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甜[1](2021)在《枸杞叶黄酮-蛋白质共价复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郄雪娇,程亚,曾茂茂,高大明,秦昉,陈洁,何志勇[2](2019)在《食品多酚与蛋白相互作用及其对多酚生物可利用性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多酚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是近几十年来多酚类化合物与生物大分子作用研究的重点。食品多酚具有多种功能活性,但是由于受其他食品组分、加工条件和消化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其生物可利用率较低,对人体的健康功效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该文综述了近些年来国内外关于食品多酚与蛋白的相互作用类型及其对多酚生物可利用性影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提高多酚类食品的健康功能品质提供一定的指导依据。
王洁[3](2012)在《多酚-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其功能特性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综述了多酚和蛋白质的大小、组成、结构、疏水性,以及环境因素(温度、pH值、溶剂等)如何影响其相互作用.并阐述了多酚-蛋白质相互作用对蛋白质的功能特性、糖基化作用以及多酚的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指出了多酚-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应用领域,为这些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李梅[4](2012)在《低度五加皮酒稳定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保健酒作为一种对人体有保健功效的饮料酒,近年来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随着酒度的降低,保健酒品质的稳定性也受到很大影响,容易产生沉淀、失光、色变等现象。致中和酒业有限公司研发的低度五加皮酒也面临相同的困扰,低温易产生混浊沉淀、长时间放置酒色易变浅,品质的不稳定使公司蒙受了巨大损失。因此,研究低度五加皮酒低温混浊成因及除浊方法、色泽稳定性及护色方法十分必要,这样在解决低度五加皮酒品质稳定性的同时,能为其他低度保健酒的研发提供参考,对指导低度保健酒的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不同酒度的五加皮酒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低温混浊成因及除浊方法和色泽稳定性及护色方法,并对新工艺低度五加皮酒的品质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利用化学分析、光谱分析等方法对影响五加皮酒低温混浊的主要因素(即酒度、温度、存放时间以及醇溶性蛋白与鞣质类化合物的量比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低度五加皮酒低温混浊主要是富含脯氨酸的醇溶性蛋白与鞣质类(多酚类)化合物以化学计量比存在时,其活性位点相结合而形成的大分子所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预沉除浊的新方法,成功地解决了低度五加皮酒低温混浊难题,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五加皮酒的口感、气味,避免了添加其他澄清剂或吸附剂所带来的影响,保证了五加皮酒的品质。2.利用光谱、色谱、质谱等方法剖析了低度五加皮酒生色物结构,结果表明:低度五加皮酒的色泽主要由栀子黄色素和红曲红色素复合所致。并对影响生色物的主要因素:酒度(介质极性)、温度、pH、光照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发现:低度五加皮酒色泽不稳定主要是介质极性增加,栀子黄色素酯键水解、光催化重排所致。在此基础上,采用了色泽互补原理,有效地改善了低度五加皮酒色泽的稳定性。3.根据五加皮酒的质量标准,分析了新工艺低度五加皮酒品质。结果表明:新工艺低度五加皮酒低温条件无混浊现象,色泽与原工艺低度五加皮酒非常接近,但褪色现象延缓于原工艺低度五加皮酒,其口感、气味无改变,总黄酮含量也符合质量要求。
赵龙[5](2009)在《慈姑保健饮料工艺及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江苏产慈姑为主要原料,分析了原料慈姑的主要成分并且对其功能成分进行了探讨,研究了慈姑饮料的加工工艺及其流变学特性,建立了饮料贮藏期预测动力学模型及颜色变化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对慈姑成分的分析得知慈姑是一种富含淀粉的水生植物,同时含有一定量的多糖和秋水仙碱,是一种很好的药食两用植物。对慈姑淀粉性质的研究,表明慈姑淀粉的溶解度、透明度及凝沉稳定性较差,这对慈姑的加工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以慈姑脱皮率及得率等为主要考察指标,通过对不同的去皮方法及去皮剂去皮效果研究,确定了慈姑的最佳去皮工艺为:在20倍沸水中处理2min。以稳定效果和饮料粘度为指标,从稳定剂、均质条件、杀菌条件等方面分析探讨了影响慈姑饮料稳定性的各因素,得出了慈姑饮料保持稳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添加0.1%的复配稳定剂,在15MPa条件下均质2次、121℃高温杀菌5min。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得出了慈姑饮料的最优配方。慈姑饮料流变特性试验表明其为触变性流体、粘度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且随着温度的升高,饮料的触变性逐渐减弱。其流变特性可以用Cross方程来很好的描述。温度对饮料粘度的影响可以使用阿累尼乌斯方程η=Kexp(Ea/RT)表示。以饮料色泽为主要品质因子通过跟踪检测其在贮藏过程中的变化并且经过相关性分析,选择a*/L*/(-b*)作为色泽指标研究其变化规律,预测饮料的保存期,研究结果表明,慈姑饮料色泽变化属于一级反映,其动力学方程为:A=A0exp(-Kt);恒温条件下,慈姑饮料的贮藏寿命可以用模型θ=-7.5C+385来预测。
吴治海[6](2006)在《胡萝卜、杏复合汁饮料加工工艺及悬浮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胡萝卜(Daucus carota L.)富含类胡萝卜素和矿物质,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也常常被利用来生产蔬菜汁。但是由于大多数人难以接受胡萝卜杀菌后产生的生焖味,为了掩盖其原有味道,本课题将胡萝卜与杏(P.armeniaca L.)复合,生产富含类胡萝卜素的复合混浊果蔬汁饮料。本课题研究了胡萝卜杏复合果蔬汁饮料的配方、加工工艺以及通过添加亲水胶体对复合汁进行稳定化处理,并且对可溶性成分对混浊物的分散稳定性的影响和复合饮料沉淀的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与观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五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考查了蔗糖、柠檬酸、果蔬汁比例及果蔬汁含量对复合汁饮料感官值的影响,得到复合汁饮料基本配方为:蔗糖9%、柠檬酸0.15%、胡萝卜与杏的比例为3:1、果汁含量30%。另外通过食盐和蜂蜜对感官值影响的单因素试验确定了食盐和蜂蜜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0.06%和2%。综上得到复合果蔬汁的最佳配方为:蔗糖9%、柠檬酸0.15%、食盐0.06%、蜂蜜2%、胡萝卜与杏的比例为3:1、果汁含量30%。 2.通过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了均质条件对色泽、稳定性、相对粘度的影响,确定均质的最佳条件为:温度50℃、压力28MPa、次数2次。通过对脱气、杀菌工艺进行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脱气压力0.07MPa,90℃杀菌10min的工艺条件较好。 3.考查了多种天然亲水胶体对复合汁饮料悬浮稳定性的影响,并选择效果较好的果胶、黄原胶、海藻酸丙二醇酯、瓜儿胶等4种进行单一增稠剂的贮藏试验。在6个月的贮藏过程中,添加果胶、黄原胶、海藻酸丙二醇酯的复合汁的浊度、相对粘度、悬浮稳定性的变化相对较小,悬浮稳定性好。最后,选择果胶、海藻酸丙二醇酯和黄原胶三种增稠剂进行单纯格子形混合试验,确定了最佳复配组合:果胶0.03%+黄原胶0.085%+PGA0.085%。 4.通过对复合汁饮料可溶性成分对混浊物分散稳定性的影响试验,发现复合汁饮料的混浊物在蒸馏水中的分散稳定性明显好于模拟体系中。复合汁饮料可溶性成分中的柠檬酸、Ca2+、K+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复合汁饮料混浊物的分散稳定性,其中分散在0.4%的柠檬酸中的混浊物稳定性最差;而可溶性果胶、蔗糖等对混浊物的分散稳定性有一定支撑作用。 5.复合汁混浊物中,大分子物质占73.11%,而其中又以果胶和蛋白质含量较
敖自华,莫茂松,罗昌荣[7](2000)在《饮料中蛋白质-多酚的作用机制(续)》文中提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多酚与蛋白相互作用 |
| 1.1 非共价作用 |
| 1.2 共价作用 |
| 2 多酚与蛋白相互作用对多酚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 |
| 2.1 多酚生物可利用性 |
| 2.2 多酚与蛋白作用对多酚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 |
| 3 展望 |
| 0 前言 |
| 1 相互作用中的蛋白质 |
| 2 相互作用中的酚类化合物 |
| 3 多酚-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 |
| 3.1 温度 |
| 3.2 p H值 |
| 3.3 溶剂 |
| 3.4 蛋白质与多酚浓度比 |
| 4 多酚-蛋白质复合对蛋白质、多酚的影响 |
| 4.1 对蛋白质功能特性的影响 |
| 4.2 对蛋白质糖基化作用的影响 |
| 4.3 对多酚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 5 展望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综述 |
| 1.1 保健酒简介 |
| 1.2 保健酒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
| 1.2.1 保健酒行业现状 |
| 1.2.2 保健酒质量现状 |
| 1.2.3 保健酒发展前景 |
| 1.3 保健酒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
| 1.3.1 混浊成因及除浊方法的研究进展 |
| 1.3.2 色泽稳定性及护色方法的研究进展 |
| 1.4 课题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 1.4.1 选题的目的意义 |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 1.4.3 创新之处 |
| 第二章 低度五加皮酒低温混浊成因及除浊方法的研究 |
| 2.1 致浊物类型及来源 |
| 2.1.1 前言 |
| 2.1.2 实验部分 |
| 2.1.3 结果与讨论 |
| 2.1.4 结论 |
| 2.2 低温混浊成因研究 |
| 2.2.1 前言 |
| 2.2.2 实验部分 |
| 2.2.3 结果与讨论 |
| 2.2.4 结论 |
| 2.3 除浊方法的研究 |
| 2.3.1 前言 |
| 2.3.2 实验部分 |
| 2.3.3 结果与讨论 |
| 2.3.4 结论 |
| 第三章 低度五加皮酒色泽稳定性及护色方法的研究 |
| 3.1 主要生色成分分析 |
| 3.1.1 前言 |
| 3.1.2 实验部分 |
| 3.1.3 结果与讨论 |
| 3.1.4 结论 |
| 3.2 不同酒度下栀子黄色素和红曲红色素色泽稳定性的研究 |
| 3.2.1 前言 |
| 3.2.2 实验部分 |
| 3.2.3 结果与讨论 |
| 3.2.4 结论 |
| 3.3 醇水混合体系中藏花素褪色的动力学反应及机理研究 |
| 3.3.1 前言 |
| 3.3.2 实验部分 |
| 3.3.3 结果与讨论 |
| 3.3.4 结论 |
| 3.4 低度五加皮酒护色方法的研究 |
| 3.4.1 前言 |
| 3.4.2 实验部分 |
| 3.4.3 结果与讨论 |
| 3.4.4 结论 |
| 第四章 新工艺低度五加皮酒品质分析 |
| 4.1 前言 |
| 4.2 实验部分 |
| 4.2.1 仪器与试剂 |
| 4.2.2 实验方法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低温、高温条件下考察新工艺低皮五加皮酒的澄清度 |
| 4.3.2 新工艺与原工艺低度五加皮酒色泽稳定性的考察 |
| 4.3.3 新工艺低度五加皮酒感观评价结果 |
| 4.3.4 功效成分黄酮含量的测定结果 |
| 4.4 结论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慈姑 |
| 1.1.1 慈姑简介 |
| 1.1.2 慈姑的营养组成及生理功能 |
| 1.1.3 加工现状和发展前景 |
| 1.2 果蔬饮料 |
| 1.2.1 果蔬饮料的定义和分类 |
| 1.2.2 果蔬浑浊型饮料的优点 |
| 1.2.3 果蔬浑浊型饮料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
| 1.3 浑浊型果蔬饮料的稳定性 |
| 1.3.1 影响果蔬汁稳定性的因素 |
| 1.3.2 提高稳定性的方法 |
| 1.4 食品流变学 |
| 1.5 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 1.5.1 目的与意义 |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原料、试剂及仪器 |
| 2.1.1 原料 |
| 2.1.2 主要试剂 |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原料慈姑成分分析 |
| 2.2.2 慈姑淀粉性质的研究 |
| 2.2.3 生产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
| 2.2.4 去皮工艺条件的确定 |
| 2.2.5 慈姑饮料稳定性研究 |
| 2.2.6 均质工艺的研究 |
| 2.2.7 杀菌工艺的研究 |
| 2.2.8 饮料配方的确定 |
| 2.2.9 慈姑饮料流变特性研究 |
| 2.2.10 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
| 2.2.11 贮存期预测模型 |
| 2.2.12 主要指标参数的评价方法 |
| 2.2.13 成品饮料检测分析 |
| 3 结果与讨论 |
| 3.1 原料慈姑成分分析 |
| 3.1.1 基本成分分析 |
| 3.1.2 功能成分分析 |
| 3.2 慈姑淀粉性质的研究 |
| 3.2.1 慈姑淀粉的糊化温度 |
| 3.2.2 慈姑淀粉的溶解度、透明度及凝沉性质 |
| 3.3 去皮工艺条件的确定 |
| 3.3.1 沸水去皮 |
| 3.3.2 碱液去皮 |
| 3.4 稳定性研究 |
| 3.4.1 单一稳定剂的稳定效果 |
| 3.4.2 复合稳定剂的稳定效果 |
| 3.5 均质条件的确定 |
| 3.6 杀菌条件的确定 |
| 3.7 饮料配方的确定 |
| 3.7.1 原浆浓度的预选 |
| 3.7.2 糖酸比预选 |
| 3.8 慈姑饮料流变特性研究 |
| 3.8.1 慈姑饮料流体类型的确定 |
| 3.8.2 慈姑饮料流变模型的拟合情况 |
| 3.8.3 温度对慈姑饮料粘度的影响 |
| 3.9 贮存过程中颜色变化的研究 |
| 3.9.1 28℃贮藏条件下饮料色度值变化的研究 |
| 3.9.2 38℃贮藏条件下饮料色度值变化的研究 |
| 3.9.3 48℃贮藏条件下饮料色度值变化的研究 |
| 3.9.4 色泽指标的确定 |
| 3.10 慈姑饮料贮存期预测模型的建立 |
| 3.10.1 慈姑饮料贮存过程中质量评价指标的确定 |
| 3.10.2 颜色反应速度常数K值的测定和反应级数的确定 |
| 3.10.3 温度系数Q_(10)的计算 |
| 3.10.4 恒温下慈姑饮料贮藏寿命的预测 |
| 3.10.5 成品饮料的检测分析结果 |
| 4 结论 |
| 5 展望 |
| 6 参考文献 |
| 7 论文发表情况 |
| 8 致谢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原料概况 |
| 1.1 胡萝卜 |
| 1.2 杏 |
| 1.3 原料成分的生理功能 |
| 2 果蔬汁加工发展趋势 |
| 3 果蔬汁悬浮稳定性问题的研究现状 |
| 3.1 果蔬汁混浊物体系 |
| 3.1.1 果蔬汁中的混浊物的组成、含量 |
| 3.2 果蔬汁混浊态丧失机理 |
| 3.2.1 酶解导致混浊丧失 |
| 3.2.2 蛋白质-多酚复合物的形成导致混浊丧失 |
| 3.2.3 其它因素导致混浊丧失 |
| 3.3 果蔬汁混浊稳定化方法 |
| 3.3.1 钝化果胶酯酶的作用 |
| 3.3.2 抑制复合物的形成 |
| 3.3.3 添加稳定剂和减小颗粒粒径 |
| 3.3.4 其他 |
| 3.4 小结 |
| 4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 4.1 课题来源 |
| 4.2 研究目的 |
| 4.3 研究意义 |
| 4.4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胡萝卜杏复合汁基本配方设计及工艺研究 |
| 1 引言 |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2.1 原料 |
| 2.2 仪器及设备 |
| 2.3 分析项目与测定方法 |
| 2.3.1 相对粘度 |
| 2.3.2 悬浮稳定性 |
| 2.3.3 浊度测定 |
| 2.3.4 色泽测定 |
| 2.3.5 褐变指数测定 |
| 2.3.6 理化指标测定方法 |
| 2.4 试验工艺流程图 |
| 2.5 感官评分参考标准表 |
| 2.6 配方设计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 |
| 2.7 均质条件优化试验因素水平表 |
| 3 结果与讨论 |
| 3.1 原料营养成分分析结果 |
| 3.2 复合饮料基本配方研究 |
| 3.3 添加食盐和蜂蜜的单因素调味试验 |
| 3.4 均质化技术对复合汁悬浮稳定性的影响 |
| 3.5 脱气压力对稳定性的影响 |
| 3.6 杀菌工艺的确定 |
| 4 结论 |
| 第三章 复合汁混浊物分析研究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原料 |
| 2.2 仪器与设备 |
| 2.3 分析方法 |
| 2.3.1 混浊物超微结构观察 |
| 2.3.2 自然沉淀物收集 |
| 2.3.3 混浊成分分离及分析 |
| 2.3.4 可溶性成分对复合汁混浊稳定性的影响 |
| 2.3.5 理化指标测定方法 |
|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 3.1 可溶性成分对模拟复合汁混浊稳定性的影响 |
| 3.2 复合饮料贮藏前后自然沉降物成分分析 |
| 3.3 复合饮料中混浊物主要成分分析 |
| 3.4 复合汁混浊物超微结构观察 |
| 4 结论 |
| 第四章 复合饮料悬浮稳定化处理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原料 |
| 2.2 仪器与设备 |
| 2.3 分析方法 |
| 2.3.1 添加不同种类和用量的增稠剂对复合汁悬浮、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
| 2.3.2 增稠剂的复配试验 |
| 2.3.3 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亲水胶体的选择 |
| 3.2 不同亲水胶体对复合饮料混浊稳定性的影响 |
| 3.2.1 添加不同亲水胶体的复合汁在贮藏中的浊度变化 |
| 3.2.2 贮藏期间复合汁的相对粘度变化 |
| 3.2.3 贮藏期间复合汁的悬浮稳定性的变化 |
| 3.3 混合亲水胶体对复合汁稳定性的影响 |
| 4 结论与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3 吸附剂的作用机制 |
| 4 HA蛋白和HA多酚的检测 |
| 5 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