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冰,梁荣弟[1](2018)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外伤性颅内高压的护理体会》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外伤性颅内高压的临床护理。方法选取92例外伤性颅内高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微创血肿清除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案,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及ADL分级情况,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研究组SAS、SDS评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ADL分级中Ⅰ级、Ⅱ级、Ⅲ级占比分别为84.78%、13.04%、2.17%,对照组患者分别为71.74%、30.43%、10.87%,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是外伤性颅内高压患者临床首选治疗方式,通过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消除患者负性情绪,进一步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保障手术效果。
李燕革[2](2018)在《护理干预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围手术期中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围手术期中的影响。方法 80例外伤性颅内血肿围手术期患者,根据入院单双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整体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38/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30/40),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HAMA评分、HAMD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HAMA评分、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伤性颅内血肿围手术期患者接受整体护理的效果更佳,可使患者以稳定的心态面对临床治疗,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刘锦秀[3](2017)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外伤性颅内高压的护理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外伤性颅内高压患者实施微创血肿清除术的护理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对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53例外伤性颅内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本组患者围术期护理措施及效果。结果本组5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基本治愈40例,好转13例,未出现死亡病例;生活能力(ADL)I级38例,II级13例,III级2例;护理满意度为96.2%。结论对外伤性颅内高压患者采取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并配合系统的临床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恢复,临床意义重大。
刘建春[4](2016)在《外伤性颅内血肿56例系统化围术期护理》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的系统化围术期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对56例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行手术治疗,并给予系统化围术期护理,观察临床效果。结果:经有效治疗及精心护理,本组49例(87.5%)血肿完全消除,4例(7.1%)血肿大部分消除,2例(3.6%)植物生存,1例(1.8%)死亡。结论:系统化围术期护理可促进外伤性颅内血肿手术治疗患者康复。
程秀琼[5](2016)在《综合护理在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在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6例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患者,均对其实施颅内血肿清除术。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5.83%、83.33%。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围手术期护理中对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可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邓春华[6](2015)在《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对策》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治疗与护理效果。方法对患者进行全方位护理,加强患者病情观察,严密监测患者术前、术后生命体征,早期给予心理支持及营养支持并做好呼吸道和引流管的护理,后期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健康指导。结果经过治疗后62例患者中有43例治愈,8例中残,2例重残,4例死亡,5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结论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周密的观察及细心的护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薛雷[7](2014)在《45例外伤性颅内血肿手术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探讨手术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的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和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1月2013年12月间来院就诊的45例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对其临床资料、颅脑CT检查结果分析制定手术方案,根据GOS标准评价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45例患者手术后跟踪调查,其中术后恢复良好的患者有27例((60%),术后中度残疾患者9例(20%),重度残疾患者6例(13.3%),植物人状态患者1例(2.22%),死亡2例(4.44%)。结论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恰当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可以降低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的死亡率,能够降低患者术后的致残率。
廖伟华,李秀葵[8](2014)在《综合护理在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分析综合护理在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血肿清除手术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外科手术常规优质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综合护理措施,即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音乐刺激、语言刺激(亲人录音)、按摩频率方式改变刺激护理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7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应用综合护理措施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临床值得推广使用。
罗玲,张宏,梁翠云[9](2014)在《外伤性幕上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新分型与治疗对策下的护理》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新分型与治疗对策下外伤性幕上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护理对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6例外伤性幕上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寻找临床实用的护理对策,总结护理经验,达到改善疗效、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结果]恢复良好137例,中度残疾32例,严重残疾18例,植物状态生存8例,死亡11例。[结论]针对不同分型及治疗措施,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准确评估和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提高病人生存率和降低致残率的重要保证。
万玉梅,朱计莲[10](2013)在《外伤性迟发性后颅窝血肿22例护理》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外伤性迟发性后颅窝血肿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22例外伤性迟发性后颅窝血肿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特点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结果 14例行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8例行手术治疗患者,术后死亡1例。随访6个月,预后按GOS分级:2分1例,3分4例,4分8例,5分8例。结论对外伤性迟发性后颅窝血肿需充分了解,长期、细致观察,及时、合理的治疗及护理是预防各类并发症发生、改善预后的关键。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
| 2.2 两组ADL分级情况比较 |
|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对照组 |
| 1.2.2 观察组 |
|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临床疗效 |
| 2.2 HAMA、HAMD、Barthel指数评分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手术 |
| 1.2.2 护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术前护理 |
| 1.2.2 术中护理 |
| 1.2.3 术后护理 |
| 1.2.4 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
| 1.2.5 健康教育 |
| 2 结果 |
| 3 小结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基本资料 |
| 1.2 颅内CT扫描结果 |
| 1.3 治疗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一、资料与方法 |
| 1. 一般资料: |
| 2. 护理方法: |
| 3. 观察指标: |
| 4. 统计学方法: |
| 二、结果 |
| 1. 两组疗效比较: |
| 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
| 讨论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临床表现 |
| 1.3 影像学检查 |
| 1.4 治疗方法 |
| 1.5 预后评估方法 |
| 1.6 结果与预后 |
| 2 病情观察 |
| 2.1 意识的观察 |
| 2.2 瞳孔的观察 |
| 2.3 生命体征的观察 |
| 2.4 头痛和呕吐的观察 |
| 2.5 颅内压增高症状 |
| 2.6 肢体运动的观察 |
| 3 护理对策 |
| 3.1 常规护理 |
|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
| 3.3高热护理 |
| 3.4 降低颅内压 |
| 3.5 引流管护理 |
| 3.6 康复锻炼 |
| 4 讨论 |
| 1资料与方法 |
| 1.1一般资料 |
| 1.2临床表现 |
| 1.3辅助检查 |
| 1.4治疗方法 |
| 2结果 |
| 3护理及体会 |
| 3.1保守治疗以及术前护理 |
| 3.1.1护理观察 |
| 3.1.2护理干预 |
| 3.2术后护理 |
| 3.2.1一般护理 |
| 3.2.2护理观察 |
| 3.2.3并发症护理及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