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恒硕[1](2020)在《低蛋白日粮对蛋鸡产蛋后期生产性能影响及营养调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产蛋后期峪口京白1号蛋鸡为研究对象,在能量水平、三种限制性氨基酸水平一致的情况下,探究降低日粮蛋白水平对蛋鸡生产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消化酶活性、血清生化、免疫、抗氧化、肝脏健康以及肠道健康等的影响,并在降低1%蛋白水平下添加复合酶制剂以及α-月桂酸单甘油酯,探究该营养调控方法对上述指标的影响,为开发具有应用价值的低蛋白日粮提供参考。本试验选择63周龄、健康状况良好、体重、产蛋率基本一致的峪口京白1号蛋鸡648羽,随机分为6组,每组108羽,分4个重复,每重复9格,每格3羽。对照组饲喂粗蛋白水平16.77%的基础日粮,试验Ⅰ、Ⅱ、Ⅲ组在此基础上分别降低粗蛋白水平0.5%%、1%和1.5%,并补充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蛋氨酸和苏氨酸,使之与对照组对应氨基酸水平一致。试验Ⅳ组在试验Ⅱ组的基础上添加600 mg/kg复合酶制剂,试验Ⅴ组在Ⅳ组的基础上再添加400 mg/kg α-月桂酸单甘油酯。预试期7天,正式期56天。试验结束次日进行屠宰试验,采集样品并检测。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的影响生产性能方面,产蛋率上,各组间无显着差异,蛋白水平下降,产蛋率有降低的趋势,试验组Ⅰ、Ⅱ、Ⅲ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 0.42%、0.78%、0.63%(P>0.05),而单独添加复合酶制剂以及同时添加α-月桂酸单甘油酯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 0.83%、0.65%(P>0.05);料蛋比上,日粮蛋白水平下降,有提高料蛋比的趋势,单独添加复合酶制剂与试验组Ⅱ(同蛋白水平组)相比降低了 2.12%,差异显着(P<0.05);平均蛋重上,各组间无显着差异;合格蛋率上,单独添加复合酶制剂以及同时添加α-月桂酸单甘油酯均显着提高合格蛋率,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1.1%、2.0%(P<0.05);次品蛋率上,单独添加复合酶制剂或同时添加复合酶制剂与α-月桂酸单甘油酯均显着降低了次品蛋率,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 25.12%、45.73%(P<0.05)。蛋品质方面,蛋壳强度上,与试验组Ⅰ相比,同时添加复合酶制剂和α-月桂酸单甘油酯显着提高了蛋壳强度(P<0.05);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上,单独添加复合酶制剂与对照组相比显着提高了蛋白高度与哈氏单位(P<0.05);蛋黄颜色上,同时添加复合酶制剂与α-月桂酸单甘油酯与对照组相比可以提高蛋黄颜色深度(P<0.05)。2.对蛋鸡各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粗蛋白消化率方面,单独添加复合酶制剂以及同时添加复合酶制剂与α-月桂酸单甘油酯均显着提高了粗蛋白的消化率(P<0.05);单独添加复合酶制剂以及同时添加复合酶制剂与α-月桂酸单甘油酯均显着提高粗脂肪消化率(P<0.05);干物质、粗纤维、粗灰分消化率方面,各组差异均不显着。3.对蛋鸡血清生化、免疫、抗氧化、十二指肠内容物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血清生化指标: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酸各组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免疫指标:白介素IL-2含量,与试验组Ⅰ以及试验组Ⅳ相比,同时添加复合酶制剂与α-月桂酸单甘油酯显着提高了血清白介素IL-2 的含量(P<0.05);不同蛋白水平及添加复合酶制剂与α-月桂酸单甘油酯对脾脏指数、免疫球蛋白IgA、IgG、IgM以及白介素IL-4、肿瘤坏死因子TNF-α均无显着影响(P>0.05)。抗氧化指标:总抗氧化能力方面,同时添加复合酶制剂与α-月桂酸单甘油酯较对照组、试验组Ⅰ、Ⅱ分别提高了 20.6%、25%、20.6%,差异显着(P<0.05);丙二醛含量,蛋白水平降低显着提高了蛋鸡血清丙二醛的含量,单独添加复合酶制剂以及同时添加复合酶制剂与α-月桂酸单甘油酯均显着降低了蛋鸡血清丙二醛含量(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与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各组差异均不显着(P>0.05)。消化酶指标:脂肪酶活性方面,单独添加复合酶制剂或同时添加复合酶制剂与α-月桂酸单甘油酯均显着提高了十二指肠内容物中脂肪酶活性(P<0.0 5);胰蛋白酶活性方面,单独添加复合酶制剂或同时添加复合酶制剂与α-月桂酸单甘油酯均显着提高了十二指肠内容物中胰蛋白酶活性(P<0.05);淀粉酶活性方面,单独添加复合酶制剂或同时添加复合酶制剂与α-月桂酸单甘油酯均显着提高了十二指肠内容物中淀粉酶活性(P<0.05)。4.对蛋鸡肝脏健康及肠道健康的影响脏器指数指标:肝脏指数方面,与试验组Ⅱ相比,同时添加复合酶制剂与α-月桂酸单甘油酯显着降低了肝脏指数(P<0.05)。肠道形态结构指标:十二指肠隐窝深度上,单独添加复合酶制剂以及同时添加复合酶制剂与α-月桂酸单甘油酯均显着降低了十二指肠隐窝深度;空肠绒毛高度上,蛋白水平降低显着降低了蛋鸡空肠的绒毛高度,差异显着(P<0.05),单独添加复合酶制剂以及同时添加复合酶制剂与α-月桂酸单甘油酯均显着提高了空肠绒毛高度(P<0.05);空肠绒隐比上,单独添加复合酶制剂以及同时添加复合酶制剂与α-月桂酸单甘油酯均显着提高了空肠绒隐比(P<0.05)。盲肠菌群指标:各组菌群多样性无显着差异。日粮蛋白水平下降对蛋鸡盲肠菌群结构有显着影响,与对照组相比,蛋白水平降低0.5%,显着降低了脱硫弧菌属、消化链球菌属等菌的相对丰度(P<0.05),但也显着提高了梭杆菌属等菌的相对丰度(P<0.05);蛋白水平降低1.0%,显着降低了弯曲杆菌门、脱硫弧菌门等菌的相对丰度(P<0.05);蛋白水平降低1.5%,显着降低了葡萄球菌属等菌的相对丰度,但也显着降低了别样杆菌属等菌的相对丰度。与同一蛋白水平的试验组Ⅱ相比,单独添加复合酶制剂显着提高了艾克曼菌科等菌以及消化球菌科、布劳特菌属等菌的相对丰度;同时添加复合酶制剂与α-月桂酸单甘油酯显着降低了氨基酸球菌科、琥珀酸弧菌科等菌的相对丰度。总体上,蛋白水平降低改变了盲肠肠道菌群结构,同时添加复合酶制剂与α-月桂酸单甘油酯可以改变蛋鸡盲肠肠道菌群结构。综上所述,蛋鸡日粮蛋白水平下降,对生产性能、蛋品质、免疫、血清生化、十二指肠内容物消化酶活性无显着影响;降低了抗氧化性能;影响了肠道结构;对盲肠菌群多样性无显着影响,改变了盲肠菌群结构。单独添加复合酶制剂提高了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提高了粗蛋白表观消化率;提高了抗氧化性能;提高了十二指肠内容物消化酶活性,改善了肠道形态结构。同时添加复合酶制剂与α-月桂酸单甘油酯提高了蛋鸡生产性能,改善了蛋品质;提高了粗蛋白、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提高了蛋鸡免疫性能与抗氧化能力;提高了消化酶活性,降低了肝脏指数,改善了肠道形态结构,改变了盲肠菌群结构。
刘倩[2](2019)在《胰酶对肉鸡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为探究日粮中添加胰酶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内源消化酶活性及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选用1日龄健康AA肉仔鸡600只,随机分为A、B、C、D、E 5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对照组A饲喂正常蛋白水平日粮;B、C组在A组的基础上分别添加150 g/t蛋白酶、150 g/t胰酶;D、E组在A组的基础上粗蛋白质水平降低1个百分点,并分别添加150 g/t、300g/t的胰酶。试验共42d,前期1-21 d,后期22-42d。生长性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正常蛋白水平日粮中添加150g/t的胰酶显着提高肉鸡后期的平均日增重(P<0.05),并显着降低肉鸡后期、全期的料重比(P<0.05);正常蛋白水平日粮中添加150 g/t的蛋白酶显着提高肉鸡前期、后期、全期的平均日增重及42d体重和前期的平均日采食量(P<0.05),并显着降低全期料重比(P<0.05);全期低蛋白日粮添加150 g/t胰酶与正常蛋白组相比可以显着提高肉鸡的平均日增重与平均日采食量,添加300 g/t胰酶与正常蛋白组相比没有显着差异(P>0.05)。屠宰性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正常蛋白水平日粮中添加150 g/t的蛋白酶、150 g/t的胰酶均显着提高肉鸡屠宰率、胸肌率、腿肌率(P<0.05),对其它屠宰性能指标无显着影响(P>0.05),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低蛋白日粮中添加胰酶显着提高肉鸡屠宰率、腿肌率(P<0.05),对其它屠宰性能指标无显着影响(P>0.05),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内源消化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正常蛋白水平日粮中添加150g/t的蛋白酶、150g/t的胰酶均显着提高胰腺和十二指肠食糜淀粉酶、胰蛋白酶及空肠食糜胰蛋白酶的活性(P<0.05);低蛋白日粮中添加胰酶,对胰腺、十二指肠和空肠食糜内淀粉酶、脂肪酶、胰蛋白酶活性无显着影响(P>0.05)。消化酶基因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正常蛋白水平日粮中添加150g/t的胰酶显着提高胰腺淀粉酶、胰蛋白酶基因mRNA表达水平(P<0.05);正常蛋白水平日粮中添加150 g/t的蛋白酶显着提高胰腺胰蛋白酶基因mRNA表达水平(P<0.05);低蛋白日粮中添加150 g/t胰酶显着提高胰腺胰蛋白酶基因mRNA表达水平(P<0.05);低蛋白日粮中添加300 g/t胰酶显着降低胰腺胰蛋白酶基因mRNA 表达水平(P<0.05)。结果表明,在正常蛋白水平日粮中添加胰酶能提高饲料转化率,促进后期肉鸡的生长,改善屠宰性能,提高内源消化酶活性及胰腺消化酶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添加蛋白酶的作用效果相同;低蛋白日粮中添加胰酶能够达到饲喂正常蛋白水平日粮的效果,添加150 g/t的胰酶饲喂效果较正常蛋白水平日粮好,并能提高胰腺胰蛋白酶基因mRNA表达水平,但添加300g/t的胰酶会降低胰腺胰蛋白酶基因mRNA表达水平。
毕玉花[3](2018)在《大麦体外酶解条件筛选及酶解大麦在肉鸡日粮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应用响应面分析优化大麦体外酶解条件,并分析60日龄黄羽肉鸡对酶解大麦的利用率和酶解大麦型日粮对21日龄黄羽肉鸡生产性能、内脏器官指数、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形态的影响,旨在研究酶解大麦的饲用价值。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大麦体外酶解条件优化及酶解大麦的表观性状分析:试验选用皮大麦作为饲料原料,添加酸性蛋白酶(黑曲霉)、木聚糖酶(里氏木霉)和β-葡聚糖酶(里氏木霉)三种酶,在摇瓶条件下,通过单因素试验和Design-Expert8.0.6软件中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优化体外酶解条件。结果如下:大麦体外酶解时,酸性蛋白酶、木聚糖酶和β-葡聚糖酶的添加量分别为407.63U/g、562.58U/g、122.23U/g。响应面优化得出摇瓶的最佳条件为:缓冲液初始pH4.57,温度61.83℃,体积为120mL。经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酶解大麦表面有较多孔隙。第二,酶解大麦动物饲养试验:(1)代谢试验。选用16只60日龄,体重相近的黄羽肉鸡,随机分为2个处理,分别是酶解大麦处理组、大麦处理组,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鸡。对其进行强饲全收粪法,测定饲料和粪样中的干物质、粗蛋白、能量的利用率。结果如下:相比直接强饲大麦,强饲酶解大麦后干物质表观利用率有升高的趋势(P>0.05),粗蛋白表观利用率无显着差异(P>0.05),但能量表观利用率显着提高了15.48%(P<0.05)。(2)饲养试验。选用48只健康且体重相近的1日龄黄羽肉鸡,随机分为A、B、C、D四个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鸡。A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B组饲喂大麦型日粮、C组饲喂大麦加酶型日粮、D组饲喂酶解大麦型日粮。试验期为21天,结果表明如下:与对照组A相比,B组、C组平均日增重差异不显着(P>0.05),D组平均日增重显着降低(P<0.05)。饲喂酶解大麦型日粮后,平均日采食量显着降低(P<0.05),料重比无显着差异(P>0.05)。与对照组A相比,D组大部分内脏器官,包括心、肝、肺、肾、肌胃和腺胃相对重量均显着升高(P<0.05),胰腺和脾相对重量差异不显着,法氏囊相对重量显着降低(P<0.05)。B组绒毛高度显着低于其它组(P<0.05),A组、C组和D组绒毛高度均无显着差异(P>0.05),隐窝深度、V/C比值显着不差异(P<0.05),但B组和D组隐窝深度有高于A组和B组的趋势,且V/C有低于对照组A的趋势。相对A组,B组血清葡萄糖浓度显着降低,C组和D组差异不显着(P>0.05)。A组和B组血清总蛋白浓度差异不显着,C组显着高于A组和B组,相对A组,D组的总蛋白浓度显着升高26.79%(P<0.05)。综上所述,通过体外酶解可以使大麦释放出更多还原糖。当酶解大麦作为能量饲料时,可以提高成年鸡的能量表观利用率,会提高肉仔鸡血清中总蛋白浓度,但肉仔鸡生长性能较差。
郭双双[4](2016)在《木聚糖酶与益生菌缓解肠道炎症的作用及其机制》文中认为本研究通过五个试验探讨了木聚糖酶和益生菌缓解肠道炎症的作用及其机制。试验一研究了小麦基础日粮中添加木聚糖酶对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的肉仔鸡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试验采用2×2因子随机设计,选用罗斯308公雏鸡336只,分成4个处理组。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显着地降低了饲料转化效率,但是添加木聚糖酶改善了饲料利用率。感染降低了部分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和转运载体的表达以及肠道消化酶的活性,而添加木聚糖酶上调了这些指标。添加木聚糖酶有降低感染组肉仔鸡肠道损伤评分的趋势,并且显着地下调了感染组肉仔鸡血浆中内毒素的水平。添加木聚糖酶改善了肠道的形态结构和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并且降低了回肠的细胞凋亡指数和十二指肠IL-1β的mRNA表达。添加木聚糖酶有降低回肠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基础日粮中添加木聚糖酶可以通过减轻气荚膜梭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组织损伤,提高肠道的屏障功能,调节肠道消化酶的活性和养分转运载体的表达,优化肠道菌群组成,从而改善了养分的利用率,缓解了感染组肉仔鸡生产性能的下降。试验二探讨了A型产气荚膜梭菌和a-毒素诱导鸡胚原代肠道上皮细胞炎症反应的机制。产气荚膜梭菌、肽聚糖和a-毒素感染细胞3h以后均以剂量依赖的方式上调了IL-6、IL-8和iNOS的mRNA表达。基于此,分别选择三种刺激物的最高浓度进行时间效应的研究。在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后1h到9h,IL-6、IL-8和iNOS的mRNA表达水平均被显着地上调,肽聚糖处理1h和3h后增加了IL-6和IL-8的表达。细菌和肽聚糖感染6h以后均诱导了NOD1的mRNA表达,只有细菌感染6 h和9 h以后增加了NF-κB p65的表达。α-毒素处理后的1h到9h均显着地上调了IL-6和IL-8的mRNA表达,α-毒素处理后的6h和9h均上调了iNOSΟTNF-α和NF-κB p65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产气荚膜梭菌和α-毒素感染鸡胚肠道上皮细胞均通过激活NF-κB诱导了强烈的细胞因子表达,但是识别产气荚膜梭菌肽聚糖成分的细胞受体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试验三研究了嗜酸乳杆菌和发酵乳杆菌对产气荚膜梭菌生长、生物膜形成和α-毒素分泌的影响,以及这两种乳杆菌对产气荚膜梭菌诱导的鸡胚原代肠道上皮细胞炎症反应是否具有缓解作用。两种乳杆菌与产气荚膜梭菌共同培养,显着地降低了产气荚膜梭菌的数量和生物膜的形成,这主要由于乳杆菌降低了菌液的pH值,并且可能分泌了某些抑菌物质。在不影响产气荚膜梭菌数量的情况下,两种乳杆菌抑制了α-毒素的分泌,且对已分泌的α-毒素具有降解作用,低pH值(5.2)的MRS肉汤也降低了α-毒素的分泌。嗜酸乳杆菌降低了产气荚膜梭菌对细胞的黏附率,但是发酵乳杆菌没有该作用。两种乳杆菌预处理细胞缓解了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引起的细胞毒性增加以及促炎症细胞因子(IL-6、IL-8、iNOS、TNF-α和IL-1β)、NF-κB p65、NOD1和TLR2.2 mRNA表达的上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乳杆菌通过竞争营养物质、降低pH值和分泌抑菌物质等方式抑制了产气荚膜梭菌的生长及其生物膜的形成。两种乳杆菌对α-毒素分泌的抑制作用可能与降低培养基的pH值有关。它们还通过下调细胞受体和NF-κB信号通路,缓解了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细胞引起的炎症反应,从而对细胞起到保护作用。试验四采用基因芯片分析技术研究了婴儿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的分泌物预处理不成熟的胎儿肠道上皮细胞(H4细胞)对IL-1β刺激诱导的基因表达谱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两种益生菌分泌物处理均改变了免疫反应、凋亡和细胞存活、细胞黏附、细胞周期、发育和血管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在IL-1β刺激下,益生菌分泌物缓解了NF-κB信号通路上相关基因的上调,并且下调了与细胞外基质重构相关的基因表达。与嗜酸乳杆菌的分泌物相比,婴儿双歧杆菌的分泌物对细胞外基质重构的基因具有更显着的调控作用,反映在其p值更低。在IL-1p刺激的H4细胞中,两种益生菌分泌物预处理显着地降低了IL-6和IL-8的产生,这与其基因表达的结果相一致。Weatern blot分析显示,益生菌分泌物处理细胞缓解了IL-1p刺激造成的细胞质中IκBα和NF-κBp65蛋白水平的下降,以及细胞核中NF-κB p65蛋白水平的升高。本研究表明,在H4细胞中,益生菌分泌物主要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和细胞外基质重构相关基因的表达来发挥抗炎作用,而且婴儿双歧杆菌比嗜酸乳杆菌的分泌物具有更显着的调控作用。试验五研究了婴儿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的分泌物对IL-1p刺激诱导的肠道上皮屏障功能损伤的缓解作用。两种益生菌的分泌物处理细胞4h和24 h以后均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增加了Caco-2细胞的跨膜电阻。用15%的两种益生菌分泌物预处理细胞4h有效地阻止了10ng/mL IL-1β刺激细胞24 h以后导致跨膜电阻的下降和细胞间通透性的增加。IL-1p刺激显着地下调了occludin的表达,上调了claudin-1的表达,但是益生菌分泌物预处理校正了这些蛋白的表达。益生菌分泌物和IL-1p处理H4细胞,claudin-1表达的变化同 Caco-2细胞,但是occludin的表达不同于Caco-2细胞。益生菌分泌物预处理Caco-2细胞阻止了IL-1p刺激诱导的NF-κB p65从细胞质到细胞核的转移。研究结果表明,婴儿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的分泌物缓解了IL-1p刺激造成的肠道上皮屏障损伤,这主要是通过校正occludin和claudin-1的蛋白表达以及阻止NF-κB的激活。综上所述,小麦基础日粮中添加木聚糖酶可以改善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的肉仔鸡肠道的消化、屏障和免疫功能以及回肠微生物区系,从而降低肠道损伤,提高肉仔鸡的肠道健康和生长性能。产气荚膜梭菌和α-毒素感染鸡胚肠道上皮细胞通过激活NF-κB诱导了强烈的炎症反应,但是嗜酸乳杆菌和发酵乳杆菌都抑制了产气荚膜梭菌的生长及其α-毒素的分泌,并且缓解了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细胞造成的炎症反应和细胞损伤。婴儿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的分泌物主要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和细胞外基质重构来发挥抗炎的作用,以及对肠道上皮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这些都有利于缓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肠道损伤。
蔡春[5](2016)在《非淀粉多糖酶在肉鸡大麦-DDGS日粮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选取960只1日龄AA肉鸡随机分成8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第1组为正对照,饲喂常规能量日粮;第5组为负对照,饲喂低能量(低60 kcal)日粮。2-4与6-8试验组分别在正对照组与负对照组的基础上添加100、200、300 g/t三个水平梯度的非淀粉多糖酶。本试验饲养周期为42天,旨在研究大麦-DDGS日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对肉鸡生产性能、养分利用率、消化器官及食糜粘度和pH的影响,并确定大麦-DDGS日粮中最适的添加量,探讨非淀粉多糖酶在肉鸡大麦-DDGS日粮中的作用效果,为今后非淀粉多糖酶在肉鸡大麦-DDGS日粮中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一大麦-DDGS日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对肉鸡生产性能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121 d,低能试验组T8的日采食量(ADFI)显着低于负对照组T5(P<0.05);2242 d,常规试验组T4的日采食量(ADFI)和料肉比(F/G)均显着低于对照组T1(P<0.05);生长全期,常规试验组T4的日采食量(ADFI)显着低于对照组T1(P<0.05),低能试验组T8的日采食量(ADFI)显着低于负对照组T5(P<0.05)。酶制剂水平在300 g/t时,对生产性能改善效果最好。2)121 d,低能试验组T8的蛋白利用率显着高于负对照组T5(P<0.05);2242 d,低能试验组T8的蛋白和能量代谢率均显着高于负对照组T5(P<0.05)。酶制剂水平在300 g/t时,蛋白、能量代谢率提高最明显。试验二大麦-DDGS日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对肉鸡消化器官、肠道食糜黏度及pH的影响。结果表明:1)121 d,常规试验组T4的肌胃相对重量显着低于对照组T1(P<0.05);2242 d,加酶组的十二指肠相对长度有低于不加酶组的趋势(P=0.062),常规试验组T4的空肠、回肠相对重量显着低于对照组T1(P<0.05),低能试验组T8的空肠、回肠相对重量显着低于负对照组T5(P<0.05)。酶制剂水平在300 g/t时,消化器官改善效果最佳。2)121 d,低能试验组T8、T7的肠道食糜黏度均显着低于负对照组T5(P<0.05);十二指肠和回肠食糜pH有降低的趋势。2242 d,低能试验组T8的肠道食糜相对黏度显着低于负对照组T5(P<0.05);常规试验组T4空肠食糜pH显着低于对照组T1(P<0.05),低能试验组T8空肠食糜pH显着低于负对照组T5(P<0.05)。酶制剂水平在300 g/t时,食糜黏度和pH降低效果最为好。综合本试验结果,分别在常规和低能(低60 Kcal)大麦-DDGS日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能不同程度改善肉鸡的日采食量、日增重和料肉比,有效提高肉鸡蛋白和能量利用率,改善肉鸡的消化器官指数并降低肠道食糜粘度和pH,并且在酶制剂添加300 g/t水平时效果最佳。
宋凡春[6](2016)在《包被苯甲酸和木聚糖酶对肉鸡生产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护酸美是一种含有苯甲酸的包被有机酸混合物,除具有传统有机酸的各种有益作用外,其可在肠道定位释放,有助于维持肠道正常pH值和微生态平衡。本研究分为两部分:试验一研究护酸美结合木聚糖酶在粘性日粮条件下使用效果以及参与维持肠道健康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实验二研究护酸美对商品饲养条件下肉鸡生产性能、垫料质量以及腿脚健康状况的影响。这两部分内容相对独立,着眼点不尽相同,但研究的内容都是围绕护酸美的功能展开。实验一,采用2×3双因素设计,选取1日龄AA肉仔鸡1008只,随机分为7个处理,每个处理12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正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日粮(T1),负对照组饲喂玉米-小麦-豆粕型日粮(T2),试验组在负对照组基础上分别添加250g/t护酸美(T3),500g/t护酸美(T4),木聚糖酶(T5),木聚糖酶+250g/t护酸美(T6),木聚糖酶+500g/t护酸美(T7)。试验期为41天,第一阶段1-21天,日粮代谢能3060kcal/kg,粗蛋白21.5%,小麦添加比例30%,木聚糖酶添加量55g/t;第二阶段22-41天,日粮代谢能3100 kcal/kg,粗蛋白20%,小麦添加比例45%,木聚糖酶添加量65g/t。试验结果表明:添加木聚糖酶在前期降低了心脏比重,提高了血糖含量,并且显着提高了肉仔鸡的平均体重和平均增重(P<0.05);从全期来看,添加木聚糖酶能提高脂肪酶的活性,并对肠道形态有一定改善作用,特别是能够提高肉鸡回肠的综合机能,同时提高了蛋白利用率和表观代谢能;添加护酸美虽然能降低胰蛋白酶的活性,并且浓度为0.05%时降低了小肠绒毛长度,但添加0.025%护酸美能够显着提高肉仔鸡的平均体重和平均增重(P<0.05);另外,同时添加护酸美与木聚糖酶能显着提高盲肠内乳酸杆菌的丰度(P<0.05),但对大肠杆菌及双歧杆菌没有影响。总的来说,护酸美和木聚糖酶对提高肉仔鸡的生产性能和改善肉仔鸡肠道健康状况有一定作用。试验二,选取2400只1日龄AA肉仔鸡,随机分为2个处理组,每个处理12个重复,每个重复100只。处理1为基础饲粮组(对照组),处理2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添加500g/t护酸美。结果表明:饲粮添加护酸美,对肉鸡平均增重、平均采食量、料重比和死亡率没有显着影响(P>0.05),对垫料湿度也没有显着影响(P>0.05),但显着降低了垫料的pH和总氮含量以及肉鸡的脚垫和跗关节损伤程度(P<0.05)。由此可见,玉米-豆粕型饲粮中添加护酸美对肉鸡生产性能基本没有影响,但可改变垫料的理化性质,改善肉鸡腿脚的健康状况。
丁增辉[7](2015)在《两种木聚糖酶部分酶学特性及其在黄羽肉鸡小麦日粮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木聚糖酶在饲料生产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不同来源木聚糖酶的酶学特性、作用机理和应用效果不同。本研究选用细菌产和木霉产木聚糖酶,研究其部分酶学特性,探讨两种木聚糖酶在黄羽肉鸡小麦型日粮中的应用效果,为饲料生产选择更合适的饲用木聚糖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进行以下两个试验。试验一:为了探讨两种不同来源木聚糖酶酶学特性的差异,本研究采用DNS法对木霉产和细菌产木聚糖酶在不同温度、不同pH的酶活变化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不同来源的木聚糖酶,其活性随pH值和温度的变化都呈抛物线状,但变化幅度略有不同,细菌产木聚糖酶分别在70℃和pH值5.0左右时酶活最高,而木霉产木聚糖酶酶活最高点则在60℃和pH值5.0;两种不同来源的木聚糖酶对温度和酸碱性的耐受性有差异,在液体状态下,木聚糖酶在80℃以上的高温处理后,酶活基本损失,在同一温度点处理后,细菌产木聚糖酶的活力损失要低于木霉产木聚糖酶;而在水分含量16%下进行处理,在40-90℃两种木聚糖酶酶活损失基本一致,相对酶活大于80%以上。由此可见,木霉产木聚糖酶比细菌产木聚糖酶更适合于在酸性环境下发挥作用,细菌产木聚糖酶更适合于pH大于5.5的环境中发挥作用,在同一条件下,细菌产木聚糖酶耐温性能比木霉产木聚糖酶好。试验二:为了探讨两种不同来源木聚糖酶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将1日龄健康黄羽肉鸡240羽,公母各半,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10羽。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日粮,试验A组饲喂小麦-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试验B组、C组分别饲喂小麦-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中添加200g/t木霉产木聚糖酶和添加200g/t细菌产木聚糖酶的日粮,酶活均为30000IU/g。试验期为42天。结果显示:与试验组A相比,试验组B和C组的平均日增重显着提高,料重比显着降低(P<0.05);粗蛋白表观代谢率分别提高了5.90%(P<0.05)、3.54%(P>0.05),表观代谢能以及粗脂肪、粗纤维、钙、磷的表观代谢率显着提高(P<0.05);糖浓度、甘油三脂含量、碱性磷酸酶活力、肌酸激酶含量显着提高(P<0.05),血清尿素氮的含量显着降低(P<0.05);脾脏指数、血清IgA含量、GH的分泌量显着增加(P<0.05);腺胃和胰腺的相对重量显着降低(P<0.05);空肠绒毛高度分别提高14.81%和11.04%(P<0.05),显着提高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达16.61%和12.70%(P<0.05)。由此可知,小麦-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来源木聚糖酶一定程度上达到玉米豆粕型日粮的效果,木霉产木聚糖酶在提高养分代谢率、改善肠道形态、促进生长性能等方面好于细菌产木聚糖酶。
叶超[8](2015)在《不同蛋白水平与复合酶对028日龄信鸽生产性能与消化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研究0~21日龄信鸽胰腺与小肠消化酶活性变化规律及确定0-28日龄信鸽蛋白质的需要量,并研究不同组方的复合酶制剂对0-28日龄信鸽生产性能与消化功能的影响,以筛选出最优的复合酶配方,为提高信鸽生产性能,促进信鸽养殖业迅速发展提供理论、应用参考依据。试验一对0-21日龄信鸽胰腺与小肠消化酶活性变化规律进行研究。随机选取0、4、7、11、14、17和21日龄健康,体重相近的乳鸽各6只,屠宰后采用碘-淀粉比色法测定信鸽胰腺和小肠中淀粉酶,紫外比色法分别测定信鸽胰腺和小肠中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结果表明:0-21日龄信鸽胰腺与小肠中的各消化酶活性随日龄增加的变化规律不同。胰腺中淀粉酶活性在0,4日龄时极显着降低(P<0.01),4-7日龄时极显着增强(P<0.01),而后随着日龄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并于21日龄达到最高值,为0.66±0.08 U/mgprot;脂肪酶活性在0~14日龄期间随着日龄的增加而极显着增加(P<0.01),于14日龄时达到最大值,为671.50±4.21 U/gprot,而后持续下降;胰蛋白酶活性先于4日龄达到峰值,为3973.11±128.71 U/mgprot,后随日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小肠中淀粉酶活性在0~4日龄时极显着降低(P<0.01),4-7日龄时极显着增强(P<0.01),而后随着日龄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并于17日龄达到最高值,为0.75±0.03 U/mgprot;脂肪酶活性变化趋势较为稳定,于11日龄达到最大值,为189.49±4.55 U/gprot;胰蛋白酶活性在0~7日龄与14~21日龄期间极显着增高(P<0.01)于7日龄达到峰值,为3226.86±128.54 U/mgprot,但在7~14日龄期间极显着降低(P<0.01)。此后根据本次试验结果,进行外源性饲用复合酶的添加实验,以确定乳鸽饲用复合酶最佳配方。试验二研究了不同蛋白水平日粮对0-28日龄信鸽生产性能与消化功能的影响。360只种鸽(雌雄各半),共180对种鸽,随机分成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对种鸽。鸽舍为封闭式,试验种鸽饲养在鸽笼内,每笼1对,每对种鸽饲喂3只乳鸽。设置低、中、高3个蛋白水平(16%、17%和18%),构成3个蛋白水平组合,制作出3组不同蛋白组合的颗粒饲料。通过测定不同蛋白水平日粮对0-28日龄信鸽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胰腺与肠道消化酶活性、肠道结构及盲肠菌群等的影响,研究0-28日龄信鸽的蛋白质需要量。结果表明:18%蛋白组种鸽的全期增重、乳鸽的平均日增重、胸肌率、腿肌率分别高于16%蛋白组(P<0.05)、17%蛋白组(P>0.05),乳鸽的料重比分别低于16%蛋白组(P<0.05)、17%蛋白组(P>0.05),各试验组种鸽的采食量,乳鸽的成活率、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差异不显着(P>0.05),说明18%蛋白水平更有利于提高0-28日龄信鸽的生产性能。而17%蛋白组乳鸽胰腺与肠道的淀粉酶活性、胰蛋白酶活性、小肠绒毛高度、绒毛宽度、V/C比值、乳酸杆菌属数均高于16%蛋白组、18%蛋白组,隐窝深度低于16%蛋白组、18%蛋白组,各试验组脂肪酶活性、总菌数及大肠杆菌属数差异不显着(P>0.05),说明17%蛋白水平更有助于促进0-28日龄信鸽肠道发育,增强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维持肠道菌群平衡与健康。试验结果显示,17%蛋白水平日粮可以满足0-28日龄信鸽正常生长的基本需求,而18%蛋白水平则可以使其表现出更好的生产性能。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若28日龄后作为后备种鸽饲养,则0-28日龄信鸽日粮最适宜的蛋白水平为17%;若28日龄后直接上市销售,则0-28日龄信鸽日粮最适宜的蛋白水平为18%。试验三是不同复合酶制剂对0-28日龄信鸽生产性能与消化功能影响的研究。选用600只种鸽(雌雄各半)与900只1日龄乳鸽随机分为10个处理组,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5对种鸽、15只乳鸽。鸽舍为封闭式,试验鸽饲养在鸽笼内,每笼1对种鸽饲喂3只乳鸽。试验组1为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2-10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A、 B、C、D、E、F、G、H、I组方的复合酶(9种复合酶均含有不同水平的脂肪酶、淀粉酶、蛋白酶和植酸酶)。通过考察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组方复合酶对0-28日龄信鸽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胰腺与肠道消化酶活性、肠道结构及盲肠菌群等的影响,筛选出最优的复合酶配方。试验结果表明:添加复合酶组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乳鸽的生长性能与屠宰性能,促进内源性消化酶活性分泌,肠道发育,改善肠道微生态区系。证明添加复合酶有利于促进0-28日龄信鸽生长发育。以复合酶组方F添加效果最佳,它的各项指标均不同程度地优于其他各试验组,其中乳鸽的平均日增重、腿肌率、胰腺与肠道的淀粉酶活性、脂肪酶活性、胰蛋白酶活性、各肠段绒毛高度、V/C比值、绒毛宽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料重比、隐窝深度、盲肠大肠杆菌属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种鸽的平均日采食量、乳鸽的成活率、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盲肠总菌数及乳酸杆菌数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复合酶配方F是最优配方。综上所述,根据本试验对0-21日龄信鸽胰腺与小肠消化酶活性变化规律的观测结果,在确定0-28日龄信鸽蛋白需要量的基础上,获得最佳的复合酶配方为10000U/kg脂肪酶、2700U/kg淀粉酶、3200U/kg蛋白酶、800U/kg植酸酶。
郭学义[9](2014)在《小麦型日粮添加重组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对肉仔鸡和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在日粮中添加重组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以研究小麦替代部分玉米对家禽生产性能的影响,为该重组木聚糖酶和葡聚糖酶在小麦日粮中的应用提供依据。试验一、日粮中不同小麦用量及添加重组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对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本试验将240只产蛋高峰期海兰褐壳蛋鸡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10个重复。4个处理组分别是:玉米日粮组(对照组)、试验Ⅰ组(40%小麦替代组)、试验Ⅱ组(60%小麦替代组)和试验Ⅲ组(80%小麦替代组)。试验组添加来源于产琥珀酸丝状杆菌(Fibrobacter succinogenes)的重组β-葡聚糖酶和真菌Neocallimastix frontalis重组β-木聚糖酶各5000 U/kg。预试期为7 d,试验期28 d。结果显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小麦日粮添加重组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后,采食量、体重、产蛋率、蛋重、污蛋率、蛋形指数、蛋壳质量、蛋白高度、哈夫单位、蛋黄质量、蛋白质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但随着替代比例的增加,蛋黄颜色由10.67分别下降至9.47、7.75和6.20(P<0.05);破壳蛋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的蛋壳厚度比对照组的蛋壳薄0.02 mm(P<0.05)。结果提示:用40%80%的小麦替代部分玉米的小麦型日粮中添加重组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不影响处于高峰期海兰褐壳蛋鸡的产蛋性能和鸡蛋品质。试验二、日粮中不同小麦用量及添加重组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对肉仔鸡生长、屠宰性能和肠道发育的影响:选择0日龄、健康AA肉仔鸡300羽,按体重随机分成5组,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10羽,进行6周的饲养试验。5个处理分别为:对照Ⅰ组(玉米-豆粕型日粮),试验Ⅰ组(小麦替代40%玉米+酶制剂),试验Ⅱ组(小麦替代60%玉米+酶制剂),试验Ⅲ组(小麦替代80%玉米+酶制剂),对照组2(小麦替代60%玉米)。021日龄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的添加水平均为10000 U/kg,2242日龄为5000 U/kg。结果表明:与对照组1日粮相比,试验Ⅰ组的体重、日增重、采食量、料重比、活重、屠体重、胸肌重、腿肌重、十二指肠重、空肠重、回肠重、结肠重、盲肠重、十二指肠食糜还原糖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21日龄时,试验Ⅱ组、试验Ⅲ组食糜中还原糖含量显着高于两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食糜中还原糖含量最高;42日龄时,试验Ⅰ组平均日增重比对照Ⅰ组高2.61%,但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Ⅰ组十二指肠重、盲肠重比对照Ⅰ组显着下降(P<0.05)。结果提示:小麦替代40%玉米的小麦型日粮并添加重组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不影响白羽肉鸡的生产性能。
张兴[10](2013)在《不同类型饲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饲喂黄羽肉鸡的效果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主要研究广西三黄鸡三种不同饲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NSP)酶的应用效果。试验一:研究玉米-豆粕型饲粮中添加NSP酶对黄羽肉鸡的生长性能、养分利用率、血清生化指标、屠宰性能、肠道微生物和食糜粘度的影响。选取5周龄广西三黄鸡180羽(公母各半),随机分为Ⅰ、Ⅱ、Ⅲ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羽鸡。Ⅰ组为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Ⅱ、Ⅲ组为试验组,分别饲喂基础饲粮+0.01%木聚糖酶和基础饲粮+0.01%木聚糖酶+0.01%β-甘露聚糖酶。结果表明:前期6-9周龄,与对照组比较,Ⅱ、Ⅲ组日增重(ADG)和日采食量(ADFI)显着提高(P<0.05),但饲料/增重比(F/G)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后期10-13周龄,各组ADG、ADFI、F/G均无明显差异(P>0.05),全期6-13周龄,与对照组比较,Ⅲ组的ADG、ADFI显着提高(P<0.05),Ⅲ组饲粮能量、干物质和钙的表观代谢率以及鸡血清中白蛋白和甘油三脂含量显着提高(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盲肠中大肠杆菌和乳酸杆菌数以及全肠食糜粘度无显着差异(P>0.05)。由此可见,在玉米-豆粕型饲粮中添加木聚糖酶和β-甘露聚糖酶能不同程度提高黄羽肉鸡的生长性能以及饲粮养分和能量的利用率,改善动物的营养状况和生理生化功能。试验二:研究小麦-豆粕-棕榈粕型饲粮中添加NSP酶对黄羽肉鸡的生长性能、养分利用率、血清生化指标、屠宰性能、肠道微生物和食糜粘度的影响。选取5周龄广西三黄鸡180羽(公母各半),随机分为Ⅰ、Ⅱ、Ⅲ组,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羽鸡。Ⅰ组为对照组,饲喂小麦-豆粕-棕榈粕型基础饲粮、Ⅱ、Ⅲ组为试验组,分别饲喂基础饲粮+0.01%木聚糖酶和基础饲粮+0.01%木聚糖酶+0.01%β-甘露聚糖酶。结果表明:前期6-9周龄,各组ADG、ADFI、F/G均无明显差异(P>0.05),后期10-13周龄,Ⅱ、Ⅲ组ADG比照组显着提高(P<0.05),F/G显着降低(P<0.05);全期6-13周龄,Ⅱ、Ⅲ组的F/G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Ⅱ组能显着提高饲粮能量利用率(P<0.05),Ⅱ、Ⅲ组与对照组相比,能显着提高饲粮粗蛋白、无氮浸出物的表观代谢率(P<0.05),同时Ⅲ组鸡血清总胆固醇显着提高,Ⅱ组尿素氮含量显着降低(P<0.05),显着降低盲肠中大肠杆菌含量,提高乳酸杆菌含量(P<0.05),显着降低全肠食糜粘度(P<0.05),而对屠宰性能无显着影响。由此可见,在小麦-豆粕-棕榈粕型饲粮中添加木聚糖酶及其与β-甘露聚糖酶复合酶能提高黄羽肉鸡的生长性能以及饲粮粗蛋白、无氮浸出物的利用率,同时显着提高血清总胆固醇,降低尿素氮含量,及降低食糜粘度、促进肠道健康发展。试验三:研究玉米-稻谷-豆粕-棕榈粕型饲粮中添加NSP酶对黄羽肉鸡的生长性能、养分利用率、血清生化指标、屠宰性能、肠道微生物和食糜粘度的影响。选取5周龄广西三黄鸡180羽(公母各半),随机分为Ⅰ、Ⅱ、Ⅲ组,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羽鸡。Ⅰ组为对照组,饲喂玉米-稻谷-豆粕-棕榈粕型基础饲粮、Ⅱ、Ⅲ组饲喂基础饲粮+0.01%木聚糖酶和基础饲粮+0.01%木聚糖酶+0.01%β-甘露聚糖酶。结果表明:前期6-9周龄,各组ADG、ADFI、F/G均无明显差异(P>0.05),后期10-13周龄,Ⅱ、Ⅲ组ADG较对照组显着提高(P<0.05),F/G显着下降(P<0.05);全期6-13周龄,Ⅱ、Ⅲ组的F/G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Ⅱ、Ⅲ组饲粮能量的表观代谢率显着提高(P<0.05),Ⅱ组饲粮干物质的表观代谢率显着提高(P<0.05),Ⅲ组谷丙转氨酶含量显着提高(P<0.05),碱性磷酸酶活性显着降低(P<0.05),Ⅱ、Ⅲ组盲肠中大肠杆菌数量显着降低,乳酸杆菌数量显着提高(P<0.05),各组全肠食糜粘度,屠宰性能无显着差异(P>0.05)。由此可见,在玉米-稻谷-豆粕-棕榈粕型饲粮中添加木聚糖酶及其与β-甘露聚糖酶的复合酶能不同程度提高黄羽肉鸡的生长性能以及饲粮能量的利用率,促进肠道健康发展;同时添加木聚糖酶+β-甘露聚糖酶的复合酶能显着提高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显着降低碱性磷酸酶活性。综合分析以添加复合酶的效果为佳。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主要缩略词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一、引言 |
| 1. 研究背景 |
| 1.1 痛点一:我国蛋白原料短缺引发粮食安全问题 |
| 1.2 痛点二:饲料利用率低,尤其是蛋白利用率低 |
| 2. 低蛋白日粮 |
| 2.1 低蛋白日粮概念 |
| 2.2 理想蛋白质概念 |
| 2.3 蛋鸡低蛋白日粮研究进展 |
| 2.4 低蛋白日粮应用现状和理论尚待完善的探讨 |
| 2.5 低蛋白日粮饲料添加剂营养调控技术 |
| 3. 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
| 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3.2 研究内容 |
| 二、试验研究与分析讨论 |
|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 1.1 试验材料、时间和地点 |
| 1.2 试验设计 |
| 1.3 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
| 1.4 饲养管理 |
| 1.5 样品采集 |
| 1.6 指标测定及方法 |
| 1.7.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低蛋白日粮及营养调控技术对蛋鸡产蛋后期生产性能的影响 |
| 2.2 低蛋白日粮及营养调控技术对蛋鸡产蛋后期蛋品质的影响 |
| 2.3 低蛋白日粮及营养调控技术对蛋鸡产蛋后期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 2.4 低蛋白日粮及营养调控技术对蛋鸡产蛋后期肝脏指数的影响及肝脏切片观察 |
| 2.5 低蛋白日粮及营养调控技术对蛋鸡产蛋后期血清生化的影响 |
| 2.6 低蛋白日粮及营养调控技术对蛋鸡产蛋后期免疫指标的影响 |
| 2.7 低蛋白日粮及营养调控技术对蛋鸡产蛋后期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 2.8 低蛋白日粮及营养调控技术对蛋鸡产蛋后期十二指肠内容物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 2.9 低蛋白日粮及营养调控技术对蛋鸡产蛋后期肠道健康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低蛋白日粮及营养调控技术对蛋鸡产蛋后期生产性能的影响 |
| 3.2 低蛋白日粮及营养调控技术对蛋鸡产蛋后期蛋品质的影响 |
| 3.3 低蛋白日粮及营养调控技术对蛋鸡产蛋后期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 3.4 低蛋白日粮及营养调控技术对蛋鸡产蛋后期肝脏健康的影响 |
| 3.5 低蛋白日粮及营养调控技术对蛋鸡产蛋后期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3.6 低蛋白日粮及营养调控技术对蛋鸡产蛋后期免疫指标的影响 |
| 3.7 低蛋白日粮及营养调控技术对蛋鸡产蛋后期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 3.8 低蛋白日粮及营养调控技术对蛋鸡产蛋后期十二指肠内容物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 3.9 低蛋白日粮及营养调控技术对蛋鸡产蛋后期肠道健康的影响 |
| 全文结论 |
| 创新点 |
|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饲用酶制剂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
| 1.1 饲用酶制剂的分类 |
| 1.2 饲用酶制剂的作用机制 |
| 2 胰酶研究现状 |
| 2.1 胰酶资源 |
| 2.2 胰酶简介 |
| 2.3 胰酶的性质 |
| 2.4 胰酶的应用 |
| 3 饲用蛋白酶制剂对畜禽的营养作用研究 |
| 3.1 饲用蛋白酶对畜禽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2 饲用蛋白酶对畜禽屠宰性能的影响 |
| 3.3 饲用蛋白酶对畜禽营养物质利用的影响 |
| 3.4 饲用蛋白酶对畜禽内源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 4 小结 |
| 引言 |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 试验一 胰酶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动物与分组 |
| 1.3 动物饲养管理 |
| 1.4 试验基础日粮及营养水平 |
| 1.5 测定指标标及方法 |
|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胰酶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 2.2 胰酶对肉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胰酶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2 胰酶对肉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
| 4 小结 |
| 试验二 胰酶对肉鸡内源消化酶活性及胰腺消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动物与分组 |
| 1.3 动物饲养管理 |
| 1.4 试验基础日粮及营养水平 |
| 1.5 测定指标标及方法 |
|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胰酶对肉鸡内源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 2.2 胰酶对肉鸡胰腺消化酶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胰酶对肉鸡内源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 3.2 胰酶对肉鸡胰腺消化酶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 4 小结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ABSTRACT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用主要仪器与试剂 |
| 2.1.1 主要仪器设备 |
| 2.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
| 2.1.3 试验动物 |
| 2.1.4 试验用酶制剂和饲料原料 |
| 2.2 试验测定指标和方法 |
| 2.2.1 酶活检测 |
| 2.2.2 还原糖生成量测定 |
| 2.2.3 酶解大麦的干燥和电镜扫描 |
| 2.2.4 黄羽肉鸡消化试验 |
| 2.2.5 黄羽肉鸡饲养试验 |
| 2.2.6 其他项目指标检测 |
| 2.3 数据统计处理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酸性蛋白酶、木聚糖酶和β-葡聚糖酶添加量对酶解物中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 3.2 响应面分析优化大麦体外酶解条件 |
| 3.3 大麦表观性状 |
| 3.4 黄羽肉鸡养分表观利用率 |
| 3.5 酶解大麦对21日龄黄羽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 3.6 酶解大麦对21日龄黄羽肉鸡内脏器官指数的影响 |
| 3.7 酶解大麦对21日龄黄羽肉鸡肠道形态的影响 |
| 3.8 酶解大麦对21日龄黄羽肉鸡血清指标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三种酶制剂剂量筛选及响应面分析优化大麦体外酶解条件 |
| 4.2 60日龄黄羽肉鸡养分利用率 |
| 4.3 酶解大麦对21日龄黄羽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 4.4 酶解大麦对21日龄黄羽肉鸡内脏器官及肠道形态的影响 |
| 4.5 酶解大麦对21日龄黄羽肉鸡血清中葡萄糖浓度和总蛋白浓度的影响 |
| 5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Abbreviations)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 试验一 小麦基础日粮中添加木聚糖酶对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的肉仔鸡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试验二 产气荚膜梭菌和α-毒素诱导鸡胚原代肠道上皮细胞炎症反应的机制初探 |
| 1 前言 |
| 2 材料和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试验三 乳杆菌对产气荚膜梭菌生长、α-毒素分泌和诱导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试验四 益生菌分泌物调控不成熟的胎儿肠道上皮细胞炎症反应的机制 |
| 1 前言 |
| 2 材料和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试验五 益生菌分泌物对肠道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 |
| 1 前言 |
| 2 材料和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第三章 结论与建议 |
| 1 主要结论 |
| 2 创新点 |
| 3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大麦应用的研究进展 |
| 1.1.1 大麦的分类与营养特性 |
| 1.1.2 大麦中的抗营养因子 |
| 1.1.3 大麦在畜禽中的应用研究 |
| 1.2 DDGS应用的研究进展 |
| 1.2.1 DDGS的概念及组成 |
| 1.2.2 DDGS的营养特性研究简介 |
| 1.2.3 DDGS在家禽中的应用研究 |
| 1.3 非淀粉多糖的研究进展 |
| 1.3.1 非淀粉多糖的概念及分类 |
| 1.3.2 NSP在饲料原料中的含量和组成特性 |
| 1.3.3 非淀粉多糖的组成及结构特点 |
| 1.3.4 NSP的抗营养作用 |
| 1.4 非淀粉多糖酶的应用研究现状 |
| 1.4.1 几种主要的非淀粉多糖酶制剂 |
| 1.4.2 非淀粉多糖酶的作用机理 |
| 1.4.3 非淀粉多糖酶在家禽日粮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 1.5 本试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大麦-DDGS日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对肉鸡生产性能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 2.1.2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 2.1.3 检测指标及测定方法 |
| 2.1.4 数据统计分析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非淀粉多糖酶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 2.2.2 非淀粉多糖酶对肉鸡能量和蛋白利用率的影响 |
| 2.3 讨论 |
| 2.3.1 在DDGS-大麦日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 2.3.2 在DDGS-大麦日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对肉鸡能量和蛋白利用率的影响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大麦-DDGS日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对肉鸡消化器官、肠道食糜黏度及pH的影响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 3.1.2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 3.1.3 检测指标及测定方法 |
| 3.1.4 数据统计分析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3 非淀粉多糖酶对肉鸡消化器官指数的影响 |
| 3.2.4 非淀粉多糖酶对肉鸡肠道食糜粘度和pH的影响 |
| 3.3 讨论 |
| 3.3.1 在DDGS-大麦日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对肉鸡消化器官指数的影响 |
| 3.3.2 在DDGS-大麦日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对肉鸡肠道食糜黏度和pH的影响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 4.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 4.2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缩略词表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鸡胃肠道微生物研究现状 |
| 1.1.1 鸡胃肠道微生物发育 |
| 1.1.2 胃肠道微生物的作用 |
| 1.1.3 影响胃肠道内微生物菌群的因素 |
| 1.2 苯甲酸研究进展 |
| 1.2.1 苯甲酸 |
| 1.2.2 苯甲酸的作用 |
| 1.2.2.1 防止饲料霉变 |
| 1.2.2.2 降低胃肠道p H,提高消化酶活性 |
| 1.2.2.3 改变胃肠道内微生物区系 |
| 1.2.2.4 提高畜禽生长性能 |
| 1.3 木聚糖酶研究进展 |
| 1.3.1 木聚糖酶 |
| 1.3.2 木聚糖酶的作用 |
| 1.3.2.1 降低食糜黏度,提高饲粮养分利用率 |
| 1.3.2.2 提高内源消化酶活性 |
| 1.3.2.3 改变胃肠道内微生物区系 |
| 1.3.2.4 提高消化器官的功能 |
| 2 试验一:护酸美和木聚糖酶对肉鸡生产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设计 |
| 2.1.2 试验日粮 |
| 2.1.3 试验管理 |
| 2.1.4 样品采集与测定指标 |
| 2.1.5 试验试剂与仪器 |
| 2.1.6 试验指标测定方法 |
| 3.1.6.1 欧洲效益指数(EPI) |
| 2.1.6.2 血清指标测定 |
| 2.1.6.3 肠道食糜p H值测定方法 |
| 2.1.6.4 食糜中消化酶活性测定 |
| 2.1.6.5 小肠形态学观察 |
| 2.1.6.6 表观代谢能、蛋白和钙、磷的消化率测定 |
| 2.1.6.7 Claudin-1、Occludin和MUC2基因测定 |
| 2.1.6.8 微生物菌群测定 |
| 2.1.7 数据统计分析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护酸美和木聚糖酶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 2.2.2 护酸美和木聚糖酶对器官指数的影响 |
| 2.2.3 护酸美和木聚糖酶对血清指标的影响 |
| 2.2.4 护酸美和木聚糖酶对肠道酶活和p H的影响 |
| 2.2.5 护酸美和木聚糖酶对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 2.2.6 护酸美和木聚糖酶对肠道形态学的影响 |
| 2.2.7 护酸美和木聚糖酶对肉鸡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
| 2.2.8 护酸美和木聚糖酶对盲肠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
| 2.3 讨论 |
| 2.3.1 护酸美和木聚糖酶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 2.3.2 护酸美和木聚糖酶对肉鸡器官指数的影响 |
| 2.3.3 护酸美和木聚糖酶对肉鸡血清指标的影响 |
| 2.3.4 护酸美和木聚糖酶对肉鸡胃肠道消化酶活性和p H的影响 |
| 2.3.5 护酸美和木聚糖酶对肉鸡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 2.3.6 护酸美和木聚糖酶对肉鸡肠道形态学的影响 |
| 2.3.7 护酸美和木聚糖酶对肉鸡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
| 2.3.8 护酸美和木聚糖酶对肉鸡盲肠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
| 2.4 结论 |
| 3 试验二:护酸美对肉鸡生产性能和垫料理化性质的影响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设计 |
| 3.1.2 试验饲粮 |
| 3.1.3 饲养管理 |
| 3.1.4 测定指标和方法 |
| 3.1.4.1 欧洲效益指数(EPI) |
| 3.1.4.2 脚垫和跗关节评估 |
| 3.1.4.3 垫料中的水分 |
| 3.1.4.4 垫料的p H |
| 3.1.4.5 垫料中的总氮 |
| 3.1.5 数据统计分析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护酸美对肉鸡平均增重的影响 |
| 3.2.2 护酸美对肉鸡平均采食量的影响 |
| 3.2.3 护酸美对肉鸡料重比的影响 |
| 3.2.4 护酸美对肉鸡死亡率的影响 |
| 3.2.5 肉鸡养殖评估 |
| 3.2.6 护酸美对垫料湿度的影响 |
| 3.2.7 护酸美对垫料p H的影响 |
| 3.2.8 护酸美对垫料总氮含量的影响 |
| 3.2.9 护酸美对肉鸡脚垫和跗关节损伤的影响 |
| 3.3 讨论 |
| 3.3.1 护酸美对肉鸡平均增重、平均采食量和料重比的影响 |
| 3.3.2 护酸美对肉鸡死亡率的影响 |
| 3.3.3 护酸美对垫料湿度的影响 |
| 3.3.4 护酸美对垫料p H的影响 |
| 3.3.5 护酸美对垫料总氮含量的影响 |
| 3.3.6 护酸美对肉鸡脚垫和跗关节损伤的影响 |
| 3.4 结论 |
| 4 总体结论 |
| 5 课题创新与研究展望 |
| 5.1 课题创新 |
| 5.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木聚糖及其抗营养特性 |
| 1.1 木聚糖的简介 |
| 1.2 木聚糖的抗营养特性 |
| 2 木聚糖酶的来源及其特性 |
| 2.1 木聚糖酶的组分构成 |
| 2.2 木聚糖酶的生物来源 |
| 2.3 木聚糖酶的分子结构及其特性 |
| 2.4 木聚糖酶的降解作用 |
| 3 木聚糖酶作用机理及其在肉鸡小麦型日粮中的应用研究 |
| 3.1 木聚糖酶的作用机理 |
| 3.2 木聚糖酶在肉鸡小麦型口粮中的应用研究 |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 第二章 两种木聚糖酶部分酶学特性的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酶活的测定方法 |
| 1.3 不同条件下木聚糖酶酶活的变化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温度对木聚糖酶活性的影响 |
| 2.2 pH值对木聚糖酶活性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温度对木聚糖酶酶活的影响 |
| 3.2 pH对木聚糖酶酶活的影响 |
| 4 小结 |
| 第三章 两种木聚糖酶在黄羽肉鸡小麦型日粮中的应用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3 测定的指标及方法 |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两种木聚糖酶对肉鸡生长性能及养分表观代谢率的影响 |
| 2.2 两种木聚糖酶对肉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 2.3 两种木聚糖酶对肉鸡消化器官相对重量及小肠绒毛形态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两种木聚糖酶对肉鸡生长性能和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 3.2 两种木聚糖酶对肉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 3.3 两种木聚糖酶对肉鸡消化器官相对重量及小肠绒毛形态的影响 |
| 4 小结 |
| 第四章 论文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 1 主要结论 |
| 2 论文创新点 |
|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缩写词表(Abbreviations)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引言 |
| 1 鸽消化生理特点 |
| 1.1 鸽主要消化器官 |
| 1.2 鸽消化道酶分泌规律 |
| 2 鸽的蛋白质营养研究 |
| 2.1 蛋白质的营养功能 |
| 2.2 蛋白质缺乏或过剩对鸽的影响 |
| 2.3 鸽的蛋白质需要量 |
| 2.3.1 乳鸽的蛋白质需要量 |
| 2.3.2 育雏期种鸽的蛋白质需要量 |
| 2.3.3 非育雏期种鸽的蛋白质需要量 |
| 3 复合酶制剂的研究进展 |
| 3.1 复合酶制剂的分类 |
| 3.2 复合酶制剂的作用机理 |
| 3.2.1 补充内源酶的不足,促进内源酶分泌 |
| 3.2.2 消除抗营养因子,降低食糜粘度 |
| 3.2.3 改善肠道内微生物区系,保证动物机体健康 |
| 3.2.4 提高代谢激素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力 |
| 3.3 复合酶制剂在家禽生产上的应用 |
| 3.3.1 在鸡生产上的应用 |
| 3.3.2 在鸭生产上的应用 |
| 3.3.3 在鹅生产上的应用 |
| 4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 试验一、0~21日龄信鸽胰腺与小肠消化酶活性变化规律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动物与设计 |
| 1.2 种鸽日粮组成 |
| 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 1.3.1 样品采集 |
| 1.3.2 样品处理 |
|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1.4.1 样品蛋白浓度测定 |
| 1.4.2 淀粉酶活性测定 |
| 1.4.3 脂肪酶活性测定 |
| 1.4.4 胰蛋白酶活性测定 |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0~21日龄信鸽胰腺与小肠淀粉酶活性变化 |
| 2.2 0~21日龄信鸽胰腺与小肠脂肪酶活性变化 |
| 2.3 0~21日龄信鸽胰腺与小肠胰蛋白酶活性变化 |
| 3、讨论 |
| 3.1 0~21日龄信鸽胰腺与小肠淀粉酶活性变化 |
| 3.2 0~21日龄信鸽胰腺与小肠脂肪酶活性变化 |
| 3.3 0~21日龄信鸽胰腺与小肠胰蛋白酶活性变化 |
| 4、小结 |
| 试验二、不同蛋白水平日粮对0~28日龄信鸽生产性能与消化功能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动物与设计 |
| 1.2 种鸽试验日粮 |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1.3.1 生长性能的测定 |
| 1.3.2 屠宰性能的测定 |
| 1.3.3 胰腺与肠道消化酶活性的测定 |
| 1.3.4 肠道组织形态的测定 |
| 1.3.5 盲肠菌群的测定 |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蛋白水平日粮对0~28日龄信鸽生长性能的影响 |
| 2.2 不同蛋白水平日粮对0~28日龄信鸽屠宰性能的影响 |
| 2.3 不同蛋白水平日粮对0~28日龄信鸽胰腺与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 2.3.1 淀粉酶活性 |
| 2.3.2 脂肪酶活性 |
| 2.3.3 胰蛋白酶活性 |
| 2.4 不同蛋白水平日粮对0~28日龄信鸽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
| 2.4.1 小肠绒毛高度 |
| 2.4.2 小肠隐窝深度 |
| 2.4.3 小肠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V/C) |
| 2.4.4 小肠绒毛宽度 |
| 2.5 不同蛋白水平日粮对0~28日龄信鸽盲肠菌群的影响 |
| 2.5.1 目的基因PCR扩增结果 |
| 2.5.2 荧光定量PCR反应结果 |
| 3、讨论 |
| 3.1 不同蛋白水平日粮对0~28日龄信鸽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2 不同蛋白水平日粮对0~28日龄信鸽屠宰性能的影响 |
| 3.3 不同蛋白水平日粮对0~28日龄信鸽胰腺与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 3.4 不同蛋白水平日粮对0~28日龄信鸽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
| 3.5 不同蛋白水平日粮对0~28日龄信鸽盲肠菌群的影响 |
| 4、小结 |
| 试验三、日粮中添加不同复合酶制剂对0~28日龄信鸽生产性能与消化功能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动物与设计 |
| 1.2 种鸽试验日粮 |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1.3.1 生长性能的测定 |
| 1.3.2 屠宰性能的测定 |
| 1.3.3 胰腺与肠道消化酶活性的测定 |
| 1.3.4 肠道组织形态的测定 |
| 1.3.5 盲肠菌群的测定 |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复合酶制剂对0~28日龄信鸽生长性能的影响 |
| 2.2 不同复合酶制剂对0~28日龄信鸽屠宰性能的影响 |
| 2.3 不同复合酶制剂对0~28日龄信鸽胰腺与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 2.3.1 淀粉酶活性 |
| 2.3.2 脂肪酶活性 |
| 2.3.3 胰蛋白酶活性 |
| 2.4 不同复合酶制剂对0~28日龄信鸽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
| 2.4.1 小肠绒毛高度 |
| 2.4.2 小肠隐窝深度 |
| 2.4.3 小肠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V/C) |
| 2.4.4 小肠绒毛宽度 |
| 2.5 不同复合酶制剂对0~28日龄信鸽盲肠菌群的影响 |
| 2.5.1 目的基因PCR扩增结果 |
| 2.5.2 荧光定量PCR反应结果 |
| 3、讨论 |
| 3.1 不同复合酶制剂对0~28日龄信鸽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2 不同复合酶制剂对0~28日龄信鸽屠宰性能的影响 |
| 3.3 不同复合酶制剂对0~28日龄信鸽胰腺与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 3.4 不同复合酶制剂对0~28日龄信鸽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
| 3.5 不同复合酶制剂对0~28日龄信鸽盲肠菌群的影响 |
| 4、小结 |
| 第三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 1.1 小麦的营养特性 |
| 1.1.1 小麦的营养成分 |
| 1.1.2 小麦中的抗营养因子的组成 |
| 1.2 非淀粉多糖的研究进展 |
| 1.2.1 非淀粉多糖的概念和分类 |
| 1.2.2 非淀粉多糖的分子结构 |
| 1.2.3 非淀粉多糖的抗营养作用 |
| 1.2.4 降低非淀粉多糖抗性的方法 |
| 1.3 非淀粉多糖酶的研究进展 |
| 1.3.1 非淀粉多糖酶的作用机理 |
| 1.3.2 非淀粉多糖酶在畜禽业中的应用 |
| 第2章 小麦型日粮添加重组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对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 |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材料 |
| 2.1.2 试验设计与实验动物 |
| 2.1.3 试验日粮 |
| 2.1.4 饲养管理 |
| 2.1.5 测试指标及方法 |
| 2.1.6 数据统计及分析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日粮中不同小麦用量及添加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 2.2.2 日粮中不同小麦用量及添加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对鸡蛋品质的影响 |
| 2.3 讨论 |
| 2.3.1 日粮中不同小麦用量及添加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 2.3.2 日粮中不同小麦用量及添加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对鸡蛋品质的影响 |
| 2.4 小结 |
| 第2章 小麦型添加重组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对肉仔鸡生长、屠宰性能和肠道发育的影响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酶制剂 |
| 3.1.2 试验动物与分组 |
| 3.1.3 日粮配方及营养水平 |
| 3.1.4 饲养管理 |
| 3.1.5 试剂及器材 |
| 3.1.6 测定及计算方法 |
| 3.1.7 数据统计分析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添加重组重组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对白羽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 3.2.2 添加重组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对肉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
| 3.2.3 添加重组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对肉鸡肠道长度的影响 |
| 3.2.4 添加重组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对肉鸡肠道重量的影响 |
| 3.2.5 添加重组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对肉鸡十二指肠食糜中还原糖的影响 |
| 3.3 讨论 |
| 3.3.1 添加重组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对白羽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 3.3.2 添加重组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对白羽肉鸡肠道发育的影响 |
| 3.3.3 添加重组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对白羽肉鸡十二指肠食糜中还原糖的影响 |
| 3.4 小结 |
| 第4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用术语说明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非淀粉多糖 |
| 1.1.1 非淀粉多糖的概念 |
| 1.1.2 各种饲料原料中非淀粉多糖的含量 |
| 1.1.3 非淀粉多糖的抗营养作用 |
| 1.2 非淀粉多糖酶的研究进展 |
| 1.2.1 几种非淀粉多糖酶制剂 |
| 1.2.2 非淀粉多糖酶的主要作用及其作用机理 |
| 1.2.3 NSP酶在不同类型日粮在的应用效果 |
| 1.3 本试验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
| 1.3.1 本试验研究的内容 |
| 1.3.2 本试验研究的意义 |
| 1.3.3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 |
| 第二章 玉米-豆粕型饲粮中添加NSP酶对广西三黄鸡生长性能、养分利用率、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 摘要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三章 小麦-豆粕-棕榈粕型饲粮中添加NSP酶对广西三黄鸡生长性能、养分利用率、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 摘要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四章 玉米-稻谷-杂粕型饲粮中添加NSP酶对广西三黄鸡生长性能、养分利用率、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 摘要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五章 论文结论 |
| 1 论文总体结论 |
| 2 本试验创新之处 |
| 3 有待研究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