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华野[1](2020)在《战旗为什么那样红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第二篇 钢少气多》文中研究表明狭路相逢勇者胜最寒冷的冬天浴血三八线:横城反击巧过临津江雪马里:再歼英国双徽部队狭路相逢勇者胜第一次战役:1950年10月—1950年11月美军妄图在西方感恩节之前全面占领朝鲜。志愿军抓住"联合国军"分兵冒进、企图速战速决的弱点,采取在运动战中分别歼敌的方针,出其不意歼灭南朝鲜军先头部队,揭开了抗美援朝战争序幕。此役历时12天,歼敌1.5万余人,迫使敌军从鸭绿江边退至清川江以南。
黄玉军[2](2008)在《威廉·米切尔及其军事思想》文中指出威廉·米切尔是20世纪初美国着名的军事思想家、战略家、美国空军的倡导者。他一生共写了6部着作,《空中国防论》是他的代表作,这是西方空权理论的主要着作之一。《空中国防论》一书,全面阐述了米切尔有关空军的思想。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为飞机用于战争,彻底改变了战争面貌,使其从平面变成立体的了。二是预见到空中力量将在未来的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提出了“空权论”。三是提出了“空中国防论”,并主张建立一支独立的空军。米切尔认为:空中力量和马汉的海上力量一样,关系到国家未来的生存、发展、繁荣和安全,所以应以空军作为新的国防战略的基础。在《空中国防论》中,米切尔从国防的角度详细地分析了空军的作用,认为不管陆军或海军是否在地球表面活动,空军必须成为国防的主要工具。因此,他极力主张建立一支独立的空军。四是提出了战略轰炸的思想。认为对敌国中心区轰炸,使“中心区瘫痪,生产不能进行,使敌方人民的意志被摧毁”,这“将迅速决定胜负”。五是系统地论述了空军的战术。米切尔认为,空军应以进攻为主,在使用空军力量方面,米切尔强调集中使用航空兵兵力,同时还倡导空地协同作战等。六是阐述了美国空军在世界上的作用。七是提出了一系列有远见的空军战略设想。象无人控制气球、飞艇和空降兵的使用等等。八是提出要加强军事航空后备力量建设,认为航空事业应坚持军用和民用兼顾的原则。九是重视空军人员的教育和培养。米切尔不但系统地阐述了发展空军的思想,而且还在实战中显示了他高超的空军指挥才能,并为建立一支独立的美国空军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正确地论述和评价威廉?米切尔的军事思想,本文试图从威廉·米切尔的生平开始对他的空军思想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试用历史学、军事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系统地论述威廉?米切尔的军事思想,客观地评述他对美国空军的成长乃至世界空军的发展所做的重大贡献。同时也指出,尽管米切尔的思想具有超前性,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实践也证明,米切尔的思想也有不少是不切实际并为日后证明是错误了的东西。结论:米切尔的空军理论,形成于20世纪初期,那时飞机刚刚用于军事,尚未受到战争实践的充分检验,加上米切尔本身条件的限制,他的理论在一定条件下还是一种推测。但由于他长期以来一直担任美国陆军航空兵的高级指挥官,因而其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其经验的总结和发挥。他对空军建设的主张比杜黑更切合实际。他的理论中,有不少合理、正确的东西,象空军的战略地位、空军的建设、战略轰炸、空军同其它军种的协同作战、空军在世界范围的作用等等,这些思想为美国空军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充分证明。其中,关于制空权的重要性、航空兵的集中指挥、人员的训练及发展民用航空等观点,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但是,米切尔也有不少片面、夸大、自相矛盾的错误观点,如过分夸大战略轰炸的作用,夸大空军和制空权的作用等等。
陈欢[3](2005)在《技术进步与舆论战的嬗变》文中提出STS即科学、技术和社会(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研究,是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新兴综合性研究领域,也是科技哲学的研究热点。本文的具体研究对象为传播技术和战争。自一战以来,对媒介技术与战时舆论问题的关注和探讨,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然而,多数局限于具体的战争和具体的行为研究,“以战论战”,从未对媒介的战时舆论功能作一个纵向的比较和研究。本文从人、技术变革及社会的相互作用入手,构筑了一个分析舆论战的理论平台,考查了媒介技术对战争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技术发展为主线,梳理了舆论战的演变历程,即从口语舆论战、图文舆论战、电子舆论战到网络舆论战的嬗变。通过对舆论战概念的历史考察、舆论战与宣传心理战的概念辨析,明确了舆论战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技术进步对舆论和舆论战的影响,概要介绍了各舆论战形态的作战样式。以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为依据分析了各种舆论战形态的特点和地位。揭示出舆论战技术手段与舆论战存在着螺旋互动的关系,一是技术进步促进了舆论战形态的嬗变,舆论战的作用、地位日益彰显;二是舆论战需求以直接牵引或间接牵引的方式促进了技术手段的进步。二者相互促进,使得舆论战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和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刘建国,余英茂[4](2000)在《中国“速得”孤军鏖战“多国部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狭路相逢勇者胜 |
| 第一次战役:1950年10月—1950年11月 |
| 温井,抗美援朝第一战 |
| 云山,美军王牌师的首败 |
| 最寒冷的冬天 |
| 第二次战役:1950年11月—1950年12月 |
| 三所里,最可爱的人—三十八军万岁! |
| 冰血长津湖—美军北极熊团的覆灭 |
| 巧过临津江 |
| 第三次战役:1950年12月—1951年1月 |
| 红旗漫卷汉城 |
| 步兵打垮了重坦克 |
| 浴血三八线:横城反击 |
| 第四次战役:1951年1月—1951年4月 |
| 雪马里:再歼英国双徽部队 |
| 第五次战役:1951年4月—1951年6月 |
| TIPS |
| TIPS |
| TIPS |
| TIPS |
| TIPS |
| TIPS |
| TIPS |
| TIPS |
| TIPS |
| TIPS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正文 |
| 1 威廉·米切尔简介 |
| 2 威廉·米切尔的军事思想 |
| 2.1 认为飞机用于战争,彻底改变了战争面貌,使其从平面变成立体的了 |
| 2.2 预见到空中力量将在未来的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提出了“空权论” |
| 2.3 提出了“空中国防论”,并主张建立一支独立的空军 |
| 2.4 提出了战略轰炸的思想 |
| 2.5 系统地论述了空军的战术 |
| 2.6 阐述了美国空军在世界上的作用 |
| 2.7 提出了一系列有远见的空军战略思想 |
| 2.8 提出要加强军事航空后备力量建设,认为航空事业应坚持军用和民用兼顾的原则 |
| 2.9 重视空军人员的教育和培养 |
| 3 威廉·米切尔在实战中显示的军事才华和为发展空军所做的工作 |
| 3.1 圣米耶尔战役和默兹·阿尔贡战役 |
| 3.2 威廉·米切尔为发展空军所做的工作 |
| 4 对威廉·米切尔军事思想的评价 |
| 4.1 威廉·米切尔的空军理论对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影响 |
| 4.2 威廉·米切尔空军理论中的缺陷 |
| 注释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 1.3.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 1.3.2 本文的创新点 |
| 1.4 本文的理论依据 |
| 1.4.1 宏观规律:媒介技术、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
| 1.4.2 微观规律1:拉斯韦尔“五W”模式 |
| 1.4.3 微观规律2:吉尔福特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
| 1.5 基本概念的界定 |
| 1.5.1 舆论战 |
| 1.5.2 舆论战概念的演变轨迹 |
| 1.5.3 舆论战与宣传心理战辨析 |
| 第二章 技术萌芽时期的口语舆论战 |
| 2.1 口语的战时舆论功能 |
| 2.1.1 口语舆论形成——舆论的发微 |
| 2.1.2 口语舆论战形成——舆论战萌芽 |
| 2.2 舌剑出鞘:口语舆论战的运用 |
| 2.2.1 游说列国 |
| 2.2.2 誓师集会 |
| 2.2.3 歌谣民谚 |
| 2.2.4 演讲说诵 |
| 2.3 口语舆论战的特点 |
| 2.3.1 主体运用的不自觉性 |
| 2.3.2 舆论手段的局限性 |
| 2.3.3 信息传输的艰难性 |
| 2.3.4 受众范围的狭窄性 |
| 2.3.5 舆论效果的有限性 |
| 2.4 口语舆论战的地位 |
| 2.4.1 战争的辅助战场 |
| 2.4.2 处于战术级地位 |
| 2.4.3 舆论战的初级阶段 |
| 第三章 图文技术与图文舆论战 |
| 3.1 图文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动因分析 |
| 3.1.1 地域性和大一统的需要 |
| 3.1.2 文艺复兴的推动 |
| 3.1.3 实践经验的总结 |
| 3.2 图文媒介的战时舆论功能 |
| 3.2.1 对战时信息传输与接收的影响 |
| 3.2.2 对战时舆论接受与控制的影响 |
| 3.3“ “笔剑合一”:图文舆论战的形式 |
| 3.3.1 韵文着述 |
| 3.3.2 檄文布告 |
| 3.3.3 传单 |
| 3.3.4 报纸 |
| 3.3.6 海报漫画 |
| 3.4 图文舆论战的特点 |
| 3.4.1 主体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运用 |
| 3.4.2 内容从单一到丰富的延伸 |
| 3.4.3 手段从简单到多样的拓展 |
| 3.4.4 对象从小众到大众的飞跃 |
| 3.4.5 效果从有限到成效的彰显 |
| 3.5 图文舆论战的地位 |
| 3.5.1 战争的次要战场 |
| 3.5.2 成为战役级手段 |
| 第四章 电子传播技术与电子舆论战 |
| 4.1 电子传播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动因分析 |
| 4.1.1 社会需要:危机控制 |
| 4.1.2 技术可能:理论先导 |
| 4.2 电子媒介的战时舆论功能 |
| 4.2.1 对战时信息传播与接收的影响 |
| 4.2.2 对战时舆论接受与控制的影响 |
| 4.3 电波角逐:电子舆论战的样式 |
| 4.3.1 按信息源是否公开分类 |
| 4.3.2 按技术的表现形式分类 |
| 4.3.3 从舆论战控制途径分类 |
| 4.4 电子舆论战的特点 |
| 4.4.1 主体控制专业性 |
| 4.4.2 宣传内容多元性 |
| 4.4.3 舆论手段多维性 |
| 4.4.4 受众范围广泛性 |
| 4.4.5 作战效果颠覆性 |
| 4.5 电子舆论战的地位 |
| 4.5.1 与武力战并列的“第二战场” |
| 4.5.2 舆论战上升为军事战略层次 |
| 第五章 网络技术与网络舆论战 |
| 5.1 网络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动因分析 |
| 5.1.1 二战军事的需求 |
| 5.1.2 “实验室冷战”的推动 |
| 5.1.3 理论上的保证 |
| 5.1.4 大科学背景下的产物 |
| 5.2 网络的战时舆论功能 |
| 5.2.1 对战时信息传播与接收的影响 |
| 5.2.2 对战时舆论接受与控制的影响 |
| 5.3 赛博鏖战:网络舆论战的样式 |
| 5.3.1 网络战场追踪 |
| 5.3.2 电子邮件攻心 |
| 5.3.3 网络黑客攻击 |
| 5.3.4 网络病毒破坏 |
| 5.3.5 声图合成技术 |
| 5.4 网络舆论战的特点 |
| 5.4.1 主体控制复杂性 |
| 5.4.2 宣传内容立体性 |
| 5.4.3 舆论手段整合性 |
| 5.4.4 舆论受众分众性 |
| 5.4.5 作战效果精确性 |
| 5.5 网络舆论战的地位 |
| 5.5.1 未来舆论战的主要战场 |
| 5.5.2 上升为国家安全战略层次 |
| 第六章 结论 |
| 6.1 舆论战技术历史变迁的总体特征 |
| 6.1.1 共生性 |
| 6.1.2 差异性 |
| 6.1.3 传承性 |
| 6.1.4 整合性 |
| 6.2 舆论战发展的总体趋势 |
| 6.2.1 复杂化 |
| 6.2.2 多元化 |
| 6.2.3 综合化 |
| 6.3 技术手段与舆论战的螺旋互动 |
| 6.3.1 技术进步——舆论战的内在驱动力 |
| 6.3.2 战争需求——技术进步的外在牵引力 |
| 6.3.3 走出决定论的窠臼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