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复杂图像方法中的一种自适应采样方法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复镜像法中的一种自适应采样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敏[1](2019)在《矿井供电系统接地网中交流杂散电流分布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是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项目“矿井供电系统杂散电流分布规律及防护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1701D221240)的子课题,是针对目前我国煤矿井下交流杂散电流的危害日益凸显,安全事故频发,国内外对矿井交流杂散电流的形成机理以及分布规律等相关理论研究匮乏等问题提出的。矿井交流杂散电流这一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着矿井生产安全和人身安全,并随着矿井综采工艺的推广,负荷容量、电压等级以及供电距离的不断增大,矿井交流杂散电流这一问题越来越备受关注。因此,研究总结矿井供电系统接地网中交流杂散电流分布规律,明确其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将为有效防治交流杂散电流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矿井交流杂散电流形成机理及其可能流通路径的基础上,以某矿实际交流供电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井下保护接地网的实际,搭建了矿井交流杂散电流模型。通过仿真分析,研究总结了矿井接地网中交流杂散电流的分布规律,以及局部接地极处的散流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并相应的提出了优化措施来指导生产实际。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学习总结了杂散电流的相关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明确了矿井交流杂散电流的主要来源和形成机理;在全面掌握矿井交流供电系统、保护接地网以及矿井电缆结构的基础上,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平台搭建了矿井交流杂散电流模型,研究了低压电缆绝缘不对称、高压电缆绝缘不对称、高低压电缆绝缘均不对称、金属网阻值以及接地电阻阻值等因素对接地网中交流杂散电流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电缆绝缘不对称程度(不平衡系数K)的增大,流经屏蔽层/地线芯、金属网及接地极的交流杂散电流也增大;交流杂散电流主要分布在产生其电缆的屏蔽层/地线芯及该电缆对应的金属网结构上,交流杂散电流在返回电源的过程中由于整段电缆绝缘不对称,流经屏蔽层/地线芯、金属网上的交流杂散电流从该段电缆的末端到供电端不断增大;金属网阻值越大,流过金属网的交流杂散电流越小,屏蔽层/地线芯、接地极处的交流杂散电流则越大;由于接地电阻远大于屏蔽层/地线芯、金属网的阻值,接地电阻的变化对屏蔽层/地线芯、金属网上的交流杂散电流分布影响不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治理交流杂散电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明确交流杂散电流在接地网中各局部接地极分布规律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分析交流杂散电流经局部接地极在岩层中形成的散流场分布,根据井下局部接地极周围岩层及接地极的实际结构,利用COMSOL软件平台搭建了垂直钢管接地极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巷道喷射混凝土结构、岩层结构参数、接地极结构以及接地极埋深等因素对接地极散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流杂散电流经接地极在岩层中形成的散流场分布受岩层参数、接地极结构及接地极埋深等因素的影响,垂直钢管接地极存在端部效应,电阻率低的岩层处电流密度大,电场强度除在接地极端部位置外,其它位置分布较为均匀;交流杂散电流一定时,接地极对地电位升随着岩层电阻率的减小、接地极长度及半径的增大而减小,岩层结构一定时可改变接地极的埋深来降低接地极对地电位升。通过研究相关因素下接地极散流场的分布对降低交流杂散电流的危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方莉[2](2019)在《管道管地电位(PSP)潮汐效应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低频扰动地磁场在大地中感应出地磁感应电流(GIC)和地面感应电势(ESP),直接影响埋地管道管地电位(PSP)。获得地磁感应扰动在大地感应电场及地面管道系统中的流通机理,进一步建立预测计算数学模型,是精确评估油气管道中的GIC、PSP水平和预测防治空间天气灾害的重要前提。目前管道感应PSP研究中尚未考虑到复杂地质变化的影响,管道模型存在缺陷。本文针对中国东部沿海管道在复杂地质构造下的管地电位进行建模和数值计算,以下是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为研究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海岸和断裂带复合效应对日东线日照站管道PSP的影响,首先建立了三维海陆模型、45°海岸模型和三维海岸-断裂带模型分别探索沿海地区不同地质情况下的地电场分布;然后根据大地电磁测深数据构建了中石油日东线所在地区的华东地区大地三维电导率模型;基于傅里叶变换和反变换的思想提出了管道傅里叶-有限元法,可直接应用地磁台磁场数据作为边界条件可计算磁扰动期间实时管道PSP时空分布,该方法不仅可操作性强,适应于复杂地质情况下的管道PSP计算,且提高了计算精度和效率。建立了潮汐海岸模型探究沿海地区埋地管道PSP的潮汐效应,提出潮汐效应的实质是动态海岸效应。以2017年8月10日期间的磁扰动为例对日东线管道PSP计算值和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该计算方法得到的管道PSP具有潮汐特征,验证了潮汐海岸模型的准确性,揭示了潮汐效应对沿海管道的作用机理,为管道腐蚀防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祁正阳,季莞然,李自力,崔淦[3](2018)在《金属管道高压直流干扰腐蚀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能源与需求的区域不对等性促使高压直流(HVDC)输电系统兴起,伴随而来的是HVDC输电系统对周围埋地金属管道产生极大的干扰腐蚀影响。从HVDC腐蚀干扰机理、干扰腐蚀特征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介绍了适用于探究HVDC系统对周围管线干扰的相关现场检测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总结了埋地金属管道直流干扰腐蚀的检测、排查与评估手段,讨论了应对埋地管道干扰腐蚀的防护措施,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展望进行了探讨。

王成[4](2017)在《变电站接地系统数值计算与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接地系统在变电系统中发挥很大的作用,能够有效的稳定整个系统电压,保证变电站持续可靠运行。目前电网容量不断增大,变电站站址处的土壤结构也比较复杂,使用国标中给出的传统经验公式计算得到的接地参数值误差比较大,已经很难符合目前许多变电站设计的要求,并且简单的等间距布置的水平接地网存在一定的电位梯度,使得整个接地网顶点处的接触电压明显偏高。因此本文从数值计算方法和优化设计方式这两方面对接地网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首先通过对恒定电流场的分析,在水平多层分层土壤中建立起点电流源的格林函数表达式,并且通过分层媒质的边界条件,求解得到待定系数。同时利用复镜像法,重点得到在水平双层分层土壤中四种形式的格林函数。接地网模型考虑了导体本身的内阻抗与外自感以及两导体之间的互感,利用节点电压法,直接计算得到接地网各点处的电位值,并且利用搭建的不等电位模型,分析了影响水平接地网上电位差的因素。得到在使用同等钢材量时,敷设接地导体的数目越多,即导体的等效半径越小,矩形接地网上的最大电位差值越小的结论。在均匀土壤中,本文采用添加垂直接地极的方式,降低接地网接地阻抗与接触电压的值,分析得到影响这些接地参数值的相关因素。并且根据国标中给出的均匀土壤不等间距布置水平接地导体的方式,得到更加简单的导体布置拟合计算公式,同时将网孔最大接触电压之间的差值达到最小设为目标,当矩形水平接地网按照此方式布置导体时,得到横纵方向上所使用的导体数目的比值。在水平分层的双层土壤中,引入复镜像法,建立仿真模型,采用加入垂直接地极以及不等间距敷设水平导体的方式对矩形接地网进行整体优化。分析出添加垂直接地极后,影响复合接地网接地阻抗值的一些因素。将整个接地网上最大接触电压达到最小设成优化目标,基于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得到最佳压缩比,利用该压缩比按照指数规律形式敷设水平导体。最后,对水平双层土壤中11OkV变电站接地网进行仿真,获得接地阻抗具体值和地表电位、接触电压三维分布图。通过上面两种方式对矩形接地网实行优化,发现将水平导体使用不等间距敷设时不能降低接地阻抗,但可以有效的改善接地网上的接触电压,而在水平接地网上添加垂直接地极对接触电压与接地阻抗都起到很好的降低作用。

李伟[5](2016)在《考虑深层大地电阻率的直流偏磁电流主动防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飞速发展,直流输电由于其输送距离远、容量大、损耗低等诸多优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当直流输电工程单极大地运行时,大量的直流电流入地导致大范围地表电位分布的不均匀,从而导致了交流电网变电站变压器中性点通过直流电流,产生直流偏磁现象,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要对直流电流分布问题进行计算和分析,大地模型的建立是极为重要的一步。由于直流输电工程输送距离远,直流电流穿透深度大,因此必须考虑深层土壤电性特征对直流电流分布的影响。目前国内外的电力系统中,大地电阻率的勘测主要采用四极法,大地模型大多局限于浅层土壤。即使有个别考虑深层土壤模型的,也大多基于经典大地模型,缺乏实际的大地电阻率勘测结果的支持,数据缺乏说服力。因此,研究适合直流输电接地极极址大地电阻率勘测的方法,通过实地勘测获取充分的深层大地电阻率数据,在此基础上研究直流电流的分布和直流偏磁抑制措施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工程实际意义。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在对直流电流在地中的分布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地电阻率勘测方法的理论研究,并通过实地勘测和反演得出典型地质条件下的的层状大地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各大地模型表现出的电性特征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提出了直流偏磁电流的主动防御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对水平多层土壤的格林函数求解进行了推导,对于考虑结构复杂的深层大地时格林函数求解困难的问题,可以采用智能复镜像法有效解决,并具有极高的计算精度精度。同时,建立了交流电网直流电流分布计算的地下电场模型与交流电网地上电路模型,共同形成了对直流偏磁电流进行计算和分析完整的场路耦合模型。理论和模型的研究结果为下文的分析和计算奠定了基础。其次,利用格林函数与复镜像法推导了直流电流在水平多层大地中的穿透深度,计算了理想情况下的穿透深度,结果表明由于直流输电工程输送距离远,大量的直流电流趋向于深层大地分布。基于地球的电性特征,讨论了适用于直流接地极极址大地电阻率勘测的四极法和大地电磁法勘测与反演方法,以及结合两种勘测方法获取完整大地模型的方法。特别的,对于四极法测量极距较大时引线间互感造成的误差问题,提出了采用相对误差进行互感消除的方法,在极距较大时可以比传统方法更有效的进行四极法测量结果的修正。此外,基于直流电流穿透深度的理论,利用经典大地模型初步计算和分析了四极法与大地电磁法在直流接地极极址勘测时测点范围的选择,以为下一步的实地勘测工作提供指导。通过实地勘测和分析,分别在青海、湖北和广东三个分别代表青藏高原、内陆平原与冲积平原的地质条件迥异的地区选择了共计11个测点进行了大地电阻率的勘测工作,通过数据处理与反演计算得出了上述地区的完整土壤模型。基于测量结果对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大地电阻率分布特征,以及表现出的直流电流穿透深度、地表电位分布等电性特征进行了计算、对比和分析。将湖北地区的直流电流分布实际勘测结果与基于深层大地模型的仿真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和验证,误差小于2.7A,相对误差小于21%,结果的一致性证明了本文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在实测的不同地质条件下,根据地中不同深度下的直流电流比例对大地电阻率勘测的广度进行了研究,修正了测点选取的范围:对于四极法的勘测,应当在直流接地极附近进行,测点与直流接地极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6km;大地电磁法的勘测在距离直流接地极10km~30km范围内进行最佳,测点与直流接地极的距离不应超过100kmm。在不同交流电网拓扑结构和不同直流接地极的情况下,以交流电网总体不平衡电流作为评价标准,对大地电阻率勘测的深度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直流接地极附近进行的四极法勘测只需在接地极附近6km内,大地电磁法勘测只需在接地极附近100kmm内;要达到95%的直流电流分布计算精度,大地电磁法的测深应当达到91.36km。基于目前的勘测数据,达到95%直流电流分布计算精度所需的测深为66.99km-120.28km。根据初步的拟合公式,提出对未知地区的勘探,达到95%直流电流分布计算精度所需要的测深为91.36km。测深拟合公式在后续研究中还需要大量的不同地区测量数据进行修正和完善。最后提出了分布式接地极与支援型入地电流控制策略两种直流偏磁防御措施。对分布式接地极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推导,对不同拓扑结构下的分布式接地极对交流电网直流偏磁电流的抑制效果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基于混沌粒子群法,在给定的区域内对分布式接地极进行了选址优化计算,无论是哪种拓扑结构,在经过选址优化后都可以达到良好的直流偏磁抑制效果。以网状结构为例,单个变压器绕组最大直流电流和交流电网总体不平衡电流分别为0.51A和9.24A,降低了81.39%和56.20%。支援型入地电流控制策略对直流偏磁电流的抑制效果与目标函数直接相关,单目标、多目标和加权优化的目标函数对交流电网直流电流抑制的侧重点不同,抑制效果也有所差别。将分布式接地极与支援型入地电流控制策略相结合,使不平衡电流在分布式接地极系统内互相抵消,可以实现入地电流最小化的目标,从而从根本上抑制直流偏磁风险。以网状结构为例,与优化前相比,采用联合应用优化后电网的单体最大电流下降37.18%-91.58%,总体不平衡电流下降39.04%-91.39%。

吴强迪,周铭,徐宏碧[6](2014)在《分层土壤中点电流源格林函数的快速计算方法》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决分层土壤中点电流源的格林函数理论推导复杂和数值计算繁琐的问题,阐述了多层水平分层土壤中点电流源的格林函数模型及其建立过程,基于此模型得到了求解任意分层土壤中点电流源格林函数的快速计算方法,并利用MATLAB对其进行编程。经算例对比,得出了该方法计算接地网接地阻抗的结果准确有效,而且大大提高了接地网接地特性的计算效率。

郭卫[7](2013)在《应用边界元法的复杂土壤中接地网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确保发变电站的安全运行,对建立合适的土壤模型下接地网性能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接地网所处的土壤模型结构除了层状土壤模型外,还有近年来实际出现的半球形分层土壤模型、柱形分层土壤模型、块状结构土壤模型以及复合土壤模型等。本文将运用边界元法对复杂土壤下接地网性能进行分析研究,主要从传统边界元法在块状土壤结构接地中的研究、应用快速多极子边界元法对层状及块状土壤结构中接地问题的研究、复合分层土壤模型接地问题的研究这三大方面进行论述,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分别使用直接边界元法及间接边界元法对同一典型块状土壤结构接地问题进行原理推导并分别进行编制程序,通过和CDEGS软件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后,运用两种边界元法编制的程序从块状土壤边界剖分数量方面对接地网性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仿真对比研究,研究的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剖分方式下运用两种边界元法求解同一处于块状土壤区域中地网接地电阻时,直接边界元法求解时需要的剖分单元数目较间接边界元法要少,而且随着块状土壤厚度的减小,直接边界元法在剖分数量上的优势更加明显,特别是地网处在狭长型块状土壤区域时,直接边界元法计算结果比间接边界元法更加稳定。在相同剖分方式下,直接边界元法求解性能同样优于基于间接边界元法原理的CDEGS软件。直接边界元法在求解块状土壤接地模型剖分边界元数量上的优势,为进一步研究更加复杂的大型块状土壤接地模型提供了可能。(2)针对边界元法求解剖分量很大的块状土壤接地问题时会形成系数矩阵为非对称满阵的大规模线性方程组,而通常使用高斯消去等直接法进行求解时存在求解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一种预条件处理的Krylov子空间迭代法—GMRES迭代算法。通过对某一典型块状土壤结构的接地问题算例进行求解,GMRES迭代算法在计算时间方面明显优越于传统所使用的高斯消去等直接法,且进行预处理后的GMRES迭代性能明显优于未进行预处理GMRES算法的迭代性能。(3)提出一种求解层状土壤接地问题的快速多极子边界元法,该方法试图解决用传统边界元法求解某些大型地网接地参数时需要的存储量过大而导致普通计算机因内存的限制无法进行求解的问题,该方法在传统边界元法的基础上,引入快速多极子算法,利用建立自适应四叉树的存储结构代替传统的系数矩阵存储形式对导体间互阻进行存储,使系数矩阵隐式存储,同时采用正方形结点与正方形结点的作用代替单元与单元的直接作用,最终使存储量及计算量得到大幅度降低;通过求解规模较小地网接地参数对传统边界元和快速多极子边界元进行比较,计算出的接地电阻值通过和CDEGS软件相比,表明方法的正确性;通过在存储量和计算时间方面进行比较,证实其高效性。(4)提出一种求解块状土壤结构接地问题的快速多极子边界元法,以解决传统边界元法在求解大剖分量的块状土壤接地问题遇到的大内存及大计算量的缺陷,该方法利用建立自适应八叉树的存储结构代替传统的系数矩阵存储形式从而使系数矩阵隐式存储,采用立方体结点与立方体结点的作用代替传统的单元与单元的直接作用,最终使存储量及计算量得到大幅度降低;通过对小规模下块状土壤接地模型进行编程计算,和传统边界元法以及CDEGS进行对比,证实该方法的正确性和高效性;通过对大规模块状土壤接地模型算例进行编程计算,表明快速多极子边界元能够在单台普通计算机上求解一些剖分量很大的块状土壤结构地网接地参数,而传统边界元法及CDEGS软件因内存限制在这些问题上无能为力,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更加复杂块状土壤结构接地问题提供了方向。(5)证明了矩量法和直接边界元法在求解层状土壤接地问题上的统一性。以均匀土壤及两层土壤中地网接地问题为例,对直接边界元法中的基本解进行详细研究,研究发现选取不同的基本解会有不同的边界积分方程形式,对同一层状土壤模型分别运用矩量法和运用选取了合适基本解的直接边界元法同时进行推导,最终都仅需对地网进行剖分而且得到了一致的结论公式,从而使得直接边界元法和矩量法在求解层状土壤中的接地问题得到统一,更为重要的是运用选取合适基本解的直接边界元法可以有效地避免在在层状土壤界面进行剖分,从而解决了目前直接边界元法求解层状土壤接地问题时需要额外对不同土壤交界面进行剖分这一问题。(6)提出一种求解复合分层土壤接地问题的新型直接边界元法。通过对基本解的选取避免了对水平层状土壤交界面的积分计算,仅需要对块状土壤交界面及地网进行剖分,从而大量减少了剖分元素数量,避免了形成大规模满阵进行求解,提高了计算效率,求解所需内存也大量减少;该方法弥补了目前直接边界元法同时需要对层状土壤交界面、块状土壤交界面以及地网都要进行剖分从而造成大剖分量、大内存以及大计算量的缺陷,通过目前使用的直接边界元法及CDEGS计算结果相比较,表明了新型直接边界元算法正确性及高效性。(7)通过引入节点电压法考虑地网为不等电位,结合新型直接边界元法进一步对层状土壤含块状土壤结构接地模型进行研究,对地网与块状土壤结构均处于任意层状土壤模型进行了详细推导。使新型直接边界元法在求解该土壤模型时更具一般性;通过算例计算和考虑了不等电位的传统直接边界元法及CDEGS计算结果相比较,表明了算法的正确性及高效性。同时在求解复合分层土壤不等电位接地模型上,新型直接边界元法求解性能优于需要进行等效求解的CDEGS软件。

李林[8](2013)在《粗糙面散射及其与目标复合散射快速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电磁波散射对无损探测、通讯、雷达导航、隐身技术、地震勘探和遥感等有重要意义。而粗糙面的电磁散射研究更是在国防军事领域和民用技术领域都具有显着的学术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周期起伏表面作为一种基本粗糙面,在频率扫描反射器、耦合器、极化器以及带通滤波器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目标探测时,有必要以随机粗糙面模拟复杂的地表,进行目标与粗糙面的复合散射研究,以恰当考虑各种地形或海面背景的杂波。本文主要研究了粗糙面电磁散射相关的两类散射问题的快速计算方法:周期表面的散射和目标与随机粗糙面的复合散射。对于第一类问题,提出了变换方法(Transform method)来计算中、轻度起伏时的介质周期表面的散射;之后又提出用复镜像法来加速周期格林函数,以解决矩量法求解周期表面散射时存在的周期格林函数收敛慢的问题。对于第二类问题,提出了KA (Kirchhoff approximation)+MoM (method of moment)的混合方法,它综合了KA算法的高效和MoM算法的广泛适用性的优势。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将变换方法进行扩展以计算介质周期表面的电磁散射。它是一种用平面场展开槽内场的方法,能高效简便地计算槽内的场点,解决了以往方法或不能计算槽内的场或能计算但较费时的问题,但该方法不能计算深的光栅。2、针对矩量法计算周期表面的电磁散射问题时,其积分核周期格林函数收敛慢的问题,提出用复镜像法来加速。再针对高频时一级复镜像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二级复镜像法。当入射频率较高时,复镜像法比Kummer-Poisson方法的计算效率更高,而且当频率越高时,复镜像法的优势将更明显。3、将基于表面电流的KA+MoM混合方法推广到介质目标位于理想导体/介质粗糙面上方的情况。混合算法将目标用MoM建模,粗糙面用KA建模,最后可以直接在目标上得到一组目标感应电流和磁流的积分方程,其运算时间和对计算机内存的需求主要取决于目标的网格划分情况。在计算粗糙面对目标的散射场时,根据粗糙面的局部反射特性,可以对粗糙面进行截取以进一步减少计算量。4、将KA+MoM混合方法推广到多理想导体目标位于理想导体粗糙面上方的情况。以两个圆柱目标位于高斯粗糙面上方为例,数值分析了相距不同水平距离时两个目标之间的耦合作用。

丁寒[9](2013)在《有耗半空间线天线的MPIE-MOM方法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理想天线分析必须假定天线处在无限大均匀空间内,而实际上总有地面存在,当天线离地面较近,必须考虑地面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解决多层媒质中电磁辐射和电磁散射的MPIE的研究,推导了两层媒质情况下场点和源点均在空气层中格林函数的具体解。接着讨论了表达式中索末菲积分的数值求解方法,并提出了一种用于计算有耗平面分层媒质中格林函数的改进二维镜像法。再运用镜像法和索末菲积分,推导出半空间界面附近的垂直和水平电偶极子的磁矢位。最后,用矩量法(采用正弦伽略金法),研究地面上方垂直、水平线天线的辐射特性和辐射场,并利用Matlab软件计算出结果,仿真出垂直辐射方向图和水平辐射方向图,再根据辐射方向图分析随着电导率、介电常数的变化,媒质金属特性、损耗特性的变化情况。本文采用的MPIE-MOM方法在研究近地天线中不仅精确度高,且更具通用性。

刘洋[10](2012)在《冻土环境下变电所接地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变电所的接地问题,是电力系统设计、建设与运行中的关键问题之一。随着电力系统容量的不断增大,短路入地电流也随之增大,这对电力系统的性能要求也就越严格。由于冻土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该地区的靠近地表的土壤电阻率变得很高,这对变电所的接地系统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确保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以及变电站内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在接地系统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变电所所处的各种情况。为了顺应新情况下变电所接地系统设计要求,本文针对冻土环境下变电所的接地系统,进行了有关的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多层土壤中点电源的格林函数的推导过程,给出了复镜像法的基本原理。进而将二分域技巧融入到复镜像法中,推导出了针对冻土环境下两层土壤中接地网的接地参数的计算。根据所研究的数值计算方法,应用MATLAB这一强大的科学计算软件,编制了接地网参数的数值计算程序,并实现了计算软件的可视性。然后对所编制的数值计算软件进行数值计算仿真试验和现场试验,验证该计算软件的正确性。由于冻土环境下,上层土壤的电阻率会急剧升高,必须采取必要的降阻措施,才能保证变电所中人身和设备的安全。本文针对冻土这一特殊环境,应用所编制的计算软件分析了适合冻土环境的降阻措施。土壤电阻率的测量及接地网参数的测量在接地系统的设计中非常重要。只有获得正确的测量数据,接地系统的设计才具有意义。为此,本文最后研究了土壤电阻率和接地电阻的测量方法,并运用合适的测量方法对冻土环境下接地网模型及降阻措施进行了的冻土地区现场测量试验。

二、复镜像法中的一种自适应采样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镜像法中的一种自适应采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矿井供电系统接地网中交流杂散电流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直流杂散电流研究现状
        1.2.2 交流杂散电流研究现状
        1.2.3 接地极散流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矿井交流供电系统与保护接地网简介
    2.1 矿井交流供电系统简介
        2.1.1 矿井供电系统
        2.1.2 供电系统的接线方式
        2.1.3 变电所的主接线方式
    2.2 保护接地网简介
        2.2.1 保护接地的作用
        2.2.2 保护接地网的构成
    2.3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矿井交流杂散电流模型的建立与仿真
    3.1 矿井交流杂散电流的主要来源及电缆结构
        3.1.1 交流杂散电流的产生机理
        3.1.2 矿用电缆结构
    3.2 交流杂散电流模型的搭建及其参数确定
        3.2.1 交流杂散电流模型的建立
        3.2.2 模型中各参量的确定
    3.3 交流杂散电流在接地网分布规律的仿真分析
        3.3.1 低压电缆绝缘不对称
        3.3.2 高压电缆绝缘不对称
        3.3.3 高压和低压电缆绝缘均不对称
        3.3.4 金属网阻值不同
        3.3.5 局部接地极接地电阻不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垂直接地极散流场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搭建
    4.1 垂直接地极电位的理论计算
    4.2 垂直钢管接地极三维有限元模型
        4.2.1 有限元法的应用
        4.2.2 几何模型的确定
        4.2.3 接地极散流场的数值计算
        4.2.4 无穷边界的等效处理
    4.3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垂直钢管接地极散流场的仿真分析
    5.1 巷道喷射混凝土结构对散流场影响的仿真分析
    5.2 接地极结构对散流场影响的仿真分析
        5.2.1 接地极长度变化对散流场的影响
        5.2.2 接地极外径变化对散流场的影响
    5.3 其它因素对散流场影响的仿真分析
        5.3.1 泥岩电阻率不同
        5.3.2 粉砂岩电阻率不同
        5.3.3 泥岩厚度不同
        5.3.4 接地极埋深不同
        5.3.5 局部岩层电阻率不同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管道管地电位(PSP)潮汐效应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电场计算
        1.2.2 潮汐效应
        1.2.3 管道GIC/PSP模型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本理论和方法
    2.1 空间天气影响管道PSP机理
        2.1.1 管道PSP影响因素
        2.1.2 H极化和E极化
    2.2 大地感应电场计算模型
        2.2.1 等效电流源模型
        2.2.2 大地电导率模型
        2.2.3 管道等效模型
    2.3 基于T-Ω的三维有限元法
        2.3.1 控制方程
        2.3.2 模型边界条件
        2.3.3 有限元方法FEM
    2.4 PFFEM方法
    2.5 小结
第3章 地磁海岸边界效应建模计算
    3.1 三维海陆模型
        3.1.1 模型的建立
        3.1.2 H极化
        3.1.3 E极化
        3.1.4 H极化和E极化场量分布的对比
        3.1.5 H极化和E极化时管道电场分布
    3.2 45°三维海岸模型
    3.3 海岸-断裂带效应
    3.4 小结
第4章 海岸效应对日东线管道的影响
    4.1 山东日东线管道及其三维电导率建模
    4.2 数据选择
    4.3 场量特征分布
    4.4 管道PSP时空计算
        4.4.1 管道模型
        4.4.2 日东线管道PSP空间特性
        4.4.3 日东线管道PSP时间特性
    4.5 小结
第5章 潮汐效应对管道PSP的影响
    5.1 潮汐效应影响管道机理及算法
        5.1.1 潮汐效应对管道影响机理
        5.1.2 三维大地电磁场有限元分析
    5.2 建模与计算
        5.2.1 稳态海岸模型
        5.2.2 潮汐海岸模型
    5.3 管地电位实测验证
        5.3.1 管道PSP与潮汐的对应
        5.3.2 日东线管道PSP潮汐效应
        5.3.3 日照站管道PSP计算
    5.4 结果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硕士期间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3)金属管道高压直流干扰腐蚀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HVDC干扰腐蚀机理
2 HVDC干扰腐蚀的影响因素
    2.1 入地电流量
    2.2 工作极性及接地极
    2.3 持续时间
    2.4 位置及距离
    2.5 温度
    2.6 土壤特性
3 HVDC干扰腐蚀检测方法
    3.1 电流密度
    3.2 管地电位偏移
    3.3 地表电位梯度
    3.4 感生电压
4 HVDC干扰的防护措施
5 HVDC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4)变电站接地系统数值计算与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接地参数计算方法
        1.3.2 接地网优化方法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多层水平分层土壤中的格林函数
    2.1 引言
    2.2 水平分层土壤中点电流源的格林函数
        2.2.1 媒质中场点电位方程的建立
        2.2.2 水平分层土壤中格林函数的建立
        2.2.3 水平分层土壤中格林函数的求解
        2.2.4 水平双层分层土壤中四种格林函数表达式
    2.3 采用复镜像法快速求解出格林函数
        2.3.1 复镜像法
        2.3.2 复镜像法求得格林函数表达式
    2.4 两种镜像法的算例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等电位接地网数值计算方法
    3.1 引言
    3.2 不等电位数学模型
        3.2.1 建立散流阻抗矩阵
        3.2.2 节点电压法
    3.3 导体互阻系数求解
        3.3.1 均匀媒质中互阻系数
        3.3.2 非均匀媒质中互阻系数
    3.4 导体阻抗矩阵系数求解
        3.4.1 导体互感系数
        3.4.2 导体内阻抗
    3.5 地表电位算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均匀土壤中接地网优化设计
    4.1 引言
    4.2 规范中接地参数的基本要求
        4.2.1 接地参数的允许值
        4.2.2 规范中不等间距接地网的简介
    4.3 降低接地网不等电位的方式
        4.3.1 影响接地网电位差的因素
        4.3.2 最优导体布置方法
    4.4 均匀土壤中添加垂直接地极优化方式
        4.4.1 影响接地网降阻的因素
        4.4.2 影响接地网降压的因素
    4.5 均匀土壤中不等间距敷设水平接地网优化方式
        4.5.1 不等间距布置的水平接地导体位置拟合
        4.5.2 接地网横纵方向上导体数的确定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水平双层土壤中接地网优化设计
    5.1 引言
    5.2 水平双层土壤中添加垂直接地极优化方式
        5.2.1 土壤反射系数与降阻之间的关系
        5.2.2 上层土壤电阻率与降阻之间的关系
        5.2.3 上层土壤厚度与降阻之间的关系
        5.2.4 接地网面积与降阻之间的关系
    5.3 基于改进的遗传算法的不等间距接地网优化方式
        5.3.1 遗传算法简介
        5.3.2 遗传算法的构成要素
        5.3.3 设计思想
        5.3.4 基于改进的遗传算法求解最佳压缩比
    5.4 实例仿真及其优化设计
        5.4.1 接地系统实例仿真
        5.4.2 添加垂直接地极优化设计
        5.4.3 不等间距敷设水平导体优化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5)考虑深层大地电阻率的直流偏磁电流主动防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直流入地电流引起的场位问题研究
        1.2.2 交流电网中的直流电流分布
        1.2.3 大地电阻率的勘测与反演
        1.2.4 直流偏磁的抑制措施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直流电流分布计算的理论模型
    2.1 层状大地电位理论模型
        2.1.1 水平多层土壤的格林函数
        2.1.2 求解水平多层土壤格林函数的智能复镜像法
    2.2 交流电网直流电流分布计算的理论模型
    2.3 交流电网的直流网络模型
        2.3.1 线路模型
        2.3.2 变压器模型
        2.3.3 变电站模型
        2.3.4 杆塔—避雷线系统模型
    2.4 小结
3 广域大地电阻率的勘测原理与反演方法
    3.1 深层大地模型在直流电流分布计算中的必要性分析
        3.1.1 直流电流在水平多层大地中的穿透比例
        3.1.2 浅层大地电阻率测量方法在直流输电工程中应用时的不足
    3.2 广域大地电阻率的勘测原理与反演
        3.2.1 地球的地质构成
        3.2.2 浅层大地电阻率的勘测方法
        3.2.3 深层土壤的大地电磁法勘测原理
        3.2.4 层状大地的反演
        3.2.5 完整大地模型的获取
    3.3 大地电阻率勘测测点选取原则
    3.4 小结
4 大地电阻率勘测及直流电流分布计算与验证
    4.1 勘测情况概述
        4.1.1 勘测设备
        4.1.2 大地电阻率的现场勘测
    4.2 勘测结果的分析和处理
        4.2.1 湖北宜昌地区测量结果分析
        4.2.2 青海地区测量结果分析
        4.2.3 广东地区测量结果分析
        4.2.4 不同地质条件下土壤结构的特点
    4.3 基于大地结构测量结果的直流电流分布计算及分析
        4.3.1 深层大地模型的验证
        4.3.2 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地中直流电流分布与地表电位分布
        4.3.3 大地电阻率勘测范围的深化研究
    4.4 小结
5 直流偏磁电流主动防御策略的研究
    5.1 分布式接地极的工作原理及模型
        5.1.1 分布式接地极的工作原理
        5.1.2 分布式接地极的理论模型
        5.1.3 分布式接地极的简化模型
        5.1.4 算例
    5.2 基于分布式接地极的直流偏磁电流防御策略
        5.2.1 分布式接地极对直流偏磁电流的抑制效果分析
        5.2.2 分布式接地极的拓扑结构对直流电流分布的影响
        5.2.3 分布式接地极的运行方式评价
        5.2.4 分布式接地极的选址优化
    5.3 支援型入地电流控制策略
        5.3.1 支援型入地电流控制策略理论模型
        5.3.2 支援型入地电流控制策略优化效果
        5.3.3 支援型入地电流控制策略与分布式接地极的联合应用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6)分层土壤中点电流源格林函数的快速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立多层水平分层土壤中点电流源的格林函数模型
2 多层水平分层土壤中点电流源的格林函数模型应用
3 多层水平分层土壤中点电流源格林函数模型中待定系数计算
4 接地网接地电阻的实例计算
5 结论

(7)应用边界元法的复杂土壤中接地网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的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层状土壤接地问题
        1.2.2 块状土壤结构接地问题
        1.2.3 复合分层土壤接地问题
        1.2.4 快速多极子算法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应用边界元法的块状土壤结构接地研究
    2.1 位势问题的边界元法基本原理
        2.1.1 位势问题的直接边界元法分析
        2.1.2 位势问题的间接边界元法分析
    2.2 块状土壤结构接地的边界元法研究
        2.2.1 直接边界元法原理推导
        2.2.2 间接边界元法原理推导
        2.2.3 两种边界元算法验证
        2.2.4 不同土壤交界面剖分数目对接地参数影响研究比较
        2.2.5 算例应用
    2.3 预条件处理GMRES直接边界元法研究
        2.3.1 GMRES迭代算法
        2.3.2 预条件处理技术
        2.3.3 算例应用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应用快速多极子边界元法的层状土壤中接地网性能研究
    3.1 求解地网接地参数的传统边界元法原理
    3.2 快速多极子边界元法基本原理简介
    3.3 求解地网接地参数的快速多极子边界元法原理
        3.3.1 基本解的多极展开
        3.3.2 多极展开系数的转移
        3.3.3 多极展开系数向局部展开系数的转移
        3.3.4 局部展开系数向局部展开系数的转移
    3.4 求解地网接地参数的快速多极子边界元法实现步骤
        3.4.1 地网导体剖分和自适应四叉树结构的形成
        3.4.2 上行遍历计算多极展开系数
        3.4.3 下行遍历计算局部展开系数
        3.4.4 利用自适应四叉树结构等效计算积分
        3.4.5 迭代求解
    3.5 数值算例分析
        3.5.1 数值计算环境及模型参数
        3.5.2 水平多层土壤下地网接地电阻求解分析
        3.5.3 快速多极子边界元法与传统边界元法计算所用的存储量比较
        3.5.4 快速多极子边界元法与传统边界元法计算总时间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应用快速多极子边界元法的块状土壤结构中接地网性能研究
    4.1 传统直接边界元法求解原理
    4.2 求解块状土壤结构中地网接地参数的快速多极子边界元算法
        4.2.1 三维基本解的多极展开
        4.2.2 三维多极展开系数的转移
        4.2.3 三维多极展开系数向三维局部展开系数的转移
        4.2.4 三维局部展开系数向三维局部展开系数的转移
    4.3 求解块状土壤结构地网接地参数的快速多极子边界元法实现步骤
        4.3.1 块状土壤结构边界及地网进行剖分形成自适应八叉树结构
        4.3.2 上行遍历计算三维多极展开系数
        4.3.3 下行遍历计算三维局部展开系数
        4.3.4 利用自适应八叉树结构等效计算积分
        4.3.5 迭代求解
    4.4 数值算例分析
        4.4.1 算法验证
        4.4.2 计算所需存储量及计算时间比较
    4.5 应用算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应用新型直接边界元法的复合分层土壤结构中接地网性能研究
    5.1 直接边界元法中的基本解在接地中的应用
        5.1.1 基本解的定义及选取
        5.1.2 直接边界元法中的基本解在均匀土壤接地中的应用
        5.1.3 直接边界元法中的基本解在水平两层土壤接地中的应用
        5.1.4 小结
    5.2 应用新型直接边界元法的复合分层土壤接地模型分析
        5.2.1 水平两层土壤中含块状土壤结构的接地网性能分析
        5.2.2 水平多层土壤中含块状土壤结构的接地网性能分析
    5.3 数值算例验证
        5.3.1 算法验证
        5.3.2 两种方法计算存储量及计算时间比较
    5.4 算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应用新型直接边界元法的复合分层土壤结构中接地网不等电位性能研究
    6.1 应用直接边界元法的接地网不等电位性能研究
        6.1.1 应用直接边界元法的地网等电位模型
        6.1.2 应用直接边界元法的地网不等电位模型
    6.2 应用新型直接边界元法的接地网不等电位性能研究
        6.2.1 水平两层土壤中含块状土壤结构的地网不等电位模型
        6.2.2 水平多层土壤中含块状土壤结构地网不等电位模型
    6.3 数值算例验证
    6.4 算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粗糙面散射及其与目标复合散射快速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随机粗糙面散射的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电磁散射的表面积分方程
    2.3 Kirchhoff近似方法
    2.4 高斯粗糙面的生成
    2.5 随机粗糙面的两种处理方法
    2.6 本章小节
3 周期表面散射的变换方法
    3.1 引言
    3.2 变换方法(Transform method)的公式推导
    3.3 变换方法的收敛性分析
    3.4 数值结果及讨论
    3.5 本章小节
4 矩量法中周期格林函数的加速方法-复镜像法
    4.1 引言
    4.2 离散复镜像法概述
    4.3 周期格林函数的离散复镜像表达
    4.4 周期表面散射的矩量法求解
    4.5 数值计算结果与讨论
    4.6 本章小节
5 介质目标与理想导体随机粗糙面复合散射的KA+MoM法
    5.1 引言
    5.2 锥形波的参数选择及粗糙面长度的截断
    5.3 介质目标与理想导体粗糙面模型
    5.4 数值结果
    5.5 本章小节
6 介质目标与介质随机粗糙面复合散射的KA+MoM法
    6.1 引言
    6.2 目标与粗糙面复合散射的联合积分方程
    6.3 基于表面感应电流的混合KA+MoM法
    6.4 数值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多目标与随机粗糙面的复合散射
    7.1 引言
    7.2 理论与方法
    7.3 数值分析
    7.4 本章小节
8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8.1 本文工作总结
    8.2 进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9)有耗半空间线天线的MPIE-MOM方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1章 绪论
    1.1 线天线研究分析
    1.2 平面分层媒质中的电磁辐射与散射问题
    1.3 Sommerfeld积分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第2章 混合位电场积分方程和格林函数的近似求解
    2.1 混合位积分方程的建立
    2.2 分层媒质的格林函数
    2.3 两层媒质时混合位积分方程中谱域格林函数的求解
    2.4 空域Green函数
    2.5 小结
第3章 Sommerfeld积分的现状和计算方法
    3.1 二级离散复镜像法
    3.2 有耗媒质中Sommerfeld积分
    3.3 辐射场中Sommerfeld积分的计算
    3.4 小结
第4章 有耗半空间上空垂直和水平偶极天线的分析
    4.1 有耗半空间上空垂直偶极天线的分析
    4.2 有耗半空间上空水平偶极天线的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冻土环境下变电所接地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意义
        1.1.1 接地对电力系统安全的意义
        1.1.2 冻土环境中变电所接地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冻土地区变电所的接地
        1.2.2 接地电阻的理论计算
        1.2.3 接地参数的测量
        1.2.4 常用的降阻措施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面向冻土地区的接地网参数计算原理
    2.1 多层水平土壤中点电源产生的电场
        2.1.1 恒定电场中拉普拉斯方程的解
        2.1.2 点电源在多层水平土壤中的格林函数
    2.2 多层水平土壤中点电源的格林函数
        2.2.1 格林函数中待定系数的求解
        2.2.2 利用经典镜像法求解格林函数的表达式
        2.2.3 利用复镜像法求解格林函数的表达式
        2.2.4 复镜像法待定系数的级数展开
    2.3 小结
3 冻土中接地网参数数值计算与编程
    3.1 接地网参数计算的理论基础
    3.2 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的计算
    3.3 格林函数在计算接地参数中的应用
        3.3.1 格林函数计算接地参数的基本原理
        3.3.2 二分域技巧
        3.3.3 自电阻的求解
        3.3.4 互电阻的求解
    3.4 接地网的剖分
    3.5 计算软件的性能和结构
        3.5.1 MATLAB简介
        3.5.2 软件的主结构设计
        3.5.3 软件各模块功能介绍
        3.5.4 计算程序的图形用户界面
    3.6 接地网参数软件数值计算仿真实验与比较研究
    3.7 小结
4 冻土地区土壤电阻率和接地网参数的测量
    4.1 土壤的电阻率
    4.2 土壤电阻率的测量方法
        4.2.1 二极法
        4.2.2 三极法
    4.3 四极法在测量冻土土壤电阻率中的应用
        4.3.1 四极法的原理
        4.3.2 四极法的电极布置
    4.4 冻土地区两层土壤结构参数的确定
        4.4.1 采用理论量板确定两层土壤参数
        4.4.2 应用近似公式计算两层土壤参数
    4.5 冻土地区变电所地网接地电阻的测量
        4.5.1 小型接地装置接地电阻的简单测量
        4.5.2 三极法在测量冻土地区地网接地电阻中的应用
    4.6 小结
5 冻土接地网的实测与比较分析
    5.1 土壤参数的实地测量
    5.2 接地电阻现场测量
    5.3 计算与测量数据的比较分析
    5.4 小结
6 冻土环境下接地网的降阻研究
    6.1 冻土环境下垂直接地极降阻效果分析
        6.1.1 垂直接地极的位置对接地电阻的影响
        6.1.2 垂直接地极的长度对接地电阻的影响
        6.1.3 垂直接地极的数量对接地电阻的影响
        6.1.4 冻土结构参数对垂直接地极降阻效果的分析
    6.2 接地网面积对接地电阻的影响
    6.3 接地网的埋深对接地电阻的影响
    6.4 接地网导体半径的选择
    6.5 接地网均压带对接地电阻的影响
    6.6 降阻模块
    6.7 不等间距布置
        6.7.1 不等间距布置的原理
        6.7.2 采用指数规律布置的接地网不等间距布置
    6.8 冻土环境下降阻措施分析
    6.9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计算软件的MATLAB程序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复镜像法中的一种自适应采样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矿井供电系统接地网中交流杂散电流分布规律研究[D]. 张敏.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8)
  • [2]管道管地电位(PSP)潮汐效应机理研究[D]. 方莉.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3]金属管道高压直流干扰腐蚀的研究进展[J]. 祁正阳,季莞然,李自力,崔淦. 材料保护, 2018(06)
  • [4]变电站接地系统数值计算与优化设计研究[D]. 王成. 扬州大学, 2017(02)
  • [5]考虑深层大地电阻率的直流偏磁电流主动防御研究[D]. 李伟. 武汉大学, 2016(01)
  • [6]分层土壤中点电流源格林函数的快速计算方法[J]. 吴强迪,周铭,徐宏碧. 黑龙江电力, 2014(03)
  • [7]应用边界元法的复杂土壤中接地网性能研究[D]. 郭卫. 武汉大学, 2013(01)
  • [8]粗糙面散射及其与目标复合散射快速方法研究[D]. 李林.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2)
  • [9]有耗半空间线天线的MPIE-MOM方法分析[D]. 丁寒. 合肥工业大学, 2013(03)
  • [10]冻土环境下变电所接地系统研究[D]. 刘洋.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0)


杂散电流论文 接地极论文 接地系统论文 接地保护论文 格林函数论文

上一篇:约束理论思维过程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
下一篇:激光陀螺捷联惯导系统连续自动标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