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1961-1997年110~140°E垂直经向环流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变化的关系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1961~1997年110~140°E垂直经圈环流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变化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赵灿[1](2020)在《东亚夏季准定常环流系统模拟评估及未来预估》文中认为本文基于改进的闭合气压系统环流指数CSI(Closed-Circulaiton System Index)定义东亚夏季准定常环流系统(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亚高压和印度低压)的强度和位置,分析近60年夏季准定常环流系统的变化及其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并与传统定义方法进行对比。在验证该指数合理的基础上,采用定量指标系统地评估了31个参与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简称CMIP5)的全球气候模式对准定常环流系统气候态和变化趋势的模拟能力,及其对中国东部降水模拟能力的影响。最后基于综合评估指标得到优选模式,预估未来全球增暖1.5℃,2℃,3℃和4℃阈值准定常环流系统的变化,并分析未来西太副高变化的原因,以及各系统变化对中国东部降水变化的影响。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CSI指数能够克服全球变暖背景下位势高度抬升、纬圈非均匀增暖,以及CMIP5模式系统性偏差的影响,客观描述准定常环流系统强度和位置的变化,适用于多模式的评估和未来预估,与国家气候中心业务指标及基于扰动位势的定义相比更具优势。(2)近60年西太副高强度主要呈年代际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指数呈显着负相关,强度和位置无显着变化趋势,副高偏强(弱)时位置偏西(东)。南亚高压显着西移,偏强(弱)时位置偏北(南),强度的年际变化与副高一致,二者纬向上相向而行,向背而离。印度低压强度和位置无显着变化趋势,偏强(弱)时位置偏南(北),经纬向位置的年际变化与南亚高压一致。各环流系统指数与中国东部降水紧密相关,副高强度和经度,南亚高压和印度低压纬度是影响华北东北降水的主要因子,当副高偏东(西)偏弱(强)、南亚高压和印度低压偏北(南)时,华北地区降水偏多(少)。南亚高压和西太副高的位置是影响长江及华南地区降水的主要因子,当南亚高压与西太副高相向而行(向背而离)时,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多(少),华南地区降水偏少(多)。(3)CMIP5模式能够基本再现准定常环流系统的气候特征,但多数模式低估了系统的强度,模拟副高位置异常偏西,多模式集合平均与NCEP相比偏西6个经度。尽管存在模式间差异,但综合模拟能力较优的模式,即CCSM4,CNRM-CM5,CESM1-CAM5和Nor ESM1-M,对各环流要素的模拟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优选模式集合平均较好地再现了西太副高的纬向位置,使模式在长江以南的干偏差减少21.3%,从而提高了对中国东部降水的模拟能力。仅7个模式能够模拟出1961-2005年西太副高减弱的趋势,近一半的模式能模拟出南亚高压向西向南的观测变化,模式对系统变化趋势的模拟普遍有所低估。模拟副高呈显着减弱的模式,对华北降水变化趋势的模拟呈与观测一致的减弱趋势。模拟南亚高压显着西移南移的模式,对应长江中下游降水的模拟呈与观测一致的增加趋势。(4)各优选模式的预估结果一致表明,未来全球平均增暖到达1.5℃,2℃,3℃和4℃阈值,对流层中层西太副高与当前对比时段相比减弱东撤,且随着升温阈值增加,变化幅度逐渐加大。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北半球高纬增暖幅度大于中低纬,海温经向梯度减小,同时,赤道热带地区类厄尔尼诺型海温纬向非均匀增暖导致沃克环流减弱,使海洋性大陆地区上升运动减弱,导致局地经圈环流减弱,副高体内垂直运动呈上升异常;高纬度低层大幅增暖导致该区域经向温度梯度减小,西风气流减弱,伴随沃克环流减弱赤道低纬东风减弱,使未来西北太平洋呈气旋性环流异常;此外,未来西太副高所在区域非绝热加热中心垂直变化和位置的东移,导致500h Pa副高体内及西侧涡度制造率呈正异常。以上海气温度的非均匀增暖和非绝热加热的非均匀变化导致未来副高体内呈上升和气旋性环流异常,有利于副高减弱东撤。(5)未来全球平均增暖到达1.5℃,2℃,3℃和4℃阈值,南亚高压将显着南移。当升温到达3℃和4℃阈值,南亚高压减弱西移显着。印度低压未来变化幅度较小,仅当升温到达4℃时显着增强西移。进一步分析发现,由于西太副高减弱东撤,其西侧偏南气流增强,有利于增强向北的水汽输送,导致华北东北地区未来降水显着增加。当升温到达3℃和4℃阈值,南亚高压显着西移,与副高向背而离,导致华南地区垂直运动呈上升异常,伴随西南气流增强,使华南沿海地区降水显着增加。

侯小雅[2](2020)在《基于全球大气环流三型分解的热带太平洋局地Hadley环流和Walker环流气候特征研究》文中提出太平洋Walker环流是热带地区最重要的环流系统之一,它在海-气相互作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Walker环流的变化与季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以及邻近陆地的降水紧密相关。Hadley环流对全球各种物理量的输送和交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Hadley环流和Walker环流对全球天气和气候演变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调控作用。在同一纬度带上,不同经度处的陆面和海洋特征存在显着差异,导致不同经度处局地Hadley环流具有不同特征,并且它们在局地以及全球天气和气候演变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我国处于欧亚大陆东部,天气气候受太平洋地区大尺度大气环流影响显着,因此,研究热带太平洋地区Hadley环流和Walker环流的气候特征十分重要。丑纪范先生等提出的全球大气环流三型分解方法(3P-DGAC)可以将垂直速度中经圈型环流和纬圈型环流的部分拆分开来,从而可以更准确地描述经向垂直环流和纬向垂直环流,特别是局地的经向垂直环流和纬向垂直环流。因此,本文利用3P-DGAC方法分析了热带太平洋地区局地Hadley环流的气候态以及演变特征,Walker环流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非均匀气温变化的联系,并研究了热带太平洋局地Hadley环流与Walker环流之间的联系。本文得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热带太平洋局地Hadley环流的气候态和演变特征西太平洋地区局地Hadley环流(WPHC)和东太平洋地区局地Hadley环流(EPHC)都表现为在赤道以北区域上升、两个半球副热带区域下沉的经向垂直环流,但WPHC和EPHC的气候态还存在明显的差别。南北半球WPHC均强于EPHC,并且南北半球WPHC的宽度明显比EPHC的宽度宽。不同再分析资料对应的WPHC和EPHC强度的年际变化十分一致。不同再分析资料对应的EPHC强度的长期趋势相对比较一致,总体上表现为增强的趋势,而不同再分析资料对应的WPHC强度的长期趋势,特别是南半球WPHC强度的长期趋势,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北半球WPHC和EPHC下沉支位置均显着向北扩展,并且向极扩展趋势为每十年0.30和0.49度。尽管南半球WPHC和EPHC下沉支位置均向南扩展,但是它们的趋势均弱于北半球且都不显着。北半球(南半球)WPHC和EPHC向极扩展会导致对应Hadley环流下沉支平均位置的北侧(南侧)降水显着减少。(2)1961–2012年Walker环流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非均匀气温变化的联系Walker环流在1961–2012年时间段上呈现先减弱后增强的年代际变化。伴随着Walker环流的年代际变化,降水、海平面气压(SLP)、海表温度(SST)和1000 hPa纬圈环流纬向风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具体地,在Walker环流减弱期间,太平洋东部(西部)的SST显着增加(减少),因此,东太平洋和西太平洋之间形成了异常的SST梯度;SST的变化会导致东太平洋和西太平洋之间的SLP梯度明显减弱,从而导致热带太平洋地区对流层低层的东风明显减弱,进一步使得Walker环流显着减弱;Walker环流减弱会导致太平洋西部(中东部)地区的上升(下沉)运动减弱,从而使太平洋西部(中东部)降水显着减少(增加)。在Walker环流增强期间,各气象要素变化则相反。热带纬向环流IOC(印度洋地区纬圈环流)、AOC(大西洋地区纬圈环流)和Walker环流是相互耦合的,它们的变化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具体地,伴随着Walker环流的年代际变化,印度洋地区的IOC和大西洋地区的AOC也存在着明显的年代际变化,IOC在整个时间段呈现先减弱后增强的年代际变化,而AOC在整个时间段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年代际变化。气温梯度的年代际变化是导致Walker环流强度发生年代际变化的重要原因。具体地,在Walker环流减弱期间,中东太平洋地区对流层低层到对流层中高层存在气温暖异常,有利于该地区异常上升运动形成;西太平洋地区对流层低层到对流层中高层存在气温冷异常,有利于该地区异常下沉运动形成;在对流层顶,西太平洋和中东太平洋地区分别存在气温暖异常和冷异常中心,有利于异常东风的形成;在对流层底,西太平洋和中东太平洋地区分别存在气温冷异常和暖异常中心,有利于异常西风的形成。对流层纬向非均匀气温的异常变化导致了太平洋地区产生一个在东太平洋较暖地区上升、西太平洋较冷地区下沉的逆时针旋转的异常环流,从而使得Walker环流减弱。在Walker环流增强期间,气温梯度变化相反。基于三维气温场定义的Walker环流强度指数可以很好地描述Walker环流强度的年代际变化。将新指数和3P-DGAC方法的动力学方程结合可以为Walker环流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3)太平洋局地Hadley环流与Walker环流的联系WPHC、EPHC和Walker环流都会受到ENSO变化的影响,Walker环流是直接受到ENSO变化的影响,而WPHC(EPHC)是通过ENSO对Walker环流的上升支(下沉支)产生作用而受到进一步的影响。因此,WPHC和EPHC受到的影响远小于Walker环流受到的影响。同样都是受到间接的影响,WPHC受到ENSO的影响明显大于EPHC,原因有两个:首先,EPHC本身的变率就比WPHC要小;然后,EPHC的上升支位置较Walker环流下沉支位置略偏北。

胡梦玲[3](2018)在《青藏高原南侧经圈环流变化特征及其对高原降水影响分析》文中提出本文基于1979-2015年青藏高原地区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逐日积雪深度资料和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高原南侧经圈环流的季节演变及年际变化特征,研究其对高原降水及水汽输送的影响,并探讨影响高原南侧夏季经圈环流的可能因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高原南侧80°-90° E范围存在前季风环流、季风环流、Hadley环流的季节演变,前季风环流有-0.377·s-1/1Oa减弱的趋势,季风环流有0.524m-s-1/1Oa显着增强趋势。在90°-105°E范围存在季风环流和Hadley环流季节转换,季风环流存在0.413 m·s-1/10a的增强趋势。(2)基于各经圈环流开始、结束时间的定义,发现在80°-90°E区域,前季风环流建立的时间有推迟而结束时间有提前的现象,其维持时间出现-1.47候/10a缩短的趋势,高原南侧经圈环流由冬季型过渡为夏季型的过程更加迅速。在90°-105°E区域,季风环流维持时间增长,Hadley环流维持时间缩短。(3)前季风环流增强使得高原水汽辐散区辐散增强,水汽辐合区辐合增强,高原西南侧有东北向水汽输送增强,而高原西北侧有西南向水汽输送增强。夏季季风环流增强,高原南部至孟加拉湾地区自南向北的经向水汽输送显着增加,印度洋向高原输送的西南向水汽通量明显增加。前季风环流强度和夏季季风强度对其下游(高原东侧大陆、长江上游地区)后期的水汽经向输送和水汽辐合辐散均有一定影响。(4)前季风环流增强,春季高原中部及西南部降水减少,而东南部和北部降水增加。夏季季风环流增强时,高原南侧上升支增强,高原南部降水增加,而高原北部降水出现减少。(5)根据“热力适应”理论和热成风原理,高原北部、高原南侧及高原东侧地区的大气热源异常影响了温度纬向梯度的变化,进而引发垂直运动异常,影响夏季经圈环流。印度洋海温异常全区一致的模态与印度洋海温异常东西反向变化的模态是影响高原南侧夏季经圈环流主要的两个模态。同时高原和印度洋热力状况对夏季季风环流的影响具有协同作用,表现为海陆热力协同作用(海陆温差)对夏季季风环流的影响相较于高原(印度洋)热力状况对夏季季风环流的影响更为显着重要,海陆温差与夏季季风环流强度的相关系数达-0.56。高原积雪通过改变高原与海洋及周围大陆地区的热力差异,引发气流垂直运动异常,进而影响高原南侧夏季经圈环流。(6)南亚高压(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偏东偏南时,高原南侧的夏季季风环流减弱,而南亚高压(西风急流)偏西偏北时,夏季季风环流增强。南亚高压(西风急流)位置偏向的移动影响了高层的辐合辐散场,低层大气随之发生质量调整,产生与高层相反的辐散辐合区,形成垂直环流异常进而影响夏季经圈环流。

许琪[4](2017)在《北半球夏季海洋性大陆地区气候异常区域性特征及形成机制》文中研究说明海洋性大陆与全球气候变动异常存在密切联系。本文主要利用NCEP/NCAR、CMAP、GPCP等月平均资料,系统地研究了北半球夏季(6-9月)海洋性大陆(MC)地区的气候变动特征及其与热带海洋信号、东亚夏季风及中国气候异常的联系。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MC地区依降水变率可被划分为四个独立的区域。Ⅰ区(印尼中东部地区)降水异常与热带太平洋气候变动密切相关;Ⅱ+Ⅴ区(印尼西部洋面地区)则受到热带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的共同作用;Ⅲ区(赤道西太平洋地区)与Ⅳ+Ⅵ区(菲律宾以东西太平洋暖池地区)降水异常和东亚地区季风活动及热带地区因海洋引起的气流的辐合辐散有关。(2)海洋性大陆西部,爪哇岛以西洋面(Ⅱ区)与苏门答腊海以西赤道洋面(Ⅴ区)降水存在一定程度相关的同时,还存在较大差异。Ⅱ区降水异常偏多时,对流层低层Ⅱ区及其西南部出现气旋性环流,气流辐合上升。去除Ⅴ区信号的影响后,印度洋出现与IOD模态极为相似的海温分布。当Ⅴ区降水正异常时,环流场与Ⅱ区降水正异常时较为相似,但范围偏小、偏西,亚洲夏季风环流减弱。(3)菲律宾以东洋面(Ⅳ区)与北马里亚纳群岛附近太平洋洋面(Ⅵ区)降水存在显着相关的同时也存在明显差异。Ⅳ型降水主要与东部型ENSO及EAP/PJ遥相关型关系密切,Ⅳ区降水正异常时,东亚夏季风环流偏弱。Ⅵ型降水异常则主要与印度洋海盆模及南海夏季风活动联系紧密。当Ⅵ区降水异常偏多时,环流与水汽输送与Ⅳ区降水正异常时较为相似,但位置偏东,南海夏季风偏强。(4)印度尼西亚地区可被看成MC地区的核心区域(KMC区域)。KMC区域的OLR方差的70%可由ENSO信号解释。KMC区域OLRA正异常可激发出自KMC区域向东北方向的EAP/PJ型的波列状的环流异常,使得中国长江及江南地区至日本岛附近出现显着的降水正异常。在扣除ENSO信号后,以及扣除ENSO和IOD共同影响后,这种EAP/PJ型的波列结构更为清楚,表明KMC地区的对流活动异常对东亚夏季风活动具有重要影响。(5)海洋性大陆核心(KMC)区域的非绝热加热率在1979-2012年之间存在显着的年代际变化,加热作用由弱增强,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达到峰值后,即转为减弱阶段。其中表面潜热和净大气长波辐射起主要作用。当非绝热加热负异常时,在[115°E-120°E]区间平均的经圈剖面上,气流在赤道地区上升、南海下沉、30°N处上升,构成了异常的垂直环流圈。水汽从孟加拉湾、南海地区向我国东部输送,利于产生降水正异常。这些结果有利于深刻认识MC区域的气候特征变化,并为进一步研究东亚夏季风以及中国气候的异常提供一定线索。

王启,宫晓庆[5](2014)在《西中太平洋经向大气环流的年际变化》文中认为讨论了西中太平洋经向大气环流的年际变化特征,其中西太平洋区(WP)和中太平洋区(CP)EOF分解的第一模态分别是WP的负异常Hadley环流和CP的正异常Hadley环流,其时间系数与Nio3.4指数极为一致;第二模态的最显着空间特征是两区都在5°N15°N有异常上升,但其时间系数与Nio3.4指数同期相关很低。西中太平洋有2类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通过其上的深对流潜热加热驱动异常Hadley环流:El Nio型驱动了WP区和CP区赤道区符号相反的第一模态异常环流型;热带辐合带(ITCZ)型驱动了WP区和CP区5°N15°N区符号一致的第二模态异常环流。

宫晓庆[6](2014)在《热带太平洋大气经圈和纬圈环流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1951年1月-2010年12月共60年的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数据,计算不同经度、纬度的经向和纬向质量流函数,表征大气垂直环流。从季节、年际及年代际尺度,分析和讨论了热带太平洋局域Hadley环流和Walker环流以及全纬圈Hadley环流的主要特征。根据Hadley环流年际变化主要模态的空间分布,选取西太平洋区域(WP区:100°E140°E)和中太平洋区域(CP区:170°E150°W)的局域Hadley环流进行分析,并对太平洋上Walker环流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太平洋局域Hadley环流和Walker环流之间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全文主要结论如下:1.全纬圈Hadley环流的主要特征Hadley环流有显着的季节演变特征:冬、夏季节为跨赤道的单圈环流,春、秋季节为赤道准对称的双圈环流;Hadley环流年际变化主要发生于太平洋上空,与ENSO现象密切相关;较强的赤道准对称双圈异常Hadley环流多数会出现在El Ni o(La Ni a)盛期;强El Ni o盛期前单圈夏季Hadley环流加强,而盛期后单圈夏季Hadley环流减弱,造成Hadley环流强的准两年振荡;60年来跨赤道单圈类冬季型环流线性增强;年代际变化主要表现为由1970年代中期至2000年的跨赤道单圈类冬季型异常环流,转变为近10年来类夏季型异常环流。非洲和南美大陆对长期线性趋势和年代际异常都有重要作用。2.太平洋局域Hadley环流和Walker环流的主要特征(1)季节变化:WP区域Hadley环流主要受暖池加热的作用,热带地区上升区域强且宽;冬、夏季节为跨赤道的单圈环流,尤其夏季南支Hadley环流可达20°N附近,表现为很强的夏季风特性,春、秋季节为赤道准对称的双圈环流;CP区域受西太平洋暖池和东太平洋冷舌的共同作用,Hadley环流分布与WP区相差较大,特别是环流跨赤道影响的范围很小,上升区分别在赤道南北两侧;Walker环流中心位置随季节有约10个经度的东西移动,秋冬季节偏东,夏季最西,中心强度在夏季最强,春季最弱。(2)年际变化:WP和CP区Hadley环流以及Walker环流的年际变化都与ENSO关系密切,El Ni o盛期对应着关于赤道对称的双圈异常环流,CP区为正向Hadley环流加强,即赤道区异常上升,WP区为负向Hadley环流异常,即赤道区异常下沉,而Walker环流减弱;La Ni a盛期则相反;强El Ni o盛期前春夏季WP和CP区都是跨赤道的单圈逆时针异常环流,Walker环流为赤道中太平洋异常上升,而强El Ni o盛期后春夏季两区都是跨赤道的单圈顺时针异常环流,Walker环流为赤道中太平洋异常下沉,反映了强El Ni o期间大气垂直环流的准两年振荡特性;但一般性El Ni o和La Ni a期间准两年振荡信号较弱。(3)年代际以上变化:60年来WP区Hadley环流的北支有明显增强的趋势,南支环流有减弱的趋势;赤道中太平洋上空的异常下沉气流趋势使得CP区Hadley环流和Walker环流都有明显的减弱趋势;2000年后的Walker环流和WP区Hadley环流都强于1980-1999年的平均环流,而CP区Hadley环流北支环流变强、南支环流变弱。3.垂直环流与降水主要特征垂直速度可以分解为经向环流的垂直速度m和纬向环流的垂直速度z,在气候态、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上,垂直速度与降水分布有很好的匹配关系; m及其异常分布区域呈东西向带状, z及其异常的区域呈南北向分布,可能与海陆分布相关;热带西(东)太平洋m中心位置随季节的南北移动显着(不显着);年际变化主要模态是ENSO信号;热带地区m异常和z异常符号比较一致,但m异常强度明显大于z异常;中纬度地区两者量级差别不大,但符号有时相反,反映了异常经向环流和纬向环流相互减弱的特性;通过对中国南方和北方区域平均降水年际异常与z、 m的相关分析得知,经向环流和纬向环流的变化对热带外降水异常作用的都比较重要。

吴冬梅,陆维松,吴乃庚,戚锦典,杨磊,刘钦燕,王东晓[7](2013)在《强、弱南海夏季风年大气经圈环流异常的诊断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利用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局地纬向平均的经圈环流线性诊断方程,诊断了1979—2010年6—8月南海夏季风期间经圈环流变化,定量讨论了影响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异常的主要物理过程。结果表明,强南海夏季风年南海地区(10°—15°N)低层(900hPa)存在异常偏南风,弱南海夏季风年南海地区低层存在异常偏北风。定量分析表明,在强南海夏季风年对距平经圈环流低层经向分量起主要作用的是凝结潜热加热(68%)、体现越赤道气流影响的边界作用(14%)和潜热通量(12%);对弱南海夏季风年距平经圈环流低层经向分量起主要作用的是凝结潜热加热(46%)、边界作用(38%)和热量垂直输送(13%)。分析对应的环流形势可知,反映凝结潜热加热异常作用的副热带高压与反映边界作用的澳大利亚高压在强弱季风年表现出相反的特征。与海洋强迫有关的潜热通量对南海夏季风的强弱起了重要作用,其在强、弱南海夏季风年的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强南海夏季风年异常潜热通量在南海分布为南正、北负,弱夏季风年则相反。

冀建树[8](2013)在《西太暖池区Hadley环流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Hadley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低纬度热量、角动量的输送及南北质量交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影响全球以及局地的气候和天气。暖池,尤其是西太暖池,是全球对流活动最频繁的地区,是驱动Hadley环流和Walker环流的主要热源以及引发ENSO等一系列海气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关于暖池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本文应用质量流函数双向叠加法并结合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合成分析、相关分析、谐波分析等方法分季节对该区域Hadley环流的特征及其与海温的关系做了初步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西太暖池区的Hadley环流有明显的年变化特征,除了冬季外,其它三季的Hadley环流都偏北,夏季最北,而冬季则偏南,这与该区域赤道辐合带的季节变化有关,不同于全域Hadley环流的冬季和夏季,暖池区冬、夏季Hadley环流的南、北两支都得考虑在内。(2)西太暖池区Hadley环流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强度和位置的变化上,除了春季外,其它三个季节的Hadley环流都以年际变化为主,而春季Hadley环流还同时具有年代际变化特征。(3)四个季节的Hadley环流距平EOF分解的第一模态基本能够表征Hadley环流强度的年际变化特征,EOF第二模态则传递了四个季节Hadley环流变化的不同讯息,其中冬季、春季和夏季都反映了Hadley环流的南北位移但不明显,春季EOF第二模态还反映了Hadley环流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秋季Hadley环流EOF第二模态反映了强度的变化,但因其方差贡献较小,对Hadley环流强度的影响不大。(4)春、夏、秋、冬四季的Hadley环流的年际变化都与ENSO信号紧密相关,而春季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与热带海洋尤其是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的增暖有关,春季、冬季、秋季Hadley环流增强的年对应Ni o区海温负位相,Hadley环流减弱年对应Ni o区海温正位相,夏季则正好相反,四季Hadley环流在强、弱年的异常都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这可能与ENSO事件本身的不对称性有关。(5)四个季节的Hadley环流的年际变化也与热带印度洋海区海温有一定的联系,冬季和春季表现为整个海区符号一致的海盆模,而夏季和秋季则是东、西印度洋反号的偶极子型。(6)分别对四季的PC1与热带海洋三个关键海区的海温距平指数做时滞相关,发现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时滞效应,其中与Ni o区的相关都是在同期达到最好,体现了大气对海洋快响应过程,夏季与超前的海温相关性弱是因为一般ENSO不能持续到夏季,其它季节与超前海温的相关可能是ENSO本身的持续性造成的,而与滞后海温的相关可能是对海温的正反馈或者是ENSO的持续性所致,印度洋与Hadley环流的相关都要滞后于Ni o区,可能是对ENSO的响应,总之,ENSO是造成Hadley环流年际变化的最强信号。

冀建树,陈昌吉,王功录[9](2013)在《冬季西太平洋暖池区Hadley环流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海温的关系》文中认为暖池尤其是西太平洋暖池是全球对流活动最频繁的地区,是驱动Hadley环流和Walker环流的主要热源以及引发ENSO等一系列海气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关于暖池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应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速度势月平均资料和英国哈德莱中心海温资料,采用质量流函数法并结合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合成分析、相关分析、谐波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了1952—2009年西太平洋暖池区域东经120°160°Hadley环流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暖池区冬季气候态Hadley环流偏南,北支占主导地位,冬季西太平洋暖池区Hadley环流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年代际特征不明显;冬季西太平洋暖池区Hadley环流的年际变化与太平洋、印度洋的海温异常有关,但其主要受ENSO信号的影响。

吴冬梅[10](2013)在《南海夏季风强度的年际变异及其诊断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根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GPCP和中国160站降水资料,NOAA和HadiSST海表温度资料,Ishii热含量资料,OAFlux热通量资料,采用EOF分析,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强弱南海夏季风期间大气环流和降水分布特征,南海夏季风强度与全球海温的关系,南海热含量年际异常与南海夏季风强度的关系。并通过局地纬向平均的经圈环流线性诊断方程,诊断了强弱南海夏季风期间经圈环流的变化,定量探讨了影响南海夏季风经圈环流的主要物理过程。结果表明:(1)强(弱)南海夏季风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强),位置偏东(西),南亚高压偏弱(强),位置偏西(东),江淮流域(华南地区)降水偏少,华南地区(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降水偏多。前期冬季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高)时,即ENSO冷(暖)位相时,次年南海夏季风偏强(弱)。南海夏季风偏强(弱)年的秋冬季较容易出现ENSO暖(冷)事件。(2)南海热含量异常年际变化EOF分析的第一模态基本为全海盆一致型,第一模态的时间系数与ENSO的同期相关最好。第二模态的空间分布为南北向的正-负-正三极型,第二模态的时间系数在Nino3滞后22个月时相关最好。(3)南海热含量异常的年际变化与南海夏季风的强度密切相关。当前期(夏末-春初)南海热含量偏高时南海夏季风偏强,反之,南海夏季风偏弱。前期秋季(9-11月)南海热含量异常偏高(低)是南海夏季风强(弱)的一个很好指标。南海热含量异常主要是通过影响其上的季风环流和Walker环流,进而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来影响南海夏季风的强度。(4)气候态的季风经圈环流演变表明,5月南海地区上升,南半球下沉,低层吹南风的南海夏季风经圈环流建立,随后季风环流圈加强北推,夏季(6-8月)达到盛期,9月开始减弱南撤,11月完全撤出南海地区,南海夏季风结束。(5)定量分析表明,对南海夏季风强弱而言,在强南海夏季风年对距平经圈环流低层经向分量起主要作用的是凝结潜热加热(68%),边界作用(14%),潜热通量(12%);对弱南海夏季风年距平经圈环流低层经向分量起主要作用的是凝结潜热加热(46%),边界作用(38%)和热量垂直输送(13%)。

二、1961~1997年110~140°E垂直经圈环流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变化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61~1997年110~140°E垂直经圈环流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变化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东亚夏季准定常环流系统模拟评估及未来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准定常环流系统指数
        1.2.2 准定常环流系统变化特征
        1.2.3 准定常环流系统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
        1.2.4 模式对准定常环流系统的模拟评估
        1.2.5 准定常环流系统的未来预估
    1.3 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介绍
        2.1.1 再分析资料
        2.1.2 CMIP5 模式资料
    2.2 准定常环流系统的定义
        2.2.1 环流系统指数CSI
        2.2.2 气候监测业务指标CMAI
        2.2.3 扰动位势指标HEI
    2.3 模式评估指标
        2.3.1 泰勒图
        2.3.2 趋势系数及Mann-Kendall趋势检验
        2.3.3 综合排序指标M_R
    2.4 统计诊断方法
        2.4.1 Liang-Kleeman信息流
        2.4.2 沃克环流指数
        2.4.3 大气视热源Q_1
        2.4.4 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及涡度制造率
第三章 近60 年东亚夏季准定常环流系统的变化
    3.1 西太副高的变化
        3.1.1 基于CSI指数
        3.1.2 不同定义方法的对比
        3.1.3 不同再分析资料的验证
    3.2 南亚高压的变化
    3.3 印度低压的变化
    3.4 各准定常环流系统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3.5 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
        3.5.1 西太副高各指数与降水的关系
        3.5.2 南亚高压各指数与降水的关系
        3.5.3 印度低压各指数与降水的关系
        3.5.4 准定常环流系统对降水的综合影响
    3.6 研究结果的讨论
        3.6.1 准定常环流系统的变化
        3.6.2 准定常环流系统与降水的关系
    3.7 主要结论
第四章 东亚夏季准定常环流系统的模拟评估
    4.1 气候态环流背景场的模拟评估
    4.2 准定常环流系统气候态的模拟评估
    4.3 环流气候态综合模拟能力及一致性
    4.4 准定常环流系统气候态模拟对降水模拟的影响
    4.5 准定常环流系统变化趋势的模拟评估
        4.5.1 西太副高强度变化趋势
        4.5.2 南亚高压位置变化趋势
        4.5.3 环流系统趋势模拟对降水的影响
    4.6 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东亚夏季准定常环流系统未来预估
    5.1 不同升温阈值的确定
    5.2 未来不同升温阈值下西太副高的变化
        5.2.1 西边界的变化
        5.2.2 强度和中心位置的变化
    5.3 副高未来变化的成因分析
    5.4 未来不同升温阈值下南亚高压的变化
    5.5 未来不同升温阈值下印度低压的变化
    5.6 未来环流系统变化对降水的影响
    5.7 总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2)基于全球大气环流三型分解的热带太平洋局地Hadley环流和Walker环流气候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Hadley环流研究现状
        1.2.2 Walker环流研究进展
        1.2.3 全球大气环流三型分解方法
        1.2.4 研究内容和章节设计
第二章 数据和方法
    2.1 数据资料
    2.2 全球大气环流三型分解方法
        2.2.1 3P-DGAC方法简介
        2.2.2 垂直速度的分解
第三章 热带太平洋局地Hadley环流的气候态和演变特征
    3.1 引言
    3.2 方法
        3.2.1 热带太平洋地区局地Hadley环流研究区域的选择
        3.2.2 热带太平洋地区局地Hadley环流强度和下沉支的定义
    3.3 WPHC和 EPHC强度的演变特征
    3.4 WPHC和 EPHC下沉支的演变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961–2012年Walker环流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非均匀气温变化的联系
    4.1 引言
    4.2 PWC强度的定义
    4.3 PWC的年代际变化
        4.3.1 PWC对 ENSO事件的响应
        4.3.2 PWC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4.3.3 降水、1000 hPa纬向风、SST和 SLP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4.4 PWC年代际变化与气温梯度之间的联系
    4.5 基于气温的PWC强度指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太平洋局地Hadley环流与Walker环流的联系
    5.1 引言
    5.2 方法
        5.2.1 研究区域选择
        5.2.2 环流强度的定义
    5.3 热带太平洋HC和PWC的强度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青藏高原南侧经圈环流变化特征及其对高原降水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青藏高原垂直经圈环流气候特征的研究
        1.2.2 垂直经圈环流对气候影响的研究
        1.2.3 青藏高原垂直经圈环流影响机制的研究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的内容与章节安排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说明
        2.1.1 中国气象台站降水资料
        2.1.2 积雪深度资料
        2.1.3 再分析资料
    2.2 方法说明
        2.2.1 青藏高原区域选择
        2.2.2 环流指数计算
        2.2.3 水汽通量计算
        2.2.4 大气视热源计算
        2.2.5 Person相关系数计算及检验
        2.2.6 一元线性回归
        2.2.7 小波分析
        2.2.8 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方法
        2.2.9 奇异值分解(SVD)方法
第三章 高原南侧经圈环流基本特征
    3.1 青藏高原南侧经圈环流的演变
    3.2 青藏高原南侧经圈环流的年际变化特征
        3.2.1 青藏高原南侧经圈环流发生转变的判定
        3.2.2 青藏高原南侧经圈环流发生转变的年际变化特征
        3.2.3 青藏高原南侧经圈环流强度的年际变化特征
    3.3 青藏高原南侧经圈环流的时空变化特征
        3.3.1 高原南侧经圈环流的平均特征
        3.3.2 前季风环流的时空变化特征
        3.3.3 季风环流的时空变化特征
        3.3.4 Hadley环流的时空变化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原南侧经圈环流对高原降水的影响
    4.1 青藏高原降水的气候特征
    4.2 前季风环流对高原春季降水的影响
        4.2.1 前季风环流强度对高原春季降水的影响
        4.2.2 大气环流形势和水汽条件分析
        4.2.3 前季风环流位置变动对高原春季降水的影响
        4.2.4 大气环流形势和水汽条件分析
    4.3 夏季季风环流对高原夏季降水的影响
        4.3.1 夏季季风环流强度对高原夏季降水的影响
        4.3.2 大气环流形势和水汽条件分析
    4.4 青藏高原南侧经圈环流对水汽输送的影响
        4.4.1 前季风环流对水汽输送的影响
        4.4.2 夏季季风环流对水汽输送的影响
    4.5 青藏高原南侧经圈环流对水汽输送传播的影响
        4.5.1 经圈环流对水汽输送通量经向分量传播的影响
        4.5.2 经圈环流对水汽输送通量散度传播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影响高原南侧夏季经圈环流的可能因子分析
    5.1 高原大气热源与印度洋海温对高原南侧夏季经圈环流的影响
        5.1.1 高原大气热源对高原南侧夏季经圈环流的影响
        5.1.2 印度洋海温对高原南侧夏季经圈环流的影响
        5.1.3 高原与印度洋热力协同作用对高原南侧夏季季风环流影响
    5.2 高原积雪对高原南侧夏季经圈环流影响
    5.3 南亚高压与高原南侧夏季经圈环流的关系
    5.4 西风急流与高原南侧夏季经圈环流的关系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讨论
    6.1 全文小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问题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介
参考文献

(4)北半球夏季海洋性大陆地区气候异常区域性特征及形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
        2.1 MC区域气候变动规律及其影响
        2.2 MC区域气候与遥相关
        2.3 MC区域气候变动与东亚和澳洲季风环流的联系
    3 问题的提出
    4 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5 论文章节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海洋性大陆夏季降水年际变率的区域性特征
    1 引言
    2 资料
    3 海洋性大陆地区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型
        3.1 降水关键区的选定
        3.2 各区域降水的独立性
    4 各型夏季降水时间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气指数的相关
        4.1 各型降水的时间序列
        4.2 各型降水的周期特征
        4.3 各型降水与气候指数的相关
    5 各型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及环流异常
        5.1 降水异常空间分布与水汽输送
        5.2 环流异常
        5.3 海温异常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海洋性大陆西部夏季降水异常:独立和联系于IOD的模态
    1 引言
    2 资料
    3 Ⅱ区和Ⅴ区夏季降水时间序列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气指数的相关
        3.1 Ⅱ区和Ⅴ区降水的时间序列
        3.2 降水的周期特征
        3.3 降水与气候指数的相关
    4 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和环流异常
        4.1 降水异常空间分布与水汽输送
        4.2 对流层高低层环流异常
        4.3 垂直环流
    5 降水异常与海温的联系
        5.1 海表温度异常
        5.2 海洋热力与动力过程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海洋性大陆东北部西太平洋暖池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区域特征及形成机制
    1 引言
    2 资料
    3 Ⅳ区和Ⅵ区夏季降水时间序列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气指数的相关
        3.1 Ⅳ区和Ⅵ区降水的时间序列
        3.2 降水的周期特征
        3.3 降水与气候指数的相关
    4 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和环流异常
        4.1 降水异常空间分布与水汽输送
        4.2 对流层高/低层环流异常
        4.3 垂直环流
    5 降水异常与海温的联系
        5.1 海表温度异常
        5.2 海洋热力与动力过程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北半球夏季海洋性大陆核心区域OLR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风异常的联系
    1 引言
    2 资料
    3 MC区域的向外长波辐射长期变化特征以及KMC区域的选定
        3.1 KMC区域的选定
        3.2 KMC区域对流活动周期特征
    4 KMC区域对流活动异常与非绝热强迫的联系
    5 KMC区域对流活动异常与东亚气候变动和东亚季风的联系
        5.1 与环流变化的联系
        5.2 与东亚气候变动的联系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海洋性大陆核心区域非绝热加热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夏季风变异的可能联系
    1 引言
    2 资料
    3 KMC区域非绝热加热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的联系
        3.1 KMC区域非绝热加热年代际变化及其异常特征
        3.2 非绝热加热异常的成因
    4 与东亚夏季风变异的可能联系
        4.1 与降水以及地面上空2m处气温的可能联系
        4.2 异常水汽输送与环流变化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3 问题与展望
附录A: 主要诊断与统计方法
附录B: 各气候指数定义
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5)西中太平洋经向大气环流的年际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定义
2 经向环流年际异常的区域划分
3 西中太平洋经向环流的季节变化
4 西中太平洋经向环流的年际变化
5 西中太平洋Hadley环流与ENSO的关系
6 结论

(6)热带太平洋大气经圈和纬圈环流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 Hadley 环流和 Walker 环流的意义
    1.2 经向环流的研究进展
        1.2.1 纬圈平均的经向环流
        1.2.2 局域 Hadley 环流的研究
    1.3 Walker 环流的研究进展
    1.4 垂直环流的表征方式
    1.5 本文拟研究的内容及章节安排
2. 资料方法介绍
    2.1 资料来源及介绍
        2.1.1 数据资料来源
        2.1.2 资料介绍
    2.2 垂直环流的表征方法
    2.3 统计方法介绍
3. 全纬圈 Hadley 环流的变化特征及与海温的关系
    3.1 Hadley 环流的气候态分布及季节演变
        3.1.1 平均经向环流的气候态分布
        3.1.2 Hadley 环流的季节变化
    3.2 Hadley 环流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的关系
        3.2.1 Hadley 环流的年际变化特征
        3.2.2 SSTa 对 Hadley 环流变化的作用
        3.2.3 Hadley 环流年际变化的演变过程及与 ENSO 的关系
    3.3 Hadley 环流的年代际变化
        3.3.1 Hadley 环流的长期线性变化趋势
        3.3.2 Hadley 环流的年代际变化
    3.4 全纬圈平均的西风角动量季节及 ENSO 期间的变化
    3.5 本章小结
4. 太平洋局域 Hadley 环流以及纬向环流的变化
    4.1 经向环流区域的选取
    4.2 局域 Hadley 环流和热带地区纬向环流的季节变化
        4.2.1 局域 Hadley 环流的季节变化
        4.2.2 Walker 环流的气候态分布和季节演变
    4.3 局域 Hadley 环流和 Walker 环流的年际变化
        4.3.1 WP 和 CP 区局域 Hadley 环流的年际变化
        4.3.2 Walker 环流的年际变化
        4.3.3 局域 Hadley 环流和 Walker 环流年际变化的联系
        4.3.4 SSTa 对太平洋局域 Hadley 环流和 Walker 环流的作用
        4.3.5 环流年际变化的演变过程及与 ENSO 的关系
    4.4 局域 Hadley 环流和 Walker 环流的年代际变化
        4.4.1 WP 区 Hadley 环流的年代际变化
        4.4.2 CP 区 Hadley 环流的年代际变化
        4.4.3 Walker 环流的年代际变化
        4.4.4 20 世纪末太平洋经向和纬向环流的年代际差异
    4.5 局域平均的西风角动量季节及 ENSO 期间的变化
    4.6 本章小结
5. 垂直环流与降水
    5.1 垂直运动经向和纬向环流分量的季节特征
    5.2 垂直环流与降水
        5.2.1 平均态的垂直速度与降水
        5.2.2 年际尺度的垂直环流与降水
        5.2.3 年代际尺度的垂直环流与降水
        5.2.4 垂直环流对我国降水年际异常的作用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之处
    6.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论文情况

(7)强、弱南海夏季风年大气经圈环流异常的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及诊断方程简介
    1.1 资料
    1.2 经圈环流诊断方程简介
2 强弱南海夏季风年的划分
3 结果分析
    3.1 诊断方程性能检验
    3.2 方程诊断结果
    3.3 对应的大气环流异常型分析
        3.3.1 强南海夏季风年
        3.3.2 弱南海夏季风年
4 小结

(8)西太暖池区Hadley环流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Hadley 环流概述
    1.2 全球纬圈平均的 Hadley 环流的研究进程
    1.3 局域 Hadley 环流的研究进程
    1.4 Hadley 环流的天气、气候效应
    1.5 Hadley 环流的观测手段和方法的发展
    1.6 本文拟研究的主要内容
2 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
    2.2 质量流函数的计算
    2.3 相关分析
    2.4 合成分析显着性检验(t-检验)
    2.5 谐波分析
    2.6 其它方法
3 西太平洋暖池区 Hadley 环流的气候特征
    3.1 区域的选取
    3.2 西太暖池 Hadley 环流的气候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Hadley 环流的年际变化特征
    4.1 Hadley 环流的年际变率
    4.2 冬季 Hadley 环流的年际变化特征
    4.3 春季 Hadley 环流的年际和年代际特征
    4.4 夏季 Hadley 环流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4.5 秋季 Hadley 环流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4.6 本章小结
5 Hadley 环流的年际变化与海温的关系
    5.1 冬季 Hadley 环流的年际变化与海温的关系
    5.2 春季 Hadley 环流的年际变化与海温的关系
    5.3 夏季 Hadley 环流的年际变化与海温的关系
    5.4 秋季 Hadley 环流的年际变化与海温的关系
    5.5 Hadley 环流与关键海区的时滞相关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9)冬季西太平洋暖池区Hadley环流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海温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冬季西太平洋暖池区Hadley环流的年际变化特征
3 冬季西太平洋暖池区Hadley环流与海温的关系
4 结语

(10)南海夏季风强度的年际变异及其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南海夏季风概述
    1.3 南海夏季风年际变化及其机制
    1.4 东亚季风经圈环流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说明
    2.2 方法说明
第三章 南海夏季风强度的年际变化特征
    3.1 引言
    3.2 资料和方法
    3.3 强弱南海夏季风年的划分
    3.4 强弱南海夏季风年的高、低空环流特征
    3.5 强弱南海夏季风年的夏季降水特征
    3.6 南海夏季风强度与全球海温的关系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海热含量的年际变化与南海夏季风强度的关系
    4.1 引言
    4.2 资料和方法
    4.3 南海地区热含量异常的时间尺度
    4.4 南海热含量异常场的年际变化特征
    4.5 南海热含量对ENSO的响应
    4.6 南海热含量与南海夏季风强度的关系
    4.7 影响南海夏季风强度的可能机制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强弱南海夏季风期间大气经圈环流异常的诊断分析
    5.1 引言
    5.2 资料和方法
    5.3 局地纬向平均经圈环流诊断方程简介
    5.4 结果分析
        5.4.1 诊断方程性能检验
        5.4.2 纬向平均(110-120°E)季风经圈环流的演变特征
        5.4.3 方程诊断结果
    5.5 对应的大气环流异常型分析
        5.5.1 强南海夏季风年
        5.5.2 弱南海夏季风年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研究内容总结
    6.2 文章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1961~1997年110~140°E垂直经圈环流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变化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东亚夏季准定常环流系统模拟评估及未来预估[D]. 赵灿.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
  • [2]基于全球大气环流三型分解的热带太平洋局地Hadley环流和Walker环流气候特征研究[D]. 侯小雅. 兰州大学, 2020(01)
  • [3]青藏高原南侧经圈环流变化特征及其对高原降水影响分析[D]. 胡梦玲.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8(01)
  • [4]北半球夏季海洋性大陆地区气候异常区域性特征及形成机制[D]. 许琪.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7(01)
  • [5]西中太平洋经向大气环流的年际变化[J]. 王启,宫晓庆.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7)
  • [6]热带太平洋大气经圈和纬圈环流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D]. 宫晓庆.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2)
  • [7]强、弱南海夏季风年大气经圈环流异常的诊断分析[J]. 吴冬梅,陆维松,吴乃庚,戚锦典,杨磊,刘钦燕,王东晓. 热带海洋学报, 2013(05)
  • [8]西太暖池区Hadley环流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的关系[D]. 冀建树.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 [9]冬季西太平洋暖池区Hadley环流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海温的关系[J]. 冀建树,陈昌吉,王功录. 现代农业科技, 2013(09)
  • [10]南海夏季风强度的年际变异及其诊断分析[D]. 吴冬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3(02)


西南季风论文 东亚季风论文

上一篇:技术进步和高投入推动美国生产力增长
下一篇:农业旅游致富江心洲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