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文丘里房室传导阻滞合并4期右束支传导阻滞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例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文氏型房室阻滞、4相右束支阻滞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罗亚雄,王福军[1](2012)在《心脏传导阻滞的用药策略》文中指出1窦房传导阻滞的用药策略窦房传导阻滞系指窦房结周围组织病变,使窦房结形成的冲动在向心房传导的过程中发生延缓或阻滞。1.1发生机制1.1.1病因大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冠心病是最常见的病因,其次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此外,也见于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慢性炎症或缺血所致的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病变等;高钾血症、高碳酸血症、白喉、流感;窦房结周区的退行性硬化、

何方田,尹小妹,吕钽,李成[2](2009)在《建立临床心电图常用的诊断库》文中认为随着心电图机网络化发展,建立简捷而规范的临床心电图诊断库,可显着提高工作效率。现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建立常用的诊断库报告如下以完善心电图工作者心电图诊断。

赵昜[3](2008)在《房室传导阻滞》文中研究指明心脏传导系统的任一部位都有可能发生传导阻滞,其中最常见的是房室传导阻滞,从其心电图表现看,有时不仅局限于房室交接区,还涉及心房或心室内传导阻滞,曾统称为心脏阻滞。目前认为,房室传导阻滞是指窦性激动自心房传向心室的过程中传导延缓,

吴伟松,温斌,孔瑜,彭冬迪,李昱,付键[4](2003)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文氏型房室阻滞、4相右束支阻滞一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文博[5](1985)在《心律失常的一些新概念》文中研究指明 近年来,由于电生理学检查应用于临床,对许多心律失常的发病机理有进一步的了解,心律失常的诊断水平亦随之提高。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问世,电治疗的普遍应用,手术疗法的开展,使得心律失常的治疗水平也有空前的提高。由于上述的发展,有关心律失常的某些概念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修正与更新,本文重点介绍心

黄宝晨,刘绍晨,陈红霞,刘平,梁杰[6](2007)在《心电图学(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晓明[7](2004)在《功能性或病理性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鉴别》文中研究表明 自1989年Wenckebach借助颈部血管搏动的观察,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房室传导阻滞即文氏传导。其后他和Hay同时发现了房室传导阻滞的第二种类型,在房室传导“漏博”前房室传导时间无进行性延长。1924年Mobitz结合这些早期的临床发现,在心电图观察的基础上将这两种类型的阻滞称为莫氏Ⅰ型(文氏型)和莫氏Ⅱ型。近代通过对希氏束电图的研究,证明了Ⅰ型阻滞通常是房室结内阻滞的特征,Ⅱ型阻滞则多发生在希氏束内(35%)或束支-浦氏系

方祖祥,江洪,朱中林,孙瑞龙,孙宝贵,刘志华,任自文,向晋涛,胡大一,黄从新,黄诒焯,蒋文平[8](2003)在《埋置心脏起搏器及抗心律失常器指南(修订版)》文中研究指明

郭继鸿[9](2019)在《阵发性房室阻滞》文中研究说明顾名思义,阵发性房室阻滞(paroxymal atrioventricular block,P-AVB)是一种非持续、非永久性房室阻滞,而呈间歇或阵发性发作。1933年,Sachs首次记述了P-AVB现象。1971年,法国着名的心电生理学家Coumel报告了2例房早诱发的P-AVB。2009年,Wellens和Josephson对P-AVB做了全面详尽的阐述。P-AVB有三种临床类型,其各自的发生机制、诱发因素、临床与心电图特征、相应的治疗全然不同。本文将阐述这三种类型P-AVB的特征、发生机制、诊断与处理原则。

王俊涛[10](2018)在《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预后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当束支传导阻滞(BBB)出现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时,患者的预后较差。新的欧洲社会心脏病指南建议,发生持续性缺血症状的患者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时,应考虑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策略,但目前的证据水平并不高。事实上,RBBB的存在也可能影响心肌损伤后心电图的改变,甚至掩盖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早期诊断。目前,学界对新发RBBB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意义认识不足。目的我们的研究旨在探讨AMI合并新发RBBB的预后价值。方法和结果我们进行了一项荟萃分析,研究和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新发RBBB的预后价值。在914个最初的文献中,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纳入5项研究,874例MI患者。与既往的RBBB相比,AMI患者合并新发RBBB具有较高的长期死亡风险(RR 1.66,95%CI:1.31-2.09,I2=0%,P=0.000,n=2),以及相对高的室性心律失常(RR 4.86,95%CI:2.10-11.27,I2=0%,P=0.000,n=3)和心源性休克(RR 2.76,95%CI:1.66-4.59,I2=0%,P=0.000,n=3)的风险,但并不高的心力衰竭的风险(RR 0.66,95%CI:0.52-0.85,I2=2.50%,P=0.001,n=4)。与合并新发永久性RBBB的AMI患者相比,新发一过性RBBB患者短期死亡风险较低低(RR 0.20,95%CI:0.11-0.37,I2=44.1%,P=0,n=4)。结论新发RBBB增加了AMI患者的长期死亡、心源性休克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但不增加心力衰竭的风险。AMI患者合并新发一过性RBBB比新发永久性RBBB的短期死亡风险较低。患者出现持续缺血症状合并RBBB,尤其是合并新发RBBB时,应更加积极考虑血运重建治疗。

二、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文氏型房室阻滞、4相右束支阻滞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文氏型房室阻滞、4相右束支阻滞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3)房室传导阻滞(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型根据心电图表现分为:
1. 二度Ⅰ型
2. 二度Ⅱ型
4.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5. 多层阻滞与交替性文氏周期
6. 假性房室传导阻滞

(6)心电图学(续)(论文提纲范文)

第六节 心律失常的基本知识
    一、心律失常的分类
    二、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的价值
    三、心律失常与临床
        (1) 心脏正常者
        (2) 器质性心脏病
        (3) 全身因素
    四、诊断心律失常的注意事项
    五、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1、自律性
        2、兴奋性
        3、传导性
    六、诊断心律失常的辅助方法
第七节 窦性心律和窦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要点
    一、正常窦性心律
    二、窦性心动过速
    三、窦性心动过缓
    四、窦性心律不齐
    五、窦性停搏
    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第八节 异位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要点
    一、前期收缩
        (1) 联律间期
        (2) 代偿间期
        (3) 频发与偶发期前收缩
        (4) 单源与多源性期前收缩
        (5) 插入性期前收缩
        1、室性期前收缩
        2、房性期间收缩
        3、交界性期前收缩
    二、异位心动过速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2、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3、非阵发性心动过速
        4、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三、扑动与颤动
        1、心房扑动
        2、心房颤动
        3、房颤伴差传与房颤合并室性早搏的鉴别
        4、心室扑动
        5、心室颤动
    四、逸搏与逸搏心律
        1、房性逸搏
        2、交界性逸搏
        3、室性逸搏
第九节 心脏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诊断要点
    一、窦房阻滞
    二、房内阻滞
    三、房室传导阻滞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1)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特点为:
        (2)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特点为:
        (3)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4)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较Ⅱ型常见, Ⅰ型多见功能性或病变较轻, 预后较好。
        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四、束支与分支阻滞
        1、右束支阻滞
        2、左束支阻滞
        3、左前分支阻滞
        4、左后分支阻滞
第十节 药物影响和电解质紊乱的心电图诊断要点
    一、药物影响
        1、洋地黄类药物
        (1) 洋地黄效应
        (2) 洋地黄中毒
        2、奎尼丁
        3、乙胺碘呋酮
        4、心律平
        5、锑剂
        6、吐根碱
    二、电解质紊乱
        1、高血钾
        2、低血钾
        3、低血钙
        4、高血钙
        5、低血镁
第十一节 常见心脏疾病的心电图诊断要点
    一、预激综合征
        1、经典预激综合征
        2、异型预激综合征
    二、心肌炎
    三、心肌病
    四、心包炎

(8)埋置心脏起搏器及抗心律失常器指南(修订版)(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Ⅰ 永久起搏的适应证
    1 成人获得性房室阻滞的起搏治疗
    2 慢性双分支和三分支阻滞的起搏治疗
    3 伴随急性心肌梗死的房室阻滞的起搏治疗
    4 窦房结功能障碍的起搏治疗
    5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起搏终止和预防
    6 颈动脉窦超敏和神经心源性晕厥的起搏治疗
    7 儿童、青少年及先天性心脏病病人的起搏治疗
    8 特殊情况下的起搏
        8.1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8.2 特发性扩张性心肌病
        8.3 心脏移植
    9 起搏器的选择
        9.1 新技术的改进
        9.2 比较不同起搏模式的方法学
        9.3 窦房结功能障碍的起搏
        9.4 房室阻滞的起搏
        9.5 老年人的起搏
        9.6 最佳起搏器技术和价格
    10 起搏器的随访
Ⅱ ICD治疗的适应证
    1 背景
    2 ICD治疗的临床效果
    3 ICD的替代治疗
    4 心脏猝死和持续性室速二级预防——药物和ICD治疗的比较
    5 特殊疾病和心脏猝死或持续性室速的二级预防
        5.1 冠状动脉疾病
        5.2 特发性扩张性心肌病
        5.3 长QT综合征
        5.4 特发性室颤
        5.5 Brugada综合征
        5.6 特发性室速
        5.7 肥厚型心肌病
        5.8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心肌病
        5.9 与可诱发的持续性室速相关的晕厥
    6 儿科病人
    7 心脏猝死的一级预防
        7.1 冠状动脉疾病
        7.2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
        7.3 等待心脏移植
        7.4 其他病人
    8 ICD治疗的禁忌证和局限性
    9 ICD治疗的效-价比
    10 ICD的选择
    11 ICD的随访

(9)阵发性房室阻滞(论文提纲范文)

定义
阵发性房室阻滞的分类
    一.阵发性房室阻滞的分型
    二.三型P-AVB的其他特点
阵发性房室阻滞
    一.定义
    二.发生率
    三.临床与心电图特征
        1. 常有传导系统的远端病变
        2.常有明显诱因
        3.伴发晕厥多
        4.儿科患者发生的P-AVB
        5.P-AVB的性别分布
        6.提示发生P-AVB的心电图表现
    四.发生机制
    五.诊断
        1. 体表心电图
        2.颈动脉窦按摩(CSM)
        3.植入式Holter
        4.心电生理检查(EPS)
    六.治疗
        1. 胸前区捶击
        2. 植入起搏器
        3.急性病因的治疗
迷走性阵发性房室阻滞
    一.定义
    二.发生率
    三.临床发作形式
        1.颈动脉窦按摩
        2. 直立倾斜试验
        3. 自发性迷走性P-AVB
    四.发生机制
    五.临床与心电图特征
        1.迷走性P-AVB的临床特点
        2.发作时的心电图特点
    六.诊断
        1.与特发性P-AVB的鉴别
        2.与P-AVB的鉴别
    七.治疗
        1.药物治疗
        2.非药物治疗
特发性阵发性房室阻滞
    一.定义
    二.发生率
    三.发生机制
    四.诊断
        1.排他性诊断
        2.各种辅助检查
        3. 注意复合性P-AVB的诊断
    五.治疗
        1.茶碱治疗
        2.起搏器治疗

(10)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预后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缺点和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与心脏传导阻滞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发表文章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文氏型房室阻滞、4相右束支阻滞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心脏传导阻滞的用药策略[J]. 罗亚雄,王福军. 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2(06)
  • [2]建立临床心电图常用的诊断库[A]. 何方田,尹小妹,吕钽,李成. 2009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增刊, 2009
  • [3]房室传导阻滞[J]. 赵昜. 心电学杂志, 2008(03)
  • [4]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文氏型房室阻滞、4相右束支阻滞一例[J]. 吴伟松,温斌,孔瑜,彭冬迪,李昱,付键.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3(06)
  • [5]心律失常的一些新概念[J]. 张文博. 滨州医学院学报, 1985(02)
  • [6]心电图学(续)[J]. 黄宝晨,刘绍晨,陈红霞,刘平,梁杰.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07(01)
  • [7]功能性或病理性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鉴别[J]. 王晓明. 医学研究通讯, 2004(06)
  • [8]埋置心脏起搏器及抗心律失常器指南(修订版)[J]. 方祖祥,江洪,朱中林,孙瑞龙,孙宝贵,刘志华,任自文,向晋涛,胡大一,黄从新,黄诒焯,蒋文平.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3(05)
  • [9]阵发性房室阻滞[J]. 郭继鸿.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9(02)
  • [10]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预后意义[D]. 王俊涛. 郑州大学, 2018(01)


房室传导阻滞论文 心电图论文 右束支传导阻滞论文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论文 心脏传导阻滞论文

上一篇:建设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
下一篇:脊柱椎体高度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