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涛[1](2019)在《以视觉障碍首诊眼科的颅内病变患者临床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以视觉障碍首诊眼科的颅内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特征。方法方便选择2017年2月—2018年6月期间该院眼科收治的因视野缺损或视力障碍患者12例为研究对象,经脑脊液、MRV以及MRI等检查确诊为颅内病变,对其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该组的12例患者中,8例为双眼发病,占66.67%,4例为单眼发病,占33.33%,其中2例以视野缺损为主要表现,其余10例以一过性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经头颅MRI检查,发现6例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其中颈内动脉瘤1例,颅咽管瘤1例,松果体瘤1例,脑膜瘤3例,其余6例经头颅MRI或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但是2例行DSA或MRV检查,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结论以视乳头水肿、视神经病变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应该及时行头颅MRI检查,有助于及
何敏[2](2018)在《基于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的垂体瘤筛查》文中提出垂体瘤属于良性肿瘤,但随着垂体瘤长大会压迫视交叉或视神经,造成视力、视野改变,90%以上的垂体瘤患者都有视力减退症状,甚至失明。大多数垂体瘤病人以视力减退为首发症而首诊于眼科,但目前缺乏基于视网膜图像的垂体瘤筛查工作,对眼科医生来说,难以在第一时间判断出患者患有垂体瘤的可能性,可能会延误诊治。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进行垂体瘤自动筛查的方法,当病人因视力障碍去眼科检查时,辅助医生判断其患有垂体瘤的可能性。采集患者和正常人的视网膜OCT图像,采用传统分类和三维卷积神经网络(3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3D)分类分别进行垂体瘤筛查,并对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在采用传统分类方法时,首先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其次,在感兴趣区域(Volume of Interest,VOI)提取体积、厚度、灰度、纹理特征;最后,基于这些特征训练Adaboost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分类器用于垂体瘤筛查。在采用C3D进行垂体瘤筛查时,需要构造一个双层C3D网络,两层网络内部采用不同的卷积核与层结构,加权结合两层子网的损失函数用以更新参数、完成训练,得到的网络即可用于垂体瘤的筛查。本文方法在70张OCT图像上进行训练和测试,Adaboost和RF分类器获得的平均准确率(Accuracy,Acc)、真阴性率(True Negative Rate,TNR)、假阳性率(False Positive Rate,FPR)、查全率(Recall,R)、查准率(Precision,P)、F2 分别为 87.14%、93.54%、6.46%、82.35%、90.00%、0.83 和 87.14%、89.63%、10.37%、83.57%、87.24%、0.84。C3D 分类对应指标的值是:87.50%、75.00%、25.00%、100.00%、80.00%、0.95。实验结果表明了本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可用于辅助医生诊断垂体瘤。
郭振华,丁长青,史先基,王雪璐[3](2015)在《首诊于眼科的鞍区病变53例临床与磁共振成像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总结首诊于眼科的蝶鞍区病变患者临床与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视力障碍或视野缺损首诊于眼科的蝶鞍区病变53例患者的临床与MRI资料。结果 53例患者均伴视神经病变、视乳头水肿。MRI诊断空蝶鞍综合征41例(77.4%),鞍区垂体瘤9例(17.0%),鼻咽癌侵及海绵窦2例(3.8%),海绵窦炎1例(1.9%)。结论部分以视神经病变、视乳头水肿就诊的患者,应进一步行颅脑MRI检查,以发现可能存在于鞍区的颅脑病变。
刘敏,宋健[4](2014)在《首诊于眼科的鞍区肿瘤合并近视16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鞍区肿瘤合并近视患者的早期眼科表现,为临床诊治提供借鉴。方法回顾分析16例首诊于眼科的鞍区肿瘤合并近视患者的视力、视野、眼底等眼科特征。结果 16例初诊,15眼(占46.88%)视力低于0.1,16例均出现视野缺损,但仅5例(占31.25%)呈典型的视交叉性单、双颞侧偏盲,23眼(占71.88%)出现不同程度视盘苍白,首诊误诊为单纯近视者9例(占56.25%)。结论鞍区肿瘤合并近视患者眼科症状较严重,容易误诊,预后不佳。
戴艳丽[5](2013)在《神经外科住院患者神经眼科临床特征前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探索和分析神经外科住院患者中与神经眼科相关的疾病谱状况及临床特征,为今后开展神经眼科的相关研究和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连续纳入解放军总医院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神经外科病房住院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眼科筛查,对有眼科主诉及客观检查异常的患者进行系统神经眼科检查。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共纳入神经外科住院患者1213例,其中213例(17.6%)患者出现神经眼科临床表现,男性101例,女性占112例;年龄4-73岁,为非正态分布,中位数46岁;病程最短5天,最长17年。2.就诊情况:以眼部症状为首发的患者94例(44.1%),首诊于眼科者65例(30.5%)。3.部位分类:按神经眼科视路途径分类发现视交叉周围病变最为多见占78.4%。与视路密切相关的蝶鞍区是最易受累的部位,以垂体最常见占61.1%、其次为蝶窦(18.6%)、海绵窦(7.2%)、鞍结节(3.0%)。4.主要疾病构成:肿瘤和血管源性病变,分别占86.4%和13.1%,肿瘤以垂体瘤、脑膜瘤、颅咽管瘤最为常见,血管源性病变以动脉瘤、海绵状血管瘤、脑垂体卒中较为常见。5.临床表现:以持续性的视力下降(84.5%)、视野缺损(88.1%)、相对性瞳孔传入障碍(29.6%)、视神经萎缩(12.2%)最常见。神经外科患者的视野表现多样,主要以颞侧视野缺损为主占51.1%。6.眼科误诊情况:曾就诊于眼科占33.3%,误诊为眼科疾病的占46.5%,漏诊占4.2%,排除诊断的占49.3%。被误诊为视神经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神经萎缩的较为多见,在病种误诊中以蝶鞍区肿瘤的垂体瘤、脑膜瘤最多见。7.出院时神经眼科情况:基本痊愈的占6.5%,好转的占34.3%,无变化的占4.3%。出现神经眼科并发症的占24.9%,主要包括视力下降、眼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结论】1.17.6%的神经外科住院患者中出现神经眼科表现。2.神经眼科临床特征对指导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是持续性的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相对性瞳孔传入障碍、视神经萎缩。3.具有神经眼科表现的疾病构成是肿瘤和颅内血管源性病变。病变部位以蝶鞍区最多。4.对于首诊眼科的颅内肿瘤患者,早期诊断十分重要值得眼科医师的关注。对不明原因视力下降、视野缺损或视神经萎缩的患者,应常规进行视野、眼底、C T及MRI的检查以便做出正确的诊断,避免误诊漏诊。5.神经眼科的临床特征对神经外科疾病的定位具有重要意义;神经眼科涉及范围广泛,应针对性探讨神经眼科相关疾病的诊疗规范和可能干预策略。
陈前,曾涛,李丽萍[6](2013)在《以眼科症状首诊的空蝶鞍综合征误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以眼科症状首诊的空蝶鞍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以提高早期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收治的以眼科病症首诊的12例空蝶鞍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9例为中老年肥胖女性,7例伴有高血压病,首诊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眼底表现为视神经萎缩或视盘水肿,眼压正常,误诊为视神经炎6例,正常眼压性青光眼4例,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2例。均予对症治疗无效,后行MRI检查明确诊断为空蝶鞍综合征。本组行手术及药物保守治疗各5例,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有手术指征但拒绝手术出院2例,后失访。结论临床接诊首发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尤其伴高血压、头痛的中年肥胖女性患者,不仅要重视眼部检查,还应常规行MRI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
李菁[7](2012)在《颅脑肿瘤所致视神经病变77例临床研究及中西医结合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77例颅脑肿瘤致视神经病变住院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总结分析,提高对该类视神经病变的病因认识,了解导致视神经损伤的肿瘤性质和误诊原因,并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效。方法:通过收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2000年-2011年眼科住院病例中确诊因颅脑肿瘤所致视神经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患眼眼别、肿瘤性质及部位、病程、首发症状、是否手术及放化疗、有无视盘水肿、疗程,以及患者入出院最佳矫正视力、视野改变及眼电生理结果,中医治法及证型等。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病例:所有病例均为神经外科已手术治疗或其他处治,共77例147只眼,其中男性36例(46.75%),女性41例(53.25%),男女患者性别构成比为:1:1.14。年龄分布上,19-44岁患者最多,共44例(57.14%),≤18岁16例(20.77%),45-59岁12例(15.58%),≥60岁5例(6.49%)平均年龄为37.47岁。肿瘤性质上,四大常见原发颅内肿瘤最多,共51例(66.23%)。48例肿瘤部位明确的患者中,鞍区占位最多,占24例(50.0%)。以眼部症状首发患者59例(76.6%),视盘水肿者46只眼(29.87%)。平均病程时间为22.35月,但1个月内就诊者仅为0.68%。其中误诊病例23例(29.87%),就诊前已完成手术治疗者71例(92.21%),在我院新发现颅内肿瘤3例。来我院就诊前所有患者平均视力为2.16,其中无光感患者42例(28.57%)。治疗上,患者的平均疗程37.47天,中医证型中气虚血瘀43例(55.84%)。147只眼经治疗后,显效眼9例(6.12%),有效眼44例(29.93%),无效眼94例(63.95%)。治疗后平均视力为2.36。最后将出院视力与入院视力采用配对t检验,得出P<0.01,说明两者间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结论:颅脑肿瘤患者有时可因出现视力减退、视野缺损等症状而首诊于眼科。目前通过自动视野计、CT、MR I等先进设备的应用,早期明确占位诊断多无困难。但由于颅内占位病变所致的视功能损害呈隐匿进展性,无自觉不适症状,实际临床误诊、漏诊,甚至长期误治者屡见不鲜。故眼科医生应加强神经眼科学习,熟悉颅脑解剖结构,仔细询问病史,有条件性选择视野及必要的影像学检查,以免颅脑肿瘤的误诊漏诊发生。颅脑肿瘤所致视神经病变患者的预后存在明显差异,与病程长短、入院基础视力、疗程长短等有关。部分病例病情重,致残率高,西医尚无有效治疗手段。我科住院病人中医以益气活血为主要治法,选择行气养血、软坚散结类中药,配合针刺、穴位注射等,西医以改善循环营养神经为法,中西医结合治疗总有效率达36.05%,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视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孙建初,朱靖,傅东红,浦丽娟[8](2011)在《垂体瘤误漏诊为眼病25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以视力下降而首诊眼科的垂体瘤被误诊的临床特点。方法对视力下降的原因不能充分解释者行眼底、视野、头颅CT/MRI检查。结果被发现垂体瘤25例,其中误诊白内障7例,误诊开角型青光眼5例,误诊视疲劳4例,误诊老光3例,误诊动眼神经麻痹3例,误诊视神经萎缩3例。均有视野损害。结论对临床不明原因的视力下降伴偏盲者,应常规行眼底、视野、头颅CT/MRI检查以排除颅内疾病。
侯跃芳[9](2010)在《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文中提出
覃家德,黄玮,廖振南,张济源[10](2010)在《以神经眼科症状就诊的颅内病变41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引起神经眼科症状的颅内病变,减少误诊。方法:回顾分析引起神经眼科症状及体征的41例颅内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垂体腺瘤19例,乳癌垂体转移1例,肺癌枕叶转移1例,AVM1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胶质瘤2例,颅咽管瘤2例,动脉瘤2例,脑梗死1例,室管膜瘤1例,脑膜瘤5例,性质不明确2例,脉络丛乳头状瘤1例,脑积水合并面瘫1例。结论:颅内多个部位的多种病变可表现为神经眼科症状及体征,临床上易造成误诊。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基本资料 |
| 1.2 方法 |
| 2 结果 |
| 2.1 颅内病变类型 |
| 2.2 眼部表现 |
| 2.3 脑脊液和影像学检查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垂体瘤筛查的现状 |
| 1.1.1 垂体瘤的筛查手段 |
| 1.1.2 垂体瘤筛查存在的难点 |
| 1.2 基于视网膜OCT图像筛查垂体瘤的研究意义 |
| 1.2.1 垂体瘤与眼科的关系 |
| 1.2.2 视网膜与OCT简介 |
| 1.2.3 垂体瘤与眼科关系的研究现状 |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 1.4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基于传统分类方法的垂体瘤筛查 |
| 2.1 视网膜OCT图像预处理 |
| 2.1.1 分层与灰度归一化 |
| 2.1.2 下采样、降噪与拉平 |
| 2.2 特征的提取 |
| 2.2.1 灰度特征 |
| 2.2.2 纹理特征 |
| 2.3 分类器的选择、训练与测试 |
| 2.3.1 Adaboost分类器 |
| 2.3.2 随机森林分类器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垂体瘤筛查 |
| 3.1 深度学习的基本思想与研究现状 |
| 3.1.1 基本思想 |
| 3.1.2 研究现状 |
| 3.2 基于Caffe的垂体瘤筛查网络模型的构建 |
| 3.2.1 深度学习框架的选择 |
| 3.2.2 三维卷积神经网络的搭建 |
| 3.3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对比 |
| 4.1 基于传统分类器的实验结果分析 |
| 4.1.1 特征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
| 4.1.2 分类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
| 4.2 基于三维卷积神经网络的实验结果分析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 5.1 总结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1资料与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眼科情况 |
| 1.2.1 裸眼视力 |
| 1.2.2 近视及矫正视力 |
| 1.2.3 视野 |
| 1.2.4 眼底 |
| 1.2.5 其它 |
| 1.3 其他系统伴随症状 |
| 1.4 神经影像学表现 |
| 1.5 诊断情况及预后 |
| 2 讨论 |
| 2.1 解剖关系[1] |
| 2.2 鞍区肿瘤合并近视患者的眼科特征 |
| 2.3 部分病例分析 |
| 英文缩略词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对象及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研究方法 |
| 1.3 检查方法和结果判读 |
|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一般情况分析 |
| 2.2 就诊情况分析 |
| 2.3 病变部位情况分析 |
| 2.4 疾病构成分析 |
| 2.5 临床表现分析 |
| 2.6 眼科误诊情况分析 |
| 2.7 出院时情况分析 |
| 3.讨论 |
| 4.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1 |
| 附录 2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致谢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临床表现 |
| 1.3 误诊情况 |
| 1.4 确诊情况 |
| 1.5 治疗及转归 |
| 2 讨论 |
| 2.1 疾病概述 |
| 2.2 误诊原因分析 |
| 2.3 防范误诊的对策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颅脑肿瘤的眼部表现及研究进展 |
| 1. 解剖结构 |
| 2. 眼部表现 |
| 3. 常见颅脑肿瘤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脑瘤所致眼部病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 1. 病因病机 |
| 2. 辨证论治 |
| 3. 中医治疗 |
| 4.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前言 |
| 临床观察及研究方法 |
| 1. 临床资料 |
| 2. 诊疗标准 |
| 3. 结果分析 |
| 讨论 |
| 1. 流行病学资料 |
| 2. 疗效评价 |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 |
| 4.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误诊情况 |
| 1.2.1 白内障 |
| 1.2.2 青光眼 |
| 1.2.3 视疲劳 |
| 1.2.4 动眼神经麻痹 |
| 1.2.5 视神经萎缩 |
| 1.3 方法 |
| 1.3.1 诊断 |
| 1.3.2 治疗 |
| 2 结 果 |
| 3 讨 论 |
| 3.1 误诊分析 |
| 3.1.1 误诊原因 |
| 3.1.2 视力减退 |
| 3.1.3 眼底改变 |
| 3.1.4 视野缺损 |
| 3.1.5 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 |
| 3.2 误诊预防 |
| 资料与方法 |
| 结 果 |
| 讨 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