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宇[1](2021)在《部分地区犬猫急性肾损伤与慢性肾病发病规律调查及IRIS分级治疗》文中指出
肖彬[2](2021)在《中兽医技术在宠物犬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现状调查及典型病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宠物行业的快速发展,宠物疾病的临床诊疗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中兽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兽医学,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而中兽药和针灸术作为中兽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宠物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基于中兽药和针灸等中兽医技术在防治宠物犬疾病、维持宠物犬健康层面,调查了23个省、5个自治区和4个直辖市内宠物医生对中兽医技术开展现状和宠物主人对中兽医技术需求情况,为中兽医技术在宠物犬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提供指导依据。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的形式开展调研。对于宠物医生的调查,围绕宠物医生对中兽医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中兽医技术防治宠物犬疾病的应用频率和对中兽医技术治疗宠物犬疾病的疗效认可度,并对宠物医生针灸治疗犬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后肢瘫痪治疗选穴规律进行统计分析。对于宠物犬主人,主要调研其对中兽医技术防治疾病的接受度和满意度以及具体接受过中兽医技术防治疾病的类型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参与宠物医生和宠物犬主人各264例,收集有效调查问卷525份,问卷合格率99.4%。调查结果显示:1.在中兽药认可程度上,61.69%的宠物医生和53.41%的宠物主人认为中兽药效果良好。在针灸认可程度上,62.45%的宠物医生和54.17%的宠物主人认为针灸效果良好。2.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对中兽药和针灸认可度较高,认为中兽药药效温和占比分别为78.16%和73.11%,其次为副作用小(77.01%和73.48%)。对针灸协同其它疗法进行综合治疗疗效突出,分别为70.5%和53.41%。3.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推崇使用中兽药治疗宠物犬疑难杂症占比分别为67.43%和65.91%;推崇使用针灸治疗宠物犬运动障碍、瘫痪性疾病占比分别为85.06%和67.8%。4.在治疗宠物犬疾病中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选择使用中成药占比分别为75.48%和60.61%;宠物医生运用防治宠物犬疾病中白针术使用最多为63.98%,艾灸最高为70.88%;宠物主人选择运用白针术最高为48.11%,艾灸最高为68.18%。5.95.79%的宠物医生对中兽医在宠物诊疗领域的发展充满信心,89.02%的宠物主人认为中兽医很有发展前途。6.宠物医生在治疗犬瘟热、犬犬传染性肝炎、细小病毒病时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占比分别为65.15%、51.52%和58.33%;宠物医生在治疗宠物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老年性疾病时,运用中兽医疗法治疗犬腹泻、犬感冒、犬贫血、犬不孕症、犬肾炎、犬瘫痪、犬疥螨和犬老年性便秘,占比最高分别为65.15%、50.76%、48.48%、40.15%、42.05%、63.26%、46.59%和57.58%。7.对53例宠物犬IVDD导致瘫痪病例分析后发现该病京巴犬发病率较高占总病例的39.62%;5-7岁病患犬较易发病占总病例的45.28%;雄性发病率较高占总病例的79%;67.92%的患犬针灸治疗1-2月就可恢复健康。8.对宠物医生运用针灸治疗53例宠物犬IVDD导致瘫痪病例选穴规律进行调研后统计分析,发现排除阿是穴后,共涉及48个腧穴,使用总频次达726次。从使用频次分析,频次最高的是百会穴和后三里穴(53次);从腧穴所在部位分析,后肢腧穴共25个,使用频次343次,躯干部腧穴共21个,使用频次379次;从腧穴归经分析,足太阳膀胱经的使用频次最高,腧穴10个,共使用189次。从特定穴归属分析,五腧穴使用频次最高,共9个,使用176次。9.为验证选穴规律经验的有效性,选取一只椎间盘突出导致瘫痪的宠物犬进行针灸治疗。采用电针+白针:百会、命门、腰阳关、肾俞、尾根、后三里、二眼、环跳、阳陵泉、后六缝。水针:百会穴注射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每穴0.3 ml。配合按摩治疗,点压穴位手法点压华佗夹脊、委中穴、环跳穴、涌泉穴、阳陵穴及压痛点,治疗32天后,患犬基本恢复正常,可以正常走路、跑动。调查结果表明,中兽医技术防治宠物犬疾病疗效确切。中兽医技术在宠物犬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
上官聪聪[3](2021)在《犬肾结石疾病的诊断治疗及术后营养调控》文中研究表明肾结石是宠物临床常见疾病,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因为一些因素造成尿液中成石物质不同浓度水平升高或溶解度降低,呈过饱和状态,从而析出结晶形成结石,导致部分患者表现出一系列以泌尿系统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在犬上对肾结石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研究尚不够深入,本试验旨在综合临床所见病例,通过对不同病例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过程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出系统的犬肾结石诊疗方法,并对肾结石术后的营养调控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实验中通过问诊、视诊、触诊对临床患犬进行初步诊断;血液生化检查对患病动物机体状况进行分析;尿液检查及B超等影像学检查进行详细的鉴别诊断。根据患者患病阶段及机体状态选择治疗方案,对于症状较轻病畜可采取消炎、药物排石等保守治疗方案,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病动物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案进行治疗;对于手术的动物术后要进行精心护理,调整饮食营养结构进行防治,痊愈后进行定期复查。结果表明,肾切开术对治疗肾结石有着一定的疗效,本次试验的患犬其中1只术后发生肾衰竭死亡。术后对动物进行了营养调控试验的对比,通过复查患病动物的血常规、生化、尿检、DR、腹部B超,验证了动物肾结石疾病营养调控的重要性。30只患犬,其中20只用了营养调控,机体各方面生命体征正常,肾结石消失,而未经营养调控的10只患犬,由试验数据可知,恢复不理想,甚至有加重的迹象。改善动物的营养状况,可通过减少成石营养物质的摄入,或在此基础上添加中药成分,起到预防肾结石溶解肾结石的作用,通过实验可以看到泌尿道处方粮在溶石排石中的作用。肾结石大多是由于日常不当的饲喂方式所致,因此宠物主人应积极消除致病因素,预防该疾病的发生。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肾结石的发生、诊断及治疗,以及在宠物肾结石疾病过程中营养调控的作用,提供一定的临床数据,以期改变宠物的生活品质。
李丹妮[4](2020)在《猫肾脏三种常见疾病的调查与诊断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猫肾脏疾病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宠物医疗界重点多发病症,患猫长期性的痛苦症状,对饲主及宠物的精神及身体造成极大的困扰。在治疗肾脏疾病时早发现、早治疗,这样能够大大的提高肾脏疾病的治愈率。本文主要是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参考,并收集整理在葫芦岛地区有关于猫的肾炎、急性肾脏衰竭、慢性肾脏衰竭的相关数据,应用一般临床检查、血气检查、血常规检查、生化检查、B超检查、尿液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然后根据检查数据进行治疗。虽然目前仍受技术及设备的限制,但通过多项检查与诊断手段的综合运用,对宠物猫病例的确诊起着显着的临床指导意义。本文对60例患猫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共治愈42例,死亡18例。分析讨论了20例病猫病例,其中5例肾炎病例、5例急性肾衰竭病例、5例慢性肾衰竭病例以及5例搭配肾脏处方粮治疗的急性肾衰竭病例。通过诊断和分析可以看出,肾炎的治愈率较高,慢性肾衰竭病情较重且死亡率高;单纯治疗的效果不如搭配处方粮护理明显,选择饲喂处方粮的猫,在精神状态、进食等方面能够很快恢复,为后续治疗奠定了良好基础。
孙亚东[5](2020)在《猫慢性肾病(CKD)临床治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猫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一种疾病。针对猫CKD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以及目前治疗方法单一、有效率不高等问题,本研究对猫CKD临床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并研究、比较中药等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试图找到更有效的治疗猫CKD方法,为临床治疗猫CKD提供新思路。辽宁地区猫慢性肾病临床发病情况调查统计2009-2018年辽宁地区60家动物医院就诊病例24125例,CKD 1173例。统计各年CKD病例占就诊总病例数,发现CKD患病率逐年上升;统计品种分布,英国短毛猫、家猫和美国短毛猫发病率最高,分别占CKD患病数的30%(320/1173),18%(215/1173)和17%(200/1173);统计发病年龄,0-4年发病率8.8%(104/1173),大于14年发病率37%(441/1173),CKD发病率跟年龄联系紧密,年龄大发病率高;统计病因,肾后梗阻性和不明原因占比最高,分别达到26.4%(310/1173)和24.6%(289/1173);统计临床症状,其中体重下降及多尿两个症状比例高,分别是86.7%(1016/1173)和60.1%(706/1173)。中药肾衰1号治疗猫慢性肾病研究分析32例猫CKD证型与血肌酐等指标的关系,同时研究中药肾衰1号(CK1)对中早期CKD患猫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肾阳虚证Scr,P及收缩压上升水平最高,贫血程度最严重;肾气虚证Scr,P升高水平最低,贫血程度最轻,收缩压升高幅度最小。检测指标与各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相关性,可作为临床辨证分型的客观根据。中医辨证治疗可降低患猫血液指标,改善高血压、贫血状态及临床症状积分,提高生存质量。肾衰1号对肾气虚和脾肾气虚型有效率分别达到100%(11/11)和88.8%(7/9),效果好于其它证型。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84.3%。本研究证明肾衰1号能改善中期CKD肾脏功能和临床症状。中药肾衰1号与针灸治疗猫慢性肾病研究研究中药肾衰1号和针灸分别治疗CKD患猫30例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A组(中药组)Scr与肾小球滤过率治疗前比较极显着下降(P<0.01),HCT和UPC显着下降(P<0.05),中药组在改善肾功能及贫血方面作用明显;B组(针灸组)在治疗后Scr,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极显着(P<0.01),HCT显着升高(P<0.05)。B组在改善肾功能及贫血方面作用明显。A组治疗后的GFR值下降幅度极显着于B组(P<0.01)。两组治疗后的总积分都下降,A组治疗后的总积分改善程度显着优于B组(P<0.05)。A、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和73.3%,A组的治疗效果好于B组。结果证明A、B组均能改善早期CKD肾脏功能和临床症状。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猫慢性肾病研究筛选符合标准患猫20只,随机分成C、D两组。C组中药结合PD治疗,D组单纯PD治疗。研究腹膜透析方法、并发症及中药结合腹膜透析治疗猫慢性肾病的疗效。结果表明PD并发症主要包括水潴留20%(4/20),低蛋白血症35%(7/20)等;C、D两组治疗后肾功能指标、营养状况及贫血改善良好;C组治疗后的BUN浓度下降幅度显着优于D组(P<0.05),C组治疗后的GFR值,Alb,Hb浓度升高幅度显着大于D组(P<0.05);C、D组有效率分别为70%和50%。证明中药肾衰1号结合PD及PD均能改善中后期CKD肾脏功能和临床症状,中药肾衰1号对CKD后期的残存肾功能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综上所述,调查发现猫CKD发病和多种因素有关,辽宁地区猫CKD发病率逐年升高;生化指标有利于CKD的中兽医辩证分型,中药肾衰1号治疗猫CKD具有降低生化指标,改善症状的明显功效;针灸治疗猫CKD具有一定的降低生化指标,改善症状的功效,中药肾衰1号结合治疗效果优于针灸治疗;腹膜透析治疗猫CKD具有较明显的降低生化指标,改善症状的功效,中药肾衰1号结合腹膜透析治疗效果优于腹膜透析。
于连强[6](2020)在《牛血尿病临诊要点及治疗》文中指出牛血尿病是指牛排出的尿液中携带大量红细胞,该种疾病的致病原因十分复杂,通常是某些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出现排血尿病后,患病牛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腰背弓起,不能正常行走,正常采食,运动机能受到明显影响。临床上引起牛血尿病的因素多种多样,通常和草料供给不科学和日常管理不当有很大联系,由于不合理的养殖管理模式,使牛的泌尿器官血管出现破裂,造成尿液中夹杂很多血液,进而引发牛血尿病的发生。该文主要分析牛血尿病的致病因素,论述具体的临床诊断要点,提出相应的治疗措施。
申茂玉[7](2020)在《中药处方粮对犬下泌尿道损伤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泌尿系统疾病为宠物犬高发疾病之一,下泌尿道作为末端位置在泌尿疾病中损伤率极高。下泌尿道处方粮作为具有一定防治调理效果的犬粮在临床中应用十分广泛。处方粮不仅用于辅助药物的治疗,还可用于预防愈后复发。为探究中药处方粮对犬下泌尿道损伤的疗效,本试验通过三聚氰胺法和酒精膀胱灌注法分别建立了尿结晶和膀胱炎两种类型的犬下泌尿道损伤模型。选用24只比格犬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处方粮组6只、造模组12只,对照组和造模组犬饲喂普通犬粮,处方粮组犬饲喂处方粮,并向处方粮组和造模组犬的饲粮中添加三聚氰胺(0.6 g/(kg·d))构建犬尿结晶模型。在膀胱炎预防调理试验中,保留原对照组6只、其余18只犬随机分为预防组6只、膀胱炎组12只,于第0 d、第7 d对预防组和膀胱炎组犬使用75%医用酒精(0.6 m L/kg)灌注其膀胱构建犬酒精膀胱炎模型,对照组和膀胱炎组犬饲喂普通犬粮,预防组犬饲喂中药处方粮;在膀胱炎治疗调理阶段,保留原对照组6只,将膀胱炎组12只犬随机分为自然恢复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只,对照组和自然恢复组犬饲喂普通犬粮,治疗组犬饲喂处方粮,共饲喂两周。试验期间定期采集所有犬只的血液和尿液进行实验室分析并记录犬只的临床症状。试验结果显示:1.饲喂三聚氰胺后,造模组和预防组犬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Gran)数均升高,56d恢复平稳,其中造模组在28 d升至最高,预防组犬在42 d升至最高;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数无明显变化。两组血清肌酐(CREA)、尿素氮(BUN)浓度在第28 d极显着升高,预防组在第42 d下降,造模组在56d下降。第28 d,造模组尿潜血呈阳性(+),预防组尿潜血微量(0+-);等量尿液离心,造模组犬尿结晶量多于预防组。第42 d,造模组血清中血磷血镁含量显着上升,尿蛋白、白细胞呈阳性(+),预防组无显着变化。2.在酒精膀胱炎预防阶段,膀胱炎组犬血WBC、Gran数两周持续上升,预防组上升后第14 d恢复;膀胱炎组血RBC、HGB数持续下降,预防组无显着变化;膀胱炎组犬血清肌酐、尿素氮含量显着上升,血磷含量升高,第7 d膀胱炎组TNF-α、IL-6水平显着升高;第14 d预防组血清IL-6水平显着升高。膀胱炎组和预防组犬CRP浓度上升,C3浓度均降低。膀胱炎组和预防组犬尿潜血、尿蛋白、尿液中白细胞均呈阳性,尿沉渣中可见大量白细胞和膀胱上皮细胞。3.在酒精膀胱炎治疗阶段,治疗组犬血WBC、Gran、RBC、HGB数逐渐降低至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自然恢复组犬血WBC、Gran数仍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血RBC、HGB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自然恢复组和预防组犬CRP水平均下降至正常范围;第21 d自然恢复组和预防组犬血镁显着降低,第28 d自然恢复组犬血清IL-6活性仍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尿道炎症比尿结晶对下泌尿道的损伤程度更大且损伤更为快速,中药处方粮可调节TNF-α、IL-6等细胞因子水平,降低CRP水平,对犬的膀胱炎症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并能有效地减少了尿结晶的析出,适用于下泌尿道黏膜屏障修复。
王敏[8](2020)在《放牧与舍饲对肉牛生产性能和肉品质影响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放牧和舍饲是我国肉牛的两种主要饲养方式,在日粮、饮水、环境、饲养管理与动物福利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传统上,我国西部和北部是肉牛的主产区,以放牧饲养为主;随着农区粮食资源的逐年丰富和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舍饲肉牛养殖迅速发展,已在我国肉牛产业中占主导地位。舍饲养殖可根据肉牛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需求,为其提供合理的日粮配比,能够有效提高肉牛生产性能,缩短育肥时长,增加养殖效益。随着肉牛产业的集约化、现代化发展,肉牛营养代谢病发生率逐年升高,牛肉产品的质量问题时有发生。放牧养殖因其饲养环境天然、绿色、无污染,其牛肉产品受到了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开展放牧和舍饲两种饲养方式下肉牛的营养代谢、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的对比研究,对促进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蒙东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选取体重400 kg左右,体况相近、健康的西门塔尔公牛2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头,建立肉牛放牧和舍饲模型,试验期为120天。分别采用HPLC、GCMS、ICP-MS、ICP-OES、ELISA、HE染色和MASSON染色等方法,对比分析了两种饲养方式下肉牛的日粮、饮水、管理等差异,及肉牛血液生化指标、尿液生化指标、生产性能和肉品质差异,为优质肉牛饲养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肉牛不同饲养方式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肉牛在饲草营养、饮水质量、饲养环境及动物福利等方面均存在显着差异。放牧肉牛新鲜牧草中的脂肪酸、氨基酸、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总体含量较为均衡,优于舍饲肉牛的苜蓿、谷草、青干草和玉米秸秆等饲草;放牧肉牛饮水的臭和味、肉眼可见物、色度、浑浊度及菌落总数等品质指标均次于舍饲肉牛饮水(p<0.05);放牧肉牛的给料给水次数、饲养密度、环境噪音及饲料添加剂使用情况等福利指标均显着优于舍饲肉牛(p<0.05)。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液和尿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放牧肉牛血清ALT、AST、LDH、GGT、ALP含量显着高于舍饲肉牛(p<0.05),提示放牧肉牛生长代谢活动旺盛,蛋白质代谢水平及糖无氧酵解能力优于舍饲肉牛;放牧肉牛血清HP、IL-6、IL-8含量显着高于舍饲肉牛(p<0.05),提示放牧肉牛免疫机能高于舍饲肉牛;舍饲肉牛血清EPI、PTH含量与放牧肉牛差异显着(p<0.05),提示舍饲肉牛可能受环境噪音、饲养密度、人为干预等因素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应激反应;舍饲肉牛血清BA含量显着高于放牧肉牛(p<0.05),提示舍饲肉牛存在一定程度脂质代谢异常;舍饲肉牛尿液pH值显着低于放牧肉牛(p<0.05),可能与舍饲肉牛能量饲料比例较高、运动量较少有关,提示舍饲肉牛有代谢性酸中毒风险。研究表明,两种饲养方式肉牛血尿代谢指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放牧肉牛血尿生化指标优于舍饲肉牛。饲养方式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舍饲肉牛的体增重显着高于放牧肉牛(p<0.05),舍饲肉牛的体高、胸围和后腿围显着高于放牧肉牛(p<0.05),舍饲肉牛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净肉率、眼肌面积均显着高于放牧肉牛(p<0.05);研究表明,舍饲肉牛的育肥性能、生长发育性能、胴体性能均优于放牧肉牛。饲养方式对牛肉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放牧牛肉的蒸煮损失率、熟肉率、肌纤维等肉品质指标显着优于舍饲牛肉(p<0.05);TAA、维生素C、维生素B1、P和K含量均显着高于舍饲牛肉(p<0.05);提示放牧牛肉更具有营养价值。舍饲牛肉的各种脂肪酸含量均显着高于放牧牛肉(p<0.05),可能与舍饲肉牛能量饲料比例较高,运动量过少有关。综上,舍饲肉牛可能存在应激反应、脂质代谢异常、免疫机能较弱、牛肉品质较差等问题,生产中加强舍饲肉牛的饲养管理,提高舍饲肉牛福利,优化舍饲日粮配比,有利于减少舍饲肉牛的应激反应,改善其代谢水平,增强抗病能力,提高舍饲牛肉的品质。放牧肉牛生产性能较低,生产中提高放牧肉牛的饮水质量,在枯草期适当补饲精料,有利于提高肉牛生产性能,增加养殖效益。在蒙东地区青草期放牧,枯草期舍饲是最佳饲养方式。
钱小亮[9](2020)在《无锡市猫下泌尿道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尿路致病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猫下泌尿道疾病是猫的一种常见疾病,严重影响猫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甚至会危及生命。引起该病的病因较多,包括饮食及饮水不当、应激、肿瘤、医源性因素、遗传、病原菌感染等,其中猫下泌尿道细菌感染较为常见,有着较高的复发率。国内对猫下泌尿道疾病的研究较少,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比较单一,尤其是对猫下泌尿道感染病原菌的相关数据极为匮乏。本研究对无锡地区(市)近2年来猫下泌尿道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同时对引起猫下泌尿道感染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及药物敏感性分析,为小动物临床疾病的治疗用药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一:无锡市猫下泌尿道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无锡地区5家连锁医院2017年01月至2018年12月间的84例猫下泌尿道疾病,统计患猫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及时间等一般信息以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与影像诊断的结果、不同治疗方案与疗效等资料。结果显示,临床确诊病例数逐年上升;公猫占90.48%(76/84),母猫占9.52%(8/84);0~4岁段猫发病数占61.90%(52/84),4~8岁段发病数占30.95%(26/84),8岁以上段发病数占7.14%(6/84);该病全年发生,其中11~12月份的发病数最多,27.38%(23/84);主要临床症状统计发现,28.57%(24/84)表现尿频,54.76%(46/84)表现排尿困难,64.59%(54/84)表现有血尿。40%(34/84)表现有血液白细胞数升高;95%(19/20)的梗阻型下泌尿道疾病有急性肾功能衰竭;25%(21/84))为细菌性下泌尿道炎,23.81%(20/84)为自发性膀胱炎,44.05%(37/84)为下泌尿道结石,7.14%(6/84)为下泌尿道结石和细菌性下泌尿道炎混合感染。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保守治疗61例,首次治愈率为44.26%(27/61),但一年内复发率为55.74%(34/61);手术治疗23例,一年内治愈率为95.65%(22/23)。下泌尿道结石病例中,手术治疗的治愈率为100%(20/20),手术治疗的治愈率显着高于保守治疗。研究二:无锡地区猫尿道致病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对27例下泌尿道细菌感染的患猫尿液进行了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大肠杆菌居多,占22.22%(6/27),其次为葡萄球菌,占14.81%(4/27);粪肠球菌、不动杆菌、奇异变形杆菌等细菌的分离率较低。药敏试验结果显示,27株病原菌对抗生素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多重耐药严重,其中大肠杆菌对环丙沙星、新霉素等最为耐受,耐药率均为83.33%;葡萄球菌对环丙沙星、卡那霉素等最为耐受,耐药率均为75%;粪肠球菌对环丙沙星、新霉素等最为耐受,耐药率均为100%;病原菌对环丙沙星有较高的耐药性,耐药率高达77.78%(21/27),但对头孢噻肟较为敏感,敏感率为81.48%(22/27),这为猫感染性下泌尿道疾病的治疗用药提供了参考。
韩玉[10](2020)在《扶正摄血法治疗气阴两虚型肾小球性血尿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临床采用扶正摄血法治疗气阴两虚型肾小球性血尿患者疗效进行评价分析,以指导临床,促进更加合理、准确的用药。方法:本回顾性研究共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住院治疗的证属气阴两虚型的肾小球肾炎病历资料249例,依据纳入及剔除标准,符合以肾小球性血尿为主的病例184例,资料不完整13例,合并其他系统疾病28例,超过年龄范围4例,未应用本次研究所用药物79例,最后纳入病例共计60例,A组33例,B组27例。其中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参芪扶正注射液+止血方加减组33例,称为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参芪扶正注射液+肾炎康复片组27例,称为B组。A、B两组均住院治疗一个疗程(15天),通过每名患者病程记录的详细记载,总结、比较两种治疗方式在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变化以及西医实验室检查如尿沉渣红细胞计数、镜下红细胞数、肝功能、肾功能等。结果:1.两组西医临床疗效:A组总有效率84.85%,B组总有效率为70.37%,A组西医临床疗效明显高于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中医症状疗效:A组总效率为96.97%,B组总有效率为66.67%,A组中医症状疗效明显高于B组,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治疗后尿沉渣红细胞计数、镜下红细胞计数均较治疗前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A组疗效优于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单项中医症状改善比较,A组倦怠乏力,五心烦热,腰痛,口燥咽干症状改善优于B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扶正摄血法治疗气阴两虚型肾小球性血尿在西医实验室检查如尿沉渣红细胞数、尿镜下红细胞数及中医症状改善如倦怠乏力、五心烦热、腰痛等两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适用于临床,可作为临床用药推广。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符号说明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中兽医学 |
| 1.2 中兽药在宠物临床的应用 |
| 1.3 中兽医针灸在宠物临床的应用 |
| 1.4 宠物行业现状 |
| 1.5 宠物疾病防治现状 |
|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调查对象 |
| 2.2 调查方法 |
| 2.3 调查内容 |
| 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 2.5 问卷调查范本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宠物医生与宠物主人对中兽药和针灸相关问题的调研结果 |
| 3.1.1 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对中兽药和针灸的认可程度情况 |
| 3.1.2 宠物医生与宠物主人对中药的优缺点认识情况 |
| 3.1.3 宠物医生与宠物主人对针灸的优缺点对比分析 |
| 3.1.4 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选择中兽药和针灸防治疾病的原因对比分析 |
| 3.1.5 中兽药形式防治宠物犬疾病情况 |
| 3.1.6 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使用针灸形式对比 |
| 3.2 宠物医生临床中使用中兽医诊疗技术防治宠物犬疾病调研结果 |
| 3.2.1 宠物医生防治宠物犬常见传染病中西疗法对比 |
| 3.2.2 宠物医生使用中兽医疗法防治宠物犬常见消化系统疾病情况 |
| 3.2.3 宠物医生使用中兽医疗法防治宠物犬常见呼吸系统疾病情况 |
| 3.2.4 宠物医生使用中兽医疗法防治宠物犬常见循环系统疾病情况 |
| 3.2.5 宠物医生使用中兽医疗法防治宠物犬常见泌尿系统疾病情况 |
| 3.2.6 宠物医生使用中兽医疗法防治宠物犬常见生殖系统疾病情况 |
| 3.2.7 宠物医生使用中兽医疗法防治宠物犬常见神经系统疾病情况 |
| 3.2.8 宠物医生使用中兽医疗法防治宠物犬常见寄生虫疾病情况 |
| 3.2.9 宠物医生使用中兽医疗法防治宠物犬常见老年性疾病情况 |
| 3.3 宠物犬IVDD导致的后肢瘫痪病例针灸治疗及选穴规律分析 |
| 3.3.1 IVDD导致后肢瘫痪患犬病例分析 |
| 3.3.2 针灸治疗犬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后肢瘫痪治疗选穴规律 |
| 3.4 针灸治疗宠物犬IVDD导致后肢瘫痪治疗选穴验证 |
| 3.4.1 病例简述 |
| 3.4.2 临床检查与诊断 |
| 3.4.3 治疗方法 |
| 3.4.4 治疗结果 |
| 3.5 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对中兽医在宠物犬临床未来发展建议 |
| 4 讨论 |
| 4.1 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对中药和针灸的认可程度 |
| 4.2 宠物医生与宠物主人对中药的优缺点认识 |
| 4.3 宠物医生与宠物主人对针灸的优缺点对比 |
| 4.4 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选择中兽药和针灸防治疾病的原因对比 |
| 4.5 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使用中兽药形式 |
| 4.6 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使用针灸形式对比 |
| 4.7 宠物医生临床中使用中兽医诊疗技术防治宠物犬疾病调研结果 |
| 4.8 宠物犬IVDD导致的后肢瘫痪病例针灸治疗及选穴规律分析 |
| 4.9 针灸治疗宠物犬IVDD导致后肢瘫痪治疗选穴验证 |
| 4.10 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对中兽医在宠物犬临床未来发展建议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
| 附录B |
| 附录C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肾结石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
| 1.1 肾结石形成的机理 |
| 1.2 肾结石成分分析 |
| 1.3 肾结石形成的因素 |
| 1.3.1 饮食因素 |
| 1.3.2 动物因素 |
| 1.3.3 毒性物质 |
| 1.4 犬尿石症的临床症状 |
| 1.4.1 肾结石 |
| 1.4.2 输尿管及膀胱结石 |
| 1.4.3 尿道结石 |
| 1.5 肾结石实验室检查 |
| 1.5.1 尿常规分析 |
| 1.6 影像学检查 |
| 1.6.1 X光检查 |
| 1.6.2 B超检查 |
| 1.6.3 CT诊断 |
| 1.7 肾结石鉴别诊断 |
| 1.7.1 肾结石与胃肠异物的鉴别诊断 |
| 1.7.2 肾组织钙化与肾结石的鉴别诊断 |
| 1.8 肾结石的治疗 |
| 1.8.1 肾结石保守疗法 |
| 1.8.2 肾结石手术疗法 |
| 第二章 肾结石病犬的营养调控 |
| 1.营养物质与尿结石 |
| 1.1 蛋白质与尿结石 |
| 1.2 嘌呤与尿结石 |
| 1.3 钙、磷与尿结石 |
| 1.4 镁离子与尿结石 |
| 1.5 维生素与尿结石 |
| 1.6 pH值与尿结石 |
| 1.7 水与尿结石 |
| 2.泌尿道处方粮调理 |
| 2.1 添加药物成分调理 |
| 2.2 益生菌 |
| 2.3 有机硒 |
| 2.4 泽泻 |
| 2.5 金钱草 |
| 2.6 蜂产品 |
| 2.7 车前子 |
| 第三章 犬肾结石的诊断与治疗 |
| 1.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1.1 临床病例来源 |
| 1.1.2 实验仪器 |
| 1.1.3 试验药品 |
| 1.1.4 试验器械 |
| 1.2. 试验方法 |
| 1.2.1 实验室检查 |
| 1.2.2 术前准备 |
| 1.2.3 手术方法 |
| 2.结果与分析 |
| 2.1 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 |
| 2.1.1 血常规检查 |
| 2.1.2 生化检查结果 |
| 2.1.3 尿检结果 |
| 2.1.4 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 |
| 2.1.5 术中指标检测 |
| 2.2 肾切开手术治疗结果 |
| 2.3 术后护理结果 |
| 2.4 术后实验室复查结果 |
| 2.4.1 血常规复查结果 |
| 2.4.2 生化复查结果 |
| 2.4.3 影像学复查结果 |
| 2.5 肾结石不同手术治疗效果对比 |
| 2.6 讨论 |
| 2.6.1 肾结石临床诊断技术 |
| 2.6.2 不同手术方法的比较 |
| 2.6.3 预防以及预先诊断 |
| 第四章 肾结石术后的营养调控 |
| 1.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试验动物 |
| 1.1.2 日粮配方 |
| 1.2.3 试验仪器 |
| 1.2 试验方法 |
| 1.2.1 试验日粮的营养物质对比 |
| 1.2.2 试验患犬的饲喂方法及试验设计 |
| 1.2.3 检查项目及方法 |
| 2.结果与分析 |
| 2.1.1 血常规检查结果 |
| 2.1.2 生化检查结果 |
| 2.1.3 尿液检查结果 |
| 2.1.4 影像学检查结果 |
| 2.1.5 球蛋白测定与体重测定结果 |
| 3.不同营养结构的日粮对术后康复的影响 |
| 3.1 尿结石与营养调控的关系 |
| 3.2 营养与动物免疫的关系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 1.1.1 国内外猫肾脏疾病医疗现状 |
| 1.1.2 前景展望 |
| 1.2 肾炎和肾脏衰竭的定义 |
| 1.3 肾炎和肾脏衰竭的病因 |
| 1.3.1 肾炎的病因 |
| 1.3.2 肾衰竭的病因 |
| 1.4 肾炎和肾脏衰竭的发病机理 |
| 1.4.1 肾炎的发病机理 |
| 1.4.2 肾衰竭的发病机理 |
| 1.5 肾炎和肾脏衰竭的临床症状 |
| 1.5.1 肾炎的临床症状 |
| 1.5.2 肾衰竭的临床症状 |
| 1.6 猫肾脏疾病的临床检查方法 |
| 1.6.1 体温测定 |
| 1.6.2 呼吸数测定 |
| 1.6.3 脉搏数测定 |
| 1.6.4 尿常规检查 |
| 1.6.5 血常规检查 |
| 1.6.6 B超检查 |
| 1.6.7 心电图检查 |
| 1.6.8 病理学检查 |
| 1.6.9 血液生化检查 |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 2.1.1 病例来源 |
| 2.1.2 皇家猫肾脏处方粮 |
| 2.1.3 仪器和设备 |
| 2.2 流行病学调查 |
| 2.3 临床症状 |
| 2.4 诊断方法 |
| 2.4.1 病史调查 |
| 2.4.2 体温测定 |
| 2.4.3 呼吸数测定 |
| 2.4.4 脉搏数测定 |
| 2.4.5 触诊 |
| 2.4.6 血液及生化指标检测 |
| 2.4.7 B超检查 |
| 2.4.8 尿液检查 |
| 2.5 数据处理 |
| 2.6 治疗方法 |
| 2.6.1 肾炎治疗方法 |
| 2.6.2 急性肾脏衰竭治疗方法 |
| 2.6.3 慢性肾脏衰竭治疗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流行病学结果 |
| 3.1.1 年龄 |
| 3.1.2 性别 |
| 3.1.3 饮食习惯 |
| 3.1.4 治愈情况 |
| 3.2 体温心率尿量及触诊 |
| 3.3 B超检查检查结果 |
| 3.4 血液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
| 3.4.1 血常规测定结果 |
| 3.4.2 生化指标和离子测定结果 |
| 3.4.3 尿液测定结果 |
| 3.4.4 急性肾衰竭普通治疗和辅以处方粮护理治疗结果 |
| 3.5 两个急性肾衰病例 |
| 3.5.1 猫急性肾衰典型病例 |
| 3.5.2 猫急性肾衰未搭配处方粮典型病例 |
| 4 讨论 |
| 4.1 影响因素 |
| 4.1.1 年龄与猫肾脏疾病关系 |
| 4.1.2 性别与猫肾脏疾病关系 |
| 4.1.3 饮食习惯与猫肾脏疾病关系 |
| 4.1.4 治愈率 |
| 4.2 各种诊断方法的参考数值及意义 |
| 4.2.1 血常规意义 |
| 4.2.2 生化及离子意义 |
| 4.2.3 尿液成分检查意义 |
| 4.3 治疗方法 |
| 4.3.1 肾炎治疗方法 |
| 4.3.2 急性肾脏衰竭治疗方法 |
| 4.3.3 慢性肾脏衰竭治疗方法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猫慢性肾病研究概况 |
| 1.2 肾脏解剖生理 |
| 1.2.1 肾脏的解剖结构 |
| 1.2.2 肾脏的生理功能 |
| 1.3 慢性肾病病因和病理生理 |
| 1.3.1 慢性肾病的风险因子及病因 |
| 1.3.2 慢性肾病生理病理 |
| 1.4 慢性肾病临床症状 |
| 1.5 慢性肾病的诊断方法 |
| 1.5.1 慢性肾病的常规诊断方法 |
| 1.5.2 慢性肾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
| 1.6 慢性肾病的治疗方法 |
| 1.6.1 慢性肾病的西医治疗方法 |
| 1.6.2 慢性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
| 1.6.3 慢性肾病的腹膜透析治疗方法 |
|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2 材料方法 |
| 2.1 材料 |
| 2.1.1 病例信息 |
| 2.1.2 仪器设备 |
| 2.1.3 药品及试剂 |
| 2.2 方法 |
| 2.2.1 中药治疗方法 |
| 2.2.2 血压测定方法 |
| 2.2.3 肾小球滤过率测定方法 |
| 2.2.4 慢性肾病穴位选择及治疗方法 |
| 2.2.5 慢性肾病患猫腹膜透析治疗 |
| 2.3 统计学方法 |
| 2.4 病例诊断标准 |
| 2.4.1 西医诊断标准 |
| 2.4.2 中医诊断标准 |
| 2.4.3 病例选择及排除标准 |
| 2.4.4 慢性肾病的疗效判定标准 |
| 2.4.5 慢性肾病的监测指标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辽宁地区猫慢性肾病临床调查结果 |
| 3.1.1 慢性肾病发病率 |
| 3.1.2 慢性肾病品种分布 |
| 3.1.3 慢性肾病性别分布 |
| 3.1.4 慢性肾病年龄分布 |
| 3.1.5 慢性肾病病因 |
| 3.1.6 慢性肾病临床症状 |
| 3.1.7 慢性肾病分级系统 |
| 3.1.8 慢性肾病的实验室指标 |
| 3.2 中药肾衰1号治疗猫慢性肾病结果 |
| 3.2.1 猫慢性肾病的中医证型 |
| 3.2.2 猫慢性肾病各证型的观察指标 |
| 3.2.3 中药肾衰1号治疗后的肾功能指标 |
| 3.2.4 中药肾衰1号治疗后尿液分析结果 |
| 3.2.5 中药肾衰1号治疗后血压值 |
| 3.2.6 中药肾衰1号治疗后贫血改善情况 |
| 3.2.7 中药肾衰1号治疗效果 |
| 3.3 中药肾衰1号与针灸治疗猫慢性肾病治疗结果 |
| 3.3.1 中药肾衰1号与针灸治疗后患猫肾功能指标 |
| 3.3.2 中药肾衰1号与针灸治疗后患猫尿液分析结果 |
| 3.3.3 中药肾衰1号与针灸治疗后患猫肾小球滤过率 |
| 3.3.4 中药肾衰1号与针灸治疗后患猫贫血改善 |
| 3.3.5 中药肾衰1号与针灸治疗效果 |
| 3.4 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猫慢性肾病治疗结果 |
| 3.4.1 腹膜透析并发症 |
| 3.4.2 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后患猫肾功指标 |
| 3.4.3 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后患猫贫血改善 |
| 3.4.4 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后血气和血细胞计数结果 |
| 3.4.5 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后患猫尿液分析结果 |
| 3.4.6 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后患猫基础生理指标 |
| 3.4.7 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后总积分及症状积分 |
| 3.4.8 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后总疗效及分级疗效 |
| 4 讨论 |
| 4.1 辽宁地区猫慢性肾病临床调查结果分析 |
| 4.1.1 慢性肾病的发病率 |
| 4.1.2 慢性肾病的品种性别分布 |
| 4.1.3 慢性肾病的临床症状 |
| 4.2 中药肾衰1号治疗猫慢性肾病治疗结果分析 |
| 4.2.1 慢性肾病中医证型及疗效 |
| 4.2.2 中药肾衰1号对慢性肾病贫血影响 |
| 4.2.3 中药肾衰1号对慢性肾病肾功能影响 |
| 4.2.4 中药肾衰1号对慢性肾病血磷影响 |
| 4.2.5 中药肾衰1号对慢性肾病血压影响 |
| 4.3 中药肾衰1号与针灸治疗猫慢性肾病治疗结果分析 |
| 4.3.1 针灸穴位选择及针法 |
| 4.3.2 中医证型选择 |
| 4.3.3 中药肾衰1号与针灸对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
| 4.4 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猫慢性肾病结果分析 |
| 4.4.1 腹膜透析方法 |
| 4.4.2 腹膜透析并发症 |
| 4.4.3 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效果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0 引言 |
| 1 发病原因 |
| 2 临诊要点 |
| 3 治疗 |
| 4 预防 |
| 5 结束语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写与符号清单 |
| 文献综述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动物的选取及管理 |
| 2.2 试验材料及仪器 |
| 2.3 试验动物的分组 |
| 2.3.1 试验1:处方粮对犬尿结晶预防效果试验 |
| 2.3.2 试验2:处方粮对酒精犬膀胱炎防治效果试验 |
| 2.4 试验动物的日粮组成 |
| 2.4.1 普通饲粮成分 |
| 2.4.2 泌尿道处方粮成分 |
| 2.5 临床观察 |
| 2.6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 2.6.1 血液的采集与制备 |
| 2.6.2 尿液的采集与制备 |
| 2.7 试验犬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 2.7.1 试验犬血常规指标检测 |
| 2.7.2 试验犬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 |
| 2.8 膀胱炎犬血液细胞因子水平测定 |
| 2.8.1 犬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的测定 |
| 2.8.2 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的测定 |
| 2.9 试验犬的尿液检测 |
| 2.9.1 试验犬尿常规的检测 |
| 2.9.2 试验犬尿沉渣的检查 |
| 2.10 试验犬影像学检查 |
| 2.10.1 超声影像检查 |
| 2.10.2 X线摄影检查 |
| 2.11 数据统计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犬的临床表现 |
| 3.2 饲喂中药处方粮后试验犬血常规指标的变化 |
| 3.2.1 WBC的变化 |
| 3.2.2 RBC的变化 |
| 3.2.3 Gran的变化 |
| 3.2.4 HGB的变化 |
| 3.3 饲喂中药处方粮后试验犬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 |
| 3.3.1 犬血清CREA的变化 |
| 3.3.2 犬血清BUN的变化 |
| 3.3.3 犬血清Ca的变化 |
| 3.3.4 犬血清P的变化 |
| 3.3.5 犬血清Mg的变化 |
| 3.4 饲喂中药处方粮对膀胱炎犬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
| 3.5 饲喂中药处方粮后试验犬尿常规指标的变化 |
| 3.6 尿液检查结果 |
| 3.7 影像学检查结果 |
| 4 讨论 |
| 4.1 饲喂中药处方粮对泌尿道损伤犬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 4.2 饲喂中药处方粮对膀胱炎犬血液中炎性介质的影响 |
| 4.3 饲喂中药处方粮对尿液指标和超声的影响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 第1章 我国肉牛饲养现状分析 |
| 1.1 肉牛生产概况及饲养方式分析 |
| 1.1.1 肉牛品种与分布 |
| 1.1.2 牛肉产品市场需求变化 |
| 1.1.3 饲养方式分析 |
| 1.2 牧区与农区肉牛饲养特点分析 |
| 1.2.1 牧区 |
| 1.2.2 农区 |
| 第2章 肉牛代谢研究进展 |
| 2.1 肉牛营养物质代谢及常见代谢病 |
| 2.1.1 肉牛营养物质代谢 |
| 2.1.1.1 糖代谢 |
| 2.1.1.2 蛋白质代谢 |
| 2.1.1.3 脂代谢 |
| 2.1.1.4 矿物质代谢 |
| 2.1.2 肉牛常见营养代谢病 |
| 2.1.2.1 脂肪肝(fatty liver) |
| 2.1.2.2 蹄叶炎(laminitis) |
| 2.1.2.3 尿结石(urinary calculus) |
| 2.1.2.4 瘤胃酸中毒(rumen acidosis) |
| 2.1.2.5 瘤胃碱中毒(rumen alkalosis) |
| 2.2 血液和尿液代谢监测指标 |
| 2.2.1 血液监测指标 |
| 2.2.1.1 血液代谢指标 |
| 2.2.1.2 血液酶指标 |
| 2.2.1.3 血液激素指标 |
| 2.2.1.4 血液免疫学指标 |
| 2.2.2 尿液监测指标 |
| 第3章 肉牛生产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因素 |
| 3.1 生产性能评定指标及影响因素 |
| 3.1.1 生长发育性能 |
| 3.1.2 育肥性能 |
| 3.1.3 胴体性能 |
| 3.2 牛肉品质评定指标及影响因素 |
| 3.2.1 肉色 |
| 3.2.2 大理石花纹 |
| 3.2.3 系水力 |
| 3.2.4 嫩度 |
| 3.2.5 营养成分 |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 第1章 肉牛不同饲养方式差异研究 |
| 1.1 材料 |
| 1.1.1 研究区域 |
| 1.1.2 仪器设备及材料 |
| 1.1.3 主要试剂 |
| 1.2 方法 |
| 1.2.1 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
| 1.2.1.1 饲草采集 |
| 1.2.1.2 水采集 |
| 1.2.2 饲草营养成分检测 |
| 1.2.2.1 水分 |
| 1.2.2.2 总能 |
| 1.2.2.3 粗蛋白 |
| 1.2.2.4 粗灰分 |
| 1.2.2.5 粗脂肪 |
| 1.2.2.6 粗纤维 |
| 1.2.2.7 氨基酸 |
| 1.2.2.8 脂肪酸 |
| 1.2.2.9 矿物质 |
| 1.2.2.10 维生素 |
| 1.2.3 水质检测 |
| 1.2.3.1 臭和味 |
| 1.2.3.2 肉眼可见物 |
| 1.2.3.3 pH值 |
| 1.2.3.4 浑浊度 |
| 1.2.3.5 色度 |
| 1.2.3.6 菌落总数 |
| 1.2.4 饲养管理福利检测 |
| 1.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1.3 结果 |
| 1.3.1 饲草营养成分检测结果 |
| 1.3.1.1 饲草常规营养成分检测结果 |
| 1.3.1.2 饲草脂肪酸含量检测结果 |
| 1.3.1.3 饲草氨基酸含量检测结果 |
| 1.3.1.4 饲草维生素含量检测结果 |
| 1.3.1.5 饲草矿物质含量检测结果 |
| 1.3.2 水质检测结果 |
| 1.3.3 饲养管理福利检测结果 |
| 1.4 讨论 |
| 1.4.1 不同饲养方式饲草营养成分对比分析 |
| 1.4.2 不同饲养方式水质对比分析 |
| 1.4.3 不同饲养方式肉牛饲养管理福利对比分析 |
| 1.5 本章小结 |
| 第2章 饲养方式对肉牛代谢指标的影响 |
| 2.1 材料 |
| 2.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 2.1.2 试验动物及分组 |
| 2.1.3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
| 2.1.4 仪器设备及材料 |
| 2.1.5 主要试剂 |
| 2.2 方法 |
| 2.2.1 样本的采集 |
| 2.2.2 样本的检测 |
| 2.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3 结果 |
| 2.3.1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酶类指标的影响 |
| 2.3.2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激素指标的影响 |
| 2.3.3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代谢指标的影响 |
| 2.3.4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 |
| 2.3.5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尿液指标的影响 |
| 2.4 讨论 |
| 2.4.1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酶类指标的影响 |
| 2.4.2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激素指标的影响 |
| 2.4.3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代谢指标的影响 |
| 2.4.4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 |
| 2.4.5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尿液指标的影响 |
| 2.5 本章小结 |
| 第3章 饲养方式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 3.1 材料 |
| 3.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 3.1.2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
| 3.2 方法 |
| 3.2.1 育肥性能指标的测定 |
| 3.2.2 生长发育性能指标的测定 |
| 3.2.3 胴体性能指标的测定 |
|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3.3 结果 |
| 3.3.1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育肥性能的影响 |
| 3.3.2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生长发育性能的影响 |
| 3.3.3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胴体性能的影响 |
| 3.4 讨论 |
| 3.4.1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育肥性能的影响 |
| 3.4.2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生长发育性能的影响 |
| 3.4.3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胴体性能的影响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饲养方式对牛肉品质的影响 |
| 4.1 材料 |
| 4.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 4.1.2 仪器设备及材料 |
| 4.1.3 主要试剂 |
| 4.2 方法 |
| 4.2.1 样品的采集 |
| 4.2.2 肌肉颜色的测定 |
| 4.2.3 蒸煮损失的测定 |
| 4.2.4 熟肉率的测定 |
| 4.2.5 大理石花纹的测定 |
| 4.2.6 肌纤维的测定 |
| 4.2.6.1 HE染色 |
| 4.2.6.2 MASSON三色染色 |
| 4.2.7 牛肉营养组分的检测 |
| 4.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4.3 结果 |
| 4.3.1 不同饲养方式对牛肉常规品质的影响 |
| 4.3.2 不同饲养方式对牛肉营养组分的影响 |
| 4.4 讨论 |
| 4.4.1 不同饲养方式对牛肉常规品质的影响 |
| 4.4.2 不同饲养方式对牛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
| 4.5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本文的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导师简介 |
| 作者简介 |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
| 发表论文 |
| 申请专利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猫下泌尿道疾病的研究进展 |
| 1 猫下泌尿道疾病的概述 |
| 2 下泌尿道感染 |
| 2.1 病原菌感染机制 |
| 2.1.1 附着与定植 |
| 2.1.2 生物被膜和形态改变 |
| 3 常见尿路致病菌 |
| 3.1 肺炎克雷伯氏菌 |
| 3.2 致病性大肠杆菌 |
| 3.3 奇异变形杆菌 |
| 3.4 肠球菌 |
| 3.5 腐生葡萄球菌 |
| 3.6 铜绿假单胞菌 |
| 4 其他毒力因子 |
| 4.1 蛋白酶和毒素 |
| 4.2 尿素酶 |
| 4.3 铁的清除 |
| 5 下泌尿道疾病的治疗 |
| 第二章 无锡市猫下泌尿道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基础信息调查 |
| 1.3 临床症状调查 |
| 1.4 临床体格检查 |
| 1.5 影像学检查 |
| 1.6 血液学检查 |
| 1.7 猫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检查 |
| 1.8 血气及血液离子检查 |
| 1.9 血液生化检查 |
| 1.10 尿沉渣检查 |
| 1.11 尿常规检查 |
| 1.12 临床诊断 |
| 1.13 治疗方法 |
| 1.13.1 保守治疗 |
| 1.13.2 手术治疗 |
| 2 结果 |
| 2.1 临床基础信息分析 |
| 2.2 临床症状分析 |
| 2.3 影像学检查结果 |
| 2.4 血液常规检查结果 |
| 2.5 SAA检查结果 |
| 2.6 血气及血液离子分析结果 |
| 2.7 血液生化检查 |
| 2.8 尿常规检查结果 |
| 2.9 尿沉渣检查结果 |
| 2.10 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 |
| 3 讨论 |
| 第三章 无锡地区猫尿道致病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尿液来源 |
|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方法 |
| 1.4 尿液培养与细菌鉴定 |
| 1.4.1 尿液培养 |
| 1.4.2 细菌纯化 |
| 1.4.3 菌株16S rDNA测序分析 |
| 1.4.4 临床分离菌株的冻存 |
| 1.5 药敏试验 |
| 1.5.1 药敏纸片信息 |
| 1.5.2 药敏试验方法 |
| 2 结果 |
| 2.1 尿液培养结果 |
| 2.2 药敏试验结果 |
| 2.2.1 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
| 2.2.2 葡萄球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
| 2.2.3 粪肠球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
| 2.2.4 不动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耐药性分析 |
| 2.2.5 奇异变形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
| 2.2.6 阴沟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
| 2.2.7 枯草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
| 2.2.8 多杀巴斯德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
| 2.2.9 路德维希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
| 2.2.10 蜡样芽胞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
| 2.2.11 嗜血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
| 2.2.12 无色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综述 肾小球性血尿的中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