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鑫羽[1](2021)在《设施吊蔓瓜菜立式喷杆喷雾沉积分布规律研究与机具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由于设施温室大棚内空间密闭、光照不足、高温高湿的环境因素,加上棚室内天敌数少、作物对病害的抵抗力低的特点,设施种植作物的病虫害发病几率要高于大田露天种植的作物。因此,设施种植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任务更加严峻,难度也更大,对防治技术和装备的需求更高。目前设施内作物病虫害化学防治主要采用植保机械进行茎叶喷雾的施药方法,植保机械施药的主要部位就是在作物冠层。不同生长期的作物冠层结构并不完全相同,冠层的叶面积、叶面积指数、株高、株距等参数有一定的差异性,而目前已有的施药方法,未针对作物冠层的特性进行差异化施药。针对目前设施植保施药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进行了以下研究。1)以现有常用的背负式电动喷雾器与背负式风送喷雾机为研究对象,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苏嘴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蔬菜大棚中以西瓜、辣椒等设施典型种植作物为靶标作物进行了喷雾试验,探究了现有机具在作物冠层的喷雾沉积规律,尤其是对作物冠层的上、中、下层以及每层叶片的正、反面的雾滴密度进行了讨论,得到了影响雾滴沉积分布规律的因素,以及现有施药器械的优缺点,为新型设施植保机具的设计与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2)针对设施吊蔓甜瓜种植方式,设计立式喷杆喷雾机构,并运用CFD模拟技术对其进行了不同结构参数(喷头型号、安装角度、喷头间距)和工作参数(压力、流量、高度)下的沉积分布规律的研究,并依据研究结果确定了立式喷杆喷雾机构最优参数。3)运用垂直雾量分布测试仪和激光粒度仪对立式喷杆喷雾机构沉积分布规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喷雾压力对立式喷杆喷雾装置雾量大小有影响,而对雾量分布均匀性无明显影响;喷雾距离为0.5 m时雾量分布均匀性最好;当喷雾压力增高时,立式喷杆不同喷雾高度的雾滴粒径减小,但雾滴粒径总体随喷雾高度呈现波浪形变化。4)以立式喷杆喷雾装置为核心,结合设施温室空间结构、农机农艺结合的要求,设计研制了履带式立式喷杆喷雾机,并对其关键零部件进行了相关的设计、计算与选型,运用Pro/Engineer设计适用于设施吊蔓瓜菜的履带立式喷杆喷雾机数字化样机,运用CAXA CAD电子图板2019(x64)进行工程图纸的绘制并进行了样机的试制加工。履带式立式喷杆喷雾机可实现人药分离的遥控式施药,可根据作物施药需求进行差异化施药,减少药液施药量,提高雾滴在冠层分布的均匀性和农药有效利用率;并可保障作业人员安全,对农药减施与缓解土地面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5)以背负式喷雾器与背负式风送喷雾机为CK对照,于山东省寿光市中国农业科学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的日光温室进行履带式立式喷杆喷雾机的喷雾沉积试验。结果表明:履带式立式喷杆喷雾机在甜瓜作物上整株作物雾滴密度均值为111.33个/cm2,叶片正面雾滴密度略高于背面;不同采样点间雾滴密度变异系数为11.52%,同一采样部位的雾滴密度变异系数范围为13.46%~38.83%,证明履带式立式喷杆喷雾机分布均匀性较好,优于背负式喷雾器与风送式喷雾机,可满足设施温室吊蔓甜瓜的行间施药作业要求,达到农机与农艺结合的目标。
张婷[2](2016)在《甘蔗中耕施肥培土机搅拌肥料装置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甘蔗是我国最大宗的热带作物,其种植面积占我国糖料种植面积的85%以上,2013年我国种植甘蔗约181.6万公顷,且甘蔗中耕管理是甘蔗生产中极为重要的工序。目前我国现有微耕机及小型甘蔗中耕培土机劳动强度大、功能不全面、工作效率较低;国外大型甘蔗施肥机存在行距宽、价格高、结构复杂等问题。为此,在3ZSP-2型甘蔗中耕施肥培土机的基础上,创新设计了搅拌肥料装置,并对排肥装置的排肥规律进行试验研究,不仅提高了排肥均匀度及稳定性,同时也解决了传动轴易断裂、辅助用工多、工效低等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搅拌肥料装置的设计和研究:采用叶轮通过固定轴安装固定在施肥桶内,隔离栅、上下漏板直接安放于施肥桶内,易于拆装且把搅拌前肥料挡在叶轮之上,减小叶轮转动阻力,能实现3种肥料的搅拌而不架空,减少辅助用工,提高了工效和降低作业成本。并根据排肥装置的结构尺寸确定了搅拌肥料装置的总体尺寸和结构。运用CAD软件进行二维设计,进而在三维建模软件Solid Edge中建立搅拌肥料装置三维模型并进行运动仿真,总结机构运动特点,校核理论参数,通过样机试验,验证机构合理性。(2)传动装置的设计和研究:通过改变传动装置的结构方式,优化设计的变速箱降低制造成本,创新设计的连接传动轴,运用Solid Works软件仿真及ANSYS软件对传动轴进行受力变形分析,得出变形量较小可忽略,即设计合理,提高机具作业稳定性。(3)试验与结构优化:根据试制样机以排肥均匀度为目标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到三组显着影响因素。根据得到三组因素进行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由数据分析与处理软件SAS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到排肥装置的最佳参数组合及影响排肥规律的数学模型,并对Box-Behnken试验得到的因素水平最优组合进行试验验证。(4)结果表明:通过Box-Behnken试验得出影响排肥均匀度的主要因素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为:刮板宽度>刮板角度>前进速度;排肥均匀度随各因素参数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最佳组合参数为:刮板宽度48.4 mm、刮板角度16.5°、前进速度1.09 m/s。最后,对最优组合方案进行试验验证,得知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值相符,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均匀度达到92.3%,开沟深度为16.6 cm,开沟深度稳定性系数相应达到92.9%,高于一般施肥机行业标准的要求(85%),肥料覆盖率为100%,甘蔗损伤率为1.8%,纯工作小时生产率为0.51 hm2/h,作业效果达到国家标准。
卢春琳[3](2014)在《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设施农业是在人工调控的环境下,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其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设施农业装备水平。本课题主要针对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未来发展,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更好更快的发展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对国内外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了详细论述,为福建省发展设施农业装备提供实际参考。通过对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指出了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设施设计建造不规范,设施数量多而档次和利用率低;生产机械设备和工具少、机械化程度低;设施环境调控能力差;农机类人才短缺;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低;政府补贴力度不够、技术推广不到位;土地使用问题等方面。再利用SWOT分析法对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全面分析,认为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优势与劣势同在,机遇与威胁并存。主要优势体现在区位、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方面,但设施技术和资金、管理仍是制约着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最后,从福建省的实际情况出发,基于国内外设施农业装备的具体情况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深入研究分析,指出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发展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一要注重设施农业发展的质量,区域化布局,注重与粮食协调发展,推行无公害生产;二要加强设施农业装备研发力度,把微耕机、微滴灌、卷帘机、CO2发生器等装备作为研发重点,并注重完善设施标准体系;三要加大设施农业装备投入、加强监管、宣传和服务;四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农业技术人才培养。本课题研究成果可为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提供参考。
谭仁忠[4](2010)在《单轮水田耕整机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耕整机在我国南方水田生产机械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度以铁牛的美名享誉三湘,为实现机械化耕作代替人力、畜力耕作,高效、低耗、低成本的优势奠定了其历史的地位,由于其重量轻、操作简单、成本低、效益高等特点,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但是近几年来出现了一系列与单轮耕整机有关的安全事故,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给人民造成了生命安全危害,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由于原有耕整机的结构上存在设计缺陷以及使用过程中违规操作等原因导致了现有事故频频发生,通过对现有耕整机安全事故发生的现象和特征的深入调查了解,找出其主要原因和发生机理,结果表明:发生安全事故主要是单轮耕整机,主要由于结构设计上的不合理导致了单轮耕整机的稳定性能较差,因此耕作过程侧翻现象时有发生,加上操作人员的违章操作等其他人为因素最终导致了事故的发生,因此本文选取湖南现有单轮水田耕整机两种代表机型(1ZD-20、1ZSQ-25)进行安全性能研究。本文主要侧重从理论对耕整机的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进行稳定性能分析,找出现有机型结构设计的不足。首先对其进行受力分析,再对单轮耕整机的重心进行测试和求解,找出其重心的三维参数,结合实际机组参数对影响安全性能有关的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各因素的变化对侧翻安全系数的影响,具体表现为:1.行驶速度、最小转弯半径、转弯角度、配重等因素是影响安全性能的关键因素;2.配重对安全稳定力矩影响比较明显,增加配重是提高现有机型安全系数最快最直接的办法;3.转向角度一定程度影响了安全系数,控制最大转向角度可以较好的控制侧翻力矩产生,行驶速度大小影响相对较小,但是过大速度也是必须避免的,最小转弯半径影响最小,因此对最小转弯半径可以许可的情况下适当的加大。对1ZD-20型耕整机采取加重和减速方法,对其侧翻安全系数进行分析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侧支点加重是影响耕整机转弯安全系数的主要因素,其次是耕整机安装方式,行驶速度影响最小。三个因素不同水平之间的最优组合为:采用行驶方向左侧安装侧支点有利于耕整机的重心平稳,重心点的水平分布靠近稳定三角形的内侧,增加了稳定力矩,采用低速行驶降低了离心力矩的大小,即减少了侧翻力矩的产生,增加侧支点的重量,迅速提高了稳定力矩的大小对加装摩擦式离合器结构机型进行了相应的侧翻安全性能影响分析和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加装离合器后改变了重心位置,降低整机的重心高度、设置最大转弯角度等改进措施对安全系数都有较大的提高,其中铁牛王提高45%,三牛机型提高20%以上;对于三牛牌1ZD-20耕整机进行田间试验表明,改后相对改前整体安全系数有较大提高,田间无侧翻现象发生。尤其是在最高行驶速度情形下,无配重的情形下安全系数较改前提高了近30%。对于铁牛王1ZSQ-25耕整机进行田间试验表明,改后相对改前整体安全系数有明显提高,从0.68提高到了1.32,田间无侧翻现象发生。最后在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有单轮耕整机结构设计上安全性能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方案,从降低重心高度、偏置重心偏移量、增加配重、限制行驶速度和转弯半径等参数上改进,同时对离合器结构模式、控制方式、安全防护方式等多方面安全保护形式进行改进,最终在结构形式和操控结构布局方面得以合理的改进和提升,保证了耕整机作业的安全性,增强了现有耕整机的安全稳定性能。从机型结构分析和田间平衡稳定性研究入手,根本上找出安全性能不足的内在原因,达到弥补单轮耕整机的安全性能不足,提高安全使用性能的目的,为农业生产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农业装备。
四川省农机局行业指导处[5](2007)在《列入《2007-2009年四川省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的企业及产品名单》文中认为2006年12月30日四川省农机管理局、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川农机发[2006]125号”联合签发了“关于《2007-2009年四川省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的公告”,现将公告内容摘要刊登如下,以飨读者。全文请查阅四川省农机化信息网。
本刊编辑部,刘振营[6](2002)在《2001年中国农机市场20种热点产品》文中研究表明 随着近几年农业经济结构和种植结构的调整,中国农机市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机产品产销量分品种有升也有降。有些品种如小四轮拖拉机、农用车和小麦联合收割机等前些年产销量较大的传统"老三样"农机产品,近两年销量下滑;有些产品则表现出较强劲的增长态势,特别是有些产品的某些品种在某些地区产销量呈上升趋势;也有些品种用户有需求而市场无合适的产品。
支杏珍[7](2000)在《傻牛牌多功能农用机具》文中研究表明 由山东省高密市田丰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研制开发的傻牛牌手扶式独轮多功能农用机具,日前获得国家专利并投入批量生产。该机设计独特,采用单轮手扶操作,田间作业灵活方便,适应多种农作物的耕地、播种、施肥、灌溉、开沟、喷药、收割和田间运输等10余项作业
韦乃伟[8](2010)在《打造农机旗舰 挺进东盟市场——河池农机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文中研究表明一、东盟国家农机市场现状及前景在东盟10国中,有8个国家是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农机生产能力差,如柬埔寨、老挝、缅甸3个农业国的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仅占10%,迫切需要引进先进的新技术、新机具发展农业生产。目前,东盟国家农机产品仍主要靠进口。如缅甸、老挝等国对小型农机需求很大,包括手扶拖拉机、动力耕整机、割晒
韩春瑜[9](2010)在《基于和谐发展理念的TTMC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对于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发展,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企业。构建和谐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和谐企业必须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和谐的企业文化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石,和谐的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法。据统计中国有近3000万企业, 3亿多企业员工。如果这3000万企业健康和谐发展,3亿多员工快乐工作、生活达到小康水平,那将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作者通过对构建和谐企业,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研究,特别是所在企业TTMC(天津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通过传承和发展“铁牛”文化,构建具有TTMC特色的、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建设,并将其作为持久的原动力,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支撑天拖公司在新世纪不断实现新发展,探索基于和谐发展理念的企业文化建设,从而使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本论文的主要观点包括:构建和谐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建设好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只有用先进的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不断战胜落后的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企业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王琼[10](2005)在《云南省农业机械的选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根据云南山坝交错的情况以及各地的自然条件、耕作制度与经营项目,选择适宜本地区的农业机械装备,优化主机与农具的配套,充分发挥机械性能,提高农机利用率,尤其重要。为此,以云南省的地理条件和作为农业省的实际情况,就选择适合云南农业地理环境的农业机械、普及和促进农业机械发展进行了论述,有针对性地分析了目前国内的主流农业机械品种。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课题来源与背景 |
| 1.1.1 课题来源 |
| 1.1.2 课题背景及意义 |
| 1.2 设施植保机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 1.3 冠层结构在施药技术中的研究现状 |
| 1.4 本文研究目标及内容 |
| 1.4.1 研究目标 |
| 1.4.2 研究内容 |
| 1.4.3 技术路线 |
| 1.5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现有设施植保装备的雾滴沉积特性实验 |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材料 |
| 2.1.2 试验方法 |
|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2.2.1 雾滴粒径、雾滴密度、雾滴覆盖率测定试验 |
| 2.2.2 雾滴沉积量测定 |
| 2.2.3 农药有效利用率 |
| 2.3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立式喷杆喷雾装置喷雾沉积分布规律研究 |
| 3.1 单喷头雾滴粒谱规律研究 |
| 3.2 单喷头喷雾场CFD模拟 |
| 3.2.1 网格划分 |
| 3.2.2 流体计算模型选择 |
| 3.2.3 模拟参数设置 |
| 3.2.4 模拟结果与分析 |
| 3.3 立式喷杆喷雾场CFD模拟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立式喷杆沉积分布规律试验验证 |
| 4.1 立式喷杆雾滴粒谱规律研究 |
| 4.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4.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4.2 立式喷杆雾量分布规律试验 |
| 4.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4.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履带式喷杆喷雾机设计与试制 |
| 5.1 履带喷雾机整机设计方案 |
| 5.1.1 设计要求 |
| 5.1.2 设计方案 |
| 5.1.3 技术参数 |
| 5.2 履带喷雾机主要零部件设计 |
| 5.2.1 行走系统 |
| 5.2.2 喷杆喷雾系统 |
| 5.2.3 喷杆平衡系统设计与计算 |
| 5.2.4 高度调节单元设计 |
| 5.2.5 喷杆位置调节单元设计 |
| 5.3 数字化样机设计与试制加工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履带式立式喷杆喷雾机田间喷雾试验 |
| 6.1 实验目的与内容 |
| 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6.4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 7.1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
| 7.2 创新点 |
| 7.3 展望与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 |
| 1.2 国内外甘蔗中耕施肥培土机研究发展概况 |
| 1.2.1 国外研究发展概况 |
| 1.2.2 国内研究发展概况 |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方法 |
| 1.3.3 技术路线 |
| 1.4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整机结构与搅拌肥料装置设计 |
| 2.1 整机结构的设计与工作原理 |
| 2.1.1 整机结构的设计 |
| 2.1.2 工作原理 |
| 2.1.3 甘蔗中耕施肥培土机基本参数的设计 |
| 2.2 搅拌肥料装置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
| 2.2.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 2.2.2 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
| 2.3 搅拌肥料装置结构的设计 |
| 2.3.1 排肥装置结构类型及选用 |
| 2.3.2 搅拌器的选择及设计 |
| 2.3.3 上下漏板的选择及设计 |
| 2.3.4 隔离栅的选择及设计 |
| 2.3.5 固定轴的选择及设计 |
| 2.3.6 下肥料漏斗的优化设计 |
| 2.3.7 刮板的优化设计 |
| 2.4 Solid Edge ST4建立虚拟搅拌装置及仿真分析 |
| 2.4.1 虚拟搅拌装置的建立 |
| 2.4.2 虚拟样机检验分析与运动仿真 |
| 2.5 搅拌装置试验验证 |
| 2.6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排肥传动装置的设计 |
| 3.1 传动装置的结构分析与工作原理 |
| 3.1.1 传动装置结构分析 |
| 3.1.2 工作原理 |
| 3.2 排肥传动装置的设计 |
| 3.3 变速箱设计 |
| 3.3.1 安装位置设计 |
| 3.3.2 变速箱的设计分析 |
| 3.4 连接传动轴设计及三维模型的建立 |
| 3.4.1 结构设计 |
| 3.4.2 连接传动轴的建模及仿真 |
| 3.4.3 连接传动轴的有限元网格划分及应力分析 |
| 3.4.4 连接传动轴疲劳强度校核 |
| 3.5 结果与分析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排肥装置结构参数单因素试验及Box-Behnken试验 |
| 4.1 影响排肥规律的机具结构参数分析 |
| 4.1.1 肥料与排肥装置的运动过程分析 |
| 4.1.2 影响因素分析 |
| 4.2 试验内容 |
| 4.2.1 排肥装置结构参数单因素试验 |
| 4.2.2 排肥装置结构参数Box-Behnken试验 |
| 4.2.3 试验项目与方法 |
| 4.3 试验材料及仪器 |
| 4.4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 4.4.1 圆盘大小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 4.4.2 圆盘转速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 4.4.3 刮板间隙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 4.4.4 刮板角度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 4.4.5 刮板宽度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 4.4.6 前进速度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 4.4.7 单因素结果分析 |
| 4.5 Box-Behnken试验结果与分析 |
| 4.5.1 中心组合试验试验设计及方法 |
| 4.5.2 结果与分析 |
| 4.5.3 试验验证 |
| 4.6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搅拌肥料装置的试验与分析 |
| 5.1 试验标准 |
| 5.1.1 试验目的 |
| 5.1.2 试验方案与要求 |
| 5.1.3 试验项目与方法 |
| 5.2 试验地条件 |
| 5.3 试验数据与检测结果 |
| 5.4 试验总结及技术经济指标分析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研究创新点 |
| 6.2 主要研究结论 |
| 6.3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设施农业与设施农业装备概念 |
| 1.1.1 设施农业概念 |
| 1.1.2 设施农业装备概念 |
| 1.2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 1.2.1 选题的背景 |
| 1.2.2 选题的意义 |
| 1.3 国内外设施农业发展概况 |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 2 国内外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现状与趋势 |
| 2.1 发达国家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现状与趋势 |
| 2.1.1 发达国家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现状 |
| 2.1.2 发达国家设施农业装备发展趋势 |
| 2.2 我国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 |
| 2.2.1 我国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现状 |
| 2.2.2 我国设施农业装备发展存在的问题 |
| 3 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现状与问题 |
| 3.1 福建省设施农业现有装备类型 |
| 3.1.1 建筑设施 |
| 3.1.2 生产设备和工具 |
| 3.1.3 环境调控装备 |
| 3.2 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发展基本情况 |
| 3.2.1 福建省设施种植装备基本情况 |
| 3.2.2 福建省设施养殖装备基本情况 |
| 3.3 圣和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设施蔬菜种植调研情况 |
| 3.4 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 3.4.1 设施设计建造不规范,设施数量多而档次低,利用率低 |
| 3.4.2 生产机械设备和工具少、机械化程度低 |
| 3.4.3 设施环境调控能力差 |
| 3.4.4 农机类人才短缺 |
| 3.4.5 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低 |
| 3.4.6 政府补贴力度不够、技术推广不到位 |
| 3.4.7 土地使用问题 |
| 4 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的SWOT分析 |
| 4.1 福建省发展设施农业装备的优劣势分析 |
| 4.1.1 优势(Strengths)分析 |
| 4.1.2 劣势(Weaknesses)分析 |
| 4.2 福建省发展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的机遇与威胁 |
| 4.2.1 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
| 4.2.2 威胁(Threats)分析 |
| 4.3 分析结论 |
| 5 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 5.1 注重设施农业的发展,提高设施农业发展质量 |
| 5.1.1 结合市场需求,实行区域化布局,因地制宜发展 |
| 5.1.2 适当扩大栽培规模 |
| 5.1.3 加强设施农用地管理,注重与粮食协调 |
| 5.1.4 树立品牌意识,推行无公害生产 |
| 5.2 加大设施农业装备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 |
| 5.2.1 联合高校、研究所及企业力量,实施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研究 |
| 5.2.2 加大设施农业生产机械设备和工具的使用和研发 |
| 5.2.3 加强面向大量农户的简易智能化产品研发 |
| 5.2.4 注重规范设计建造,完善标准体系 |
| 5.3 加强设施农业装备投入、监管、服务和宣传 |
| 5.3.1 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设施农业装备购置补贴的力度 |
| 5.3.2 加强设施农业装备安全监管 |
| 5.3.3 逐步完善设施农业技术装备服务体系 |
| 5.3.4 做好信息宣传工作,引导农民应用设施农业装备 |
| 5.4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农业技术人才培养 |
| 6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的意义 |
| 2 本课题的历史与现状 |
| 2.1 耕整机的发展现状 |
| 2.2 耕整机的结构类型 |
| 2.3 耕整机的安全性研究 |
| 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 3.1 研究技术路线 |
| 3.2 研究主要内容 |
| 第二章 耕整机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
| 1 事故表现特征 |
| 2 事故产生的原因分析 |
| 第三章 耕整机田间作业行驶稳定性分析 |
| 1 耕整机受力分析 |
| 2 重心位置测试与计算 |
| 2.1 重心位置的测试 |
| 2.2 重心位置的计算 |
| 3 侧翻安全系数计算 |
| 3.1 侧翻安全系数定义 |
| 3.2 影响侧翻安全系数的单因素试验 |
| 3.4 各因素的变化对侧翻安全系数的影响 |
| 第四章 田间试验及结果分析 |
| 1 加重和减速对侧翻安全系数影响的单因素试验 |
| 1.1 加重对两种类型耕整机的安全系数影响 |
| 1.2 减速对两种类型耕整机的安全系数影响 |
| 1.3 加重减速共同作用下对两种类型耕整机的安全系数影响 |
| 2 加装离合器对侧翻安全系数的影响试验 |
| 2.1 改进前后对耕整机的安全性能影响试验 |
| 3 改进后的田间试验 |
| 3.1 三牛牌1ZD-20田间试验 |
| 3.2 铁牛王1ZSQ-25田间试验 |
| 第五章 单轮水田耕整机安全性能改进方案 |
| 第六章 结论 |
| 1 结论 |
| 2 建议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导论 |
| 1.1 问题的提出 |
| 1.2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 1.3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路线 |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 2.1 和谐发展 |
| 2.2 公司治理及现代企业制度 |
| 2.3 企业文化建设理论 |
| 2.4 企业伦理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
| 第三章 TTMC 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 3.1 我国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历程 |
| 3.2 我国农业机械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
| 3.3 TTMC 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
| 第四章 基于和谐发展理念的TTMC 企业文化建设 |
| 4.1 TTMC 企业文化建设宗旨和目标 |
| 4.2 TTMC 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 |
| 4.3 TTMC 基于业务流程优化的组织架构调整 |
| 4.4 TTMC 企业文化与员工激励 |
| 4.5 TTMC 履行社会责任与商誉提升 |
| 4.6 TTMC 企业文化建设与“铁牛”品牌培植 |
| 第五章 TTMC 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 |
| 5.1 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
| 5.2 社会效益稳步提高 |
| 第六章 本文创新成果及研究展望 |
| 6.1 本文创新成果 |
| 6.2 本文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云南自然条件 |
| 2 云南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
| 3 适宜推广使用的农机选型及分析 |
| 3.1 耕作机械 |
| 3.1.1 农用拖拉机 |
| 3.1.2 微型耕作机 |
| 3.1.3 耕整机械 |
| 3.1.4 旋耕机 |
| 3.2 种植机械 |
| 3.3 植保机械 |
| 3.4 收获机械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