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晓中[1](2022)在《基于“职普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文中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趋势,就是从过去作为层次的职业教育,向作为类型的职业教育转变,也就是职业教育从原有的教育大体系分离出来,成为与整个普通教育体系并行的独立体系。但从长远来看,构建作为类型的、与普通教育完全分离的职业教育独立体系并不是一种适当的选择。要从深层次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真正建立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走"职普融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之路才是一种重要选择。因此,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要素是"职普融通"。"职普融通"是完善现代教育体系、真正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的关键一着;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育人与育才有机统一的重要一环;是提升职业教育地位、从深层次破解和纠正歧视职业教育的根本所在。建立"职普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在于本科教育,构建与普通教育既相对分离,但并行不悖、相互融通,又层类交错、有机统一的现代职业高等教育体系框架是建设高质量职业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路向。
段兰兰[2](2021)在《多场景下微课程建构与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实践》文中指出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面对网络文化的冲击,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普遍面临文化素养偏低、价值观偏差、理想信念缺失、情绪易受支配等诸多问题,传统的课程教育作用逐渐弱化,亟待新的辅助教育手段来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微课程通过建构主义实现学生移动学习、线上学习,其多场景下的建构能力可以满足教师不同的教学场景需求。当前,微课程等现代化网络教育手段顺应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与后疫情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契合,以多场景教学模式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效果,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文基于微课程提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效果、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拓宽人文素养培育渠道等可行路径,为多场景下微课程建构与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孙刚成,弓倩影[3](2021)在《教育现代化视域下的科学与人文契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科学与人文出现了明显的分离,对科学的过度重视与依赖和对人文的淡化,衍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为此,在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视域下,通过分析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内涵及其融合的必要性,提出实施科学与人文兼备的课程设置改革、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营造校园的人文气氛和转变重科学轻人文的教育价值观念等促进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对策,有利于更有质量的教育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有利于培养更加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并日益趋向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赫迪[4](2021)在《高校音乐教育培养人文素养的意义与策略》文中指出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逐渐受到重视。音乐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知识技能和审美能力,也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息息相关。本文主要阐述音乐教育对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符合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再从扭转传统教学理念、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力量建设等方面,提出高校音乐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
刘敏[5](2021)在《智慧教育背景下教师智能教育素养要求及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智慧教育背景下,智能教育素养是教师的关键素养之一,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分析当前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相关政策与研究现状,在结合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对人工智能教育素养进行定义,肯定人工智能与教育结合的形式,并从基础层面、资源层面、模式层面确定教师人工智能教育素养的培养提升路径。
张江艳[6](2021)在《慎独和尊严:激发学生追求卓越的潜质——基于人文素养理念的应用文写作远程在线教学设计和实践》文中研究说明远程在线教学,慎独教育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实践证明,开展基于人文素养理念的应用文写作教学,通过以精神成人为目标的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以开启人生智慧为目标的课堂教学体系设计,把慎独教育和尊严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激发学生追求卓越方面取得了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比率明显增大。慎独和尊严相融合的教育能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意义和价值,找到做人和做事的平衡点,从而激发学生追求卓越的潜质,并最终成长为精神成人的高素质劳动者。
汤颖,董玉莲[7](2021)在《红色文化促进小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教学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人文素养对小学生健全人格养成、对话思维培养、社会责任感提升和共同体精神的培育等具有促进作用。通过红色知识的传播、红色精神的弘扬以及红色实践的开展促进小学生人文知识、人文情怀以及人文行动的养成。小学教育教学行动中,应有意识地通过系列教学设计促进红色文化对小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价值实现,即:以小学生的红色文化基础为起点,设计人文素养提升的教学目标;以小学生人文素养问题为基点,建构红色文化教学融入的内容框架;以"传统+现代"混融方法为媒介,丰富红色文化融入课堂的作用载体;以人文素养表现为评价内核,激发红色文化促进人文素养提升的评价动力。
陶文俊[8](2021)在《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育途径》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教育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下义务教育的发展需要,小学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现阶段小学信息技术的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维和人文能力三大组成部分。在本文中简要介绍了人文素养培育的目标,在现阶段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宝贵意见。
纪元,张桓,李秀媛,王晶晶,周翠,潘佳佳[9](2021)在《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医学生人文素养融入思政课教学机制,基于两者之间相通的理论知识、教育原理与培养模式,关注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培育医学生道德品质和医学的伦理精神,引导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思政课教育背景下,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机制还需加强研究,实现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与思政课程教育水乳交融,并贯穿于医学生求学整个过程,在此探讨两者关联性、两者的融合机制,为新时代医学高校的教育改革提供启示或借鉴。
蔡恒[10](2021)在《从名师到明师的化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策略探析》文中认为分析从名师到明师的价值追求变化,研究名师到明师视角下化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价值追求,并从人文素养、专业技能、授课技能、信息素养等方面,对从名师到明师的化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策略加以探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要素 |
| 二、“职普融通”中职业本科教育建设的路向及依据 |
| 第一,高等教育的界定与定位。 |
| 第二,“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的关系走向。 |
| 第三,专业与学科的关系。 |
| 第四,学生成长的无限可能性。 |
| 第五,社会心理的倾向。 |
| 三、现代职业高等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 |
| 一、多场景下的微课程建构 |
| 二、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现状 |
| 三、微课程在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中应用的可行性 |
| (一)顺应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 |
| (二)契合后疫情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
| (三)多场景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
| 四、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实践 |
| (一)通过微课程突破人文素养培育瓶颈 |
| (二)通过微课程塑造高职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
| (三)通过微课程拓宽人文素养培育渠道 |
| 五、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反思 |
| (一)进一步强化人文素养宣传教育工作 |
| (二)进一步提升人文素养教育教学水平 |
| (三)进一步完善人文素养培育课程数据库 |
| 一、人文与科技融合的内涵 |
| (一)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的融合 |
| (二)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融合 |
| (三)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 |
| 二、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
| (一)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 |
| (二)科技的不断发展需要现代化教育中融合科学与人文教育 |
| (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需要科学教育融合人文教育 |
| 三、教育现代化视域下实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对策 |
| (一)实施科学与人文兼备的课程设置改革 |
| (二)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
| (三)营造校园的人文气氛 |
| (四)转变重科学轻人文的教育价值观念 |
| 一、高校音乐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
| (一)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 |
|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 (三)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
| 二、高校音乐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
| (一)扭转传统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
| (二)优化课程设置 |
| (三)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
| (四)注重人文素养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
|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加音乐鉴赏教育 |
| 结 语 |
| 一、智能教育素养概述 |
| (一)科技素养 |
| (二)数据素养 |
| (三)人文素养 |
| 二、人工智能教育素养构建 |
| (一)基础层面:开设智慧学习课程 |
| 1.智能教学课程目标。 |
| 2.智能教学课程内容。 |
| 3.智能教学课程评价。 |
| (二)资源层面:建设智能化教学资源环境 |
| 1.智能化设备的使用。 |
| 2.平台资源的建设。 |
| (三)模式层面:形成智能化教学体系 |
| 1.微格教学模拟课堂。 |
| 2.结合智慧教室开展教学。 |
| 三、结语 |
| 一、实践:因素分析见本质,统计图表显成效 |
| (一)相同的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案,不同的学习理念和激励机制 |
| (二)因时适变,激发学生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力 |
| 二、设计:融合慎独概念和尊严理念,激发学生追求卓越的潜质 |
| (一)整体教学设计 |
| 1.设计理念:在追求尊严、养成慎独中走向精神成人 |
| (1)激活“慎独”教育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
| (2)突破做人、做事、作文一体化教学的瓶颈 |
| 2.设计方案:有机融合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走向精神成人 |
| (二)教学体系设计 |
| 1.设计理念:在追求尊严、养成慎独中开启人生智慧 |
| 2.设计方案:逐层推进思考,帮助学生开启人生智慧 |
| 三、思考:调动学习原动力,重识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
| 一、小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现实意义 |
| 二、红色文化促进小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作用向度 |
| (一)通过红色知识的传播培养小学生的人文底蕴 |
| (二)通过红色精神的弘扬培养小学生的人文情怀 |
| (三)通过红色实践的开展培养小学生的人文行动 |
| 三、红色文化融入小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教学设计路径 |
| (一)以小学生的红色文化基础为起点,设计人文素养提升的教学目标 |
| (二)以小学生人文素养问题为基点,建构红色文化教学融入的内容框架 |
| (三)以“传统+现代”混融方法为媒介,丰富红色文化融入课堂的作用载体 |
| (四)以人文素养表现为评价内核,激发红色文化促进人文素养提升的评价动力 |
| 四、结语 |
| 一、人文素养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缺失现状 |
| (一)信息技术教材 |
| (二)教学环节 |
| (三)评价导向 |
| 二、小学信息技术人文素养培育的目标 |
| 三、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 |
| (一)提升教师素养,发挥教师榜样作用 |
| (二)加强师生互动,打造良好人际关系 |
| (三)合理挖掘教材,适时渗透人文素养 |
| 四、结束语 |
| 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观的阐述 |
| 二、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
| 三、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机制 |
| (一)教育理念的融合 |
| (二)教育资源的融合 |
| (三)教育机制的融合 |
| 四、医学生人文素养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 |
| (一)转变思政教育观念,完善思政教育教学保障 |
| (二)改革教学方法与模式,让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 |
| 五、结语 |
| 一、 从名师到明师的价值追求变化分析 |
| 二、 名师到明师视角下化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价值追求 |
| 三、 从名师到明师的化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策略 |
| (一)人文素养发展策略 |
| (二)专业技能发展策略 |
| (三)授课能力发展策略 |
| (四)信息素养发展策略 |
| 四、 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