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元平,李海燕,熊承成[1](2020)在《干扰素在皮肤科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干扰素(IFN)根据来源分为IFN-α、IFN-β及IFN-γ,根据抗原性不同可相应分为不同亚型。IFN的临床应用广泛,在皮肤科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性皮肤病、皮肤肿瘤、特应性皮炎及瘢痕疙瘩等。该文对其在皮肤科的应用及相关的作用机制、禁忌证及不良反应作一综述。
张珊,王艺璇,孙静,朱琳,王凤水,邢卉春[2](2019)在《干扰素联合抗病毒治疗对提高核苷(酸)类药物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表面抗原阴转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核苷(酸)类(NAs)药物经治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联合干扰素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门诊及住院的NAs经治CHB患者共75例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需符合HBV DNA <100 IU/ml且HBsAg <1 000 IU/ml,根据患者是否愿意接受干扰素治疗分为原方案治疗组(沿用原NAs方案,37例)与联合治疗组(NAs联合IFN治疗,38例),两组患者均治疗48周。观察两组患者血清HBsAg 24周下降水平、48周阴转率及HBsAg阴转的相关预测因素。结果联合治疗组(27例,联合治疗组38例患者中1例予以剔除,10例尚未到随访期)在48周HBsAg阴转率为48.15%(13/27),血清学转换率为44.44%(12/27),而原方案治疗组患者HBsAg阴转率5.41%(2/37),血清学转换率为5.41%(2/37),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BsAg阴转率:χ2=13.599、P <0.001;血清学转换率:χ2=11.730、P=0.001);联合治疗组患者HBsAg水平随着治疗时间延长逐渐下降,治疗24周时HBsAg平均水平为15.49(0.06,358.39)IU/ml,较基线下降52.77(6.29,203.60)IU/ml,而原方案治疗组患者治疗24周时HBsAg平均水平为578.82(53.29,778.76)IU/ml,较基线下降31.54(-14.43,59.29)IU/ml,两组患者HBsAg水平(Z=-3.850、P <0.001)及较基线下降程度(Z=-3.000、P=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4周时,联合治疗组患者HBsAg水平较基线下降> 0.5 log10 IU/ml患者21例(占56.76%),而原方案治疗组仅有3例(8.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822、P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As经治患者HBV DNA有效控制且HBsAg低水平的CHB患者基线HBsAg、24周HBsAg下降> 0.5 log10 IU/ml与治疗48周时HBsAg阴转相关。结论 NAs经治后HBV DNA有效控制且HBsAg低水平CHB患者联合IFN治疗能促进HBsAg水平下降,并提高HBsAg阴转率。
李丽,邱洁,王华利[3](2019)在《干扰素α-2b对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补体水平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干扰素α-2b治疗对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补体蛋白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入院后,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给予干扰素α-2b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胆红素(T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补体C3蛋白(C3)、补体C4蛋白(C4)、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血清中TBil、AST、ALT、PCⅢ、CⅣ、MDA及NO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显着降低;C3、C4及SOD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TBil、AST、ALT、PCⅢ、CⅣ、MDA及NO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C3、C4及SO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干扰素α-2b与恩替卡韦联合用药治疗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显着改善患者肝功能及免疫功能,延缓肝脏纤维化进程,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值得临床推广。
温海燕[4](2019)在《膦甲酸钠的肝肾毒性及其与苦参素配伍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HPLC测定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主药的含量及有关物质磷酸盐和亚磷酸盐的测定方法。探讨膦甲酸钠对大鼠的肝肾功能及相关生化病理指标的影响。评价膦甲酸钠和苦参素注射液在体外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建立HPLC测定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主药的含量及有关物质磷酸盐和亚磷酸盐的测定方法。采用Krosimol C18(150×4.6 mm,5μm)的反相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40mM磷酸盐缓冲液:其中含有0.25 mmol·mL-1四己基硫酸氢铵,pH 7.6,(v/v,25/75);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30 nm,柱温为30℃。进样观察。探讨膦甲酸钠对大鼠的肝肾功能及相关生化病理指标的影响。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各10只。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给予300 mg·kg-1,600 mg·kg-1,900 mg·kg-1膦甲酸钠进行腹腔注射,而对照组则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给药期间称量并记录体重,计算体重变化。进行连续的给药2周后,检测各组大鼠尿液肌酐、总蛋白水平,计算相应的肌酐清除率值。抽取大鼠全血,分离血浆后进行生化分析,主要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内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尿素(UREA)、肌酐(CR)、三酰甘油(TG)的活性。解剖并分离肝脏和肾脏组织,并测定脏器系数。进行脏器包埋和染色,采用显微镜观察其组织结构。评价膦甲酸钠和苦参素注射液在体外的配伍稳定性。分别考察膦甲酸钠和苦参素注射液在4℃、23±2℃和45℃下配伍稳定性。按照临床剂量配伍膦甲酸钠和苦参素注射液,分别保存于4℃、25℃及45℃环境下,于0、8、12、24、48、72、96、120、168、240、360 h内观察配伍液的变化,观察其有无发生浑浊、沉淀、云状物、气泡、变色等现象,并取样测定其pH变化。取样分别于0,2,4,8,24,48,72,96,120,168,240,360 h取配伍液,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检查样品含量的变化。结果:膦甲酸钠的在580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其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分别为0.86%,0.57%;重复性RSD%为0.35%(n=5);平均回收率为99.97%,RSD%为0.83%;杂质磷酸盐和亚磷酸盐的含量符合规定。在两周的不同剂量给药后结果发现(1)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AST及ALP水平均升高(P<0.05)。但肝脏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肝脏组织结构较为完整;中、高剂量组的肝脏指数以及ALT、AST、ALP、TG水平均升高(P<0.05),且肝脏组织存在一定的破坏。(2)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剂量组肾脏系数、血尿素及肌酐、尿总蛋白均升高(P<0.05),而尿肌酐以及CCr值均降低(P<0.05),肾小管和肾皮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3)与低剂量相比,中、高剂量组肝脏及肾脏指数、ALT、AST、ALP、TG、血尿素、尿液总蛋白均升高(P<0.05),而尿肌酐及CCr值均降低(P<0.05),肾脏结构严重受损。结论连续使用膦甲酸钠可损害肝肾组织,对肾脏的损害更严重,而中、高剂量的膦甲酸钠作用更明显。在15天的检测过程中,4℃、23±2℃及45℃条件下膦甲酸钠和苦参素配伍液液体澄清,未出现浑浊、沉淀等现象,pH值的变化保持稳定;含量变化较为稳定。结论:所建立的HPLC法快速,准确,专属性较强,适合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含量及有关物质的测定。连续使用膦甲酸钠可损害肝肾组织,对肾脏的损害更严重,而中、高剂量的膦甲酸钠作用更明显。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和苦参素注射液在体外稳定性较好,配伍液在短时间内可保持稳定。
温海燕,宋金春[5](2019)在《膦甲酸钠临床联合用药的研究概况》文中指出膦甲酸钠为广谱非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可有效阻断多种DNA病毒的复制,如疱疹病毒、人乳头瘤病毒、乙型肝类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及其相关感染等。膦甲酸钠临床上常与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发挥全面抗病毒作用。本文对膦甲酸钠临床联合用药的研究进行综述,包括疱疹、乙型肝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治疗,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等。
王璐[6](2018)在《2014-2016年武汉地区31家医院抗病毒药使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武汉地区2014-2016年抗病毒药的使用情况,分析其变化趋势。方法采用限定日剂量法对2014-2016年武汉地区31家医院抗病毒药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和日均费用(DDC)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4-2016年抗病毒药销售总金额无显着性变化,销售排名前3为分别为恩替卡韦、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及阿德福韦酯。2015年用药频度较2014年降低26. 92%,与2016年基本持平。利巴韦林的日均费用较低,且逐年下降,至2016年为1. 30元/d。结论武汉地区抗病毒药用药结构较为合理、稳定,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酯最为临床认可。
申昆玲,尚云晓,张国成,徐保平,符州,曹玲,潘家华,农光民,刘长山,孙新,安淑华,刘瀚旻,李兴旺,蒋荣猛,郝创利,王莹[7](2018)在《α干扰素在儿科临床合理应用专家共识》文中提出干扰素(IFN)是一类具有广谱抗病毒、抗增殖和免疫调节活性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家族,根据结合受体不同,可以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1],其中,Ⅰ型IFN(主要为α/βIFN)在机体控制病毒感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自然情况下,α干扰素(IFNα)是人类应对病毒感染非常重要的免疫保护性细胞因子[2],其可诱导同种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形成抗病毒状态,限制病毒的进一步复制和
杨庆华[8](2015)在《新型核苷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HBV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严重肝脏疾病,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据统计,世界上超过2.4亿人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导致每年约78万人死于肝脏类疾病,如肝硬化、肝癌或其他相关疾病。目前,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主要有两类:干扰素类免疫调节制剂和核苷(酸)类病毒聚合酶抑制剂。然而,干扰素治疗仅对60%的患者有效,并且副作用出现频繁,注射条件受限。与干扰素相比,核苷(酸)类似物有以下优势:口服生物利用度高、副作用少以及临床效益较高,但长时间使用核苷(酸)类药物会增加耐药性和副作用发生的几率,导致治疗失败。尽管如此,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仍是目前最有发展前景的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药物。本论文在我们课题组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核苷类似物进行结构修饰及抗HBV活性研究:(1)为了解决核苷类似物FNC(2’-脱氧-2’-β-氟-4’-叠氮胞苷)的抗HBV毒性问题,我们根据FNC的构效关系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4-N-烷基取代的氟代核苷类似物2-20?2-30。我们以合成FNC的重要中间体2-17为原料,经过3步反应得到目标产物,并对这些新型核苷类似物进行了1H NMR、13C NMR及HRMS等结构表征,并利用X单晶衍射对化合物2-25的结构进一步进行确认。另外,经HPLC分析,目标化合物的纯度均在95%以上。通过对新型核苷类似物2-20?2-30在细胞株Hep G2.2.15中的毒性测试及在细胞株Hep G2.CW中的活性测试筛选出环丙胺衍生物2-25,并对其进一步进行体内抗HBV活性研究。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在昆明小鼠中,化合物2-25表现出明显的毒性改善作用,化合物2-25的口服剂量可达到3 g/kg。通过昆明小鼠的白细胞毒性及诱变效应评估可知,化合物2-25对白细胞无显着毒性,并且,在单次给药80 mg/kg或连续5天每天给药20 mg/kg时,昆明小鼠几乎无诱导效应。在DHBV感染的鸭模型中,连续10天每天给药1 mg/kg后,检测发现化合物2-25对鸭血清和肝脏中DHBV DNA抑制率分别为74.2%和82.1%,并且停药3天后仅发现有轻微反弹现象。通过对SD大鼠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发现化合物2-25生物利用度(F)不高,其F值为18.7±7.5%。另外,我们还对化合物2-25在生物体内的活性分子2-25的三磷酸分子(2-25-TP)与HBV聚合酶的相互作用分子模型进行了分析,发现2-25-TP与活性位置结合完好并在氢键和盐桥的相互作用下能稳定存在,与前面活性测试结果吻合。分子模型的建立有利于指导我们设计具有抗HBV活性的新型化合物。(2)为了减少核苷类药物的耐药性和副作用发生的几率,提高联苯双酯的生物利用度,在本题组抗病毒药物核苷类似物及具有保肝活性的联苯类化合物的研究基础上,采用“Codrug”新药研发策略,合成了一系列新型核苷-联苯双酯化合物3-23?3-50,并对这些新型核苷类似物进行了1H NMR、13C NMR、HRMS或IR等结构表征。通过对化合物3-23?3-50在细胞株Hep G2.2.15中的毒性及初步活性测试实验,筛选出3个低毒、高活性的化合物(3-29、3-40及3-43),它们的CC50值分别为965.4μM、1546.5μM和436.16μM。我们对这3个化合物分别进行进一步体内外抗HBV活性研究:对细胞株Hep G2.2.15上清液中HBe Ag及HBs Ag分泌的抑制作用;对Hep G2.2.15细胞内外HBV DNA复制的抑制效应;对DHBV感染的鸭模型疗效评估(对DHBV DNA复制的抑制作用、血清及肝脏中ALT及AST水平的检测、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显示,与阳性对照组3TC相比,3个化合物在低剂量情况下显示出类似或者优于3TC的抗HBV活性,但化合物3-40及3-43在对鸭血清及肝组织内的DHBV DNA复制的抑制作用评估中,停药后DHBV DNA水平出现程度较大的反弹现象,而化合物3-29反弹程度较低。因此,我们接着对化合物3-29进行有关肝保护作用的实验,在给药5天后,通过检测发现,化合物3-29在剂量组为150或300 mg/kg/d时均能明显降低小鼠血清及肝组织中各指标的含量,表现出对Con A诱导的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通过对Con A诱导的肝损伤小鼠用药后的组织病理学分析,发现化合物3-29能有效改善小鼠肝细胞坏死、炎症及肿大等症状。由以上结果可知,化合物3-29具有潜在的成药价值,我们下一步准备对化合物3-29进行药物代谢动力学等研究。
宋新文,申保生,王宏伟[9](2013)在《黄芩苷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文中认为目的研究黄芩苷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9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黄芩苷联合干扰素治疗组(50例)和干扰素治疗组(46例),黄芩苷联合干扰素治疗组采用黄芩苷联合干扰素α-2b治疗,干扰素治疗组仅给予干扰素α-2b,治疗6个月后观察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C-Ⅳ)、层黏连蛋白(LN)以及HBV DNA和HBeAg转阴率变化。结果干扰素治疗组患者血清ALT、AST、HA、C-Ⅳ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P<0.01);黄芩苷联合干扰素治疗组患者血清ALT、AST、HA、C-Ⅳ、LN水平较治疗前及干扰素治疗组治疗后均明显下降(P<0.01);黄芩苷联合干扰素治疗组HBeAg和HBV DNA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干扰素治疗组(P<0.05,P<0.01)。结论黄芩苷和干扰素联用能够抗炎、抗肝纤维化及促进HBeAg和HBVDNA转阴。
吴宇峰[10](2011)在《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无症状携带者系统评价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病毒性乙型肝炎传染性强,传播面广。我国2009年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为107.30(1/10万),其中乙肝发病率为88.82(1/10万)。我国一般人群的HBs Ag阳性率为9.09%。目前防治乙肝主要手段是疫苗接种和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疗效肯定,但费用昂贵,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指南要求干扰素治疗持续1年以上;核苷类抗病毒持续2-3年。长期服药会面临病毒变异而产生耐药,且会进一步加剧医疗费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苦参制剂有抗病毒、抗炎、抗肿瘤等作用,且大量临床研究报告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阳性结果。本研究对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无症状携带者进行疗效评价,为临床医生治疗提供治疗依据。经过检索,电子检索出苦参制剂治疗乙肝相关文献共1123篇,手工检索1篇。通过资料分析比较,共获得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实验相关研究文献460篇,其中157篇文献因比较药物不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被排除,95篇因仅有肝功能数据或者仅有治疗组数据,不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被排除,17篇因重复发表或涉嫌雷同被排除。最终纳入191篇文献研究,共18799例样本。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两项研究属于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双盲试验;5项研究提及随机序列是如何产生的,但没有研究描述是否进行了随机分配隐藏;多数研究样本量较小,且没有文献交代了样本量计算;有37项研究报道进行了随访研究,17项研究报道了退出或/和失访病例;104项研究报告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1项研究报告了死亡人数。漏斗图显示研究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经过数据分析与讨论,在纳入的RcT研究中,有1项研究报告了治疗过程中因慢性乙型重症肝炎导致死亡人数,两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49,CI(0.24,0.99)),治疗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没有研究报告慢性乙型肝炎导致肝硬化/肝癌发病率。没有研究报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有69项研究报告不良反应,苦参组不良反应主要是食欲减退、恶心、口苦、上腹部不适、腹胀、腹泻、局部有硬结等。对照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低热、乏力、流感样症状、轻度睡眠障碍、白细胞轻度减少(干扰素)、头晕、皮疹(硫普罗宁)、心慌等轻度不良反应,症状自行缓解,未影响继续治疗。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HBsAg转阴方面,治疗共纳入30项研究;随访共纳入7项研究。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HBeAg转阴方面,治疗共纳入171项研究,随访共纳入36项研究。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HBV-DNA转阴方面,治疗共纳入179项研究,随访共纳入38项研究。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HBeAg血清转换转阴方面,治疗共纳入73项研究,随访共纳入19项研究。从临床证据分析结果,发现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血清HBeAg.HBV-DNA转阴和HBeAg血清转换方面存在确实疗效;在血清HBeAg转阴和HBeAg血清转换方面,苦参制剂与干扰素和拉米夫定等临床指南推荐的抗病毒药物的疗效比较显示,苦参制剂的疗效并不亚于这些抗病毒药物,且RR值提示优于这些抗病毒药物,然而,要获得更为准确的证据,需要更多的高质量临床试验;在血清HBV-DNA转阴方面,苦参制剂疗效低于拉米夫定,但不低于干扰素;与其他药物或常规保肝治疗相比,苦参制剂疗效均高于这些治疗手段,且在降低重症慢性乙型肝炎病死率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效果。目前高质量的严格的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还很少。对照药物使用纯安慰剂的伦理学问题和患者依从性相对较差。采取试验药和阳性对照药都制作安慰剂双模拟进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有利于提高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获得更准确的临床证据。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IFN应用历史 |
| 2 IFN分类 |
| 3 作用机制 |
| 4 IFN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 |
| 4.1 病毒性疾病 |
| 4.2 皮肤肿瘤 |
| 4.3 其他类型皮肤病 |
| 5 禁忌证 |
| 6 不良反应 |
| 思考题: |
| 资料与方法 |
| 一、一般资料 |
| 二、研究方案 |
| 三、观察指标 |
| 四、实验室指标检测 |
| 五、统计学处理 |
| 结果 |
| 一、一般资料 |
| 二、两组患者随访24周HBsAg水平、下降程度及HBsAg阴转率 |
| 三、两组患者治疗48周时HBsAg阴转率、血清学转换率及HBeAg阴转率 |
| 四、两组患者HBV DNA动态观察 |
| 五、NAs经治后HBV DNA有效控制且HBsAg低水平的CHB患者HBsAg阴转相关预测因素 |
| 六、联合干扰素治疗前后HBsAg水平变化 |
| 七、联合干扰素治疗的不良反应 |
|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两组肝功能水平比较 |
| 2.2 两组纤维化水平比较 |
| 2.3 两组补体蛋白水平比较 |
| 2.4 两组氧化应激水平比较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写一览表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2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膦甲酸钠注射液含量及有关物质研究 |
| 2.1 仪器与试剂 |
| 2.1.1 仪器 |
| 2.1.2 试药 |
| 2.2 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的含量测定 |
| 2.2.1 色谱条件 |
| 2.2.2 储备液制备 |
| 2.2.3 测定波长的选择 |
| 2.2.4 方法专属性考察 |
| 2.2.5 线性范围 |
| 2.2.6 精密度试验 |
| 2.2.7 重复性试验 |
| 2.2.8 回收率试验 |
| 2.2.9 样品测定 |
| 2.3 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相关物质的检查 |
| 2.3.1 色谱条件 |
| 2.3.2 测定方法 |
| 2.4 讨论 |
| 3 膦甲酸钠的肝肾毒性研究 |
| 3.1 材料 |
| 3.1.1 药品与试剂 |
| 3.1.2 仪器 |
| 3.1.3 实验动物 |
| 3.2 方法 |
| 3.2.1 动物分组 |
| 3.2.2 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
| 3.2.3 肝脏及肾脏组织样本的处理及病理切片观察 |
| 3.2.4 统计学处理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动物的一般情况 |
| 3.3.2 大鼠体重增长率及脏器系数比较 |
| 3.3.3 大鼠肝、肾病理组织形态改变 |
| 3.3.4 膦甲酸钠对大鼠肝肾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 |
| 3.4 讨论 |
| 3.4.1 给药剂量的确定 |
| 3.4.2 膦甲酸钠对大鼠体重增长率及脏器系数的影响 |
| 3.4.3 膦甲酸钠对大鼠肝、肾功能及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 3.4.4 小结 |
| 4 膦甲酸钠与苦参素体外配伍稳定性研究 |
| 4.1 材料 |
| 4.1.1 仪器 |
| 4.1.2 试剂 |
| 4.2 方法与结果 |
| 4.2.1 色谱条件 |
| 4.2.2 溶液的制备 |
| 4.2.3 测定波长的选择 |
| 4.3 结果 |
| 4.3.1 标准曲线的制备 |
| 4.3.2 精密度试验 |
| 4.3.3 重复性试验 |
| 4.3.4 稳定性试验 |
| 4.3.5 加样回收率试验 |
| 4.3.6 配伍稳定性试验 |
| 4.4 讨论 |
| 5 全文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1 膦甲酸钠临床抗病毒治疗的联合应用 |
| 1.1 疱疹病毒感染的治疗 |
| 1.2 HBV感染的治疗 |
| 1.3 HPV感染的治疗 |
| 2 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 |
| 3 展望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资料来源 |
| 1.2 方法 |
| 2 结果 |
| 2.1 2014-2016年度抗病毒药物销售金额、构成比及金额增长率 |
| 2.2 2014-2016各年度抗病毒药物的DDDs值、排序及增长率 |
| 2.3 2014-2016各年度抗病毒药物的DDC值、排序及增长率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章 HBV及抗HBV的治疗现状 |
| 1.1 引言 |
| 1.2 HBV |
| 1.2.1 HBV的流行特征 |
| 1.2.2 HBV的基因型分布 |
| 1.2.3 HBV的形态 |
| 1.2.4 HBV的基因组及复制 |
| 1.3 乙型肝炎的治疗现状 |
| 1.3.1 抗炎保肝治疗 |
| 1.3.2 免疫调节治疗 |
| 1.3.3 基因治疗 |
| 1.3.4 抗病毒治疗 |
| 1.4 核苷(酸)类似物在抗HBV治疗中的应用 |
| 1.4.1 L-核苷类化合物 |
| 1.4.2 核苷酸类化合物 |
| 1.4.3 其他核苷类似物 |
| 1.5 非核苷类化合物在抗HBV治疗中的应用 |
| 1.5.12,2-二杂环类化合物 |
| 1.5.2 丙烯酰胺衍生物 |
| 1.5.3 亚胺糖类化合物 |
| 1.5.4 三唑类化合物 |
| 1.5.5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 |
| 1.5.6 二氢嘧啶类化合物 |
| 1.5.7 二苯并环辛二烯类化合物 |
| 1.6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
| 第二章 新型 4-取代氟代核苷类似物的合成及抗HBV活性研究 |
| 2.1 引言 |
| 2.2 课题的提出与设计 |
| 2.3 4-取代氟代核苷类似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 2.3.14-取代氟代核苷类似物的合成路线 |
| 2.3.2 实验部分 |
| 2.4 4-取代氟代核苷类似物的抗HBV活性研究 |
| 2.4.1 实验材料 |
| 2.4.2 实验步骤 |
| 2.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新型核苷-联苯双酯化合物的合成及抗HBV活性研究 |
| 3.1“Codrug”新药研发策略 |
| 3.2 课题的提出与设计 |
| 3.3 新型核苷-联苯双酯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 3.3.1 核苷-联苯双酯化合物汇总 |
| 3.3.2 实验部分 |
| 3.4 新型核苷-联苯双酯化合物的抗HBV活性研究 |
| 3.4.1 实验材料 |
| 3.4.2 实验方法 |
| 3.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3.5 小结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附图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资料和方法 |
| 结果 |
| 结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1.研究背景 |
| 1.1 慢性乙型肝炎定义 |
| 1.2 乙型肝炎现状调查 |
| 1.3 乙型肝炎防治 |
| 1.4 苦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 1.5 Cochrane系统评价介绍 |
| 2.研究目的和意义 |
| 3.研究内容 |
| 3.1 纳入研究类型 |
| 3.2 研究对象 |
| 3.3 干预措施 |
| 3.4 结局测量 |
| 3.5 检索策略 |
| 3.6 资料质量评价与提取 |
| 3.7 资料分析与合并 |
| 4. 结果 |
| 4.1 检索策略 |
| 4.2 检索结果与筛选 |
| 4.3 文献特征与方法学质量 |
| 5. 数据分析与讨论 |
| 5.1 慢性乙型肝炎相关病死率 |
| 5.2 慢性乙型肝炎导致肝硬化肝癌发病率和慢乙肝患者生存质量 |
| 5.3 慢性乙型肝炎肝活检 |
| 5.4 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严重不良反应 |
| 5.5 HB sAg血清应答指标 |
| 5.6 HBeAg血清应答指标 |
| 5.7 HBV-DNA血清应答指标 |
| 5.8 HBeAg血清转换应答指标 |
| 5.9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阳性对照药物选择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