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晓明[1](2021)在《《论衡》会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会通”的角度切入《论衡》的研究。文章从书与人两条线交融的视角出发,试图挖掘作家身份与文本形态的融会贯通属性。总体上,文章又分文体、文本、文心、文脉四个范畴,而王充的士大夫身份是勾连四个范畴的桥梁。第一章谈王充的文体意识及其文化动因。《论衡》是王充创作实践与认识观念的统一体。在“论”体层面,王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文体意识。与兰台文人作家群相比,王充的批判气质使其能对“论”体进行深入探索。从王充到刘勰,展现的是文体探究由朦胧模糊到逐渐清晰的文体发展历程。“论”体的正俗功能,促使王充将其作为“疾虚妄”的选择;王充的博通之学,则为其驾驭“论”体提供客观保障。越文化、书肆、班氏家族,共同铸就王充的博通学风。王充的个人气质与学术素质使其与“论”体交融为一,相互成就。第二章从文本素材角度还原了王充的士大夫身份。《验符》篇涉及的素材大多是汉代的文书,王充对文书内容进行节录与转写处理后,将其移入《论衡》的文本之中,而官吏身份是其能够阅读官方文书的前提,他对文书的熟悉也是其官吏身份的反映。这表明王充的真实身份应当是融“文人”与“官吏”于一身的士大夫。王充征引文书有两大意义:其一是文书的史料价值。《论衡》所载汉事与常见史书存在详略不同、文字出入等差异。其二是征引素材的宣汉意义。王充将政府公文用于文章写作,含有宣汉的政治意味。此举致力于匡正儒生的复古观念,是从素材到理念的双重纠偏。第三章谈王充颂汉的文化意味。为汉辩护是王充创作《论衡》的首要动机,是其为文之用心。首先,王充的颂汉理念与其对《春秋》的继承密不可分。《春秋》“惩恶劝善”的理念为王充“颂汉”提供坚实的学术基础。其次,王充与东汉前期的其他文士存在颂汉理路的细微差异。王充依违五经,东汉文士依附五经。东汉其他文士对汉德的歌颂不出经义的范畴,王充的颂汉则超出了五经的界限。东汉文士通过依附往圣的方式抬高汉圣,王充则通过对比往圣的方式以凸显汉帝王的优越性。第四章谈《论衡》在后世的接受。总体来讲,20世纪以前的《论衡》评价呈现出褒贬不一的态势。由于历代的文章评判标准不同,《论衡》的评价也随之起伏不定。黄晖撰写的《论衡校释》是融“会校”与“通释”于一体的“会通型”学术专着。张舜徽先生对《论衡》之接受大致包括四个方面:其一,张氏由《论衡》崇博尚通的学风奠定自身博通的治学路径。其二,张氏服膺《论衡》贬斥师法与其自身转益多师的学术阅历有关。其三,张氏以《论衡》“作”、“述”、“论”三科为依托,由考辨体例到编纂语选,实现了体用的会通。其四,张氏由认同《论衡》“反是古非今”理念,到推崇知今之学,将教学与科研、时代与学术融会贯通,知行合一。
韦婷[2](2021)在《《广雅疏证》通假关系新证》文中研究表明《广雅》爲三国魏张揖所撰,该书体例比附《尔雅》,是《尔雅》之後又一部解释词义的训诂之作。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即疏证《广雅》的集大成之作,该书根据“因声求义”理论指出、系联大量具有音同、音近、音通、音转等通假关系的字组,并据此校订相关传世文献,多有发明,犹爲後人奉爲圭臬。历来对於王氏“因声求义”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并不全面,对《疏证》中具有通假关系的材料也未能穷尽地整理、证实与检讨。本文选取《疏证》(含《补正》)中具有通假关系的异类声素字组爲研究对象,以“新材料”爲切入点,尽量全面地结合传世、出土文献材料对这些字组进行“新证”研究。其中,传世文献以先秦、两汉、魏晋材料爲主,出土文献以战国、秦汉简帛材料爲主,兼及金文、碑刻、铜镜、玺印、兵器及古文字字形等材料。通过本文的“新证”研究,意义有二:一是丰富了传世与出土文献中通假字的研究。本文拓展了《广雅疏证》的研究视野,不仅指出、证实不少新见通假字组,且较爲系统地总结了先秦两汉时期的通假材料、原则、规律及问题。二是本文在多重证据、多种角度上重新检讨与评价了王念孙的声韵理论、音转理论以及因声求义理论。本文通过对3466组异类通假关系字组地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一、王氏在《疏证》中一直将东、冬合韵,王氏晚年分韵二十二部,或基於谐声材料。二、在已标注声韵关系的3446组异类通假关系字组中,主要以双声或叠韵字最多,以同类音转爲次,以异类音转最少。从声韵关系的配合上来看,皆以声韵相近或双声叠韵爲主。从异类声、韵转的分布来看,常用、无例证通假字中的声、韵转规律与王力相同,其声韵部流转的语音条件皆呈反比,而不常用通假字中的声韵部流转没有明显反比关系。三、王氏《疏证》中“因声求义”理论已经脱离了以往随意“音转”的风气,基本严格遵守古声韵系统来系联音义,仅在个别单一音义系联上出现了问题。四、王氏《疏证》中的“转”主要是指声纽相同或相近,韵部相流转,王氏对於“音转”的尺度整体有很好的把握,存在少量滥用“音转”现象。值得注意地是,其中大多特殊音转词,属於受到时、地等因素影响较多的声训词、同源词、方言词、名物词、虚词、连词等等,而小部分零散的声训词、同训词或义近实词的特殊音转现象有待商榷。
禹雅洁[3](2021)在《北大汉简《妄稽》集释与用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以北大汉简《妄稽》简爲对象,对《妄稽》简已有研究成果进行集释,对《妄稽》简的用字现象和用字习惯加以分析总结。“绪论”部分对《妄稽》简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妄稽》简图版着录情况进行说明。“集释”部分从文字释读、竹简编联、用字现象等角度对《妄稽》简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汇集整理,以“按语”的形式对各家观点进行判断,整理出一份较爲可靠的释文和释读观点。“研究”部分从用字现象研究和用字习惯研究两个方面展开。“用字现象研究”总结并分析了《妄稽》简中的异体现象、假借现象和讹误现象。异体现象可以从《妄稽》简内部的异体现象、《妄稽》简使用与字书正字写法相异的异体现象两个方面分析,异体现象主要是构件位置不同、构件有所省减或增繁、构件中篆隶(隶草)写法并存、改变形旁、改变声旁、写法略有出入或因隶变和讹变而造成的异体。假借现象分爲本有本字的假借和本字後造的假借,分别从声韵皆同、声异韵同、声同韵异、声韵皆异的角度展开分析,统计了《妄稽》简中248个假借字与本字韵部相同的字组,分析了其所反映的语音现象。讹误现象从笔画的误增、部件的省略、部件的增添、部件的变形、形近误书等角度展开分析。“用字习惯研究”梳理了《妄稽》简一字对多词、一词对多字的现象以及其他错综的对应情况,展现出《妄稽》简的用字特点,即用字具有不规范性、多种书体并存、部分文字受到楚系文字影响。
蒋毓璐[4](2021)在《《说文解字注》第十篇至第十一篇“今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高婷[5](2020)在《周祖谟《尔雅校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尔雅》是我国出现较早的一部训诂辞书,也是儒家十三经中重要的语言经典。汉武帝时就有犍为文学进行注释研究,两汉魏晋“注者十余”,《尔雅》亦多古字异文,唐陆德明作《尔雅音义》,广罗众本,保存了隋唐以前《尔雅》传本异文情况。隋唐宋以来,经史类书征引不断,两宋元明雅书大量刊刻,形成宋本、元本、明本统系。清代雅学研究兴盛,学者于《尔雅》版本校勘用力最勤,成果显着。阮元《尔雅注疏校勘记》搜罗了宋元明《尔雅》重要版本,校《尔雅》经注疏异文上千处,阮氏对异文的辨析得到了学者的普遍认可,是书成为《尔雅》异文研究重要的参考着作。《尔雅校笺》是周祖谟先生雅学研究代表作,全书精华是正文之后的校勘内容,其校勘价值在于其底本、参校本、域内外材料引用等方面都超出阮氏《校勘记》,成为《尔雅》校勘的典范之作。《校笺》不但成为《尔雅》注释校勘辑佚版本研究首选的善本、《尔雅》词汇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和理论依据,而且在经典文献训诂、汉语词汇研究、古文字考释等研究领域还被广泛地征引。周先生丰厚的文字、音韵学识,使其在校勘过程中细入毫芒、考镜源流,成果显着。本论文对《尔雅校笺》949条校语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尔雅校笺》的体例,研究《尔雅校笺》所选底本和参校本的版本问题,总结《尔雅校笺》的校勘内容与校勘方法,校勘内容主要研究异文情况,梳理《尔雅校笺》中校讹文、脱文、衍文、倒文,校通借字、正俗字、异体字、古今字的条目,揭示周先生创新性的校勘成果,归纳《尔雅校笺》的校勘规律。本论文旨在从宏观角度对周祖谟《尔雅校笺》进行全面研究,以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本;从微观角度探求《尔雅校笺》内在的校勘特点,以期对雅学校勘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张宁[6](2020)在《王念孙的《释名》研究》文中提出王念孙并没有专门研究《释名》的着作,他对《释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广雅疏证》一书中。据统计,《广雅疏证》引用《释名》材料467条,本文根据这些材料论述王念孙对《释名》的认识,其中有对《释名》的校勘,有对《释名》声训的继承与发扬,也有对《释名》具体声训条目的否定。此外,王念孙疏证《广雅》名物词,有时并不引用《释名》,却对《释名》所收词重新作为声训,是他积极运用“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的原则,对词源做出的深入探索。《释名》是汉代末年声训的代表着作,是词源学的开端,也是《广雅疏证》中“因声求义”理论的源头。因此,无论在材料上还是在理念上,王念孙与《释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明代开始,就有学者开始用声训的失误来批判声训的方法,但作为朴学中坚的王念孙并没有这样,他也看到了《释名》的具体失误,并在《广雅疏证》中有所指明并为之更正,但他没有否定《释名》,而是更关注其中“因声求义”的理念。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广雅疏证》对《释名》的引用,阐释王念孙“因声求义”的理论渊源,并指出他在《释名》研究史上的位置。
扶京菊[7](2020)在《《广雅疏证》引《释名》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念孙的《广雅疏证》是清代训诂学史上取得辉煌成就的集大成之作,该书灵活运用因声求义、以声证义的训诂方法,采众家之说,广徵博引,成就远超《广雅》着作本身。《广雅疏证》一书中对《释名》的徵引保存了大量《释名》文献内容,对训诂学、校勘学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对《广雅疏证》中徵引的《释名》内容进行了穷尽式统计,共计徵引《释名》420余处,500余词条,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广雅疏证》引用《释名》的方式、特点以及功效,并且将《广雅疏证》中所引《释名》内容与今通行本《释名》内容进行对比,考察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和《广雅疏证》中所引《释名》不见於今本《释名》的内容,也尝试找出《广雅疏证》徵引《释名》的疏失之处,失误原因原因主要总结为引用失当、释义不明、徵引而缺少分析辨证这三种情况。通过本文的分析探讨,可以深入了解《广雅疏证》一书,为其他典籍的引书研究提供思路,同时对现存《释名》版本内容起到勘正和补充作用,也对深入研究清代因声求义对於汉代声训的继承与发展有所裨益。通过考证分析《广雅疏证》因声求义与《释名》声训目标是否一致,来讨论王念孙所用因声求义训诂方式对於刘熙所用声训方式的继承与发展,这无论对研究《广雅疏证》还是《释名》,都是一个新的角度。
蔡克烂[8](2020)在《高邮王氏父子《説文》校勘研究》文中指出高邮王氏父子是乾嘉时期着名的考据学家,精通文字、音韵、训诂及校勘之学。父子二人家学相承,以其卓絶的“小学”成就成爲清代学术史上无法逾越的一座高峯。历来学界对高邮二王的研究重点都集中在其训诂学、校勘学和音韵学的成就上,而对其文字学上的成就特别是《説文》学上的成就则关注不够。有鉴於此,对高邮二王《説文》学进行系统研究便成爲了一项很有必要的工作。由於二王研究《説文》的材料众多,因此,在对其《説文》学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初期,选择其校勘《説文》的情况作爲研究的切入点可谓是秉轴持钧。论文一共分爲四章及附録。第一章爲王氏父子研究《説文》的情况,主要介绍了王氏现存三种《説文》学残稿《王氏读説文记》《説文解字校勘记残稿》《説文段注签记》及一部批校稿《説文》校本的基本情况,并分析四者之间及校本与“高邮王氏四种”之间的关系。第二章爲王氏父子《説文》校勘的内容,王氏对《説文》的校勘分爲四个方面,即:校正字头、校正注文、校正音读、改易条目。他校正了正文字头56个,重文字头16个(包括古文字头9个,籀文字头5个,或体字头2个);校正注文包括订譌文、补脱文、删衍文、乙倒文四小部分,校改2000多条;校正音读7条;增补了31个字,删除了33个字,变换了14个字的位置。在分析王氏父子《説文》校勘内容的同时,适当间杂着探讨王氏校勘《説文》的得失。第三章爲王氏父子校勘《説文》的方法与特色,高邮王氏父子校勘《説文》的方法包括校异本、证本书、考他书、明读音、考古字、察词义、考韵文、明地理、辨名物、观搭配、考语实等十一种;其校勘《説文》的最大特色就是广引各书、即音以求、以书体校《説文》、由校勘而词汇训诂。第四章爲王氏父子《説文》校勘的价值,此章从对《説文》学研究的价值和对“高邮二王”研究的价值两个角度进行探讨。附録爲笔者首次整理的《王氏读説文记》和《説文解字校勘记残稿》。
曹雨杨[9](2020)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文中提出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据碳14年代测定为战国中晚期,文字风格主要为楚系。经整理,2010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内容包含《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武王之志(金縢)》《皇门》《祭公之顾命(祭公)》《楚居》等九篇;2011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内容包含《系年》一篇;2012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内容包含《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赤鹄之集汤之屋》等八篇;2013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内容包含《筮法》《别卦》《算表》等三篇;2015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内容包含《厚父》《封许之命》《命训》《汤处於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等六篇;2016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内容包含《郑武夫人规孺子》《管仲》《郑文公问太伯(甲、乙)》《子仪》《子产》等五篇;2017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内容包含《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越公其事》等四篇。本文主要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的三十六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对简文中一些未能解决、讨论较多的疑难字词进行串联集释,收集各家观点以及研究成果,同时对诸家观点尽量客观分析并补充自己的意见,下编在归纳总结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对简文进行重新校注,力求反应当下学界的研究成果。限於篇幅,本论文仅选择《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部分。
杨洋[10](2019)在《王念孙《读<文选>杂志》校读札记》文中提出王念孙的《读书杂志》写成於清代朴学大兴时期,代表了乾嘉学派当时最高学术成就水平。其中《读〈文选〉杂志》全文115条,收入《读书杂志》余编,所占篇幅虽小,然亦极具校勘、训诂的学术价值。清代《文选》校勘学研究方法多样,成果丰硕。《读〈文选〉杂志》对於《文选》之校勘,旁征博引,精於音韵、文字训诂,是为清代以“小学”校勘《文选》的代表性研究着作。其校勘成果亦多为当时及後世学者所征引。本文从《读〈文选〉杂志》的校勘条目入手,对其中部分条目进行补充或考辨;分析并总结文中的校读角度与方法;推测其所依据的底本;探讨《读〈文选〉杂志》的成就与不足。以期为《文选》校勘学的研究与对王念孙的学术研究工作添砖加瓦。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综述 |
|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 |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
| 四、本文的研究意义 |
| 第一章 “论”体意识与博通之学 |
| 第一节 自然与自觉:王充文体意识的过渡性 |
| 一、关于“文体意识” |
| 二、自然:王充文体意识的整体面貌 |
| 三、自觉:王充“论”体意识的明确 |
| 四、王充文体意识的过渡性 |
| 第二节 王充“论”体意识的文学史意义 |
| 第三节 “论”体与王充的博通学风 |
| 一、王充与“论”体的交融 |
| 二、博通与越文化 |
| 三、博通与书肆 |
| 四、博通与班氏家族 |
| 第二章 士大夫身份与《论衡》征引文书的意义 |
| 第一节 文本素材与身份重估 |
| 一、以叙述代议论:从《验符》篇“庐江湖水出金事件”谈起 |
| 二、偏重主旨:《验符》篇研究史略 |
| 三、以文书为素材:《验符》篇素材来源剖析 |
| 四、士大夫:王充身份重估 |
| 第二节 史料与宣汉:《论衡》征引文书的双重意义 |
| 一、史料价值:对东汉史书记载的补充 |
| 二、政治意味:文书与宣汉 |
| 第三章 《论衡》颂汉的文化意味 |
| 第一节 《春秋》与颂汉:王充颂汉动因析论 |
| 一、历史意识的缺失:王充颂汉动因研究史略 |
| 二、采善贬恶:王充对《春秋》的接受及其颂汉学术基础的确立 |
| 第二节 依违五经:王充颂美汉帝王的独特理路 |
| 一、 “五、三”与王充颂美汉帝王的背景 |
| 二、高汉于周:王充对汉代圣王图谱的勾勒 |
| 三、依违与依附:王充与东汉文士颂汉的差异 |
| 第三节 颂汉视野与王充对东汉文章的推崇 |
| 一、知行合一:王充对兰台文士颂汉理念的认同与实践 |
| 二、颂汉无罪:王充赋论观平议 |
| 第四章 《论衡》接受发微 |
| 第一节 历代《论衡》接受举隅 |
| 一、六朝:对书与人的全面肯定 |
| 二、唐代:肯定《论衡》与贬低王充 |
| 三、宋代:“非圣无法”与“以人废言” |
| 四、清代:官学打压与私学赞扬 |
| 第二节 文脉不绝:黄晖及其《论衡校释》平议 |
| 一、黄晖与《论衡校释》成书始末 |
| 二、“会校”:校勘的方法与理念 |
| 三、“通释”:归纳与分类方法的结合 |
| 第三节 通人通学:《论衡》对张舜徽先生治学理路的影响 |
| 一、弃专尚通:博通的治学路径 |
| 二、不拘师法:学术为天下公器 |
| 三、体用结合:考辨体例与撰述实践 |
| 四、古为今用:知今之学最要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凡例 |
| 上编 |
| 绪论 |
| 第一节 《广雅》与《广雅疏证》 |
| 一、《广雅》概况 |
| 二、《广雅疏证》概况 |
| 第二节 《广雅疏证》“通假关系新证”解题 |
| 一、“通假关系”相关概念界定 |
| 二、通假字与同源字、古今字、异体字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
| 三、“新证”界定 |
| 第三节 《广雅疏证》研究现状回顾 |
| 一、王氏的音韵学、音转理论研究回顾 |
| 二、王氏的“因声求义”理论与实践情况回顾 |
| 三、“新证”研究回顾 |
| 第四节 研究对象、使用材料范围 |
| 一、研究对象 |
| 二、使用材料范围 |
| 第五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第一章 《广雅疏证》语音关系新证概况 |
| 第一节 王念孙的声韵理论概述 |
| 第二节 《广雅疏证》中常用通假字的语音关系概况 |
| 一、常用通假字声韵关系概况 |
| 二、常用通假字中同源、通假、古今、异体、音义相近字声韵关系概况 |
| 三、小结 |
| 第三节 《广雅疏证》中不常用通假字的语音关系概况 |
| 一、不常用通假字声韵关系概况 |
| 二、不常用通假字中同源、通假、古今、异体、音义相近字声韵关系概况 |
| 三、小结 |
| 第四节 《广雅疏证》中无例证通假字的语音关系概况 |
| 一、无例证通假字声韵关系概况 |
| 二、无例证通假字中同源、通假、古今、异体、音义相近字声韵关系概况 |
| 三、小结 |
| 第二章 从“新证”看王氏的“因声求义”理论 |
| 第一节 “因声求义”理论溯源 |
| 第二节 从“新证”看《疏证》对“因声求义”的实践 |
| 一、从“新证”看王氏疏证连词 |
| 二、从“新证”看王氏疏证的虚词 |
| 三、从“新证”看王氏疏证的名物词 |
| 四、从“新证”看王氏系联的同源字 |
| 五、从“新证”看王氏指出的通假字 |
| 六、从“新证”看王氏系联的音义相近字 |
| 第三节 王念孙“因声求义”理论实践的得失 |
| 一、王氏“因声求义”理论实践的成就 |
| 二、王氏“因声求义”理论实践的不足 |
| 第三章 从“新证”看王氏的“音转”理论 |
| 第一节 《广雅疏证》“新证”中的异类声转研究 |
| 一、“新证”通假字的异类声转概况 |
| 二、无例证通假字异类声转分析 |
| 第二节 《广雅疏证》“新证”中的异类韵转研究 |
| 一、“新证”通假字的异类韵转概况 |
| 二、无例证通假字异类韵转分析 |
| 第三节 从“新证”看《广雅疏证》中的“转”语 |
| 一、常用通假字的声韵关系概况 |
| 二、不常用通假字的声韵关系概况 |
| 三、无例证通假字的声韵关系概况 |
| 第四节 王氏音转理论与实践的得失 |
| 结语 |
| 下编 |
| 表一:《广雅疏证》(含《补正》)常用通假字一览表 |
| 表二:《广雅疏证》(含《补正》)不常用通假字一览表 |
| 表三:《广雅疏证》(含《补正》)无例证通假字一览表 |
| 三十韵部条目索引 |
| 音序索引 |
| 引用材料简称表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凡例 |
| 绪论 |
| 第一节 北大汉简《妄稽》研究综述 |
| 一、竹简编联 |
| 二、字词考释及文意释读 |
| 三、文字现象研究 |
| 四、据《妄稽》校读其他文字材料 |
| 五、其它 |
| 第二节 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
| 第三节 图版着录情况 |
| 第一章 北大汉简《妄稽》集释 |
| 第一节 《妄稽》释文校订 |
| 一、释文A |
| 二、释文B |
| 第二节 《妄稽》集释 |
| 第二章 北大汉简《妄稽》用字现象研究 |
| 第一节 《妄稽》异体字现象分析 |
| 一、《妄稽》简内部的异体现象 |
| 二、《妄稽》简使用与字书正体写法相异的异体现象 |
| 第二节 《妄稽》假借字现象分析 |
| 一、本有本字的假借 |
| 二、本字後造的假借 |
| 三、《妄稽》简假借字所反映的语音现象 |
| 第三节 《妄稽》讹误字现象分析 |
| 第三章 北大汉简《妄稽》用字习惯研究 |
| 第一节 《妄稽》简字词对应关系 |
| 一、一字对多词现象考辨 |
| 二、一词对多字现象考辨 |
| 三、错综复杂的字词对应现象 |
| 第二节 《妄稽》简用字特点 |
| 一、用字具有不规范性 |
| 二、多种书体并存 |
| 三、部分用字受楚系文字影响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周祖谟《尔雅校笺》简介 |
| 一、作者生平及成就 |
| 二、成书背景 |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 第四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第二章 《尔雅校笺》概述 |
| 第一节 《尔雅校笺》体例 |
| 第二节 《尔雅校笺》所用版本及引用文献 |
| 一、《尔雅校笺》所用版本 |
| 二、《尔雅校笺》引用文献 |
| 第三章 《尔雅校笺》校勘内容与校勘方法 |
| 第一节 校勘内容 |
| 一、校文字 |
| 二、校版本 |
| 第二节 校勘方法 |
| 一、对校法 |
| 二、他校法 |
| 三、本校法 |
| 四、理校法 |
| 五、引证法 |
| 第四章 《尔雅校笺》的价值 |
| 第一节 《尔雅校笺》的校勘学价值 |
| 一、底本更优、参校本及引用材料更全 |
| 二、校勘态度严谨 |
| 第二节 《尔雅校笺》的语言文字学价值 |
| 一、在训诂学研究方面的价值 |
| 二、在词汇学研究方面的价值 |
| 三、在文字学研究方面的价值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一、选题缘起 |
|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 三、文献综述 |
| 四、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 第二章 王念孙对《释名》的校勘 |
| 第一节 王念孙校勘《释名》的内容 |
| 一、改正讹字 |
| 二、增补脱字 |
| 三、删除衍字 |
| 四、改正倒文 |
| 五、合并词条 |
| 六、增添名物词 |
| 第二节 王念孙校勘《释名》的方法 |
| 一、他校法 |
| 二、理校法 |
| 第三节 王念孙校勘《释名》与《释名疏证》的对比 |
| 一、王念孙校勘《释名》同于《释名疏证》 |
| 二、王念孙校勘《释名》异于《释名疏证》 |
| 第三章 王念孙对《释名》的运用 |
| 第一节 王念孙引用《释名》的目的 |
| 一、同源系联 |
| 二、训解词义 |
| 三、勾稽《广雅》来源 |
| 四、例证《广雅》词义 |
| 第二节 王念孙引用《释名》的阙失例释 |
| 一、将《释名》声训误作义训 |
| 二、误解《释名》被训释词的词义 |
| 三、沿袭《释名》一词两源之误 |
| 第四章 王念孙对《释名》声训的继承和发展 |
| 第一节 王念孙对《释名》声训的继承 |
| 一、直接继承 |
| 二、间接继承 |
| 第二节 王念孙对《释名》声训的发展 |
| 一、王念孙对《释名》声训的创新类型 |
| 二、王念孙对《释名》声训创新的途径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 二、《广雅疏证》研究现状 |
| 三、群书引《释名》的研究现状 |
| 四、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广雅疏证》与《释名》概述 |
| 第一节 王念孙与《广雅疏证》 |
| 第二节 刘熙与《释名》 |
| 第二章 《广雅疏证》徵引《释名》之概况 |
| 第一节 《广雅疏证》徵引《释名》文献统计与分析 |
| 第二节 《广雅疏证》引证《释名》的方式 |
| 第三节 《广雅疏证》徵引《释名》的特点 |
| 第三章 《广雅疏证》徵引《释名》之功效 |
| 第一节 疏证《广雅》释义 |
| 第二节 校勘《广雅》之误 |
| 第三节 辨析《广雅》同义词 |
| 第四节 注解他书或他注 |
| 第四章 《广雅疏证》引《释名》考异 |
| 第一节 字异而义同 |
| 第二节 字异而义异 |
| 第三节 所引不见於今本《释名》者 |
| 第五章 《广雅疏证》徵引《释名》之疏失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广雅疏证》各卷引《释名》词条情况统计 |
| 附录二《广雅疏证》所引《释名》与今本内容相异条目汇总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
| 第三节 思路与方法 |
| 第一章 王氏父子研究《説文》的情况 |
| 第一节 从《説文》校本到《王氏读説文记》 |
| 第二节“高邮王氏四种”与《説文》校本 |
| 第三节《説文段注签记》与《説文》校本 |
| 第二章 王氏父子《説文》校勘的内容 |
| 第一节 校正字头 |
| 第二节 校正注文 |
| 第三节 校正音读 |
| 第四节 改易条目 |
| 第三章 王氏父子校勘《説文》的方法与特色 |
| 第一节 王氏父子校勘《説文》的方法 |
| 第二节 王氏父子校勘《説文》的特色 |
| 第四章 王氏父子《説文》校勘的价值 |
| 第一节 对《説文》研究的价值 |
| 第二节 对“高邮二王”研究的价值 |
| 第三节 王氏父子《説文》校勘的不足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録 |
| 附録一 王怀祖先生《説文解字》校勘记残稿 |
| 附録二 王氏读《説文》记 |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情况 |
| 後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凡例 |
| 前言 |
| 上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 |
|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疑难字词集释 |
| 第一节 《尹至》 |
| 第二节 《尹诰》 |
| 第三节 《程寤》 |
| 第四节 《保训》 |
| 第五节 《耆夜》 |
|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
| 第七节 《皇门》 |
|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
| 第九节 《楚居》 |
|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疑难字词集释 |
| 第一节 《系年》 |
|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疑难字词集释 |
| 第一节 《说命上》 |
| 第二节 《说命中》 |
| 第三节 《说命下》 |
|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
| 第五节 《芮良夫毖》 |
| 第六节 《良臣》 |
| 第七节 《祝辞》 |
| 第八节 《赤 之集汤之屋》 |
| 下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释文校注 |
|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释文校注 |
| 第一节 《尹至》 |
| 第二节 《尹诰》 |
| 第三节 《程寤》 |
| 第四节 《保训》 |
| 第五节 《耆夜》 |
|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
| 第七节 《皇门》 |
|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
| 第九节 《楚居》 |
|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释文校注 |
| 第一节 《系年》 |
|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释文校注 |
| 第一节 《说命上》 |
| 第二节 《说命中》 |
| 第三节 《说命下》 |
|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
| 第五节 《芮良夫毖》 |
| 第六节 《良臣》 |
| 第七节 《祝辞》 |
| 第八节 《赤(?)之集汤之屋》 |
| 附录一:全文全称简称对照表 |
| 附录二:引用文献及简称 |
| 附录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论着知见录 |
| 凡例 |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
| 《尹至》篇知见录 |
| 《尹诰》篇知见录 |
| 《程寤》篇知见录 |
| 《保训》篇知见录 |
| 《耆夜》篇知见录 |
|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篇知见录 |
| 《皇门》篇知见录 |
| 《祭公之顾命(祭公)》篇知见录 |
| 《楚居》篇知见录 |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存目) |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存目) |
| 综论知见录(存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 二、研究历史及现状 |
| (一)清代《文选》校勘研究概况 |
| (二)《读〈文选〉杂志》研究历史与现状 |
| 三、王念孙与《读书杂志》 |
| (一)王念孙生平述略 |
| (二)《读书杂志》成书及版本 |
| 《读〈文选〉杂志》相关问题考述 |
| 一、《读〈文选〉杂志》写成时间及版本 |
| 二、《读〈文选〉杂志》所据《文选》底本推测 |
| 三、《读〈文选〉杂志》校读方法 |
| (一)校读内容 |
| (二)校读角度及方法 |
| (三)《读〈文选〉杂志》与《文选考异》《文选旁证》《文选笺证》关系研究 |
| 四、《读〈文选〉杂志》成就与不足 |
| (一)成就特点 |
| (二)校勘不足 |
| 校读札记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