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良[1](2020)在《东北作家群的流脉和视域》文中研究指明九一八事变后,仅仅四个多月,东北地区就全部沦陷,加之近代以来东北文坛的发育比关里迟缓,所以,在中国文坛最初的九一八强烈反响中,东北文学的群体声音尚嫌微弱。但是,故乡沦陷的痛苦与愤懑,如同地下奔突的熔岩总要喷发出来。东北文学青年先是在家乡顽强抗争,由于不堪日伪愈来愈残酷的压迫,相继流亡入关,与事变之前即已入关学习工作的东北同胞一道,以炽热深沉的乡情与独特的生活经验描写白山黑水的风土人情、苦难反抗,给文坛带来一道独特的风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任中义[2](2015)在《史沫特莱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史沫特莱出生于美国一个普通的矿工家庭。来中国之前,她经历了贫困潦倒的童年生活、艰辛曲折的求学之路。早年的曲折经历造就了她坚韧不拔、反抗压迫的性格。她同情人民民主革命和民族主义运动,1928年底作为记者来到中国。之后她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中国革命之中,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史沫特莱来到中国不久,即与共产国际和中共建立了联系。她曾多次参与共产国际远东局在上海的秘密活动,帮助共产国际在中国的情报工作。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统治下,她以特殊的身份、特殊的方式,掩护、救助中共地下工作者,并千方百计为中共筹集医药物资,积极帮助中共在隐蔽战线的斗争。在“左联”成立之后,她同鲁迅、茅盾、夏衍等左翼作家密切交往,推动了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发展。在上海,史沫特莱成为一名中共的党外“交通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史沫特莱终于获得了进入“红区”的机会。在延安,她以极大的热情采访中共领袖和红军指战员,掀起了外国记者访问延安的第一个高潮。她参与创建延安的两座图书馆,发起健康运动,传播交际舞等西方的娱乐方式。对于刚刚落脚陕北的中共中央来说,史沫特莱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善延安单调枯燥的生活。她为延安了解外部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户,成为延安“新生活”的积极推动者。抗日战争期间,史沫特莱深入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抗日战场,从而对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1937年10月到1938年1月,史沫特莱奔走于山西境内,采访报道八路军的抗日战况。1938年1月到10月,她往来于武汉、长沙等地,参加集会、发表演讲为八路军募集捐款、呼吁医疗援助。在她的呼吁下,社会各界踊跃捐款,国际友人也伸出援助之手。1938年11月到1940年3月,史沫特莱奔波于新四军华中敌后根据地,宣传报道在游击区的见闻,为新四军募集医药、救治伤员,并呼吁外界援助新四军。1941年5月,史沫特莱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美国。她到处参加演讲、发表文章以告诉美国同胞中国抗日战争的真实情况,并呼吁援助中国抗战。她常常作为中国问题专家被邀请演讲,但每次都将所有收入寄到中国以救济战灾孤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对华政策由援华抗日转变为扶蒋反共。史沫特莱依然坚持支持中共,呼吁美国政府放弃扶蒋反共的政策。由此,她不但遭到美国联邦调查局和陆军部的调查,还受到美国主流媒体的排斥。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邀请她前来中国,在转道伦敦途中因病逝世。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国际友人,不忘他们在中国革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史沫特莱在英国逝世后,中共将其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并召开隆重的追悼会,《人民日报》也连续刊文以示悼念。改革开放后,在中共的倡导下成立了“中国三S研究会”(三S即斯诺、斯特朗、史沫特莱),以研究他们的事迹及作品,并定期举行纪念活动。这些活动既是对史沫特莱的纪念,也是对后人的激励。
徐庆全,赵杰[3](2002)在《从激进军人到东北主帅——《世纪老人张学良的多彩人生》(连载之二)》文中认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东北作家群的流脉 |
| 二、创作意涵的深广空间 |
| 1.控诉与反抗 |
| 2.启蒙、左翼、救亡三条线索相交织 |
| 3.文化场景的意义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 一 选题缘起 |
| 二 研究意义 |
| 第二节 研究综述与研究思路 |
| 一 研究综述 |
| 二 研究思路 |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 一 研究内容 |
| 二 研究方法 |
| 第四节 创新之处与存在不足 |
| 一 创新之处 |
| 二 存在不足 |
| 第一章 史沫特莱的早年履历 |
| 第一节 艰苦的求学生活之路 |
| 第二节 参加美国社会主义运动 |
| 第三节 坚定的女权主义者 |
| 一 主张女性独立自主 |
| 二 提倡节制生育 |
| 第四节 参与印度民族主义运动 |
| 一 与印度民族主义者结缘 |
| 二 在柏林从事印度民族主义运动 |
| 第五节 早年生活对史沫特莱的影响 |
| 第二章 中共城市工作的党外“交通员” |
| 第一节 初到中国的政治感悟 |
| 一 对日本侵略渗透东北的敏锐察觉 |
| 二 劳工、妇女群体地位的低下 |
| 三 “共产党人是值得支持的” |
| 第二节 共产国际的外围“联络员” |
| 一 受共产国际之命来华 |
| 二 协助佐尔格从事情报工作 |
| 三 营救牛兰夫妇 |
| 第三节 掩护、救助中共地下工作者 |
| 一 “左”倾路线对中共城市工作的破坏 |
| 二 帮助革命者离沪避难与运送医药品 |
| 三 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
| 第四节 推动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发展 |
| 一 和左翼作家结下的深厚友谊 |
| 二 控诉国民党屠杀“左联”五烈士 |
| 三 创办刊物宣传中国苏维埃革命 |
| 四 传达共产国际与中共的讯息 |
| 第三章 中共延安“新生活”的积极推动者 |
| 第一节 中共中央落脚陕北后的艰苦生活 |
| 第二节 延安生活的一股新风 |
| 一 外国记者访问延安的第一个高潮 |
| 二 参与创建延安的图书馆 |
| 三 发起健康运动 |
| 四 传播西方的娱乐方式 |
| 第三节 延安“新生活”与革命妇女 |
| 第四章 中共的战地记者与“卫生员” |
| 第一节 报道八路军抗战 |
| 一 从太原到晋北的采访 |
| 二 报道八路军对民众的动员 |
| 三 报道八路军的游击战 |
| 第二节 报道八路军的敌军工作 |
| 一 报道日军俘虏对侵华战争的认识 |
| 二 报道八路军对敌政治工作 |
| 第三节 呼吁对八路军实施医疗援助 |
| 一 八路军伤兵救护的“信使” |
| 二 促使印度医疗队来华工作 |
| 第四节 在新四军敌后根据地 |
| 一 对新四军医疗卫生工作的贡献 |
| 二 报道敌后根据地的民主建设 |
| 三 报道敌后根据地的国共摩擦 |
| 四 呼吁世界人民援助新四军 |
| 第五章 返美之后中共的宣传员 |
| 第一节 因宣传中共遭到迫害 |
| 一 返回美国的原因 |
| 二 宣传中共的三个阶段 |
| 三 共产主义立场所累 |
| 第二节 撰写《伟大的道路》 |
| 一 撰写《伟大的道路》的动因 |
| 二 《伟大的道路》的资料来源 |
| 三 《伟大的道路》的主要内容 |
| 四 《伟大的道路》的出版与影响 |
| 第六章 中共对史沫特莱的介绍与评价 |
| 第一节 从新闻记者到“政治人物” |
| 第二节 国际友人的身份定位 |
| 第三节 关于史沫特莱的纪念活动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及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