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种衣处理对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物质转化的影响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种衣剂处理对水稻种子发芽过程中物质转化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武庆[1](2021)在《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对水稻抗虫性及褐飞虱取食行为和生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半翅目、飞虱科(Hemiptera:Delphacidae)具有繁殖速度快、生命周期短以及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主要栖息于水稻茎秆刺吸汁液,造成植株生长缓慢、分蘖延迟、产量下降,严重时可导致叶片干枯、植株死亡,是我国和许多亚洲国家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三氟苯嘧啶是杜邦公司研发的新型介离子类杀虫剂,具有高效、持效、用量少和对环境友好等特点,主要用于防治稻飞虱等害虫。有研究表明三氟苯嘧啶作为水稻种衣剂可以长效防治褐飞虱种群,但其长效作用机理尚不清楚。本文研究了 4种不同浓度22.5(低)、45.0(中)、67.5(中高)和90.0 g a.i./ha(高)的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对室内和田间水稻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及对褐飞虱取食行为、生殖与田间种群的影响,进一步阐明三氟苯嘧啶作为种衣剂对褐飞虱具有长效防治的作用机理,为褐飞虱的防治提供新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对室内水稻生理生化及褐飞虱取食行为和生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与对照相比,水稻发芽率和出苗率无显着差异。水稻茎秆内三氟苯嘧啶残留量分析表明,水稻播种后71d~115d,水稻茎秆内残留量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大约0.04 mg.kg-1)。稻谷内三氟苯嘧啶残留量大约为0.015 mg.kg-1,显着低于残留标准1.0 mg.kg-1。4种不同浓度的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显着影响水稻茎秆内与褐飞虱抗性有关的抗性物质及蔗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与对照相比,4种浓度的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后水稻茎秆内草酸含量增加了 69%~267%,类黄酮含量增加了 63%~434%;中浓度及以上浓度的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后水稻茎秆内总酚含量提高了 79%~159%,胼胝质含量上升139%~301%;4种浓度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后水稻茎秆内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了 33%~71%。然而,中浓度及以上浓度的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后水稻茎秆内蔗糖含量增加了 85%~275%。褐飞虱取食选择性数据分析表明,褐飞虱更倾向于取食未处理的水稻。刺探电位技术(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分析4种不同浓度的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对褐飞虱雌虫取食行为的影响,与对照相比,中浓度及以上浓度的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后褐飞虱雌虫非刺探时间(np波持续时间)增加了 56%~80%,刺探次数(N1波出现次数)减少了 20%~44%,韧皮部取食时间(N4波持续时间)减少了 24%~71%,N4波出现次数减少了 27%~60%。与对照相比,中高浓度和高浓度的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后导致褐飞虱因取食受阻使其蜜露排泄量减少了 19%~23%,中浓度及以上浓度的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后导致褐飞虱雌成虫脂肪体和卵巢可溶性蛋白分别减少了 38%~71%和21%~44%,保幼激素滴度降低了 14%~29%,蜕皮激素滴度降低了 16%~37%,Vg表达量下降了 46%~62%(中浓度处理除外),JHAMT表达量下降了 23%~54%。与对照相比,中高浓度和高浓度的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后,褐飞虱雌成虫产卵量减少了 61%~68%,产卵历期缩短了 53%~62%,雌成虫寿命减少了 51%~63%,卵孵化率下降了 51%~61%;中浓度及以上浓度的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后子代数量与对照相比减少了 22%~88%。Western blot分析表明,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抑制褐飞虱雌虫脂肪体内Vg蛋白的合成。卵巢免疫荧光分析表明,褐飞虱取食中浓度及以上浓度的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的水稻后显着影响了褐飞虱雌虫卵巢的发育、卵的成熟和卵巢小管对Vg吸收。(2)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对田间水稻生理生化及褐飞虱取食行为和田间种群的影响水稻茎秆内三氟苯嘧啶残留量分析表明,田间水稻播种后82d~130d,水稻茎秆内残留量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大约0.03 mg.kg-1)。4种不同浓度的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影响了田间水稻茎秆内与褐飞虱抗性有关次生代谢物及蔗糖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4种不同浓度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水稻后,与对照相比,播种后60d水稻茎秆内草酸含量升高了 36%~174%,类黄酮含量升高了 58%~290%,总酚含量升高了 89%~262%,胼胝质含量上升了 89%~256%,游离氨基酸含量减少了 23%~69%,蔗糖含量升高了 37%~343%;播种后90d水稻茎秆内草酸含量升高了 37%~185%,类黄酮含量升高了 82%~264%,总酚含量增加了 82%~264%,胼胝质含量增加了 61%~230%,游离氨基酸含量减少了 21%~68%,蔗糖含量升高了 29%~288%。二因素分析表明,4种浓度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后60d和90d水稻体内次生代谢物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无显着性差异。水稻茎秆蔗糖浓度与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浓度因素和处理天数因素上均有显着差异,且处理浓度和处理天数存在显着的互作效应。EPG数据分析表明,与对照相比,4种浓度的三氟苯嘧啶拌种后,褐飞虱雌虫非刺探时间(np波持续时间)增加了 66%~198%,刺探次数(N1波出现次数)减少了37%~62%,韧皮部取食时间(N4波持续时间)减少了 24%~71%,N4波出现次数减少了 3 4%~49%(低浓度处理除外)。田间褐飞虱百丛虫口数调查结果表明,4种不同浓度的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后,2017年水稻播种后56 d~133 d,机插秧田间褐飞虱防治效果达80%以上,2018年水稻播种后56d~119d,机插秧田间褐飞虱防治效果达93%以上,2019年水稻播种后62 d~110 d,机插秧田间褐飞虱防治效果达83%以上,2020年水稻播种后61 d~130 d,机插秧田间褐飞虱防治效果达93%以上。综上所述,我们推测三氟苯嘧啶作为种衣剂对褐飞虱具有长效防治的原因可能是三氟苯嘧啶毒性与水稻体内的次生代谢物质变化的协同作用。首先,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后,水稻生长前期茎秆内三氟苯嘧啶残留量高于稻飞虱的亚致死剂量,对稻飞虱产生一定的毒害作用,从而可以有效控制稻飞虱种群;其次,后期水稻体内的三氟苯嘧啶的残留量低于稻飞虱亚致死剂量,可能由于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改变了水稻茎秆内与稻飞虱抗性相关的次生代谢物含量,从而抑制稻飞虱的取食行为及影响稻飞虱体内的生化参数和生殖参数,降低稻飞虱生殖,导致田间稻飞虱种群数量减少。

朱雪峰[2](2020)在《藜麦种子内生菌及微生物种衣剂对其增产效应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藜麦为一年生双子叶植物,原产于南美洲高原地区,具有很强的耐盐碱、耐旱和抗霜冻等特性。藜麦含有多种抗氧化酚酸类化合物,而且藜麦含有皂苷类化合物。由于藜麦这些得天独厚的特性,与藜麦相关的国际交流日趋频繁。在我国的大多数地区都有引种栽培,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种逐渐丰富。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通过藜麦种子内生菌分离,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藜麦种子内生菌生防潜力菌株,再通过分子生物学鉴定出生防菌株的种类;将微生物种衣剂应用于藜麦生产,用微生物种衣剂对藜麦种子包衣后,通过室内发芽试验,测定藜麦种子的发芽情况,评估微生物种衣剂能否促进种子发芽,对藜麦种子发芽是否安全;再通过藜麦盆栽试验,评估微生物种衣剂对藜麦植株形态指标以及藜麦生理生化的影响;再将微生物种衣剂应用于大田试验,在田间评估微生物种衣剂对藜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从藜麦种子内生菌中筛选出10株细菌和2株真菌具有生防潜力,其中B2对小麦赤霉病菌拮抗效果最好;B32和B51对小麦纹枯病菌有拮抗效果最好;B2对小麦根腐病菌也有拮抗效果;B3对藜麦菌核病菌拮抗效果最好。真菌F16对小麦赤霉病菌、小麦纹枯病菌和小麦根腐病菌有抑制作用;F17对所选的4株靶标菌都有抑制作用。后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可知:10株细菌均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菌株,其中B2、B15、B18、B32、B43、B47和B51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3为沙福芽孢杆菌(B.safensis),B4为短小芽孢杆菌(B.pumilus),B26为嗜气芽孢杆菌(B.aerophilus);2株真菌F16为六出花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stroemeriae),F17为狭卵链格孢菌(A.angustiovoidea)。2.种衣剂可以提高藜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说明微生物种衣剂可以提高藜麦种子活力,促进萌发,能够促进发芽后胚根和胚轴的生长;就种衣剂成分而言,含有微生物菌剂的种衣剂,对藜麦种子的萌发和后期根茎的生长有显着的促进效果。含有菌剂PPFM种衣剂对藜麦种子的萌发,胚根和胚轴的生长尤为显着,其次是含菌剂菌剂木霉,菌剂青霉相对较差。3.种衣剂可提高藜麦苗期株高和单株鲜重,使藜麦叶片中POD、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说明微生物种衣剂能够促进藜麦植株的生长,提高了植株的抗逆性。含有木霉菌剂的种衣剂效果最明显,其次是含有PPFM菌剂的种衣剂,含有青霉菌剂的效果较差。4.微生物种衣剂可以提高藜麦的田间出苗率,促进藜麦的植株的生长,使藜麦增高变粗、鲜重的增加。通过测定产量发现,含有木霉菌剂的种衣剂增产效果最好,优木和Q木增产率分别为29.46%和31.58%,含有PPFM菌剂的种衣剂次之,优PPFM和QPPFM的增产率分别为21.91%和20.50%,含有青霉菌剂的种衣剂增产效果没有其他两种菌剂的效果明显,优青和Q青的增产率分别为2.99%和2.32%。就微生物种衣剂成分而言,含有木霉菌剂的种衣剂效果最明显,其次是含有PPFM菌剂的种衣剂,含有青霉菌剂的效果较差。微生物种衣剂对藜麦的发芽出苗,以及藜麦后期的生长发育有益无害,而且环保,可以放心使用。

王慰亲[3](2019)在《种子引发促进直播早稻低温胁迫下萌发出苗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华中地区双季稻双直播模式中,直播早稻播种后易遭受低温胁迫而导致种子发芽、出苗率低,出苗困难的问题严重限制了该模式的进一步推广。种子处理技术是指在播种前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种子,从而提高种子萌发性能和抗逆性的一种技术。评价和筛选不同种子处理技术在直播早稻中的应用效果,并探索其调控机理,对于保障直播早稻的“一播全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考察了两种引发处理、两种包衣处理和四种包衣+引发处理组合对低温胁迫下直播早稻萌发出苗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并筛选出了作用效果较好的两种引发处理,分别为硒引发和水杨酸引发。通过测定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的α-淀粉酶活和可溶性糖含量,不同类型α-淀粉酶基因表达量,赤霉素和脱落酸代谢基因相对表达量,GA3和ABA的含量,呼吸速率,ATP含量和呼吸代谢酶活,对两种引发处理促进低温胁迫下水稻种子早生快发的机理进行了探索。最后,结合华中地区大面积使用的早稻品种,在大田条件下进一步评价了引发处理对直播早稻萌发出苗、幼苗生长、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直播早稻播种后遭遇了严重的低温胁迫,其播种后1-10天的土壤白天平均温度为18.8℃,夜间平均温度为12.7℃,最低温度仅6.3℃。低温胁迫显着抑制了水稻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使直播早稻的发芽率下降了17.7%,使水稻幼苗的根长、芽长、单根重和单芽重降低了82.6%-92.2%。硒引发和水杨酸引发显着促进了低温胁迫下直播早稻的萌发出苗,且硒和水杨酸引发对直播早稻萌发出苗的提升效果相当。两种包衣处理对直播早稻萌发出苗的提升效果不理想,其可能的原因是包衣剂的疏水性成分抑制了种子的吸涨吸水过程。四种包衣+引发处理组合虽然显着促进了低温胁迫下直播早稻的早生快发,但是其作用效果与硒引发和水杨酸引发相比并无显着差异。2.低温胁迫下引发处理显着增加了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的α-淀粉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同时,引发处理使受赤霉素调控的α-淀粉酶基因OsRamy1A、OsRamy3B基因分别上调表达了6.7倍和7.1倍。进一步研究发现,和未处理相比,引发处理显着上调了赤霉素合成基因OsGA3ox1和OsGA20ox1的相对表达量,使种子中的GA3含量增加了86.8%-149.7%。此外,引发处理下调了脱落酸(ABA)合成基因OsNCED1的表达,使种子中的ABA含量下降了51.5%-57.0%。表明低温胁迫下引发处理可能是通过改变种子中GA/ABA的代谢平衡,并诱导相应α-淀粉酶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了淀粉代谢,加速了种子的萌发。3.低温胁迫下,引发处理显着促进了种子萌发过程的呼吸代谢,使呼吸速率增加了76.5%-191.2%,使ATP含量增加了62.1%-63.0%。进一步研究发现,引发处理显着增加了低温胁迫下水稻种子中糖酵解途径的丙酮酸激酶(PK)、己糖激酶(HK)和磷酸果糖激酶(PFK)和三羧酸循环中苹果酸脱氢酶(MDH)的活性。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水稻胚细胞的结构发现,低温胁迫下硒引发和水杨酸引发种子胚细胞的线粒体数量多,结构完整。表明低温胁迫下,引发处理对直播早稻呼吸代谢的提升可能与提高糖酵解与TCA循环关键代谢酶活性,并加速线粒体和细胞器的提前修复和再合成有关。4.大田条件下,引发处理均显着提升了直播早稻的发芽率,促进了幼苗的生长。硒引发和水杨酸引发的作用效果相当,引发处理间无显着性差异。但是本研究选用的引发处理促进杂交稻品种萌发出苗的效果要优于常规稻品种。最终,引发处理增加了直播早稻的产量,其产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增加。以上结果表明,硒引发和水杨酸引发在不同种子处理和处理组合间表现最优。引发处理能显着促进低温胁迫下直播早稻的早生快发、促进幼苗的生长,并最终增加了直播早稻的产量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引发处理对低温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出苗的调控作用是通过促进淀粉代谢、呼吸代谢和调控激素代谢水平来实现的。

由晓晴[4](2019)在《白菜种子前处理技术及花粉贮藏条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种子老化即指种子活力在自然条件下逐渐衰退的过程,其发生和发展会严重影响种子品质,从而对后续作物产量及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研究表明,将种子进行一系列前处理可以有效提高种子活力,最终促进作物高品质产出。种子前处理技术包括物理、化学、种子包衣等方法。为了研究如何有效提高老化白菜种子的萌发活力,现以“东白一号”老化白菜种子为试验材料,选取种子前处理技术中物理、化学共9种方法,采用单因素处理方法确定正交试验的范围,再以L934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白菜种子进行处理,同时测定萌发过程中种子各项发芽指标,通过极差分析(即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以上数据及指标,确定各影响因素主次顺序,筛选出种子萌发活力指数提高的最佳组合条件。以各处理方法中的最佳组合处理条件对白菜种子进行处理,进一步测定种子活力提高后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探究不同方法对种子活力提高的机制。同时试验将“东白一号”白菜花粉贮藏于不同温度条件下,根据花粉活力大小及活力保持时间来明确花粉贮藏的最佳温度条件。(1)采用不同物理方法(磁场及高压静电场)和化学方法(包括聚乙二醇-PEG、甘露醇、赤霉素-GA、6-BA、抗氧化剂-AsA、CaCl2、KH2PO4)对老化白菜种子进行单因素处理及正交试验处理。试验结果表明9种处理方法均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老化白菜种子活力。进一步的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说明,不同方法处理后所得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及活力指数其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存在差异。(2)根据正交试验结果,分别获得9种处理方式下的最佳处理条件组合,在这些条件下分别对种子进行处理,分析种子活力指标并进行对比,最终得到种子活力提高的最佳处理方式为物理方法中的磁场处理,其次是高压静电场处理和高分子渗透剂PEG处理,植物生长激素6-BA处理效果最差。(3)不同处理方法提高种子活力后,对其生理生化指标也会产生不同影响。本试验表明经9种方法处理后的老化白菜种子在萌发过程中,与代谢活动紧密相关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升高;膜脂过氧化作用最终产物MDA的含量下降;抗氧化酶系统中的POD、SOD、CAT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4)将主要活性成分杀菌剂80%戊唑醇、90%恶毒灵分别与杀虫剂70%吡虫啉以试验设定的不同比例进行混合,加入匹配比例的非活性成分,配制成6种不同配方种衣剂,另取2种市售种衣剂共8种配方种衣剂对白菜种子进行包衣处理。结果表明该8种种衣剂均能够不同程度的抑制菌落的生长,其中以80%戊唑醇和70%吡虫啉1:1混合配比的配方3的抑菌效果最佳,总体抑菌效果优于其他种衣剂。在种子活力提高方面,市售种衣剂的处理结果明显较配方种衣剂更好。综合抑菌效果及种子活力提高情况,确定种衣剂最佳配方为以80%戊唑醇与70%吡虫啉1:1混合配制的配方3。(5)为了探究保持白菜花粉活力的最佳贮藏温度,试验设置3个不同温度(对照25℃、-20℃及4℃)对白菜花粉进行贮藏。结果表明,在贮藏温度-20℃和4℃下,白菜花粉活力保持时间相比于对照组25℃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其中当贮藏温度为4℃时,白菜花粉活力保持时间最长,达到对照的2.8倍。

钟长春[5](2019)在《复合生物种衣剂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及配比优化》文中提出本试验以春大豆品种川豆16为材料,以钼酸铵、辛硫磷、芽孢杆菌含量为变量,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试验设计配制种衣剂,种子包衣后分别进行室内实验和田间试验,研究了复合生物种衣剂对春大豆种子活力、农艺经济性状的影响,并初步筛选出适于大豆生产的复合种衣剂最佳配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未包衣种子(CK1)相比,包衣种子的发芽势可增加8.7%-13.0%,发芽率增加5.0%-8.8%,发芽指数可增加3.5%-12.5%,活力指数比对照增加显着,增幅可达12.6%-28.3%,发芽末期的形态指标也有较大优势。不同处理的种子SOD、POD、CAT活性有较大提高,其中CAT活性比对照差异极显着,MDA含量可降低5.8%-30.0%。表明用复合生物种衣剂处理大豆种子,可以避免种子活力的快速降低与种子贮藏物质的降解。(2)各处理种子田间出苗率比未包衣种子(CK1)增加5%-9.3%,幼苗干重最高增加20.3%,根冠比等形态指标也比对照有所提高。表明复合生物种衣剂能促进大豆种子出苗与调节幼苗的生长。种衣剂处理后,大豆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等关键农艺经济指标增加幅度大,实际产量比未包衣种子高5.0%-23.0%。(3)建立不同指标与变量的回归方程,并对回归方程进行显着性检验和相关性检验以及因素贡献分析。结果显示种衣剂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在萌发期和幼苗期,影响程度随时间的变化而递减。种子田间出苗受变量的影响最大,所以选择田间出苗率作为寻找最优配比的主要依据。(4)以钼酸铵、辛硫磷、芽孢杆菌含量为变量,田间出苗率为试验结果建立二次正交旋转回归方程模型,通过方差分析验证了可靠性。三因素中对结果影响大小顺序为辛硫磷(X2)>芽孢杆菌(X3)>钼酸铵(X1)。三者最优组合为:钼酸铵6.8g/100mL,辛硫磷5.0g/100mL,枯草芽孢杆菌5.0g/100mL,田间出苗率最大为77.3%。(5)最终得到适于大豆生产的生物复合种衣剂的最佳配比:钼酸铵6.8g/100mL,辛硫磷5.0g/100mL,枯草芽孢杆菌5.0g/100mL,聚乙烯醇4g/100mL、壳聚糖1.5g/100mL、山梨酸钾0.5 g/100mL、胭脂红0.6 g/100mL。

张亚妮[6](2019)在《达乌里胡枝子种衣剂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以“晋农1号”达乌里胡枝子种子作为包衣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粘着剂、保水剂对达乌里胡枝子种子活力的影响,筛选出适合达乌里胡枝子种子的最佳浓度处理;选择硅藻土和膨润土为包衣填充剂,研究不同比例填充剂配方的物理性状,筛选出最佳的填充剂配方;将最适浓度的粘着剂与根瘤菌调和在一起,分别采用拌种和丸粒化两种处理方式在达乌里胡枝子种子上接种根瘤菌。采用种子包衣机对达乌里胡枝子种子进行包衣和丸粒种子制作,通过培养皿和在盆栽试验进行测定,揭示了不同包衣处理对种子活力,农艺性状,植株生理生化机制和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种子的最佳包衣处理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1.通过对聚乙烯醇溶液作为粘着剂进行浓度筛选,使用成膜性、粘结性、水溶性和脱落率等物理性状和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等种子活力指标进行评定,选择出质量分数为4%的聚乙烯醇溶液有着良好的成膜性和粘结性,较低的水溶性和脱落率,它还可以提高种子活力和发芽特性,可以作为达乌里胡枝子种衣剂的粘着剂。通过对高吸水性树脂作为保水剂进行浓度筛选,使用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等种子活力指标进行评定,选择出浓度为5%的高吸水性树脂可以提高种子活力和发芽特性,可以作为达乌里胡枝子种衣剂的保水剂。以硅藻土和膨润土作为填充剂,使用脱落率和均匀度等指标进行评定,选择出膨润土与硅藻土按1:4的比例混合可以作为达乌里胡枝子种衣剂的填充。对达乌里胡枝子根瘤的生长曲线进行测定,选择出根瘤菌在培养2224h时最适用于达乌里胡枝子的接种。2.达乌里胡枝子种样在不同包衣处理后,仅药种比为1:1的丸粒化处理组提高了室内实验的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和温室盆栽试验的出苗率。根瘤菌拌种处理组和药种比为1:1、1:2的丸粒化处理组的株高提高了5.08%1.20%,地上生物量提高了27.94%41.18%,地下生物量提高了52.11%60.56%,结瘤率提高了41.18%121.56%。3.不同包衣处理组对达乌里胡枝子生理指标测定的影响:各包衣处理组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未包衣处理组相比升高,差异显着;各包衣处理组植株体内PO D、CAT、SOD活性增强,与未包衣处理组相比根瘤菌拌种处理组MDA含量升高,药种比为1:1和1:2的丸粒化包衣处理组MDA含量降低。4.不同包衣处理组对达乌里胡枝子根际土壤酶活性测定的影响:各包衣处理组根际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与未包衣处理组相比升高,脱氢酶活性降低。

曲芳[7](2019)在《基于唐冠螺壳体结构大豆种子包衣搅拌装置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种子包衣处理技术是种子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和提高种子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大农业时代,对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包衣处理后的大豆种子,可以保证籽粒大小的均匀性,有利于机械化播种;减少苗期患病几率,抵御田间病虫害侵蚀;促进种子幼苗茁壮生长,保证苗株整齐划一;对生态环境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近年来,种子加工产业和国内市场需求对种子包衣质量、包衣工艺和包衣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这推动了国产种子包衣设备机械结构的全面改革。为解决现有国产批次式大豆种子包衣搅拌装置存在的种子包衣不均匀、破碎率高、关键部件搅拌叶片粘黏磨损严重等问题,将利用仿生法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与利用离散单元法分析散粒体的搅拌机理二者结合,为大豆种子包衣搅拌装置设计了一种基于唐冠螺壳体结构的仿生搅拌叶片,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应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中心组合试验方法,对影响搅拌装置性能的结构与作业参数进行优化试验研究,并对安装仿生搅拌叶片的新型包衣搅拌装置处理后的大豆种子和安装平面搅拌叶片的现有包衣搅拌装置处理后的大豆种子,进行田间比较试验,得到两种包衣搅拌装置处理后的大豆种子发芽指标以及苗期植株性状特征,比较两种包衣搅拌装置的包衣效果,验证新型包衣搅拌装置较现有包衣搅拌装置在包衣质量上的优越性,为包衣设备关键技术研发提供技术理论支持,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针对大豆包衣机搅拌装置的特点,在假设基础上建立了包衣前、后大豆种子颗粒在搅拌装置内的运动模型,并对搅拌过程中的大豆种子颗粒进行了运动学分析和动力学分析。同时,利用Hertz和Mindlin-Deresiewicz理论对包衣前、后大豆种子颗粒与搅拌叶片接触过程中的法向力和切向力进行分析,得出搅拌过程中的法向力和切向力均与搅拌叶片平均曲率半径ρy有关,可以通过减小搅拌叶片平均曲率半径ρy,即用曲面搅拌叶片代替平面搅拌叶片的方法,来减小包衣前、后大豆颗粒和搅拌叶片接触过程中的法向力和切向力,进而减小大豆种子颗粒包衣过程中的损伤和破碎。(2)利用三维光学测量仪对唐冠螺壳体进行体表特征三维逆向扫描,获取唐冠螺壳体曲面分层切片数据和体表点云数据。扫描后共获得38054个点,1270条边,612个面,400001个网格三角形和1个实体。利用NX Imageware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曲面拟合,调整偏差至许用范围,并对坏点或拟合不理想的点重新进行数据采集,选取一个曲率变化较均匀,适用于制作仿生搅拌叶片的曲面结节,来构建搅拌叶片模型。再利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仿生搅拌叶片实体化模型,调整偏差后试制仿生搅拌叶片。(3)当转速为25 r/min,相位差为90°,旋转角为65°,总搅拌时间为9.2 s时,对安装仿生搅拌叶片和平面搅拌叶片的两种搅拌装置作离散元仿真对比分析,得出包衣后的大豆种子颗粒与仿生搅拌叶片碰撞后,沿多方向、多角度继续运动,并与其他大豆种子颗粒继续发生碰撞,完成颗粒间碰撞、搓擦、粘附种衣剂,增强了大豆种子包衣效果;包衣后的大豆颗粒与平面搅拌叶片碰撞后,只沿着与初速度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与其他大豆种子颗粒继续碰撞的几率较小。达到搅拌均匀状态以后,颗粒搅拌的均匀度由变差系数来评定,仿生搅拌叶片作用下变差系数为1.89%,平面搅拌叶片作用下变差系数为2.53%。仿生搅拌叶片搅拌作业时,变差系数更小,包衣后大豆颗粒在仿生搅拌叶片搅拌作用下,互相接触的颗粒数目间差异更小,搅拌均匀性更好。(4)在转速为25 r/min,相位差为90°,旋转角为65°,搅拌时间为9.2s时,分别利用安装仿生搅拌叶片的新型包衣搅拌装置和安装平面搅拌叶片的现有包衣搅拌装置作样机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现有包衣搅拌装置处理后的大豆种子,其包衣合格率为93.26%,包衣破碎率为0.089%;利用新型包衣搅拌装置处理后的大豆种子,其包衣合格率为95.07%,包衣破碎率为0.072%,满足种子包衣质量要求,且仿生搅拌叶片与平面搅拌叶片包衣效果相比,包衣合格率提高1.81%,包衣破碎率降低0.017%,验证了仿真结果的真实性与可行性。(5)以转速nj,相位差β和旋转角αj为试验因子,以包衣合格率和包衣破碎率为试验指标,选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中心组合试验,对影响搅拌装置性能的结构与作业参数进行试验研究,各参数对包衣合格率的影响大小依次为转速、相位差和旋转角;对包衣破碎率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旋转角、相位差和转速。在旋转角为65°,相位差为86°~93°,转速为26~32 r/min的参数组合条件下,大豆种子包衣搅拌装置可以实现包衣合格率≥95%,包衣破碎率≤0.1%的包衣要求。试验范围内影响多目标函数的参数优化组合为:相位差90°、旋转角65°、转速30 r/min,此时包衣合格率为95.47%,包衣破碎率为0.06%,属于包衣一等品,满足大豆种子包衣要求,且试验数值与优化数值对比可知,优化结果准确可信。(6)对平面搅拌叶片和仿生搅拌叶片作表面张力测量对比试验,得出平面搅拌叶片黏附功和临界表面张力较仿生搅拌叶片大,表明平面搅拌叶片表面更容易被种衣剂润湿,其表面的润湿性更好,更容易被种衣剂粘附。而仿生搅拌叶片不容易被种衣剂粘附,更适用于包衣搅拌作业。种衣剂在平面搅拌叶片上呈片状粘附,尤以靠近搅拌槽顶部,即喷洒种衣剂位置较近处,粘附程度较重;而种衣剂在仿生搅拌叶片上呈斑块状粘附,粘附位置靠近仿生搅拌叶片边缘位置,粘附程度较轻。仿生搅拌叶片利用唐冠螺这类海生贝类减粘的效应,可有效减少种衣剂对搅拌叶片表面的粘附。(7)以未包衣大豆种子为对照组ck,新型包衣搅拌装置处理后的大豆种子为处理1,现有包衣搅拌装置处理后的大豆种子为处理2,实施田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新型包衣搅拌装置处理较现有包衣搅拌装置处理在发芽指数、根鲜重、主根长上差异显着。在发芽指数上,处理1较对照组增长19.87%,处理2较对照组增长10.51%,处理1较处理2增长8.5%;在根鲜重指标上,处理1较对照组增长18.78%,处理2较对照组增长6.76%,处理1较处理2增长11.45%;在主根长指标上,处理1较对照组增长19.86%,处理2较对照组增长5.36%,处理1较处理2增长13.75%。且在发芽指数、根鲜重、主根长上,处理1、处理2与对照组在0.01水平上均差异显着,处理1和处理2在0.05水平上均差异显着。

李金鹏[8](2019)在《一种安全、高效水稻种衣剂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ae Cav)、恶苗病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 aphanidermatum)是引起水稻苗期病害的三种病原菌,可导致秧苗死亡、长势欠佳,发芽率下降等问题。种衣剂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同时达到提高种子发芽率、增强幼苗长势、减少种子使用量、增加产量与产品质量的目的。为研制高效、安全的水稻种衣剂,本论文从药剂室内毒力测定、复配配方筛选、剂型研制、药剂安全性及室内盆栽试验等4个方面进行研究。1.测定了吡唑醚菌酯、丙硫菌唑、啶酰菌胺、咯菌腈、嘧菌酯、叶菌唑、氰烯菌酯、稻瘟酰胺、噻呋酰胺、苯噻菌胺、螺环菌胺和环酰菌胺等12种杀菌单剂对水稻苗期3种主要病害恶苗病菌、稻瘟病菌和腐霉菌的室内毒力。本研究以甲氧基丙烯酸甲酯类广谱杀菌剂吡唑醚菌酯为主,以丙硫菌唑、啶酰菌胺、咯菌腈、嘧菌酯、叶菌唑、氰烯菌酯、稻瘟酰胺、噻呋酰胺、苯噻菌胺、螺环菌胺和环酰菌胺为筛选药剂,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水稻稻瘟病菌对对吡唑醚菌酯最为敏感,其EC50为0.022mg/L,其余依次是嘧菌酯(0.198mg/L)、叶菌唑(0.383mg/L);叶菌唑对水稻恶苗病菌的室内菌丝抑制作用最为明显,其EC50值为0.015mg/L,氰烯菌酯(0.139mg/L)和吡唑醚菌酯(2.834mg/L)的抑制效果较好;咯菌腈对腐霉病菌菌丝抑制效果作用明显,EC50值低于1mg/L的杀菌剂有吡唑醚菌酯(0.207mg/L)、氰烯菌酯(0.231mg/L)和叶菌唑(0.647mg/L)。综合药剂的田间试验效果与安全性,故筛选出吡唑醚菌酯和咯菌腈为防治水稻苗期三种病害(稻瘟病、腐霉病、恶苗病)药剂进行复配。2.通过Horsfall法,对吡唑醚菌酯·咯菌腈复配组合的增效作用进行分析评估。结果如下:吡唑醚菌酯与咯菌腈复配对水稻稻瘟病菌的增效值C均处于1及以上;其中在体积比7:3时达到最大,为1.28,呈抛物线性状。复配药剂对水稻恶苗病菌的增效结果表明,在7:3~4:6区间处C值均大于1.2,其余体积比的增效值均在1以上,呈现明显的增效作用。对腐霉病菌,各复配体积的增效值均呈递增趋势,6:4处增效C值达到最大为1.27,在7:3~5:5区间内,C值均在1.2以上。故本研究确定复配药剂体积比在7:3~5:5区间内,对三种水稻苗期病菌基本表现为增效作用。3.充分考虑田间防治效果、安全性和经济效益后,吡唑醚菌酯和咯菌腈选择以体积比7:3(质量比为1:1)进行复配。考虑到药剂间的配比、田间用量以及种衣剂常用剂量,暂定吡唑醚菌酯和咯菌腈的制剂浓度为20%。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筛选表面活性剂、增稠剂、成膜剂、分散剂、颜料等助剂的配比,最终确定种衣剂配方为:增稠剂为黄原胶0.15%、硅酸镁铝1.5%,分散剂木钠1.5%,表面活性剂为3%AR-812,成膜剂4%,颜料6%。4.参照种子室内安全性试验准则,对研制的20%吡唑醚菌酯·咯菌腈水悬浮剂种衣剂进行室内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经20%吡唑醚菌酯·咯菌腈水悬浮剂处理过的4种水稻类型共计6个水稻品种在药种质量比为1:100处的发芽率、根长、苗长、鲜重、干重、发芽势、活力指数七项生理指标数值高于或与接近于CK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黄放[9](2019)在《侧柏种衣剂成分筛选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种子包衣可以通过机械方法使药剂作用于种子,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提高种子发芽率、幼苗活力和抗逆性。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是我国北方地区的先锋造林树种,生态适应能力强,经济价值高。本研究以侧柏种子为试验材料,对壳聚糖(Chitosan,CS)-纳米二氧化钛(nano-Ti O2)复合成膜剂、赤霉素(GA3)、有机锗(Ge-132)和水杨酸(SA)进行筛选,研究单一成分和复合配方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包衣处理的种子发芽、幼苗形态、抗氧化酶活性、膜脂过氧化产物和渗透调节物质等指标,探索侧柏种衣剂最佳配方,并通过PEG模拟干旱条件验证种衣剂的实用性,以期为侧柏苗木的高效培育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基础。主要结论如下:(1)壳聚糖复合成膜剂配方为0.2%CS+0.06 g nano-Ti O2时,可显着提高侧柏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促进幼苗生长。(2)种衣剂各成分均显着改善种子萌发效果,GA3单独处理最佳浓度为50 mg L-1,Ge-132最佳浓度为5μmol L-1,SA最佳浓度为1.5 mmol·L-1。(3)将种衣剂成分进行正交试验后得到复配最佳组合:50 mg L-1GA3+2.0 mmol L-1SA+7.5μmol L-1 Ge-132,该组合显着提高了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4)在无干旱胁迫条件下,种衣剂最佳配方为成膜剂0.2%CS+0.06 g nano-Ti O2+50mg L-1 GA3+2.0 mmol L-1 SA+7.5μmol L-1 Ge-132,该复合包衣配方显着促进种子萌发,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在5%PEG模拟干旱条件下该复合包衣效果也是最佳,表现为发芽指标、幼苗生物量、抗氧化酶活性均显着提高,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和可溶性蛋白(SP)含量明显上升,丙二醛(MDA)含量降低。说明此配方为干旱条件下幼苗后期生长和各项生理活动的进行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可应用于侧柏育苗中。

谭海丽[10](2019)在《水稻种子包衣用耐水成膜剂ZY904的应用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水稻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水平最高、总产量最多的经济作物。水稻种子包衣技术已成为提高作物抗逆性和秧苗素质,标准化、精量化播种,防治农作物苗期病虫害的有效手段。然而,我国种子包衣技术较国外发展缓慢,种衣剂容易出现物理稳定性差、成膜时间长、缓释效果差、农药利用率低、包衣脱落率高、包衣均匀度差、高毒高残留、操作不安全、相对易产生包衣药害等问题,影响种子包衣技术推广和应用。成膜剂是水稻种衣剂非活性组分中最关键的部分,其性能对种衣剂的缓释性、稳定性、安全性、粘度具有决定性作用。应用于水田特殊环境使得种衣剂对成膜剂的成膜性能、耐水吸水性、透气透水性、包衣均匀性、粘牢性、长效控释性要求更严格,而目前适用于水稻种衣剂的成膜剂种类仍不足。本试验探究了种衣剂用成膜剂ZY904-1、ZY904-2、ZY904-3和ZY904-5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旨在筛选出能显着提高农药缓释性能的成膜剂及推荐包衣比例,为研发长效缓释性、高效低毒的水稻种衣剂提供组分参考。首先,从pH、稳定性、黏度、含固量、干燥膜柔韧性、成膜性、吸水耐水性等方面评价成膜剂物理化学性能;将成膜剂应用于种衣剂后,从成膜时间、初干粘牢性、包衣均匀度、包衣脱落率、稻种包衣室内安全性等方面评价其应用性能。本试验以杀菌剂嘧菌酯作为探究成膜剂缓释性能的指示药剂,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成膜剂包衣浸种后不同时间点嘧菌酯保持率变化,来评价添加成膜剂后对活性成分缓释性能的影响。通过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探究了成膜剂处理对斑马鱼的毒性。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理化学性能指标检测结果表明:成膜剂ZY904-1、ZY904-2、ZY904-3成膜性能良好,干燥膜浸于蒸馏水半小时后能均匀完整揭下,而ZY904-5成膜性差。含固量是反映成膜剂有效成分含量的重要指标,各成膜剂有效含量依次降低,分别为45.93%、31.46%、26.83%和6.26%。成膜剂ZY904-1、ZY904-2、ZY904-3干燥膜浸水72 h后,被水溶解的质量低,溶解度依次是21.36%、16.46%和17.56%。成膜剂ZY904-2黏度中等,干燥膜浸水后柔韧性好,且溶解度低,耐水吸水性良好。2.应用性能指标检测结果表明:成膜剂ZY904-1在0.5 g、1 g、2 g/100 g种子包衣处理后,与未包衣处理对照相比,发芽势降低率为6.08%、13.33%、15.02%。成膜剂ZY904-1在2 g/100 g种子包衣处理时,与对照相比发芽率降低率为3.87%,其他处理发芽率和发芽势无明显不良影响。成膜剂不同比例包衣后对水稻植株生长量指标(株高、根长、地上干重和地下干重)与未添加成膜剂处理和未包衣处理相比,无明显不良影响。成膜剂对水稻植株生长安全。成膜剂ZY904-1、ZY904-2、ZY904-3以0.25 g、0.5 g、1 g/100 g种子包衣处理后,包衣均匀度在95.2%-96.8%,包衣脱落率在1.5%-2.1%,初干粘牢性好,等级为++。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嘧菌酯保持率结果表明:成膜剂ZY904-1、ZY904-2、ZY904-3包衣后对嘧菌酯保持率较未添加成膜剂处理提高作用显着。成膜剂ZY904-2以0.5 g/100 g种子包衣浸种40 d后,嘧菌酯保持率比对照提高34.14%,延缓农药水中释放速度效果显着,表明其是耐水性能和缓释性能良好的成膜剂。4.综合物理化学性能和应用性能指标筛选出最佳成膜剂种类及推荐添加比例:成膜剂ZY904-2在0.5 g/100 g种子包衣时,包衣均匀度达95.7%,包衣脱落率为1.7%,与未包衣对照相比,发芽势和发芽率增长率为1.39%、2.82%,株高和根长提高0.52 cm、0.62 cm,地上干重和地下干重增重0.46 g、0.33 g。浸种40 d后嘧菌酯保持率仍能达到47.26%,药剂抗溶解和淋失能力显着提高,长效控释性好。最终推荐成膜剂ZY904-2添加比例为0.5 g/100 g种子,适用于性能优良的水稻种衣剂组分研发中。5.成膜剂对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成膜剂ZY904-1、ZY904-2、ZY904-3和ZY904-5对斑马鱼96 h急性毒性试验LC50达到上限有效浓度100.0 mg a.i./L,毒性等级为微毒;添加0.5 g成膜剂ZY904-2和ZY904-3的处理毒性等级属于低毒。成膜剂对斑马鱼毒性低,安全性高。

二、种衣剂处理对水稻种子发芽过程中物质转化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种衣剂处理对水稻种子发芽过程中物质转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对水稻抗虫性及褐飞虱取食行为和生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褐飞虱概述
        1.1 褐飞虱发生与危害
        1.2 化学农药对褐飞虱的影响
    2. 新烟碱类杀虫剂
        2.1 新烟碱类杀虫剂研究进展
        2.2 烟碱类种衣剂的作用原理
        2.3 三氟苯嘧啶的作用机理
    3. 种衣剂的发展及其应用现状
        3.1 种衣剂对种子发芽、生长的影响
        3.2 种衣剂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4. 农药处理对水稻的影响
        4.1 农药处理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4.2 农药处理对水稻次生代谢物的影响
        4.3 农药处理对水稻营养物质的影响
    5. 农药处理对昆虫的影响
        5.1 农药处理对昆虫取食的影响
        5.2 农药处理对昆虫激素的影响
        5.3 农药处理对昆虫生殖的影响
    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对室内水稻生理生化和褐飞虱取食行为及其生殖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三氟苯嘧啶种子处理
        1.3 发芽率和出苗率的检测
        1.4 水稻三氟苯嘧啶残留量的测定
        1.5 水稻生理生化测定
        1.6 褐飞虱取食行为的测定
        1.7 褐飞虱蜜露排泄量的测定
        1.8 褐飞虱取食选择性的测定
        1.9 褐飞虱生理生化测定
        1.10 荧光定量分析
        1.11 免疫荧光分析
        1.12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分析
        1.13 褐飞虱雌虫生殖参数和种群参数测定
        1.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对水稻发芽率、出苗率的影响
        2.2 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后水稻茎秆和稻谷中三氟苯嘧啶残留量动态变化
        2.3 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对室内水稻次生代谢物及营养物质的影响
        2.4 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对褐飞虱取食选择性和蜜露排泄量的影响
        2.5 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室内水稻对褐飞虱取食行为的影响
        2.6 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对褐飞虱可溶性蛋白质、激素和虫重的影响
        2.7 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对褐飞虱Vg合成与积累的影响
        2.8 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对褐飞虱生殖参数的影响
        2.9 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对褐飞虱种群(F1代)的影响
    3.讨论
第三章 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对田间水稻生理生化和褐飞虱取食行为及田间防效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田间三氟苯嘧啶种子处理及水稻田间种植
        1.2 田间三氟苯嘧啶拌种残留量测定
        1.3 田间水稻次生代谢物与营养物质测定
        1.4 褐飞虱取食行为测定
        1.5 田间褐飞虱百丛虫口数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时期田间水稻茎秆内三氟苯嘧啶残留量
        2.2 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对田间水稻次生代谢物和营养物质的影响
        2.5 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的田间水稻对褐飞虱雌成虫取食行为的影响
        2.6 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对褐飞虱防治效果的评价
    3. 讨论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藜麦种子内生菌及微生物种衣剂对其增产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藜麦栽培现状
    1.2 生防菌
        1.2.1 生防菌的作用机制
        1.2.2 生防菌的促生作用
    1.3 种衣剂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种衣剂研究现状
        1.3.2 国内种衣剂研究现状
    1.4 微生物种衣剂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
    1.7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藜麦种子内生菌分离与生防菌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方法
        2.1.3 生防菌的筛选
        2.1.4 有拮抗效果菌株鉴定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藜麦种子内生菌分离结果
        2.2.2 拮抗菌株的筛选结果
        2.2.3 拮抗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生物种衣剂对藜麦种子发芽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种衣剂处理对藜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生物种衣剂对藜麦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数据分析
        4.1.3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微生物种衣剂对藜麦形态指标的影响
        4.2.2 微生物种衣剂对藜麦生理生化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生物种衣剂对藜麦增产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微生物种衣剂对藜麦田间出苗的影响
        5.2.2 显穗期微生物种衣剂对藜麦生长的影响
        5.2.3 收获期微生物种衣剂对藜麦生长的影响
        5.2.4 微生物种衣剂对藜麦产量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种子引发促进直播早稻低温胁迫下萌发出苗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我国水稻生产的现状
    1.2 华中地区双季稻双直播模式中直播早稻的低温冷害问题
    1.3 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过程
        1.3.1 种子萌发过程中的淀粉代谢
        1.3.2 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呼吸代谢
        1.3.3 激素代谢对种子萌发的调控
        1.3.4 活性氧代谢对水稻种子萌发的调控
    1.4 萌芽期耐低温的短生育期水稻品种的选育和筛选
    1.5 种子处理技术
        1.5.1 种子包衣
        1.5.2 种子引发
        1.5.3 其它种子处理技术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不同种子处理对直播早稻萌发出苗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取样与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土壤温度动态
        2.3.2 出苗速度、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
    2.4 讨论
        2.4.1 低温对直播早稻萌发出苗的影响及华中地区直播早稻遭遇低温胁迫的风险评估
        2.4.2 低温胁迫下种子引发处理对直播早稻萌发出苗的促进作用
        2.4.3 包衣处理未能促进直播早稻早生快发的原因分析
        2.4.4 包衣+引发处理组合在直播早稻中的作用效果评价
    2.5 小结
3 低温胁迫下引发处理促进水稻种子萌发出苗的机理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计
        3.2.3 取样与测定
        3.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发芽动态、发芽属性和幼苗素质
        3.3.2 α-淀粉酶活和可溶性糖含量
        3.3.3 α-淀粉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3.3.4 赤霉素代谢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3.3.5 脱落酸代谢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3.3.6 GA_3和ABA的含量
        3.3.7 呼吸速率和ATP含量
        3.3.8 糖酵解及三羧酸循环关键代谢酶的酶活
        3.3.9 引发处理对种子萌发过程中胚细胞结构的影响
    3.4 讨论
        3.4.1 低温胁迫对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相关生理生化代谢的影响
        3.4.2 低温胁迫下引发处理对水稻种子淀粉代谢的影响
        3.4.3 低温胁迫下引发处理对水稻种子呼吸代谢的影响
        3.4.4 硒引发和水杨酸引发作用机理的差异及分析
    3.5 小结
4 引发处理对大田环境下直播早稻萌发芽出苗、幼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品种
        4.2.2 试验设计
        4.2.3 田间管理
        4.2.4 取样与样品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引发处理对大田环境下直播早稻萌发出苗的影响
        4.3.2 大田条件下引发处理对直播早稻幼苗生长的影响
    4.4 讨论
        4.4.1 大田条件下引发处理在直播早稻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4.4.2 引发处理在不同类型品种间的作用效果差异
    4.5 小结
5 结语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白菜种子前处理技术及花粉贮藏条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种子活力方面的研究进展
        1.2.2 种子活力提高的方法
        1.2.3 花粉活力的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试验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单因素试验处理
        2.2.2 正交试验处理
        2.2.3 种子发芽试验中的相关测定
        2.2.4 种子包衣处理
        2.2.5 白菜花粉活力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单因素处理结果
        3.1.1 高分子渗透剂处理
        3.1.2 生长激素处理
        3.1.3 抗氧化剂(AsA)处理
        3.1.4 无机盐处理
        3.1.5 磁场处理
        3.1.6 高压静电场处理
    3.2 正交试验处理结果
        3.2.1 高分子渗透剂处理
        3.2.2 生长激素处理
        3.2.3 抗氧化剂(AsA)处理
        3.2.4 无机盐处理
        3.2.5 磁场处理
        3.2.6 高压静电场处理
        3.2.7 种子活力提高方法的比较
    3.3 种子活力提高后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3.3.1 丙二醛(MDA)含量变化
        3.3.2 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3.3.3 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3.3.4 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变化
    3.4 种子包衣处理的相关研究结果
        3.4.1 不同种衣剂的抑菌效果
        3.4.2 不同种衣剂包衣对白菜种子活力的影响
    3.5 不同贮藏温度对白菜种子花粉活力的影响
4 讨论
    4.1 白菜种子活力提高方法的研究
        4.1.1 评价种子活力的指标
        4.1.2 不同处理方法对白菜种子活力提高的效果
    4.2 提高白菜种子活力的作用机理
    4.3 种衣剂配方的相关研究
    4.4 贮藏温度对花粉活力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复合生物种衣剂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及配比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种衣剂及其研究进展
        1.2.1 种衣剂
        1.2.2 国外种衣剂研发现状
        1.2.3 我国种衣剂研发现状
        1.2.4 种衣剂的发展前景
    1.3 种子包衣与作物生产
        1.3.1 种子包衣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3.2 种子包衣防治作物病虫害的效果
        1.3.3 种子包衣对作物抗逆性的影响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大豆种子
        2.1.2 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生物种衣剂的配制与包衣
        2.2.2 包衣种子活力测定
        2.2.3 包衣种子保护酶活力及丙二醛含量测定
        2.2.4 田间试验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种衣剂对川豆16 种子活力及萌发的影响
        3.1.1 种衣剂包衣处理后川豆16 的种子活力
        3.1.2 种衣剂包衣处理后川豆16 的幼苗形态
        3.1.3 种衣剂包衣处理后川豆16 种子保护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
    3.2 种衣剂对川豆16 田间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3.3 种衣剂对川豆16 主要农艺、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3.3.1 种衣剂处理后川豆16 主要农艺、经济性状的表现
        3.3.2 种衣剂处理对川豆16 产量的影响
    3.4 各指标回归方程显着性分析
    3.5 各因素贡献分析
    3.6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优化
        3.6.1 回归方程的建立与方差分析
        3.6.2 效应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复合生物种衣剂对川豆16 种子萌发及活力的影响
        4.1.2 复合生物种衣剂对川豆16 种子保护酶活力的影响
        4.1.3 复合生物种衣剂对川豆16 田间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4.1.4 复合生物种衣剂对川豆16 主要农艺、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4.1.5 复合生物种衣剂优化配比
        4.1.6 大豆种子包衣的实际意义
    4.2 结论
        4.2.1 复合生物种衣剂对川豆16 生长发育的影响
        4.2.2 复合生物种衣剂的最佳配比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6)达乌里胡枝子种衣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前言
    1.1 种子处理技术
        1.1.1 种衣剂的基本概念
        1.1.2 种衣剂的构成及作用机理
        1.1.3 种子包衣技术研究进展
    1.2 达乌里胡枝子概述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包衣材料的筛选
        2.2.2 种子包衣方法
        2.2.3 种子发芽试验
        2.2.4 盆栽试验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包衣材料的筛选结果
        3.1.1 粘着剂浓度的筛选结果
        3.1.2 保水剂浓度的筛选结果
        3.1.3 填充剂的筛选结果
        3.1.4 根瘤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
    3.2 达乌里胡枝子种衣剂配方的确定
    3.3 达乌里胡枝子种子包衣效果检验
        3.3.1 不同包衣处理对达乌里胡枝子种子质量指标的影响
        3.3.2 不同包衣处理对达乌里胡枝子种子活力的影响
        3.3.3 不同包衣处理对达乌里胡枝子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3.3.3.1 不同包衣处理对达乌里胡枝子出苗率与成苗率的影响
        3.3.3.2 不同包衣处理对达乌里胡枝子幼苗株高的影响
        3.3.3.3 不同包衣处理对达乌里胡枝子生物量的影响
        3.3.3.4 不同包衣处理对达乌里胡枝子根瘤数和结瘤率的影响
        3.3.4 不同包衣处理对达乌里胡枝子生理指标测定的影响
        3.3.5 不同包衣处理对达乌里胡枝子根际酶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4.1 包衣材料的筛选结果
    4.2 达乌里胡枝子种衣剂配方的确定
    4.3 达乌里胡枝子种子包衣效果检验
5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7)基于唐冠螺壳体结构大豆种子包衣搅拌装置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大豆种子包衣机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大豆包衣机搅拌过程力学分析
    2.1 搅拌过程整体分析
    2.2 搅拌叶片微元体速度分析
    2.3 搅拌叶片微元体加速度分析
    2.4 搅拌叶片与大豆种子颗粒接触作用力分析
        2.4.1 Hertz球形颗粒接触理论
        2.4.2 Mindlin-Deresiewicz理论
        2.4.3 包衣前大豆种子颗粒受力分析
        2.4.4 包衣后大豆种子颗粒受力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大豆包衣搅拌装置设计
    3.1 整机结构和工作原理
    3.2 搅拌装置结构与工作原理
    3.3 搅拌装置结构设计
    3.4 基于唐冠螺壳体结构的搅拌叶片设计
        3.4.1 仿生原理
        3.4.2 试验样品
        3.4.3 数据采集处理与曲面重构
        3.4.4 搅拌叶片试制
    3.5 本章小结
4 包衣后大豆颗粒搅拌过程离散元仿真
    4.1 搅拌装置仿真参数设计
    4.2 搅拌区域整体划分
    4.3 包衣后大豆种子颗粒模型建立
    4.4 搅拌过程速度矢量图分析
    4.5 两种搅拌叶片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验证试验
    5.1 大豆种子包衣处理样机试验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5.1.3 仿真结果验证试验
    5.2 表面张力测量试验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5.2.3 试验方案设计
        5.2.4 两种搅拌叶片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5.3 大豆种子包衣处理组合试验
        5.3.1 组合试验方案设计
        5.3.2 组合试验指标设计
        5.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 田间试验
        5.4.1 试验材料
        5.4.2 试验地情况
        5.4.3 试验方法
        5.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一种安全、高效水稻种衣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1 水稻的重要性及苗期主要病害
        1.1.1 水稻的重要性
        1.1.2 水稻稻瘟病
        1.1.3 水稻恶苗病
        1.1.4 腐霉病
        1.1.5 水稻苗期主要病害的防治现状
    1.2 水稻种衣剂的概述
        1.2.1 我国种衣剂的发展现状
        1.2.2 水稻种衣剂成膜助剂研究
        1.2.3 水悬浮剂的特点
        1.2.4 种衣剂的理化性质
    1.3 供试药剂的作用机理
        1.3.1 吡唑醚菌酯结构及理化性质
        1.3.2 咯菌腈
        1.3.3 咤酰菌胺
        1.3.4 噻呋酰胺
        1.3.5 叶菌唑
        1.3.6 氰烯菌酯
        1.3.7 稻瘟酰胺
        1.3.8 苯噻菌胺
        1.3.9 螺环菌胺
        1.3.10 环酰菌胺
        1.3.11 丙硫菌唑
        1.3.12 嘧菌酯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技术路线图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药剂和助剂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室内毒力测定
        2.2.2 复配药剂有效成分的筛选
        2.2.3 复配药剂比例的确定
        2.2.4 水悬浮剂的研制
        2.2.5 复配药剂室内安全性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室内生物测定
        3.1.1 供试杀菌剂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毒力
        3.1.2 供试杀菌剂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毒力
        3.1.3 供试杀菌剂对腐霉病菌的毒力
    3.2 复配药剂有效成分及配比的筛选结果
    3.3 20%吡唑醚菌酯.咯菌腈(1:1)水悬浮剂的研制
    3.4 复配药剂的室内安全性试验
4 讨论
    4.1 杀菌单剂对供试菌的毒力测定
    4.2 复配杀菌剂配方的筛选
    4.3 复配药剂的室内试验
    4.4 水悬浮剂的研制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侧柏种衣剂成分筛选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种子包衣概述
        1.2.1 种子包衣概念
        1.2.2 种子包衣种类
        1.2.3 种子包衣功效
    1.3 种衣剂概述
        1.3.1 种衣剂概念
        1.3.2 种衣剂成分组成
    1.4 种子包衣技术研究进展
        1.4.1 农业种子包衣技术研究进展
        1.4.2 林业种子包衣技术研究进展
    1.5 侧柏研究进展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种衣剂成分筛选
        2.2.1 复合成膜剂筛选
        2.2.2 赤霉素浓度筛选
        2.2.3 有机锗浓度筛选
        2.2.4 水杨酸浓度筛选
        2.2.5 复合剂型浓度筛选
    2.3 侧柏种衣剂最优配方筛选
        2.3.1 侧柏种衣剂配方优化
        2.3.2 种衣剂配方的应用效应探究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种衣剂成分筛选
        3.1.1 复合成膜剂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1.2 赤霉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1.3 有机锗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1.4 水杨酸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3.1.5 复合剂型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2 侧柏种衣剂最优配方筛选
        3.2.1 不同包衣配方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2.2 不同包衣配方对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3.2.3 不同包衣配方对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3.2.4 干旱胁迫下不同包衣配方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3.2.5 干旱胁迫下不同包衣对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3.2.6 干旱胁迫下不同包衣对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壳聚糖复合成膜剂的效应初探
        4.1.2 赤霉素处理的效应初探
        4.1.3 有机锗处理的效应初探
        4.1.4 水杨酸处理的效应初探
        4.1.5 种衣剂配方的确定和应用初探
    4.2 结论
    4.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10)水稻种子包衣用耐水成膜剂ZY904的应用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种子包衣技术研究现状
    1.2 水稻种子包衣技术优势
    1.3 水稻种子包衣技术存在问题
    1.4 水稻用药现状
        1.4.1 水稻悬浮种衣剂登记现状
        1.4.2 水稻杀菌剂应用现状
        1.4.3 嘧菌酯介绍
    1.5 水稻用成膜材料研究进展
    1.6 成膜剂作用机理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水稻
        2.1.2 供试成膜剂
        2.1.3 供试试剂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成膜剂物理化学性能指标测定
        2.2.2 稻种包衣应用性能指标测定
        2.2.3 高效液相色谱法嘧菌酯保持率测定
        2.2.4 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
        2.2.5 数据处理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成膜剂物理化学性能指标结果分析
    3.2 稻种包衣应用性能指标测定结果分析
    3.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嘧菌酯保持率结果分析
        3.3.1 萃取溶剂和方法筛选优化
        3.3.2 嘧菌酯标准曲线制作
        3.3.3 添加回收率的测定
        3.3.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嘧菌酯保持率
    3.4 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分析
4 讨论
    4.1 种子包衣在水稻种植领域应用现状讨论
    4.2 成膜剂对种衣剂药效发挥的影响讨论
    4.3 成膜剂性能评价体系完善讨论
    4.4 成膜剂性能指标分析讨论
5 结论
6 论文创新及有待研究之处
    6.1 论文创新之处
    6.2 论文有待研究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四、种衣剂处理对水稻种子发芽过程中物质转化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对水稻抗虫性及褐飞虱取食行为和生殖的影响[D]. 武庆. 扬州大学, 2021
  • [2]藜麦种子内生菌及微生物种衣剂对其增产效应的研究[D]. 朱雪峰. 西藏大学, 2020(12)
  • [3]种子引发促进直播早稻低温胁迫下萌发出苗的机理研究[D]. 王慰亲.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4]白菜种子前处理技术及花粉贮藏条件的研究[D]. 由晓晴.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3)
  • [5]复合生物种衣剂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及配比优化[D]. 钟长春.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6]达乌里胡枝子种衣剂的研究[D]. 张亚妮.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7]基于唐冠螺壳体结构大豆种子包衣搅拌装置关键技术研究[D]. 曲芳.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1)
  • [8]一种安全、高效水稻种衣剂的研制[D]. 李金鹏.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9]侧柏种衣剂成分筛选及应用研究[D]. 黄放.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4)
  • [10]水稻种子包衣用耐水成膜剂ZY904的应用效果评价[D]. 谭海丽.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水稻论文 种衣剂论文 水稻稻瘟病论文 藜麦论文 种子包衣论文

上一篇:办学理念与办学实践
下一篇:乳腺腺脂肪瘤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