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琦,李汉平,李晶晶,董黎明[1](2020)在《玉米酒精生产过程COD产污系数计算模型的建立》文中提出基于玉米酒精生产工艺流程,采用实测和物料衡算结合的方法,分析玉米酒精生产关联物料,并建立关联物质量平衡方程。实验测得绝干全玉米的COD负荷值为1 611 mg/g,在此基础上推导出玉米酒精生产工艺的COD产污系数与淀粉出酒率、玉米淀粉含量、胚芽收率、玉米油收率、杂醇油收率和干玉米酒糟收率的量化模型。采用国内行业相关参数值代入模型进行核算,并与《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和《清洁生产标准酒精制造业》(HJ 581—2010)中的相关系数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手册值在模型计算范围内;模型计算值略大于标准指标,与标准中一级COD产污指标基本一致。
闫辉[2](2019)在《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业甲醇中氧化物组分分析》文中提出本文将从工业甲醇概况出发,对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业甲醇里的氧化物组分进行分析与探究,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帮助和建议。
鲁静,谢一民,张娟,贺晓莹,王璇[3](2019)在《煤制甲醇副产物杂醇油的酯化醚化及其应用》文中认为煤制甲醇副产物杂醇油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具有强烈的剌鼻性臭味。为了利用该副产品,对神华宁煤集团下属企业煤制甲醇副产物杂醇油经过预处理的杂醇进行了强酸催化酯化和醚化研究,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测定杂醇油、混酯、混醚三者的发热量发现,酯化、醚化后的产品热值明显提高,可以作为优质的醇醚燃料或者燃油组分。
陈林,肖国生,顾欣,曲留柱,李迪,刘美丽[4](2018)在《红薯糯米酒发酵与贮存阶段品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了红薯糯米酒发酵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p H值及酒精度变化,以及不同条件下各贮存阶段红薯糯米酒各成分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发酵第3天为红薯糯米酒发酵关键时期;不同贮存条件下可溶性固形物、总酯、总酚含量变化不大,而酒精度、黄酮、维生素C含量随温度及果胶酶添加量的变化有明显差异,其中在贮存温度4℃,果胶酶添加量2%条件下,能保存红薯糯米酒品质和提高风味,降低杂醇油生成。抗氧化活性测定表明,随果胶酶添加量增加,贮存酿液抗氧化能力和总还原能力明显提高。
沈笑君,梁传程,谢广元,孟凡娜,李明明,王会平,单志强[5](2017)在《杂醇油制备煤泥浮选复合药剂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杂醇油的性质特点,以杂醇油、0#柴油为主要原料制备BM煤泥浮选复合药剂。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药剂最佳制备条件为:0#柴油与杂醇油质量配比为5∶1,乳化剂司班-80用量为杂醇油质量的5%,反应温度为60℃,时间为90 min。并用该BM复合药剂与常规浮选药剂做浮选对比试验,结果表明BM复合药剂最优用量为2.0 kg/t时,精煤产率比0#柴油用量2.0 kg/t时高0.41%,可燃体回收率高0.83%,浮选完善指标高1.31%。润湿热测定表明BM复合药剂与煤样作用较强,能够稳固吸附在煤粒表面。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知BM复合药剂在煤粒表面有机硫处以-S-S-形式吸附,BM复合药剂与煤粒的含氧官能团的极性基处吸附为化学吸附,复合药剂与煤粒表面能够形成氢键,有利于煤粒疏水性提高。
马冲[6](2017)在《红枣酒发酵过程中杂醇油变化规律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红枣的主产国,2015年红枣总产量达913.5万吨。市场上的红枣多以原枣为主进行销售,深加工产品较少。随着红枣生产量的逐年增加,致使较多的红枣剩余而腐烂、丢弃,造成了大量的浪费。红枣酒是以红枣为原料经酒精发酵而成的一种饮料,具有很好的营养价值及广阔的市场前景。但研究发现,红枣酒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杂醇油等有害物质,严重影响了红枣酒的品质及口感。为了工业化生产红枣酒时,控制和降低红枣酒中杂醇油的生成,提高红枣酒的品质。本论文采用新疆灰枣为原料,研究红枣酒发酵过程中提汁方式、可发酵性糖、S02添加量、主发酵温度、酵母菌种类、酵母菌添加量等关键因素对杂醇油变化规律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1.通过分析优化杂醇油的气相检测条件,得到了同时检测红枣酒中仲丁醇、正丙醇、正丁醇、异丁醇、异戊醇5种杂醇油的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通过用HP-INNO-WAX色谱柱分离红枣酒中杂醇油,利用FID检测器检测,使5种杂醇油被完全分开且不受其它杂质干扰。试验获得各杂醇油标准曲线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9)且线性范围满足红枣酒中杂醇油的检测,加标回收率结果在99.3-100.7%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RSD)结果在0.99-1.34%范围内。该检测方法耗时短、方便快捷、精密度高、准确性好,适用于红枣发酵酒中杂醇油含量的检测。2.采用酶解和热水两种提汁方式进行提取红枣汁,结果表明;采用酶解提汁技术发酵的红枣酒比热水提汁的更易产生杂醇油,前者发酵的红枣酒中正丙醇、异丁醇、异戊醇较后者分别增加了 28.9%、22.6%、23.2%。在两种提汁方式下,正丙醇、异丁醇、异戊醇的变化规律均是先增加后缓慢降低,且都在第7d到达峰值。经酶解提汁和热水提汁的红枣酒中杂醇油总量分别达1.262g/L、1.070g/L。3.将提取的可溶性固形物(SSC)为10%的红枣汁分别添加蔗糖、葡萄糖和直接浓缩,使其SSC值均达20%后进行酒精发酵,结果发现:添加蔗糖和葡萄糖的红枣酒,在发酵过程中杂醇油总量的变化趋势均是先增加后降低稳定,两种处理杂醇油变化无显着性差异。但用浓缩汁发酵的红枣酒,其杂醇油含量远远低于添加葡萄糖和蔗糖。4.SO2添加量对红枣酒中杂醇油的生成有显着差异。随着S02浓度增加,红枣酒发酵产生的杂醇油逐渐减少,说明SO2有抑制杂醇油产生的作用。但SO2量过大,发酵的红枣酒酒精度较低,残糖量高,严重影响酒的品质。因此,需综合考虑来选取合适的SO2添加量。5.发酵温度是影响杂醇油形成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实验发现:在相同发酵时间下,3种杂醇油均随着发酵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相同发酵期间内(11d),低温下发酵的红枣酒中杂醇油一直处于缓慢升高的状态,而随着发酵温度的上升,各杂醇油的变化趋势都是先升高再降低,下降幅度随温度的上升而逐渐增大。6.采用FX10、DV10、EC118、RC212、安琪活性酵母5种酵母菌对红枣汁进行酒精发酵,结果发现:经安琪活性酵母酿造的红枣酒中3种杂醇油含量远远大于另外4种酵母酿造的红枣酒,含量达0.680g/L,远远小于国家标准规定的2g/L。但采用安琪活性酵母菌酿造的红枣酒酒精度高于其它4种酵母酿造的红枣酒,达9.61%。因此选用安琪活性酵母菌为红枣酒的酿酒酵母。7.以安琪活性酵母酿造红枣酒,随着酵母加入量的增加,各杂醇油变化趋势都是先升高再降低,均在加入量为0.5g/L时到达最大值,正丙醇、异丁醇、异戊醇最大含量分别为 0.035g/L、0.127g/L、0.879g/L。8.试验研究发现,红枣酒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杂醇油中异戊醇含量最高,占杂醇油总量的80%以上。各影响因素中酵母菌不同不仅影响杂醇油的生成量且改变了各杂醇油在总量中所占的比例。
李杰,常素萍[7](2017)在《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业甲醇中氧化物组分》文中认为建立了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业甲醇中氧化物含量的方法,根据实际样品中氧化物种类,以甲醇为溶剂,配制标准溶液,通过Stabilwax色谱柱进行组分分离,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用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分析,采用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法能达到将各组分较好分离的效果。选取有代表性的氧化物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加标回收率在96.87%98.97%,精密度小于2.11%,该法可用于工业甲醇中主要氧化物组分含量的快速测定。
沈笑君,梁传程,谢广元,孟凡娜,李明明,王会平,单志强[8](2016)在《BM煤泥浮选复合药剂的制备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杂醇油、0#柴油为原料制备了BM煤泥浮选复合药剂。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药剂制备条件,并用BM复合药剂与常规浮选药剂做浮选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药剂最佳制备条件为0#柴油与杂醇油配比为5∶1,乳化剂司班-80用量为杂醇油质量的5%,反应温度为60℃,时间为90 min;BM复合药剂最优用量为2.0 kg/t,比同样用量的0#柴油的精煤产率高0.41%,可燃体回收率高0.83%,浮选完善指标高1.31%,说明BM煤泥浮选复合药剂具有较好的浮选效果,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沈笑君,梁传程,孟凡娜,李明明,王会平,单志强[9](2016)在《利用杂醇油制备BM煤泥浮选复合药剂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以杂醇油、0#柴油为主要原料制备BM煤泥浮选复合药剂。通过正交实验确定药剂最佳制备条件,BM煤泥浮选复合药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0#柴油与杂醇油质量配比为5:1,乳化剂司班-80用量为杂醇油质量的5%,反应温度为60℃,时间为90 min。并用制备的BM煤泥浮选复合药剂对不同煤样进行浮选效果比较,结果显示BM煤泥浮选复合药剂浮选效果良好,总体能达到与0#柴油、仲辛醇药剂组合相当的效果。
梁传程,沈笑君[10](2015)在《BM煤泥浮选复合药剂的制备及其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杂醇油、0#柴油为主要原料制备BM煤泥浮选复合药剂。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药剂最佳制备条件为:0#柴油与杂醇油配比为5:1,乳化剂司班-80用量为杂醇油质量的5%,反应温度为60℃,时间为90min。并用该BM复合药剂与常规浮选药剂做浮选对比试验,结果表明BM复合药剂最优用量为2.0 kg/t时,精煤产率比0#柴油用量2.0 kg/t时高0.41%,可燃体回收率高0.83%,浮选完善指标高1.31%,说明BM煤泥浮选复合药剂具有较好的浮选效果。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实验部分 |
| 1.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 1.2 样品预处理 |
| 1.3 实验方法 |
| 1.4 实验结果 |
| 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 3 模型的对比验证 |
| 4 结论 |
| 一、 引言 |
| 二、 工业甲醇概况 |
| 三、 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业甲醇里的氧化物组分 |
| (一) 气相色谱法 |
| 1. 气相色谱法概况 |
| 2. 气相色谱法原理 |
| (二) 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业甲醇中氧化物的主要策略 |
| 1. 研究背景 |
| 2. 测定方法 |
| 3. 色谱分析与质谱定性 |
| 4. 测试结果 |
| 5. 精密度 |
| 四、 结语 |
| 1 实验部分 |
| 1.1 实验材料 |
| 1.2 杂醇油的组成 |
| 1.3 混酯的制备 |
| 1.4 混醚的制备 |
| 1.5 热值测量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混酯制备 |
| 2.1.1 反应温度对酯收率的影响 |
| 2.1.2 反应时间对收率的影响 |
| 2.1.3 酸醇配比对收率的影响 |
| 2.1.4 催化剂用量对收率的影响 |
| 2.2 热值测量 |
| 3 结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与试剂 |
| 1.2 仪器与设备 |
| 1.3 实验方法 |
| 1.3.1 红薯糯米酒生产工艺流程 |
| 1.3.2 红薯糯米酒感官评定方法 |
| 1.3.3 可溶性固形物测定 |
| 1.3.4 红薯糯米酒酒精度测定 |
| 1.3.5 维生素C测定 |
| 1.3.6 总酯测定 |
| 1.3.7 黄酮测定 |
| 1.3.8 总酚测定 |
| 1.3.9 红薯糯米酒抗氧化活性测定 |
| 1.3.1 0 甲醇和异戊醇测定 |
| 1.3.1 1 甲醇和异戊醇混标溶液的配制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发酵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p H值及酒精度变化 |
| 2.2 不同贮存条件下红薯糯米酒各成分差异以及感官评价 |
| 2.3 不同贮存条件下红薯糯米酒总还原能力和抗氧化性分析 |
| 3 结论 |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1.1 药剂与原料 |
| 1.2 试验煤样 |
| 1.3 试验方法 |
| 2 结果分析 |
| 2.1 BM浮选药剂较佳制备条件的确定 |
| 2.2 浮选对比试验 |
| 2.3 润湿热测定分析 |
| 2.4 红外吸收光谱测定分析 |
| 3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文献综述 |
| 1.1 红枣概况 |
| 1.2 红枣及红枣酒加工现状 |
| 1.3 影响红枣酒品质的成分研究 |
| 1.4 杂醇油概况及其形成机理 |
| 1.5 杂醇油的检测方法研究 |
| 1.6 发酵因素影响杂醇油生成的研究进展 |
| 1.7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 1.7.1 研究内容 |
| 1.7.2 研究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 2.2 仪器与设备 |
| 2.3 试验内容与方法 |
| 2.3.1 红枣酒生产工艺路线和操作要点 |
| 2.3.2 主要指标的测定方法 |
| 2.3.3 红枣酒中杂醇油的气相色谱方法建立 |
| 2.3.4 提汁方式对红枣酒发酵过程中杂醇油变化的影响 |
| 2.3.5 可发酵性糖种类对红枣酒发酵过程中杂醇油变化的影响 |
| 2.3.6 SO_2添加量对红枣酒发酵过程中杂醇油变化的影响 |
| 2.3.7 发酵温度对红枣酒发酵过程中杂醇油变化的影响 |
| 2.3.8 发酵菌种对红枣酒发酵过程中杂醇油变化的影响 |
| 2.3.9 酵母添加量对红枣酒发酵过程中杂醇油变化的影响 |
| 2.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红枣酒中杂醇油的气相色谱方法建立 |
| 3.1.1 色谱柱的选择 |
| 3.1.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 3.1.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 3.1.4 方法精密度的测定 |
| 3.1.5 回收率的测定 |
| 3.2 提汁方式对红枣酒发酵过程中杂醇油变化的影响 |
| 3.3 可发酵性糖对红枣酒发酵过程中杂醇油变化的影响 |
| 3.4 SO_2添加量对红枣酒发酵过程中杂醇油变化的影响 |
| 3.5 主发酵温度对红枣酒发酵过程中杂醇油变化的影响 |
| 3.6 酵母菌种对红枣酒发酵过程中杂醇油变化的影响 |
| 3.7 酵母接种量对红枣酒发酵过程中杂醇油变化的影响 |
| 4 结论与展望 |
| 4.1 结论 |
| 4.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 引言 |
| 1实验 |
| 1.1仪器与试剂 |
| 1.2标准溶液制备和实际样品的采取 |
| 1.3质谱定性条件 |
| 1.4色谱分析条件 |
| 1.5实验过程 |
| 2结果与讨论 |
| 2.1测定结果 |
| 2.2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及检出限 |
| 2.3加标回收率实验及精密度 |
| 2.4杂醇油实际样品测试 |
| 3结论 |
| 1 试验 |
| 1.1 试验设备与试剂 |
| 1.2 试验煤样 |
| 1.3 试验方案 |
| 1.3.1 复合药剂制备试验 |
| 1.3.2 浮选试验 |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2.1 BM煤泥浮复合选药剂最佳条件 |
| 2.2 浮选对比试验 |
| 3 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