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妍雯[1](2020)在《泛素耦联酶UBE2C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 proteasome system,UPS)对于真核细胞蛋白质质量控制起到重要的作用,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参与众多的细胞基本生理过程,如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分裂、细胞分化、DNA修复、转录调控等。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失调会导致一系列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疾病的产生。细胞分裂后期促进复合体(anaphase-promoting complex/cyclosome,APC/C)的特异性泛素耦联酶UBE2C在正常组织中表达量很低,而在多种癌症中表达量明显增加。目前尚未有UBE2C在Kras突变激活诱导的肺癌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的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利用多个数据库分析了UBE2C在肺癌中的基因改变情况、UBE2C蛋白表达改变情况及其与患者总体生存率的关系。我们发现UBE2C在肺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且高表达的UBE2C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然后,我们利用LSL-Kras G12D和Ube2c条件性敲除的肺癌小鼠模型,在Ad-Cre激活Kras G12D前提下研究Ube2c敲除对小鼠肺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我们发现Ube2c敲除能够明显减轻Kras G12D激活所诱导的肺部增生和肿瘤形成,并延长小鼠存活时间。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模型,我们证明了在Kras突变的肺癌细胞中,敲降UBE2C能够显着抑制细胞增殖和存活,阻滞细胞于G2/M期,同时抑制AKT和ERK通路,诱导肺癌细胞发生凋亡。UBE2C敲降对于泛素连接酶APC/C底物的水平,如Cyclin B1、PLK和Securin没有明显影响,但是使m TOR通路抑制蛋白DEPTOR明显积累,4EBP1磷酸化程度降低,m TOR通路受到抑制。在肺癌细胞H358中同时敲降DEPTOR能够部分恢复由于UBE2C敲降所导致的生长抑制,说明DEPTOR积累是UBE2C敲降导致细胞生长抑制的原因之一。此外,我们还发现DEPTOR的蛋白水平随着细胞周期发生波动,敲降APC/C的共激活因子CDH1能明显延长DEPTOR的半衰期。因此,DEPTOR可能是APC/C的一个新底物。综上所述,我们利用小鼠肺癌模型证明,Ube2c是Kras突变诱导肺部肿瘤发生及发展的协同基因。体外细胞实验证明,UBE2C通过介导DEPTOR降解激活m TOR信号通路,是UBE2C促进肺癌细胞增殖和存活的部分原因。
王群[2](2018)在《抗肿瘤药物SAHA耐药机制的研究以及新型标记和追踪突变克隆的嵌合体分析方法》文中认为在生物体发育过程中,遗传信息的改变产生嵌合体,其中部分突变使细胞获得生长优势,导致肿瘤等疾病的发生。肿瘤异质性是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使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是一类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其中,SAHA已被FDA批准用于皮肤T细胞淋巴瘤临床治疗,但SAHA在抗实体瘤肿瘤治疗中的效果却与预期相差甚远。因此,深入理解SAHA耐药性的分子机制可为临床应用中更好地进行病人筛选和增强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本研究中,我们发现结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HDAC6高水平表达与K-ras基因突变存在相关性,成纤维细胞中表达活化的K-ras可提高HDAC6和c-myc的表达。通过细胞生长抑制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我们发现含有激活K-ras突变的细胞更能耐受SAHA对生长的抑制作用。相反,K-ras抑制剂则使K-ras突变的肺癌细胞株对SAHA诱导的生长抑制更加敏感。我们还发现,突变的K-ras基因上调HDAC6表达依赖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途径。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可将SAHA和K-ras抑制剂联合使用,用于克服SAHA耐药性,增强临床治疗效果。通过小鼠嵌合体分析,可追踪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用于肿瘤异质性的研究,从而为临床治疗靶点和用药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嵌合体分析是指通过诱导使一个或几个细胞产生不同于其他大部分野生型细胞的基因型,并将这些突变的细胞进行特异的遗传标记,用于追踪和观察,适用于在复杂的多细胞系统中研究基因突变对细胞自发行为和功能的影响。传统基于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同源重组的嵌合体分析方法,重组效率低、应用有限。我们建立了一种新型高效的分析方法,即通过诱导可以使少数细胞产生突变并表达遗传标记报告基因ZsGreen,同时使少量野生型细胞表达tdTomato标记作为内部对照,即可在同一个体内同时标记和追踪细胞克隆,而且这个系统可与任何条件性基因敲除结合,用于基因功能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我们利用该系统发现Tet2缺失诱导髓系细胞和B细胞克隆增殖,从而验证了 Tet2突变在促进血液相关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同时,我们研究了 Id3在肠道免疫细胞发育中作用,实验结果显示Id3在调节肠道巨噬细胞稳态中扮演重要角色。总之,我们的嵌合体分析系统提供了一个能够广泛用于研究不同基因突变或者不同基因组合突变对细胞自身功能影响的有效方法。
陈文挺[3](2016)在《OLC1基因在吸烟致癌过程中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肺癌是世界范围内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特点。香烟烟雾是约90%肺癌病例的主要危险因素。本实验室的前期研究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技术,构建了肺癌差异表达基因文库。OLC1 (Overexpressed in lung cancer 1)是从文库中筛选、发现、克隆并命名的一个基因。进一步研究显示OLC1具有原癌基因属性;而且在肺鳞癌发生的早期(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阶段,其表达量就已经显着升高。此外,在肺癌组织中OLC1表达水平在吸烟者中显着高于非吸烟者。在人肺癌细胞和人永生化支气管上皮细胞中,香烟烟雾凝集物(cigarette smoke condensate, CSC)能够刺激OLC1表达上调。这些发现提示,OLCl异常表达与癌变、吸烟密切相关。本课题承接研究组前期工作,针对OLCl基因在吸烟致癌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研究。首先在较大样本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中检测OLC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随后,利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以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和基因工程小鼠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模拟吸烟因素和OLC1基因异常表达在吸烟致癌过程中的作用,以获得在相关改变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变化谱型。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相应验证,初步探讨其在吸烟致癌过程中的生物学意义,为揭示OLC1在吸烟致癌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首先,对172例NSCLC患者手术切除组织进行OLCl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检测OLC1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信息分析OLC1蛋白水平与性别、吸烟、疾病分期、分化程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OLC1蛋白在癌组织中的水平显着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并与肺鳞癌中的吸烟因素显着相关。体外实验主要以人肺癌细胞系A549和H1299为研究对象。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以4-(甲基亚硝胺)-1-(3-吡啶)-1-丁酮(NNK)、3-甲基胆葸(MCA)和苯并芘(B[a]P)等香烟中典型致癌物分别处理细胞,都不影响OLC1蛋白的表达水平。以香烟烟雾凝集物(CSC)处理后,肺癌细胞中代谢反应、氧化应激反应和生物解毒等防御机制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升高。在A549细胞中,CSC刺激上调了肺泡间隔发育和上皮细胞分化相关基因;在H1299细胞中,CSC刺激下调了细胞周期功能相关的基因。稳定过表达OLC1的肺癌细胞系(A549/OLC1, H1299/OLC1) GO富集显示,OLC1基因改变影响众多生物学过程,如形态发生、细胞黏附、神经元投射引导、循环系统过程、细胞呼吸、转运活性调节等等。而以CSC刺激稳定过表达OLC1的A549细胞,GO富集结果提示,CSC处理促进细胞黏附相关mRNA表达上调,进一步抑制了细胞转运活性。利用GEO数据库中免疫、炎症相关基因集,在A549细胞mRNA表达谱中筛选免疫、炎症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再与本实验室以往构建的肺鳞癌多阶段发生模型mRNA表达谱联合分析,最终得到8个在A549/OLC1细胞中特异差异表达的“免疫/炎症/癌变相关”基因。采用OLC1全身非特异过表达小鼠(C57BL/6J/OLC1)和全身非特异性敲降小鼠(C57BL/6J/OLC1si)进行香烟烟雾暴露实验。分别在香烟暴露3个月(短期)和7个月(长期)后处死小鼠获取肺组织,进行mRNA表达谱分析。结果显示,OLC1基因在小鼠神经系统以及器官发育相关生物学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此外,C57BL/6J/OLC1小鼠中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结果还显示OLC1过表达与感官知觉和外界刺激有较大联系,而在C57BL/6J/OLC1si小鼠中,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体现其与免疫系统相关。短期香烟暴露刺激都引起小鼠的免疫反应相关mRNA改变。相较于野生型(WT)小鼠,C57BL/6J/OLC1小鼠对于机体缺氧反应表现更为敏感。而来源于C57BL/6J/OLC1si小鼠的数据提示,吸烟、OLC1基因以及嗅觉传导信号通路三者之间存在联系。香烟暴露后,OLC1基因工程小鼠KEGG显着富集的通路都与黏附功能相关,提示OLC1可能参与细胞迁移。长期香烟暴露后,WT小鼠表达上调的基因仍然主要富集于机体对香烟暴露的防御机制上,如体液免疫、炎症反应和外界刺激反应等;表达下调的基因主要与器官发育有关。相反,C57BL/6J/OLC1小鼠肺组织中表达上调的基因与器官发育相关,如呼吸系统发育等。发育相关基因mRNA水平重新上调,是癌症发生的重要信号之一。表达下调的基因则与蛋白多糖生物合成、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以及细胞周期负调控等相关,显示机体对香烟暴露刺激的防御机制受到了抑制。而这些现象都未在C57BL/6J/OLC1si小鼠中出现。与人肺癌细胞系表达谱分析方法类似,同样在小鼠肺组织mRNA表达谱中筛选得到43个“免疫/炎症/癌变相关”基因。经过KEGG通路显着富集,最终得到13个用于候选研究的基因。综上所述,本项研究显示OLC1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中异常高表达;CSC处理上调A549细胞中肺泡间隔发育和上皮细胞分化相关基因,下调H1299细胞中细胞周期功能相关的基因;CSC刺激A549/OLC1细胞后促进细胞黏附相关基因mRNA上调,进一步抑制了细胞转运活性;筛选获得8个在A549/OLC1细胞中特异差异表达的“免疫/炎症/癌变相关”基因;OLC1基因工程小鼠mRNA表达谱结果揭示OLC1基因在小鼠神经系统以及器官发育中有重要作用。短期香烟烟雾暴露后,OLC1基因工程小鼠差异基因即显着富集于黏附相关通路;长期香烟暴露后,C57BL/6J/OLC1小鼠肺组织中器官发育相关基因上调,机体针对香烟烟雾暴露的防御机制受到抑制;在香烟烟雾暴露的OLCl基因工程小鼠肺组织mRNA表达谱中筛选获得13个“免疫/炎症/癌变相关”候选研究基因。
胡建燃[4](2014)在《MARVELD1调控粘附相关基因mRNA加工和NMD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细胞的无限增殖以及向周围组织侵袭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两大重要的生物学特征,也是肿瘤致死率居高不下的关键原因。细胞的侵袭运动能力增强是肿瘤扩散的直接原因。多年来,研究者致力于揭示调控肿瘤细胞迁移运动的分子机制,但是到目前为止还远未完全阐明。MARVELD1基因是本研究室在前期工作中获得的一个功能未知的新基因,全基因表达谱分析的结果显示:MARVELD1主要影响了mRNA加工通路和粘着斑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还对MAPK细胞增殖通路的部分基因的表达有一定的影响。在前期工作中,MARVELD1对多种肿瘤细胞(尤其是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均已得到了证实。此外,在前期的相互作用蛋白筛选中,研究发现MARVELD1与importin β1存在相互作用。importin β1是一类经典的介导核质运输的关键蛋白,参与了多种分子生物学通路,包括RNA的5′帽子结合蛋白CBP80和CBP20的核质循环、无义介导的RNA降解机制(NMD)等。NMD是一种RNA质量监控机制,大量研究表明,mRNA加工可能会激发NMD通路活性。因此,本课题主要致力于解析MARVELD1与细胞黏附及相关联的细胞铺展和迁移运动、细胞粘附相关基因表达及其mRNA加工通路以及NMD机制的相关性。细胞铺展是细胞侵袭运动的关键一步,而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粘附力是细胞铺展过程的基本驱动力之一。首先,本研究分析了MARVELD1对A549、H520以及NIH3T3细胞铺展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MARVELD1负调控了以上细胞的铺展速率和面积。进一步的细胞粘附实验结果显示MARVELD1负调控A549和H520细胞与细胞外基质成分Collagen I以及Laminin V之间的粘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划痕实验分析了MARVELD1对细胞迁移运动的影响,结果显示MARVELD1正调控了人肺癌细胞A549和H520的迁移能力。细胞粘附是细胞侵袭运动的重要驱动力。为进一步研究MARVELD1影响细胞迁移运动的分子机制,本研究检测了MARVELD1对细胞粘附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发现MARVELD1主要调控了FAK第397位酪氨酸的磷酸化水平以及integrinβ4、paxillin和integrin β1的蛋白表达。结合前期的全基因表达谱分析结果,本研究重点分析了MARVELD1对以上三个基因的pre-mRNA和mRNA的相对含量的影响,发现MARVELD1可能主要调控integrin β1基因的mRNA加工过程。进一步的研究发现,MARVELD1定位于RNA加工主要场所speckle小体,并与RNA的5′帽子结合蛋白CBP20存在相互作用。由于RNA加工过程与NMD机制相偶联,而且CBP20是参与NMD机制的重要因子,所以该结果提示:MARVELD1可能也参与了NMD通路。为明确MARVELD1与NMD通路的相关性,本研究分析了MARVELD1对NMD报告基因和已知的内源靶转录本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MARVELD1显着提高它们的稳定性,因此也证实MARVELD1抑制了NMD通路活性。在研究其分子机制中,发现MARVELD1与重要的NMD因子UPF1和Y14存在相互作用,而且确定了MARVELD1与UPF1相互作用的关键氨基酸区域。MARVELD1抑制了UPF1与SMG1的相互作用,却促进了UPF1与importin β1相结合。由于SMG1是UPF1的磷酸化激酶,所以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UPF1的磷酸化水平,结果显示MARVELD1抑制了UPF1的丝氨酸磷酸化水平,阻断了后续SMG5与UPF1的相互作用。因此,综合上述实验结果,MARVELD1通过与UPF1相互作用抑制其丝氨酸磷酸化,阻断后续的SMG5介导的RNA降解进程,进而抑制NMD通路活性。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MARVELD1负调控了人肺癌细胞A549和H520的铺展及粘附能力,正调控了二者的迁移运动能力;影响了多种细胞粘附相关蛋白integrin β1、integrin β4、α-actinin、vinculin、paxillin、moesin、p-FAK(Y397)等的表达,对于integrin β1基因,可能影响了其mRNA加工过程;MARVELD1通过影响NMD重要因子的活化,抑制NMD通路活性。
王振飞[5](2013)在《牛卵母细胞抽提物对人肺癌细胞的表观遗传重编程作用研究》文中指出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与生命的一类疾病。传统的肿瘤治疗手段是使用手术切除病灶以及通过放疗和化疗杀灭肿瘤细胞。但是,手术难以切除微小播散病灶;放疗与化疗不仅缺乏特异性,使身体内大量的正常细胞受到严重的损伤,而且具有加速肿瘤细胞进一步恶化的风险。因此,很有必要跳出以往着眼于移除和杀灭肿瘤细胞的思路,为肿瘤研究寻找新的方向、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手段。卵母细胞抽提物介导的表观遗传重编程是近年新发展起来的一种重编程方法。它使用卵母细胞的核、质或全细胞抽提物去孵育经可逆通透的目标细胞,在孵育过程中,抽提物中的重编程因子可进入目标细胞中,使目标细胞的表观遗传修饰和基因表达模式发生改变,最终使其脱离原有的发育程序、获得新的发育命运。研究表明,表观遗传调控紊乱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考虑,用卵母细胞抽提物作用于肿瘤细胞,有望改变肿瘤细胞的表观遗传修饰,使其脱离异常发育程序,重新获得向正常细胞发育的能力。本实验首次使用牛的MII期、GV期和孤雌激活卵母细胞抽提物处理H460人肺癌细胞,从表观遗传修饰、基因表达和细胞功能三个层面上观察了卵母细胞抽提物对人肺癌细胞的重编程效应。结果显示:1.牛卵母细胞抽提物能够逆转H460人肺癌细胞中抑癌基因启动子区CpG岛超甲基化牛MII期、GV期和孤雌激活卵母细胞抽提物处理H460细胞,均能使抑癌基因RUNX3和CDH1超甲基化的启动子区CpG岛发生显着去甲基化,其中RUNX3启动子区CpG岛的DNA甲基化水平分别降低了30.44%、40.29%和33.81%,CDHl启动子区CpG岛的DNA甲基化水平分别降低了36.36%、42.57%和39.36%。不同发育期卵母细胞抽提物诱导的去甲基化都不是在两CpG岛内各CpG位点上均匀发生,而是更多的集中在一些特定的CpG位点上;位于转录因子结合序列内的CpG位点具有较高的去甲基化率。2.牛卵母细胞抽提物能够改变H460人肺癌细胞中抑癌基因启动子区组蛋白修饰模式牛MII期、GV期和孤雌激活卵母细胞抽提物处理H460细胞,均能降低抑癌基因RUNX3和CDHl启动子区抑制性组蛋白修饰H3K27me3和H3K9me3的水平,其中MII期卵母细胞抽提物降低H3K27me3修饰水平的能力最强,不同发育期卵母细胞抽提物降低H3K9me3修饰水平的能力相当;MII期卵母细胞抽提物对RUNX3和CDHl启动子区活化性组蛋白修饰H3K9ac和H3K4me3的水平均无影响,GV期卵母细胞抽提物可升高RUNX3启动子区H3K9ac和H3K4me3修饰的水平以及CDH1启动子区H3K9ac修饰的水平,孤雌激活卵母细胞抽提物可升高RUNX3和CDHl启动子区H3K4me3修饰的水平。3.牛卵母细胞抽提物能够激活H460人肺癌细胞中抑癌基因的表达牛MII期、GV期和孤雌激活卵母细胞抽提物处理H460细胞,均能激活抑癌基因RUNX3和CDHl的表达。两基因的转录动态变化在不同处理组中具有差异,MII期卵母细胞抽提物处理组中RUNX3和CDH1的转录水平在培养6h时即大幅升高,6h后至48h时又略有升高;GV期和孤雌激活卵母细胞抽提物处理组中RUNX3和CDHl的转录水平在培养6h时升幅较小,6h后至48h时大幅升高。培养48h时,不同发育期卵母细胞抽提物处理组间RUNX3和CDHl的转录水平无显着差异。各发育期卵母细胞抽提物处理组中RUNX3和CDHl的蛋白表达均从培养24h时开始被激活。4.牛卵母细胞抽提物对抑癌基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牛MII期、GV期和孤雌激活卵母细胞抽提物对H460细胞中抑癌基因RUNX3和CDHl的表观遗传重塑和转录激活均具有特异性。它们都不引起重复序列alpha satellite和retroviral long terminal repeat sequence of minisatellite MS32的去甲基化,也不上调多能性基因OCT4、NANOG、KLF4和SOX2的转录。孤雌激活卵母细胞抽提物还可使多能性基因SOX2启动子区的抑制性组蛋白修饰H3K27me3增多,活化性组蛋白修饰H3K9ac减少,进而下调SOX2的表达。5.牛卵母细胞抽提物能够抑制H460人肺癌细胞的恶性表型牛MII期、GV期和孤雌激活卵母细胞抽提物均能显着抑制H460细胞的恶性表型。与对照组细胞相比,三个处理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分别降低了24.88%、26.42%和26.38%,锚定非依赖型生长能力分别降低了60.56%、53.18%和54.71%,迁移能力分别降低了40.72%、46.93%和35.20%,侵袭能力分别降低了78.05%、83.33%和73.81%。结论牛MII期、GV期和孤雌激活卵母细胞抽提物处理H460人肺癌细胞,均能使抑癌基因启动子区超甲基化的CpG岛发生显着去甲基化,并重塑抑癌基因启动子区的组蛋白修饰模式,从而激活抑癌基因的表达。牛卵母细胞抽提物对抑癌基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并不引起重复序列的去甲基化以及多能性基因转录的上调。最终癌细胞的增殖、锚定非依赖型生长、迁移和侵袭能力显着降低。这些结果表明,用牛卵母细胞抽提物重编程癌细胞,既为研究癌表观遗传机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又为开发安全高效的抗癌药物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李京敬[6](2011)在《趋化因子CXCL14在CCl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CXCL14是CXC趋化因子家族成员,它特异性地趋化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承担免疫监视作用。在蛋白质一级序列上,CXCL14与家族中其它成员的差异较大,而在不同物种之间却相当保守。在一级结构上缺失氨基末端的“ELR”结构域,因此表现出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近些年来在肿瘤发生和脂肪代谢方面逐渐成为研究热点。CXCL14在肝脏损伤过程中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实验室前期的基因芯片结果表明,CXCL14的转录水平在CCl4急性肝损伤模型中有显着的升高,暗示了CXCL14基因可能参与此病理过程。根据这一线索,进一步研究了CXCL14在肝损伤过程中的功能。首先,通过定量PCR精确和全面的研究了CXCL14基因在CCl4急性损伤模型,肝脏部分切除模型和酒精性纤维化模型中的转录水平变化。其次,通过质粒转染介导的过表达和抗体中和方法研究了CXCL14对CCl4急性肝损伤的作用。再次,建立了CXCL14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和纯化方法。最后,初步研究了CXCL14与CXCR受体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CXCL14不论在CCl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酒精诱导的肝脏纤维化,还是肝脏切除模型中都有显着地升高,峰值分别达到正常水平的29倍(p < 0.001),6倍(p < 0.05)和4.5倍(p < 0.05)。质粒转染介导的CXCL14过表达显着地加剧了CCl4诱导的肝脏损伤,具体包括,加剧了损伤早期(00.5天)的肝细胞嗜酸性变(p < 0.05),加重了中期(0.52.0天)的肝细胞坏死(p < 0.05)、肝细胞脂肪变性(p < 0.001)和细胞过氧化水平(p < 0.05),延缓了后期(27)肝细胞增殖(p < 0.01),总体表现出加重肝脏损伤的作用。与过表达相反,通过抗体中和CXCL14可以显着降低CCl4所造成的各方面损伤,其中最为重要的是CXCL14明显地抑制了肝细胞脂肪性变(p < 0.01),促进了肝细胞损伤后的增殖(p < 0.05)。通过CXCL14抗体对CCl4诱导的小鼠肝衰竭的治疗实验,发现CXCL14抗体中和可以显着地提高小鼠的存活率。从以上结果得出结论,CXCL14在肝脏损伤损伤时表达量上调,上调的CXCL14进一步加剧细胞的损伤。通过抗体阻断可以缓解CCl4造成的细胞损伤,从而提高急性肝衰竭模型小鼠的存活率。通过以上研究认为,(1)cxcl14基因参与肝脏损伤病理过程;(2)CXCL14通过自分泌的形式调节肝脏在急性损伤过程中的细胞过氧化,造成细胞的损伤,CXCL14及其受体信号通路可以成为治疗肝脏疾病的药物靶点;(3)构建了重组小鼠CXCL14原核表达质粒,并以变性-复性策略为基础,建立了重组小鼠CXCL14蛋白的大量表达纯化工艺,为今后CXCL14动物水平研究提供了蛋白原料;(4)通过竞争结合实验,初步探索了CXCL14与受体家族基因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CXCL14与受体CXCR1结合力明显高于其它受体家族成员,而与CXCR3几乎没有相互作用,其结果为最终确定CXCL14特异性受体奠定基础。
高丽霞[7](2010)在《Rap2b基因转染NIH3T3细胞及其对P38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肺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不管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均位居恶性疾病前列,它的发生是多基因、多因素、多阶段相互作用的结果。参与肺癌发生过程的相关基因在正常组织和肺癌中的表达存在显着的差异,发现和研究这些肺癌差异表达基因不但有利于揭示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而且还可为肺癌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提供新的生物标志和靶点。Rap2b基因是最近运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从中国人肺鳞癌高表达文库中筛选出的一个基因,它是ras癌基因超家族中的一员,并与之高度同源。以往研究显示多种肿瘤都存在ras的突变及过度表达。Ras基因影响下游效应因子多数是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信号转导系统,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38MAPK)是MAPK家族成员之一。因此,rap2b基因也可能在P38MAPK信号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该研究通过把pcDNA3.1-rap2b重组质粒转染NIH3T3细胞,并应用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以观察P38MAPK通路下游转录因子ATF-2的活化情况和rap2b基因在该通路中的作用,为探讨rap2b基因在人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实验依据。实验方法1. pcDNA3.1-rap2b重组质粒及pcDNA3.1空质粒的提取用质粒提取试剂盒分别提取pcDNA3.1-rap2b重组质粒及pcDNA3.1空质粒,并进行初步鉴定。2.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对pcDNA3.1-rap2b重组质粒分别进行EcoRⅠ单酶切和EcoRⅠ、XhoⅠ双酶切鉴定,1.0%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结果。3.PCR方法扩增rap2b基因以提取的质粒为模板,利用rap2b基因的上下游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用1.0%琼脂糖凝胶电泳对扩增产物进行鉴定,观察有无rap2b基因目的片段。4.重组质粒的测序鉴定经北京三博生物工程技术公司采用pcDNA3.1通用引物测定。运用BLAST软件,将rap2b基因序列与Genebank公布的对应序列进行比较分析。5.转染NIH3T3细胞将鉴定后去内毒素的质粒转染NIH3T3细胞中,48h和72h后分别从核酸和蛋白方面进行鉴定。6. P38MAPK抑制剂的应用转染前1h用P38MAPK抑制剂处理转染细胞,72h后从蛋白方面进行鉴定。7. Western-blot以正常细胞组作为对照,对转染空质粒细胞组、转染重组质粒细胞组、抑制剂+重组质粒细胞组测定磷酸化的和总的ATF-2蛋白表达,以了解rap2b基因在P38MAPK通路中所起的作用。结果1. pcDNA3.1-rap2b重组质粒的提取与鉴定挑取单菌落振荡过夜培养后提取质粒,进行鉴定。结果显示,EcoRⅠ单酶切产物长度为5.5kb左右,EcoRⅠ及XhoⅠ双酶切产物长度分别是5.5kb和0.629kb,和预期结果相同。用阳性质粒作为模板,用rap2b基因的特异上下游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出大小为629bp的片段。经测序和序列分析,与Genebank公布的对应序列同源性为100%,证明是pcDNA3.1-rap2b重组质粒。2.转染NIH3T3细胞结果从细菌中提取去内毒素的质粒,用脂质体法将其转染进NIH3T3细胞中,通过RT-PCR进行mRNA的鉴定,扩增的目的条带与预期结果一致;提取蛋白后检测,转染pcDNA3.1-rap2b质粒的细胞表达RAP2B蛋白,转染pcDNA3.1质粒和空白对照组则没有表达。3. Western-blot结果对于ATF-2磷酸化蛋白表达,与正常细胞和转染pcDNA3.1空质粒细胞相比,转染pcDNA3.1-rap2b重组质粒的细胞表达上调(P<0.05),与转染pcDNA3.1-rap2b重组质粒的细胞相比,转染抑制剂+pcDNA3.1-rap2b重组质粒的细胞表达下调(P<0.05)。结论Rap2b基因激活了P38MAPK信号通路,使下游ATF-2蛋白的磷酸化上调,其在P38MAPK信号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为rap2b基因通过P38MAPK通路活化在分子水平参与肺癌的形成提供实验依据。
刘懿[8](2009)在《RNA干扰抑制人肺癌细胞HMGB1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肺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呈现显着上升趋势,已成为引起世界上癌症死亡率最主要原因1。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B 1,HMGB1),是一种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内的非组蛋白染色体结合蛋白,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包括诸如基因转录、DNA修复等功能。HMGB 1过表达有抑制细胞凋亡,诱导细胞分化、细胞迁移、细胞增殖等作用2。最近研究表明它不但是一种转录因子和促生长因子,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炎性细胞因子,并与肿瘤的发生、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关系密切,有很大的临床价值3。HMGB1在肺癌中的研究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国内外并无其他关于HMGB1在肺癌中全方位系统性研究的文献报道。本研究在人肺鳞癌细胞株YTMLC-9、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人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及人小细胞癌细胞株NCI-H446中筛选高表达HMGB1的细胞株,作为人肺癌细胞HMGB1基因研究的理想材料,为下一步进行的RNAi实验研究的细胞模型的选择奠定了基础;设计针对HMGB1为靶点的siRNA,观察通过RNA干扰抑制HMGB1基因表达后,高表达HMGB1的人肺癌细胞株L9981增殖和侵袭能力的改变,体外验证HMGB1基因做为治疗靶点的可行性;为临床开发应用和探索肿瘤治疗的新途径提供实验和理论基础;应用RNA干扰联合基因芯片技术检测HMGB1表达下调后肺癌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差异情况,筛选与HMGB1相互作用的基因及可能的信号通路,探讨HMGB1基因在肺癌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常规培养人肺鳞癌细胞株YTMLC-9、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人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及人小细胞癌细胞株NCI-H446,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方法对人肺癌细胞HMGB1基因在4株细胞中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进行检测,筛选出高表达HMGB1基因的人肺癌细胞株。2、根据siRNA设计原则,设计合成靶向HMGB1基因的siRNA,采用阳离子脂质体试剂瞬时转染已经筛选出的高表达HMGB1的人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RNA干扰后HMGB1基因的沉默效果,评价siRNA设计的合理性及RNA干扰抑制HMGB1表达的有效性;确定RNA干扰抑制HMGB1表达确实有效后,培养人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分为3组进行RNA干扰研究,分别为转染靶向HMGB1基因的siRNA组,转染无关序列组和空白对照组,于RNA干扰后48小时,用细胞活力计数仪测定3组细胞活力;分别在RNA干扰后24、48、72和96小时应用MTT实验检测3组细胞生存状态,计算生长抑制率并绘制生长曲线;应用boyden chamber法检测3组侵袭能力的差异。3、采用阳离子脂质体试剂向人肺癌细胞L9981转染靶向HMGB1基因的siRNA,下调HMGB1的表达。应用Affymetrix HU133 plus 2基因芯片检测人肺癌细胞L9981 HMGB1基因表达下调后,全基因表达谱的变化,并应用GCOS(Gene-ChipOperation Software)软件分析筛查数据,对相关基因和信号通路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人肺鳞癌细胞株YTMLC-9、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人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及人小细胞癌细胞株NCI-H446中均有HMGB1基因表达,其中人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表达水平最高,mRNA是表达量最低的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mRNA表达量的10.3倍,人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与其它3种人肺癌细胞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靶向HMGB1的siRNA成功抑制人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中HMGB1基因及蛋白表达(P=0.000),细胞活力检测仪测定RNA干扰48小时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细胞活力显着大于siRNA转染组;MTT测定siRNA转染组细胞生长抑制率显着大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boyden chamber小室细胞侵袭实验结果siRNA转染组穿膜细胞数明显减少,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3、RNA干扰抑制人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HMGB1基因表达后,GCOS软件分析基因芯片分析其表达谱的变化。结果发现1433个探针表达明显改变,对应有明确名称的基因为879个,其中上调的基因有295个,下调的有584个;EST序列216个,其中上调96个,下调120个。差异基因共涉及131个信号通路,主要为肺癌、钙信号通路、细胞通讯、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ErbB信号通路、细胞基质黏附、细胞迁移、细胞信号转导、Jak-STA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细胞周期、细胞凋亡以及Wnt信号通路等相关通路。经过Milano网站分析,其中678个基因有报道。在这678个基因中,与肺癌(检索词lung cancer)有相关文献报道的有209个,与癌症(检索词cancer)有相关报道的有526个,与侵袭(检索词invasion)有相关报道的有170个,或转移(检索词metastasis)有相关报道的有194个。结论:1、本研究在国内外首次报道HMGB1在人肺鳞癌细胞株、腺癌细胞株、大细胞癌细胞株及小细胞癌细胞株等4株肺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筛选出HMGB1高表达的人肺癌细胞株L9981,HMGB1低表达的人肺癌细胞株A549,人大细胞肺癌L9981细胞株为HMGB1高表达细胞株,可作为进行肺癌细胞中研究HMGB1的实验材料。2、成功设计了靶向HMGB1的siRNA,应用RNA干扰技术在国内外首次将靶向HMGB1的siRNA转染至筛选出的高表达HMGB1的肺癌细胞株中,并成功的高效地下调人肺癌细胞L9981HMGB1基因的表达,成功构建了转染HMGB1的siRNA的肺癌细胞株和转染无关序列的肺癌细胞株。人肺癌细胞L9981HMGB1基因下调后,细胞增值和侵袭能力显着被抑制,表明HMGB1可作为人肺癌基因治疗潜在的靶点。3、本研究在国内外首先应用表达谱芯片研究人肺癌细胞L9981HMGB1基因下调后,其细胞基因表达谱变化情况,确定表达差异基因879个,主要涉及肺癌、钙信号通路、细胞通讯、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ErbB信号通路、细胞基质黏附、细胞迁移、细胞信号转导、Jak-STA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细胞周期、细胞凋亡以及Wnt信号通路等方面。经过Milano网站分析,其中678个基因有报道。在这678个基因中,与肺癌(检索词lung cancer)、侵袭和转移(检索词metastasis)报道较多的基因中。筛选出与肺癌、侵袭和转移相关报道较多的基因进行分析,其中上调的基因功能主要有血管形成、细胞通讯、抗凋亡、细胞增殖正调控和细胞迁移正调控等;在下调的基因中,主要功能与信号转导、细胞之间信号联系、细胞粘附、细胞与基质黏附、细胞周期调控、DNA修复、DNA复制、细胞迁移、细胞分化、细胞生长、细胞增殖和钙离子通道有关。表明HMGB1基因表达受很多相关基因及信号通路的调控,与肺癌的侵袭、转移及肺癌形成等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其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孙力超[9](2009)在《结肠癌肝转移诊断、治疗相关分子靶标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结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欧美发达国家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的第三位[1],在我国结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由80年代的第五位和第六位上升至第四位和第五位,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结肠癌。结肠癌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是肝转移,发生肝转移的患者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40%,显着低于无肝转移结肠癌患者>70%[2]。因此,对于结肠癌肝转移,尤其是异时性肝转移的早诊和[3]参与的复杂过程[4]。这一特点使我们能够筛选出与结肠癌肝转移相关、能预测结肠癌肝转移风险的分子标志物,从而为临床实行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第一部分研究,我们建立3个模型,用于初筛与结肠癌肝转移密切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在模型一中,我们对oncomine数据库中Graudens[5]、Bittner以及ki[6]等人关于134例已发生肝转移结肠癌原发瘤组织与362例无肝转移的结肠癌原发瘤组织基因表达谱的荟萃分析数据进行了分析,筛选出200个在有肝转移结肠癌原发瘤组织中上调表达的基因。根据差异基因的上调倍数、是否具有商业化抗体、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文献调研,最终筛选出6个候选基因,即OPN、BNIP3、ARG1、MAP2、MAP1A以及SNCG。鉴于从该模型中筛选的标志物只能检测出那些能从原发瘤脱落,进入血循环的有转移潜能的癌细胞,但是这些癌细胞不一定适合在肝脏存活、增殖形成肝转移灶[3]。为了提高预测结肠癌肝转移分子标志物的特异性,我们建立了第二个模型:体外从与人肝窦内皮细胞低黏附的结肠癌细胞SW1116与人正常肝窦内皮细胞进行黏附筛选,获得了高黏附的结肠癌细胞亚系SW1116P21。对其进行体内外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SW1116P21的增殖、侵袭以及软琼脂克隆形成等功能显着提高;皮下成瘤能力增强。将其接种裸鼠脾脏,在肝脏形成的转移灶数量和大小也明显增加,表明SW1116P21是一株与人肝窦内皮高黏附高肝转移的结肠癌亚细胞系。对该细胞进行了基因表达谱分析表明,与亲本细胞相比有102个基因上调表达。根据生物信息学,文献调研以及模型一采用选择标准,最终筛选出CCL2、Cyr61、Axl、GalectinBP 4个结肠癌肝转移候选分子标志物。为了进一步提高预示肝转移分子标志物的敏感性、准确性,我们又建立了第三个模型,即分析6例结肠癌原发瘤组织和配对的肝转移灶组织的差异基因表达谱,并采用SAM分析获得了在肝转移灶显着上调表达的44个基因,根据文献调研、功能分析从中选择了P-cadherin、OPN、SNCG 3个候选分子作为预测结肠癌肝转移的候选标志物。我们收集了245例标本,包括在141例有肝转移(含异时性肝转移48例)和104例无肝转移的结肠癌原发瘤组织,并将其随机分成含有117例标本的training组和含有128例的test组。首先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从将3个模型选择出的11个候选分子标志物在20例有肝转移和20例无肝转移的结肠癌原发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其中的4个标志物在有肝转移组的表达水平和阳性率均高于无肝转移组,且p值<0.05。随后将4个标志物在其余病例检测,结果发现P-cadherin、OPN、SNCG以及CCL2在有肝转移组的表达水平和阳性率显着高于无肝转移组。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发现OPN、SNCG以及CCL2能很好预测结肠癌肝转移(p<0.05),而P-cadherin被剔除(p>0.05)。为了进一步验证分子标志物预测结肠癌肝转移的能力,我们在training组中对3个标志物进行了留一验证,结果表明这3个分子标志物预测结肠癌肝转移的敏感性为90.5%,特异性为90.7%,并且获得了判别公式。将该公式在独立的test组中的128例病人(包括50例未发生肝转移的结肠癌病人,以及78例发生结肠癌肝转移的病人,肝转移病人包括了48例异时性肝转移)进行结肠癌肝转移的预测,预测结果是50例未发生肝转移的病人能够正确判断43个,在发生肝转移的病人能正确判断69个,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88.4%,86%。在48例异时性肝转移标本中正确判断43个,其敏感性及特异性达到89.5%,86%。同时将这3个分子标志物与结肠癌其他临床病理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发现,OPN、CCL2和SNCG的异常表达与血清CEA含量、TNM分期、肝转移关系紧密。CCL2和SNCG的异常表达还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SNCG的异常表达还与肿瘤的大小密切相关。论文第二部分研究是对第一部分中筛选出的在有肝转移灶以及在发生肝转移的结肠癌原发灶高表达的P-cadherin基因在结肠癌发生发展的作用、功能以及相关分子机制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RNA干扰实验结果显示该基因沉默后显着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克隆形成、增殖、运动且增加癌细胞之间的粘附。体内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以及实验性肝转移。转染小鼠3T3细胞能明显促进细胞的克隆形成,增殖和体内致瘤性。这些结果表明P-cadherin在结肠癌的恶性转化、生长及其肝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和功能。分子机制的研究,我们首次发现了P-cadherin一方面下调E-cadherin的表达,并影响α-catenin的定位,抑制癌细胞间的粘附。另一方面,P-cadherin上调β-catenin的表达并同时促进β-catenin从细胞膜向细胞浆、细胞核的转位,从而促进结肠癌细胞的克隆形成、增殖、运动以及转移。综上所述,一方面,我们应用3个不同的模型、临床标本以及统计分析,最终获得了3个能很好预示结肠癌肝转移尤其是异时性肝转移的分子标志物,CCL2、SNCG、OPN。另一方面,首次发现P-cadherin通过下调E-cadherin和上调β-catenin的表达,影响细胞增殖、运动、黏附、克隆形成,在结肠癌肝转移中起到重要作用,是一个有应用价值的治疗结肠癌肝转移的潜在靶点。
郑灿龙[10](2008)在《肺癌相关新候选原癌基因OLC1的功能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运用生物信息学手段获取OLC1基因相关信息;(2)运用有限稀释法筛选得到稳定过表达OLC1的H1299(大细胞肺癌)细胞株。为深入研究OLC1在诱导细胞发生癌变中的作用,我们对H1299-OLC1细胞株实施生长速度的测定实验,平板集落形成实验,不同时段细胞周期检测等系列实验,即进行将OLC1作为候选原癌基因的功能研究;(3)以H1299—OLC1为细胞模型,OLC1作为候选药物靶标,筛选1180种药物小分子化合物,初步建立小分子化合物的药物筛选平台。(4)以OLC1为药物靶标,研究4种抗癌药物和新疆阿魏菇提取物对肺癌细胞的影响。方法: (1)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利用在线数据库和分析软件分析、预测OLC1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编码氨基酸序列、结构域、同源序列等信息;(2)OLC1稳定株的筛选、鉴定及功能研究:应用有限稀释法筛选H1299-OLC1稳定株;Western Blotting检测OLC1蛋白的表达;新候选原癌基因OLC1的功能研究:MTS细胞增殖实验检测H1299-OLC1细胞、空载体细胞H1299-pcDB、亲本细胞H1299的生长情况;平板集落形成实验测定H1299—OLC1与对照H1299-pcDB的细胞独立生长情况及形成集落数目;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处于对数生长期H1299-OLC1、H1299-pcDB细胞贴壁培养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细胞周期变化情况。(3)以OLC1为靶标的1180种候选药物小分子化合物的筛选:采用钙黄绿素为荧光探针,应用荧光比色法,荧光记数仪GENios Pro reader(Tecan)检测。绿色荧光强度值在535nm处检测,激发波长484nm。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4)OLC1为靶标的药敏试验:MTS细胞增殖实验检测4种抗癌药物和新疆阿魏菇粗提物对H1299-OLC1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1)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OLC1基因定位于16q22.3,CDS区编码364个氨基酸,无跨膜区,无明显信号肽序列。亚细胞定位为,细胞核:56.5%,细胞质:30.4%,线粒体:13.0%。有两个保守结构域分别为DUF292区(位于33-139氨基酸)和脯氨酸富集区(位于220-278氨基酸)。在许多类型的肿瘤细胞和肿瘤组织中都有分布;(2)稳定表达OLC1的H1299单克隆细胞株均表现出转化细胞的特性:MTS细胞增殖实验显示,H1299-OLC1细胞株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空载体细胞H1299-pcDB(P<0.05);平板集落形成克隆数明显多于空载体稳定株(P<0.05);细胞周期检测显示H1299-OLC1细胞周期变化中G1期细胞所占比例显着高于空载体细胞,而且在24小时到72小时时,增幅大大高于空载体细胞株(P<0.05);(3)建立以钙黄绿素为荧光探针的小分子化合物筛选平台,初筛获取6种候选药物;(4)H1299-OLC1稳定株有较强的抗药性(;5)新疆阿魏菇提取物能有效抑制H1299-OLC1稳定株的增殖。结论:(1)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OLC1在多种组织和肿瘤细胞中分布,具有特殊保守域结构及功能位点,提示其可能具有重要功能;(2)利用有限稀释法进行单克隆稳定株的筛选,得到稳定过表达OLC1的H1299单克隆细胞株模型;(3)体外系列试验证明OLC1能使H1299细胞进一步发生恶性转化,提示OLC1具有原癌基因的属性。(4)建立以钙黄绿素为荧光探针,荧光记数仪与显微镜荧光和明场检测相结合的,候选药物小分子化合物针对特定基因作为药物靶标筛选平台;(5)初步筛选发现6种候选药物小分子化合物;(6)OLC1过表达稳定株的耐药性高于对照空载体稳定株;(7)低浓度的新疆地产阿魏菇醇提物(2.5%)能显着抑制H1299-OLC1的增殖,但对H1299-pcDB空载体稳定株却没有明显抑制作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缩略词表 |
| 1 引言 |
| 1.1 肺癌流行病学现状 |
| 1.2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 |
| 1.3 UPS系统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 1.4 UBE2C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主要仪器 |
| 2.2 主要试剂 |
| 2.3 主要细胞株 |
| 2.4 实验方法 |
| 3 结果 |
| 3.1 UBE2C在肺癌中高表达,并与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 |
| 3.2 Ube2c敲除抑制Kras~(G12D)激活诱导的肺癌形成并延长小鼠寿命 |
| 3.3 UBE2C敲降抑制肺癌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 |
| 3.4 UBE2C敲降造成DEPTOR积累,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和存活 |
| 3.5 DEPTOR可能是泛素连接酶APC/C的新底物 |
| 4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泛素耦联酶 UBE2C 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索引 |
| 抗肿瘤药物SAHA耐药机制的研究 |
| 1. 绪论 |
| 1.1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
| 1.2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6与肿瘤等疾病的发生有关 |
| 1.3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耐药性 |
| 1.4 原癌基因K-ras突变与肿瘤发生 |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常用仪器设备 |
| 2.1.2 常用实验耗材 |
| 2.1.3 主要实验试剂与抑制剂 |
| 2.1.4 常用抗体信息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细胞培养 |
| 2.2.2 K-ras稳转细胞系的构建 |
| 2.2.3 测序与K-ras突变的检测 |
| 2.2.4 免疫印迹(WB) |
| 2.2.5 荧光定量PCR |
| 2.2.6 细胞生长的检测 |
| 2.2.7 体外克隆形成实验 |
| 2.2.8 小鼠荷瘤实验 |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3.1 结肠癌病人中K-ras基因突变与HDAC6高表达相关 |
| 3.2 原癌基因K-ras突变诱导小鼠成纤维细胞中HDAC6和c-myc表达 |
| 3.3 原癌基因K-ras转化的细胞耐受SAHA诱导的生长抑制 |
| 3.4 抑制K-ras的活性使肿瘤细胞对SAHA诱导的抑制作用更敏感 |
| 3.5 原癌基因K-ras依赖于MAKP信号通路调节HDAC6和c-myc表达 |
| 3.6 总结与讨论 |
| 新型标记和追踪突变克隆的嵌合体分析方法 |
| 1. 嵌合体的研究背景 |
| 1.1 嵌合体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
| 1.2 嵌合体在果蝇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发展 |
| 1.3 嵌合体分析在小鼠神经系统发育及肿瘤发生中的应用 |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常用仪器设备 |
| 2.1.2 常用实验耗材 |
| 2.1.3 主要试剂信息 |
| 2.1.4 流式抗体 |
| 2.1.5 免疫荧光抗体 |
| 2.1.6 引物信息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肠道固有层淋巴细胞的分离 |
| 2.2.2 荧光定量PCR |
| 2.2.3 H&E染色 |
| 2.2.4 细胞甩片和Giemsa染色 |
| 2.2.5 免疫荧光染色 |
| 2.2.6 流式染色及分析 |
| 3. 新型嵌合体分析系统 |
| 3.1 嵌合体分析系统的建立 |
| 3.2 嵌合体系统的基本表达模式 |
| 3.3 嵌合体表达模式维持稳定 |
| 3.4 嵌合体分析系统可有效诱导目的基因敲除 |
| 3.5 嵌合体分析系统的总结与讨论 |
| 4. 嵌合体分析系统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
| 4.1 研究背景 |
| 4.1.1 DNA甲基化表观修饰 |
| 4.1.2 衰老导致的克隆增殖和肿瘤发生 |
| 4.1.3 Tet2突变与人类衰老和血液肿瘤发生有关 |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5. 嵌合体分析系统在肠道免疫细胞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
| 5.1 研究背景 |
| 5.1.1 肠道组成和功能多样性 |
| 5.1.2 肠道巨噬细胞的发育及其功能 |
| 5.1.3 转录调节因子Id3在免疫细胞发育中的作用 |
|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科研成果目录 |
| 英文缩略词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导论 |
| 1. 吸烟与肺癌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
| 2. 小鼠吸烟模型在肺癌研究中应用 |
| 3. 肺癌相关分子网络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
| 4. OLC1研究概况 |
| 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策略 |
| 第二章 OLC1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异常表达 |
| 一、实验结果 |
| 1. OLC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异常高表达 |
| 2. OLC1高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意义 |
| 二、讨论 |
| 1. OLC1基因的基本信息 |
| 2. OLC1在恶性肿瘤中的异常表达 |
| 3. OLC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异常高表达 |
| 第三章 OLC1和CSC对肺癌细胞系mRNA表达谱的影响 |
| 一、实验结果 |
| 1. CSC制备及其细胞毒性实验 |
| 2. CSC处理对OLC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 3. NNK、MCA、B[a]P处理对OLC1蛋白表达水平无影响 |
| 4. CSC处理对肺癌细胞系mRNA表达谱的影响 |
| 5. 稳定过表达OLC1的肺癌细胞株的建立及其mRNA表达谱分析 |
| 6. OLC1过表达肺癌细胞系再经CSC处理后的mRNA表达谱分析 |
| 7. A549及A549/OLC1细胞经CSC处理后的mRNA表达谱整合分析 |
| 二、讨论 |
| 1. CSC处理致使肺癌细胞的OLC1蛋白水平上升 |
| 2. NNK、MCA、B[a]P对OLC1蛋白水平无影响 |
| 3. CSC刺激对肺癌细胞基因表达谱影响及其生物学意义 |
| 4. OLC1过表达对肺癌细胞mRNA表达谱影响及其生物学意义 |
| 5. CSC处理对过表达OLC1肺癌细胞的mRNA表达谱的影响及其生物学意义 |
| 6. A549及A549/OLC1细胞经CSC处理后的mRNA表达谱整合分析的提示 |
| 第四章 OLC1基因和香烟烟雾暴露对于小鼠肺组织mRNA表达谱的影响 |
| 一、实验结果 |
| 1. OLC1基因工程小鼠的鉴定 |
| 2. OLC1基因工程小鼠肺组织mRNA表达谱分析 |
| 2.1. C57BL/6J/OLC1小鼠肺组织mRNA表达谱表达特征 |
| 2.2. C57BL/6J/OLC1si小鼠肺组织mRNA表达谱表达特征 |
| 3. OLC1基因工程小鼠吸烟模型的构建 |
| 4. 小鼠短期香烟烟雾暴露后肺组织mRNA表达谱分析 |
| 4.1. 野生型小鼠短期香烟烟雾暴露后肺组织mRNA表达谱特征 |
| 4.2. C57BL/6J/OLC1小鼠短期香烟烟雾暴露后肺组织mRNA表达谱特征 |
| 4.3. C57BL/6J/OLC1si小鼠短期香烟烟雾暴露后肺组织mRNA表达谱特征 |
| 5. 小鼠长期香烟烟雾暴露后肺组织mRNA表达谱分析 |
| 5.1. 野生型小鼠长期香烟烟雾暴露后肺组织mRNA表达谱特征 |
| 5.2. C57BL/6J/OLC1小鼠长期香烟烟雾暴露后肺组织mRNA表达谱特征 |
| 5.3. C57BL/6J/OLC1si小鼠长期香烟烟雾暴露后肺组织mRNA表达谱特征 |
| 6. 香烟烟雾暴露两个时长的小鼠肺组织mRNA表达谱的整合分析 |
| 二、讨论 |
| 1. OLC1基因工程小鼠肺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及其生物学意义 |
| 2. OLC1基因工程小鼠短期香烟暴露后肺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及其生物学意义 |
| 3. OLC1基因工程小鼠长期香烟暴露后肺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及其生物学意义 |
| 4.香烟烟雾暴露两个时长的小鼠肺组织mRNA表达谱的整合分析 |
| 第五章 材料与方法 |
| 一、实验材料 |
| 1. 细胞系 |
| 2. 肺癌患者组织标本及其相关信息 |
| 3. 菌株及质粒载体 |
| 4. mRNA表达谱样本 |
| 5. PCR引物序列 |
| 6. 抗体 |
| 7. 主要试剂 |
| 8. 常用试剂的配制 |
| 9. 细胞培养基 |
| 10. 主要仪器和耗材 |
| 11. RNA质量控制、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绘图软件 |
| 二、实验方法 |
| 1. 香烟烟雾凝集物(CSC)制备 |
| 2. 小鼠香烟暴露及样本收集 |
| 3. 总RNA样品的制备与鉴定 |
| 4. 基因芯片检测mRNA表达谱 |
| 5. 芯片数据分析 |
| 6.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 7. 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 |
| 8. 细胞生物学方法 |
| 9.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本学位研究课题受以下基金资助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2 肿瘤细胞迁移与 mRNA 加工的相关性 |
| 1.2.1 肿瘤细胞迁移运动的特征 |
| 1.2.2 细胞迁移运动相关基因 |
| 1.2.3 细胞迁移运动相关基因 mRNA 的加工 |
| 1.3 真核生物 mRNA 加工的调控机制 |
| 1.3.1 pre-mRNA 的选择性剪接 |
| 1.3.2 mRNA 5′加帽 |
| 1.3.3 mRNA 3′加尾 |
| 1.3.4 RNA 编辑 |
| 1.3.5 与 mRNA 加工偶联的相关分子网络 |
| 1.4 无义介导的 RNA 降解机制 |
| 1.4.1 mRNA 5′端帽子结合复合体 |
| 1.4.2 NMD 通路分子机制 |
| 1.4.3 NMD 通路的时空特征 |
| 1.5 MARVELD1 基因研究现状 |
| 1.5.1 MARVELD1 基因特征 |
| 1.5.2 MARVELD1 在多种肿瘤中的表达情况 |
| 1.5.3 MARVELD1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 1.6.2 技术路线 |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细胞系 |
| 2.1.2 菌株 |
| 2.1.3 核酸合成 |
| 2.1.4 载体 |
| 2.1.5 抗体 |
| 2.1.6 其他试剂 |
| 2.1.7 实验仪器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细胞培养及转染 |
| 2.2.2 重组体构建 |
| 2.2.3 蛋白质共定位分析 |
| 2.2.4 细胞铺展实验 |
| 2.2.5 细胞粘附实验 |
| 2.2.6 细胞划痕实验 |
| 2.2.7 侵袭小室实验 |
| 2.2.8 Western Blot 实验 |
| 2.2.9 免疫共沉淀实验 |
| 2.2.10 实时定量 PCR |
| 2.2.11 mRNA 稳态翻译过程活性检测 |
| 2.2.12 统计学分析 |
| 2.3 本章小结 |
| 第3章 MARVELD1 与细胞迁移运动的相关性 |
| 3.1 引言 |
| 3.2 MARVELD1 对细胞铺展的影响 |
| 3.3 MARVELD1 对细胞粘附的影响 |
| 3.4 MARVELD1 对细胞迁移运动的影响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MARVELD1 调控粘附相关基因 mRNA 加工 |
| 4.1 引言 |
| 4.2 MARVELD1 影响粘附相关蛋白表达 |
| 4.3 MARVELD1 影响粘附相关基因 mRNA 加工 |
| 4.4 MARVELD1 调控 mRNA 加工的机制分析 |
| 4.5 本章小结 |
| 第5章 MARVELD1 抑制 NMD 通路活性 |
| 5.1 引言 |
| 5.2 mRNA 加工与 NMD 机制的相关性 |
| 5.3 MARVELD1 抑制 NMD 报告基因的降解 |
| 5.4 MARVELD1 抑制内源 NMD 靶 mRNA 降解 |
| 5.5 MARVELD1 不影响稳态翻译 |
| 5.6 本章小结 |
| 第6章 MARVELD1 抑制 NMD 通路的机制研究 |
| 6.1 引言 |
| 6.2 MARVELD1 与 NMD 关键因子相互作用 |
| 6.3 MARVELD1 与 UPF1 相互作用区域分析 |
| 6.4 MARVELD1 抑制 UPF1 与 SMG1 的结合 |
| 6.5 MARVELD1 抑制 SMG5 与 UPF1 的结合 |
| 6.6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 肿瘤及其危害 |
| 2 细胞重编程 |
| 3 细胞抽提物介导的重编程 |
| 4 对肿瘤细胞的重编程 |
| 5 本实验的选题和研究思路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1 主要试剂 |
| 2 主要仪器 |
| 3 实验方法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牛MII期卵母细胞抽提物降低抑癌基因启动子区抑制性表观遗传修饰 |
| 1 引言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牛GV期卵母细胞抽提物特异性重塑抑癌基因启动子区表观遗传修饰 |
| 1 引言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五章 牛孤雌激活卵母细胞抽提物对抑癌基因和多能性基因启动子区表观遗传修饰的重塑 |
| 1 引言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六章 不同发育期卵母细胞抽提物对抑癌基因作用效果的比较 |
| 1 引言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致谢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肝脏急性损伤研究现状以及治疗手段 |
| 1.2 CCl_4 肝脏急性损伤模型的机理和病理变化 |
| 1.2.1 CCl_4造成肝损伤的机理 |
| 1.2.2 病理学变化 |
| 1.3 趋化因子CXCL14 的研究现状 |
| 1.3.1 趋化因子家族与肝脏疾病 |
| 1.3.2 CXCL14 研究现状 |
| 1.4 立题依据和研究目标 |
| 第二章 cxcl14 在多种肝损伤中的表达谱研究 |
| 2.1 引文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动物模型建立 |
| 2.2.2 肝脏cDNA 的制备以及定量PCR |
| 2.2.3 肝脏组织切片制备以及组织学染色,观察 |
| 2.3 实验结果 |
| 2.3.1 实验动物模型建立 |
| 2.3.2 定量PCR 实验的质量控制 |
| 2.3.3 CXCL14 在不同肝脏病模型中的表达量变化 |
| 2.4 讨论 |
| 第三章 CXCL14 对 CCl_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的影响 |
| 3.1 引言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CCl_4肝脏损伤模型建立 |
| 3.2.2 质粒介导的CXCL14 过表达对CCl_4急性损伤的影响 |
| 3.2.3 CXCL14 抗体中和对CCl_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的影响 |
| 3.2.4 CXCL14 抗体中和对CCl_4诱导的急性肝衰竭的保护作用 |
| 3.2.5 血液学检测及肝脏组织学检测 |
| 3.2.6 统计学方法 |
| 3.3 实验结果 |
| 3.3.1 质粒介导的CXCL14 过表达实验 |
| 3.3.2 CXCL14-pcDNA 在A549 细胞中的表达 |
| 3.3.3 质粒肌肉电转染的检测 |
| 3.3.4 过量表达CXCL14 加剧肝脏损伤并且抑制肝细胞再生 |
| 3.3.5 CXCL14 免疫中和对CCl_4诱导的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 |
| 3.4 讨论 |
| 第四章 重组小鼠 CXCL14 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 4.1 引言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重组小鼠CXCL14 原核表达质粒构建 |
| 4.2.2 rmCXCL14 诱导表达 |
| 4.2.3 rmCXCL14 的大量表达及亲和纯化 |
| 4.2.4 蛋白的还原与重折叠 |
| 4.2.5 离子交换纯化 |
| 4.2.6 SDS-PAGE 和Western blot 检测 |
| 4.2.7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鉴定蛋白质纯度 |
| 4.2.8 内毒素活性测定 |
| 4.2.9 rmCXCL14 融合蛋白标签的切除 |
| 4.2.10 CXCL14 蛋白质活性测定 |
| 4.3 实验结果 |
| 4.3.1 CXCL14 原核表达质粒构建 |
| 4.3.2 CXCL14 重组蛋白表达条件的摸索 |
| 4.3.3 镍离子亲和纯化rmCXCL14 |
| 4.3.4 离子交换纯化 |
| 4.3.5 rmCXCL14 纯度、内毒素含量和生物活性测定 |
| 4.3.6 rmCXCL14 融合蛋白His-tag 的切除 |
| 4.4 讨论 |
| 第五章 CXCL14 和 CXCR 受体家族的相互作用 |
| 5.1 引言 |
| 5.2 实验方法 |
| 5.2.1 CXCL14 蛋白~(125)I 标记 |
| 5.2.2 CXC 受体家族基因克隆以及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
| 5.2.3 CXCR 家族在NIH3T3 细胞中的表达 |
| 5.2.4 竞争结合实验 |
| 5.3 实验结果 |
| 5.3.1 CXCR 家族成员基因克隆以及表达载体构建 |
| 5.3.2 CXCR 家族在NIH3T3 细胞中的表达 |
| 5.3.3 竞争性结初步实验 |
| 5.4 讨论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附录2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
| 附录3 常用溶液配制 |
| 附录4 小鼠cxcl14 m RNA 序列 |
| 附录5 肝脏cxcl14 基因表达的性别差异 |
| 附录6 基于Sybr green 染料的定量PCR 优化策略 |
| 附录7 CXCL14 的分子进化分析 |
| 附录8 质粒图谱 |
| 致谢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正文 |
| 1 前言 |
| 2 材料和方法 |
| 2.1 材料 |
| 2.2 方法 |
| 3 结果 |
| 3.1 pcDNA3.1-rap2b重组质粒的提取与鉴定 |
| 3.2 转染细胞的表达鉴定 |
| 3.3 NIH3T3细胞中P38蛋白的表达 |
| 3.4 NIH3T3细胞中ATF-2蛋白的表达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
| 1 P38MAPK抑制剂的结构 |
| 2 P38MAPK抑制剂的分类 |
| 3 P38MAPK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
| 4 P38MAPK抑制剂的新策略 |
| 5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前言 |
| 研究现状、成果 |
| 研究目的、方法 |
| 一、HMGB1基因在人肺癌细胞株A549、L9981、NCI-H446和YTMLC-9中的表达研究 |
| 1.1 对象和方法 |
| 1.2 结果 |
| 1.3 讨论 |
| 1.4 小结 |
| 二、RNA干扰抑制HMGB1表达对人肺癌细胞株L9981的生物学行为影响 |
| 2.1 对象和方法 |
| 2.2 结果 |
| 2.3 讨论 |
| 2.4 小结 |
| 三、RNA干扰抑制人肺癌细胞株L9981HMGB1基因表达后基因表达谱变化的研究 |
| 3.1 对象和方法 |
| 3.2 结果 |
| 3.3 讨论 |
| 3.4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综述 |
| 肺癌淋巴结转移分子标志物检测研究进展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目录 |
| 图表索引 |
| 英文缩略词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结肠癌肝转移相关分子的筛选鉴定 |
| 摘要 |
| 前言 |
| 一.材料方法 |
| (一) 实验材料 |
| 1.细胞系 |
| 2.组织标本 |
| 3.实验动物及饲养条件 |
| 4.抗体 |
| 5.常用试剂及耗材 |
| 6.RT-PCR引物(英俊公司合成) |
| 7.主要仪器及厂家 |
| 8.计算机分析软件 |
| (二) 实验方法 |
| 1.细胞培养 |
| 2.细胞总RNA的提取 |
| 3.RT-PCR |
| 4.细胞蛋白的提取 |
| 5.细蛋白定量-BCA法 |
| 6.WESTERN BLOT |
| 7.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 8.统计方法 |
| 二.实验结果 |
| (一) ONCOMINE的数据库分析筛选预示结肠癌肝转移的相关分子 |
| 1.KI_COLON数据的荟萃分析 |
| 2.BITTNER_COLON数据分析 |
| 3.GRAUDENS_COLON数据分析 |
| 4.数据库的联合分析 |
| 5.预示结肠癌肝转移候选标志物的确定 |
| (二) 与人肝窦内皮高黏附高肝转移模型的建立 |
| 1.9种结肠癌细胞与人肝窦内皮体外黏附实验 |
| 2.体外筛选与肝窦内皮高黏附的结肠癌亚细胞系SW1116P21 |
| 3.高黏附结肠癌细胞SW1116P21生物学特性分析 |
| (1) 体外黏附能力的分析 |
| (2) 体外侵袭能力的的分析 |
| (3) 体外增殖能力的分析 |
| (4) 体外克隆形成的分析 |
| (5) 细胞形态 |
| (6) 高黏附结肠癌细胞SW1116P21体内致瘤实验 |
| (7) 实验性肝转移分析 |
| 4.高黏附高肝转移结肠癌亚细胞系SW1116P21基因表达谱分析 |
| (三) 人结肠癌原发瘤与配对肝转移灶的组织基因表达谱差异分析 |
| 1.结肠癌及肝转移病例及组织标本采集 |
| 2.结肠癌原发瘤及肝转移组织基因表达谱差异基因芯片分析 |
| 3.结肠癌原发瘤以及配对肝转移标本差异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 4.差异基因的SAM聚类分析 |
| 5.RT-PCR验证候选差异表达基因 |
| (四) 预示结肠癌肝转移的相关分子标志物的汇总 |
| (五) 预示结肠癌肝转移候选分子标志物的初筛 |
| 1.候选标志物的检测 |
| (六) 预示结肠癌肝转移分子标志物的鉴定与确证 |
| 1.候选标志物以及临床因素的逻辑回归分析 |
| 2.候预示结肠癌肝转移分子标志物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判别分析 |
| 3.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结肠癌肝转移预测能力的评价 |
| 4.OPN、SNCG、CCL2的表达与结肠癌预后的关系 |
| 5.OPN、SNCG、CCL2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
| 6.OPN、SNCG、CCL2与结肠癌临床病理分析 |
| 讨论 |
| 小结 |
| 第二部分 结肠癌肝转移相关基因P-CADHERIN的功能及分子机制的研究 |
| 摘要 |
| 前言 |
| 一.材料与方法 |
| (一).实验材料 |
| 1.细胞系及培养条件 |
| 2.实验动物及饲养条件 |
| 3.实菌株与质粒 |
| 4.主要试剂 |
| 5.PCR引物(由INVITROGEN合成) |
| (二).实验方法 |
| 1.RT-PCR分析 |
| 2.WESTERN BLOTTING |
| 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 4.质粒构建、细菌转化及质粒提取 |
| 5.细胞体外实验 |
| (1) 哺乳动物细胞转染 |
| (2) 细胞聚集实验 |
| (3) 细胞增殖分析 |
| (4) 划痕迁移实验 |
| (5) TRANSWELL迁移、侵袭分析 |
| (6) 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 |
| 6.动物实验 |
| (1) 裸鼠致瘤实验 |
| (2) 实验性转移 |
| 7.统计方法 |
| 二.实验结果 |
| (一) 结肠癌肝转移过表达基因的筛选 |
| (二) P-cadherin基因在结肠癌的功能研究 |
| 1.P-cadherinRNAi对结肠癌细胞Lovo的功能的影响 |
| (1) P-CADHERIN SHRNA质粒构建 |
| (2) 稳定转染敲降细胞克隆的筛选与鉴定 |
| (3) P-cadherin RNAi对Lovo细胞黏附的影响 |
| (4) P-cadherin RNAi对Lovo细胞运动的影响 |
| (5) P-cadherin RNAi对Lovo细胞增殖的影响 |
| (6) 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 |
| (7) P-cadherin RNAi对Lovo细胞裸鼠致瘤实验的影响 |
| (8) P-cadherin RNAi对Lovo细胞肝转移的影响 |
| 2.转染P-cadherin对3T3细胞的影响 |
| (1) P-cadherin表达质粒的构建 |
| (2) P-cadherin对3T3克隆形成的影响 |
| (3) P-cadherin增殖的影响 |
| (4) P-cadherin对3T3细胞裸鼠致瘤实验的影响 |
| (三) P-cadherin基因促进结肠癌肝转移的分子机制 |
| 1.P-cadherin RNAi对Lovo细胞中β-catenin的影响 |
| (1) Western blot检测 |
| (2) 固定细胞免疫荧光检测 |
| 2.P-cadherin RNAi对Lovo细胞中E-cadherin的影响 |
| (1) Western blot检测 |
| (2) 细胞免疫荧光检测 |
| 3.P-cadherin、E-cadherin以及β-catenin的临床相关性分析 |
| (1) E-cadherin以及β-catenin的表达 |
| (2) P-cadherin、E-cadherin和β-catenin的临床相关性 |
| 讨论 |
| 小结 |
| 全文小结 |
| 综述 结肠癌肝转移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 一.介导结肠癌转移的分子机制 |
| (一) 细胞外基质的降解 |
| 1.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 |
| (1) MMP-3 |
| (2) MMP-7 |
| (3) MMP-9 |
| (4)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
| 2.丝氨酸蛋白酶类 |
| 3.天门冬酰胺蛋白酶类 |
| 4.半胱氨酸蛋白酶类 |
| (二) 细胞粘附性的改变 |
| 1.整合素 |
| 2.钙黏蛋白 |
| (1) E-cadherin |
| (2) N-cadherin |
| (3) LI-cadherin |
| 3.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
| (1) ICAM-1 |
| (2) VCAM-1 |
| (3) CEA |
| 4.选择素 |
| (1) E-Selectin |
| (2) P-Selectin |
| (3) L-Selectin |
| 5.其他黏附分子 |
| (1) 骨桥蛋白 |
| (2) CD44 |
| (三) 细胞凋亡 |
| 1.FAS/FASL |
| 2.TRAIL |
| 3.CASPASE-3 |
| (四) 肿瘤新生血管生成 |
| 1.VEGF |
| 2.ANG-2 |
| 3.COX-2 |
| 4.IGF-Ⅰ |
| (五)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 |
| 1.CXCL12-CXCR4 |
| 2.CXCR1/CXCL8 |
| 3.CCL19/CCL21/CCR7 |
| 4.IL-8 |
| (六) 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 |
| 1.EGFR |
| 2.IGF-IR |
| 3.C-MET |
| 4.FGFR |
| 5.PDGFR |
| (七) 转移抑制基因 |
| 1.NM23 |
| 2.KAI1 |
| 3.MRP1/CD9 |
| 4.DRG-1 |
| 二.研究结肠癌转移分子机制的临床意义 |
| (一) 筛选鉴定预示结肠癌转移及其预后的相关分子标志物 |
| 1.预示结肠癌分期分级的相关分子 |
| 2.预示结肠癌肝转移的相关分子。 |
| (二) 筛选鉴定靶向治疗结肠癌转移的相关分子靶标 |
| 1.靶向治疗结肠癌转移有望提高五年生存率。 |
| 2.针对结肠癌转移相关分子的靶向治疗药物 |
| (1) 贝伐单抗 |
| (2) 西妥昔单抗 |
| (3) 塞莱昔布 |
| (4) SU5416 |
| 三.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 待发表论文 |
| 参加会议 |
| 主要荣誉 |
| 基金资助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1 研究背景 |
| 2 肺癌的生物学特性 |
| 3 肺癌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 4 我国肺癌相关基因研究的新进展 |
| 5 本课题研究目标 |
| 第一部分 人肺癌相关新的候选原癌基因OLC1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 1 内容与方法 |
| 1.1 生物信息学分析数据库和软件网址 |
| 1.2 OLC1 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二部分 OLC1 稳定株的筛选、鉴定与功能研究 |
| 1 内容与方法 |
| 1.1 主要仪器设备与耗材 |
| 1.2 主要试剂 |
| 1.3 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三部分 以OLC1为药物靶标的1180种小分子化合物的筛选 |
| 1 内容和方法 |
| 1.1 材料 |
| 1.2 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四部分 MTS 法以 OLC1 为靶标的药敏试验研究 |
| 1 内容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结论 |
| 致谢 |
| 本研究受下列基金资助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一 新疆天然可食植物资源的生物活性成分研究及开发利用展望 |
| 综述二 肺癌关联基因研究进展 |
| 附录 天然食物的功效研究简报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个人简历 |
| 导师评阅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