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利,刘群,蔡恒宇,刘丽丽[1](2020)在《孕期体重情况与巨大胎儿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孕产妇孕前BMI以及孕期体重增长对发生巨大儿的影响,为减少巨大儿发生率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选取300例巨大儿及300例正常体重新生儿病例,记录母亲的孕前体重、分娩前体重、孕期体重增长情况,计算母亲的孕前BMI、孕期增重程度,分析孕妇体重变化情况与发生巨大儿的关系。结果病例组孕前BMI、孕期增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 <0.05)。孕前BMI (OR=1.242,95%CI:1.156~1.336)、孕期增重过多(OR=2.177,95%CI:1.334~3.552)是发生巨大儿的危险因素。结论巨大儿的发生与母亲孕前BMI、孕期增重过多密切相关。
周小叶[2](2020)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其腹腔镜手术治疗与不良妊娠结局情况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EMs)及其腹腔镜手术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8年4月在我院经腹腔镜手术或组织学上确诊子宫内膜异位症且完成分娩的156名患者与同时间段于我院分娩的415名非内异症妊娠妇女的妊娠结局。根据是否合并内异症分为内异症组与非内异症组,内异症组内再根据妊娠前是否经过腹腔镜手术治疗分为妊娠合并内异症组与内异症术后再妊娠组,然后两组再根据术中子宫内膜异位症r-AFS分期情况分别分为Ⅰ/Ⅱ期组和Ⅲ/Ⅳ期组。内异症术后再妊娠组又再根据术中的子宫内膜异位症r-AFS分期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理分型的情况分别分为亚组Ⅰ/Ⅱ期组和Ⅲ/Ⅳ期组及单纯卵巢型组,单纯腹膜型组及卵巢型合并腹膜型组进行比较。比较分析各组间分娩方式、受孕方式、妊娠早期黄体酮治疗情况、妊娠晚期发生不良妊娠结局情况及各具体不良妊娠结局(胎儿窘迫、羊水量异常、胎位异常、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早产、胎膜早破、胎盘早剥、胎盘植入、妊娠期高血压、巨大胎儿、胎儿生长受限、产程异常、产后出血)的差异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分析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后自然妊娠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内异症组中人工辅助生殖技术(ART)、剖宫产(CS)、妊娠早期黄体酮治疗、妊娠晚期存在不良妊娠结局、胎儿宫内窘迫、胎位异常、前置胎盘的发生率均显着高于非内异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6.367、70.602、111.212、13.510、4.981、31.664、16.609,均P<0.05),两组羊水量异常、妊娠期糖尿病、早产、胎膜早破、胎盘早剥、胎盘植入、妊娠期高血压、巨大胎儿、胎儿宫内生长受限(FGR)、产程异常、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026、0.949、0.345、0.675、0.018、2.128、0.098、0.506、0.001、0.117、1.954,均P>0.05),排除ART患者后内异症组中的剖宫产(CS)、妊娠早期黄体酮治疗、妊娠晚期存在不良妊娠结局、胎儿宫内窘迫、胎位异常、前置胎盘的发生率仍均显着高于非内异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0.131、78.344、12.980、4.666、26.174、10.161,均P<0.05)。妊娠合并内异症组中的剖宫产(CS)发生率显着高于内异症术后再妊娠组(x2值为22.793,P<0.01),排除ART与既往子宫手术史对妊娠结局的干扰后,妊娠合并内异症组中的剖宫产(CS)发生率仍显着高于内异症术后再妊娠组(x2值分别为23.468、21.904,P<0.01);而妊娠合并内异症组中ART的发生率显着低于内异症术后再妊娠组(x2值为7.160,P<0.01),排除既往子宫手术史对妊娠结局的干扰后差异仍显着存在(x2值为5.67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无论在r-AFS分期Ⅰ/Ⅱ期组还是在r-AFS分期Ⅲ/Ⅳ期组中,妊娠合并内异症组中的剖宫产(CS)发生率均显着高于内异症术后再妊娠组(x2值分别为9.311、6.990,P<0.01);r-AFS分期Ⅰ/Ⅱ期的妊娠合并内异症组ART的发生率显着低于内异症术后再妊娠组(x2值为7.552,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r-AFS分期Ⅲ/Ⅳ期的妊娠合并内异症组和内异症术后再妊娠组的ART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为0.418,P>0.05)。内异症术后再妊娠组中r-AFS分期Ⅰ/Ⅱ期的妊娠妇女和r-AFS分期Ⅲ/Ⅳ期的妊娠妇女在合并不孕症,腹腔镜手术治疗与术后妊娠的间隔时间、受孕方式,分娩方式,妊娠早期黄体酮治疗情况及妊娠晚期存在不良妊娠结局、胎儿宫内窘迫、羊水量异常、胎位异常、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早产、胎膜早破、胎盘早剥、胎盘植入、妊娠期高血压、巨大胎儿、胎儿宫内生长受限(FGR)、产程异常、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异症术后再妊娠组中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理分型为单纯腹膜型及卵巢合并腹膜型的患者合并不孕症的发生率均显着高于单纯卵巢型的患者(x2值分别为14.228、13.600,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单纯腹膜型与卵巢合并腹膜型的患者合并不孕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为1.833,P>0.05)。卵巢合并腹膜型r-AFS分期Ⅲ/Ⅳ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卵巢型和单纯腹膜型,单纯卵巢型r-AFS分期Ⅲ/Ⅳ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腹膜型(x2值分别为6.746、31.534、12.233,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卵巢合并腹膜型的手术治疗与术后妊娠间隔时间显着长于单纯卵巢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卵巢合并腹膜型与单纯腹膜型,单纯卵巢型与单纯腹膜型之间的手术治疗与术后妊娠间隔时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在受孕方式、分娩方式、妊娠早期黄体酮治疗、妊娠晚期存在不良妊娠结局、胎儿宫内窘迫、羊水量异常、胎位异常、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早产、胎膜早破、胎盘早剥、胎盘植入、妊娠期高血压、巨大胎儿、胎儿宫内生长受限(FGR)、产程异常、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不孕症、子宫内膜异位症r-AFS分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理分型、卵巢囊肿单/双侧分布、卵巢直径≥5cm、腹腔镜手术治疗与术后妊娠的间隔时间与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之后的自然妊娠在妊娠晚期出现不良妊娠结局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妊娠妇女无论是否通过ART获得妊娠,其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均增加,且经过腹腔镜手术治疗并不能改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r-AFS分期和病理分型均与手术治疗后妊娠的受孕方式、分娩方式及妊娠晚期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无明显相关,但卵巢合并腹膜型的患者术前合并不孕症的风险及术后腹腔镜手术治疗与妊娠的间隔时间均显着高于单纯卵巢型的患者。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有生育要求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手术治疗管理及此类患者的产科管理和心理疏导。
吴海霞[3](2020)在《不同公式预测足月胎儿体重准确性的方法比较》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胎儿体重是围产期监测胎儿生长发育的重要参数,是决定分娩方式的关键因素。自2010年始,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数据显示,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剖宫产率最高的国家。在保障母婴安全的前提之下,降低剖宫产率一直是我国产科工作者的目标。产前预测胎儿体重异常可及时发现孕妇是否存在合并症、并发症,如合并糖尿病、胎儿生长受限、易栓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巨大胎儿和宫内胎儿生长受限都会增加围产期发病率和长期神经发育障碍的风险。产时诊断胎儿巨大往往导致阴道分娩失败和肩难产,最后常以剖宫产的方式终止妊娠。因此,准确估计胎儿体重对优化安全孕产的产前、产时管理至关重要。本研究试通过不同公式预测足月胎儿体重准确性的方法比较,以选出适合吉林地区孕产妇相对准确的公式,为提高孕期管理提供依据。目的:探讨吉林地区孕37+1-41+6周预测胎儿体重最适宜的公式,通过比较不同公式对胎儿体重估算的准确性,挑选出准确度最高的公式作为产科医生的临床参考,以对分娩方式决策及终止妊娠时机提供相对准确的依据。通过比较出生时新生儿实际记录体重和出生前3天内临床及超声估测体重,评估及分析不同公式对胎儿体重估测的精确度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妇产科医生的决策提供更加准确的证据,以监测胎儿的生长,并降低产前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孕产妇分娩损伤及并发症等不良结局,提高产科管理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吉林地区孕妇3057例,均为单胎且足月,孕期定期行产前检查,在孕期于我院有过产前检查史。排除孕期合并症、并发症及行超声检查提示胎儿有结构畸形或染色体异常者。孕妇平均年龄29.54±3.92岁;孕周范围为37+1-41+6周。新生儿出生后30分钟内应用标准婴儿电子秤称重。纳入标准孕妇均在产前0-3天内于超声下行胎儿检查,并记录测量的超声各项参数指标,包括:双顶径(biparietal diameter,BPD)、腹围(abdomen circumference,AC)、头围(Head circumference,HC)、股骨长度(femur length,FL)、羊水指数(Amniotic fluid index,AFI)等。同时记录孕妇的临床参数指标,包括:孕妇年龄、孕产史、分娩孕周、身高、体重、宫高、腹围、孕期增重等。选用国际常用的公式进行估算胎儿体重,并将计算结果与胎儿出生后的实际体重(Actual birth weigh,ABW)相比较,将3057例胎儿分为:整体组3057例、正常体重儿组(2500g≤ABW<4000g)2315例、巨大儿组(ABW≥4000g)735例。以Excel2019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5.0进行数据分析,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并采用ROC曲线评价巨大儿诊断效能,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α)为0.05。结果:1、在6种临床参数回归方程中:不管是在整体组,还是在正常体重儿组中,凌萝达法估测胎儿体重准确性最高。其次为优选法。而巨大儿组中,曾蔚越法评估胎儿体重准确性较其他5种公式高。2、在20种常用超声参数回归方程中:在整体组、正常体重儿组中均采用HandLock I对胎儿出生体重的预测效果最好;巨大儿组采用HandLock III预测效果最好。3、各种参数应用于预测巨大儿的ROC曲线分析:临床参数中,宫高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敏感度和特异度更高,成为临床预测巨大儿的一项指标。超声参数中,腹围(AC)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敏感度和特异度高,且腹围(AC)在超声检查测量中为常规指标,容易获得,成为超声预测巨大儿的一项指标。4、出现巨大儿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认为年龄、产次、孕周、孕前体重指数、孕期增重、羊水指数为巨大儿的独立危险因素,即年龄、产次、孕周、孕期体重指数、孕期增重、羊水指数越大,发生巨大儿的风险越高。结论:1、正常体重儿和巨大儿中,应该选用不同的临床及超声公式预测胎儿体重,以提高预测效果。2、能较好地预测巨大儿体重的超声参数是腹围(AC),临床参数是宫高。3、年龄、产次、孕周、孕前体重指数、孕期增重、羊水指数越大,发生巨大儿的风险越高。
谢明明[4](2020)在《重庆地区孕产妇妊娠期病种分布及妊娠结局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医渡云数据库检索数据,描述重庆地区孕产妇妊娠期病种分布情况,探讨其妊娠结局相关影响因素,及时了解孕产妇从孕期到分娩时的情况,为临床关注重点提供科学依据,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方法本研究数据来自医渡云医学数据智能平台检索的重庆市3家医院产科2012年2月至2018年3月的孕妇病历,采用Excel对孕妇一般资料、既往孕产情况、产前检查记录及妊娠结局等数据进行核查和整理,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不同类型孕产妇的病种分布比较应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采用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1)5038例孕产妇妊娠期病种分布前3名依次为:脐带绕颈(20.40%)、胎膜早破(20.01%)、瘢痕子宫/妊娠糖尿病(16.47%);高龄孕妇其妊娠糖尿病、梅毒、巨大儿、前置胎盘、羊水过多和瘢痕子宫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适龄孕妇(P<0.05);未定期产检孕产妇的病种分布前3名依次为:胎膜早破(22.18%)、脐带绕颈(19.81%)、瘢痕子宫(19.61%);剖宫产病种分布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妊娠期糖尿病、血小板减少、胎儿生长受限、巨大胎儿、胎儿窘迫、前置胎盘、羊水过少等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孕妇(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增加妊娠高血压风险(OR>1)的因素有孕前超重/肥胖、孕期增重过多、妊娠糖尿病和妊娠次数≥5次;降低因素有产次≥1次。(3)增加妊娠糖尿病风险的因素有年龄≥25岁、孕前超重/肥胖、孕期增重过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既往剖宫产史和妊娠次数≥2次;降低因素有孕前消瘦、孕期增重过多和产次≥1次。(4)增加妊娠期贫血风险的因素有孕前消瘦和未补充叶酸;降低因素有年龄2534岁和孕前肥胖。(5)增加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风险的因素有未补充叶酸;降低因素有产次≥1次。(6)增加胎膜早破风险的因素有妊娠糖尿病和产检次数<7次;降低因素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次≥1次和既往剖宫产史。(7)增加早产风险的因素有孕期增重过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检次数<7次、既往剖宫产史、妊娠次数≥5次、胎膜早破和前置胎盘。(8)增加低体重儿风险的因素有孕前消瘦、孕期增重过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乙型肝炎、产检次数<7次和孕龄<37周;降低因素有孕期增重过多。(9)增加巨大儿风险的因素有孕期增重过多、妊娠糖尿病、乙型肝炎和羊水过多;降低因素有孕期增重过少和孕龄<37周。结论本研究孕产妇妊娠期间容易发生的疾病有20余种。不同类型孕产妇妊娠期病种分布不同,其中,高龄和未定期产检孕产妇中严重威胁母婴健康的病种明显增加。影响因素不同,导致的妊娠结局也不同,其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糖尿病、早产及低体重儿的影响因素较多,与孕前BMI、孕期增重及产检次数等关系更为密切。孕妇应从备孕期就开始加强饮食干预及体重管理,在孕期对危险因素进行专册记录,对于可能的高危妊娠并发症做到定期监测,坚持定期产检及孕期保健,提高孕妇健康防护意识,从而改善母婴结局。
徐园园[5](2019)在《饮食控制对孕期糖尿病的治疗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分析饮食控制对孕期糖尿病患者的影响,为孕期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有效方法。方法以2016年8月—2018年4月期间该院收治166例孕期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将其以随机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83例,给予对照组患者注射胰岛素治疗的方式,给予观察组患者胰岛素治疗联合饮食控制,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糖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水平经测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血糖水平,且观察组患者的胎儿早产率、巨大胎儿率、羊水异常发生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孕期糖尿病患者实施饮食控制对患者有显着的治疗效果,且胎儿早产率、巨大胎儿率会减少,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白金香[6](2018)在《超声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胎儿检查中的应用意义探讨》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和分析超声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胎儿检查中的应用意义。方法从该院在2016年3月—2017年5月之间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随机抽取124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62例巨大胎儿为观察组,62例正常胎儿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胎儿的生长数值,分析超声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胎儿检查中的价值。结果经过超声检查后,观察组孕妇胎儿在双顶径、股骨长、头围及腹围与对照组无明显区别,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胎儿在肝脏长度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胎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超声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胎儿检查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检查过程中对患者不会产生创伤,且检测结果较为准确,能够较为准确的评估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
潘慧妍[7](2017)在《足月胎儿末次超声检查至分娩的时间间隔及胎儿软组织厚度对胎儿体重估测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足月胎儿末次超声检查至分娩的时间间隔及胎儿软组织厚度对胎儿体重估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按时产检并分娩的宫内单活胎妊娠孕妇共272例,应用超声测量胎儿双顶径、头围、腹围、股骨长度、前腹壁软组织厚度及股骨皮下软组织厚度,使用国际通用的超声HadlockI公式估测胎儿体重,并追踪其出生体重。胎儿末次超声检查孕周为3741周,计算超声检查至分娩的时间间隔,根据时间间隔天数将入选胎儿分为四组(A组:03天,86例;B组:47天,70例;C组:814天,64例;D组:1521天,52例)。结果:(1)四组胎儿体重估测的绝对误差及相对误差符合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结合绝对误差均数的点估计值,四组胎儿体重估测绝对误差均数的比较为:B组<A组<C组<D组,相对误差符合率的比较为:B组>A组>C组>D组。(3)足月胎儿末次超声检查至分娩时间间隔天数与胎儿体重估测的绝对误差间存在中度正相关关系,胎儿前腹壁软组织厚度、胎儿股骨皮下软组织厚度与胎儿体重估测绝对误差的相关程度不密切。(4)巨大儿组与正常体重儿组胎儿前腹壁软组织厚度、胎儿股骨皮下软组织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超声HadlockI公式估测胎儿体重结果≥4000g预测巨大儿灵敏度69.23%,特异度98.78%,阳性预测值85.71%,阴性预测值98.78%;胎儿前腹壁软组织厚度≥10mm预测巨大儿的灵敏度73.07%,特异度97.96%,阳性预测值79.16%,阴性预测值97.96%;胎儿股骨皮下软组织厚度≥19.5mm预测巨大儿的灵敏度57.69%,特异度97.15%,阳性预测值68.18%,阴性预测值97.15%。(6)超声HadlockI公式法预测巨大儿的诊断价值较高,结合胎儿前腹壁软组织、胎儿股骨皮下软组织厚度两项指标时的预测巨大儿准确性较单项指标的更高。结论:(1)足月胎儿在分娩前47天行超声检查估测胎儿出生体重准确性较高。(2)足月胎儿末次超声检查至分娩的时间间隔长短对与胎儿体重估测的绝对误差有影响,两者之间存中度正相关关系。(3)巨大儿与正常体重儿的胎儿前腹壁软组织厚度、胎儿股骨皮下软组织厚度存在差异。(4)超声公式法估测胎儿体重预测巨大儿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与胎儿皮下软组织厚度测量相结合,有可能进一步提高超声预测巨大儿的准确性。
程华,刘芳,巴拉卓玛[8](2017)在《高原地区与平原地区孕产妇产前保健及妊娠结局对比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调查高原地区及平原地区孕产妇孕期保健及妊娠结局情况的特点,比较高原地区及平原地区孕产妇孕期保健及妊娠结局的差异,为提高产科医疗服务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西藏山南地区妇幼保健院(高原组)310例产妇及湖北省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妇幼保健院(平原组)302例产妇,对两组孕产妇的围产保健手册及住院病历资料进行登记,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5次以下产前检查率高原组高于平原组(χ2=192.284,P<0.05);初次产检孕周高原组晚于平原组(χ2=519.388,P<0.05);妊娠并发症发生率及剖宫产发生率高原组均低于平原组(χ2值分别为13.477、99.652,均P<0.05)。高原组剖宫产手术指征主要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横位(或臀位)、过期妊娠;平原组主要为胎儿窘迫、巨大胎儿、羊水过少。高原组足月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低于平原组(t=8.672,P<0.05),高原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于平原组(χ2=4.414,P<0.05),早产发生率低于平原组(χ2=5.724,P<0.05),巨大胎儿发生率低于平原组(χ2=4.995,P<0.05),足月小于胎龄儿发生率高于平原组(χ2=6.15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原地区孕产妇产前保健意识薄弱,产检率低、初次产检时间较晚;高原地区孕产妇的妊娠并发症率及剖宫产发生率显着低于平原地区的孕产妇;高原地区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于平原地区,新生儿出生体重、早产发生率、巨大胎儿发生率均低于平原地区,足月小于胎龄儿发生率高于平原地区。
王闰秋[9](2013)在《巨大胎儿相关因素分析及降低母婴并发症防治措施探讨》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发生巨大胎儿的相关因素,探讨降低母婴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对128例分娩巨大胎儿产妇(巨大胎儿组)与138例分娩正常体重儿产妇(对照组)的产次、妊娠前后体重变化、孕周、胎头双顶径、股骨长度、宫高+腹围、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母婴并发症、分娩方式等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诊断符合率为96.20%(2001/2080),巨大胎儿组经产妇、孕前肥胖、妊娠期体重增加>≥20 kg、胎头双顶径≥9.5 cm、股骨长度≥7.5 cm、宫高+腹围≥140 cm、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过期妊娠、孕周<37周、孕周≥>42周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大胎儿组的产后出血、软产道损伤、肩难产、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分别为17.97%(23/128)、7.03%(9/128)、3.91%(5/128)、19.53%(25/128)、6.25%(8/128),显着高于对照组的8.70%(12/138)、3.62%(5/138)、0.72%(1/138)、9.42%(13/138)、1.45%(2/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大胎儿组的择期剖宫产、阴道试产失败发生率分别为76.56%(98/128)、11.72%(15/128),显着高于对照组的20.29%(28/138)、3.62%(5/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巨大胎儿的出生率,降低巨大胎儿产时母婴并发症。
刘志华,万小琴,庄娜[10](2012)在《巨大胎儿分娩结局890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巨大胎儿分娩方式,降低母儿并发症,提高产科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890例巨大胎儿的临床资料,对巨大胎儿的分娩方式以及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巨大胎儿的剖腹产率,并发症发生明显增加。结论重视巨大胎儿的产前诊断,选择合理的分娩方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孕妇一般情况 |
| 2.2 孕妇体重变化分析 |
| 2.3 巨大儿发生风险的logistic分析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手术方法 |
| 1.3 研究方法 |
| 1.4 统计学方法 |
| 1.5 临床资料处理流程图 |
| 2. 结果 |
| 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 2.2. 术后妊娠结局回访 |
| 2.3. 术后妊娠结局比较分析 |
| 3. 讨论 |
| 3.1 内异症与受孕方式的相关性 |
| 3.2 内异症与分娩方式的相关性 |
| 3.3 内异症与胎儿宫内窘迫的相关性 |
| 3.4 内异症与妊娠早期黄体酮治疗的相关性 |
| 3.5 内异症与胎位异常的相关性 |
| 3.6 内异症与前置胎盘的相关性 |
| 3.7 内异症R-AFS分期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 |
| 3.8 内异症的病理分型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 |
| 3.9 内异症手术治疗 |
| 3.10 内异症手术治疗与术后妊娠的间隔时间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 |
| 4.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盆腔粘连的发生机制及可能的治疗方法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第2章 综述 |
| 2.1 临床参数预测胎儿体重的方法 |
| 2.2 超声检查预测胎儿体重方面的研究及进展 |
| 2.2.1 超声检查在围产医学方面的应用 |
| 2.2.2 二维超声预测胎儿体重的方法 |
| 2.3 三维超声在预测胎儿体重中的应用 |
| 2.4 磁共振成像在预测胎儿体重中的应用 |
| 2.5 基于蚁群聚类算法的预测胎儿体重方法 |
| 2.6 基于支持向量机预测胎儿体重的方法 |
| 2.7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预测胎儿体重的方法 |
| 2.7.1 网络参数的选择 |
| 2.7.2 网络模型结构 |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 3.1 研究对象 |
| 3.1.1 入组标准 |
| 3.1.2 排除标准 |
| 3.2 方法 |
| 3.2.1 临床数据的收集 |
| 3.2.2 测量体重、身高、宫高、腹围 |
| 3.2.3 超声生物参数的测量 |
| 3.2.4 目前常用预测胎儿体重的临床参数回归方程和超声参数回归方程 |
| 3.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 3.4 可能影响结果的偏倚 |
| 第4章 结果 |
| 4.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
| 4.2 6种临床参数回归方程预测胎儿体重的准确性分析 |
| 4.3 20种超声参数回归方程预测胎儿体重的准确性分析 |
| 4.4 各种参数预测巨大儿的ROC曲线分析 |
| 4.4.1 临床参数预测巨大儿的ROC曲线分析 |
| 4.4.2 超声参数预测巨大儿的ROC曲线分析 |
| 4.5 出现巨大儿的相关因素分析 |
| 4.5.1 巨大儿的相关单因素分析 |
| 4.5.2 巨大儿的相关多因素分析 |
| 第5章 讨论 |
| 5.1 预测胎儿体重的研究进展 |
| 5.2 临床参数回归方程预测胎儿体重的方法分析 |
| 5.3 超声参数回归方程预测胎儿体重的方法分析 |
| 5.4 巨大儿的ROC曲线分析 |
| 5.5 巨大儿的相关因素分析 |
| 5.6 不足与局限性 |
| 第6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研究方法 |
| 1.3 统计方法 |
| 1.4 伦理审查 |
| 2 结果 |
| 2.1 孕妇基本情况 |
| 2.2 孕妇妊娠期病种分布 |
| 2.3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影响因素 |
| 2.4 妊娠糖尿病的影响因素 |
| 2.5 妊娠期贫血的影响因素 |
| 2.6 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影响因素 |
| 2.7 胎膜早破的影响因素 |
| 2.8 早产的影响因素 |
| 2.9 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因素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水平变化对比 |
| 2.2 两组患者的胎儿早产率、巨大胎儿率、羊水异常发生情况对比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研究方法 |
| 1.3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图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广西医科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轮科计划表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方法 |
| 1.2.1 诊断标准 |
| 1.2.2 资料收集方法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孕产妇基本情况比较 |
| 2.2 两组孕妇产前保健情况 |
| 2.3 妊娠并发症及剖宫产的情况 |
| 2.4 两组围产儿结局情况 |
| 3 讨论 |
| 3.1 孕期保健情况 |
| 3.2 妊娠并发症情况 |
| 3.3 剖宫产情况 |
| 3.4 围产儿情况 |
| 3.5 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