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桑多杰[1](2021)在《一例牛蜱虫感染的诊治与防控建议》文中提出随着牛养殖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出现疫病的概率越来越高,尤其在引进牛种的过程中容易输入外来的病例,导致疫病在当地传播蔓延,影响当地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以一起输入性牛蜱虫感染为切入点,分析了对该病的处置过程,并且提出了具体的防控措施,减缓外来寄生虫病的蔓延趋势,促进当地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薛永强[2](2021)在《浙江省疫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研究(1927-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末民国时期浙江省疫病频生,严重损害了百姓的生命健康及生产生活。在此压力下,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浙江积极构建本省的疫病防控机制,通过设置防疫机构、颁布相关法规、建立疫情报告制度等,致力于疫病的救治与预防工作。浙江省防疫事业的推进涉及应急性疫病救治和预防性公共卫生建设两个方面,二者共同推动浙江防疫事业走上正轨。应急性疫病救治方面,政府根据疫病种类,设置专项防治机关,调查疾病成因,开展防治工作。在疫病救治过程中,政府还联合社会力量防疫,有效快速地扑灭疫情,降低危害。预防性公共卫生建设方面,涉及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学校卫生、卫生运动等多个路径。在具体实践中,政府与群众的观念、利益出现了矛盾,民众的犹疑观望也导致防疫工作一度停滞。随着政府的宣传教育及防疫措施取得成效,民众开始转变观念,积极配合防疫。尽管在建设防疫机制过程中,时常面临经费、资源、人才奇缺等因素的掣肘,但浙江省防疫机制的初步建立,对于疫病防治而言事半功倍,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浙江地区的卫生状况。
杨帆[3](2021)在《青海省藏羊五种肠道原虫的感染情况调查及种群结构分析》文中提出藏羊是我国三大原始绵羊品种之一,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其皮毛、奶和肉都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是当地牧民重要的收入来源。在青海地区,藏羊通常为舍饲与半放养式结合的养殖模式,当天然草场可以为牲畜提供充足的牧草时,当地牧民会把牲畜赶到高山草场放牧,但因草场上的粪便通常未能及时集中处理,增加了藏羊之间肠道寄生原虫相互感染的机率。肠道寄生原虫可定殖于人类和多种动物的肠道中,被感染的动物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为厌食、贫血、腹泻和渐进性消瘦,严重影响动物的身体健康,是造成动物生长发育不全和生产力下降的重要因素。因此,了解青海省藏羊体内多种肠道原虫的感染情况和种群结构对预防和控制肠道寄生虫的感染具有重大意义。采用普通PCR及套式PCR技术,对青海省西宁市、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和玉树藏族自治州等共7个地区(以下分别简称为西宁、海北、海南、海西、黄南、果洛和玉树)所采集的761份藏羊粪便样品中5种原虫的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并对5种原虫分别进行种群结构发育关系分析,结果如下:1.青海省藏羊Blastocystis的总感染率为10.12%(77/761),有4个地区(黄南、海西、玉树和海北)检出了阳性,其中,感染率最高的为海西(62.75%),最低的为海北(2.36%),不同地区间感染率差异极显着(P<0.01);在四个季节中,只在夏季和秋季检出阳性,感染率分别为31.13%和4.20%,不同季节之间的感染率差异极显着(P<0.01)。共检出3种Blastocystis亚型,分别为ST14(33/77)、ST10(15/77)和ST12(9/77),有20份阳性样品在与现存亚型比较后显示相似度在82%~90%之间,未能确定亚型。其中,ST14为青海藏羊感染Blasiocystis的优势亚型。2.青海省藏羊Cryptosporidium的总感染率为3.68%(28/761),有4个地区(西宁、海北、海南和黄南)检出了阳性,其中,感染率最高的为海北(6.13%),最低的为黄南(2.80%),不同地区之间的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不同的季节之间,夏季感染率最高(7.56%),秋季最低(1.53%),不同季节之间差异极显着(P<0.01)。共检出4个不同的虫种,分别是C.xiaoi(13/28)、C.ubiquitum(8/28)、C.bovis(6/28)和C.ryanae(1/28)。其中,C.xiaoi为青海藏羊感染Cryptosporidium的优势虫种。3.青海省藏羊G.duodenalis总感染率为1.58%(12/761),仅在西宁、海北及海南3个地区检出阳性,其中,西宁检出率最高(3.05%),海南检出率最低(1.61%),不同地区间感染率在统计学上无显着差异(P>0.05);在四个季节中,感染率最高的为春季(4.92%),最低为冬季(0),不同季节之间感染率差异极显着(P<0.01)。检出集聚体E(10/12)和集聚体A(2/12),其中,集聚体E为青海省藏羊感染G.duodenalis的优势基因型。4.青海省藏羊E.bieneusi的总感染率为6.44%(49/761),除果洛未检出阳性外,其他地区均检出有阳性,其中,感染率最高的为西宁(13.41%),最低的为玉树(1.92%),不同地区间的感染率差异极显着(P<0.01);在四个季节均检测到E.bieneusi阳性,感染率在13.21%~0.96%之间,且不同季节之间的感染率差异极显着(P<0.01)。共检出5个不同的基因型,分别为BEB6(21/46)、COS-Ⅰ(14/46)、CHS3(11/46)、CGS1(2/46)和PIG EBITS5(1/46)。其中,BEB6为青海藏羊感染E.bieneusi的优势亚型。5.青海省藏羊Entamoeba的总感染率为26.28%(200/761),7地区均检出有阳性,其中,果洛的感染率最高(58.82%),海南的最低(16.94%),不同地区间感染率差异极显着(P<0.01);在四个季节均检测到Entamoeba阳性,其中夏季感染率最高(37.74%),冬季最低(10.58%),不同季节间藏羊Entamoeba的感染率差异极显着(P<0.01)。共检出4个不同的虫种,分别为E.bovis(135/200)、Entamoaba sp.MG107/BEL(54/200)、Entamoaba sp.RL1(6/200)和Entamoaba sp.RL2(5/200)。其中,E.bovis为青海省藏羊感染Entamoaba的优势虫种。综上所述,该研究阐明了青海省不同地区、不同季节藏羊芽囊原虫、隐孢子虫、十二指肠贾第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和内阿米巴原虫的种类和基因型(亚型)的分布,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李国婧[4](2021)在《基于SAG2和GRA7弓形虫ELISA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虫,其引发的弓形虫病是一种呈世界性分布的人畜共患病,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危害极大。本研究基于已经被证实可作为良好的弓形虫诊断抗原的膜表面蛋白2(SAG2)和致密颗粒蛋白7(GRA7)作为检测抗原建立了弓形虫的间接ELISA诊断方法,选择了更敏感的SAG2为诊断抗原,检测了2 673份动物血清,其中藏羊(Tibetan sheep)血清907份、牦牛(Yak)血清663份、奶牛(Cow)血清205份、鸡(Chicken)血清500份、猪(Pig)血清337份和马(Horse)血清61份,结果显示,被检动物体内弓形虫总IgG和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4.1%(1 179/2 673)和18.0%(469/2 612);IgG和IgM均为阳性的占14.9%(389/2 612),单IgM阳性占3.0%(80/2 612),单IgG阳性占30.0%(790/2 673)。以受检动物物种分类猪的IgG阳性率最高(90.2%,304/337),其次是藏羊(50.7%,460/907)、鸡(45.8%,229/500)、牦牛(21.1%,140/663)、奶牛(18.5%,38/205)和马(13.1%,8/61)。IgM抗体阳性率最高的动物为猪(41.8%,141/337),其次为藏羊(21.2%,191/907)、奶牛(15.1%,31/205)、鸡(12.4%,62/500)和牦牛(6.6%,44/663)。以不同海拔高度分类后结果未见明显变化。综上所述,青海地区经济动物弓形虫的感染率较高,本项研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本地区弓形虫病的流行规律和建立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数据。
蒿杰[5](2020)在《宋以前儿科学术成就与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生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高地位的重要哲学概念之一,人口数量、儿童健康也是历朝历代普遍重视的社会问题,“小儿医”由此应运而生。然“小儿科”素有“哑科”之称,这对儿科疾病的诊治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在古代中医理论背景下,在长期社会医疗实践中,中医儿科有其独特鲜明的发展轨迹。特别是宋以前这段时期,是中医儿科实现从无到有的关键时期,为后世儿科的丰富与成熟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搜集整理宋以前散落在各古籍文献中关于中医儿科内容的记述,以时间顺序为轴,用历史的眼光纵向明晰宋以前中医儿科的演进轨迹,又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对疾病的认识等多个角度,横向梳理中医儿科的学术发展与成就。通过一线多点相结合的方式,从现有文献着录中挖掘宝贵资源,大致还原中医儿科从萌芽到确立的历史演变,一定程度上反映宋以前中医儿科的学术发展情况,以期古为今用,文献助益临床。先秦时期在甲骨文“疾”字六形中,便有了关于儿科疾病“疾子”的记录;《山海经》中所载巫方,是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西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出现了“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述,是古代医籍中关于儿科疾病的早期记载;被称为“医书之祖”的《黄帝内经》中,已有对儿科理论的阐述;《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扁鹊入咸阳为小儿医;成书于隋唐时期的敦煌出土古医籍中,多处均涉及儿科疾病;大致成书于汉唐不着撰人的《颅囟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着;唐代大医孙思邈更是有“先妇人小儿”为“崇本之意”的论述。可见针对小儿群体的医疗活动逐渐受到重视,中医儿科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其独特的发展轨迹。宋以前对小儿生理认识方面,其一,划定了小儿的年龄分界,将16~18岁以下认定为小儿;其二,总结出从怀胎时期到小儿出生后全过程的生长发育规律,对于何时爬、坐、立、走、咳笑、学语、应人等时间节点都给出详细论述,且认识到男女生长周期不同步,女孩要早于男孩的客观现象,并给出中医理论的阐释;其三,认识到小儿的生理特点,在脏腑娇弱、形气未充的同时,又表现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其四,认识到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出现周期性发热,并伴随一些特殊症状。医家认为一般情况若小儿并无痛苦,则无需治疗,并提出了变蒸学说来解释这一现象,指出变蒸为小儿长养气血。宋以前对小儿病理认识方面,其一,发现小儿虽然具有易于患病、传变迅速的特点,但如果治疗及时又具有易趋康复的特点,这为小儿的诊断、治疗提供了指导思想;其二,指出小儿的发病原因,总体与大人相类似,不外乎外感、内伤与其他因素。但由于具有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尤其在外感、乳食、惊吓这三个方面,为小儿常见的致病因素;其三,这一时期胎毒学说的提出,丰富了对小儿病因的认识,对某些特殊病症给出病因病机的阐述。对小儿病理的清晰认识,于小儿日常养护与疾病治疗意义重大。宋以前对小儿诊断认识方面,总体上也采取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式。但在具体诊法时,因小儿心智未全,问诊多依据其监护人;因小儿发育未完,脉诊与成人相比,脉位较短、至数较快,约78至为平脉,故而望诊在小儿诊断中尤其重要。此外还根据小儿皮肤娇嫩的特点,发展出小儿指纹诊法,对3岁以下小儿的诊断意义重大。然而在宋以前这一阶段,小儿指纹诊法还处于开始形成的初期,虽出现了相关论述,但尚不完善。宋以前对小儿治疗认识方面,治疗用药总体依照成人。然因小儿具有形气未充、脏腑娇嫩的生理特点,以及既易于传变又易于康复的病理特点,在对小儿疾病的治疗时,既需要细致审慎不可妄用针灸吐下,又需要及时施治,防止传变为危急重证,该下则当下,病能速愈。又因小儿服药依从性差,种类丰富、操作灵活的药物外治法为其治疗方法中的一大亮点,且小儿肌肤娇嫩,易于从皮肤吸收药物,外部用药是一有效治疗途径。此外对针灸疗法、简易外科手术以及病后调护亦均有涉及。宋以前对小儿疾病认识方面,本文从四大证、常见病与其他疾病三个分类,详述小儿多种具体疾病。此时还未形成后世统称的“儿科四大证”,且鉴别诊断相对不甚明确,但对麻、痘、惊、疳四种小儿危重疾病均有一定认识,对其病因、病机、症状与治疗均有阐述。又因小儿常因外感与乳食所伤,择感冒、发烧、积滞三种小儿常见疾病详以述之。另有小儿夜啼、颅囟异常与五迟三种小儿杂证,历代医家多有提及,故于文中单列。总体而言,宋以前这一时期是中医儿科形成的奠基阶段,初步搭建起中医儿科的基本学术框架,创造了中医儿科学的良好开端,为后世儿科的逐步丰富与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艾力亚力·艾力[6](2020)在《新疆某三甲医院包虫病住院患者知信行与健康教育需求调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评估我国近十年包虫病流行区居民包虫病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现状、调查新疆某三甲医院包虫病患者知信行现状和健康教育需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基于定点医疗机构开展健康教育情况以及医务人员对健康教育工作的认知和态度,总结历年包虫病健康教育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包虫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数据依据和优化建议。方法:检索国内外各大核心知识库和文献库,收集近十年来我国公开发表的有关包虫病防治核心知识知晓情况的调查研究文献,对核心知晓率进行Meta分析;通过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12月在新疆某三甲医院住院治疗的145例包虫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20.0软件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方法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对43家包虫病外科救助定点医院进行定性调查。结果:1.研究中纳入11篇CSS(共303549名患者),经分析近十年中国包虫病流行区居民包虫病相关核心知识知悉率为51%(95%CI:37%65%);2.包虫病患者知信行调查问卷总体分数为25.14±3.27分,知识维度得分为8.36±3.15分,信念维度得分4.36±0.84分,行为维度得分12.42±1.90分,知识、信念、行为三个维度良好率依次为:45.52%、97.24%、70.34%,经分析患者知信行得分影响因素为性别、职业、文化程度;(3)患者总需求得分为91.26±4.29分,知识需求得分为28.81±1.98分,生理需求得分为11.51±1.49分,安全需求得分为19.24±2.03分,归属感需求得分为15.37±2.01分,自尊需求得分为10.23±1.40分,自我实现需求得分为6.09±1.41分,经分析影响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因素为年龄、居住地属性、经济状况。结论:近十年中国包虫病流行区居民包虫病相关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现阶段包虫病患者总体知信行情况良好,而行为和知识方面有待提高;包虫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较高,需求存在多样性;各地包虫病防控工作开展井然有序,可欠缺规范性,医务人员对健康教育的认知和态度有待提高。应提高包虫病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基于居民认知状态和需求,借助新型媒体进行健康教育,对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有待加强。
汤晓佳,马军[7](2019)在《儿童青少年包虫病流行现状与防治措施》文中提出包虫病(echinococcosis)是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所致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包括由细粒棘球蚴引起的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CE)和多房棘球蚴引起的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1]。我国囊型包虫病人占大多数,泡型包虫病因类似肿瘤的生长方式及高达94%以上的10年病死率,又被称为"虫癌"[2]。包虫病一般多发生于成人,
陈雄[8](2018)在《南南合作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转移模式、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气候变化问题实质就是发展问题,其核心是发展权之争,是国际事务的主导权之争和减排资源的分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南南技术合作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中国家是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开展南南技术合作也是我国实施科技“走出去”战略的一个重要途径。20多年来,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开展的技术援助与技术培训工作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和丰富经验,也为进一步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科技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研讨会、专家咨询、问卷调查、案例分析以及实证研究等方式,分析了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技术需求特点、探讨了向发展中国家转让适用技术特征、分析了重点领域南南技术合作案例和提出了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按地区、按类型需求的分析,发现技术需求的重点领域主要集中在:减缓领域和适应领域,总结出了这些国家气候变化技术需求特点。发展中国家重点技术需求大多以低成本、易掌握、易维护的成熟适用技术为主,并且这些需求与其优先发展事项如减贫、改善民生、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等紧密关联。(2)开展我国对发展中国家转让适用技术特征分析,形成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可供转让的适用技术清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可行性,对农业、可再生能源和水资源领域应对气候变化适用技术进行了筛选,编制了可在发展中国家推广应用的《应对气候变化适用技术手册》。(3)分析了重点领域南南技术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案例,通过在农林业、可再生资源、水资源与环境和卫生健康等几方面合作案例的实证研究,提出了我国面向发展中国家技术合作与技术转让的合作机制、模式,以及相关战略措施。(4)提出了南南技术转移主要存在的障碍及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西非农业科技园建设行动方案(适应领域)、点亮非洲行动方案(减缓领域)和非洲生态守护行动方案(适应领域)等重点领域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南南科技合作方案建议,促进形成我国对发展中国家技术援助的整体机制、有效平台、优先领域和重点援助项目。
戴晓平[9](2017)在《生猪屠宰管理与屠宰检疫关键环节的处理》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营养均衡,在现代人食物源中,肉类食品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类别,在我国由于传统和信仰的原因,猪肉占肉类食品的比重高达60%,猪肉是人体必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一个很好来源,所含蛋白的八种必须氨基酸含量和比例接近人体需要,是一种优质蛋白,猪肉也是B族维生素特别是B1和B2的极好来源;猪肉富含铁,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的生成和功能维持所必须的。据资料统计,我国每年猪肉产量和消费量都超过5000万吨,占全球总生产量和总消费量近一半,是当之无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大国。然而近些年我国消费者对猪肉的购买力却有所下降,有研究显示,消费者对食品的购买意愿受收入、商品价格、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购买地点等因素外,还有受食品安全属性的影响最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频率越大,消费者的风险感知度越高,规避的意识也就越强。而综观近几年我国猪肉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如:双汇“瘦肉精”事件、“注水猪肉”、“毒火腿”、“地沟油”、黄浦江病死猪事件、食用感染猪囊尾蚴虫的猪肉致病等事件。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导致消费者对猪肉产品的信任程度降低了,即使是“绿色食品”认证猪,购买意愿也随之减弱。猪肉食品安全形势非常严峻,昭示了加强猪肉食品安全监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商品猪生产到销售环节涉及到市场主体的各个方面,既要加强生猪生产与销售过程的管理与监督,又要加强生猪屠宰与肉品销售的规范和监督,而屠宰检疫作为猪肉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保证猪肉食品安全的重中之重。本人将结合多年的屠宰检疫工作经验,就屠宰检疫这一关键环节中如何保障猪肉食品安全作出阐述,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一些创新,一是在论述屠宰检疫措施时,分析了各关键检疫点存在的危害,针对性的检测哪些项目,以及如何尽早地在各关键检疫点控制其危害;二是在总结检疫过程中常见的一些病理变化和疫病症状时,要将屠宰应激综合症与病因引起的病理变化区分开来。另外,根据我国屠宰行业具有“点分散、集中度低、产能低、设备落后、卫生和检疫设施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监督环节薄弱”等特点,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我将提出几点建议:从市民的角度,如何选购放心肉;从执法人员的角度,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自身检疫能力,加强监管部门的协调合作;从法律法规层面上,完善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从监管层面,从源头上控制“瘦肉精”等违禁药物药物的使用,加强可追踪溯源体系的应用,生猪大型供应基地及系统的建立;从检疫环节的角度,完善并科学使用各检疫环节的检疫设施,加强检疫流程的岗位管理;从技术层面,应用激光灼刻印章技术加施检疫标志,建立病原学检测平台,建立动物卫生监督远程监控系统,引进免疫胶体金检测旋毛虫技术等。
阿丽亚·阿布都拉(Aliya-Abdullah)[10](2016)在《新疆包虫病卫生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根据新疆包虫病患者地域分布特征,按照不同地区的不同级别级医院包虫病患者进行调查,初步了解新疆省,市,县级医院对包虫病患者治疗方法与治疗后效果存在的差异。找出防治包虫病工作的薄弱点及其有关的解决方法,为我区包虫病患者治疗方式与治疗费用提供新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新疆包虫病高发地区的5个区域,按照各区域不同级别医院治疗过的包虫病住院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访谈:追踪调查出院三个月与半年以后的患者,通过电话访谈深入了解术后效果。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伊犁州友谊医院、伊宁县人民医院、霍城县人民医院、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2015年的包虫病患病者323例,其中手术治疗的患者人数289例,药物治疗的患者人数34例。从年龄和性别分布可以看中,青少年老年人为主、男性发病远高于女性,士女性患者的1.222.28倍,与我国的包虫病流行特点相同。职业分布来看,农(牧)民与其它行业的发病做多。民族分布来看,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的发病最多,各占31.6%,28.2%。(2)手术治疗患者与药物治疗患者治疗后效果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8.83,P<0.05)。其中手术治疗患者治疗后感觉很有效的比例高于药物治疗患者的治疗后自我感觉。(3)不同级别医院与治疗费用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8.7,P<0.05)。其中新医大第一附属医院作为三级甲医院,医疗费用高于其他医院。(4)手术次数与包虫病患者治疗费用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9.39,P<0.05)。一次手术病人的治疗费用高于二次手术病人。(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见年龄、性别、治疗类型、养犬情况、治疗分类及手术类型等因素与包虫病治疗失败有关。(6)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见年龄、性别、治疗类型、养犬情况、治疗分类及手术类型等因素与包虫病复发有关。(7)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可见,年龄组、是否存在并发症、是否参保、职业与患者的治疗费用有关。结论:目前新疆包虫病发病有以下特征:男性高于女性:20-60岁的患者较多。以农牧民,其他行业多件;手术治疗患者高于药物治疗患者,治疗方式以手术治疗为主。治疗后效果以很有效为首。三级甲医院治疗费用高于县级医院。因此以预防为主早发现、早诊断、持续规范的治疗,可以减少包虫病患者复发率。结合研究可以得出,新疆包虫病高发地区,定点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村卫生服务站应该更多的展开包虫病防治,健康宣传活动,尤其是在农村,牧场区域的农牧民,以此提高新疆居民对包虫病的防御及防治意识。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病情介绍 |
| 2 处置经过 |
| 2.1 体内驱虫、防止过敏 |
| 2.2 控制继发感染 |
| 2.3杀灭圈舍潜在的虫源 |
| 2.4 重视对圈舍废弃物的管理 |
| 3 做好蜱虫病输入防控的措施 |
| 3.1 关注疫病和虫情的情况 |
| 3.2 做好动物的产地检疫工作 |
| 3.3规范对输入性虫情的处置 |
| 3.4 加强对外来虫源的灭杀 |
| 3.5 加强环境的控制 |
| 4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浙江省疫病传播概况 |
| 1.1 疫病传播状况 |
| 1.1.1 烈性传染病 |
| 1.1.2 急性传染病 |
| 1.1.3 慢性传染病 |
| 1.1.4 寄生虫病 |
| 1.2 疫病传播原因分析 |
| 1.2.1 浙江省自然环境 |
| 1.2.2 社会文化因素 |
| 1.3 疫病传播特点分析 |
| 1.3.1 病种多样,呈季节性、地域性特征 |
| 1.3.2 灾异与疫情相伴 |
| 1.3.3 疫情频繁,致死率高 |
| 第二章 浙江省防疫机制建设 |
| 2.1 浙江省卫生行政体系建设 |
| 2.1.1 省级卫生行政机构 |
| 2.1.2 市(县)卫生行政机构 |
| 2.2 卫生防疫机制的构建 |
| 2.2.1 建立疫情报告制度 |
| 2.2.2 建立卫生防疫机构 |
| 第三章 浙江省疫病应急救治 |
| 3.1 浙江省疫病官方应对 |
| 3.1.1 官方应急救治的常规举措 |
| 3.1.2 以血吸虫、姜片虫为中心考察官方应急救治 |
| 3.2 社会应对 |
| 3.2.1 民间的自发防疫 |
| 3.2.2 红十字会的慈善防疫 |
| 3.2.3 教会医院的福音防疫 |
| 第四章 浙江省疫病防控下的公共卫生建设 |
| 4.1 环境卫生 |
| 4.1.1 街道清洁与垃圾处理 |
| 4.1.2 粪便管理和厕所改良 |
| 4.1.3 殡葬管理 |
| 4.1.4 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管 |
| 4.2 饮食卫生 |
| 4.2.1 饮水改良 |
| 4.2.2 食品监管 |
| 4.3 学校卫生 |
| 4.3.1 颁布规则,成立学校卫生委员会 |
| 4.3.2 卫生教育与宣传 |
| 4.3.3 健康教育与防疫 |
| 4.4 卫生运动与婴儿健康比赛 |
| 第五章 疫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成效 |
| 5.1 浙江省疫病防治成就 |
| 5.1.1 初步建立疫病防治机制 |
| 5.1.2 一定程度上转变民众卫生防疫观念 |
| 5.2 浙江省疫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的不足 |
| 5.2.1 经费不足,资源分配不均 |
| 5.2.2 人才短缺,卫生防疫机制不健全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文献综述 |
| 第一章 几种主要肠道原虫的研究进展 |
| 1.1 芽囊原虫 |
| 1.1.1 芽囊原虫的概述 |
| 1.1.2 芽囊原虫的基因型 |
| 1.1.3 芽囊原虫的感染情况 |
| 1.1.4 芽囊原虫的检测方法 |
| 1.2 隐孢子虫 |
| 1.2.1 隐孢子虫的概述 |
| 1.2.2 隐孢子虫的虫种/基因型 |
| 1.2.3 隐孢子虫的感染情况 |
| 1.2.4 隐孢子虫的检测方法 |
| 1.3 十二指肠贾第虫 |
| 1.3.1 十二指肠贾第虫的概述 |
| 1.3.2 十二指肠贾第虫的集聚体/基因型 |
| 1.3.3 十二指肠贾第虫的感染情况 |
| 1.3.4 十二指肠贾第虫的检测方法 |
| 1.4 毕氏肠微孢子虫 |
| 1.4.1 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概述 |
| 1.4.2 毕氏肠微孢子虫的基因型 |
| 1.4.3 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感染情况 |
| 1.4.4 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检测方法 |
| 1.5 内阿米巴原虫 |
| 1.5.1 内阿米巴原虫的概述 |
| 1.5.2 内阿米巴原虫的虫种 |
| 1.5.3 内阿米巴原虫的感染情况 |
| 1.5.4 内阿米巴原虫的检测方法 |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试验研究 |
| 第二章 藏羊芽囊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种群结构分析 |
| 2.1 材料 |
| 2.1.1 样品来源 |
| 2.1.2 主要试剂 |
| 2.1.3 溶液配制 |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 2.2 方法 |
| 2.2.1 粪便基因组DNA提取 |
| 2.2.2 芽囊原虫SSU rRNA基因扩增 |
| 2.2.3 PCR扩增结果检测及序列测定 |
| 2.2.4 序列校正与比对 |
| 2.2.5 统计学分析 |
| 2.2.6 种系发育分析 |
| 2.3 结果 |
| 2.3.1 芽囊原虫SSU rRNA位点PCR扩增结果 |
| 2.3.2 藏羊芽囊原虫的感染率及分布情况 |
| 2.3.3 藏羊芽囊原虫的种群结构分析 |
| 2.4 讨论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藏羊隐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及种群结构分析 |
| 3.1 材料 |
| 3.1.1 样品来源 |
| 3.1.2 主要试剂 |
| 3.1.3 溶液配制 |
| 3.1.4 主要仪器设备 |
| 3.2 方法 |
| 3.2.1 粪便基因组DNA提取 |
| 3.2.2 隐孢子虫18S rRNA基因扩增 |
| 3.2.3 PCR扩增结果检测及序列测定 |
| 3.2.4 序列校正与比对 |
| 3.2.5 统计学分析 |
| 3.2.6 种系发育分析 |
| 3.3 结果 |
| 3.3.1 隐孢子虫18S rRNA位点PCR扩增结果 |
| 3.3.2 藏羊隐孢子虫的感染率及分布情况 |
| 3.3.3 藏羊隐孢子虫的种群结构分析 |
| 3.4 讨论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藏羊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情况调查及种群结构分析 |
| 4.1 材料 |
| 4.1.1 样品来源 |
| 4.1.2 主要试剂 |
| 4.1.3 溶液配制 |
| 4.1.4 主要仪器设备 |
| 4.2 方法 |
| 4.2.1 粪便基因组DNA提取 |
| 4.2.2 十二指肠贾第虫TPI基因扩增 |
| 4.2.3 PCR扩增结果检测及序列测定 |
| 4.2.4 序列校正与比对 |
| 4.2.5 统计学分析 |
| 4.2.6 种系发育分析 |
| 4.3 结果 |
| 4.3.1 十二指肠贾第虫TPI位点PCR扩增结果 |
| 4.3.2 藏羊十二指肠贾第虫的感染率及分布情况 |
| 4.3.3 藏羊十二指肠贾第虫的种群结构分析 |
| 4.4 讨论 |
| 4.5 小结 |
| 第五章 藏羊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及种群结构分析 |
| 5.1 材料 |
| 5.1.1 样品来源 |
| 5.1.2 主要试剂 |
| 5.1.3 溶液配制 |
| 5.1.4 主要仪器设备 |
| 5.2 方法 |
| 5.2.1 粪便基因组DNA提取 |
| 5.2.2 毕氏肠微孢子虫ITS基因扩增 |
| 5.2.3 PCR扩增结果检测及序列测定 |
| 5.2.4 序列校正与比对 |
| 5.2.5 统计学分析 |
| 5.2.6 种系发育分析 |
| 5.3 结果 |
| 5.3.1 毕氏肠微孢子虫ITS位点PCR扩增结果 |
| 5.3.2 藏羊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感染率及分布情况 |
| 5.3.3 藏羊毕氏肠微孢子虫的种群结构分析 |
| 5.4 讨论 |
| 5.5 小结 |
| 第六章 藏羊内阿米巴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种群结构分析 |
| 6.1 材料 |
| 6.1.1 样品来源 |
| 6.1.2 主要试剂 |
| 6.1.3 溶液配制 |
| 6.1.4 主要仪器设备 |
| 6.2 方法 |
| 6.2.1 粪便基因组DNA提取 |
| 6.2.2 内阿米巴原虫18S rRNA基因扩增 |
| 6.2.3 PCR扩增结果检测及序列测定 |
| 6.2.4 序列校正与比对 |
| 6.2.5 统计学分析 |
| 6.2.6 种系发育分析 |
| 6.2.7 藏羊肠道原虫总感染情况及混合感染情况分析 |
| 6.3 结果 |
| 6.3.1 内阿米巴原虫18S rRNA位点PCR扩增结果 |
| 6.3.2 藏羊内阿米巴原虫的感染率及分布情况 |
| 6.3.3 藏羊内阿米巴原虫的种群结构分析 |
| 6.3.4 藏羊肠道原虫感染情况 |
| 6.3.5 藏羊肠道原虫混合感染情况 |
| 6.4 讨论 |
| 6.5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 1.1 弓形虫和弓形虫病 |
| 1.2 弓形虫病的诊断 |
| 1.3 本研究的目的 |
| 第2章 弓形虫的体外、体内培养 |
| 2.1 目的与意义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4 讨论 |
| 2.5 小结 |
| 第3章 可溶性抗原的制备和ELISA诊断方法的验证 |
| 3.1 目的与意义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4 讨论 |
| 3.5 小结 |
| 第4章 青海地区部分动物弓形虫病检测 |
| 4.1 目的与意义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4 讨论 |
| 4.5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文献综述 |
| 1 宋以前对小儿生理的认识 |
| 1.1 年龄界定 |
| 1.2 生理特点 |
| 1.3 变蒸学说 |
| 2 宋以前对小儿病理的认识 |
| 2.1 病因病机 |
| 2.2 胎毒学说 |
| 3 宋以前对小儿诊法的认识 |
| 3.1 望诊 |
| 3.2 脉诊 |
| 3.3 小儿指纹诊法 |
| 4 宋以前对小儿治疗的认识 |
| 5 宋以前对儿科四大证的认识 |
| 5.1 麻 |
| 5.2 痘 |
| 5.3 惊 |
| 5.4 疳 |
| 6 宋以前对小儿养护的认识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 1.1 “儿”字 |
| 1.2 儿科 |
| 1.3 儿科学 |
| 1.4 儿科史 |
| 1.5 儿科史观 |
| 2 宋以前对小儿生理的认识 |
| 2.1 年龄界定 |
| 2.2 生长发育 |
| 2.3 生理特点 |
| 2.4 变蒸学说 |
| 3 宋以前对小儿病理的认识 |
| 3.1 病理特点 |
| 3.2 病因特点 |
| 3.3 胎毒学说 |
| 4 宋以前对小儿诊断的认识 |
| 4.1 望诊 |
| 4.2 闻诊 |
| 4.3 按诊 |
| 4.4 脉诊 |
| 4.5 小儿指纹诊法 |
| 5 宋以前对小儿治疗的认识 |
| 5.1 用药原则 |
| 5.2 药物外治法 |
| 5.3 非药物疗法 |
| 5.4 病后调护 |
| 6 宋以前对小儿疾病的认识 |
| 6.1 小儿疾病的相关文献 |
| 6.2 儿科四大证 |
| 6.3 小儿常见疾病 |
| 6.4 小儿其他疾病 |
| 7 宋以前对小儿养护的认识 |
| 7.1 胎养 |
| 7.2 新生儿养护 |
| 7.3 日常养护 |
| 8 宋以前儿科相关医家与医着 |
| 8.1 医家 |
| 8.2 医着 |
| 结语 |
| 1 宋以前中医儿科学的主要成就 |
| 1.1 实现独立分科 |
| 1.2 初建学术体系 |
| 1.3 完备治疗方法 |
| 2 宋以前中医儿科学的主要特点 |
| 2.1 重视小儿 |
| 2.2 多为杂病 |
| 2.3 养护详致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研究内容 |
| 3 研究方法 |
| 4 质量控制 |
| 5 技术路线图 |
| 结果 |
| 讨论 |
| 建议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 导师评阅表 |
| 1 世界流行范围 |
| 2 中国各地区儿童青少年包虫病流行情况 |
| 3 儿童青少年包虫病相关知识和行为情况 见表3。 |
| 4 目前儿童青少年包虫病有效的防治方法 |
| 4.1 患儿治疗 |
| 4.2 健康教育 |
| 4.3 犬只管理 |
| 4.4 饮水设施改进 |
| 4.5 疫苗研究 |
| 5 包虫病公共卫生投入与健康教育干预措施的效果 |
| 6 小结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意义、存在的问题 |
| 1.2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案 |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 第2章 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 |
| 2.1 气候变化科技合作态势 |
| 2.2 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援助现状与特点 |
| 2.2.1 发达国家气候变化科技援助及合作现状 |
| 2.2.2 国际组织气候变化科技援助及合作现状 |
| 2.3 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现状与存在问题 |
| 2.3.1 南南科技合作现状与政策 |
| 2.3.2 应对气候变化南南技术转移的途径 |
| 2.3.3 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问题 |
| 第3章 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技术需求分析 |
| 3.1 需求分析(按地区) |
| 3.1.1 东非 |
| 3.1.2 南非 |
| 3.1.3 西非 |
| 3.1.4 中非 |
| 3.1.5 西亚北非 |
| 3.1.6 东南亚 |
| 3.1.7 南亚 |
| 3.1.8 中亚 |
| 3.1.9 拉美 |
| 3.1.10 小结 |
| 3.2 需求分析(按类型) |
| 3.2.1 小岛国及低海拔沿海国家 |
| 3.2.2 干旱与半干旱国家 |
| 3.2.3 最不发达国家 |
| 3.3 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技术需求特点分析 |
| 3.3.1 重点领域与优先技术 |
| 3.3.2 技术需求特点 |
| 第4章 我国可向发展中国家转让适用技术分析 |
| 4.1 我国可向发展中国家转让适用技术 |
| 4.1.1 农林业 |
| 4.1.2 可再生能源 |
| 4.1.3 水资源与环境 |
| 4.1.4 卫生健康 |
| 4.1.5 节能减排 |
| 4.1.6 我国可供转让适用技术清单 |
| 4.2 我国可向发展中国家转让适用技术特征分析 |
| 4.2.1 适用技术领域分布 |
| 4.2.2 已转让适用技术领域分布 |
| 4.2.3 适用技术来源分布 |
| 4.3 可转让适用技术储备分类统计 |
| 4.3.1 能源 |
| 4.3.2 农业 |
| 4.3.3 林业 |
| 4.3.4 水资源 |
| 4.3.5 卫生健康 |
| 4.3.6 建筑节能减排 |
| 4.3.7 工业节能减排 |
| 4.3.8 商业和民用节能减排 |
| 4.3.9 防灾减灾 |
| 4.3.10 基础设施 |
| 4.3.11 废弃物利用 |
| 4.3.12 交通 |
| 4.3.13 资源环境技术 |
| 4.3.14 其它 |
| 4.4 已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分析 |
| 4.4.1 已转让技术按领域分布 |
| 4.4.2 已转让技术按国别分布 |
| 4.5 小结 |
| 第5章 重点领域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案例分析 |
| 5.1 农林业 |
| 5.1.1 杂交水稻技术合作 |
| 5.1.2 种植加工技术合作 |
| 5.1.3 菌草利用技术合作 |
| 5.1.4 节水农业技术合作 |
| 5.2 可再生能源 |
| 5.2.1 太阳能技术合作 |
| 5.2.2 小水电技术合作 |
| 5.2.3 沼气利用技术合作 |
| 5.3 水资源与环境 |
| 5.3.1 水窖技术合作 |
| 5.3.2 给排水技术合作 |
| 5.3.3 坦噶尼喀湖生态监测技术合作 |
| 5.3.4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技术合作 |
| 5.3.5 气象技术合作 |
| 5.3.6 生态保护技术合作 |
| 5.4 卫生健康合作 |
| 第6章 应对气候变化南南技术转移机制分析 |
| 6.1 南南技术转移的主要障碍 |
| 6.1.1 资金短缺 |
| 6.1.2 文化差异 |
| 6.1.3 受体水平 |
| 6.1.4 需求不明 |
| 6.1.5 政治与人身安全 |
| 6.1.6 商务障碍 |
| 6.2 南南科技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
| 6.3 南南技术转移的模式、机制分析 |
| 6.3.1 政府主导的南南技术转移模式 |
| 6.3.2 市场主导的南南技术转移模式 |
| 6.3.3 国际组织/NGO主导的南南技术转移模式:三方合作机制 |
| 6.4 重点领域技术转移模式探讨 |
| 6.4.1 能源(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转移模式分析 |
| 6.4.2 环境领域技术转移模式分析 |
| 6.4.3 农业领域的技术转移模式分析 |
| 6.5 中国科技部-联合国环境署-非洲水行动项目实证分析 |
| 6.5.1 水行动项目方案设计、建议提出及实施 |
| 6.5.2 水行动项目实施成效及影响 |
| 6.6 小结 |
| 第7章 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具体合作方案 |
| 7.1 中国-联合国-非洲水行动项目合作 |
| 7.2 非洲农业行动南南合作方案 |
| 7.3 点亮非洲项目建议 |
| 7.4 非洲生态守护项目建议 |
| 7.5 关于加强与周边和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科技合作的建议 |
| 第8章 结论 |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 8.2 成果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 附录 |
| 附录1:应对气候变化适用技术重点领域分类 |
| 附录2:面向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适用技术征集调查表 |
| 附录3:气候变化南南科技合作问题与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 附录4:创新合作机制,深化科技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建议 |
| 附录5: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援外及南南合作工作的建议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相关概念 |
| 1.1.2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
| 1.1.3 猪肉食品安全与消费者购买意愿 |
| 1.1.4 检疫制度成为我国出口的技术壁垒 |
| 1.2 生猪屠宰检疫的目的、作用 |
| 1.2.1 相关概念 |
| 1.2.2 屠宰检疫的目的 |
| 1.2.3 屠宰检疫的作用 |
| 1.3 广州市某一市级生猪定点屠宰场屠宰检疫现状 |
| 1.3.1 屠宰场检疫情况 |
| 1.3.2 目前广州市生猪屠宰检疫监管实施的先进措施 |
| 1.3.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 1.4 发达国家屠宰行业管理 |
| 1.4.1 产业集中度高,企业布局合理 |
| 1.4.2 检疫队伍强大,职责分工明确 |
| 1.4.3 法律标准完善,严格标准管理 |
| 1.4.4 采用先进技术,实施溯源管理 |
| 1.4.5 建立注册制度,实行分级管理 |
| 1.4.6 采用先进工艺,保证肉品新鲜 |
| 1.4.7 实行官方兽医制度,使执法更严肃和合理 |
| 1.4.8 欧盟对畜类屠宰环节检疫的规定 |
| 2 屠宰检疫过程中关键点的控制 |
| 2.1 宰前检疫 |
| 2.1.1 生猪入场检验 |
| 2.1.2 群体、个体检查 |
| 2.1.3 违禁药物检测 |
| 2.2 生猪宰后检疫 |
| 2.2.1 头、蹄部检疫 |
| 2.2.2 内脏检疫 |
| 2.2.3 胴体检疫 |
| 2.2.4 寄生虫检疫 |
| 3 从宰后的皮肤、器官病理变化鉴定,以提升检疫质量 |
| 3.1 皮肤 |
| 3.1.1 皮肤发红、出血 |
| 3.1.2 皮肤发黄 |
| 3.1.3 黑色素沉着 |
| 3.1.4 水泡 |
| 3.2 淋巴结 |
| 3.2.1 异色淋巴结 |
| 3.2.2 淋巴结水肿 |
| 3.2.3 化脓性淋巴结 |
| 3.3 肝脏 |
| 3.3.1 肝坏死 |
| 3.3.2 肝硬变小结节 |
| 3.3.3 肝脂肪变性 |
| 3.3.4 乳斑肝 |
| 3.3.5 细颈囊尾蚴囊 |
| 3.4 肺脏 |
| 3.4.1 肺萎缩、肺气肿、肺水肿 |
| 3.4.2 肺充血、淤血 |
| 3.4.3 肺实变 |
| 3.4.4 肺坏疽 |
| 3.5 脾脏 |
| 3.6 肾脏 |
| 3.6.1 肾淤血、出血 |
| 3.6.2 白斑肾 |
| 3.6.3 肾囊肿 |
| 4 猪屠宰应激综合症常见非病理性变化 |
| 4.1 机械原因引起的皮肤非病理变化 |
| 4.1.1 机械性引起的皮肤充血 |
| 4.1.2 皮肤湿疹、荨麻疹 |
| 4.1.3 由于电击或麻电不合理造成的皮肤变化 |
| 4.2 因机械性原因引起猪淋巴结非病理出血 |
| 4.3 因机械原因引起猪肝脏非病理变化 |
| 4.3.1 由于肝脏脂肪浸润而造成的肝脏色泽变淡 |
| 4.3.2 饥饿肝 |
| 4.4 因应激引起猪肺脏非病理性变化 |
| 4.4.1 由于麻电不当所造成的肺脏出血 |
| 4.4.2 肺呛血 |
| 4.4.3 浸池烫毛所造成的“肺呛水” |
| 4.5 屠宰猪肾脏小点出血的其它因素 |
| 4.5.1 肾脏由于电击昏时所造成的点状出血 |
| 4.5.2 应激引起的急性肾小体肾炎 |
| 4.6 屠宰方式引起脾的非病理出血 |
| 5 建议和意见 |
| 5.1 市民如何选购放心肉 |
| 5.2 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检疫能力 |
| 5.2.1 政府加大财政投入 |
| 5.2.2 培养与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
| 5.3 加强各环节的监督管理 |
| 5.3.1 各监管部门共同协作 |
| 5.3.2 加强养殖这个源头管理,把污染扼制在摇篮中 |
| 5.3.3 加强可追踪溯源体系的应用,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
| 5.3.4 流通环节中供应生猪基地的建立 |
| 5.4 完善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标准 |
| 5.4.1 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指引 |
| 5.4.2 完善法律法规,让执法工作有依可循 |
| 5.4.3 完善无害化补偿机制 |
| 5.4.4 实行官方兽医制度 |
| 5.5 引进先进检疫设备和先进屠宰工艺 |
| 5.5.1 完善检疫设施设备,提高检疫质量 |
| 5.5.2 采用先进屠宰工艺,提高肉品质量 |
| 5.6 引用新技术模式,加强猪肉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建设 |
| 5.6.1 应用激光灼刻印章技术加施检疫标志 |
| 5.6.2 建立病原学检测平台 |
| 5.6.3 建立动物卫生监督远程视频监控系统 |
| 5.6.4 采用免疫胶体金检测旋毛虫 |
| 6 总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3 研究方法 |
| 4 质量控制 |
| 5 技术路线 |
| 结果 |
| 讨论 |
| 策略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附表 |
| 导师评阅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