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清,李朝林,郑伟,王国胜[1](2020)在《UV/Na2SO3还原体系降解十溴联苯醚》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多溴联苯醚毒害性强、难以降解的特点,研究以十溴联苯醚为研究对象,采用紫外/亚硫酸钠还原法进行了降解实验。考察了pH值、还原剂浓度、紫外光强、反应时间等因素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UV/Na2SO3还原法对十溴联苯醚具有较好的去处效果,在最佳条件pH值为10、Na2SO3的投加量为1 mmol/L、选取紫外光强度为350 uW/cm2、反应60 min时,降解率可达到86.87%。结合动力学分析表明,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通过脱溴实验证实,反应过程发生了溴离子的部分脱除。
郑珊珊[2](2019)在《典型有机物与水合电子水相反应速率常数的QSAR及电子转移反应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水合电子(eaq-)的高级还原技术(Advanced reduced processes,ARPs)是一种有效地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技术。有机物与eaq-反应的速率常数(ke。q-)是评价高级还原处理体系中有机物去除效率的一个重要参数。目前仅有百余种有机物具有可获取的实验keaq-值。实验测定方法成本高、耗时长、而且化学品种类繁多,通过实验方法一一获取ke。q-是不现实的,因此亟需发展基于计算模拟方法预测有机物的keaq-。本论文基于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方法首次构建了预测脂肪族化合物和含苯基化合物keaq-的QSAR模型,并使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揭示有机物与eaq-反应的可行性,还探讨了有机物的官能团与反应活性的关系。所得结果如下:(1)基于量子化学描述符和分子结构参数,采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MLR)和支持向量机(SVM)方法分别构建了预测脂肪族化合物和含苯基化合物keaq-的QSAR模型。所构建的模型均具有良好的拟合度(R2adj,tr>0.700)、稳健性(Q2LOO>0.650)和预测能力(Q2ext>0.700)。此外,SVM模型的性能普遍优于MLR模型。(2)揭示了影响有机物与eaq-的反应活性的主要参数为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能(ELUMO)、单电子还原电势(ERED)和极化率(α)。(3)基于量子化学计算探讨了有机物与eaq-的单电子转移反应(SET)的可行性。计算结果表明带有吸电子官能团的化合物比带有供电子官能团的化合物具有较高的keaq-、较低的吉布斯自由能(ΔGSET)和活化自由能(Δ(?)G0SET),表明含吸电子官能团的化合物倾向于与eaq-有较高的反应活性。研究还发现卤代脂肪族化合物与eaq-反应易实现脱卤,而卤代芳香类化合物是否能脱卤与其苯环上的取代基和最低未占分子轨道(LUMO)分布有关。
程爱华,张佳宝[3](2019)在《高级还原技术处理偶氮染料废水的研究》文中提出以典型的偶氮染料甲基橙人工配制的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通过静态实验考察了高级还原技术处理偶氮染料废水的影响因素,探究了其降解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紫外光照射下,亚硫酸钠的质量浓度为0.2 g/L、pH=6、原水质量浓度为20 mg/L、反应80 min时,甲基橙废水的去除率可达67%。强还原性自由基光生电子是高级还原技术处理偶氮染料废水的主要活性物质,偶氮键被破坏。高级还原技术可用于偶氮染料废水的处理。
杨龙誉,叶招莲,曹长青,潘循皙,邵春雷,侯惠奇[4](2008)在《硝基苯在不锈钢阴极上的降解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用隔膜电解法,研究了硝基苯在不锈钢阴极表面的电解过程.结果表明,有溶解氧时,在外加直流电压20V、支持电解质Na2SO4浓度0.025mol·L-1、初始pH=5.3、硝基苯浓度120mg·L-1和电解时间2h条件下,阴极区电解液CODCr去除率约36%.通过对电解过程硝基苯及其产物的挥发和隔膜渗透的研究,表明硝基苯确实是在阴极区被反应降解;通过对溶解氧影响以及硝基苯与OH自由基反应的研究,表明有氧条件下硝基苯的CODCr去除降解主要是由H与O2发生反应生成·HO2和·OH引起,无氧条件下则主要是H直接与硝基苯发生反应.
张继彪,郑正,叶林,申荣艳,赵永富,蒋丽娟,冯建舫[5](2008)在《γ-辐照对敌草隆的降解过程及毒性变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γ-辐照技术降解水中敌草隆,考察了辐照降解敌草隆的过程以及通过Ames实验和发光细菌实验考察了敌草隆溶液降解前后的毒性变化.结果表明,.OH自由基、.H自由基和ea-q自由基对辐照降解水中敌草隆贡献大小依次为:.OH>ea-q>.H;.OH自由基、eaq-自由基和.H自由基在辐照降解敌草隆过程中量子效率的比例为:3∶1∶2.ea-q自由基、.H自由基和敌草隆及降解产物主要发生脱氯反应和加成反应.随辐照时间的增加,致突变性先增加然后减少;在考察的辐照时间里,敌草隆水溶液辐照前后没有表现出移码型致突变性;但是在辐照时间为22.2 min时,表现出碱基置换型致突变性.随着辐照时间的延长,敌草隆溶液对发光细菌的急性生物毒性先减小然后增加,敌草隆降解后生成了急性毒性更强的物质.
杨龙誉[6](2008)在《隔膜电解槽阴极区降解有机物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隔膜电解槽法,以硝基苯和罗丹明B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电解过程中阴极区的降解过程.并分别研究了阴极区在有溶解氧和无溶解氧条件下的降解情况。另外,作为对比实验,研究了研究区降解罗丹明B的情况。用硝基苯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阴极区OH以及H与硝基苯的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实验表明,电解过程中硝基苯以及它的电解产物的挥发量很少,这些有机物的挥发而导致电解液中COD的减少可以忽略不计;同时,本实验采用的隔膜的隔离效果良好,在有电流的情况下,能有效地防止了有机物的渗透。在电解液罗丹明B初始浓度为50 mg/L,电解液初始pH=5.3,电解质Na2SO4浓度1g/L,外加电压20 V以及电解时间2 h的条件下,有溶解氧电解时,罗丹明B的脱色率和CODCr去除率分别为45%和21%,相比于无溶解氧条件下的40%和15%。在硝基苯初始浓度120 mg/L,外加电压20 V,初始pH=5.3,电解质Na2SO4浓度0.025 mol/L以及电解时间2 h的条件下,有溶解氧时,阴极区硝基苯CODCr去除率为36%,而无溶解时则为16%。硝基苯和罗丹明B的电解降解基本都是准一级反应。各影响因素对有机物的降解有着不同的影响:随着外加电压的增加,有机物的去除率有显着的增加;在低浓度范围内,随着电解液初始浓度的增加,有机物的去除率也在增加;不同电解液初始pH条件下,有机物的降解效果为:强酸>弱酸和弱碱>强碱,并且,在弱酸或弱碱范围内,电解液初始pH对有机物的降解几乎没有影响;随着电解质浓度的增加,有机物的去除率先快速增加,然后再缓慢减少。有机物在阴极区的电解降解机理为:电解时,水中的H+得到电子,变成H,H原子与电解液中的氧分子快速发生反应,生成强氧化性的HO2和OH,或H直接与硝基苯反应生成C6H5NO2-H adduct;生成的OH大部分能与硝基苯发生反应生成C6H5NO2-OH adduct,C6H5NO2-OH adduct又能与O2进一步作用生成C6H5NO2-OHO2,而C6H5NO2-H、C6H5NO2-OH和C6H5NO2-OHO2均十分不稳定,它们都将迅速发生转化。其中C6H5NO2-H有可能进一步生成苯胺、联苯类还原性物质,C6H5NO2-OH和C6H5NO2-OHO2的后续反应则可能生成氧化态的物质。
戴尚莉[7](2007)在《气液两相滑动弧放电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液处理的气液两相滑动弧放电的基本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滑动电弧等离子体应用于有机废水处理的机理,并且对反应器的优化和系统整合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高速摄影技术对大气压气液两相滑动电弧的放电形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载气流量、雾滴特性、电弧电压电流特性与电弧物理形态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气液两相滑动电弧放电区域的亮度沿电极中轴方向有明显的差异,大载气流量下的放电区域要比低载气流量时短;(2)当电弧工作在低载气流量时,液相(水)的阻碍作用增强,弧根在电极表面的移动速率变慢,电弧的击穿周期延长,此外气液两相滑动电弧的外焰区域比气相时更为明显;(3)气液两相滑动弧从电压波形上反映为重燃脉动模式;(4)当载气流量不大于10L/min时,气液两相滑动弧的雾滴荷电方式主要以电场荷电为主。本文通过光谱诊断系统测量了气液两相滑动弧放电等离子体的发射光谱,并对自由基的生成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当空气、氧气、氮气或氩气作为载气时,气液两相滑动弧放电所产生的OH自由基的强度均远远大于其它自由基。(2)OH和NO自由基的谱线相对强度沿着电极中轴下游方向具有先增后减的趋势。(3)随着水流量的增大,OH自由基的谱线相对强度也随之增大,当水流量达到一定值,其值出现饱和,而NO自由基的谱线相对强度则随着水流量的增大而减小。(4)随空气载气流量的增大,OH自由基谱线总相对强度变化不明显,而NO自由基谱线总相对强度则明显增大。(5)提高滑动电弧的输入电压有利于OH和NO自由基的生成,从电弧的非平衡区域开始,两种自由基的谱线相对强度均随着输入电压的增大而明显增大。(6)电压与电极最小间距之间存在最优关系,当电压为220V时,电极最小间距为3mm时,OH谱线总相对强度最大。此外,我们利用铝原子谱线的斯塔克增宽计算了气液两相滑动弧的电子密度的轴向分布。起弧端电弧的电子密度最大,达1023m-3,而电极下端7cm处的电子密度比起弧端下降了一个数量级。
欧阳彬,张仁熙,朱承驻,吴玉萍,侯惠奇[8](2004)在《瞬态吸收光谱技术研究水体中亚硝酸-萘体系的微观反应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 35 5nm紫外光照射HNO2 萘 H2 O体系 .研究表明 ,光照后体系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的光反应过程是通过HNO2 激光光解产生OH自由基 ,OH自由基再与萘反应生成 OH ,反应速率常数为 ( 1 1± 0 1 )× 1 0 1 0 M- 1 ·s- 1 .
朱杰,张仁熙,潘循皙,董文博,侯惠奇[9](2002)在《水相中溴苯与OH自由基、H原子及水合电子eaq-的反应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溴苯水溶液进行了电子脉冲辐解瞬态吸收光谱的研究 ,分别考察了体系中出现的OH自由基、H原子和水合电子e- aq等活性粒子与溶质的反应 .对瞬态吸收光谱中的主要吸收峰作了归属 ,表明中间产物为OH加合物、H加合物、苯自由基等 .初步研究了这些瞬态物种的生长、衰减行为 ,并讨论溴苯与这些微观粒子的反应机理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有机物与e_(aq)~-反应研究进展及本论文选题依据 |
| 1.1 e_(aq)~-的性质、来源及产生方法 |
| 1.2 e_(aq)~-与有机物反应的机制和动力学 |
| 1.2.1 e_(aq)~-与有机物反应的机制 |
| 1.2.2 e_(aq)~-与有机物反应的动力学 |
| 1.3 e_(aq)~-与有机物反应的研究现状 |
| 1.4 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和量子化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
| 1.4.1 QSAR方法及其应用 |
| 1.4.2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
| 1.5 本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 1.5.1 选题依据 |
| 1.5.2 研究内容 |
| 1.5.3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脂肪族化合物与e_(aq)~-反应速率常数的QSAR模型的构建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数据集的收集 |
| 2.2.2 机理剖析及分子结构描述符的选取 |
| 2.2.3 计算方法 |
| 2.2.4 模型的建立、验证和表征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计算方法的筛选 |
| 2.3.2 QSAR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 2.3.3 机理解释 |
| 2.3.4 电子转移反应的热动力学参数分析 |
| 2.3.5 官能团的影响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含苯基化合物与e_(aq)~-反应速率常数的QSAR模型的构建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数据集的收集 |
| 3.2.2 分子结构描述符的选取 |
| 3.2.3 计算方法 |
| 3.2.4 模型的建立、验证和表征 |
| 3.2.5 官能团的划分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QSAR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 3.3.2 机理解释 |
| 3.3.3 电子转移反应的热动力学参数分析 |
| 3.3.4 官能团的影响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 4.1 结论 |
| 4.2 创新点 |
| 4.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 1 试验部分 |
| 1.1 材料与仪器 |
| 1.2 脱色实验 |
| 1.3 数据分析方法 |
| 2 试验结果分析 |
| 2.1 对比实验 |
| 2.2 高级还原技术处理偶氮染料废水的影响因素 |
| 2.2.1 p H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 2.2.2 原水质量浓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 2.2.3 还原剂质量浓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 2.3 高级还原技术处理偶氮染料废水的机理分析 |
| 2.3.1 添加捕捉剂对甲基橙去除率的影响 |
| 2.3.2 紫外扫描图谱 |
| 3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有机废水降解技术现状及进展 |
| 1.2 电化学法处理有机废水的研究动态及其机理 |
| 1.2.1 电化学法处理有机废水的基本原理 |
| 1.2.2 电化学法处理有机废水的研究动态 |
| 1.3 阴极电还原的研究 |
| 1.4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 1.4.3 研究意义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 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
| 2.2 电解装置 |
| 2.2.1 隔膜电解池的结构设计 |
| 2.2.2 电解装置及实验方法 |
| 2.3 压片装置 |
| 2.4 分析方法 |
| 第三章 电极材料的选择 |
| 3.1 阳极材料的选择 |
| 3.1.1 铜、铁、铝和钛等金属作阳极 |
| 3.1.2 石墨作阳极 |
| 3.1.3 β-PbO_2作为阳极 |
| 3.2 阴极材料的选择 |
| 3.3 β-PbO_2电极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
| 3.3.1 β-PbO_2电极的制备 |
| 3.3.2 β-PbO_2电极的表面结构表征 |
| 3.3.3 β-PbO_2电极抗腐蚀性能表征 |
| 3.3.4 β-PbO_2电极的晶型表征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隔膜电解法降解罗丹明B模拟废水的研究 |
| 4.1 电解槽隔膜效果的研究 |
| 4.2 阳极区罗丹明B模拟废水的电解 |
| 4.2.1 外加电压对阳极区罗丹明B降解的影响 |
| 4.2.2 罗丹明B初始浓度对其在阳极区降解的影响 |
| 4.2.3 电解时间对阳极区罗丹明B降解的影响 |
| 4.2.4 电解液初始pH值对阳极区罗丹明B降解的影响 |
| 4.2.5 电解质浓度对阳极区罗丹明B降解的影响 |
| 4.3 有溶解氧条件下阴极区罗丹明B降解的研究 |
| 4.3.1 外加电压对阴极区降解罗丹明B的影响 |
| 4.3.2 电解液初始pH值对阴极区降解罗丹明B的影响 |
| 4.3.3 电解时间对阴极区罗丹明B降解的影响 |
| 4.3.4 支持电解质浓度对阴极区降解罗丹明B的影响 |
| 4.4 无溶解氧条件下阴极区降解罗丹明B的研究 |
| 4.5 阴极区罗丹明B的电解产物分析 |
| 4.5.1 有溶解氧条件下阴极区罗丹明B的电解产物分析 |
| 4.5.2 无溶解氧条件下阴极区罗丹明B的电解产物分析 |
| 4.6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用硝基苯研究隔膜电解槽降解的机理 |
| 5.1 有氧条件下阴极区降解硝基苯的影响因素 |
| 5.1.1 外加电压对阴极区硝基苯COD_(Cr)降解的影响 |
| 5.1.2 电解液初始pH对阴极区硝基苯COD_(Cr)降解的影响 |
| 5.1.3 电解时间对阴极区硝基苯COD_(Cr)降解的影响 |
| 5.1.4 电解质浓度对阴极区硝基苯COD_(Cr)降解的影响 |
| 5.1.5 硝基苯初始浓度对阴极区硝基苯COD_(Cr)降解的影响 |
| 5.2 无氧条件下阴极区降解硝基苯的研究 |
| 5.3 阴极区硝基苯COD_(Cr)去除原因分析 |
| 5.3.1 硝基苯在电解过程中的挥发 |
| 5.3.2 硝基苯从阴极区渗透到阳极区的研究 |
| 5.4 阴极区硝基苯电解产物分析 |
| 5.5 反应机理研究 |
| 5.5.1 OH与硝基苯反应 |
| 5.5.2 H和OH共存时与硝基苯反应 |
| 5.5.3 阴极降解机理 |
| 5.6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电解-生物法处理印染废水的应用初探——常州东来染织公司印染废水的处理 |
| 6.1 背景介绍 |
| 6.2 工艺流程及其处理效果 |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 7.1 研究结果汇总 |
| 7.2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
| 参考文献 |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低温等离子体概念 |
| 1.2 低温等离子体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
| 1.2.1 接触辉光放电 |
| 1.2.2 高压脉冲电晕放电 |
| 1.2.3 介质阻挡放电 |
| 1.2.4 微波放电 |
| 1.3 气液两相滑动弧放电的研究现状 |
| 1.3.1 滑动弧用于水处理的放电方式 |
| 1.3.2 滑动弧放电中活性粒子的研究现状 |
| 1.3.3 滑动弧放电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影响因素研究 |
| 1.4 课题来源、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本文的主要工作 |
| 第二章 气液两相滑动弧放电的机理分析 |
| 2.1 等离子体中的物理化学过程 |
| 2.1.1 等离子体中的碰撞 |
| 2.1.2 等离子体中的基元反应 |
| 2.2 气液两相滑动弧放电等离子体处理废水的机理分析 |
| 2.2.1 高能电子和水合电子 |
| 2.2.2 羟自由基 |
| 2.2.3 氢原子 |
| 2.2.4 NO自由基 |
| 2.2.5 H_2O_2 |
| 2.2.6 O_3 |
| 2.2.7 紫外线光解作用 |
| 2.2.8 超声空化作用 |
| 2.3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气液两相滑动弧的放电形态的研究 |
| 3.1 实验装置 |
| 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 3.2.1 放电宏观图像研究 |
| 3.3.2 放电高速摄影图像分析 |
| 3.3.3 弧长物理模型和电特性分析 |
| 3.2.4 雾滴的荷电 |
| 3.3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气液两相滑动弧放电中自由基的光谱检测 |
| 4.1 实验装置 |
| 4.2 气体成分对自由基生成的影响 |
| 4.2.1 氧气作为载气时滑动弧放电的发射光谱特性 |
| 4.2.2 氮气作为载气时滑动弧放电的发射光谱特性 |
| 4.2.3 氩气作为载气时滑动弧放电的发射光谱特性 |
| 4.2.4 空气作为载气时滑动弧放电的发射光谱特性 |
| 4.2.5 小结 |
| 4.3 OH和NO自由基沿轴向空间分布的研究 |
| 4.4 水流量对 OH和NO自由基生成的影响 |
| 4.5 不同气流量对OH和NO自由基的影响 |
| 4.6 电压对 OH和NO自由基生成的影响 |
| 4.7 不同电极间距对自由基的影响 |
| 4.8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气液两相滑动弧放电等离子体电子密度的计算 |
| 5.1 谱线的增宽理论 |
| 5.1.1 自然增宽 |
| 5.1.2 多普勒增宽 |
| 5.1.3 压力增宽 |
| 5.1.4 仪器增宽 |
| 5.2 电子密度计算 |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研究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1 亚硝酸和萘水溶液的紫外吸收光谱 |
| 2 亚硝酸水溶液的光解 |
| 3 亚硝酸-萘水溶液的光解 |
| 4 亚硝酸-萘水溶液光照产物的稳态分析 |
| 1 实验 |
| 1.1 实验试剂 |
| 1.2 实验原理 |
| 1.3 实验装置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OH自由基与溴苯的反应 |
| 2.2 H原子与溴苯的反应 |
| 2.3 水合电子e-aq与溴苯的反应 |
| 3 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