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璇,王金艳,刘向阳,刘芳草[1](2021)在《rt-PA早期静脉溶栓联合疏血通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MAS评分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早期静脉溶栓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38例)与对照组(38例),两组均予以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早期静脉溶栓,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疏血通治疗,观察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炎症状态(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及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着长于对照组(P<0.05或0.01),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及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早期静脉溶栓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减轻机体炎症状态,促使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恢复,有利于预后。
张婷[2](2021)在《转基因兔乳汁中重组吸血蝙蝠唾液纤溶酶原激活剂的纯化、结构分析和药效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血栓性疾病越发受到关注,临床上有逐年渐增之势,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用溶栓药消除血栓是一种临床常用的方法。现有的溶栓药虽然有明确的治疗效果,但也存在治疗窗口期窄,用药量大,纤维蛋白特异性低,再灌注率低,系统出血率高,半衰期短,副作用大等问题。而纤维蛋白特异性高,溶栓效率高,出血风险低,半衰期长,毒副作用低的吸血蝙蝠唾液纤溶酶原激活剂(Desmodus rotundus salivary plasminogen activator alpha 1,DSPAα1)又称去氨普酶(desmoteplase),有望成为新型、高效的溶栓药物。本研究应用哺乳动物转基因技术,在获得了乳腺特异性表达重组DSPA(recombinant DSPA,rDSPA)转基因兔的基础上,收集兔乳中的表达产物,应用自制的单克隆抗体,用于兔乳的ELISA和Western-blot检测;建立从转基因兔乳汁中分离和纯化rDSPA的方法;对rDSPA进行一级结构和生物活性分析,包括N端和C端氨基酸序列、相对分子量以及体外溶纤活性;应用角叉菜胶制备大鼠尾部血栓模型,并通过此血栓模型研究纯化产物rDSPA的体内溶栓效果及血浆半衰期。1.乳腺特异性表达rDSPA转基因兔的传代繁殖两只原代兔经扩群繁殖、近交和回交,获得乳腺特异性表达rDSPA转基因兔134只,其中经测交确定纯合子兔2只(F2代)。收集兔乳,离心分离乳清,经ELISA检测,兔乳中rDSPA表达水平为1.19±0.26 mg/mL,纤维平板溶圈法(Fibrin Agarose Plate Assay,FAPA)检测F0代、F1代、F2代转基因兔乳清中DSPA的溶纤活性,溶圈直径大小基本一致(18.6-20.4 mm),结果表明外源基因rDSPA能稳定遗传给后代,此外培育出的纯合子兔能免除繁琐的基因型检测工作量,为rDSPA的转基因兔的保种提供了保障。2.原核表达去氨普酶(DSPA)基因载体的构建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用PCR法扩增pCL25/DSPA表达载体上的编码DSPAαl成熟肽的DNA序列,用于与原核表达载体连接,构建pET-28a/DSPA原核表达载体。pET-28a/DSPA原核表达载体转入Rosetta感受态细胞,进行诱导表达目的蛋白。SDS-PAGE电泳估测大小约为50 kDa。目的蛋白纯化后纯度为92%,远远满足其作为制备rDSPA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原的纯度要求。3.rDSPA单克隆抗体制备及筛选纯化的原核表达产物加弗氏佐剂免疫BALB/c小鼠,分离B淋巴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筛选获得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分泌PR-mAb杂交瘤细胞注入同系小鼠腹腔制备抗体。本研究共得到36株阳性杂交瘤细胞,从中筛选出12株稳定分泌抗体的细胞株(命名M1-M12)。经ELISA-elution筛选,其中M3、M4两株为多羟基反应单克隆抗体(PR-mAb),筛选率为16.67%(2/12)。注射M3和M4细胞株的小鼠腹水的抗体效价为1:125000,腹水抗体可用于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4.转基因兔乳中rDSPA的分离、纯化小鼠腹水抗体经rProtein A亲和层析柱纯化后与CNBr-activated Bestarose 4 FF介质偶联制成免疫亲和层析柱。rDSPA转基因兔乳经超速离心和硫酸铵沉淀预处理后。分别选用自制免疫亲和层析、苯甲醚亲和层析、阳离子交换层析、赖氨酸亲和层析和活性蓝亲和层析纯化rDSPA。结果表明rDSPA转基因兔乳通过超速离心、55%硫酸铵沉淀、苯甲醚亲和层析、阳离子交换层析、赖氨酸亲和层析和活性蓝亲和层析分离纯化,获得纯度为98%的rDSPA。运用阴离子交换层析去除纯化产物中的内毒素,使用内毒素检测试剂盒检测结果表明纯化rDSPA内毒素含量低于0.015 EU/mL,符合注射剂标准。5.乳腺特异性表达rDSPA纯化产物的结构和功能检测运用Edman降解法测定rDSPA的N端氨基酸序列,结果显示rDSPA的N端氨基酸序列为 Val Ala Cys Lys Asp Glu IIe Thr Gln Met Thr Tyr Arg Arg Gln,与设计的 DSPA编码序列的理论N端的第4-18位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表明rDSPA编码序列N-端的山羊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的信号肽已完全切除;运用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MS)测定rDSPA的C端氨基酸序列及其它部分的氨基酸序列,结果显示 rDSPA 的 C 端氨基酸序列为 Asp Val Pro Gly Val Tyr Thr Lys Tyr Leu Gly Trp IIe Arg Asp Asn Met His Leu,与设计的rDSPA编码序列的C末端完全一致,共有47%(208个氨基酸)的序列与DSPA编码序列完全同源。经高分辨率质谱仪检测后确定rDSPA的相对分子量为53126.75 Da,大于理论的49535.94 Da,推测是翻译后的糖基化修饰导致;运用纤维平板溶圈法(FAPA)检测纯化产物rDSPA的体外纤溶活性(773333 IU/mg)略高于阿替普酶(580000 IU/mg)。6.rDSPA体内外溶栓效果的初步评价SD大鼠腹主动脉采血,血凝块切成约0.1 cm3方块并称重,分成7组(0.5 μg/mL、1 μg/mL、2 μg/mL DSPA;0.5 μg/mL、1 μg/mL、2 μg/mL 阿替普酶;生理盐水),37℃孵育16 h,称重剩余血凝块并计算血凝块溶解率。结果显示rDSPA体外大鼠血凝块溶解率(48.34±2.25%)明显高于阿替普酶组(40.91±1.36%)的血凝块溶解率(p<0.05),表明rDSPA体外溶栓活性强于阿替普酶。8周龄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分成低、中、高剂量rDSPA组(2 mg/kg、8 mg/kg、32mg/kg)和阿替普酶组(8 mg/kg),安慰剂组,空白对照组。各组大鼠心脏采血检测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同时测量大鼠尾部血栓长度。结果显示rDSPA有显着的溶栓效果,rDSPA低(APTT:18.80±1.26 s;TT:35.75±0.41 s)、中(APTT:27.78±1.88 s;TT:39.18±0.82 s)、高(APTT:36.51±1.29 s;TT:37.56±1.07 s)剂量组和阿替普酶组(APTT:27.00±1.76 s;TT:34.05±0.99 s)的 APTT、TT 均较安慰剂组(APTT:12.53±0.54 s;TT:26.87±1.31 s)相比有所延长,且差异极显着(p<0.01),rDSPA 中(PT:14.28±0.79 s;D-二聚体:2.49±0.07 mg/L)、高(PT:17.07±1.19 s;D-二聚体:3.12±0.55 mg/L)剂量组和阿替普酶组(PT:14.26±0.93 s;D-二聚体:2.53±0.12 mg/L)的PT、D-二聚体水平均比安慰剂组(PT:12.29±0.76 s;D-二聚体:2.30±0.07 mg/L)显着升高(p<0.05),表明大鼠注射rDSPA和阿替普酶后都有效激活纤溶系统。阿替普酶组(200.22±6.09mg/dL)较rDSPA低(222.40±7.89 mg/dL)、中(228.30±1.72mg/dL)、高(228.19±1.89mg/dL)剂量组的 FIB 水平较有所下降(p<0.05),rDSPA低、中、高剂量组之间的FIB水平差异不显着,表明rDSPA在溶栓过程中FIB消耗量小于阿替普酶,相比阿替普酶不易引起颅内出血副作用,更具有安全性。rDSPA低(48.96±9.42%)、中(24.71±6.26%)、高(0.00±0.00%)剂量组和阿替普酶组(49.19±6.21%)的大鼠尾栓相对长度百分比明显小于安慰剂组(67.76±6.06%),即rDSPA低、中、高剂量组的尾栓消溶相对长度明显长于安慰剂组,并与剂量成正比例,且rDSPA高剂量组大鼠尾部不形成血栓。相同剂量的rDSPA中剂量组(24.71±6.26%)和阿替普酶组(49.19±6.21%)的大鼠尾栓相对长度百分比差异极显着(p<0.01),表明纯化产物rDSPA的溶栓能力明显优于阿替普酶。8周龄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2组,每组4只,分为rDSPA组和阿替普酶组。rDSPA组和阿替普酶组均以8 mg/kg的剂量尾静脉注射rDSPA或阿替普酶,采集血浆进行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的测定,计算rDSPA半衰期。结果显示rDSPA组和阿替普酶组大鼠血浆PAP浓度分别在6 min及3 min达到顶峰(133.06±63.90 ng/mL,219.44±1.18 ng/mL),rDSPA和阿替普酶在SD大鼠体内的血浆半衰期分别为52.41 min和10.41 min。推算rDSPA的半衰期较阿替普酶延长5倍,表明rDSPA可用于单次注射针剂溶栓药的制备。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培育出乳腺特异性表达rDSPA转基因兔,且rDSPA转基因兔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建立了有效的分离纯化的实验室工艺,并保持原有的溶纤溶栓活性,表明该研究迈出临床应用的第一步。rDSPA的一级结构分析表明,重组DSPA编码序列可以在转基因兔乳腺上皮细胞中表达,并剪切去除异源性的信号肽序列,翻译后加工为有溶栓活性的成熟蛋白,这一结果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大鼠体内外溶栓试验中rDSPA表现出优于阿替普酶的溶栓性能,且rDSPA在大鼠体内的半衰期长于阿替普酶,体内溶栓试验呈现出更安全、更持续的溶栓效果,该结果在国内外也未见报道。本研究成果为开发和生产新的高效溶栓药奠定了实验基础。
向柳[3](2021)在《107例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患者早期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候要素演变规律》文中认为目的近年来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施行予以溶栓治疗在我国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于rt-PA溶栓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影响疗效与安全性的因素仍然备受关注,对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演变、关于中医证候要素是否影响rt-PA治疗脑梗死疗效方面研究目前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107例rt-PA静脉溶栓患者分析影响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早期神经功能结局的相关因素,并总结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演变规律及与疗效的相关性,为超早期脑梗死的中西医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省中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部分接受静脉溶栓并住院的脑梗死超早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起病到开始溶栓间隔时间(ONT)、TOAST分型、溶栓前、溶栓后24h、溶栓后(7±2)d的NIHSS评分、本次发病前m RS评分、出血转化、一周生存死亡情况,以及入院时或溶栓后24h中医证候、第(7±2)d中医证候,评价静脉溶栓后患者早期疗效结局、出血转化和死亡率,先对资料按早期结局良好与不良进行基线对比,然后行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进行变量筛选,继将有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总结上述因素与rt-PA溶栓早期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相关关系。结果一、本研究共纳入107例ACI超早期rt-PA静脉溶栓患者,其中男69例(64.5%),女38例(35.5%),年龄(67.9±13.1)岁,最小31岁,最大93岁,按年龄段分组,年龄<80岁90例,占84.1%,其中男61例,女29例,年龄≥80岁17例,占15.9%,男8例,女9例;合并高血压45例(42.1%)、糖尿病22例(20.6%)、血脂异常6例(5.6%)、房颤26例(24.3%)、脑梗死21例(19.6%);根据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44例(41.4%)、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或腔隙性卒中(SAA)36例(33.6%)、心源性脑栓塞(CE)23例(21.5%)、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SOE)和不明原因的缺血性卒中(SUE)4例(3.7%);静脉溶栓颅内出血转化11例(10.3%),死亡16例(15%)。二、早期疗效结局:(1)早期结局基线情况方面,良好结局59例,良好结局中男性44例占男性人数63.8%,女性15例占女性人数39.5%,溶栓前NIHSS评分[M(P25,P75)]为8(6,12.25)分;不良结局48例,不良结局中男性25例占男性36.2%,女性23例占女性60.5%,溶栓前NIHSS评分15(6.25,23.25)分;早期良好结局比例男性高于女性,性别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47 P=0.016,P<0.05),男性在早期结局中获益比例高于女性;早期良好结局溶栓前NIHSS评分明显低于不良结局溶栓前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71 P<0.001,P<0.05)。(2)二元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与溶栓后24h早期疗效结局相关的有性别、溶栓前NIHSS评分、发病到溶栓间隔时间ONT;与(7±2)d疗效结局相关因素为性别、溶栓前NIHSS评分,其他因素与疗效无明显相关。(3)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溶栓前NIHSS评分是溶栓后24h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B=-0.061 OR=0.941 P=0.047,P<0.05),溶栓前NIHSS评分与疗效良好结局呈负相关,NIHSS评分每增加1分,获益缩减至0.94倍;对与溶栓后(7±2)d疗效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性别(B=1.111 OR=3.037 P=0.016,P<0.05)、溶栓前NIHSS评分(B=-0.122 OR=0.831 P=0.000,P<0.05)与(7±2)d疗效相关。提示男性(7±2)d获益约是女性的3倍。溶栓前NIHSS评分是良好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评分每增加1分对应获益缩减至0.8倍。进一步探讨性别与溶栓疗效的关系,在二元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中按年龄段进行亚组分析,将(7±2)d疗效作为因变量,性别作为协变量,年龄作为选择变量(亚组变量),规则为年龄≤70岁,在≤70岁年龄段中,性别并非影响早期rt-PA静脉溶栓疗效的因素(B=1.062,P=0.110,P>0.05)。三、早期安全性:本研究发生出血转化共11例,占10.3%,死亡9例,占8.4%,其中与溶栓出血转化直接相关6例,呼吸循环衰竭死亡3例。(1)基线资料,结果提示合并房颤患者出血转化比例更高,经卡方检验其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68 P=0.005,P<0.05)。出血转化组溶栓前NIHSS评分明显高于无出血组,中位数四分位数[M(P25,P75)]分别为16(6,26)和10(6,15),两组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78 P=0.038,P<0.05);按年龄分为<80岁组(非高龄组)、≥80岁(高龄组),两组出血转化率相差不大,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二元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合并房颤与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呈正相关(B=1.959 OR=7.092 P=0.004,P<0.05)。溶栓前NIHSS评分与出血转化呈正相关(B=0.081 OR=1.084 P=0.018,P<0.05)。其余变量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起病到溶栓间隔时间ONT、TOAST分型等与出血转化无明显相关性。进一步探讨高龄组(≥80岁)、非高龄组(<80岁),时间窗≤3h组,时间窗3-4.5h组溶栓安全性有无差异,结果显示起病到溶栓间隔时间ONT>3h与出血转化可能有相关性(B=1.02OR=2.772 P=0.114,P<0.15);高龄不是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3)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房颤是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B=1.829 OR=6.226 P=0.026,P<0.05),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rt-PA静脉溶栓出血转化是无合并房颤患者的6倍。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ONT在3-4.5h和在3h内出血转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中医证候要素分布及演变情况:急性脑梗死患者起初存在证素组合的情况较普遍,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证素普遍减少。溶栓后24h证候要素分布以实证为主,前三位分别是内风(37%)、血瘀(21%)、痰湿(16%),阴虚证最少(6%)。溶栓后(7±2)d内风证变化最为明显,从107例(37%)降至2例(2%),由最多至近乎消失。相反,气虚证例数不减反增,占比大幅上升,由10%上升至29%,第(7±2)d已成为主要证素。内火也比例也有显着提高,痰湿、血瘀有减少趋势,但所占比例只有轻微变动,阴虚证有下降趋势,其所比例始终较低,但第(7±2)d占比较溶栓后24h稍有增长。对溶栓后24h、溶栓后(7±2)d不同结局证候要素构成比进行Fisher精确检验,溶栓后24h不良结局中气虚证、阴虚证较良好结局比例高,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溶栓后(7±2)d除气虚证外各种证候要素均减少,不良结局中气虚证、阴虚证占比明显高于良好结局,其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第(7±2)d与溶栓后24h相比,不良结局中气虚、阴虚证占的比例有所增加(均上升至70%以上)。结论(1)人口学特征:男性早期结局较女性好,但性别不应成为溶栓病例的筛选标准;年龄及高龄不是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因素;(2)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脑梗史不是影响早期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因素,房颤与早期有效性无关,但房颤是早期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3)基线情况:溶栓前NIHSS评分是rt-PA静脉溶栓近期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溶栓前NIHSS评分与良好结局呈负相关;起病到溶栓间隔时间ONT,在4.5h内溶栓获益是一致的,同时也应尽量缩短ONT时间。(4)TOAST分型不是影响rt-PA溶栓早期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因素。(5)ACI静脉溶栓患者早期中医症候要素分布演变,总体上,证素及证素组合逐渐减少。淤血、痰湿相对稳定而贯穿始终,内风、气虚变化迅速且二者存在主导地位的转换,内火有所增加,阴虚证比例最少;证候要素不是影响rt-PA静脉溶栓早期疗效的因素。
郑海燕[4](2021)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疗效与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疗效与长期预后的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IS患者49例,均在发病4.5 h内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相关血清学指标,早期疗效按溶栓后第14天的神经改善率分为有效组(≥18%)35例及无效组[<18%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增加]14例,长期预后按出院第90天临床结局改良RANKIN量表(又称m RS量表)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 RS评分≤2分)26例及预后不良组(m RS评分>2分)23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早期疗效与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入院NIHSS评分、溶栓时间窗、房颤史、脂蛋白(a)水平、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是早期疗效的影响因素(P<0.05);入院NIHSS评分、脂蛋白(a)水平、房颤史、D-二聚体水平、早期疗效是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入院NIHSS评分高值(OR=1.035,95%CI:1.013~1.153)、溶栓时间窗>3h(OR=6.447,95%CI:1.740~50.120)、FIB水平越高(OR=3.852,95%CI:2.717~17.537)是早期疗效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入院NIHSS评分高值(OR=1.163,95%CI:1.012~1.336)、脂蛋白(a)水平越高(OR=1.008,95%CI:1.001~1.015)是长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FIB、脂蛋白(a)分别是溶栓早期疗效与长期预后的血清标志物,这2项指标结合入院NIHSS评分供临床医生参考,可对静脉溶栓后AIS患者的病情及转归进行预判。
李宇航[5](2021)在《超时间窗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疗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回顾性研究,评价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发病6-12小时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为超时间窗动脉溶栓治疗此类患者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入组72例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于DSA监测下给予尿激酶50万IU行动脉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小时、7天、14天的NIHSS评分,以及治疗前和出院后第3个月的mRS评分。记录两组患者颅内症状性出血的发生情况以及出院后3个月的病死率。应用SPSS Statistics 20.0进行分析,统计数据。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及mRS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4小时、治疗后7天以及治疗后14天,两组NIHSS评分均逐渐下降,且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RS评分≤2分占比61.11%,明显高于对照组(3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体有效率(88.9%)高于对照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病死率总体相当,均为5.56%,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50万IU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发病6-12小时内)总体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对于合适选择的患者,超时间窗动脉溶栓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独立生活能力,3个月预后优于常规治疗。该项治疗相对安全,并不增加颅内症状性出血的发生率及远期病死率,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李慧滢[6](2020)在《丁苯酞对脑梗死静脉溶栓后24h内序贯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及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局部缺血区由中心坏死区及周围缺血半暗带组成,循证医学证实超早期溶栓治疗对于挽救缺血半暗带内神经细胞有确切的效果。本研究目的在于评估丁苯酞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24小时内序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另外本研究采用荟萃分析方法系统评价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以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脑卒中患者100例,将其分为溶栓治疗组和丁苯酞序贯治疗组。两组常规基础治疗相同,丁苯酞注射液于溶栓后24小时内应用,连续治疗14天,随访90天。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3、7、14天的NIHSS评分变化,以及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0天及90天的mRS和Bl评分变化,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2.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等,全面收集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对照实验(RCT)研究。提取的核心数据包括NIHSS评分、mRS评分、Barthel指数。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丁苯酞序贯治疗组病人治疗后1天、3天的NIHSS评分较溶栓治疗组对比,降低幅度稍大,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丁苯酞序贯治疗组病人治疗后7天、14天的NIHSS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溶栓治疗组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疗效比较,丁苯酞序贯治疗组病人有效率较溶栓治疗组病人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30天mRS评分、Bl评分对比,丁苯酞序贯治疗组病人评分改善程度大于溶栓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天mRS评分、Bl评分丁苯肽序贯治疗组病人改善程度显着优于溶栓治疗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6.Meta分析结果:(1)15项研究(1326名)采用NIHSS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分析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急性脑梗死14d后NHISS评分的均数差进行合并(P<0.00001,MD-2.27,95%CI[-2.60,-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项研究(562名)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分析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急性脑梗死14d后Barthel指数的均数差进行合并(P<0.00001,MD 11.21,95%CI[8.85,1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项研究(655名)报道了不良事件发生率,分析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急性脑梗死14d后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合并(P=0.09,OR 0.69,95%CI[0.44,1.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丁苯酞序贯治疗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程度优于溶栓治疗的病人,说明丁苯酞序贯治疗更有效,可更好的减轻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预后。2.溶栓后序贯应用丁苯酞注射液安全性较好。3.通过荟萃分析的方法表明,急性期脑梗死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合并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明显,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显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增加。
潘嘉琳[7](2020)在《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溶栓治疗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文通过临床文献荟萃分析,评价溶栓治疗在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的效果以及安全性。以期通过规范用药降低用药风险,提高药物疗效,为制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系统检索CBM、WanFang Data、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和Google scholar搜索引擎,采取主题词和自由词检索相结合的方式检索关于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按照纳排标准对文献进行标准筛查,对文献中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提取,以给予溶栓药物的患者作为溶栓组,以接受安慰剂、基础药物、支持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通过Rev Man 5.3和stata15.1两种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异质性分析、敏感性分析以及发表偏倚分析。结果:根据检索词筛查出相关文献449篇,通过一系列筛选后最终纳入本研究共有7篇文献,均为临床随机对照实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通过Cochrane Handbook5.3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所纳入的文献质量相对较高。在临床疗效方面,7项RCT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评估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溶栓治疗临床疗效,文献共纳入645例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溶栓组为330例,对照组为315例,溶栓组评估终点NIHS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MD=-2.96,95%CI[-3.74,-2.18],P<0.0001)。3项RCT应用日常生活评定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分评估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治疗临床疗效,文献共纳入25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溶栓组125例,对照组125例,溶栓组评估终点ADL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MD=18.68,95%CI[15.96,21.40],P<0.0001)。在治疗安全性方面,2项RCT通过症状性出血情况评估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溶栓安全性,文献共纳入126例患者,溶栓组为66例,对照组为60例,溶栓组颅内出血发生率高于未接受溶栓的患者,但无统计学差异(RR=2.12,95%CI[0.87,5.16],P=0.10)。4项RCT应用死亡率评估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溶栓安全性,文献共纳入313例患者,溶组162例,对照组151例,溶栓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RR=0.84,95%CI[0.40,1.77],P=0.64)。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溶栓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本次研究完全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较少,且纳入的研究以国内研究为主,从而使本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希望有更多的RCT研究发表,提供更多的依据评估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溶栓的疗效与安全性。
马青变,郑亚安,朱继红,陈玉国,董淑杰,高伟波,葛洪霞,韩金涛,李蕾,栾景源,乔蕊,孙阿萍,王黛黛,王军红,王永清,叶圣龙[8](2019)在《中国急性血栓性疾病抗栓治疗共识》文中研究指明急性血栓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一大类急症,属于急性非创伤性血管急症的范畴;按照累及的血管系统分类可分为动脉系统血栓栓塞和静脉系统血栓栓塞,按照解剖器官分类可以分为头颈部血栓栓塞、胸部血栓栓塞、腹部血栓栓塞、肢体血栓栓塞等。动脉系统血栓栓塞表现为受累血管支配的相
李鑫[9](2019)在《他汀类药物对MMP-9、TF、vWF的影响及其与rt-PA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他汀类药物作为脑卒中一级、二级预防的临床常用药,其降脂、稳定斑块、神经脑保护作用明确,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他汀类降脂药还有抑制炎症反应、抑制血小板活性等作用,对凝血功能有抑制作用。由于近年来他汀药物应用广泛,已有相关基础研究,本课题以“他汀类药物对MMP-9、TF、vWF的影响及rt-PA溶栓后易出血转化”为研究基础,对比接受rt-PA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他汀药物治疗与非他汀治疗对MMP-9、TF、vWF的变化分析及其与溶栓后继发脑出血的相关性,从而为临床他汀类药物更规范的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1筛选研究对象:筛选入选对象,入选标准:即明确诊断为急性脑梗死,且在“时间窗”内具有溶栓治疗指征而无禁忌症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发病前近1月是否有服用他汀药物病史,对患者进行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1.2研究方案: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急性脑梗死标准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追踪观察24h。标准治疗方案:予以rt-PA静脉溶栓,调脂稳斑,护脑,清除氧自由基,改善侧枝循环,控压等对症支持治疗。1.3血液指标评定:两组患者分别于rt-PA溶栓治疗后2h、8h、24h采集血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MMP-9、TF,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vWF。1.4 rt-PA溶栓后24h监测脑出血情况,病情变化时行头颅CT检查。结果实验组各时间段MMP-9、TF、vWF水平较对照组低,24h复查头部CT再出血率较对照组低。结论他汀类药物可降低rt-PA溶栓后MMP-9、TF、vWF的水平,与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发生相关性不大,可以降低颅内出血风险。
余雪基[10](2019)在《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及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了解南充市临床应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现状;2.分析影响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和出血转化风险的相关因素。方法:本横断面研究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2018年6月就诊于南充市四家三级医院神经内科并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溶栓治疗后90天改良ankin量表(modified ankin scale,m S)评分将患者分为远期预后良好组(m S评分<2分)和远期预后不良组(m S评分≥2),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显着差异的变量纳入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溶栓治疗后2436小时后复查头颅影像检查,根据有无中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分为sICH组和无sICH组,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显着差异的变量纳入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发生sICH的相关因素。结果:本面研究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82例,其中女性患者106例,男性患者176例,平均年龄67.07±11.36岁;220例(78.0%)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62例(22.0%)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11.75±6.15分,发病到静脉输注rt-PA或尿激酶时间(Onset to treatment time,OTT)209.06±56.24分钟,急诊就诊至静脉输注rt-PA或尿激酶时间(Thedoor to needle time,DNT)89.94±25.77分钟;13例(4.6%)患者溶栓后死亡,149例(52.8%)患者接受溶栓治疗预后良好。三甲医院组99.3%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rt-PA溶栓治疗,而在三乙医院组57.9%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rt-PA溶栓治疗;三乙医院DNT时间较三甲医院明显缩短(83.61±25.76 vs 96.64±24.11,P<0.001);三甲医院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7天NIHSS评分明显高于三乙医院(7.25±6.26 vs 5.09±6.17,P=0.008);三甲医院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变长;三乙医院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明显优于三甲医院。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良好组女性患者比例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组的基线NIHSS评分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9.14±4.94 vs 14.68±6.07,P<0.001);预后良好组溶栓前头颅CT显示动脉高密度征像的比例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0.02%vs 12.0%,P=0.001);预后良好组OTT时间明显短于预后不良组(200.21±56.24 vs218.98±54.76,P=0.015);预后良好组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Score,mTICI)再通良好比例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87.4%vs 37.0%,P<0.001);预后良好组的2小时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溶栓治疗后24小时内收缩压连续变异度(successive variation,SVSBP)和24小时SBP均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良好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IN值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组的同型半胱胺酸高于预后不良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急性缺血性卒中女性预后不良的风险是男性的2.641倍,OTT时间长、基线NIHSS评分高、溶栓后头颅血管再通不良、溶栓后24小时SBP水平高和SVSBP变异大是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282例患者发生sICH 31例,单因素分析发现急性缺血性卒中sICH组溶栓前头颅CT提示动脉高密度征的比例显着高于无sICH组(19.4%vs 5.3%,P=0.003);sICH组的基线NIHSS评分、溶栓后24小时SBP及溶栓后SVSBP明显高于无sICH组。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溶栓前头颅CT提示动脉高密度征和溶栓后24小时SBP高是sICH的相关因素。结论:1.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南充市静脉溶栓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2.南充市三乙医院急性缺血性卒中接受溶栓治疗增加趋势明显,且预后明显优于三甲医院;3.女性、OTT时间长、基线NIHSS评分高、溶栓后血管再通不良、溶栓后24小时SBP高及溶栓后24小时内血压变异度高是南充市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4.溶栓前颅内动脉高密度征及溶栓后24小时SBP高是南充市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sICH的相关因素。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对象 |
| 1.2 方法 |
| 1.2.1 治疗方法 |
| 1.2.2 观察指标 |
| 1.2.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 2.2 治疗前后两组MAS、GOS、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
| 2.3 治疗前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
| 2.4 治疗前后两组凝血指标比较 |
| 2.5 治疗前后两组炎症状态及sICAM-1水平比较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1 血栓性疾病与溶栓药物的研究进展 |
| 1.1 血栓的概述及溶栓机理 |
| 1.2 去氨普酶(DSPA)研究进展 |
| 1.3 其它生物溶栓药物的研究进展 |
| 1.4 问题及展望 |
| 2 乳腺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 |
| 2.1 乳腺生物反应器简介 |
| 2.2 乳腺生物反应器优势 |
| 2.3 作为乳腺生物反应器的常用动物 |
| 2.4 乳腺生物反应器应用 |
| 2.5 问题与展望 |
| 3 蛋白质分离纯化研究进展 |
| 3.1 蛋白质分离纯化概述及其常用技术 |
| 3.2 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的重组蛋白的分离纯化 |
| 3.3 DSPA的分离纯化 |
| 3.4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 第一章 乳腺特异性表达rDSPA转基因兔的传代繁殖 |
| 1 材料 |
| 1.1 动物 |
| 1.2 实验仪器 |
| 1.3 实验试剂 |
| 1.4 常用试剂的配制 |
| 1.5 DSPA编码区设计 |
| 2 方法 |
| 2.1 rDSPA转基因兔传代扩群 |
| 2.2 rDSPA转基因兔乳中rDSPA体外活性检测 |
| 2.3 rDSPA转基因兔乳中rDSPA表达水平检测 |
| 3 结果 |
| 3.1 rDSPA转基因兔传代扩群 |
| 3.2 rDSPA转基因兔后代测交 |
| 3.3 rDSPA转基因兔乳中rDSPA体外活性检测 |
| 3.4 rDSPA转基因兔乳中rDSPA表达水平检测 |
| 4 讨论 |
| 5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原核表达去氨普酶(DSPA)基因载体的构建 |
| 1 材料 |
| 1.1 载体 |
| 1.2 实验仪器 |
| 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
| 1.4 常用试剂配制 |
| 2 方法 |
| 2.1 DSPA功能基因的引物设计 |
| 2.2 PCR扩增pCL25/DSPA表达载体 |
| 2.3 PCR产物和表达载体双酶切 |
| 2.4 PCR产物和表达载体酶切产物纯化 |
| 2.5 DSPA与pET-28a表达载体连接 |
| 2.6 DSPA与pET-28a表达载体连接产物转化TOP10 |
| 2.7 菌落PCR鉴定 |
| 2.8 pET-28a/DSPA重组质粒提取 |
| 2.9 pET-28a/DSPA重组质粒转化Rosetta |
| 2.10 pET-28a/DSPA原核表达载体诱导DSPA蛋白表达 |
| 2.11 亲和层析柱纯化DSPA |
| 2.12 蛋白透析 |
| 2.13 浓缩及定量 |
| 3 结果 |
| 3.1 pCL25/DSPA表达载体的构建 |
| 3.2 pET-28a/DSPA原核表达载体诱导DSPA蛋白表达及可溶性鉴定 |
| 3.3 Ni-NTA Resin亲和层析柱纯化DSPA |
| 4 讨论 |
| 5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rDSPA单克隆抗体制备及筛选 |
| 1 材料 |
| 1.1 实验动物及免疫原 |
| 1.2 实验仪器 |
| 1.3 实验试剂及材料 |
| 1.4 常用试剂配制 |
| 2 方法 |
| 2.1 小鼠免疫 |
| 2.2 小鼠血清检测 |
| 2.3 细胞融合 |
| 2.4 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 |
| 2.5 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的单克隆化 |
| 2.6 多羟基反应单克隆抗体(PR-mAb)的筛选 |
| 2.7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扩大培养和冻存 |
| 2.8 rDSPA单克隆抗体(PR-mAb)的大量制备 |
| 3 结果 |
| 3.1 免疫小鼠血清检测 |
| 3.2 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 |
| 3.3 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的单克隆化鉴定结果 |
| 3.4 多羟基反应单克隆抗体(PR-mAb)的筛选 |
| 3.5 小鼠腹水抗体制备及腹水抗体ELISA检测 |
| 3.6 小鼠腹水抗体纯化及SDS-PAGE蛋白电泳检测 |
| 3.7 纯化抗体的ELISA检测 |
| 4 讨论 |
| 5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转基因兔乳中rDSPA的纯化 |
| 1 材料 |
| 1.1 纯化原料 |
| 1.2 实验仪器 |
| 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
| 1.4 常用试剂配制 |
| 2 方法 |
| 2.1 兔乳前处理 |
| 2.2 硫酸铵沉淀兔乳清蛋白 |
| 2.3 DSPA及兔乳清蛋白等电点预测 |
| 2.4 小鼠单抗与亲和介质的偶联 |
| 2.5 免疫亲和层析法纯化转基因兔乳中rDSPA |
| 2.6 强阳离子交换层析法纯化转基因兔乳中rDSPA |
| 2.7 苯甲醚亲和层析法纯化转基因兔乳中rDSPA |
| 2.8 赖氨酸亲和层析法纯化转基因兔乳中rDSPA |
| 2.9 活性蓝亲和层析法纯化转基因兔乳中rDSPA |
| 2.10 纯化产物脱盐 |
| 2.11 FAPA 法检测rDSPA |
| 2.12 SDS-PAGE检测rDSPA |
| 2.13 Western Blot检测rDSPA |
| 2.14 纯化产物纯度测试 |
| 2.15 纯化产物去除内毒素 |
| 2.16 纯化产物内毒素检测 |
| 2.17 rDSPA注射剂配制 |
| 3 结果 |
| 3.1 兔乳前处理 |
| 3.2 硫酸铵沉淀兔乳清蛋白 |
| 3.3 DSPA及兔乳清蛋白等电点预测 |
| 3.4 纯化小鼠单抗与亲和介质的偶联 |
| 3.5 免疫亲和层析法纯化转基因兔乳中rDSPA |
| 3.6 强阳离子交换层析法纯化转基因兔乳中rDSPA |
| 3.7 苯甲醚亲和层析法纯化转基因兔乳中rDSPA |
| 3.8 赖氨酸亲和层析法纯化转基因兔乳中rDSPA |
| 3.9 活性蓝亲和层析法纯化转基因兔乳中rDSPA |
| 3.10 转基因兔乳中rDSPA的最终纯化方案 |
| 3.11 纯化产物脱盐 |
| 3.12 纯化产物SDS-PAGE及Western Blot检测 |
| 3.13 纯化产物纯度测试 |
| 3.14 纯化产物去除内毒 |
| 3.15 纯化产物内毒素检测 |
| 3.16 DSPA注射剂配制 |
| 4 讨论 |
| 5 参考文献 |
| 第五章 乳腺特异性表达rDSPA纯化产物的结构和功能检测 |
| 1 材料 |
| 1.1 检测样品 |
| 1.2 实验仪器 |
| 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
| 2 方法 |
| 2.1 rDSPA转基因兔乳汁中rDSPA信号肽序列切割位点预测 |
| 2.2 蛋白质N端测序 |
| 2.3 蛋白质C端测序 |
| 2.4 相对分子量测序 |
| 2.5 纯化产物体蛋白三维结构模拟 |
| 2.6 纯化产物体外活性测试 |
| 3 结果 |
| 3.1 rDSPA转基因兔乳汁中rDSPA信号肽序列切割位点预测 |
| 3.2 蛋白质N端测序 |
| 3.3 蛋白质C端测序 |
| 3.4 相对分子量测序 |
| 3.5 纯化产物蛋白三维结构模拟 |
| 3.6 纯化产物体外活性测试 |
| 4 讨论 |
| 5 参考文 |
| 第六章 rDSPA体内外溶栓效果的初步评价 |
| 1 材料 |
| 1.1 检测样品 |
| 1.2 实验动物 |
| 1.3 实验仪器 |
| 1.4 实验试剂及耗材 |
| 1.5 常用试剂配制 |
| 2 方法 |
| 2.1 体外血凝块溶解试验 |
| 2.2 角叉菜胶制备大鼠尾部血栓模型 |
| 2.3 体内溶栓试验 |
| 2.4 大鼠血浆rDSPA半衰期试验 |
| 2.5 数据统计分析 |
| 3 结果 |
| 3.1 rDSPA体外血凝块溶解效果评价 |
| 3.2 大鼠尾部血栓模型制备结果 |
| 3.3 rDSPA对大鼠尾部血栓模型溶栓效果评价 |
| 3.4 大鼠血浆rDSPA半衰期评价 |
| 4 讨论 |
| 5 参考文献 |
| 全文结论 |
| 附录一 |
| 附录二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一 研究资料 |
| 1.1 研究方法 |
| 1.2 研究对象 |
| 1.3 采集方法 |
| 1.4 完成情况 |
| 二 研究标准 |
| 2.1 本研究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
| 2.2 西医诊断标准与溶栓纳入排除标准 |
| 2.3 中医诊断标准 |
| 2.4 证候要素诊断 |
| 2.5 危险因素诊断标准 |
| 2.6 疗效评定标准 |
| 三 研究方法 |
| 3.1 一般资料收集 |
| 3.2 统计方法 |
| 四 统计结果及数据分析 |
| 4.1 病例资料 |
| 4.2 影响rt-PA静脉溶栓早期结局相关因素分析 |
| 4.2.1 静脉溶栓早期结局基线资料对比 |
| 4.2.2 溶栓后24h结局二元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 |
| 4.2.3 溶栓后24h良好结局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
| 4.2.4 溶栓后(7±2)d结局二元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 |
| 4.2.5 溶栓后(7±2)d良好结局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
| 4.3 影响rt-PA静脉溶栓安全性分析 |
| 4.3.1 溶栓后有无出血转化基线资料对比 |
| 4.3.2 溶栓后出血转化二元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 |
| 4.3.3 溶栓后出血转化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
| 4.4 中医证候要素分布及演变情况 |
| 讨论 |
| 1.rt-PA静脉溶栓的优势、有效性及安全性 |
| 2.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 |
| 3.安全性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 4.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演变规律及对早期疗效的影响 |
| 结语 |
| 1.研究结论 |
| 2.研究特色 |
| 3.研究不足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综述 急性脑梗死中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二 量表 |
| 1.缺血性中风中医症候量表 |
| 2.NIHSS评分量表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资料与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4.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A.中英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
| 附录B:个人简历 |
| 附录C: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附录D.综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研究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引言 |
| 文献综述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研究进展 |
| 1 溶栓方法 |
| 1.1 静脉溶栓 |
| 1.2 动脉溶栓 |
| 1.3 动静脉联合溶栓 |
| 1.4 其他溶栓方法 |
| 2 常用的溶栓药物 |
| 2.1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 |
| 2.2 尿激酶(urokinase,UK) |
| 2.3 新型溶栓药物 |
| 3 影响溶栓效果的因素 |
| 3.1 缺血半暗带与核心梗死区 |
| 3.2 侧支循环情况 |
| 3.3 溶栓时间窗 |
| 3.4 年龄 |
| 3.5 心房颤动 |
| 4 溶栓治疗的并发症 |
| 5 总结 |
|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 2 治疗方法 |
| 2.1 观察组 |
| 2.2 对照组 |
| 3 疗效判定标准 |
| 3.1 疗效评价指标 |
| 3.2 疗效判定方法 |
| 4 统计学方法 |
| 5 研究结果 |
| 5.1 一般资料 |
| 5.2 NIHSS评分 |
| 5.3 总有效率 |
| 5.4 颅内症状性出血发生情况 |
| 5.5 mRS评分 |
| 5.6 病死情况 |
| 5.7 依从性评价 |
| 讨论 |
| 1 立项依据 |
| 2 延长溶栓治疗时间窗的理论依据 |
| 3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 3.1 一般资料 |
| 3.2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 |
| 3.3 临床有效率以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 |
| 3.4 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 |
| 3.5 病死率 |
| 4 现存问题与展望 |
| 4.1 现存问题 |
| 4.2 展望 |
| 5 小结 |
| 结论 |
| 本文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第1章 绪论 |
| 第2章 综述 |
| 2.1 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
| 2.2 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基础 |
| 2.3 溶栓治疗 |
| 2.4 抗血小板治疗 |
| 2.5 他汀类药物治疗 |
| 2.6 促进侧支循坏治疗 |
| 第3章 正文 |
| 3.1 研究对象 |
| 3.2 研究方法 |
| 3.3 统计学处理 |
| 3.4 研究结果 |
| 3.5 META分析 |
| 第4章 讨论 |
| 第5章 结论 |
| 5.1 结论 |
| 5.2 创新点 |
| 5.3 研究中存在问题 |
| 5.4 未来的研究设想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研究方案 |
| 2.资料来源 |
| 3.研究对象 |
| 4.纳入标准 |
| 5.排除标准 |
| 6.数据收集 |
| 7.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
| 8.文献质量评价标准 |
| 9.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1.文献检索结果 |
| 2.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 3.文献质量评价 |
| 4.meta分析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英汉缩略词索引表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简表 |
| 1 前言 |
| 2 研究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溶栓标本收集 |
| 2.2.2 研究方案 |
| 2.2.3 血液指标评定 |
| 2.2.4 监测出血情况 |
| 2.3 主要药品和试剂 |
| 2.3.1 标准品 |
| 2.3.2 洗涤工作液 |
| 2.3.3 生物素标记抗体工作液 |
| 2.3.4 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亲和素工作液 |
| 2.4 主要仪器 |
| 2.5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3.1 对照组和实验组对MMP-9 的表达影响 |
| 3.2 对照组和实验组对v WF的表达影响 |
| 3.3 对照组和实验组对TF的表达影响 |
| 3.4 对照组和实验组出血转化情况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6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对象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