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广西壮族系统性红斑狼疮与HLA-DR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广西壮族系统性红斑狼疮与HLA-DR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雅清[1](2019)在《人类白细胞抗原DQB1和DRB1与内蒙古地区汉族人群风热疮患者易感性的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研究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与风热疮之间的相关性来了解风热疮的发病机制,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可降低发病率,也为临床治疗提供免疫学基础,同时为实现精准医学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研究风热疮的中医证型与HLA之间的相关性,有助于我们从基因水平认识中医的证,从微观学角度对风热疮的中医辨证提供一种更加准确、便捷的诊疗方式。方法通过搜集整理有关文献,按照中、西医诊断标准选取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汉族风热疮患者63例,中医辨证为风热蕴肤和风热血燥两种证型,风热蕴肤型患者32例,风热血燥型患者31例,另选取100例内蒙古地区汉族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收集血样,提取DNA,运用多重PCR技术以及Illumina二代测序技术对HLA-DQB1与HLA-DRB1基因进行分型,采用卡方检验对分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探讨风热疮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HLA-DQB1与HLA-DRB1各等位基因是否具有相关性,同时对风热疮各中医证型与HLA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1.通过实验发现HLA-DRB1*11:04在风热疮患者中的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3.97%vs0.5%,P=0.033,P<0.05;OR=8.176,95%CI:0.899-390.058),其六位分型HLA-DRB1*11:04:01在风热疮患者中的频率也高于正常对照组(5%vs1%,P=0.043,P<0.05;OR=7.453,95%CI:0.819-356.077);HLA-DRB1*07:04在风热疮患者中的频率低于正常对照组(0.79%vs5.5%,P=0.032,P<0.05;OR=0.138,95%CI:0.003-0.971)。2.风热疮各中医证型中,HLA-DRB1*11:04在风热蕴肤型中的基因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7.81%vs0.5%,P=0.003,P<0.05;OR=16.646,95%CI:1.812-797.884)。两种证型之间比较没有发现HLA-DRB1*11:04、HLA-DRB1*07:04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有差异。结论1.实验表明,在内蒙古地区汉族风热疮患者的发病过程中,HLA-DRB1*11:04可能是其一个易感基因,而HLA-DRB1*07:04可能是风热疮的一个保护基因。2.风热疮的中医证型风热蕴肤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LA-DRB1*11:04可能是风热疮风热蕴肤型的一个易感基因。

张艾丽[2](2017)在《贵州地区麻风与HLA等位基因关联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贵州地区人群HLA-A、HLA-B、HLA-DRBl、HLA-DQ等位基因与麻风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贵州地区43例成人麻风患者外周静脉血,23例正常健康成人静脉血作为对照组,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PCR-SSP)进行HLA-A、HLA-B、HLA-DRBl、HLA-DQ等位基因分型。结果:(1)麻风组HLA-A*01,03,26,32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麻风组HLA-A*11,24,30,31,33,68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麻风组HLA-A*02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29,P=0.013);瘤型麻风组HLA-A*02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35,P=0.0005);显示HLA-A*02等位基因与麻风病的发病危险度呈负相关。(2)麻风组HLA-B*35,38,40,46,51,52,55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麻风组HLA-B*08,13,15,27,39,56,58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瘤型麻风组HLA-B*46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93,P=0.048),显示HLAB*46等位基因与瘤型麻风的发病危险度呈负相关。(3)麻风组HLA-DRB1*01,08,09,12,13,14,16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麻风组HLA-DRB1*03,04,11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麻风组HLA-DRB1*15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87,P=0.046)。瘤型麻风组HLA-DRB1*16(P=0.019)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瘤型麻风组HLA-DRB1*15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40,P=0.028)。显示HLA-DRB1*15等位基因与麻风病的发病危险度呈正相关,HLA-DRB1*16等位基因与瘤型麻风的发病危险度呈负相关。(4)麻风组HLA-DQB1*02,04,05,06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麻风组HLA-DQB1*03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瘤型麻风组HLA-DQB1等位基因频率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核样型麻风组HLA-DQB1等位基因频率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贵州地区麻风组HLA-A*02等位基因对麻风病易感可能存在拮抗作用,可能是贵州地区麻风病的保护基因;HLA-B*46、HLA-DRB1*16等位基因对贵州地区瘤型麻风易感可能存在拮抗作用,可能是贵州地区瘤型麻风的保护基因。(2)贵州地区麻风组HLA-DRB1*15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瘤型麻风组HLA-DRB1*15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提示HLA-DRB1*15可能是贵州地区麻风病的易感基因。(3)HLA-DQB1等位基因与贵州地区麻风病的发病危险度无关联。(4)本研究结果与其他国内外麻风病与HLA等位基因的关联性研究结果不尽相同,提示贵州地区人群HLA等位基因与麻风的关联性有一定特殊性。

甘锦绘[3](2017)在《云南地区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与HLA-DRB1氨基酸单倍型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常见的两种自身免疫疾病,发病机制目前还尚未清楚,普遍认为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HLA-DRB1基因和RA、SLE疾病的易感性相关,但其相关的机制目前还尚未完全明白。HLA-DRB1基因属于HLAⅡ类基因,编码HLAⅡ类抗原的β链,参与抗原提呈过程。近期的研究表明,RA、SLE的易感性与HLA-DRB1基因抗原结合凹槽处的氨基酸类型及单倍型密切相关,推测可能是由于抗原结合凹槽处氨基酸的改变会影响HLA-DRB1分子的空间构象,从而影响HLAⅡ类分子对抗原肽的结合。但由于在不同种群中HLA-DRB1基因与RA、SLE相关的易感基因不一致。因此,HLA-DRB1氨基酸类型及单倍型与RA、SLE的发病相关需要进一步的验证。随着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的开展,RA易感基因和SLE易感基因位点不断被发现,且通过对RA、SLE的GWAS研究结果比较发现,RA发病相关的重要基因对SLE的发生发展也很重要,这提示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有相似的遗传易感性。为了探究云南地区汉族人群中RA、SLE的易患性与HLA-DRB1氨基酸类型及氨基酸单倍型的关联性,以及HLA-DRB1氨基酸类型及单倍型对RA、SLE的发病相关是否存在相似的遗传机制。我们应用直接测序法(Polymerase chain resction-Sequence based typing,PCR-SBT)法对云南地区 256 例 RA 患者及例 218例健康对照者、335例SLE患者及255例健康对照者的HLA-DRB1基因Exon 2进行扩增并多次测序。根据测序结果获得HLA-DRB1基因位于抗原结合凹槽的第11、13、26、57、67、71、74位氨基酸的碱基数据,对照密码子表获得氨基酸残基类型及氨基酸单倍型。通过病例-对照研究进行HLA-DRB1氨基酸类型及其氨基酸单倍型与RA、SLE发病的关联研究。通过比较RA、SLE易患性与HLA-DRB1氨基酸类型及其氨基酸单倍型关联研究的结果,了解HLA-DRB1氨基酸类型及其氨基酸单倍型与RA、SLE发病相关的共性和个性。结果:(1)云南地区人群中HLA-DRB1基因的11-V、11-L、13-H、13-F、57-S、67-L与RA的易感性相关。11-S、13-S、71-E、74-R可能起保护作用。而HLA-DRB1基因的第26位氨基酸与RA的易感性无关。HLA-DRB1氨基酸单倍型(11-13-26)LFL、VHF与RA的易感性相关。SSF、SSY可能起保护作用。HLA-DRB1氨基酸单倍型(11-71-74)LRA、VRA为RA患病的危险因素。SEA、SKR、SRA、SRE可能起保护作用。HLA-DRB1氨基酸单倍型(11-13-57-67-71-74)单倍型 LFDLRA、VHSLRA 为 RA 发病的危险因素。SSDFFRA、SSDIEA、SSDLKR可能起保护作用。(2)云南地区人群中HLA-DRB1氨基酸的11-P、13-R、26-Y、71-A、74-L 与 SLE 的易感性相关。11-V、13-H、13-S、26-L、71-R、71-E、74-A可能起保护作用。而HLA-DRB1基因的第57、67位氨基酸与SLE的易感性无关。HLA-DRB1氨基酸单倍型(11-13-26)PRF、SGF与SLE的易感性相关。SGL、SSF、VHF可能起保护作用。HLA-DRB1氨基酸单倍型(11-71-74)PAA为SLE发病的危险因素。SEA、SRA、VRA、VRE、DAE、GAQ、SAA、SAL 可能起保护作用。HLA-DRB1氨基酸单倍型(11-13-57-67-71-74)SGSIRL为SLE患病的危险因素。VHDLRE、SSDIEA、SGVFRA、SGSIAL可能起保护作用。(3)RA、SLE的易感性都与HLA-DRB1的第11、13、71、74位氨基酸类型相关。13-S、71-E、SSF(11-13-26)、SEA(11-71-74)、SRA(11-71-74)对 RA、SLE起保护作用。但是 11-V、71-R、VHF(11-13-26)、VRA(11-71-74)可能是 RA的风险因素,而对SLE可能起保护作用。且第26位氨基酸与SLE的易感性相关,但与RA无关;第57、67位氨基酸与RA的易感性相关,然而与SLE无关。与RA、SLE易感性相关的HLA-DRB1氨基酸类型及单倍型完全不同。(4)用SNPs结合ELB算法推算HLA-DRB1基因单个位点氨基酸类型的准确率为100%,三个位点氨基酸单倍型的准确率为96.5%,六个位点氨基酸单倍型的准确率为93.7%。结论:(1)在云南地区,HLA-DRB1氨基酸类型及氨基酸单倍型与RA、SLE的易患性相关。(2)与RA、SLE易感性相关的HLA-DRB1氨基酸类型及单倍型完全不同,而对RA、SLE起保护作用的HLA-DRB1氨基酸类型及单倍型有部分重叠,提示HLA-DRB1基因与RA、SLE的发病相关可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机制。其机制可能是抗原结合凹槽处特定的氨基酸类型及单倍型能与其致病抗原肽结合,提呈给CD4+T细胞激活免疫反应。(3)应用人群中HLA-DRB1的SNPs结合ELB算法可获得HLA-DRB1的氨基酸类型及氨基酸单倍型,其准确率与包含的氨基酸位点数相关。该方法具有准确性高和简便、快速的优点。

韦妮波[4](2014)在《广西汉族婴幼儿血管瘤与HLA-DRB1等位基因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广西汉族婴幼儿血管瘤及不同临床特点包括性别、部位及家族史与HL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包括99例广西汉族婴幼儿血管瘤患者(血管瘤组)和105例正常婴幼儿(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分型方法对血管瘤组与对照组的HLA-DRB1等位基因进行基因分型。HLA-DRB1等位基因与婴幼儿血管瘤及不同临床特点的相关性分析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HLA-DRB1等位基因频率在血管瘤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在所研究的17对等位基因中,有13对等位基因在血管瘤组中被检出,基因频率范围为1.01%至48.48%。其中DRB1*16、*1501、*0901等位基因频率是最高的前三位,分别为(48.48%、25.25%、25.25%),DRB1*01、*07、*08等位基因频率是最低的后三位,分别为(1.01%、3.03%、3.03%),未检测出等位基因DRB1*03、*1301、*1302、*1502。有14对等位基因在对照组中被检测出,基因频率范围为1.90%至33.33%。其中DRB1*1401、*16、*1201等位基因频率是最高的前三位,分别为(33.33%、29.52%、24.76%),DRB1*1001、*1301、*1502等位基因频率是最低的后三位,均为1.90%,未检测出等位基因DRB1*01、*03、*1302。2. HLA-DRB1等位基因频率在血管瘤组与对照组的比较HLA-DRB1*0901、*16等位基因频率在血管瘤组中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69,P﹦0.003;χ2﹦7.720,P﹦0.005);而HLA-DRB1*1401等位基因频率在血管瘤组中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558,P﹦0.001)。其它等位基因频率在血管瘤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3.HLA-DRB1等位基因频率在血管瘤不同性别组与对照组的比较HLA-DRB1*1401等位基因频率无论在男性组还是在女性组均显着性低于对照组(χ2﹦8.139,P﹦0.004;χ2﹦6.382,P﹦0.012)。而HLA-DRB1*16等位基因频率在男性组和女性组中均显着性高于对照组(χ2﹦7.010,P﹦0.008;χ2﹦7.130,P﹦0.008);同时我们还发现HLA-DRB1*0901等位基因频率仅在女性组中显着性高于对照组(χ2﹦11.473,P﹦0.001),而HLA-DRB1*1201等位基因频率仅在女性组中显着性低于对照组(χ2﹦4.836,P﹦0.028)。4.HLA-DRB1等位基因在血管瘤四个不同部位组与对照组的比较HLA-DRB1*0901、*16等位基因频率在多部位组和头颈部组均显着性高于对照组(P﹤0.05)。而这两个基因在躯干部组及四肢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LA-DRB1*1401等位基因频率仅在躯干部位组显着性低于对照组(χ2﹦5.573,P﹦0.018)。5.HLA-DRB1等位基因在有、无血管瘤家族史组与对照组的比较HLA-DRB1*0901、*16等位基因频率仅在无家族史中显着性高于对照组(χ2﹦10.139,P﹦0.001;χ2﹦8.947,P﹦0.003);HLA-DRB1*1401等位基因频率也仅在无家族史中显着性低于对照组(χ2﹦13.203,P﹦0.000)。而在有家族史的患者中,并未发现任何等位基因频率有显着性改变。结论1.HLA-DRB1*0901、*16等位基因可能是广西汉族婴幼儿血管瘤的易感基因或与易感基因相连锁。携带这两个等位基因的婴幼儿发生血管瘤的部位更倾向于在头面颈部或多部位发生;以散发为主,家族聚集性少。2.HLA-DRB1*1401等位基因可能是广西汉族婴幼儿血管瘤的保护基因或与此保护基因相连锁。3.女性婴幼儿携带HLA-DRB1*0901等位基因患血管瘤的风险可能比男性婴幼儿高。4.女性婴幼儿携带HLA-DRB1*1201等位基因可能降低患血管瘤的风险。

胡继旭[5](2012)在《广西汉族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及其临床指标与HLA-DR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广西地区汉族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olymyositis and dermatomyositis,PM/DM)及其临床指标与HLA-DR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pecial sequence primers,PCR-SSP)方法,对双亲三代均为汉族的广西地区PM/DM患者62例和120例正常汉族人进行HLA-DRB1等位基因相关性研究,以及对间质性肺炎、抗Jo-1抗体与HLA-DRB1等位基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62例汉族PM/DM患者和120例正常汉族人进行HLA-DRB1等位基因相关性研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M/DM细HLA-DRB1*03、HLA-DRB1*1201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629,P=0.026;OR=3.342,P=0.001),而等位基因HLA-DRB1*04、HLA-DRB1*07频率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182,P=0.001;OR=0.231,P=0.001)。2、49例汉族DM患者和120例正常汉族人进行HLA-DRB1等位基因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M组等位基因HLA-DRB1*03、HLA-DRB1*1201频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214,P=0.008;OR=3.589,P=0.001),而等位基因HLA-DRB1*04、HLA-DRB1*07频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34,P=0.006;OR=0.245,P=0.004)。3、13例汉族PM患者和120例正常汉族人进行HLA-DRB1等位基因相关性分析结果:PM组等位基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间质性肺炎、抗Jo-1抗体与HLA-DRB1等位基因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M/DM伴间质性肺炎组、抗Jo-1抗体阳性组等位基因HLA-DRB1*1201频率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6.800,P=0.000;OR=22.667,P=0.000)。结论(1)等位基因HLA-DRB1*03、HLA-DRB1*1201可能是广西地区汉族PM/DM的易感基因,而等位基因HLA-DRB1*04、HLA-DRB1*07可能是广西地区汉族PM/DM的保护基因。(2)等位基因HLA-DRB1*1201阳性的广西地区汉族PW/DM患者可能更易出现间质性肺炎、抗Jo-1抗体阳性。

思远[6](2012)在《广西汉族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与HLA-DQA1、-DQ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广西汉族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与HLA-DQA1.-DQ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pecial sequence primers,PCR-SSP)的方法,对广西地区汉族53例PM/DM患者和汉族10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HLA-DQA110个、-DQB15个等位基因分型。结果:1.HLA-DQA1等位基因频率分布PM/DM患者组中,检出10个等位基因,基因频率范围为0.057~0.340。其中,DQA1*0101、*0102、*0302等位基因频率较高(分别为0.340、0.255.0.226),DQA1*0201、*0501、*0601等位基因频率较低(分别为0.057、0.094、0.057)。对照组中,检出10个等位基因,基因频率范围为0.015~0.260。其中,DQA1*0101、*0102、*0104、*0302等位基因频率较高(分别为0.260、0.215、0.240),DQA1*0103、*0302、*0601等位基因频率较低(分别为0.065、0.015、0.035、0.060)。2.HLA-DQB1等位基因频率分布PM/DM患者组中,检出5个等位基因,基因频率范围为0.009~0.123。其中DQB1*0301等位基因的频率较高(为0.094),DQB1*0201、*0401频率较低(为0.047、0.019)。对照组中,检出4个等位基因,基因频率范围为0.000~0.095。其中DQB1*0301等位基因的频率较高(为0.085),DQB1*0501、*0601频率较低(分别为0.070、0.055)。3.HLA-DQA1、-DQB1等位基因频率比较PM/DM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M/DM患者组HLA-DQA1*0302、*0401等位基因频率呈显着增高,差异有显着性(OR值分别为26.759、5.244;P值分别为0.000、0.000,校正Pc值分别为0.000,0.004)。而等位基因HLA-DQA1*0201.*0501频率降低(OR值分别为0.328、0.413;P值分别为(0.018、0.028),但校正Pc>0.05,无统计学意义。4.伴间质性肺炎组HLA-DQA1、-DQB1等位基因分布4.1PM/DM伴间质性肺炎患者组中,HLA-DQA1检出9个等位基因,基因频率范围为0.026~0.395。其中DQA1*0102、*0104、*0401等位基因的频率较高(分别为0.211、0.237、0.237),DQA1*0103、*0501频率较低(分别为0.079、0.079),DQA1*0201未检出。4.2PM/DM伴间质性肺炎患者组中,HLA-DQB1检出5个等位基因,基因频率范围为0.026-0.132。其中DQB1*0201/、*0301等位基因的频率较高(分别为0.053、0.053),DQB1*0401、*0501频率较低(分别为0.026、0.026)。5.不伴间质性肺炎组HLA-DQA1、-DQB1等位基因分布5.1PM/DM不伴间质性肺炎患者组中,HLA-DQA1检出10个等位基因,基因频率范围为0.074~0.309。其中DQA1*0102、*0302等位基因的频率较高(分别为0.279、0.279),DQA1*0201、*0401频率较低(分别为0.088、0.088)。5.2PM/DM不伴间质性肺炎患者组中,HLA-DQB1检出4个等位基因,基因频率范围为0.015-0.118。其中DQB1*0301、*0601等位基因的频率较高(分别为0.118、0.118),DQB1*0201频率较低(为0.044),DQB1*0401未检出。6.伴间质性肺炎组和不伴间质性肺炎组HLA-DQA1、-DQB1等位基因分布比较PM/DM患者伴间质性肺炎组等位基因HLA-DQA1*0302、*401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OR值分别为11.548、11.957;P值分别为0.003、0.000,校正Pc值分别为0.026、0.00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M/DM患者不伴间质性肺炎组等位基因HLA-DQA1*0302频率明显增高(OR=40.956,P=0.000, Pc=0.000),而等位基因HLA-DQB1*0501频率呈降低趋势(P=0.021),但校正Pc>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等位基因HLA-DQA1*0302、*0401可能是广西地区汉族PM/DM患者的易感基因。HLA-DQA1*0401可能是广西地区汉族PM/DM患者伴间质性肺炎的危险基因。

吴飞云[7](2012)在《Toll样受体5和9基因多态性与广西壮、汉族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TLR5、TLR9及其MyD88信号通路转导分子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广西壮、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的相关性,并比较它们在两个民族间作用的差异性,初步阐明各分子在广西壮、汉族SLE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技术、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PCR-RFLP)和直接测序的方法对33例广西壮族、44例广西汉族SLE患者和72名广西壮、汉族健康对照者的TLR5、TLR9及其MyD88信号通路转导分子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其与壮、汉族SLE发病间的关联性并比较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还与SLE主要临床和实验室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TLR5rs5744168基因多态性与广西地区壮、汉族SLE易感性的相关性分析(1)壮、汉族SLE的TLR5rs5744168的TT基因型均缺失;CC基因型频率在各组中均在90.0%-100.0%之间。(2) TLR5rs5744168CC、CT基因型频率和C、T等位基因频率在壮汉族SLE患者与壮汉族对照组间,壮、汉族SLE组间以及各自与其相应对照组间,还有两个民族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对TLR5rs5744168基因多态性与壮汉族SLE患者ds-DNA、ANA、肾损害等实验室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均未发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性(均P>0.05)。2、TLR9及其MyD88信号通路各转导分子的基因多态性与广西地区壮、汉族SLE易感性的相关性分析(1) TLR9rs352140基因多态性与广西壮、汉族SLE的相关性①汉族SLE组与汉族对照组间TLR9rs352140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而其相应的C、T等位基因频率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但TLR9rs352140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壮汉族SLE组与壮汉族对照组间,壮、汉族SLE组间,壮族SLE组与壮族对照组间,以及两个民族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对壮汉族SLE组中TLR9rs352140TT基因型频率和T等位基因频率与神经系统病变、ASO、ds-DNA、ESR、SLEDAI等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性(均P<0.05);而与其它多项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的关联性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 MyD88rs7744基因多态性与广西壮、汉族SLE的相关性①MyD88rs7744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各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两两间比较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均P>0.05);但A、G等位基因频率在壮汉族SLE组与壮汉族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②对壮汉族SLE组中MyD88rs7744的AA/AG/GG基因型频率和A/G等位基因频率与SLEDAI、ESR、关节炎、WBC等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它们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性(均P<0.05):而与所观察的其它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关联性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 TRAF6rs5030472基因多态性与广西壮、汉族SLE的相关性①壮族SLE组TRAF6rs5030472GA+AA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壮族对照组和汉族SLE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06、P=0.024),相应的A等位基因频率也明显高于壮族对照组和汉族SLE组(分别P=0.004、P=0.014);但TRAF6rs5030472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壮汉族SLE组与壮汉族对照组、汉族SLE组与汉族对照组、壮族对照组与汉族对照组间的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对壮汉族SLE组进行TRAF6rs5030472基因多态性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TRAF6rs5030472基因多态性与SLEDAI值高低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27);其基因型频率与ASO值高低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42);其G/A等位基因频率与CRP值高低也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28);而其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所观察的其它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都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4) IRF5rs2004640基因多态性与广西壮、汉族SLE的相关性①壮族SLE组IRF5rs2004640GG/TT基因型及相应的G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高于壮族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08,P=0.000);壮汉族SLE组与壮汉族对照组间IRF5rs2004640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也都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分别P=0.008、P=0.000);壮、汉族对照组间IRF5rs2004640GG、TT基因型频率及其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31,P=0.002);而汉族SLE组与汉族对照组、壮族SLE组与汉族SLE组间的IRF5rs2004640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对壮汉族SLE组进行IRF5rs2004640基因多态性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IRF5rs2004640的GG/TT基因型频率和G/T等位基因频率与ds-DNA和雷诺氏现象的有无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均P<0.05);G/T等位基因与C3、C4、ASO、光敏感、皮疹和关节炎等的有无也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均P<0.05);而IRF5rs2004640的基因多态性与所观察的其它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指标间的相关性都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TLR5rs5744168基因多态性与广西地区壮、汉族SLE的易感性间可能没有相关性;TLR9rs352140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广西汉族人SLE的易感性有关,而TRAF6rs5030472和IRF5rs2004640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广西壮族人SLE的易感性有关,由此推测TLR9及其MyD88信号通路在SLE致病中的作用可能存在民族差异;TLR9及其MyD88信号通路的几级信号通路转导分子基因多态性均与一项或多项SLE活动指标可能具有相关性,提示它们均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调节SLE疾病的活动性,针对该通路中任何级别的阻断均有可能成为主动免疫的靶标。

吴易,蒙金秋,曹存巍,何钠,李菊裳,梁伶[8](2011)在《HLA-DRB1基因与慢性荨麻疹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与HLA-DR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方法,检测慢性荨麻疹(CU)患者组144例(汉族64例,壮族80例)和正常对照组199例(汉族95例,壮族104例)的HLA-DRB1等位基因频率,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在检测的16个位点中,DRB1*12和*1401等位基因频率在汉族患者组与汉族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0.001,RR=6.715;Pc<0.001,RR=28.776);DRB1*1401等位基因频率在壮族患者组与壮族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0.002,RR=4.526)。DRB1*12等位基因频率在汉族患者组与壮族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0.001)。结论 DRB1*12和*1401等位基因可能与汉族CU有相关性;DRB1*1401等位基因可能与壮族CU有相关性;DRB1基因多态性在汉、壮族间分布有差异。

林泉,韦海雷[9](2011)在《广西壮族群体HLA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HLA(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位于人类第6号染色体短臂6p21.3区域,具有高度的遗传多态性,不同地域和种族多态性差异较大,作为个体组织细胞的遗传标志物,在抗原识别、递呈、免疫应答与调控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HLA-I类基因区靠近染色体顶端,长约1500kb,编码移植抗原。该基因区包括HLA-A,B,C,D,

韩福海[10](2011)在《广西壮族、汉族系统性硬皮病与HLA-DQA1、DQB1等位基因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广西地区壮、汉族系统性硬皮病(systemic sclerosis,SSc)与HLA-DQA1、-DQ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pecial sequence primers,PCR-SSP)的方法,对广西地区壮族50例、汉族50例SSc患者和壮、汉族各10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HLA- DQA1 10个、-DQB1 5个等位基因分型。结果:1. HLA-DQA1等位基因频率分布(1).壮族SSc患者组中,共检出8个等位基因,基因频率范围为0.000~0.300。其中DQA1*0102、*0401等位基因的频率较高(分别为0.210、0.300),DQA1*0103、*0301频率较低(分别为0.040、0.050),DQA1*0201、*0302均未检出。壮族对照组中,共检出9个等位基因,基因频率范围为0.000~0.215。其中DQA1*0102等位基因的频率较高(为0.215),DQA1*0103、*0301频率较低(分别为0.050、0.055),DQA1*0302未检出。(2).汉族SSc患者组中,共检出8个等位基因,基因频率范围为0.000~0.190。其中DQA1*0101、*0104、*0601等位基因的频率较高(分别为0.150、0.190、0.170),DQA1*0103、*0301、*0401频率较低(分别为0.070、0.080、0.080),DQA1*0201、*0302均未检出。汉族对照组中,共检出9个等位基因,基因频率范围为0.000~0.225。其中DQA1*0101、*0102等位基因的频率较高(分别为0.200、0.225),DQA1*0103、*0301、*0601频率较低(分别为0.060、0.070、0.030),DQA1*0302未检出。2. HLA-DQB1等位基因频率分布(1).壮族SSc患者组中,共检出4个等位基因,基因频率范围为0.000~0.190。其中DQB1*0301、*0501、*0601等位基因的频率较高(分别为0.150、0.120、0.190),DQB1*0201频率较低(为0.080),DQB1*0401未检出。壮族对照组中,共检出4个等位基因,基因频率范围为0.000~0.140。其中DQB1*0301等位基因的频率较高(为0.140),DQB1*0501、*0601频率较低(分别为0.040、0.075),DQB1*0401未检出。(2).汉族SSc患者组中,共检出4个等位基因,基因频率范围为0.000~0.180。其中DQB1*0601等位基因的频率较高(为0.180),DQB1*0201、*0501频率较低(分别为0.070、0.050),DQB1*0401未检出。汉族对照组中,共检出4个等位基因,基因频率范围为0.000~0.135。其中DQB1*0201等位基因的频率较高(为0.135),DQB1*0601频率较低(为0.065),DQB1*0401未检出。3. HLA- DQA1、DQB1等位基因频率比较(1).壮族SSc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HLA- DQA1、-DQB1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壮族SSc患者组中HLA-DQA1*0401、- DQB1*0501、-DQB1*0601基因频率显着升高(0.300 VS 0.135, RR=4.056,χ2=15.407,Pc=0.001和0.120 VS 0.040,RR=4.472,χ2=10.653,Pc=0.004和0.190 VS 0.075,RR=3.473,χ2=10.06,Pc=0.008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汉族SSc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HLA- DQA1、-DQB1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汉族SSc患者组中HLA-DQA1*0401、-DQA1*0601、- DQB1*0601基因频率显着升高(0.080 VS 0.010,RR=9.333,χ2=8.371,Pc=0.036和0.170 VS 0.030,RR=8.071,χ2=20.130,Pc=0.000和0.180 VS 0.065,RR=3.764,χ2=10.755,Pc=0.004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壮、汉族SSc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HLA- DQA1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壮、汉族SSc患者患者组中HLA-DQA1*0201基因频率均显着降低(0.000 VS 0.115,χ2=13.583,Pc=0.002和0.000 VS 0.105,χ2=12.209,Pc=0.00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其他等位基因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HLA-DQA1*0401、-DQB1*0601可能是广西壮族、汉族SSc患者共同的易感基因,HLA-DQB1*0501可能是广西壮族SSc患者的易感基因,HLA-DQA1*0601可能是广西汉族SSc患者的易感基因,而HLA-DQA1*0201可能是广西壮族及汉族SSc患者的保护基因。

二、广西壮族系统性红斑狼疮与HLA-DR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壮族系统性红斑狼疮与HLA-DR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人类白细胞抗原DQB1和DRB1与内蒙古地区汉族人群风热疮患者易感性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介
致谢

(2)贵州地区麻风与HLA等位基因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HLA复合体与皮肤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云南地区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与HLA-DRB1氨基酸单倍型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实验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1.3 主要仪器设备
二. 实验方法
    2.1 DNA提取
    2.2 DNA的定量
    2.3 HLA-DRB1基因Exon2扩增
    2.4 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2.5 PCR产物切胶纯化
    2.6 PCR纯化后产物测序
    2.7 HLA-DRB1基因SNPs分型数据分析和统计
三. 结果与分析
    3.1 HLA-DRB1基因Exon2扩增结果
    3.2 HLA-DRB1基因测序结果
    3.3 HLA-DRB1基因Exon2的SNPs结果
    3.4 HLA-DRB1基因的分型结果
    3.5 HLA-DRB1氨基酸类型及单倍型
    3.6 HLA-DRB1氨基酸类型及单倍型与RA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3.7 HLA-DRB1氨基酸类型及单倍型与SLE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3.8 HLA-DRB1氨基酸类型及单倍型与RA、SLE易感性的共性和个性
    3.9 HLA-DRB1氨基酸单倍型的多次测序结果与SNPs结合ELB算法推算结果比对
四. 讨论
    4.1 HLA-DRB1基因与RA的相关性
    4.2 HLA-DRB1基因与SLE的相关性
    4.3 HLA-DRB1基因与自身免疫疾病的易感性
    4.4 关于方法学的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致谢
研究生简历

(4)广西汉族婴幼儿血管瘤与HLA-DRB1等位基因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婴幼儿血管瘤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5)广西汉族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及其临床指标与HLA-DR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中文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撰写的文章和发表的论文

(6)广西汉族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与HLA-DQA1、-DQ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Toll样受体5和9基因多态性与广西壮、汉族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性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HLA-DRB1基因与慢性荨麻疹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方法
        1.2.1 主要试剂
        1.2.2 模板DNA的制备
        1.2.3 HLA-DRB1基因型分析
        1.2.4 基因型的确定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汉族患者组与汉族对照组间HLA-DRB1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
    2.2 壮族患者组与壮族对照组间HLA-DRB1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
    2.3 汉族组与壮族组间HLA-DRB1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
3 讨论

(9)广西壮族群体HLA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HLA一DRB1
2 HLA-A
3 HLA一DQA1
4 HLA-DQB1
5 HLA-DR
6 HLA-B27

(10)广西壮族、汉族系统性硬皮病与HLA-DQA1、DQB1等位基因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广西壮族系统性红斑狼疮与HLA-DR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人类白细胞抗原DQB1和DRB1与内蒙古地区汉族人群风热疮患者易感性的相关研究[D]. 王雅清.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2]贵州地区麻风与HLA等位基因关联性研究[D]. 张艾丽. 遵义医学院, 2017(10)
  • [3]云南地区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与HLA-DRB1氨基酸单倍型的关联研究[D]. 甘锦绘.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02)
  • [4]广西汉族婴幼儿血管瘤与HLA-DRB1等位基因相关性研究[D]. 韦妮波. 广西医科大学, 2014(10)
  • [5]广西汉族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及其临床指标与HLA-DR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研究[D]. 胡继旭. 广西医科大学, 2012(01)
  • [6]广西汉族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与HLA-DQA1、-DQ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研究[D]. 思远. 广西医科大学, 2012(09)
  • [7]Toll样受体5和9基因多态性与广西壮、汉族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D]. 吴飞云. 广西医科大学, 2012(09)
  • [8]HLA-DRB1基因与慢性荨麻疹的相关性[J]. 吴易,蒙金秋,曹存巍,何钠,李菊裳,梁伶.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1(11)
  • [9]广西壮族群体HLA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 林泉,韦海雷. 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1(09)
  • [10]广西壮族、汉族系统性硬皮病与HLA-DQA1、DQB1等位基因相关性研究[D]. 韩福海. 广西医科大学, 2011(08)


等位基因论文 氨基酸残基论文 基因频率论文

上一篇: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学习热情的培养
下一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误诊为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