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梁慧智[1](2021)在《基于经络检测探讨乳腺增生病经络及中医体质分布特点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析乳腺增生病患者的经络能量值和五大系统(最大/最小、上/下、阴/阳、左/右、体能)比值,探析乳腺增生病的经络特点,同时总结本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为中医认识本病提供理论依据,也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选穴依据。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12例乳腺增生病患者进行中医经络检测。采用中医经络检测仪(型号:SHXK-JL-100F),以经络原穴为主,取双侧太渊、大陵、神门、腕骨、阳池、太白、太冲、太溪、丘墟、冲阳、手阳明大肠经取阳溪穴、足太阳膀胱经取束骨穴进行信号采集,经系统处理转换后得出经络能量值、五大系统情况和体质类型。最后采用统计软件SPSS21.0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客观评价乳腺增生病患者的十二经络状态和五大系统比值,分析乳腺增生病经络特点,总结乳腺增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结果:1.一般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病例112例,30~34岁者29例(25.89%),25~29岁者26例(23.21%),40~44岁者17例(15.18%),35~39岁者16例(14.29%),45~49岁者15例(13.39%),50~55岁者4例(3.57%)20~24岁者4例(3.57%),年龄<20岁者1例(0.89%)。2.经络检测结果:(1)异常频次在10%以上的经络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61次(12.79%)、足少阳胆经54次(11.32%)、足太阴脾经51次(10.69%)、手太阳小肠经49次(10.27%)、手少阴心经48次(10.06%)。(2)乳腺增生病患者左右两侧经络能量值均值比较,双侧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名经除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其余均有统计学差异。3.五大系统结果:自律神经系统异常(最大/最小)占整体的67.86%、代谢状态(阴/阳)异常占整体的31.25%、精神状态(上/下)异常占整体的53.57%、运动系统(左/右)异常占整体的63.39%,体能异常占整体的58.93%,4.血瘀体质46例(41.07%)、湿热体质24例(21.43%)、阴虚体质16例(14.29%);气虚体质11例(9.82%);痰湿体质9例(8.04%);阳虚体质4例(3.75%);气郁体质2例(1.79%)。结论:1.乳腺增生病高发于25~49岁,血瘀体质发病率高。2.乳腺增生病患者的经络存在明显的左右失衡,右侧经络异常程度较高;存在明显的上下失衡,足部经络异常程度较高。3.五大系统比值进一步提示乳腺增病患者处于阴盛阳虚,上实下虚的状态。4.乳腺增生病应重视背部腧穴的应用,多角度考虑,从心论治、从三焦论治、从血论治。
刘宇飞[2](2021)在《消症丸对小鼠乳腺增生病及乳腺非典型增生、乳腺癌HCC1937细胞系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乳腺增生病是女性高发的良性疾病,在我国发病率高达40%左右,其临床症状有乳房胀痛、刺痛,触及乳房肿块伴压痛,时有乳头溢液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乳腺非典型增生及乳腺原位癌属于乳腺癌前病变范畴,随着疾病进展会逐渐演变为浸润性癌,影响患者生存。消症丸是基于张介宾《景岳全书》中柴胡疏肝散加减而成的中成药,临床研究表明该药能有效治疗乳腺增生病,且药物不良反应少,在临床中已经广泛应用。本研究将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探讨消症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作用机制,以及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消症丸的临床应用及扩大药物临床适应证提供实验数据支持。研究方法:(1)消症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作用机制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分析消症丸所含中药的有效化学成分,以及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关键化学成分、关键蛋白、主要生物学过程以及关键通路。建立乳腺增生病小鼠模型,通过检测激素水平以及HE观察病理形态验证模型建立情况;消症丸各剂量干预后,测定小鼠脏器指数变化;ELISA检测激素E2、P、LH、FSH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ERα、ERβ、PR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增殖相关蛋白Raf1、ERK1/2、ELK表达,以及血管生成相关蛋白HIF-1α、VEGFA、bFGF的表达。通过代谢组学分析模型组与对照组、消症丸各剂量组与模型组之间的代谢差异,筛选差异代谢物,分析其变化趋势、差异代谢物之间的作用关系以及作用涉及的代谢通路等。(2)消症丸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作用机制研究:网络药理学分析消症丸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关键化学成分、关键蛋白、主要生物学过程以及关键通路。建立乳腺非典型增生小鼠模型,HE染色验证模型;免疫组化检测ERα、ERβ、PR以及炎症指标TNF-α、IL-1β、iNOS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炎症相关蛋白FAK、Gas6、Axl的表达。体外实验验证消症丸主要有效成分柴胡皂苷A对乳腺原位癌细胞HCC1937的影响,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并计算IC50值;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Hoechst 33258染色实验观察细胞核改变;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9、Caspase-3 的表达。研究结果:(1)消症丸共包括78个药物活性成分,其活性成分的治疗作用靶点共123个,匹配4656个乳腺增生病靶点后,得到99个消症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可能作用靶点。与治疗作用最相关的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川陈皮素等,与治疗相关的核心靶点包括IL6、EGFR、VEGFA、CASP3、MAPK8、ER等,与治疗相关的关键通路包括HIF-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2)激素造模法能有效建立小鼠乳腺增生病模型。消症丸对小鼠脏器指数及肝组织形态无异常影响;消症丸使乳腺增生病小鼠的E2、FSH水平降低,P、LH水平升高;消症丸能恢复小鼠乳腺组织的正常结构,降低乳腺导管上皮内ERα、ERβ、PR表达;消症丸可抑制Raf-ERK-ELK通路蛋白表达,也可抑制HIF-1α、bFGF的蛋白表达,但对VEGFA蛋白的影响不显着。(3)代谢组学分析共发现654种代谢产物,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有36个代谢物显着上调,5个显着下调。将消症丸低、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进行比较,分别有7个、30个、36个代谢物显着上调,以及分别有19个、25个、34个代谢物显着下调。四组比较数据的交集代谢产物包括:牛磺胆酸、牛磺-α-鼠胆酸钠盐、甘氨胆酸、胆固醇花生四烯酸酯、二十碳五烯酸等,KEGG分析发现,消症丸低、中、高剂量组治疗乳腺增生病与胆固醇代谢(map04979)、代谢通路(map01100)、HIF-1信号通路(map04066)等相关。(4)消症丸的123个作用靶点匹配8087个疾病靶点后,筛选出消症丸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关键蛋白包括GAS6、AXL、IL6、VEGFA、EGFR等,关键通路包括细胞凋亡、TNF信号通路等。(5)DMBA联合激素造模法能有效建立小鼠乳腺非典型增生模型。高剂量消症丸以及联用FAK抑制剂能使乳腺非典型病变小鼠乳腺组织的结构趋于正常,降低乳腺导管上皮内ERα、ERβ、PR表达以及炎症因子TNF-α、IL-1β水平。高剂量消症丸对FAK蛋白磷酸化以及Gas6的蛋白抑制作用明显,联用FAK抑制剂后对Gas6的蛋白抑制作用更为显着。各组对Axl蛋白磷酸化作用不显着。(6)消症丸主要成分柴胡皂苷A可抑制乳腺原位癌HCC1937细胞的增殖,破坏细胞形态,降低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促进细胞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柴胡皂苷A能上调 Bax 表达,并下调 Bcl-2、Caspase-3、Caspase-9 表达。研究结论:(1)消症丸能改善乳腺增生病小鼠的激素水平,抑制乳腺上皮细胞过度增殖,作用机制与FGF-Raf-ERK-ELK通路相关。代谢组学研究提示消症丸治疗小鼠乳腺增生病与胆固醇代谢等相关。(2)消症丸能治疗小鼠乳腺非典型增生,降低乳腺组织的炎症水平,其作用机制与FAK-Gas6信号通路相关。体外实验表明柴胡皂苷A对乳腺原位癌HCC1937细胞具有诱导凋亡的作用,其机制与内源性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
鲁丁强,庞广昌[3](2021)在《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研究进展及在食品功能评价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大量研究结果证明,尽管植物化学物、中草药和植物雌激素类化合物都具有丰富性、多样性,但是在结构和功能上却显示出很多共性——几乎都具有雌激素类功能。研究还发现,大多数植物雌激素类化合物均能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s,ERs),特别是ERα和ERβ相识别,进一步与核受体超家族形成互作网络,调节细胞核中基因的表达、修饰,从而控制机体的营养和能量代谢以及表观遗传适应。但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这些植物雌激素类化合物不仅可以控制慢速的以转录为基础的信号途径,还可以调节快速的以钙离子通道为基础的神经与内分泌信号途径,而后者需要依赖于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GPCRs)。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发现,GPR30/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protein coupled estrogen receptor,GPER)就是构成两条信号途径的关键节点,本文将围绕GPER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食品功能评价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分析和展望。
李书琪[4](2021)在《从二仙汤研究补肾法对乳腺增生症模型大鼠雌孕激素受体通路的调节》文中提出目的:乳腺增生症(Mammary of Gland Hyperplasiva,MGH)是女性群体中最常见的疾病,大约70%女性患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症状。乳腺增生症患者有乳房疼痛,局部肿块等症状,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患者还伴有腰膝酸软、小便清长等肾虚的临床表现,严重者困扰生活。既往研究发现其有2%-4%的可能性进展为乳腺癌,这给患者带来了较大心理不适和压力。因此对乳腺增生症诊疗的深入研究必须且有意义。二仙汤作为补肾调冲任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代表方,疗效显着,被写入了多版中医外科学教材,并载入该病的诊疗常规。团队前期研究结果发现:在缓解乳腺增生症大鼠的乳腺厚度方面,补肾法代表方剂二仙汤优于疏肝法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提示补肾法抑制乳腺增殖的疗效可能优于疏肝法,在乳腺增生症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前景。二仙汤包含两种补肾法,即补肾阳法和补肾阴法,两种补肾法是否都对乳腺增生症具有确切治疗作用,各自治疗效果作用的具体靶点尚不清楚。雌、孕激素受体通路是目前国内外研究MGH的经典信号传导通路:雌/孕激素与细胞核内雌激素受体以及孕激素受体结合,发生构型改变,形成复合物并诱导转录,与靶基因的雌激素反应元件(estrogen response element,ERE)以及孕激素反应元件(progesterone response element,PRE)结合,启动基因转录和翻译。与此同时,类固醇受体辅激活因子SRC-1、P300等对转录过程起激活作用,与此相反,辅抑制物因子NcoR或SMRT等,可能对转录过程起抑制作用。因此,本研究选用二仙汤及其两种补肾法拆方对乳腺增生症的治疗效果以及对雌/孕激素受体通路的调节作用进行研究。研究方法:实验一:采用雌/孕激素联合造模复制乳腺增生症大鼠模型,给予二仙汤全方、补肾阳拆方、滋肾阴拆方分别进行干预。以西药他莫昔芬为对照。观察大鼠第2对乳房腺体高度、乳腺病理形态、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等指标。实验二:制备二仙汤及其拆方含药血清,以他莫昔芬为对照组,检测二仙汤及其拆方对乳腺上皮细胞MCF-10A活性作用。实验三:造模及治疗方法同实验一。使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雌、孕激素及泌乳素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乳腺组织雌、孕激素受体蛋白表达变化情况,受体信号传导通路上激素受体反应元件、辅激活因子SRC-1蛋白表达情况。结论:1、从实验一我们发现二仙汤全方及补肾阳拆方组药物能够改善MGH大鼠的一般状态,缓解造模后大鼠腹部体毛脱落情况,使大鼠体重稳定增长;降低MGH大鼠的乳腺腺体高度、缓解乳腺组织腺体增生、上皮细胞复层、乳腺细胞增殖情况。而滋肾阴拆方组药物仅能改善大鼠的一般状态。说明补肾法代表方二仙汤中起到确切治疗MGH作用的主要在于补肾阳药物,滋肾阴药物主要起到佐制作用。2、从实验二我们发现二仙汤全方及其两种补肾阳拆方含药血清均能降低乳腺正常上皮细胞MCF-10A的细胞活性,且补肾阳拆方对MCF-10A细胞活性的影响与西药对照组TAM相当。3、从实验三我们发现,二仙汤全方及其补肾阳拆方对MGH大鼠体内雌、孕激素水平的影响与模型组无统计学差异,但能够降低大鼠乳腺组织内雌激素受体ERα、孕激素受体PR、辅激活因子SRC-1的表达,同时增加雌激素受体ERβ的表达。说明二仙汤全方及补肾阳拆方治疗MGH大鼠的作用机制不在于对雌/孕激素受体通路上游激素水平的调节,而在于对通路中游受体敏化程度的改善及下游辅激活因子的抑制起到治疗作用。滋肾阴药物对雌/孕激素受体通路无明显作用。此外,二仙汤全方及其补肾阳拆方对MGH大鼠体内泌乳素具有抑制作用,对泌乳素受体通路的调节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意义:丰富补肾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科学内涵,为临床使用补肾法治疗乳腺增生症提供更多遣方用药参考。
吕鹏[5](2020)在《龙贝逍遥散调控miR-145/c-Myc/TP53信号通路抗乳腺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乳腺癌是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乳腺癌的死亡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预计,在2030年我国乳腺癌发病数可达到23.4万例。目前,紫杉类药物及蒽环类药物仍是治疗乳腺癌单药有效的化疗药物。然而,临床实践证实仍有30%~50%的乳腺癌患者对其不敏感。中医药在乳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具有生存时间及生活质量优势。乳腺癌属于中医学“乳岩”及“乳石痈”等范畴。根据乳腺癌“肝郁脾虚、痰瘀互阻”的病机特点,课题组提出乳腺癌的基本治则是“疏肝健脾,活血化痰”。逍遥散具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之功,为疏肝健脾的经典古方。加入具有活血化痰功效的穿山龙、浙贝母组成的龙贝逍遥散辨证加减应用于临床取得较好临床疗效,机制研究发现逍遥散类方剂抗乳腺癌癌作用可能与调控凋亡相关基因及靶蛋白表达有关。乳腺癌是一个多基因、多因素、多阶段及多途径的复杂过程,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包括遗传改变和表观遗传的改变。从遗传及表观遗传方面综合深入探索其靶点及作用机制,为临床验方龙贝逍遥散推广应用于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目的1.在明确龙贝逍遥散对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及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作用,以及miR-145甲基化及低表达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前提下,明确龙贝逍遥散体外对乳腺癌细胞的作用机制;2.明确龙贝逍遥散对体内乳腺癌移植瘤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1.体外实验观察龙贝逍遥散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①龙贝逍遥散抑制人乳腺癌细胞功能实验:CCK-8法筛选龙贝逍遥散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浓度;根据IC50值的药物浓度进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龙贝逍遥散抑制乳腺癌细胞迁移的作用;②慢病毒转染miR-145入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CCK8法及划痕实验检测miR-145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作用,qPCR法检测miR-145对miR-145/c-Myc/TP53信号通路及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Bcl-2及Bax表达的影响;③BSP及qPCR法检测龙贝逍遥散冻干粉乳腺癌细胞miR-145启动子甲基化及miR-145表达的调控作用,以及龙贝逍遥散冻干粉对miR-145/c-Myc/TP53信号通路及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Bcl-2及Bax表达的影响。2.体内移植瘤实验观察龙贝逍遥散对乳腺癌移植瘤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构建MDA-MB-231及高表达miR-145的MDA-MB-231的乳腺癌移植瘤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肿瘤模型组、高表达miR-145移植瘤组、龙贝逍遥散冻干粉组、紫杉醇组、联合用药组(龙贝逍遥散冻干粉联合紫杉醇)进行药物干预,观察裸鼠一般状态;给药结束后剥离瘤体,测量移植瘤长短径,计算瘤体积、移植瘤瘤重和抑瘤率;观察裸鼠生存期;BSP及qPCR方法检测龙贝逍遥散对移植瘤组织miR-145启动子甲基化及miR-145表达的影响,以及龙贝逍遥散对miR-145/c-Myc/TP53通路及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Bcl-2及B ax表达的影响。结果1.体外实验龙贝逍遥散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作用及作用机制:①龙贝逍遥散冻干粉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的IC50值,48h为0.7613mg/ml,72h为0.7664mg/ml。龙贝逍遥散冻干粉对ER阳性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IC50值,48h为1.261mg/ml,72h为1.095mg/ml。龙贝逍遥散冻干粉对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 MCF-10A 的 IC50 值,48h 为 2.891mg/ml,72h 为 2.423mg/ml。MDA-MB-231细胞IC50值最小,对中药最为敏感,而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的IC50值最大,表明该细胞对中药处理最为耐受;且龙贝逍遥散冻干粉在MCF-7及MDA-MB-231的IC50值内对MCF-10A无明显抑制作用甚至促增殖作用。相同条件培养48h后,根据MDA-MB-231及MCF-7的IC50值浓度,龙贝逍遥散冻干粉能明显抑制乳腺癌细胞迁移(P<0.05),而对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迁移无明显抑制作用(P>0.05)。②荟萃分析结果表明,miR-145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SMD为-2.90(95%CI=-3.11,-2.70)。此外,ER阳性和HER-2阳性乳腺癌组织中miR-145表达明显低于ER及HER-2阴性乳腺癌组织。miR-145在淋巴结转移阴性或直径小于2cm的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阳性或直径大于2cm的乳腺癌患者(P<0.001)。MCF-7及MDA-MB-231乳腺癌细胞miR-145启动子处于高甲基化状态,其miR-145表达明显低于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慢病毒转染miR-145入MDA-MB-231细胞后,发现miR-145能抑制MDA-MB-231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过表达miR-145可上调MDA-MB-231细胞Bax及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P<0.01),下调c-Myc及Bcl-2的mRNA表达水平(P<0.01;P<0.001),但对TP53无显着影响(P>0.05)。③龙贝逍遥散冻干粉0.8mg/ml干预MDA-MB-231细胞24h后,可部分下调MDA-MB-231细胞miR-145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并可上调MDA-MB-231细胞miR-145、TP53、Bax 及 caspase3 mRNA 表达水平(P<0.01),下调 c-Myc 及 Bcl-2 的mRNA表达水平(P<0.05;P<0.01)。2.龙贝逍遥散对体内乳腺癌移植瘤的作用及作用机制:①miR-145高表达移植瘤组、龙贝逍遥散冻干粉组、联合用药组及正常对照组裸鼠状态较好,反应灵敏,活动及饮食、饮水量正常,皮肤红润;模型对照组及紫杉醇组裸鼠一般状态较差。②各组裸鼠腋下移植瘤持续增长,模型对照组裸鼠瘤块生长速度从给药后第4天开始明显快于miR-145高表达移植瘤组、紫杉醇组、龙贝逍遥散冻干粉组、联合用药组。药物干预10天后取材,肿瘤模型组、高表达miR-145移植瘤组、龙贝逍遥散冻干粉组、PTX组及联合用药组瘤重分别为1.01±0.20g、0.73±0.13g、0.55±0.10g、0.53±0.10g及0.42±0.04g。高表达miR-145移植瘤组、龙贝逍遥散冻干粉组、PTX组及联合用药组的抑瘤率分别为27.72%、45.54%、47.52%及58.42%,联合用药组对三阴性乳腺癌移植瘤的抑瘤率最高。③利用Log-rank(Mantel-Cox)test(conservative)统计分析生存期,龙贝逍遥散组生存期优于联合用药组优于高表达miR-145移植瘤组优于PTX组优于肿瘤模型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体内机制研究表明,经过药物干预后,龙贝逍遥散冻干粉分及联合用药组移植瘤组织细胞miR-145表达较肿瘤模型组比较明显上升(P<0.01),PTX组较肿瘤模型组具有上升趋势(P>0.05)。与肿瘤模型组比较,龙贝逍遥散冻干粉组、PTX组及联合用药组TP53、caspase3及BAX相对表达量不同程度上升,c-Myc及BCL-2相对表达量呈现不同程度下调,且龙贝逍遥散冻干粉联合应用PTX较单纯应用PTX比较,在TP53、c-Myc及BCL-2mRNA相对表达量上具有协同作用(P<0.05)。结论1.龙贝逍遥散能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及MDA-MB-231的增殖与迁移,在抑制乳腺癌细胞的有效剂量内对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无明显增殖抑制作用,显示出一定的靶向性,尤其对于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最为敏感;2.基于文献荟萃分析及细胞实验证实miR-145启动子甲基化及低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iR-145可通过调节miR-145/c-Myc/TP53信号通路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3.龙贝逍遥散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机制可能与通过miR-145启动子去甲基化调控miR-145/c-Myc/TP53信号通路及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Bcl-2及Bax等表达有关;4.龙贝逍遥散可改善乳腺癌移植瘤小鼠的一般状态,提高小鼠生存质量,延长小鼠生存期,抑制小鼠乳腺癌移植瘤的生长,与紫杉醇联合应用能提高紫杉醇的抑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miR-145启动子去甲基化调控miR-145/c-Myc/TP53信号通路及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Bcl-2及Bax等发挥抗小鼠移植瘤作用。
张暖[6](2020)在《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用药规律及其核心方调控Wnt/β-eatenin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研究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用药规律,提取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的核心方及新方。2.研究乳腺癌核心方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生长、增殖、迁移、侵袭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1.收集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的处方,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得到药物频次、处方规律、新方分析等结果,并提取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的核心方,探讨其治疗乳腺癌的特色。2.制备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实验,通过MTT法、细胞计数法观察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生长增殖的影响,通过HE染色法观察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形态的影响,通过划痕试验、Transwell实验观察其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实验观察乳腺癌核心方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β-catenin、Cyclin D1、c-Myc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1.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用药药性以寒、温、平为主,五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肝经为主。药物频次排在前十位的药物为:柴胡、重楼、甘草、佛手、合欢皮、薏苡仁、浙贝母、太子参、白花蛇舌草、白术。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常用药对:柴胡、重楼;佛手、合欢皮;白术、枳壳;白英、蛇莓。得到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新处方7个。2.乳腺癌核心方:柴胡15g重楼15g甘草15g佛手30g合欢皮30g薏苡仁45g浙贝母30g太子参30g白花蛇舌草24g白术15g夏枯草15g莪术15g枳壳15g白英15g蛇莓15g。3.MTT实验各含药血清组均在药物干预24h后出现抑制作用,随着药物浓度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HE染色后,各药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变小变圆,呈多边形,细胞团缩在一起,胞质和胞核区别不明显。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可有效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生长、增殖、迁移、侵袭,联合阿霉素具有协同作用。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可下调β-catenin、Cyclin D1、c-Myc的表达,纠正Wnt/β-catenin通路紊乱,进而抑制乳腺癌转移。结论: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进行数据挖掘,探索出其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乳腺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2.乳腺癌核心方具有抑制乳腺癌生长、增殖、迁移、侵袭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调控Wnt/β-catenin通路有关。
刘金玉[7](2020)在《疏肝凉血方调控免疫代谢抗乳腺癌的药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乳腺癌发生发展与免疫状态密切相关,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下降,免疫抑制增强,促进肿瘤免疫逃逸,进而促进乳腺癌发展。免疫状态受代谢调控,其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ndoleamine-2,3-dioxygenase-1,IDO1)介导的色氨酸代谢通路在乳腺癌免疫逃逸中发挥重要作用。疏肝凉血方(Shugan-Liangxue Prescription,SLP)由柴胡、郁金、陈皮、丹皮、黄芪、甘草、槐花、紫草、莪术、丹参、夏枯草十一味中药组成,以“疏肝凉血、补虚扶正、活血化瘀”为治则,在乳腺癌临床治疗上取得了满意疗效。本课题基于前期研究,首先建立了乳腺癌大鼠免疫药理模型,用于方剂抗乳腺癌的免疫药效评价,并采用组学技术探索了促进乳腺癌免疫逃逸的代谢机制;其次,从IDO1介导的色氨酸代谢途径,探讨了 SLP抗乳腺癌免疫逃逸的药效及药理;最后,初步构建了体外模型,拟用于抗乳腺癌药的免疫药效评价及机制探索快速检测。第一部分乳腺癌免疫药理模型建立1.1大鼠乳腺癌免疫药理模型建立目的:在化学诱导性大鼠乳腺癌上,以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刺激免疫,建立大鼠乳腺癌免疫药理模型,用于方剂抗乳腺癌的免疫药效评价及机制探索。方法:230只大鼠,对照组70只,其余160只一次性灌胃二甲基苯蒽(7,12-demethylbenz[a]anthracene,DMBA)诱导乳腺癌,d052造模大鼠按肿瘤评分均衡分为模型组及复方组,根据CFA致敏和发敏之间的梯度时间间隔,每组再分别分为7亚组(ni=10),d052,054,058给予CFA致敏,按梯度时间间隔(25d-95d,k=0.8)各亚组分别发敏注射CFA,d056模型组灌胃羧甲基纤维素钠(Carboxy methyl cellulose,CMC),复方组灌胃SLP;对照组同步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CMC。实验终点检测肿瘤体积,取肿瘤组织定性评价病理类型,统计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数量,检测血清IL-12水平,以回归肿瘤体积和对数时间间隔得到的半数有效时间间隔(Median effective interval,EI50)作为最佳造模条件,以回归IL-12含量和对数时间间隔得到EI50 IL-12评价乳腺癌癌免疫监视状态。结果:乳腺癌病理特征为浸润性小叶癌,模型组EI50及其95%置信区间分别为33d和26d-41d,相关方程为Y=-0.05+0.95/(1+1015.97-100.52x),R=0.97,复方组曲线较模型组右移;模型组El50 IL-12及95%置信区间分别为40d和25d-63d,相关方程为Y=0.25+0.73/(1+10-36.08+22.52X),R=0.92,复方组曲线较模型组左移。结论:DMBA诱导大鼠乳腺癌,CFA放大免疫效应,CFA致敏和发敏的最适时间间隔为33d,IL-12曲线显示了乳腺癌免疫监视状态,复方组确认该模型可用于评价方剂抗乳腺癌的免疫效应。1.2免疫代谢参与乳腺癌免疫逃逸的病理机制目的:观察免疫代谢在乳腺癌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方法:230只大鼠,对照组70只,其余160只一次性灌胃DMBA诱导乳腺癌,d052造模大鼠按肿瘤评分均衡分为模型组及复方组,根据CFA致敏和发敏之间的梯度时间间隔,每组再分别分为7亚组(ni=10),d052,054,058给予CFA致敏,按梯度时间间隔(25d-95d,k=0.8)各亚组分别发敏注射CFA,d056模型组灌胃CMC,复方组灌胃SLP,对照组同步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CMC。检测致敏和发敏间隔31d的各组大鼠肿瘤特征及浸润淋巴细胞,采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IHC)检测肿瘤组织内的CD8、NKG2D、CCR7、foxp3表达,检测大鼠脾脏转录组学,蛋白组学,脂质代谢物组学,胆汁酸及氨基酸代谢改变,跨组学分析参与乳腺癌免疫逃逸的通路和标志物,差异标志物同免疫细胞标志分子进行相关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Western blot和IHC检测IDO1-AhR通路、CaN-NFAT通路及ERα、β的相关分子表达和钙调磷酸神经酶(Calcineurin,CaN),IDO1酶活性,同免疫标志分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筛选出了多个脂质,胆汁酸,氨基酸差异代谢物,跨组学分析参与乳腺癌免疫逃逸通路,模型组IDO1介导的色氨酸代谢及CaN-NFAT通路激活,ERα表达上调,ERβ表达下调,IDO1、CaN与免疫逃逸标志分子成正相关,复方组证实了免疫逃逸机制可逆。结论:免疫代谢相关信号通路IDO1介导的色氨酸代谢通路)或致病代谢物诱导乳腺癌免疫逃逸;SLP调节免疫代谢,抑制乳腺癌免疫逃逸。第二部分疏肝凉血方抗乳腺癌免疫逃逸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2.1疏肝凉血方抗大鼠乳腺癌免疫逃逸的药理作用目的:观察SLP抗乳腺癌免疫逃逸的药理作用。方法:doo1灌胃DMBA复制大鼠乳腺癌,灌胃橄榄油作为对照(ni=12)。d052.054.058造模大鼠用CFA致敏,d052将大鼠按肿瘤体积均衡随机分为8组(ni=12):模型组、三苯氧胺(TAM)组、糖代谢组(al loxan)组、脂代谢(Met)组、胆固醇代谢(atorvastatin)组、疏肝凉血方低(SLPL)、中(SLPM)、高剂量(SLPH)组,d056每天灌胃给药,d085,087,091分别皮下给予CFA发敏,对照组给予同剂量生理盐水,每周测量肿瘤体积,d135处死大鼠,检测瘤重;IHC检测肿瘤组织Ki-67,脾脏CD8、CD206、NKG2D、NKG2A表达,Elisa检测血清中IL-12、IL-4含量。结果:Met组、atorvastatin组、SLPM和SLPH组显着抑制肿瘤生长和癌细胞增殖,抑瘤率分别为 72.96%,67.27%,74.92%,69.52%,Met 组、atorvastatin 组及 SLP中、高剂量组上调血清IL-12含量,下调IL-4含量,上调脾脏中CD8、NKG2D表达,下调CD206、NKG2A表达。结论:SLP能抑制免疫逃逸,增强免疫监视抗乳腺癌。2.2疏肝凉血方调控免疫代谢抗乳腺癌免疫逃逸的药理机制目的:探索SLP调控免疫代谢抗乳腺癌的药理机制。方法:d001灌胃DMBA复制大鼠乳腺癌,灌胃橄榄油作为对照(ni=12)。d052,054,058造模大鼠用CFA致敏,d052将大鼠按肿瘤体积均衡随机分为8组(ni=12):模型组、TAM 组、alloxan 组、Met 组、atorvastatin 组、SLPL、SLPM、SLPH 组,d056 起每天灌胃给药,d085,087,,091分别皮下给予CFA发敏,对照组给予同剂量生理盐水,每周测量肿瘤体积,d135处死大鼠。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犬尿氨酸(kynurenine)含量,RT-PCR、WB和IHC检测脾脏IDO1、AhR、foxp3表达,生化仪检测血清葡萄糖(Glucose,GLU)、游离脂肪酸(Non-esterified fatty acid,NEFA)和胆固醇(Cholesterol,CHO)含量,并同免疫细胞标志分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SLP下调IDO1、AhR和foxp3的表达,降低kynurenine含量,SLP下调GLU、NEFA含量,脾脏NKG2A、NKG2D表达分别与GLU含量成正、负相关,foxp3、CD206表达与NEFA成正相关,CD8表达与CHO成负相关。结论:SLP通过抑制IDO1介导的色氨酸代谢激活,抑制免疫逃逸抗乳腺癌,同时抑制免疫逃逸功能与调控免疫糖、脂代谢密切相关。第三部分乳腺癌免疫监视效应速检的规范方法探索3.1原代乳腺癌-脾细胞共培养模型建立目的:建立原代脾细胞-乳腺癌细胞共培养模型,确定最佳接种密度和培养时间,拟用于调控免疫代谢抗乳腺癌候选药的药理机制研究。方法:分离CFA刺激免疫的乳腺癌大鼠中脾细胞和乳腺癌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分别设置癌细胞、脾细胞、癌-脾共培养组,按梯度细胞密度接种,培养梯度时间,实验终点检测培养基上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用相同条件的三组计算杀伤情况:LDH=(LDH共-LDH癌-LDH脾)/(LDH癌+LDH脾),计算量效和时效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回归LDH活性AUC值的半数有效时间(Median effective time,ET50)和半数有效密度(Median effective inoculation density,ED50)作为最佳培养时间和接种密度,细胞爬片观察细胞状态。结果:共培养时间的ET50及95%置信区间分别为40h和14h-110h,相关方程为Y=0.12+0.80/(1+101056-1.60X),R=0.93。共培养接种密度 ED50及 95%置信区间分别为 8×104个/mL和 5×103个/mL-1 ×106个/mL,相关方程为 Y=0.32+0.70/(1+1015.714.91X),R=0.83。结论:成功建立原代脾细胞-乳腺癌细胞共培养模型,确定最适培养时间和接种密度分别为40h和8×104个/mL。3.2免疫代谢参与乳腺癌免疫逃逸体外模型初探目的:以糖代谢为例,初探体外免疫代谢参与乳腺癌免疫逃逸体外模型。方法:分离CFA刺激免疫的乳腺癌大鼠中乳腺癌细胞与脾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分为癌细胞、脾细胞、癌-脾共培养组,分别加入梯度浓度2-脱氧-D-葡萄糖(2-deoxy-D-glucose,2-DG)培养20h,实验终点检测上清LDH,IFN-γ变化,回归 IFN-γ含量半数有效浓度(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作为 2-DG 的最适造模条件。结果:2-DG调节糖代谢促进免疫逃逸的EC50及95%置信区间分别为50mM和1×10-3mM-2×106mM,相关方程为Y=0.29+0.57/(1+10-2.94+1.75X),R=0.59。结论:在原代乳腺癌-脾细胞共培养模型上,探索了免疫代谢参与乳腺癌免疫逃逸的体外模型。
张军[8](2020)在《清热化痰散结方基于抑制非哺乳期乳腺炎病变部位免疫应答促进炎症消散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指出背景:非哺乳期乳腺炎(non-puerperal mastitis,NPM)是目前发病率逐年上升的乳腺炎性疾病,临床以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为特点,现代医学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手段。对广大患者来说,该病病程长、难以治愈、且极易反复发作及多个窦道形成,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增加了其家庭的经济负担;而手术又多会导致乳房严重变形、甚至乳房全切的地步,严重影响了美观,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影响,故非哺乳期乳腺炎成为目前急需研究、解决的疾病,而中医药治疗该病临床报道较多,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但是尚缺乏在作用机制方面的探索。在临床实践中,我院长期运用清热化痰散结方治疗本病,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但缺乏具体的数据支持,故我们在分析总结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对清热化痰散结方改善临床疗效进一步验证,并探索清热化痰散结方的可能作用机制。本研究拟进一步对不同时期非哺乳乳腺炎腺体组织CD4+、CD8+、CD4+/CD8+及IgG、IgM的状态进行评估,并对治疗后腺体组织免疫指标、NF-kBp65表达强度及VEGF含量的影响进行观察,以此评价清热化痰散结方调控非哺乳期乳腺炎免疫反应进而控制病变进展、促进炎症消退的临床效果,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目的:探索清热化痰散结方抑制非哺乳期乳腺炎局部组织免疫反应、促进炎症消退的临床效果及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依据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危险因素:体重指数(BMI)、乳头溢液、乳头凹陷、流产次数、泌乳素水平,对照同时期住院的非哺乳期乳腺炎及健康女性体检者各60例,观察两组的差异。采取数字化非中心随机对照的原则,将6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经病理诊断为非哺乳期乳腺炎,该研究均经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治疗组年龄33.26±8.55岁,病程34.56±31.67天;对照组年龄34.63±7.44岁,病程33.23±31.02天;肿块直径:<2cm者1例,(?)2cm而<4cm者7例,(?)4cm而<5cm者6例,(?)5cm者16例;乳房局部皮肤不红者3例,皮肤鲜红者11例,皮肤稍红者8例,而皮肤紫红或暗红者8例;对照组肿块直径大小:<2cm者1例,(?)2cm而<4cm者5例,(?)4cm而<5cm者5例,(?)5cm者19例;乳房局部皮肤不红者4例,皮肤鲜红者13例,皮肤稍红者6例,皮肤紫红或暗红者7例。对照组予抗生素、外科换药(1次/日)、微波治疗(2次/日)、外敷青宝散(2次/日)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一般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予口服清热化痰散结方(每付中药方煎成200ml汤剂,2次/日,100ml/次)。疗程为一个月,观察时点:治疗第1天及第30天分别填写临床症状、体征观察评分表,并分别对肿块患者行穿刺活检取炎性腺体组织、对脓肿患者切开引流时或窦道患者换药时剪取部分腺体组织,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gG、IgM、VEGF的浓度,免疫组化法检测CD4+、CD8+及NF-kBp65表达的强度。结果:1危险因素: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BMI值为17.33~35.29,平均为24.8±4.05。非哺乳期乳腺炎组中54.1%的患者体重过重或偏胖,与同期健康体检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哺乳期乳腺炎组中38.33%的患者有乳头凹陷,较健康体检者乳头凹陷的比例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哺乳期乳腺炎组中25%的患者泌乳素水平偏高,而健康体检者中只有10%的患者泌乳素水平偏高,但两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及疗效:经1个月治疗后,治疗组疼痛评分及红肿评分(1.53±1.45、1.60± 1.52)较对照组(2.60±1.83、2.66±1.91)明显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肿块直径评分(4.00±2.16)较对照组(2.40± 1.92)明显降低,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窦道评分(1.20±1.15)与对照组(1.23±1.16)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疗效:治疗组有5例痊愈,显效8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疗效率为86.67%,对照组有2例痊愈,4例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总疗效率为53.33%,治疗组临床疗效评分(3.73±1.55)与对照组(2.20±1.60)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炎症组织IgM、IgG、VEGF:治疗前非哺乳期乳腺炎单纯肿块者组织IgM、IgG含量最高,伴窦道者IgM、IgG的含量最低;而伴脓肿(溃破)者组织VEGF的含量最高,单纯肿块者组织VEGF的含量最低。治疗后治疗组组织中IgM、IgG的含量(51.45±25.78ug/g、996.23±331.17 ug/g)明显低于对照组(69.68±25.25 ug/g、1404.45+464.77 ug/g)(P<0.05),而 VEGF 的含量(263.41±215.99 ug/g)显着低于对照组(491.14±323.65 ug/g)(P<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炎症组织CD4+T、CD8+T:治疗组治疗后炎症组织CD4+T免疫组化评分(2.70±2.31)较对照组(5.70±3.34)显着下降,CD8+T免疫组化评分(9.80±4.47)较对照组(5.40±2.90)则显着升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倍镜下病理切片表现:治疗前治疗组非哺乳期乳腺炎腺体间质内CD4+T及CD8+T 阳性细胞染色均较深,CD4+T阳性细胞比例高,CD8+阳性细胞占比较低,CD4/CD8比值高,治疗后CD4+T阳性细胞染色变浅,CD4+T阳性细胞占比降低,CD8+T 阳性细胞染色深,CD8+T阳性细胞占比升高,CD4/CD8比值降低。5炎症组织NF-KBp65:治疗组治疗后炎性腺体组织NF-KBp65免疫组化评分(2.07±0.97)较对照组(4.26±0.65)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倍镜下病理切片表现:治疗组治疗前非哺乳期乳腺炎乳腺导管内皮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内呈散在或聚集的棕黄色颗粒,染色深,NF-KBp65表达强;而治疗后胞膜或胞质内有少许棕黄色颗粒沉积,染色浅,NF-KBp65表达较弱。结论:1非哺乳期乳腺炎一般危险因素的观察结果表明体型过重或肥胖、高泌乳素血症、流产在一定程度上与非哺乳期乳腺炎密切相关,均值得生活及临床上重视,并采取生活护理、饮食指导、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运动减肥、合适的哺乳时间、避免流产等措施,早干预、早预防,对减少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有一定的意义。2清热化痰散结方明显地减轻患者乳房疼痛症状,促进乳房皮肤红肿消退,缩小肿块,使窦道变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并提高了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研究。3清热化痰散结方能显着降低非哺乳期乳腺炎组织中IgM及IgG的含量,可有效地降低炎症组织中的初次体液免疫应答及再次免疫应答,进而减轻了免疫应答对腺体组织的损伤;清热化痰散结方能减弱CD4+T的表达及增强CD8+T的表达,进而抑制非哺乳期乳腺炎组织中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机体的免疫力,从而减轻临床症状、体征及促进恢复。4清热化痰散结方能减弱非哺乳期乳腺炎炎症组织中NF-kBp65的表达,其改善组织炎症及免疫可能是通过调控NF-kBp65通路活化介导实现的。
王莹莹[9](2019)在《中药复方利乳康对乳腺增生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与意义:中药复方利乳康是由鹿角、何首乌、牡蛎等8味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是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临床上长期用于治疗乳腺增生疾病的院内协定处方,临床疗效显着。为明确利乳康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本研究通过药理学、网络药理学、分子生物学、血清代谢组学等研究手段,从多角度、多层次对利乳康治疗乳腺增生进行深入研究,为利乳康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采用雌激素联合孕激素诱导建立大鼠乳腺增生模型,通过检测大鼠乳房高度、乳房直径、子宫指数,观察病理组织,考察利乳康对乳腺增生的治疗作用。(2)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并预测中药复方利乳康治疗乳腺增生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机制通路。(3)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乳腺组织中p-p38、p-JNK、p-ERK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乳腺组织中NF-κB p65、IL-1β、TNF-α、COX2、iNOS、NT、8-OHdG表达水平,明确利乳康对乳腺增生的作用机制。(4)采用代谢组学技术,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阐释利乳康治疗乳腺增生代谢标志物的变化规律和相关代谢通路,结合免疫组化方法对筛选出的代谢标志物进行验证分析。研究结果:(1)中药复方利乳康对乳腺增生的治疗作用通过检测大鼠乳房高度、乳房直径、子宫指数及病理组织观察,考察利乳康对乳腺增生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雌激素和孕激素联合诱导可导致大鼠乳房高度显着升高,乳房直径显着增加,大鼠子宫指数显着增加。中药复方利乳康可显着降低乳腺增生大鼠乳房高度,缩小乳房直径,降低乳腺增生大鼠子宫指数。病理结果表明:利乳康可减少乳腺小叶数目、腺泡数以及小叶面积,改善乳腺组织增生情况。(2)中药复方利乳康治疗乳腺增生的作用机制网络研究基于利乳康中各组分中药中化学成分及乳腺增生疾病作用靶点,构建利乳康治疗乳腺增生的“药物-靶点-疾病”交互网络,预测出19个活性成分和13个直接作用靶点。KEGG通路分析预测出利乳康治疗乳腺增生可能相关的5条作用通路,分别为MAPK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和趋化因子信号通路。这些通路均直接或间接与炎症相关,提示利乳康可能通过作用于这些炎症通路发挥抗乳腺增生的作用。(3)利乳康治疗乳腺增生的作用机制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利乳康可缓解乳腺增生大鼠炎症反应,显着降低大鼠乳腺组织中炎性因子IL-1β、TNF-α、COX-2、iNOS表达水平,可显着降低8-OHdG和NT水平,改善氧化应激反应。利乳康可显着降低JNK、ERK、P38的磷酸化水平,降低NF-κB p65的表达水平,对大鼠乳腺组织中ERα和PR的表达无显着影响。以上结果提示利乳康可通过调节MAPK-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乳腺增生的作用。(4)利乳康治疗乳腺增生的代谢组学研究血清代谢组学结果提示:硫酸基甘氨酸、白三烯B4、3-羟色胺酸、辅酶Q9、γ-谷酰胺-L-丙氨酸、磷酯酰胆碱、神经酰胺、前列腺素等10个代谢标志物与利乳康治疗乳腺增生大鼠密切相关。分析其代谢通路,结果表明:花生四烯酸代谢、甘油酯代谢、亚油酸代谢、鞘脂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和嘌呤代谢等多条代谢通路与利乳康治疗乳腺增生有关。结合网络药理学及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提示PKCα蛋白在利乳康治疗乳腺增生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结论:中药复方利乳康对大鼠乳腺增生的药理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复方利乳康可显着改善雌激素和孕激素联合诱导的大鼠乳腺增生。同时,以MAPK信号通路为切入点,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网络药理学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利乳康治疗乳腺增生的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作用于MAPK-NF-κB通路,降低炎症反应相关的炎性因子的分泌,同时缓解氧化应激,实现其治疗乳腺增生的作用,证实了网络药理学的预测结果。血清代谢组学提示中药复方利乳康通过花生四烯酸代谢、α-亚麻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和嘌呤代谢等多条代谢通路,发挥治疗乳腺增生的作用,联合网络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提示PKCα蛋白在利乳康治疗乳腺增生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代谢水平阐述了利乳康治疗乳腺增生的机制。本研究初步阐明了中药复方利乳康治疗乳腺增生的科学内涵和潜在的作用机制,为利乳康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徐庆鑫[10](2019)在《针刺对乳腺增生模型大鼠Fas/FasL凋亡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以针刺膻中、足三里、太冲穴为干预手段,观察大鼠乳腺组织形态学变化,乳腺组织中死亡受体Fas及其配体FasL的蛋白相对含量变化情况,以及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8、Caspase-3)mRNA的表达情况,旨在从死亡受体Fas/FasL凋亡途径角度探讨针刺膻中、足三里、太冲对乳腺增生大鼠的调控机制,部分阐明其在乳腺增生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材料与方法:40只SPF级雌性SD大鼠,健康未孕,将其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和三苯氧胺组,每组各10只。经适应性饲养后及造模后,对各组大鼠进行为期4周的实验干预。正常组:每日抓取一次;模型组:将大鼠固定在兔台上15 min,日一次;针刺组:将大鼠固定在兔台上,针刺膻中、足三里、太冲穴15 min,日一次;三苯氧胺组:他莫昔芬水溶液灌胃,1.8 mg/kg,日一次。治疗结束后,各组大鼠断食不断水24 h,测量大鼠体重,麻醉,取每组大鼠的第2、3对乳房乳腺组织,第2对固定过夜,用于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其他存于EP管中,-80℃冰箱中保存备用。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乳腺组织中Fas和FasL的蛋白表达情况,并计算其光密度值;采用qPCR法检测大鼠乳腺组织中Caspase-8和Caspase-3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1.各组大鼠乳腺组织形态正常组:乳腺组织中小叶数量少,腺泡形态较好,排列整齐,未见腔壁增厚,内部无分泌物存在或较少,导管直径小,未见扩张现象;模型组:较正常组乳腺小叶明显增多,腺泡形态结构不规整,腔壁明显增厚,内部可见大量分泌物出现,导管出现明显扩张,腔内可见大量分泌物,脂肪与结缔组织数量减少;针刺组:较模型组乳腺小叶数量减少,腺泡形态规整,排列整齐,腔壁增厚明显减轻,分泌物明显减少,导管扩张减轻;三苯氧胺组观察结果同针刺组。2.各组大鼠乳腺组织Fas和FasL蛋白表达情况正常组大鼠乳腺组织中Fas呈强阳性表达,FasL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乳腺组织Fas呈弱阳性表达,蛋白表达含量显着降低(P<0.01);FasL呈强阳性表达,蛋白表达含量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和三苯氧胺组Fas呈阳性表达,蛋白表达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P<0.01);FasL呈弱阳性表达,蛋白表达含量显着降低(P<0.05,P<0.01)。针刺组和三苯氧胺组比较,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各组大鼠乳腺组织Caspase-8和Caspase-3 mRNA表达情况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Caspase-8、Caspase-3 mRNA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三苯氧胺组Caspase-8、Caspase-3 mRNA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针刺组和三苯氧胺组比较,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针刺“膻中”、“足三里”、“太冲”穴,能够一定程度改善乳腺增生大鼠乳腺组织的病理学形态,对乳腺增生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2.针刺“膻中”、“足三里”、“太冲”穴,能够影响乳腺增生大鼠乳腺组织Fas/FasL凋亡信号转导通路相关因子Fas、FasL、Caspase-8和Caspase-3的表达情况,其异常改变与乳腺增生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3.针刺“膻中”、“足三里”、“太冲”穴,能够通过良性调节Fas/FasL凋亡信号转导通路相关因子来实现对乳腺增生病的治疗作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 1 研究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3 中医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2 实验方法 |
| 2.1 器材准备 |
| 2.2 检测方法与步骤 |
| 2.3 检测指标 |
| 2.3.1 经络能量值 |
| 2.3.2 所得测量值柱状图报告的中医判读 |
| 2.3.3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
| 2.3.4 五大系统数值判定标准 |
| 2.4 资料分析与统计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一般资料研究结果 |
| 3.2 经络检测研究结果 |
| 3.2.1 异常经络频次统计情况 |
| 3.2.2 十二经络左右侧配对比较 |
| 3.2.3 十二经络同名经比较 |
| 3.3 五大系统结果 |
| 3.3.1 五大系统总体异常情况 |
| 3.3.2 五大系统不同程度异常情况 |
| 3.4 体质分布情况 |
| 第二部分 讨论与分析 |
| 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
| 2 经络与乳房的关系 |
| 2.1 经络异常频次统计结果分析 |
| 2.2 十二经络与乳房的关系 |
| 2.3 左右两侧经络值比较、同名经经络值比较结果分析 |
| 3 五大系统结果分析 |
| 4 中医体质分布结果分析 |
| 第三部分 文献研究 |
| 1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
| 1.1 病名的由来 |
| 1.2 病因病机 |
| 1.3 治疗方法 |
| 2 针灸临床治疗乳腺增生病概况 |
| 2.1 针刺疗法 |
| 2.2 罐法 |
| 2.3 灸法 |
| 2.4 刮痧 |
| 2.5 穴位埋线 |
| 2.6 耳穴贴压 |
| 2.7 穴位贴敷 |
| 2.8 推拿 |
| 3 西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
| 3.1 病名的由来 |
| 3.2 流行病学 |
| 3.3 发病机制 |
| 3.4 治疗方法 |
| 3.4.1 临床常用药 |
| 3.4.2 手术治疗 |
| 4 中医体质学说研究发展概况 |
| 4.1 中医体质的分型 |
| 4.2 有关乳腺增生病中医体质的现代研究 |
| 5 经络检测研究发展概况 |
| 5.1 经络穴位低电阻的发现 |
| 5.2 经络检测仪在临床中的运用概况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机制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 乳腺增生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前言 |
| 研究一 消症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机制研究 |
| 实验一 消症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实验二 消症丸治疗小鼠乳腺增生病的体内实验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实验三 消症丸治疗小鼠乳腺增生病的代谢组学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研究二 消症丸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机制研究 |
| 实验四 消症丸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实验五 消症丸治疗小鼠乳腺非典型增生的体内实验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实验六 消症丸主要成分对乳腺原位癌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情况 |
| 1 胃肠道是植物化学物发挥作用的主要部位 |
| 1.1 胃肠道不仅是重要的营养消化和吸收系统,也是重要的分子结构识别系统 |
| 1.2 GPER在机体通讯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 |
| 2 GPER-ER-AHR-EGFR信号调节网络 |
| 2.1 经典固醇受体 |
| 2.2 固醇类激素通过GPER受体传递信号 |
| 3 核受体超家族及其调节网络 |
| 3.1 ERs的结构 |
| 3.2 ERα与辅因子互作 |
| 3.3 ER的转录辅因子与酶活性 |
| 3.4 三苯氧胺-ER辅阻遏因子 |
| 3.5 核受体通过辅助因子所形成的调节网络[117] |
| 3.6 AHR与核受体之间的复杂关系 |
| 4 GPER及其与配体互作 |
| 4.1 GPER的分布 |
| 4.2 GPER和核受体的结构与功能 |
| 4.3 GPER结构及其与配体之间的互作 |
| 4.4 受体互作网络与表观遗传修饰 |
| 5 复杂多样的GPER和ERs受体传感系统 |
| 5.1 GPER的毒性和有益双重作用 |
| 5.1.1 ERs的多种生理功能 |
| 5.1.2 植物雌激素的有益和有害作用 |
| 5.2 ERs的双向调节作用 |
| 5.3 华夏民族的饮食智慧 |
| 6 GPER研究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 6.1 GPERs的精细结构有待解析 |
| 6.2 GPER与配体之间的互作参数与动力学问题 |
| 6.3 GPER用于食品及其化学成分的功能性评价 |
| 6.3.1 食品营养学的出路 |
| 6.3.2“中华饮食理论”对食品功能评价的贡献 |
| 6.3.3“阴、阳”、“热、温、平、凉、寒”属性、“五味”及其受体 |
| 6.3.4 GPER与食品功能评价 |
| 7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章 综述 |
| 一、乳腺增生症的概述 |
| 1 MGH西医认识与治疗概况 |
| 2 MGH中医认识与治疗概况 |
| 二、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症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再评价 |
| 1 文献检索 |
| 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3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
| 4 方法学质量评价 |
| 5 证据质量评价 |
| 6 文献检索结果 |
| 7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 8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 9 纳入研究证据质量评价 |
| 10 讨论 |
| 三、从补肾法论治乳腺增生症 |
| 1 补肾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依据 |
| 2 温补肾阳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现状探究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二仙汤全方及其两种补肾法拆方对乳腺增生症大鼠的疗效观察及雌孕激素受体通路的机制研究 |
| 前言 |
| 第一节 概述 |
| 实验一 二仙汤全方及其两种补肾法拆方对乳腺增生症大鼠的疗效观察 |
| 1 实验方法 |
| 2 实验结果 |
| 3 讨论 |
| 实验二 二仙汤及其拆方含药血清对乳腺上皮细胞MCF-10A的活性研究 |
| 1 实验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实验三 二仙汤及其拆方对乳腺增生症大鼠雌/孕激素受体通路的研究 |
| 1 二仙汤及其拆方对乳腺增生症大鼠血清雌激素、孕激素、泌乳素的影响 |
| 2 二仙汤及其拆方对乳腺增生症大鼠乳腺雌孕激素受体及其通路的调节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在校期间个人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乳腺癌相关miRNA研究进展及miR-145临床病理的荟萃分析 |
| 1 miRNA概述 |
| 2 miRNA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作用研究 |
| 3 miRNA在乳腺癌诊断治疗中作用研究 |
| 4 miR-145与乳腺癌临床病理意义的荟萃评价 |
| 5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中药单药及复方抗乳腺癌基础研究进展 |
| 1 单味中药抗乳腺癌基础研究 |
| 2 中药复方抗乳腺癌基础研究 |
| 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实验研究 |
| 实验一 龙贝逍遥散冻干粉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实验二 龙贝逍遥散冻干粉对乳腺癌细胞作用机制研究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实验三 龙贝逍遥散对乳腺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与机制研究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介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数据资料来源 |
| 1.2 软件选择 |
|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4 数据的录入与核对 |
| 1.5 中药药物名称的规范方法 |
| 1.6 数据分析 |
| 2 结果 |
| 2.1 处方药味个数 |
| 2.2 四气 |
| 2.3 五味 |
| 2.4 归经 |
| 2.5 用药频数 |
| 2.6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
| 2.7 基于数据挖掘形成的治疗乳腺癌核心处方 |
| 2.8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配伍规律 |
| 3 讨论 |
| 3.1 四气 |
| 3.2 五味 |
| 3.3 归经 |
| 3.4 用药频数 |
| 3.5 常用药对 |
| 3.6 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核心处方 |
| 3.7 新处方分析 |
| 3.8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所用细胞及细胞来源 |
| 1.2 实验所用动物 |
| 1.3 主要药品 |
| 1.4 实验试剂及耗材 |
| 1.5 主要仪器设备 |
| 1.6 主要溶液配制 |
| 2 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制备 |
| 2.1 实验药品制备 |
| 2.2 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制备 |
| 3 细胞培养 |
| 3.1 细胞复苏 |
| 3.2 细胞传代 |
| 3.3 细胞冻存 |
| 实验一 MTT法检测乳腺癌核心方对乳腺癌高转移细胞株MDA-MB-231 增殖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制备 |
| 3 细胞培养 |
| 4 实验分组 |
| 4.1 对照组 |
| 4.2 空白鼠血清对照组 |
| 4.3 乳腺癌核心方组 |
| 4.4 阿霉素组 |
| 5 实验步骤 |
| 6 统计分析 |
| 7 实验结果 |
| 7.1 MTT实验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 OD值的影响 |
| 7.2 MTT实验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 增殖的影响 |
| 实验二 计数法检测乳腺癌核心方对乳腺癌高转移细胞株MDA-MB-231 生长曲线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制备 |
| 3 细胞培养 |
| 4 实验分组 |
| 4.1 对照组 |
| 4.2 乳腺癌核心方组 |
| 4.3 阿霉素组 |
| 4.4 联合组(阿霉素+核心方组) |
| 5 实验步骤 |
| 6 实验结果 |
| 实验三 HE染色检测乳腺癌核心方对乳腺癌高转移细胞株MDA-MB-231 形态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制备 |
| 3 细胞培养 |
| 4 实验分组 |
| 5 实验步骤 |
| 6 实验结果 |
| 实验四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乳腺癌核心方对乳腺癌高转移细胞株MDA-MB-231 迁移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制备 |
| 3 细胞培养 |
| 4 实验分组 |
| 5 实验步骤 |
| 6 实验结果 |
| 实验五 TRANSWELL实验检测乳腺癌核心方对乳腺癌高转移细胞株MDA-MB-231侵袭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制备 |
| 3 细胞培养 |
| 4 实验分组 |
| 5 实验步骤 |
| 5.1 制备预铺基质胶的Transwell小室,具体步骤如下 |
| 5.2 制备细胞悬液 |
| 5.3 染色 |
| 6 实验结果 |
| 实验六 WESTERNBLOT检测乳腺癌核心方对乳腺癌高转移细胞株MDA-MB-Wnt/β-catenin信号通路β-catenin、Cyclin D1、c-Myc蛋白表达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制备 |
| 3 细胞培养 |
| 4 实验分组 |
| 5 实验步骤 |
| 5.1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
| 5.2 BCA法定量测蛋白浓度 |
| 5.3 免疫印迹实验 |
| 6 实验结果 |
| 7 讨论 |
| 7.1 .实验结果分析 |
| 7.2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肿瘤 |
| 7.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文献综述 |
| 第一节 中医对乳腺癌的认识 |
| 1 病名和症状 |
| 2 病因病机 |
| 2.1 外因 |
| 2.2 内因 |
| 3 治疗原则 |
| 4 现代中医治疗乳腺癌 |
| 4.1 术后并发症 |
| 4.2 围放疗期 |
| 4.3 内分泌治疗期 |
| 4.4 围化疗期 |
| 4.5 乳腺癌多发转移 |
| 4.6 情志因素 |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乳腺癌的认识 |
| 1 流行病学 |
| 2 病因 |
| 2.1 家族遗传 |
| 2.2 内分泌因素 |
| 2.3 饮食与肥胖 |
| 2.4 环境因素 |
| 2.5 月经、生育、哺乳因素 |
| 2.6 精神、心理因素 |
| 3 临床表现 |
| 3.1 乳房肿块 |
| 3.2 乳头 |
| 3.3 乳房皮肤 |
| 3.4 淋巴结 |
| 3.5 疼痛 |
| 3.6 全身症状 |
| 3.7 特殊乳癌表现 |
| 4 扩散转移 |
| 4.1 局部侵犯 |
| 4.2 淋巴转移 |
| 5 治疗 |
| 5.1 手术 |
| 5.2 放射治疗 |
| 5.3 化疗 |
| 5.4 内分泌治疗 |
| 5.5 免疫治疗 |
| 5.6 靶向治疗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附录 |
| 致谢 |
| 查新报告 |
| 论文着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引言 |
| 参考文献 |
| 实验部分 |
| 第一部分乳腺癌免疫药理模型建立 |
| 第一节 大鼠乳腺癌免疫药理模型建立 |
| 1. 材料和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节 免疫代谢参与乳腺癌免疫逃逸的病理机制 |
| 1. 材料和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疏肝凉血方抗乳腺癌免疫逃逸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
| 第一节 疏肝凉血方抗大鼠乳腺癌免疫逃逸的药理作用 |
| 1. 材料和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节 疏肝凉血方调控免疫代谢抗乳腺癌免疫逃逸的药理机制 |
| 1. 材料和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乳腺癌免疫监视效应速检的规范方法探索 |
| 第一节 原代乳腺癌-脾细胞共培养模型建立 |
| 1. 材料和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节 免疫代谢参与乳腺癌免疫逃逸体外模型初探 |
| 1. 材料和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全文结论 |
| 综述部分 |
| 综述一 乳腺癌中西医防治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乳腺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 肿瘤免疫动物模型构建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基基础 |
| 1 古代、近现代文献病名记载 |
| 2 中医病因病机 |
| 3 中医治疗 |
| 3.1 中医内治法 |
| 3.2 中医外治法 |
| 3.3 针灸治疗 |
| 4 西医治疗 |
| 4.1 激素治疗 |
| 4.2 抗生素治疗 |
| 4.3 抗分支杆菌药物 |
| 4.4 内分泌治疗 |
| 4.5 手术治疗 |
| 5 现代医学研究 |
| 5.1 细胞免疫 |
| 5.2 体液免疫 |
| 5.3 细胞趋化因子 |
| 5.4 NF-KBp65 |
| 5.5 血管新生 |
| 6 病理学诊断 |
| 6.1 肉芽肿性乳腺炎 |
| 6.2 浆细胞性乳腺炎 |
| 6.3 导管扩张伴周围炎 |
| 6.4 非哺乳期乳腺炎病理分期 |
| 7 影像学诊断 |
| 7.1 超声诊断 |
| 7.2 钼靶检查 |
| 7.3 乳腺磁共振 |
| 8 清热化痰散结方理论依据及方药分析 |
| 8.1 理论依据 |
| 8.2 治法方药 |
| 8.3 方药组成 |
| 8.4 中药药理及功效研究 |
| 8.5 方义分析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选择 |
| 1.2 治疗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2 一般临床资料 |
| 2.1 患者筛选路线图 |
| 2.2 两组患者一般基线特征 |
| 2.3 两组治疗前症状、体征评分 |
| 2.4 两组治疗前一般实验室检查资料 |
| 3 实验室检测资料 |
| 3.1 标本收集 |
| 3.2 主要设备、仪器 |
| 3.3 主要试剂 |
| 3.4 样本准备 |
| 3.5 试剂准备 |
| 3.6 实验检测步骤 |
| 3.7 实验结果判断标准 |
| 4 病理免疫组化检测 |
| 4.1 组织标本的处理 |
| 4.2 HE染色 |
| 4.3 免疫组化法检测具体步骤过程 |
| 5 统计方法 |
| 第三部分 结果 |
| 1 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一般临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
| 1.1 非哺乳期期乳腺炎与BMI的相关性 |
| 1.2 非哺乳期乳腺炎病理类型与BMI关系 |
| 1.3 非哺乳期乳腺炎病灶分布与BMI关系 |
| 1.4 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头凹陷的相关性 |
| 1.5 非哺乳期乳腺炎与流产次数的相关性 |
| 1.6 非哺乳期乳腺炎与泌乳素的相关性 |
| 1.7 非哺乳期乳腺炎与机体免疫状态的相关性 |
| 1.8 非哺乳期乳腺炎与白细胞计数、CRP的相关性 |
| 1.9 非哺乳期乳腺炎与细菌感染的相关性 |
| 2 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及临床疗效 |
| 2.1 两组治疗后疼痛评分、红肿评分、肿块直径评分、窦道潜行评分比较 |
|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总评分比较 |
| 2.3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 2.4 两组后期采取手术治疗的比例比较 |
| 3 非哺乳期乳腺炎组织局部免疫状态及VEGF含量变化 |
| 3.1 治疗前非哺乳期乳腺炎组织中IgG、IgM、VEGF含量分布情况 |
| 3.2 两组治疗前后组织中IgM、IgG含量变化及治疗后组织中VEGF含量比较 |
| 4 两组非哺乳期乳腺炎治疗后组织免疫组化变化 |
| 4.1 两组治疗前后组织CD4~+及CD8~+免疫组化评分变化 |
| 4.2 正常乳腺组织、非哺乳期乳腺组织治疗前前后CD4~+免疫组化表现 |
| 4.3 正常乳腺组织、非哺乳期乳腺组织治疗前前后CD8~+免疫组化表现 |
| 4.4 治疗前后NF-kBp65免疫组化变化 |
| 5 安全性分析 |
| 第四部分 讨论 |
| 1、危险因素、机体免疫异常与非哺乳期乳腺炎 |
| 2、清热化痰散结方来源、临床应用及组方立论依据 |
| 3、清热化痰散结方方解及中药现代研究 |
| 4、临床疗效 |
| 5、非哺乳期乳腺炎与免疫 |
| 6、非哺乳期乳腺炎体液免疫 |
| 7、非哺乳期乳腺炎T淋巴细胞免疫 |
| 8、非哺乳期乳腺炎与VEGF研究 |
| 9、非哺乳期乳腺炎与NF-kBp65研究 |
| 10、结论 |
| 11、创新性、特色及意义 |
| 12、本研究前景展望及后续研究 |
| 13、存在的不足之处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1: 临床疼痛评分及中医症状评分表 |
| 附2: 临床红肿评分、肿块评分及窦道潜行评分表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技术路线 |
| 第一章:中药复方利乳康对雌激素联合孕激素诱导的大鼠乳腺增生模型的药理学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药材与试剂 |
| 1.3 实验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中药复方利乳康制备 |
| 2.2 药物剂量设置 |
| 2.3 动物分组及给药 |
| 2.4 取材 |
| 2.5 乳房高度、直径及子宫指数测定 |
| 2.6 乳腺组织切片染色 |
| 2.7 统计学分析 |
| 3 实验结果 |
| 3.1 中药复方利乳康对乳腺增生大鼠乳房高度和乳房直径的影响 |
| 3.2 中药复方利乳康对乳腺增生大鼠子宫指数的影响 |
| 3.3 中药复方利乳康对乳腺增生大鼠乳腺组织病理的影响 |
| 4 实验结论 |
| 第二章: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中药复方利乳康治疗乳腺增生的活性成分及分子机制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2.1 化合物靶点数据库及交互蛋白数据库建立 |
| 2.2 “化学成分-靶点-疾病”交互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
| 3 实验结果 |
| 3.1 靶点筛选和“化学成分-靶点-疾病”交互网络的构建 |
| 3.2 中药复方利乳康治疗乳腺增生的化学活性成分预测 |
| 3.3 中药复方利乳康治疗乳腺增生直接作用靶点拓扑参数分析 |
| 3.4 中药复方利乳康治疗乳腺增生的KEGG通路分析 |
| 4 实验结论 |
| 第三章:中药复方利乳康对雌激素联合孕激素诱导的大鼠乳腺增生模型的作用机制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试剂 |
| 1.3 实验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免疫组化检测乳腺组织相关蛋白的表达 |
| 2.2 Western Blot检测乳腺组织相关蛋白的表达 |
| 2.3 统计学分析 |
| 3 实验结果 |
| 3.1 中药复方利乳康对乳腺增生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 |
| 3.2 中药复方利乳康对乳腺增生大鼠氧化应激的影响 |
| 3.3 中药复方利乳康对PR、ERα表达的影响 |
| 3.4 中药复方利乳康对MAPK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 3.5 中药复方利乳康对NF-κB-p65 表达的影响 |
| 4 实验结论 |
| 第四章:中药复方利乳康治疗乳腺增生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药物与试剂 |
| 1.3 仪器 |
| 1.4 数据库及软件 |
| 2 实验方法 |
|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
| 2.2 血清供试样品的制备 |
| 2.3 色谱条件 |
| 2.4 质谱条件 |
| 2.5 数据提取和多变量分析 |
| 2.6 代谢标志物鉴定和通路富集分析 |
| 2.7 药物靶点和潜在代谢物的鉴定及网络构建 |
| 2.8 免疫组化分析 |
| 2.9 统计学分析 |
| 3 实验结果 |
| 3.1 利乳康治疗乳腺增生大鼠血清代谢组学多变量数据分析 |
| 3.2 中药复方利乳康治疗乳腺增生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的鉴定 |
| 3.3 利乳康治疗乳腺增生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变化 |
| 3.4 利乳康治疗乳腺增生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信号通路分析 |
| 3.5 “潜在代谢标志物-靶点-成分”交互网络及分析 |
| 3.6 中药复方利乳康对大鼠乳腺组织中PKCα蛋白表达的影响 |
| 4 实验结论 |
| 结论 |
| 讨论 |
| 创新点 |
| 1 研究思路创新 |
| 2 研究方法创新 |
|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文献综述 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的药理机制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 在读期间参与的课题情况 |
| 中文论着摘要 |
| 英文论着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