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在军[1](2021)在《聂绀弩与东北作家》文中提出聂绀弩朋友圈中东北作家之多、交往时间之长、情谊之深,远甚于其他地区作家。东北作家带给聂绀弩写作的灵感源泉,聂绀弩的生命因东北作家而多姿多彩;而聂绀弩也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影响了东北作家的成长与创作。研究这种文学交游活动,有助于我们打开研究视野,从侧面了解作家的精神生活和心理状态,分析作家创作的动机;还可以作为研究东北作家群的一个新视角。
刘微娜[2](2010)在《战后至建国前美苏对华政策演变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的大国,中美俄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国际格局的演变。为了更清楚的研究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对建国前的中美苏关系进行分析和总结是十分有必要的。特别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其对华政策的历史特征基础上,依据各自利益,战后国际格局的发展以及中国国内局势的变化,美苏两国分别调整了其对华政策,并围绕中国的东北、外蒙古、新疆问题展开激烈斗争,从而使得中国在1945年至1949年错综复杂的远东国际格局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将美苏冷战和国共内战相结合,从三国四方的视角对战后至建国前美苏与华关系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从国际背景中客观正确的看待战后中国革命的走向,国共双方对外政策的转变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的选择。从历史上看,沙俄注重对中国领土的扩张与控制,苏联在一定时期内继承了这一特点,但是美国更重视对华经济扩张。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改变了国际格局,出于保持中国国内政治局势和保证其在华利益及特权的目的,在《雅尔塔秘密协定》中,美苏就中国问题达成共识,并划分了两国在远东的势力范围。随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更是明确的在牺牲中国利益的基础上,美苏以国际法形式确立了他们在远东利益的划分,并共同确立了援助‘蒋介石的中国’的对华政策。但是随着战争的结束,美苏呈现日益激烈的对抗,在中国问题上,其共同援蒋政策也面临危机,特别是围绕中国东北、外蒙古和新疆问题,美苏展开激烈争夺并分别调整其对华政策,与美国不同,苏联在中国东北给予中共更多的支持。虽然面对战后中国国内局势的恶化,在莫斯科外长会议上美苏再次达成妥协,美国并派出马歇尔赴华调停国共矛盾,然而随着美苏对抗的加剧和中苏矛盾的尖锐化,以苏联撤军东北为标志,美苏共同援蒋政策宣告破裂。中国内战全面爆发后,敌视中共成为美国的基本对华政策,而与之鲜明对照的是苏联日益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直至率先承认新中国,美苏对华政策由此走向完全对立。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中国站在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方,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中苏关系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而以拒绝承认新中国为开端,中美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隔绝状态,直至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才走上了正常化道路。
贾辰光[3](2008)在《美苏冷战、国共内战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1945-1949)》文中提出中国的国际地位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拥有不少的相关研究成果,然而,现有成果对1945年二战结束至新中国成立期间中国国际地位的研究则较为欠缺。可是这并不表示这一时段的中国国际地位缺乏研究价值,更不表示此时段中国国际地位无重大变化;与此相反,正是此时国内外因素的叠加最终奠定了现代中国步入国际社会的起点与基本发展方向。基于这一现状,将个人的研究方向选择在了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段上,于是形成了本论文的主题“美苏冷战、国共内战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此外,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思考,为今天处理大国关系及中国的和平崛起提供借鉴,则是本论文的现实意义所在。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语五大部分。引言部分通过对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相关学术史的回顾与总结,认清现有的研究成果存在一个普遍的不足,即未能在对美苏国共“三国四方”关系的研究中上升到对中国国际地位的研究。其次,正如本论文将要揭示的,冷战就初期而言也绝非单纯的指欧洲的对峙至少还应包含有服务于欧洲对峙的亚洲政策,这二者是个有机的整体。第一章中国国际地位的历史回顾(1840——1945),将对中国际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的状况作一简要回顾,认清中国国际地位在近代以来衰落与逐步回升的步伐,进而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中国国际地位的得到了怎样的改善。第二章美苏冷战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1945——1949),具体分析美苏冷战中,美国的遏制战略同苏联的安全带战略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第三章国共内战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则具体阐明国共内战中,国民党的溃败与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在结语部分,分析冷战与内战作为影响中国国际地位的内外因素的互动作用,同时指出1945——1949年在这两大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表现。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何人绘得萧红影 |
| 二、开门猛讶尔萧军 |
| 三、不与端木睡一屋 |
| 四、捧血者诗人辛劳 |
| 五、我的朋友骆宾基 |
| 六、业余作者高柏苍 |
| 七、孟十还及其他东北作家 |
| 结语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选题目的 |
| 1.2 选题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4 选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 2 沙俄、苏联和美国对华政策的历史溯源 |
| 2.1 传统的沙俄对华政策历史回顾 |
| 2.2 颠覆传统的(新颖的)苏联对华政策 |
| 2.3 形式多样的美国对华政策历史回顾 |
| 3 无可奈何下美苏共同援蒋政策的确立 |
| 3.1 以援助蒋介石为中心的美国战后远东战略 |
| 3.1.1 重视中国在战后远东战略中的地位 |
| 3.1.2 支持“蒋介石的中国”的对华政策 |
| 3.1.3 中苏关系因新疆问题而恶化 |
| 3.2 放弃支持中共的苏联战后远东战略 |
| 3.2.1 维护苏联安全为中心的苏联战后远东目标 |
| 3.2.2 维持国民党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
| 3.3 《雅尔塔秘密协定》——美苏战后远东地区合作的基础 |
| 3.3.1 《雅尔塔秘密协定》的签订及意义 |
| 3.3.2 美苏对华政策的相互协调 |
| 3.4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美苏共同援蒋政策的确立 |
| 3.4.1 美国力推中苏谈判 |
| 3.4.2 以新疆为筹码中苏谈判就外蒙问题达成一致 |
| 3.4.3 美国干预中苏谈判 |
| 3.4.4 美苏达成共同援蒋政策 |
| 4 冲突暗涌下美苏共同援蒋政策的动摇 |
| 4.1 美苏共同促成国共谈判 |
| 4.2 美苏在中国东北的利益博弈 |
| 4.2.1 美国坚定的援蒋政策 |
| 4.2.2 苏联调整对华政策 |
| 5 风云变幻里美苏共同援蒋政策的终结 |
| 5.1 雅尔塔框架下美苏最后的努力 |
| 5.1.1 蒋介石东北政策的变化 |
| 5.1.2 苏联缓和与国民党政府的关系 |
| 5.1.3 陷入困境的美国对华政策 |
| 5.1.4 莫斯科外长会议,美苏再次达成一致 |
| 5.2 美苏共同援蒋政策的终结 |
| 5.2.1 铁幕降下,美苏关系全面恶化 |
| 5.2.2 美苏在东北矛盾激化,苏联撤军东北 |
| 5.2.3 马歇尔调停失败,国共内战全面爆发 |
| 6 大势所趋下完全走向对立的美苏对华政策 |
| 6.1 美苏冷战开始 |
| 6.2 美国孤注一掷的扶蒋反共政策 |
| 6.2.1 对华政策上进退两难 |
| 6.2.2 无可奈何的援蒋政策 |
| 6.2.3 寻求从中国内战中“脱身” |
| 6.3 苏联的对华政策呈现日益支持中共的趋势 |
| 6.3.1 积极介入中国事务,给予中共更多支持 |
| 6.3.2 苏联在观望和选择中谨慎的对华政策 |
| 6.3.3 米高扬密访西柏坡并就新疆问题明确表态 |
| 6.3.4 刘少奇秘密访苏的积极成果之一苏联援助中共解放新疆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 后记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中国国际地位的历史回顾(1840——1945) |
| 1.1 中国国际地位的下降与回升 |
| 1.1.1 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下降 |
| 1.1.2 中国国际地位在修约外交中的初步回升 |
|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 |
| 1.2.1 中国战场的重要性 |
| 1.2.2 国民政府改善中国国际地位的努力 |
| 第二章 美苏冷战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
| 2.1 美苏冷战的爆发 |
| 2.2 美苏冷战与中国的国际地位(1945——1949) |
| 2.2.1 美国的遏制战略与中国的国际地位(1945——1949) |
| 2.2.2 苏联安全带战略与中国的国际地位(1945——1949) |
| 第三章 国共内战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
| 3.1 国共内战的爆发 |
| 3.2 国共内战与中国的国际地位 |
| 3.2.1 国民党的溃败与中国的国际地位 |
| 3.2.2 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与中国的国际地位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