.3 甲基α-D-葡萄吡喃糖苷(67)的合成 |
| 2.3 本章小结 |
| 3 NH_2SO_3H-SiO_2高效催化蔗糖等糖类的全乙酰化反应 |
| 3.1 实验部分 |
| 3.1.1 仪器和试剂 |
| 3.1.2 实验操作 |
| 3.2 结果与讨论 |
| 3.2.1 反应条件优化 |
| 3.2.2 各种糖的全乙酰化反应 |
| 3.2.3 产物的构型及结构表征 |
| 3.2.4 催化剂的循环利用性能 |
| 3.2.5 NH_2SO_3H-SiO_2催化全乙酰化反应机理 |
| 3.3 本章小结 |
| 4 碱、金属盐催化蔗糖酯的区域选择性合成 |
| 4.1 Et_3N/DBU催化蔗糖-6-乙酸酯的区域选择性合成 |
| 4.1.1 实验部分 |
| 4.1.2 结果与讨论 |
| 4.2 CoCl_2催化合成天然产物蔗糖-3’-酯及其类似物 |
| 4.2.1 实验部分 |
| 4.2.2 结果与讨论 |
| 4.3 本章小结 |
| 5 ZnCl_2催化蔗糖脱水降解为5-羟甲基糠醛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
| 5.1 微波辅助ZnCl_2催化蔗糖脱水制备5-羟甲基糠醛 |
| 5.1.1 实验部分 |
| 5.1.2 结果与讨论 |
| 5.2 5-羟甲基糠醛衍生物的合成 |
| 5.2.1 实验部分 |
| 5.2.2 结果与讨论 |
| 5.3 小章小结 |
| 6 糖类氨基磺酸酯化合物的合成 |
| 6.1 引言 |
| 6.1.1 托吡酯的化学修饰 |
| 6.1.2 其它氨基磺酸酯化合物 |
| 6.2 实验部分 |
| 6.2.1 仪器和试剂 |
| 6.2.2 托吡酯及其中间体HPLC分析条件 |
| 6.2.3 1,6-二氯-1,6-二脱氧-2,3-O-异丙叉-β-D-呋喃果糖氨基磺酸酯(132)的合成 |
| 6.2.4 1,6-二氯-1,6-二脱氧-2,3-O-异丙义-β-D-呋喃塔格糖氨基磺酸酯(134)的合成 |
| 6.2.5 1,6-二氯-1,6-二脱氧-2,3-O-异丙叉-β-D-呋喃果糖(64)化学性质研究 |
| 6.2.6 果糖合成托吡酯及其修饰物 |
| 6.3 结果与讨论 |
| 6.3.1 氨基磺酸酯基团的构建方法选择 |
| 6.3.2 1,6-二氯-1,6-二脱氧-2,3-O-异丙叉-β-D-呋喃果糖氨基磺酸酯(132)的合成 |
| 6.3.3 化合物64化学性质研究 |
| 6.3.4 托吡酯(118)的合成及纯度分析 |
| 6.3.5 托吡酯的化学修饰 |
| 6.4 本章小结 |
| 7 1,5-脱水-2,3-O-异丙叉-β-D-毗喃果糖-4-酮的合成及其催化烯烃不对称环氧化反应特性 |
| 7.1 实验部分 |
| 7.1.1 仪器和试剂 |
| 7.1.2 水解异丙叉保护基步骤HPLC分析条件 |
| 7.1.3 烯烃不对称环氧化产物HPLC分析条件 |
| 7.1.4 1,5-脱水-2,3-O-异丙叉-β-D-吡喃果糖-4-酮(160)的合成 |
| 7.1.5 1,2:4,5-二-O-异丙叉-β-D-吡喃果糖-3-酮(148a)的合成 |
| 7.1.6 酮催化烯烃不对称环氧化反应 |
| 7.2 结果与讨论 |
| 7.2.1 1-O-对甲苯磺酰基-2,3:4,5-二-O-异丙叉-β-D-吡喃果糖(161a)选择性水解4,5-异丙叉工艺优化 |
| 7.2.2 手性酮催化烯烃不对称环氧化反应机理 |
| 7.2.3 酮催化烯烃不对称环氧化反应结果 |
| 7.3 本章小结 |
| 8 结论 |
| 8.1 论文总结 |
| 8.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 8.3 本论文的局限性和后续工作建议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A:本文合成的新化合物一览表 |
| 附录B:本文使用的名称缩写 |
| 附录C:部分化合物结构表征附图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 申请专利情况 |
| 1 实验 |
| 1.1 试剂与仪器 |
| 1.2 合成 |
| 1.3 产物分析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物料摩尔比对产率的影响 |
| 2.2 催化剂用量对产率的影响 |
| 2.3 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
| 2.4 最佳条件稳定性实验 |
| 2.5 催化剂重复使用性能 |
| 3 结论 |
| 1 实验 |
| 1.1 试剂与仪器 |
| 1.2 合成 |
| 1.3 产物分析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物料比对产率的影响 |
| 2.2 催化剂用量对产率的影响 |
| 2.3 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
| 2.4 最佳反应条件稳定性实验 |
| 2.5 催化剂重复使用性能 |
| 3 结论 |
| 1 实验部分 |
| 1.1 试剂与仪器 |
| 1.2 合成 |
| 1.3 产物分析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FT-IR谱图 |
| 2.2 催化剂用量对产率的影响 |
| 2.3 物料比对产率的影响 |
| 2.4 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
| 2.5 催化剂重复使用性能 |
| 3 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