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暖冬注意防治上呼吸道感染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暖冬注意防治上呼吸道感染(论文文献综述)

黄治[1](2021)在《扶正通络法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肺脾气虚证)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和探讨扶正通络法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肺脾气虚证的临床效果、可行性及安全性影响。归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的临床特点,并分析扶正通络法的理论基础,为中医药辩证论治新冠恢复期提供更多客观依据,以拓宽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5日至2020年9月30日湖北省中医院新冠康复门诊的就诊患者病例合计48例,所有纳入病例均符合第7版国家指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确诊标准及出院标准,西医诊断属于普通型、重型,中医辨证分型为肺脾气虚证。48例患者均接受以扶正通络法为治则的中医药汤剂治疗,疗程为2个月,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对纳入病例治疗前后中医症状量化积分、临床疗效、肺功能指标、运动耐量、影像学(胸部CT)的变化情况进行收集对比,并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情况。经过统计学分析中医症状量化积分、临床疗效指数、肺功能指标、运动耐量、影像学(胸部CT)的数据情况,探讨扶正通络法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的治疗效果。研究结果通过分析纳入患者的一般资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患者主要群体为40岁以上中老年人(70.83%),男性多于女性,身体质量指数BMI普遍高于正常值,最常合并基础疾病为高血压(20.83%)、糖尿病(14.58%)、慢性胃炎(12.50%)。患者主要症状包括倦怠乏力(87.50%)、气短(81.25%)、胸闷(77.08%)、纳差(75.00%)、咳嗽(77.08%)、咳痰(58.33%)、排便不爽(62.50%)、自汗(66.67%)、畏风寒(31.25%),中医舌象分析示舌质主要表现为淡红舌(60.42%)、暗红舌(22.92%),苔色以白苔(89.58%)多见,苔质以腻苔(43.75%)为主。48例患者广泛存在运动耐量下降、肺部CT纤维化改变及肺功能下降,其中肺弥散功能障碍者29例(60.42%)。经过为期2个月的扶正通络法中药汤剂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各中医症状积分在在治疗后均有下降,总积分由治疗前13.54±6.47下降至2.88±1.12,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患者暗红舌、紫暗舌多转化为淡红色,厚腻苔则多转化为薄白苔;治疗后患者一氧化碳弥散量平均值上升至70.32±12.52%,六分钟步行试验距离上升至548.15±26.31m,动态血氧饱和度上升至96.28%,P<0.05;治疗后胸部CT纤维化程度无明显改变,P>0.05;研究过程中未发生不良事件,安全性指标均未见异常。结论基于扶正通络法运用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肺脾气虚证临床疗效显着,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能够改善新冠恢复期肺脾气虚证患者的临床症状、肺功能、运动耐量,安全性较好,符合新冠肺炎恢复期的辩证思路及用药规律。

刘星[2](2020)在《基于运气学说的温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运气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最早在《素问》七篇大论中集中论述,并在《黄帝内经》其它篇章中具体运用。在中医学文献中,温病的概念亦最早见于《黄帝内经》,那么温病在病因、病机、发病、辨证及治疗等方面必然与运气学说存在难以割舍的关系,学者对此研究较少。本文试图将温病与运气学说结合起来研究,探讨运气学说的理论范畴、运气学说在温病辨证论治中的具体运用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确基于运气的温病辨治规律。方法:借鉴医史文献的研究方法,采用传统文献挖掘、理论与临床应用探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黄帝内经》为主要研究文献,结合后世医家有关运气及温病研究的相关着作与论文,对其分析整理归纳。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深入研究,阐述运气学说的科学性和理论范畴,以及在《黄帝内经》中的具体运用,并基于此阐明温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及疫病的发生与防治。结果: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运气学说的形成主要是以朴素的天文和历法知识为基础,而源于运气学说的“天人相应”观念亦有其天文、物理学等科学依据。运气学说的理论范畴除了干支推演理论,主要包括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认识,这些在七篇大论中有系统概述,而详细的理论应用必须探求整个《黄帝内经》。第二部分论述运气学说在《黄帝内经》中的具体运用。“伤于寒”是导致免疫力下降、感受病原微生物的主要因素,属于疾病的诱因。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影响体质,体质最终决定发病证候的寒热虚实,而非六淫。三阴三阳开阖枢学说描述太阳、太阴时,“开”、“关”并存并用,其用取象比类的思维细致地描述了人体三阴三阳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开阖枢“折”即为三阴三阳病。经气倾移是三阴三阳病的本质,主要由人迎寸口脉法来判定倾移的六经方向和经气多少,辨识三阴三阳病的过程就是六经辨证的过程。第三部分论述基于运气学说的温病辨证论治规律。温病的病机可以归纳为:失于藏精,感受邪毒,发必温病。“伏气”的本质是异常气候(六淫)加于人体后形成的体质状态,并影响未来发病的寒温性质。温病的发生主要是因于体质阳升热化,即“不藏精”,而“不藏精”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包括“冬伤于寒”。卫气营血辨证缺少对具体的经脉脏腑病位的辨别,临证必须结合六经辨证。吴鞠通的三焦辨证严格来说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创新的辨证方法,教材将其等同于脏腑辨证,就失去了本义,辨治温病也就很难单独以之为纲。而六经辨证不仅兼纳经络、脏腑,而且每一经皆有卫、气、营、血之分,是一种纵、横交叉立体式的较完整的辨证方法,实际含纳三焦辨证,并能融合卫气营血辨证;辨治温病应采用以六经为纲、卫气营血为目的六经辨证体系。同时,温病的治疗须采用同是源于运气的气味治法。第四部分论述疫病的发生规律和预测方法。《黄帝内经》时代的先人不仅早已认识导致疫病等恶劣疾病发生的致病原,即其所谓“邪鬼”、“五尸鬼”,而且认识到“三虚”可致疫病,还运用运气学说准确地预测疫病的发生。文章最后用运气学说分析了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结论:运气学说具有客观的天文学、物理学等科学基础。运气学说不仅在七篇大论中集中论述,更是整个《黄帝内经》及乃至整个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其在《内经》中得到具体、广泛地应用。进而温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方法、治疗方法等多源于运气,从而形成基于运气学说的温病辨治规律,以及疫病(包括温疫)的发生与防治规律。

王淞[3](2020)在《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搜集、整理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相关资料,追溯其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总结提炼其治疗内科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使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方法本文采用传统的文献学研究方法,以先生的手稿札记、学术着作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等资料为对象,追溯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源流,整理、分析并总结其临证经验,提炼学术思想,撰写研究论文。结果本文通过分析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生平、治学、临证等方面内容,概括其治学特色,总结了先生对感冒、咳嗽、胸痹、狂证、痴呆、恐惧、泄泻、头痛、胆痹、臌胀、内伤发热、腰痛、痿证等内科疾病的病机治法认识、遣方用药的经验、规律和特色,并提炼升华出先生“三论、两观、两发明”的内科学术思想体系:“三论”,即大气一元论、玄府细络系统论、医易相通论;“两观”,即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胃气为本的治病观;“两发明”,即风药理论的发明、“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结论通过研究得出,张志远先生治学严谨,具有独特的治学门径,德艺双馨,内科临证经验丰富,学术思想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可以概括为以“易”指导、以“气”主宰的“三论、两观、两发明”辨治体系,颇具特色。其治学方法颇具借鉴性;其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实用性和重要的临床价值。先生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苏克雷,熊兴江[4](2021)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经典名方治疗策略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指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其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在全球多个国家暴发,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药治疗瘟疫历史悠久,病毒性疾病是中医药的临床优势所在。在当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的前提下,中医药在此次COVID-19的治疗中取得一定疗效,备受关注,并且已被升级为国家战略。关于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认为,在中医学病名方面,应当重新认识"寒温一统"的现代内涵,并且主张根据临床具体方证和指征用药。在病机方面,COVID-19存在由轻到重,由表入里,由实转虚的病机演变规律,应该重视初期的湿疫伤及太阳,中期的少阳、阳明合病,危重期的痰热壅肺,后期的肺脾亏虚。在临床治疗策略方面,早期予达原饮解表宣散,中期注重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表里双解,危重期酌情联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苇茎汤、宣白承气汤、小陷胸汤、三子养亲汤化痰清热,后期注重竹叶石膏汤、沙参麦冬汤、六君子汤益气健脾。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在初期的轻症阶段,中期及危重期阶段,还是在后期的恢复阶段,中医药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防止轻症转重症,缩短退热时间,改善咳嗽症状,提升血氧饱和度,减少死亡率。诸多研究表明,经典名方能够减轻细胞因子风暴、调节免疫失衡,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产生协同治疗COVID-19的潜在作用。

钟远,刘姝,张钰鑫,张慧霞,杨艳明,孙瑞敏,林志红,彭晓燕,邵明义[5](2020)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护理防控要点》文中研究说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中医药在历代疫病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院自确定为河南省省内唯一一所省级中医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救治医院以来,积极发挥中医药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作用,针对疫情期间,如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和中医养生学说,围绕生活起居预防、饮食调护、情志护理、中药用药护理、适宜的中医传统疗法、中医养生保健操等方面,归纳中医护理防控要点,为提高居民中医药健康素养提供建议。

范逸品,张华敏,王燕平,吕诚,王永炎[6](2020)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疾病属性归类简析》文中提出基于中医疫病学历代文献对"温疫""寒疫""湿疫"的相关论述,结合目前已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相关研究,探讨本次新冠肺炎的疾病属性。从季节和气候特点、病毒特性、临床症状、方药验证等方面分析,认为本次新冠肺炎更符合寒疫特征,在新冠肺炎病因之"燥""湿"关系中,"燥"邪居于主要地位;同时提出本病可分为两个阶段,2019年11—12月属于寒燥疫,2020年1月及以后属于寒湿疫。

唐农[7](2020)在《基于中医经典理论探讨新冠肺炎防治思路》文中研究表明新冠肺炎属中医"疫病"范畴,中医经典文献有诸多关于疫病防治理论,为本病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笔者认为本病的直接病因是感受"疫戾之气",根本原因是正气不足,外与己亥年的运气背景有关;早期的基本病证为寒湿闭郁脾肺、邪热内郁,治则当温散寒湿为主,兼以透热袪邪;若失治误治,病情则易化热化燥,传入阳明,治疗方向应迅速调整,在温散寒湿基础上加大清热解毒力度,或以清热解毒通腑为主;祛湿透邪、健脾宣肺贯穿始终。同时针对不同人群提出中医预防方药及生活调摄方案,为新冠肺炎提供有效的中医药防治策略。

秦裕辉,胡方林,葛金文[8](2020)在《新冠系列方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用方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武汉市爆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NCP)疫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引起了国内外高度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宣布将NCP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湖南省开展对NCP发病原因调研,融汇历代名医防疫学术思想,探究全国预防NCP方药特点,结合湖南省地域特点以及体质因素,提出湖南省预防方案,确定新冠1号(XG-1)和新冠2号(XG-2)两个预防处方,突出"扶正祛邪",坚持守正创新,预先服用可提高人体的防御能力,是防控疫情重要且有效的一环。

孙鹏艺[9](2019)在《丙申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证型与五运六气关系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按照干支纪年的方式,通过收集丙申(2016)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发病的运气与中医证型,采用五运六气特色理论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中医证型与发病时间段的相互关系,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防治提供新方法与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了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于2016年1月20日-2017年1月19日发病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住院病例共345例,进行四诊中医辨证后,按照丙申年运气分布规律进行统计分析,归纳确定出慢阻肺急性发作期中医证型与发病时间段的运气相互关系。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病例345例,风寒袭肺70(20.3%)例,外寒内饮49(14.2%)例,痰热壅肺80(23.2%)例,痰湿阻肺124(35.9%)例,痰蒙神窍22(6.4%)例,其中痰湿阻肺明显高于其他证型,其次以痰热阻肺、风寒袭肺为主。五运组、司天和在泉组的证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六气组的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三之气和终之气组的风寒袭肺比例(13.6%、14.3%)显着低于其他组;初之气组的外寒内饮比例(8.6%)显着低于其他组;五之气组的痰热壅肺比例显着低于其他组;四之气组的痰湿阻肺比例(17.9%)显着低于其他组,四之气组的痰蒙神窍比例(20.5%)显着高于其他组。结论:丙申年以岁运“水太过”对气、物候及病候的影响为主,全年AECOPD中医证型以痰湿阻肺占35.9%为主导,符合全年水气过盛表现。五运与六气中急性加重发病均以春、冬季高发,夏、长夏发病最低。五运六气对慢阻肺实际发病中医证型有一定的影响。

国钰妍[10](2014)在《中医辨证论治与奥司他韦治疗流感轻症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前瞻性、随机、中药与西药平行对照临床试验,观察并评价卫生部颁布的《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年版)》中流感中医辨治方案与抗流感病毒西药奥司他韦治疗流感轻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科学治疗流感提供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本研究筛选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就诊于成都市传染病医院及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流感样症状门诊患者,进行口咽拭子采样及甲型、乙型流感病毒快速抗原检测(胶体金法),检测结果阳性者确诊为流感病例,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知情同意的流感轻症患者纳入本临床观察,采用中央随机的方法,以1:1的比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基础治疗及《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年版)》中流感轻症中医辨证方药治疗,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及抗流感病毒西药奥司他韦治疗,两组疗程均为5天。在课题组制定的研究病例报告表中详细记录入组病例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等)、流行病学特征(病程、体温、症状、体征、流感患者接触史、疫苗接种史等)、实验室检验检查结果(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尿常规、心电图、胸部CR等)、病原学检测结果,动态观测、记录入组第1、2、3、5、7天体温、症状变化及用药期间不良事件、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于第7日患者随访时复查其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指标。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病例观察数据库,录入全部病例数据,以SPSS19.0软件完成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病例43例,试验组21例,对照组22例,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因发生不良事件脱落1例,试验组、对照组各因疗效不佳加用研究方案外用药剔除1例、2例。(2)退热疗效方面,试验组退热起效时间及完全退热时间分别为12.95±12.189h、25.45±14.612h,对照组退热起效时间及完全退热时间分别为22.11±10.898h、38.42±13.611h,试验组较对照组退热起效时间缩短9.16h、完全退热时间缩短12.97h,且其在24h、48h的退热率上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3)证候疗效方面,试验组咳嗽、咳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症状的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在鼻塞、咽痛、乏力、口渴等其他症状疗效上两组并未体现出差异(P>0.05),而试验组在第3天、第5天、第7天的总体症状积分上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表现出更高的证候疗效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4)疾病总体疗效方面,试验组疾病总体疗效痊愈率、总显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试验组未见无效病例,对照组无效率31.6%,试验组在疾病总体疗效上优于对照组,另外,试验组中风寒束表、风热犯卫、热毒袭肺三型证治方案治疗流感疗效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奥司他韦对风寒束表、风热犯卫型流感疗效尚可,对热毒袭肺型流感无效。(5)安全性方面,试验组1例出现轻度腹泻,未予停药,症状自行缓解;对照组1例出现心悸、头晕、血压升高,停药后症状自行缓解,1例继发肺部感染,试验组安全性优于对照组。结论:(1)基于《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年版)》的流感中医辨治方案相较于奥司他韦治疗流感,退热起效时间、完全退热时间明显缩短,表明本中医辨治方案在缩短退热时间上优于奥司他韦。(2)本中医辨治方案在改善流感症状、缩短症状缓解时间方面有显着疗效,尤其在咳嗽、咳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症状的改善上优于奥司他韦,且具有更佳的中医证候疗效。(3)本中医辨治方案在疾病总体疗效上显着优于对照组,全部病例未见无效病例,且表现出更高的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4)本中医辨治方案相对于奥司他韦具有更好的临床安全性。

二、暖冬注意防治上呼吸道感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暖冬注意防治上呼吸道感染(论文提纲范文)

(1)扶正通络法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肺脾气虚证)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数据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
    3.2. 中医证候疗效观察
    3.3. 肺通气功能分析
    3.4. 患者运动耐量分析
    3.5. 患者胸部CT评价
    3.6. 安全性观察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及中医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运气学说的温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运气学说概述与思考
    1 运气学说科学性探源
        1.1 六十年甲子周期形成的天文学背景
        1.2 更长运气周期的形成背景——大司天
        1.3 “天人相应”观念的天文物理学基础
    2 运气学说与《易经》关系简述
    3 运气学说理论范畴初探
第二部分 运气学说在《黄帝内经》中的具体运用
    1 《黄帝内经》的病因观——风为百病之长
        1.1 风、寒之辨
        1.2 不同性质的“风”
    2 《黄帝内经》的发病观——气候影响体质、体质决定发病
    3 《黄帝内经》的生理模型——三阴三阳开阖枢
        3.1 三阴三阳——兼论“标本中气”理论内涵
        3.2 三阴三阳开阖枢学说
    4 《黄帝内经》的诊断方法——六经辨证
        4.1 三阴三阳病的本质为经气倾移
        4.2 三阴三阳病的人迎寸口诊法
        4.3 六经辨证的基本内容
    5 《黄帝内经》的治疗方法
        5.1 三阴三阳病的针刺治疗
        5.2 三阴三阳病的“饮药”治疗——气味治法
第三部分 运气理论范畴的温病辨证论治规律
    1 温病概述与思考
        1.1 《黄帝内经》中的温病辨治观
        1.2 《伤寒论》中的温病辨治观
        1.3 后世医家的温病辨治观
    2 温病的病因病机
        2.1 风寒致温的机理
        2.2 “伏气”并非邪藏于里
        2.3 《黄帝内经》中温病的证候与分类
    3 温病的辨证方法
        3.1 卫气营血辨证初探
        3.2 三焦辨证正误
        3.3 融合卫气营血辨证的六经辨证体系
    4 温病的治疗方法
        4.1 温病气味治疗大法
        4.2 叶天士《温热论》气味治法
        4.3 吴鞠通《温病条辨》气味治法举隅
    5 温病辨证论治实例举隅
        5.1 《黄帝内经》温病辨证论治实例举隅
        5.2 叶天士温病辨证论治实例举隅
        5.3 吴鞠通温病辨证论治实例举隅
第四部分 疫病(温疫)的发生与防治规律
    1 疫病探源
    2 疫病发病
        2.1 “三虚”与疫病发病
        2.2 疫病的发病机理
    3 疫病预测
        3.1 客主加临致气候异常致疫
        3.2 《素问遗篇》中的疫病预测
    4 疫病防治
    5 己亥年末、庚子年初新冠疫情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3)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生平着作
    1 生平概述
    2 着作介绍
第二部分 治学特色
    1 博览广读、取采众长的治学方法
    2 实事求是、躬行践履的治学理念
    3 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 内观自省、倾囊相授的大医胸怀
    5 修身齐德、淡泊名利的处世智慧
第三部分 内科临证经验
    1 肺系病证
        1.1 感冒
        1.1.1 风寒、风热之辨
        1.1.2 治疗法则
        1.1.3 分型证治
        1.1.4 经验用药
        1.1.5 注意事项
        1.1.6 小结
        1.2 咳嗽
        1.2.1 病因病机
        1.2.2 治疗法则
        1.2.3 分型证治
        1.2.4 特色用药
        1.2.5 小结
    2 心系病证
        2.1 胸痹
        2.1.1 病因病机
        2.1.2 治疗法则
        2.1.3 分型证治
        2.1.4 小结
        2.2 狂证
        2.2.1 病因病机
        2.2.2 治疗法则
        2.2.3 分型证治
        2.2.4 小结
        2.3 痴呆
        2.3.1 病因病机
        2.3.2 治疗法则
        2.3.3 分型证治
        2.3.4 小结
        2.4 恐惧
        2.4.1 病因病机
        2.4.2 治疗法则
        2.4.3 分型证治
        2.4.4 小结
    3 脾胃病证
        3.1 泄泻
        3.1.1 病因病机
        3.1.2 治疗法则
        3.1.3 分型证治
        3.1.4 临证要点
        3.1.5 小结
    4 肝胆病证
        4.1 臌胀
        4.1.1 病因病机
        4.1.2 治疗法则
        4.1.3 分型证治
        4.1.4 软化肝脾验方
        4.1.5 小结
        4.2 胆痹
        4.2.1 病因病机
        4.2.2 施治法则
        4.2.3 分型证治
        4.2.4 小结
        4.3 内伤头痛
        4.3.1 病因病机
        4.3.2 施治法则
        4.3.3 分型证治
        4.3.4 用药特色
        4.3.5 小结
    5 肾系疾病
        5.1 水肿
        5.1.1 病因病机
        5.1.2 治疗法则
        5.1.3 分型证治
        5.1.4 专药专方
        5.1.5 小结
    6 气血津液疾病
        6.1 内伤发热
        6.1.1 分辨外感内伤
        6.1.2 把握时间规律
        6.1.3 分型证治
        6.1.4 小结
    7 肢体经络病证
        7.1 腰痛
        7.1.1 病因病机
        7.1.2 治疗法则
        7.1.3 分型证治
        7.1.4 小结
        7.2 痿证
        7.2.1 病因病机
        7.2.2 治疗法则
        7.2.3 分型证治
        7.2.4 小结
第四部分 内科学术思想
    1 大气一元论
        1.1 大气一元论的理论渊源
        1.2 大气的形成及生理特点
        1.3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病机发挥
        1.4 调治人身大气为病之用药法则
        1.4.1 斡旋气机,调治气病
        1.4.2 治气当求脏腑之本
        1.4.3 祛除浊毒,以复气利
        1.5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治验举隅
        1.5.1 调胸中大气治胸痹
        1.5.2 调腑中大气治胃肠病
        1.5.3 调经络大气治肢肩背腰痹痛
        1.5.4 调补一身之气改善虚损
        1.5.5 调大气治精神行为病
    2 玄府细络系统论
        2.1 玄府细络系统概述
        2.2 玄府细络系统的微观实质
        2.3 玄府细络系统的生理特点与功能
        2.3.1 玄府细络分布广泛,结构微小
        2.3.2 玄府细络可宣通渗灌气血津液
        2.3.3 玄府细络可通达神机
        2.4 玄府细络系统病理与临床表现
        2.5 玄府细络系统病变的治疗和研究
    3 医易相通论
        3.1 医易相通理论探流
        3.2 易为指导,突出变字
        3.2.1 辨证恒动思维
        3.2.2 方剂灵活化裁
        3.2.3 剂型丰富发展
        3.3 两点论思维方法的实践
        3.3.1 判定病性,一分为二
        3.3.2 处方用药,阴阳兼顾
        3.3.3 亢害承制,确立治法
        3.3.4 病情顽固,杂合以治
    4 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
        4.1 中医时间医学概述
        4.1.1 中医时间医学源流
        4.1.2 人体生理与四时、昼夜关系
        4.1.3 症候变化与四时、昼夜关系
        4.2 中医时间医学指导实践
        4.2.1 明辨病位
        4.2.2 治病于未发
        4.2.3 应时组方选药
        4.2.4 应时服药
        4.2.5 预测病势
    5 胃气为本的治病观
        5.1 “胃气为本观”概说
        5.2 重视胃气与胃津
        5.2.1 胃气是宗气之源
        5.2.2 胃气是生存之本
        5.2.3 胃气为脉之本
        5.2.4 胃津是津液之源
        5.2.5 胃气以通降为和
        5.3 重视胃与他脏联系
        5.4 治胃之法
        5.4.1 慢性胃病重滋养
        5.4.2 他脏之病从胃治
        5.4.3 阴虚津亏滋胃津
        5.4.4 处方用药护胃气
    6 风药理论的发明
        6.1 风药概说
        6.2 风药性能
        6.2.1 风药多味辛
        6.2.2 风药以泻为主
        6.2.3 风药性走
        6.3 风药作用及其配伍方法
        6.3.1 风药治风
        6.3.2 风药治血
        6.3.3 风药治湿
        6.3.4 风药助火
        6.3.5 风药升阳
        6.3.6 风药止痒
        6.3.7 风药通滞
        6.3.8 风药开玄
    7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
        7.1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概说
        7.2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实践探索
        7.2.1 量从症变
        7.2.2 量从人变
        7.2.3 减量间服
        7.2.4 遵古不泥
        7.2.5 精准靶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4)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经典名方治疗策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名归属主张寒温一统
2 病机繁杂倡导分期辨治
3 经典名方临证辨治策略
    3.1 初期
    3.2 中期
    3.3 危重期
    3.4 恢复期
4 结语与展望

(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护理防控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活起居预防
    1.1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1.2 顺应四时,固护阳气
2 饮食调护
    2.1 饮食原则
    2.2 推荐食疗方及茶饮
        2.2.1 食疗方
        2.2.2 茶饮
3 中药用药护理
    3.1 中药煎煮方法
    3.2 中药服用方法
4 情志护理
5 中医传统疗法
    5.1 艾炷灸
    5.2 穴位按摩
    5.3 中药香薰疗法
6 中医养生保健操
    6.1 太极拳
    6.2 八段锦
    6.3 五禽戏
7 小结

(6)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疾病属性归类简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疫病属性理论分类
    1.1 温疫
    1.2 寒疫
    1.3 湿疫
2 新冠肺炎疫病属性之“寒”“温”辨析
    2.1 季节和气候特点
    2.2 病毒特性
    2.3 临床症状
    2.4 方药验证
3 新冠肺炎病因之“燥”“湿”关系辨析
    3.1 “干咳”病因分析
    3.2 支持伏燥发生的气候条件
    3.3 “湿”“燥”关系辨析

(7)基于中医经典理论探讨新冠肺炎防治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对疫病的总体认识
2 关于疫病的病因病性
    2.1 直接病因是疫戾之气
    2.2 根本原因是正气不足
    2.3 本次疫病的运气背景
3 新冠肺炎的病机分析
    3.1 此次肺疫早期的基本病证属性
    3.2 此次肺疫可能的病机变化
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防治
    4.1 本肺疫早、中期的一般用药
    4.2 预防措施
        4.2.1生活调摄
        4.2.2中药调摄
5 结语

(8)新冠系列方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用方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湿”邪是NCP发病的主要因素
    1.1 NCP属于中医疫病
    1.2 NCP病因以“湿”为主
2 预防是中国历代防疫治疫的有效方法
    2.1 疫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2.2 扶助正气是预防疫病的基本原则
    2.3 饮汤服药是预防疫病的有效方法
3 多地发布预防方案
4 新冠系列方强调“扶正祛邪”
    4.1 新冠1号(XG-1)
    4.2 新冠2号(XG-2)
    4.3 注重“扶正”组方思路
5 结语

(9)丙申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证型与五运六气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和环境因素
    1.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病因及辩证
    1.3 中医五运六气解说及其疾病诊治的相关研究
        1.3.1 五运六气的天文学背景
        1.3.2 阴阳,干支,天气、地气、人气与五运六气
        1.3.3 五运六气的基本构成因素及相互影响
        1.3.4 五运六气与气候及个体体质
        1.3.5 在发病倾向、证型方面的影响
        1.3.6 在防治疾病方面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一般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病例选择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病历资料整理
        2.2.2 发病运气的确定
        2.2.3 统计学方法
    2.3 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3.1 研究结果分析
        3.1.1 丙申年运气主体分析
        3.1.2 丙申年主、客运之分析
        3.1.3 丙申年司天、在泉及主、客气之分析
结语
    1.1 研究结论
    1.2 不足与展望
    1.3 临床应用与扩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10)中医辨证论治与奥司他韦治疗流感轻症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流行性感冒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流行性感冒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暖冬注意防治上呼吸道感染(论文参考文献)

  • [1]扶正通络法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肺脾气虚证)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D]. 黄治.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基于运气学说的温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D]. 刘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D]. 王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经典名方治疗策略与思考[J]. 苏克雷,熊兴江. 中国中药杂志, 2021(02)
  • [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护理防控要点[J]. 钟远,刘姝,张钰鑫,张慧霞,杨艳明,孙瑞敏,林志红,彭晓燕,邵明义. 中华护理教育, 2020(04)
  • [6]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疾病属性归类简析[J]. 范逸品,张华敏,王燕平,吕诚,王永炎. 中医杂志, 2020(11)
  • [7]基于中医经典理论探讨新冠肺炎防治思路[J]. 唐农. 广西中医药, 2020(01)
  • [8]新冠系列方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用方探讨[J]. 秦裕辉,胡方林,葛金文.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2)
  • [9]丙申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证型与五运六气关系探讨[D]. 孙鹏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中医辨证论治与奥司他韦治疗流感轻症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D]. 国钰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中医论文 黄帝内经论文 上呼吸道感染论文 肺炎症状论文 温病论文

上一篇:关于农业产业化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格列美脲治疗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