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强[1](2021)在《2020年国外啤酒行业技术动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汇总和分析了2020年国外的ASBC(美国酿造化学家协会)、Journal of Institute of Brewing(欧洲酿造机构期刊)、MBAA(美国酿造者协会)和Brewing Science(酿造科学)的重要论文。通过跟踪国外啤酒研究人员的工作,可以把握近期国外啤酒行业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开阔国内啤酒研究人员的视野。
魏金艳[2](2020)在《戊糖片球菌与酿酒酵母共发酵啤酒的研制》文中认为相比于普通市售啤酒,共发酵啤酒含有大量的活菌与有机酸,口感独特,同时具备较高的益生价值与宽广的市场前景。本研究首先从自然发酵液中筛选出用于制备共发酵啤酒的戊糖片球菌,其次通过单因素实验结合酒精度、乳酸产量与高级醇的含量确定共发酵啤酒的最佳制备工艺,最后分析共发酵啤酒的风味成分,进一步研究共发酵啤酒的保质期。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从自然发酵液中筛选出用于制备共发酵啤酒的戊糖片球菌。比较了从自然发酵食品中分离到的6株戊糖片球菌的生长与发酵特性,发现戊糖片球菌WQ-5具有环境适应性高、发酵能力较好等特点,共发酵实验中发现WQ-5对酿酒酵母的发酵能力抑制程度最小,啤酒感官评定良好,因此采用WQ-5进行后续实验。(2)在种子液的制备、发酵工艺与酒花添加量三个方面对共发酵啤酒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驯化后的戊糖片球菌种子液需培养7 h,酿酒酵母种子液需培养13 h。共发酵啤酒最佳发酵工艺为:酿酒酵母与戊糖片球菌的接种比例1:50,接种量10%,发酵温度15℃,在此工艺下制得的啤酒中乳酸含量4.93 g/L,酒精度4.24%,高级醇总量为80.72 mg/L,有轻微的柠檬香气。当酒花添加量为25μL/L时,感官评价最好。(3)对共发酵啤酒的风味物质与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未发酵麦汁、共发酵啤酒与市售啤酒中共测定到49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醇类9种,酯类20种,醛类8种,酸类6种,酮类3种,此外还有烯烃类1种,酚类2种。共发酵啤酒与市售啤酒中含有的风味物质的数量相同,但是香气成分差异显着,共发酵啤酒中酸类、醇类与酯类所占比例分别为41.02%、28.50%与22.71%,仅在共发酵啤酒中检测到9-癸烯酸与肉桂烯,所用对照(市售啤酒)中酸类、醇类与酯类所占比例分别为14.35%、44.99%与39.37%。在4℃的条件下贮存期为9 d,贮藏过程中WQ-5与酿酒酵母的活菌数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107 CFU/mL,酒精度与有机酸的含量波动范围小,口感无明显变化。
吴梓萌[3](2020)在《上面酵母细胞回收方式对小麦啤酒风味的影响》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小麦啤酒以其独具特色的酯香(乙酸乙酯和乙酸异戊酯)和酚香(4-乙烯基愈创木酚和4-乙烯基苯酚)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在德国,小麦啤酒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上面发酵特色啤酒。酿酒酵母的连续再接种是啤酒酿造工业中的重要操作,因为进行酵母扩培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成本较高。因此,对啤酒厂来说,采取一种高效的方式进行酵母回收意义重大。在本文中,我们研究了两种不同的上面酵母回收方式对酵母细胞形态的变化以及对成品小麦啤酒质量的影响,包括主发酵期从取样阀回收酵母和降温后从发酵罐锥底回收酵母。小试规模下,在三个100L锥形发酵罐(Cylindro Conical Fermenter,CCF)中进行三组平行实验,主要在三个时间点进行取样,(1)酵母细胞刚接入发酵罐,(2)发酵罐刚降温到0℃,(3)0℃后贮5天进行取样操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上面酵母细胞的形态。沉积于锥形罐底的酵母细胞受到低温、酒精、发酵罐压力、渗透压和液压等应激因素的影响,对比取样阀回收的酵母(0代酵母记为G0),从锥形罐底回收酵母(1代酵母记为G1、2代酵母记为G2)的细胞壁褶皱更明显以及凹陷程度会增加。随着接种次数的增加,细胞壁表面的芽痕数量增多,细胞褶皱和凹陷程度加深更明显,细胞形态变得更加不规则。整个实验过程为15天(包括发酵过程和成熟过程),在15天取样过程中对酵母细胞的物理特性(总酵母细胞数、酵母细胞平均直径、酵母结团率、细胞活力)、发酵液外观糖度、双乙酰、酒精、p H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从锥形罐底部回收的酵母进行再酿造时,整个发酵过程悬浮在酒液中的细胞数较少、酵母结团率降低、细胞活力下降;发酵液降糖速度减慢,因此达到双乙酰峰值的时间延长;产生的酒精较多;p H在整个发酵过程中都比较低。通过检测成品啤酒的理化指标,包括色度、浊度、乳酸、总酸、苦味和可发酵糖,结果表明,以从锥形罐底部回收的酵母酿造的成品小麦啤酒中浊度、乳酸、总酸、苦味和可发酵糖含量相对较高。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分析成品小麦啤酒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乙醛、DMS、甲酸乙酯、乙酸乙酯、乙酸异丁酯、甲酸乙酯、乙酸异戊酯、己酸乙酯、辛酸乙酯、正丙醇、异丁醇、异戊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小麦啤酒中的特征风味4-乙烯基愈创木酚(4VG)和4-乙烯基苯酚(4VP)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回收方式的酵母进行再酿造时,啤酒中的乙醛、异丁醇和异戊醇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从取样阀回收上面酵母再酿造的成品啤酒中乙醛、异丁醇和异戊醇的含量分别为2.07 mg/L、79.63 mg/L和44.36 mg/L,从锥形发酵罐底部回收上面酵母再酿造的成品啤酒中乙醛、异丁醇和异戊醇的含量分别为1.02 mg/L、98.54 mg/L和48.39 mg/L,所有检测值的含量都在浅色啤酒的正常含量范围之内。对成品啤酒进行感官品评,发现从锥形发酵罐底部回收上面酵母进行再接种酿造的成品小麦啤酒的酸感较明显,高级醇含量较高,从而造成头痛感明显,并且从外观上看,啤酒的浊度增加。此外,连续再接种都加剧了这些影响。
王燕[4](2020)在《基于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memoQ的《野菌啤酒》(第六章)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篇论文笔者选择了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memoQ作为辅助翻译工具。现如今的memoQ已经将术语库、机器翻译、错误检查等融为一体。这些功能不仅能够提升翻译效率,还可以保证翻译质量。本次翻译实践运用memoQ工具辅助翻译生物应用型文本,本文选取的是Jeff Sparrow的关于啤酒野菌发酵的着作Wild Brews第六章,这两章主要讲述了比利时三种着名啤酒的野菌发酵过程以及比利时几处着名的酒厂。选取章节有大量啤酒名称、专业术语以及啤酒厂名称。笔者在翻译时需要处理的重难点是专业术语的提取与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操作以及人名地名的翻译。根据这些难点为线索,笔者做了如下工作:首先在译前准备阶段,将与源文本有关的专业术语进行整理与总结,利用memoQ进行术语提取并翻译;在译中阶段,注重翻译质量的把控,总结人名地名的翻译标准;在译后阶段人工与机器翻译进行结合,将译文提交审校并修改,从而极大的提高翻译效率。
郝建秦,Ronald Pattinson[5](2019)在《19世纪末期的德国酸啤酒》文中指出本文综述了十九世纪末期德国酸啤酒产品的基本情况。这些啤酒产品信息,主要来自德语的酿造技术出版物,如酿造教科书及相关化学期刊。其中大部分材料均为德文,而且从未被翻译成英文,本文的内容主要是作者个人翻译,因此,可能会存在一些错误,敬请读者指出。在本文中,介绍了一些目前已经不再生产的十九世纪末期的酸啤酒风格的啤酒产品,主要内容包括产品的质量指标,如原麦汁浓度、酒精度等,这些数据大多来自19世纪德国出版的相关化学学术期刊杂志;同时,还有这些酸啤酒产品的品种和风格特点,以及受欢迎程度。
秦程广[6](2018)在《一种含D-松醇功能成分发酵饮料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D-松醇作为D-手性肌醇甲基化的衍生物,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且是一种已被证实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目前对于D-松醇活性功能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侧重于降血糖功能。本论文探讨以富含D-松醇的角豆粉(carob powder)为原料,利用酿酒酵母-乳酸菌共生发酵,制备一款含D-松醇功能成分且具有独特风味和营养价值的发酵饮料。本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分析实验,优化了角豆粉中D-松醇的提取工艺和提取液发酵工艺,确定最佳工艺条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该含D-松醇功能成分发酵饮料的降血糖活性;检测发酵饮料的部分成分,得出以下结果:(1)确定了角豆粉中D-松醇的最佳提取工艺。以D-松醇提取得率为考察指标,设计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优化D-松醇的提取工艺,确定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为1:6(g/mL),提取温度为60℃,提取时间为2 h,提取次数为2次。在此条件下,D-松醇提取得率为5.91%。(2)确定了提取液的最佳发酵工艺。以总糖利用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Plackett-Burman实验和响应面分析实验,对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糖浓度120mg/mL,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42h,接菌条件:酿酒酵母: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比例为2:1:1,接菌量为12%,在此条件下总糖利用率达80.9%。(3)体内动物实验选择SD大鼠作为实验对象,模拟建立2型糖尿病(T2DM)动物模型,设置不同浓度受试样品剂量组并进行为期4周的干预实验。结果表明,含D-松醇功能成分发酵饮料对T2DM大鼠的高血糖水平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当给予患病大鼠D-松醇剂量为60mg/(kg·d)的发酵饮料后,T2DM大鼠的血糖下降率达8.42%。通过对实验大鼠其他与血糖相关理化指标的检测,结果表明含D-松醇发酵饮料在改善T2DM大鼠胰岛素抵抗现象、提高患病大鼠对葡萄糖耐受能力等方面有显着性作用。(4)发酵液成分检测,实验测定出发酵液中D-松醇含量为1.81 g/100 mL,总糖含量为2.18 g/100mL,蛋白质含量为502 mg/100 mL,脂肪含量为3.33 mg/100mL,酒精含量为0.46%(体积分数),钙含量为55.9 mg/100 mL,钾含量为294 mg/100mL,钠含量为 171 mg/100mL,铜含量为 5.75μg/100mL,锰含量为 6.46x10-2mg/100mL,硒含量为 9.39 μg/100 mL。
刘乔,姚国强,李晶,胡殿庚,张和平[7](2016)在《乳酸菌与酵母菌混合发酵及冻干菌粉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试验研究了Lactobacillus plantarum P-8与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QH2-2高密度混合发酵培养基、发酵条件优化及其冻干菌粉的制备。通过对氮源、发酵温度以及接菌工艺的优化证实以大豆蛋白粉为氮源,30℃同时接菌能获得更高的L.plantarum P-8和S.cerevisiae QH2-2活菌数(分别为5.98×109 CFU/mL和3.15×107 CFU/mL),较优化前分别提高了2.11倍和3.09倍。在此基础上,上发酵罐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证实同时接菌(L.plantarum P-8 6%和S.cerevisiae QH2-2 1%),30℃下前7 h通空气,7 h后不通气条件下,L.plantarum P-8活菌数可达到1.66×1010CFU/mL,S.cerevisiae QH2-2活菌数可达到6.21×107 CFU/mL,较上发酵罐前分别提高了2.77倍和1.97倍。L.plantarum P-8和S.cerevisiae QH2-2混合发酵液经冷冻干燥获得L.plantarum P-8的活菌数2.91×1011 CFU/g,S.cerevisiae QH2-2的活菌数1.10×109 CFU/g。上述菌种的混合发酵为益生菌发酵剂和微生态制剂的制备提供了参考。
闫彬,贺银凤[8](2012)在《酸马奶中乳酸菌与酵母菌的共生发酵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内蒙古锡盟地区酸马奶中分离出的1株乳酸菌和1株酵母菌进行混合培养,初步确定双菌混合发酵的最佳培养条件:双菌发酵计数乳酸菌活菌数的最佳发酵温度为30℃摇床培养12h再转到37℃静置培养,最佳发酵时间为20h,脱脂乳中添加的营养成分最优配方为蛋白胨1g/100mL、蔗糖0.5g/100mL、酵母浸粉0.5g/100mL;双菌发酵计数酵母菌活菌数的最佳发酵温度为37℃静置培养8h再转到30℃摇床培养,最佳发酵时间为32h,脱脂乳中添加的营养成分最优配方为蛋白胨0.5g/100mL、蔗糖0.5g/100mL、酵母浸粉0.5g/100mL;选用乳酸菌与酵母菌质量比1:1作为菌种配比。同时在最佳生长条件下探讨乳酸菌与酵母菌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后发酵对二者共生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促进乳酸菌生长的活性物质生成的时间为12h以前(即将酵母菌在5号配方中30℃摇床培养),促进酵母菌生长的活性物质生成的时间应为16h以前(即将乳酸菌在1号配方中37℃静置培养),在后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与酵母菌双菌培养的活菌数都极显着高于单菌培养(P<0.01)。
闫彬[9](2012)在《一组乳酸菌与酵母菌共生关系和风味代谢产物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内蒙古锡盟地区酸马奶中分离出的1株乳酸菌和1株酵母菌进行混合培养,初步确定双菌混合发酵的最佳培养条件:双菌发酵计数乳酸菌活菌数的最佳发酵温度为30℃摇床培养12h,再转到37℃静置培养,最佳发酵时间为20h,脱脂乳中添加的营养成分最优配方是:蛋白胨1g/100mL、蔗糖0.5g/100mL、酵母浸粉0.5g/100mL;双菌发酵计数酵母菌活菌数的最佳发酵温度为37℃静置培养8h,再转到30℃摇床培养,最佳发酵时间为32h,脱脂乳中添加的营养成分最优配方为蛋白胨0.5g/100mL、蔗糖0.5g/100mL、酵母浸粉0.5g/100mL;选用乳酸菌与酵母菌1:1(m/m)动作为菌种配比。同时在最佳生长条件下探讨乳酸菌与酵母菌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后发酵对二者共生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促进乳酸菌生长的活性物质生成的时间为12h以前(即将酵母菌在5号配方中30℃摇床培养),促进酵母菌生长的活性物质生成的时间应为16h以前(即将乳酸菌在1号配方中37℃静置培养),在后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与酵母菌双菌培养的活菌数都极显着高于单菌培养(P<0.01)。在最佳生长条件下测定了双菌培养体系中的风味代谢产物,以单菌培养作为对照,结果如下:通过测定游离氨基氮含量可以看出酵母菌水解蛋白能力要强于乳酸菌;在双菌培养基中有利于产出更多的风味物质,例如乙醛、乳酸、丁二酮等;乳酸菌和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都可以利用苹果酸和酒石酸作为碳源进行生长,在柠檬酸的利用上,乳酸菌可以进行柠檬酸代谢,而酵母菌以产生柠檬酸为特点,暗示了二者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双菌培养基中甲酸、乙酸、丙酸的产量在不同时期都高于单菌培养过程中的生成量。
吴斯日古冷[10](2011)在《内蒙古西部地区酸面团中酵母菌和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对内蒙古西部地区酸面团中的酵母菌和乳酸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并结合PCR-DGGE方法对其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为保护内蒙古西部地区酸面团中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和进一步开发利用酸面团中酵母菌和乳酸菌资源提供了基础数据。内蒙古西部地区7个盟市28份酸面团样品的pH值为2.78-5.13,滴定酸度值(TA)为8.30-15.50mL;样品中乳酸菌总数为6.56-8.72 Log cfu/g,酵母菌总数为4.13-6.37 Log cfu/g,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比乳酸菌的普遍低2个数量级。从28份酸面团样品中共分离出酵母菌85株,采用26S rDNA D1/D2序列分析法鉴定结果为:43株酿酒酵母(S.cerevisiae,50.59%)、22株矮小假丝酵母(C. humilis,25.88%)、6株德布尔有孢酵母(T.delbrueckii)、3株异常毕赤酵母(P. anomala)、2株海洋酵母(K.exigua)、2株库德里阿兹威(氏)毕赤酵母(P.kudriavzevii)、2株近平滑假丝酵母(C. parapsilosis)、2株洛德酵母(L. elongisporus)、1株淀粉毕赤酵母(P. farinosa)、1株季也蒙毕赤酵母(P. guilliermondii)、1株粘性红圆酵母(Rh.mucilaginosa);共分离到乳酸菌108株,采用16S rDNA序列分析法鉴定结果为:37株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33.94%)、14株柠檬明串珠菌(Le.citreum,12.84%)、10株食窦魏斯氏菌(W.cibaria)、8株类消化乳杆菌(L.paralimentarius)、7株融合魏斯氏菌(W.confusa)、7株瑞士乳杆菌(L. helveticus)、4株明登乳杆菌(L.mindensis)、3株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Lactococcus lactis subsp. lactis)、3株弯曲乳杆菌(L.curvatus)、3株红色乳杆菌(L.rossiae)、2株肠膜明串珠菌(Le.mesenteroides)、2株短乳杆菌(L.brevis)、2株贵州乳杆菌(L.guizhouensis)、2株旧金山乳杆菌(L.sanfranciscensis)、2株壳状乳杆菌(L.crustorum)、1株发酵乳杆菌(L.fermentum)、1株耐久肠球菌(E.durans)。结合PCR-DGGE方法研究了28份酸面团中酵母菌和乳酸菌的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S.cerevisiae和L.plantarum、L.sanfranciscensis分别是样品中优势酵母菌种群和优势乳酸菌种群,并发现经典分离鉴定法和PCR-DGGE法在研究同一个酸面团样品中微生物多样性时有很大的差异性:前者会因操作人员主观因素造成目标微生物种群的丢失,分离数量也会受到影响;而后者受到检测极限和样品中死细胞的影响,结果会有一定的偏差。所以结合该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才能准确和全面地描述内蒙古西部地区酸面团样品中微生物的组成。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原料方面: |
| 糖化技术方面 |
| 发酵及啤酒过滤技术方面 |
| 啤酒微生物技术方面 |
| 啤酒检测技术方面 |
| 啤酒稳定性和风味方面 |
| 新产品和新技术方面 |
| 结束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啤酒简介 |
| 1.1.1 啤酒发展概述 |
| 1.1.2 啤酒营养价值 |
| 1.2 啤酒生产原料 |
| 1.2.1 水 |
| 1.2.2 谷物 |
| 1.2.3 酒花制品及其代替物 |
| 1.2.4 酿酒酵母 |
| 1.2.5 乳酸菌 |
| 1.3 啤酒发酵工艺 |
| 1.3.1 上面发酵 |
| 1.3.2 下面发酵 |
| 1.3.3 共发酵 |
| 1.4 啤酒的风味 |
| 1.4.1 啤酒的滋味 |
| 1.4.2 啤酒的香气成分 |
| 1.5 共发酵啤酒的研究现状 |
| 1.5.1 乳酸菌与酵母共发酵啤酒 |
| 1.5.2 酵母与酵母共发酵啤酒 |
|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材料 |
| 2.1.1 实验材料 |
| 2.1.2 试剂 |
| 2.1.3 培养基 |
| 2.1.4 仪器与设备 |
| 2.1.5 主要溶液 |
| 2.2 检测方法 |
| 2.2.1 pH的测定 |
| 2.2.2 总酸的测定 |
| 2.2.3 活菌数的测定 |
| 2.2.4 残糖的测定 |
| 2.2.5 酒精度的测定 |
| 2.2.6 气相色谱法测定啤酒中高级醇与酯的含量 |
| 2.2.7 气相质谱法测定啤酒中的香气成分 |
| 2.2.8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啤酒中有机酸含量 |
| 2.2.9 感官评价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发酵工艺流程 |
| 2.3.2 种子液制备 |
| 2.3.3 戊糖片球菌的筛选 |
| 2.3.4 共发酵工艺的优化 |
| 2.3.5 共发酵啤酒中风味物质的测定 |
| 2.3.6 储存期间共发酵啤酒的稳定性 |
| 3 结果与讨论 |
| 3.1 戊糖片球菌的筛选 |
| 3.1.1 戊糖片球菌的生长能力 |
| 3.1.2 戊糖片球菌对酒精的耐受能力 |
| 3.1.3 戊糖片球菌的驯化 |
| 3.1.4 戊糖片球菌对啤酒发酵的影响 |
| 3.1.5 戊糖片球菌对啤酒感官评价的影响 |
| 3.1.6 小结 |
| 3.2 共发酵工艺的优化 |
| 3.2.1 种子液培养时间的确定 |
| 3.2.2 接种比例对啤酒发酵的影响 |
| 3.2.3 接种量对啤酒发酵的影响 |
| 3.2.4 发酵温度对啤酒发酵的影响 |
| 3.2.5 酒花油添加量对啤酒感官评价的影响 |
| 3.2.6 小结 |
| 3.3 共发酵啤酒的风味物质与稳定性 |
| 3.3.1 共发酵啤酒的风味物质 |
| 3.3.2 共发酵啤酒的稳定性 |
| 3.3.3 小结 |
| 4 结论 |
| 4.1 全文总结 |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 4.3 展望 |
| 5 参考文献 |
| 6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7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啤酒简介 |
| 1.1.1 啤酒历史 |
| 1.1.2 小麦啤酒的介绍 |
| 1.2 影响小麦啤酒风味的研究 |
| 1.2.1 啤酒酵母菌株对小麦啤酒的影响 |
| 1.2.2 麦汁组分对小麦啤酒的影响 |
| 1.2.3 发酵罐类型对小麦啤酒的影响 |
| 1.2.4 发酵温度对小麦啤酒的影响 |
| 1.3 国内外酵母回收的研究 |
| 1.4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意义和研究内容 |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 2.1.1 酿造原料 |
| 2.1.2 实验试剂 |
| 2.1.3 实验仪器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麦汁制备 |
| 2.2.2 酵母活化 |
| 2.2.3 酵母扩培 |
| 2.2.4 上面发酵小麦啤酒的酿造工艺 |
| 2.2.5 上面酵母回收方式 |
| 2.2.6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酵母细胞 |
| 2.2.7 啤酒发酵过程中外观糖度的测定 |
| 2.2.8 啤酒发酵过程中酵母生理状态的测定 |
| 2.2.9 啤酒发酵过程中双乙酰的测定 |
| 2.2.10 啤酒发酵过程中酒精含量的测定 |
| 2.2.11 啤酒原麦汁浓度的测定 |
| 2.2.12 成品上面发酵小麦啤酒中理化指标的测定 |
| 2.2.13 成品上面发酵小麦啤酒中风味物质的测定 |
| 2.2.14 成品上面发酵小麦啤酒的感官品评 |
| 2.3 统计学分析 |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
| 3.1 引言 |
| 3.2 啤酒发酵过程中分析检测的结果 |
| 3.2.1 啤酒发酵过程中酵母细胞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的结果 |
| 3.2.2 啤酒发酵过程中外观糖度的变化比较 |
| 3.2.3 啤酒发酵过程中总酵母细胞数的变化比较 |
| 3.2.4 啤酒发酵过程中酵母细胞直径的变化比较 |
| 3.2.5 啤酒发酵过程中酵母细胞结团率的变化比较 |
| 3.2.6 发酵结束时酵母细胞的活力 |
| 3.2.7 啤酒发酵过程中双乙酰的变化比较 |
| 3.2.8 啤酒发酵过程中酒精含量的变化比较 |
| 3.2.9 啤酒发酵过程中pH的变化比较 |
| 3.2.10 锥形发酵罐压力对酵母细胞的影响 |
| 3.3 成品小麦啤酒分析检测的结果 |
| 3.3.1 酵母回收方式对成品小麦啤酒理化指标的影响 |
| 3.3.2 酵母回收方式对成品小麦啤酒风味化合物的影响 |
| 3.3.3 感官品评 |
| 3.4 本节结论 |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 4.1 结论 |
| 4.2 创新点 |
| 4.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 Abstract |
| 摘要 |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 1.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
| 1.2 Objective and Significance |
| Chapter Two Introduction to Translation Tasks |
| 2.1 Content of the Source Text |
| 2.2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
| 2.3 Requirements of the Target Readers |
|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Practice Process |
| 3.1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 |
| 3.2 Efforts During Translation |
| 3.3 Feedback after Translation |
| 3.3.1 Post-Translation Review |
| 3.3.2 The Query Feedback Mechanism |
| 3.3.3 The Function Quality of Assurance |
|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of Wild Brews |
| 4.1 Understanding |
| 4.2 Expression |
| 4.2.1 The Translation of Proper names |
| 4.2.2 The Problems after Feedback Review |
| 4.3 Revision |
| 4.3.1 The Revision of the Tables |
| 4.3.2 The Revision after Review |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 5.1 Summary |
| 5.2 Limitation |
| 5.3 Suggestions |
| Bibliography |
| Acknowledgements |
| Appendix Ⅰ Part of the translation of Wild Brews |
| Appendix Ⅱ Terms |
| 柏林白啤酒(Berliner Weisse) |
| 柏林白啤酒(Berliner Weisse) |
| 柏林白啤酒的发展历史(Berliner Weisse) |
| Lichtenhainer |
| Lichtenhainer啤酒特点 |
| Gose |
| Gose啤酒现状 |
| Gose啤酒的发展历史 |
| Gose啤酒消失 |
| Gose啤酒重生 |
| Münster Alt |
| Deutscher Porter |
| Broyhan |
| Kotbusser |
| Adambier |
| Malzwein |
| 结论 |
| Old German Top-Fermenting Styles |
| Berliner Weisse |
| Berliner Weisse Today |
| Berliner Weisse History |
| Lichtenhainer |
| Lichtenhainer Characteristics |
| Gose |
| Gose Today |
| Gose in the Past |
| Gose Disappears |
| Gose Revival |
| Münster Alt |
| Deutscher Porter |
| Broyhan |
| Kotbusser |
| Adambier |
| Malzwein |
| Conclusion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糖尿病概况 |
| 1.1.1 糖尿病的定义 |
| 1.1.2 糖尿病的分类 |
| 1.1.3 2型糖尿病的病发机制 |
| 1.1.4 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
| 1.2 D-松醇的简介 |
| 1.2.1 D-松醇的植物来源 |
| 1.2.2 D-松醇的制备 |
| 1.2.3 D-松醇的活性功能 |
| 1.2.4 D-松醇的研究进展 |
| 1.3 发酵饮料概述 |
| 1.3.1 发酵饮料分类 |
| 1.4 发酵菌株介绍 |
| 1.4.1 乳酸菌 |
| 1.4.2 酵母菌 |
| 1.5 发酵方法的比较 |
| 1.5.1 单一菌种发酵 |
| 1.5.2 酵母菌-乳酸菌混合菌种发酵 |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 1.6.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 1.6.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 2.1.1 实验材料 |
| 2.1.2 实验动物 |
| 2.1.3 主要试剂耗材 |
| 2.1.4 实验设备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发酵饮料制备技术路线图 |
| 2.2.2 D-松醇的提取与测定 |
| 2.2.3 角豆粉中D-松醇提取的单因素实验 |
| 2.2.4 响应面法优化角豆粉中D-松醇的提取条件 |
| 2.2.5 发酵菌种的选择 |
| 2.2.6 提取液发酵条件单因素实验 |
| 2.2.7 Plackett-burman (PB)实验确定发酵关键影响因素 |
| 2.2.8 响应面法优化发酵条件 |
| 2.2.9 T2DM大鼠模型的建立 |
| 2.2.10 实验动物分组与处理 |
| 2.2.11 实验动物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 2.2.11.1 大鼠血清、脏器的获取与保存 |
| 2.2.11.2 受试样品对T2DM大鼠FBG变化的影响 |
| 2.2.11.3 受试样品对T2DM大鼠FINS的影响 |
| 2.2.11.4 受试样品对T2DM大鼠OGTT的影响 |
| 2.2.11.5 受试样品对T2DM大鼠GSP的影响 |
| 2.2.11.6 受试样品对T2DM大鼠肝糖原、肌糖原含量的影响 |
| 2.2.11.7 受试样品对T2DM大鼠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
| 2.2.12 实验动物肝脏组织切片的病理学观察 |
| 2.2.13 发酵饮料的成分分析 |
| 2.2.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 3 结果与讨论 |
| 3.1 D-松醇的测定 |
| 3.2 D-松醇提取单因素实验 |
| 3.2.1 料液比对D-松醇提取得率的影响 |
| 3.2.2 提取温度对D-松醇提取得率的影响 |
| 3.2.3 提取时间对D-松醇提取得率的影响 |
| 3.2.4 提取次数对D-松醇提取得率的影响 |
| 3.3 响应面法优化提取条件 |
| 3.3.1 实验设计 |
| 3.3.2 方差分析 |
| 3.3.3 最优提取条件的确定 |
| 3.4 发酵菌种的选择 |
| 3.5 发酵单因素实验 |
| 3.5.1 接菌量对总糖利用率的影响 |
| 3.5.2 菌种比例对总糖利用率的影响 |
| 3.5.3 发酵时间对总糖利用率的影响 |
| 3.5.4 发酵温度对总糖利用率的影响 |
| 3.5.5 初始糖浓度对总糖利用率的影响 |
| 3.6 Plackett-burman (PB)实验确定发酵关键影响因素 |
| 3.7 响应面法优化发酵条件 |
| 3.7.1 实验设计 |
| 3.7.2 方差分析 |
| 3.7.3 最优发酵条件的确定 |
| 3.8 发酵饮料降血糖作用的研究结果 |
| 3.8.1 实验动物外貌形态变化 |
| 3.8.2 受试样品对T2DM大鼠体重变化的影响 |
| 3.8.3 受试样品对T2DM大鼠FBG变化的影响 |
| 3.8.4 受试样品对T2DM大鼠FINS的影响 |
| 3.8.5 受试样品对T2DM大鼠OGTT的影响 |
| 3.8.6 受试样品对T2DM大鼠GSP的影响 |
| 3.8.7 受试样品对T2DM大鼠肝糖原含量的影响 |
| 3.8.8 受试样品对T2DM大鼠肌糖原含量的影响 |
| 3.8.9 受试样品对T2DM大鼠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
| 3.8.10 肝脏组织切片的病理学观察 |
| 3.9 发酵饮料成分的测定 |
| 4 结论 |
| 4.1 全文结论 |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 5 展望 |
| 6 参考文献 |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 8 致谢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菌种来源 |
| 1.2 优化培养基 |
| 1.3 试验试剂与仪器 |
| 2 试验方法 |
| 2.1 菌种活化 |
| 2.2 活菌计数 |
| 2.3 静态混合发酵和高密度混合发酵条件的优化 |
| 2.3.1 不同氮源对菌种混合培养的影响 |
| 2.3.2 不同发酵温度、接菌工艺对菌种混合培养的影响 |
| 2.3.3 不同发酵工艺对高密度混合培养的影响 |
| 2.4 L.plantarum P-8和S.cerevisiae QH2-2冻干菌粉的制备 |
| 2.5 数据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不同氮源对菌种单菌和混合培养的影响 |
| 3.2 不同发酵温度、接种顺序对菌种混合培养的影响 |
| 3.3 不同发酵工艺对高密度混合培养的影响 |
| 3.4 L.plantarum P-8和S.cerevisiae QH2-2冻干菌粉的制备 |
| 4 结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菌株与培养基 |
| 1.2 仪器与设备 |
| 1.3 方法 |
| 1.3.1 菌种的活化 |
| 1.3.2 乳酸菌与酵母菌共生发酵最佳温度的确定 |
| 1.3.3 脱脂乳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
| 1.3.4 不同接种比例对乳酸菌与酵母菌共生作用的影响 |
| 1.3.5 优化条件下混菌培养的发酵特性 |
| 1.3.6 后发酵对乳酸菌与酵母菌共生作用的影响 |
| 1.4 指标测定 |
| 1.4.1 活菌数测定 |
| 1.4.2 p H值的测定 |
| 1.4.3 数据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乳酸菌与酵母菌共生发酵最佳温度的确定 |
| 2.2 脱脂乳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
| 2.3 不同接种比例对乳酸菌与酵母菌共生作用的影响 |
| 2.4 优化条件下混菌培养的发酵特性 |
| 2.5 后发酵对二者共生作用的影响 |
| 3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乳酸菌概述 |
| 1.2 酵母菌概述 |
| 1.3 国内外关于乳酸菌与酵母菌共生关系的研究及应用 |
| 1.3.1 国内外关于乳酸菌与酵母菌共生关系的研究 |
| 1.3.2 国内外关于乳酸菌与酵母菌共生关系的应用 |
|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1.1 菌株与培养基 |
| 2.1.2 仪器与设备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菌种的活化 |
| 2.2.2 乳酸菌与酵母菌共生发酵最佳时间的确定 |
| 2.2.3 脱脂乳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
| 2.2.4 不同接种比例对乳酸菌与酵母菌共生作用的影响 |
| 2.2.5 优化条件下混菌培养的发酵特性 |
| 2.2.6 后发酵对乳酸菌与酵母菌共生作用的影响 |
| 2.2.7 风味代谢产物的测定 |
| 2.3 测定指标 |
| 2.3.1 活菌数测定 |
| 2.3.2 pH值的测定 |
| 2.3.3 游离氨基氮的测定 |
| 2.3.4 丁二酮的测定 |
| 2.3.5 乙醛的测定 |
| 2.3.6 乙醇的测定 |
| 2.3.7 乳酸和短链脂肪酸的测定 |
| 2.3.8 不挥发性有机酸的测定 |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乳酸菌与酵母菌共生发酵最佳时间的确定 |
| 3.1.1 乳酸菌与酵母菌共生发酵中乳酸菌培养最佳时间的确定 |
| 3.1.2 乳酸菌与酵母菌共生发酵中酵母菌培养最佳时间的确定 |
| 3.2 脱脂乳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
| 3.2.1 乳酸菌的脱脂乳优化配方结果分析 |
| 3.2.2 酵母菌的脱脂乳优化配方结果分析 |
| 3.3 不同接种比例对乳酸菌与酵母菌共生作用的影响 |
| 3.3.1 不同接种比例对二者共生时乳酸菌的影响 |
| 3.3.2 不同接种比例对二者共生时酵母菌的影响 |
| 3.4 优化条件下混菌培养的发酵特性 |
| 3.4.1 优化条件下混菌培养中乳酸菌的发酵特性 |
| 3.4.2 优化条件下混菌培养中酵母菌的发酵特性 |
| 3.5 后发酵对二者共生作用的影响 |
| 3.5.1 后发酵对二者共生中乳酸菌的影响 |
| 3.5.2 后发酵对二者共生中酵母菌的影响 |
| 3.6 乳酸菌与酵母菌共生发酵过程中风味代谢产物的变化 |
| 3.6.1 游离氨基氮含量的变化 |
| 3.6.2 丁二酮含量的变化趋势 |
| 3.6.3 乙醛含量的变化趋势 |
| 3.6.4 乙醇含量的变化趋势 |
| 3.6.5 有机酸含量和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变化 |
| 4 结论 |
| 5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文献综述 |
| 1.1.1 酸面团与面食 |
| 1.1.2 酵母菌及其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
| 1.1.3 乳酸菌及其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
| 1.1.4 酸面团中酵母菌和乳酸菌的复合发酵作用 |
| 1.1.5 国内外对酸面团中微生物组成研究状况 |
| 1.1.6 酵母菌和乳酸菌鉴定方法 |
| 1.1.7 宏基因组学与PCR-DGGE 技术 |
| 1.2 立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 1.2.1 立题意义 |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 2.1.1 酸面团样品的来源 |
| 2.1.2 酵母菌和乳酸菌分离用培养基 |
| 2.1.3 菌株序列分析及 PCR-DGGE 分析试剂 |
| 2.1.4 实验仪器设备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酸面团样品的采集 |
| 2.2.2 酸面团样品pH值和滴定酸度的测定 |
| 2.2.3 酸面团样品中酵母菌和乳酸菌的计数 |
| 2.2.4 酸面团样品中乳酸菌和酵母菌的分离、纯化及保存 |
| 2.2.5 酸面团样品中酵母菌和乳酸菌分离株的鉴定 |
| 2.3 PCR-DGGE 方法分析酸面团样品中酵母菌和乳酸菌的多样性 |
| 2.3.1 酸面团样品中微生物总 DNA 的提取 |
| 2.3.2 酸面团样品中微生物总 DNA 的检测 |
| 2.3.3 酸面团样品总DNA中真菌26S rDNA D1区特异性扩增及扩增产物检测 |
| 2.3.4 酸面团样品总DNA中细菌16S rDNA V3区特异性扩增及扩增产物检测 |
| 2.3.5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酸面团样品pH值和滴定酸度的测定及酵母菌、乳酸菌计数 |
| 3.2 酸面团中酵母菌和乳酸菌的分离及鉴定 |
| 3.2.1 酸面团中酵母菌的分离及鉴定 |
| 3.2.2 酸面团样品中乳酸菌的分离及鉴定 |
| 3.3 PCR-DGGE方法分析酸面团样品中酵母菌和乳酸菌的多样性 |
| 3.3.1 PCR-DGGE分析用酸面团样品的选择 |
| 3.3.2 酸面团样品总DNA的提取及检测 |
| 3.3.3 酸面团样品总 DNA 中真菌 26S rDNA D1 区的扩增及检测 |
| 3.3.4 酸面团样品总DNA中细菌16S rDNA V3区的扩增及检测 |
| 3.3.5 酸面团样品总DNA目的基因片段 PCR-DGGE图谱分析 |
| 4 讨论 |
| 4.1 酸面团样品pH值和滴定酸度的测定和酵母菌、乳酸菌计数 |
| 4.2 酸面团样品中酵母菌和乳酸菌的分离鉴定 |
| 4.2.1 酸面团样品中酵母菌分离鉴定及26S rDNA D1/D2序列分析 |
| 4.2.2 酸面团样品乳酸菌的分离及16S rDNA序列分析 |
| 4.3 分离鉴定结果分析酸面团样品中酵母菌和乳酸菌的多样性 |
| 4.4 酸面团样品PCR-DGGE图谱分析及其酵母菌和乳酸菌多样性 |
| 4.5 酸面团样品中酵母菌和乳酸菌的多样性 |
| 5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