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IFN-γ、L-Arg和L-NNA对体外NO合成的影响及NO对旋毛虫的作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体外培养中IFN-γ、L-Arg及L-NNA对NO合成的影响及NO抗旋毛虫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施维[1](2018)在《片形吸虫及其分泌排泄产物对巨噬细胞极化和宿主细胞免疫应答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片形吸虫的两个致病种大片形吸虫和肝片形吸虫均能感染人和哺乳动物引起片形吸虫病,不同宿主的易感性不同,这与片形吸虫对宿主免疫应答的调控或逃避有关。肝片形吸虫及其ESP已被证实能诱导小鼠和牛巨噬细胞的M2型极化,而大片形吸虫在宿主中能否引起相似的免疫反应尚无明确的结论。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内外试验探讨大片形吸虫及其ESP在不同宿主引起的巨噬细胞极化和固有免疫反应的差异及其免疫机制,并将淋巴插管模型应用于片形吸虫ESP对宿主免疫细胞的作用研究,以探明片形吸虫及其ESP对宿主免疫应答的调控机制,为理解大片形吸虫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取得以下成果:1.用大片形吸虫囊蚴感染水牛、昆明小鼠(KM)和C57BL/6Nju小鼠(B6),分别于水牛感染后4周、10周、14周和小鼠感染后3周、4周、7或8周处死。通过肝组织切片观察到水牛和小鼠肝脏均能从炎症浸润向结缔组织增生转归,水牛感染14周可见肝内肉芽组织和成虫形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枯否细胞(巨噬细胞)分子标志和细胞因子mRNA表达量,并用ELISA检测血清IFN-γ和IL-4,结果显示:随着感染病程的加剧水牛枯否细胞表型从M2型极化向M1、M2型共上调的趋势转变,KM小鼠枯否细胞表型则由前期的M1+M2混合型向M0型转归,而B6小鼠则表现为更明显的M2型极化。结果表明:大片形吸虫感染水牛和小鼠可诱导肝脏KC表型和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存在较大宿主差异,这些变化的宿主差异是与不同宿主肝脏的载虫能力、损伤修复能力、病变程度以及虫体在宿主体内移行、发育密切相关的。2.用大片形吸虫分泌排泄产物200μg FgESP腹腔注射KM小鼠和B6小鼠,4天、7天隔日注射作为短期试验组,14周每周注射作为长期试验组,注射PBS为对照。通过肝组织切片观察到FgESP腹腔短期注射不会引起小鼠肝脏明显的组织学变化,而长期注射会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结缔组织增生和纤维化趋势。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枯否细胞(巨噬细胞)分子标志和细胞因子mRNA表达量,结果显示:KM小鼠短期注射FgESP会引起肝组织iNOSmRNA表达下调,但B6小鼠CD206、Arg-2、YM-1的表达上调,两种小鼠枯否细胞均表现出M2型极化优势;两种小鼠长期注射FgESP则引起完全不同的KCs表型趋势,其中KM小鼠表现为M1和M2型同时上调的混合型,B6则表现为M1和M2均没变化的M0型。3.用200 gg/mL大片形吸虫分泌排泄产物FgESP体外刺激水牛原代BLMΦ和B6小鼠来源的传代iPMΦ(野生型)两类MΦ48小时。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两类巨噬细胞表面分子标志和细胞因子mRNA表达量,化学法测定细胞Arg-1,Griess法测定细胞上清NO浓度,ELISA测定上清IFN-γ、IL-4浓度,结果显示:水牛BLMΦCD68基因表达下调、Arg-2基因表达上调,Arg-1、NO的合成增加,上清中的IFN-γ浓度下降、IL-4没有明显变化,提示可能存在M2型极化和细胞激活的抑制或凋亡的发生;小鼠野生型iPMΦArg-1合成增加,上清中的IL-4浓度显着升高,而IFN-γ、NO浓度没有变化,也提示M2型极化。结果表明:FgESP体外刺激不同宿主MΦ均能诱导M2型极化。4.用2000μg/mL FgESP分别体外刺激B6小鼠来源的基因敲除iPMΦ(MyD88-/-、MyD88/TRIF-/-、TLR-2/4-/-),测定上清NO、IFN-γ、IL-4浓度和细胞裂解物的Arg-1含量,并与野生型iPM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MyD88的缺失导致IL-4的分泌与对照组无差异,而MyD88、TRIF同时缺失导致IL-4的分泌减少,两者均低于野生型iPMΦ;无论是MyD88-/-、MyD88/TRIF-/-还是TLR-2/4-/-iPMΦ,FgESP体外刺激诱导的Arg-1产量均与对照组无差异。结果表明:FgESP体外刺激小鼠传代巨噬细胞能诱导依赖于MyD88及其相关通路的M2型激活,促进Th2型细胞因子分泌,促进Arg-1合成和NO分泌抑制,而TRIF和TLR2、TLR4也有可能以某种方式发挥作用。5.通过外科手术成功构建绵羊的股骨前伪输入淋巴插管、肝脏输入淋,巴插管,成功率分别为约70%和33%左右。6.将200μg荧光标记的肝片形吸虫分泌排泄产物FhESP于绵羊股骨前区域多点皮下注射(OVA设为对照抗原),并通过股骨前伪输入淋巴插管收集0~7天不同时间点的淋巴液并分离免疫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细胞种类和抗原吞噬细胞的比例,荧光实时定量PCR测定巨噬细胞表面分子标志mRNA表达量,ELISA测定淋巴液的IFN-γ和IL-4,结果显示:FhESP注射刺激能使股骨前输入淋巴中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的比例分别在注射后4~8小时和8~12小时特异性升高,淋巴细胞的比例在注射后4~8小时特异性降低,DCs的比例在注射后4~8小时升高但与OVA对照抗原相比缺乏统计学差异,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样细胞的比例在各时间点无明显改变;抗原吞噬细胞的数量在注射后4~12h的短暂提高,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对FhESP的早期吞噬具有特异性,但DCs的两个亚群的比例变化不具抗原特异性;FhESP刺激能导致淋巴液分离到的细胞M2型分子标志CD206、Arg-2和YM-1的表达均在刺激后24小时内特异性上调,淋巴液IL-4在0~8h特异性升高,IFN-γ、IL-10、IL-12的含量没有特异性变化。结果表明:绵羊股骨前伪输入淋巴插管操作简单,成功率高,适用于免疫反应动力学试验,通过该模型我们发现FhESP能在绵羊体内促进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快速招募,提高吞噬细胞抗原吞噬能力,特异性诱导巨噬细胞M2型极化和Th2细胞因子分泌。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大片形吸虫感染导致肝脏枯否细胞表型极化趋势和细胞免疫应答趋势存在较大的宿主差异,主要取决于宿主肝脏的载虫能力、损伤修复能力和病变进程。大片形吸虫分泌排泄产物FgESP则能在体、内外诱导动物宿主巨噬细胞依赖于MyD88信号通路的M2型极化,并刺激分泌Th2型细胞因子,通过上调Arg-1抑制NO分泌降低巨噬细胞清除病原的能力,可能是大片形吸虫逃避巨噬细胞免疫杀伤的策略。此外,在绵羊身上成功构建并应用伪输入淋巴插管模型研究肝片形吸虫分泌排泄产物FhESP对宿主免疫细胞的作用,发现FhESP具有早期招募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提高吞噬细胞早期抗原吞噬、诱导M2型巨噬细胞和Th2型细胞免疫的能力。

王小莉,王媛媛,方强,薛玉芹,沈继龙[2](2012)在《外源性一氧化氮体外杀伤旋毛虫成虫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外源性一氧化氮(NO)对旋毛虫成虫的杀伤作用。方法取感染旋毛虫的BALB/c小鼠小肠组织,分离成虫,配制成虫悬液(1 000条/ml)。48孔板中每孔加入100μl成虫悬液,再加入各组试剂,终浓度分别为:亚硝基铁氰化钠(SNP)0.02、0.05、0.10、0.20、0.50和1.00mmol/L,1.00mmol/L SNP+0.15mmol/L血红蛋白(Hb)、1.00 mmol/LSNP+0.15 mmol/L硫酸亚铁(FeSO4)、1.00 mmol/L SNP+1.00 mmol/L L-半胱氨酸(L-cyst)、1.00 mmol/L SNP+0.15 mmol/LFeSO4+1.00 mmol/L L-cyst,设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1.00 mmol/L SNP+100μl肌幼虫悬液),每组设3个复孔。置37℃5%CO2培养箱中孵育,第4天收集各孔成虫,镜检并作番红染色,计算各组虫体死亡率。结果 SNP 0.02 mmol/L和0.05 mmol/L组旋毛虫死亡率分别为(1.4±1.2)%和(3.2±1.0)%,这两组与空白对照组的死亡率[(1.9±0.2)%]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NP 0.10、0.20、0.50和1.00 mmol/L组虫体死亡率分别为(9.9±1.8)%、(37.7±2.5)%、(50.1±3.5)%和(80.8±1.1)%,与空白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P浓度在0.02~1.00 mmol/L范围内与旋毛虫成虫死亡率呈线性正相关(P<0.05)。在1.00 mmol/L SNP的孔中分别加入Hb、L-cyst、FeSO4和FeSO4+L-cyst与仅SNP1.00 mmol/L实验组比较,成虫死亡率均有所下降,分别为(56.5±3.7)%、(72.7±5.6)%、(74.8±2.4)%和(69.8±2.3)%。SNP1.00 mmol/L组与SNP+Hb、SNP+FeSO4+L-cyst组旋毛虫成虫死亡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源性NO对体外培养的旋毛虫成虫有杀伤作用,而Hb、L-cyst+FeSO4可抑制该杀伤作用。

赵璇,郑慧媛,赵凌宇,吴志新,崔媛媛,王兰[3](2011)在《N-硝基-L-精氨酸对人胚胎神经干细胞增殖的作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L-NNA)对人胚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作用。方法:取4月龄(120±15d)正常孕妇引产胎儿的大脑皮质组织分离细胞,用无血清的条件培养基,培养原代神经干细胞并用间接免疫荧光化学法进行鉴定。第5天时,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L-NNA,继续培养24h后,用Griess还原法检测培养液中一氧化氮含量;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测定细胞活力。结果:加入不同浓度L-NNA24h后,培养液中一氧化氮量随L-NNA浓度的增高而降低,且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MTT法显示经L-NNA作用后的神经干细胞活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并呈浓度相关性。结论:L-NNA对培养状态下的人胚胎神经干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

王小莉[4](2011)在《外源性NO对旋毛虫肌幼虫杀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初步观察外源性NO对旋毛虫肌幼虫的杀伤作用和对旋毛虫肌幼虫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探讨。方法:取河南株旋毛虫感染的BALB/c小鼠肌肉组织消化,分离幼虫配制成悬液。48孔板中每孔加入虫体混悬液,再加入各组试剂,余下用不完全RPMI-1640培养液补充至1ml。各实验组SNP分别为0.02、0.05、0.10、0.20、0.50、1.00mmol/L;SNP+血红蛋白(Hb)0.15mmol/L、SNP+FeSO4 0.15mmol/L、SNP+L-cyst1.00mmol/L、SNP+FeSO4 0.15mmol/L + L-cyst1.00mmol/L,后4组SNP浓度均为1.00mmol/L,设空白对照组,每组重复3次,置37℃5%CO2培养箱中培养。在4天内连续每天观察,镜检虫体,计算第2、3、4天虫体死亡率。培养结束后收集虫体采用荧光(Hoechst 33342、碘化丙啶)双染法、HE染色和TUNEL法原位检测细胞凋亡,并用透射电镜观察杀伤后肌幼虫细胞凋亡变化,统计分析第4天各实验组对旋毛虫肌幼虫杀伤的差异。结果:1.在体外培养第2、3、4天,SNP0.02、0.05、0.10、0.20、0.50、1.00mmol/L组旋毛虫肌幼虫死亡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且死亡率随SNP浓度上升、用药时间延长而升高。2.于培养第4天,除SNP0.02mmol/L组与空白对照组死亡率比较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SNP0.05、0.10、0.20、0.50、1.00mmol/L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死亡率比较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NP0.20 mmol/L与SNP0.50mmol/L实验组死亡率比较检验无统计学意义;加入不同抑制剂后,SNP1.00mmol/L实验组与SNP+Hb0.15mmol/L、SNP+FeSO4 0.15mmol/L、SNP+L-cyst1.00mmol/L、SNP+FeSO4 0.15mmol/L+L-cyst1.00mmol/L各实验组死亡率比较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NP1.00mmol/L+Hb0.15mmol/L与SNP1.00mmol/L+FeSO4 0.15mmol/L +L-cyst1.00mmol/L实验组死亡率比较检验无统计学意义,SNP1.00mmol/L+FeSO4 0.15mmol/L与SNP1.00mmol/L+L-cyst1.00mmol/L实验组死亡率比较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3.Hoechst33342和碘化丙啶双染,于不同浓度SNP实验组观察到发出强蓝、弱红荧光的死亡虫体;TUNEL法中在SNP1.00mmol/L实验组虫体切片中观察到散在单一分布染成棕褐色的凋亡细胞;透射电镜在SNP1.00mmol/L实验组肌幼虫切片中观察到较典型的凋亡细胞形态;HE染色法无法区别细胞凋亡与否。结论:外源性NO对旋毛虫肌幼虫具有杀伤作用,且这种作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还存在剂量效应;外源性NO对旋毛虫肌幼虫细胞具有诱导凋亡作用;Hb、FeSO4、L-cyst对外源性NO的杀伤具有抑制作用。

万启惠,刘兴安,贺利芳,张曦[5](2009)在《L-Arg及L-NNA对旋毛虫病沙鼠小肠及肝NO合成和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L-Arg和L-NNA对感染旋毛虫的沙鼠小肠及肝NO合成和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在感染旋毛虫后的早、中、晚期经腹腔给予沙鼠不同剂量的L-Arg和L-NNA,检测沙鼠小肠及肝组织NO的含量;观察小肠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L-Arg组沙鼠小肠及肝NO含量均明显升高,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给予L-NNA后,小肠组织实验7d组、25d组NO量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且随L-NNA剂量的增加而升高,40d组及阴性对照组NO量则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肝组织实验组NO量普遍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P<0.01),且随L-NNA剂量的增加及感染时间的延长而降低。高剂量组小肠组织的病理损伤加重。结论L-Arg能促进感染旋毛虫的沙鼠小肠及肝NO的合成,L-NNA则表现出不同的增强或抑制NO合成的双重作用。

万启惠,贺利芳,刘兴安,张曦[6](2008)在《药物对旋毛虫病沙鼠脑及心肌NO合成及组织病理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IFN-γ、L-Arg及L-NNA对旋毛虫病沙鼠的脑及心肌NO合成和脑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经腹腔给予感染旋毛虫后不同时期的沙鼠不同剂量的IFN-γ、L-Arg及L-NNA,检测沙鼠脑及心肌的NO含量,并观察脑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IFN-γ和L-Arg组沙鼠脑及心肌NO含量明显升高,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给予L-NNA后,脑和心肌组织阴性对照组、脑7d组及心肌7d组和40d组的NO含量明显降低,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脑25d组、40d组及心肌25d组的NO量则明显升高,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大脑组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结论IFN-γ和L-Arg能促进旋毛虫病的沙鼠脑及心肌的NO合成,给予L-NNA后对不同时期及不同组织则表现出不同的增强或抑制NO合成的双重作用。

杜山[7](2008)在《驯鹿狂蝇COI基因分析及驯鹿狂蝇蛆病对宿主机体的影响》文中提出驯鹿狂蝇蛆(Cephenemyia trompe)是驯鹿的一个主要寄生虫病病原,感染驯鹿狂蝇蛆病的驯鹿往往消瘦,抗病性差,加上自然环境等因素造成该病呈发展蔓延趋势,每年给我国的驯鹿养殖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目前驯鹿狂蝇蛆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对其种属鉴定、病理变化、免疫机能、内分泌变化、应激能力等还处于空白。所以本次实验针对驯鹿狂蝇同源性、感染后机体的变化等多方面进行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和有效消灭驯鹿狂蝇蛆病奠定基础。本实验针对驯鹿狂蝇病原、30头驯鹿狂蝇蛆自然感染驯鹿和30头健康驯鹿进行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驯鹿狂蝇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COI基因进行深入分析,进行同源性比较,并绘出NJ进化树;对驯鹿狂蝇蛆感染驯鹿进行了病理剖解,进行了病理组织学观察和超微病理学观察;利用ELISA方法对机体补体系统(C3、C4)进行研究;利用ELISA方法对机体总IgG和特异性IgG进行研究;利用ELISA方法和放射性免疫方法对细胞因子IL-12、IFN-γ和TNF-α进行研究;利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 V-FITC和PI双染色发对淋巴细胞调亡进行研究;利用放射性免疫法对皮质醇、T3、T4和TSH进行研究;利用分光光度法对NO、SOD、MDA、GSH-Px和T-AOC氧化应激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驯鹿狂蝇成虫和Ⅲ龄幼虫相似性为97%,驯鹿狂蝇和鹿咽狂蝇、驼鹿狂蝇、羊狂蝇、马鼻狂蝇之间相似性为88%;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病理学观察到鼻粘膜有大量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脱落,炎症明显;驯鹿狂蝇蛆感染驯鹿与健康驯鹿之间的总IgG抗体差异显着(P<0.01),感染组产生了一定的针对幼虫的特异性IgG抗体(OD=0.464±0.128);驯鹿狂蝇蛆感染驯鹿体内C3、C4均显着升高(P<0.01);驯鹿狂蝇蛆感染驯鹿体内的IL-12、IFN-γ和TNF-α显着低于健康驯鹿(P<0.01);驯鹿狂蝇蛆感染驯鹿外周血淋巴细胞调亡率显着高于健康驯鹿(P<0.01);驯鹿狂蝇蛆感染驯鹿血清T3、T4显着低于健康驯鹿(P<0.01),驯鹿狂蝇蛆感染驯鹿血清TSH显着高于健康驯鹿(P<0.01),驯鹿狂蝇蛆感染驯鹿血清皮质醇含量显着高于健康驯鹿(P<0.01);驯鹿狂蝇蛆感染驯鹿血清的NO、SOD、GSH-Px和T-AOC均显着低于健康驯鹿(P<0.01),驯鹿狂蝇蛆感染驯鹿血清的MDA显着高于健康驯鹿(P<0.01)。实验证明了驯鹿狂蝇与其它种属的狂蝇有着不同种属特异性,驯鹿狂蝇蛆对驯鹿机体造成了炎症加剧,免疫力降低,机体的代谢水平下降,抗应激能力下降。进一步证明了驯鹿狂蝇蛆对驯鹿的危害性。

刘伟[8](2008)在《一氧化氮在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人肺上皮细胞中的生成机制及其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人肺上皮细胞A549细胞时,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生成变化及其可能的调控机制,研究NO在RS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①RSV感染体外培养的A549细胞,分别于不同感染时间点(4h、8h、16h、24h)收集细胞和细胞培养上清。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法分别检测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mRNA和蛋白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核内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inding,NF-κB)p65蛋白的表达变化,硝酸还原酶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法分别检测细胞培养上清NO和自由基氧化损伤产物指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化学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活性氧指标羟自由基(hydroxy radical,OH·)与超氧阴离子(superoxide anion,O2. ̄)的水平,空斑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病毒复制滴度指标空斑形成单位数(plaque forming unit,PFU);②RSV感染中加入50μmol/L NF-κB特异性抑制剂二硫代氨基吡咯烷(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抑制NF-κB的入核活化,用同样的方法检测上述细胞中iNOS的表达;③RSV感染中加入1mmol/L iNOS特异性抑制剂氨基胍(Aminoguanidine,AG)抑制NO的合成,分别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NO、OH·、O2. ̄、MDA和PFU的变化。结果:①RSV感染4 h后即上调A549细胞iNOS mRNA转录和蛋白水平的表达。4h后即可诱导核内NF-κBp65蛋白的表达量升高,8h后具有明显升高。细胞培养上清中NO、OH·和O2. ̄的含量逐渐增加,MDA水平显着增加,病毒复制滴度PFU升高。各指标的变化与正常对照相比差异均有显着性,并且随着RSV感染时间的延长而表达量增加。②RSV感染中加入PDTC后,可抑制NF-κB的入核活化,核内NF-κBp65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降低;iNOS mRNA转录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明显下调,在感染4h时即有明显降低,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③RSV感染中加入AG后,可抑制iNOS合成NO;降低细胞培养上清中OH·和O2. ̄的含量,O2. ̄在感染16h后有显着性降低,OH·在感染24h后有显着性降低,MDA含量均有明显下降。但细胞培养上清中的病毒PFU均升高。结论:RSV感染A549细胞可诱导生成大量的NO,NO的合成主要受iNOS的调节。NF-κB活化对于iNOS基因表达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NO可引起细胞内自由基水平升高,加重细胞的自由基损伤程度,但可降低病毒在感染中的复制滴度。

万启惠,贺利芳,刘兴安,张曦[9](2007)在《IFN-γ、L-Arg及L-NNA对感染旋毛虫的沙鼠血液及腓肠肌NO合成和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IFN-γ、L-Arg和L-NNA对感染旋毛虫的沙鼠血液及腓肠肌NO合成和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经腹腔给予感染旋毛虫后不同时期的沙鼠不同剂量的IFN-γ、L-Arg和L-NNA,检测沙鼠血清及腓肠肌NO的含量。观察腓肠肌的病理变化。结果IFN-γ和L-Arg组沙鼠血清及腓肠肌NO含量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L-NNA阴性对照组血清NO含量和感染25 d的L-NNA组腓肠肌NO含量升高,L-NNA实验组血清NO含量及阴性对照组、旋毛虫感染7 d组4、0 d组腓肠肌NO含量降低。实验组腓肠肌内囊包数较阳性对照组略有减少。结论IFN-γ和L-Arg能促进感染旋毛虫的沙鼠血液及腓肠肌NO合成,L-NNA则具有增强或抑制NO合成的双重作用。

李玉香[10](2007)在《一氧化氮对兔斯氏艾美耳球虫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探讨外源性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在家兔球虫感染时的作用,本试验以腹腔注射的途径给予感染斯氏艾美耳球虫(E.stiedai)的家兔NO供体硝酸甘油(GTN)和亚硝基谷胱甘肽(GSNO),对球虫感染家兔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血清中NO的浓度、每克粪便的球虫卵囊数(OPG)、肝的剖检和镜下病变及其病变计分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感染E.stiedai后,家兔肝匀浆的iNOS活性和血清中NO浓度逐渐升高,感染对照组、添加GTN组和添加GSNO组3组均在感染后第12d达到最高值,而后逐渐下降,于23d左右下降到感染前的水平。GTN和GSNO都是一氧化氮供体,在体内可释放出一氧化氮。腹腔注射GTN组家兔的血清中NO浓度和肝匀浆iNOS活性比感染对照组的高,对球虫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使家兔每克粪便球虫卵囊数(OPG)稍少些,肝的剖检和镜下病变稍轻些,家兔增重稍明显;腹腔注射GSNO组家兔的血清中NO浓度和肝匀浆iNOS活性比感染对照组的也高,尤其是肝匀浆iNOS活性比感染对照组的显着升高,对球虫产生抑制或杀伤作用,使家兔每克粪便球虫卵囊数减少,肝的剖检和镜下病变减轻,家兔增重明显。结果提示:NO和NOS参与了球虫感染过程,并且NO具有一定的抑制或杀伤兔球虫的作用。

二、体外培养中IFN-γ、L-Arg及L-NNA对NO合成的影响及NO抗旋毛虫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外培养中IFN-γ、L-Arg及L-NNA对NO合成的影响及NO抗旋毛虫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片形吸虫及其分泌排泄产物对巨噬细胞极化和宿主细胞免疫应答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篇 文献综述
    引言
    第一章 蠕虫感染与宿主免疫应答
        1.1 抗蠕虫感染固有免疫应答概述
        1.2 抗蠕虫感染的固有免疫细胞
        1.3 抗蠕虫感染的病原识别受体(PRRs)
        1.4 抗蠕虫感染的辅助性T细胞(Th)免疫
    第二章 巨噬细胞的激活和调控与蠕虫感染
        2.1 巨噬细胞的不同亚型
        2.2 巨噬细胞信号通路与免疫学功能实现
        2.3 巨噬细胞在蠕虫感染中的作用
    第三章 片形吸虫与片形吸虫病免疫学的研究进展
        3.1 片形吸虫与片形吸虫病的研究概况
        3.2 片形吸虫与宿主免疫应答
        3.3 片形吸虫分泌排泄产物与宿主免疫
        3.4 巨噬细胞与抗片形吸虫免疫
    第四章 淋巴插管模型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
        4.1 大动物淋巴插管模型的研究进展
        4.2 大动物输入淋巴插管及其应用研究
    第五章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篇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大片形吸虫感染对宿主肝脏枯否细胞极化及细胞免疫应答的作用
        1.1 前言
        1.2 材料
        1.3 方法
        1.4 结果
        1.5 讨论
        1.6 小结
    第二章 大片形吸虫分泌排泄产物对宿主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及相关关键信号通路的初探
        2.1 前言
        2.2 材料
        2.3 方法
        2.4 结果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输入淋巴人造插管模型在片形吸虫细胞免疫研究的应用
        3.1 前言
        3.2 材料
        3.3 方法
        3.4 结果
        3.5 讨论
        3.6 小结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外源性一氧化氮体外杀伤旋毛虫成虫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和虫株
    2 方法
        2.1 旋毛虫成虫的分离
        2.2 实验分组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3)N-硝基-L-精氨酸对人胚胎神经干细胞增殖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 标本与试剂
    2 人胚胎Nscs的分离培养
    3 免疫荧光法鉴定Nscs
    4 实验分组及L-NNA试验
    5 NO含量的测定
    6 MTT 试验
    7 统计学处理
结 果
    1 NSCs原代培养和鉴定
    2 不同浓度L-NNA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含量
    3 不同浓度L-NNA对体外培养的NSCs增殖的作用
讨 论

(4)外源性NO对旋毛虫肌幼虫杀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中文术语缩略语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正文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
    附录B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5)L-Arg及L-NNA对旋毛虫病沙鼠小肠及肝NO合成和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旋毛虫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分组
    1.4 小肠组织匀浆的制备
    1.5 NO的测定
    1.6 组织病理学检查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小肠组织NO水平
    2.2 肝组织NO水平
    2.3 小肠病理变化
3 讨 论

(7)驯鹿狂蝇COI基因分析及驯鹿狂蝇蛆病对宿主机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驯鹿狂蝇蛆病综述
        1.1.1 驯鹿狂蝇蛆病的研究历史
        1.1.2 驯鹿狂蝇蛆病的病原研究
        1.1.3 驯鹿狂蝇蛆病的流行病学
        1.1.4 驯鹿狂蝇蛆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1.5 驯鹿狂蝇蛆病的诊断和防治
        1.1.6 其他狂蝇科昆虫研究进展
    1.2 驯鹿狂蝇的相似性研究
        1.2.1 昆虫种系及鉴定研究
        1.2.2 线粒体COI 研究
        1.2.3 进化树研究
        1.2.4 驯鹿狂蝇相似性研究
    1.3 补体在寄生虫免疫中的作用
    1.4 寄生虫病对机体体液免疫影响研究
        1.4.1 寄生虫获得性免疫研究
        1.4.2 寄生虫性变态反应
    1.5 寄生虫病对机体细胞免疫影响研究
        1.5.1 寄生虫感染及淋巴细胞
        1.5.2 寄生虫感染与单核巨噬细胞
        1.5.3 寄生虫感染与嗜酸性粒细胞
    1.6 寄生虫病对细胞因子影响研究
        1.6.1 驯鹿狂蝇蛆病与IL-12 的关系
        1.6.2 寄生虫病与IFN-γ的关系
        1.6.3 寄生虫病与TNF-α的关系
    1.7 驯鹿狂蝇蛆病对驯鹿细胞凋亡影响研究
        1.7.1 细胞凋亡的研究概述
        1.7.2 寄生虫感染与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1.7.3 细胞凋亡的检测手段
    1.8 驯鹿狂蝇蛆病对驯鹿激素影响研究
        1.8.1 驯鹿狂蝇蛆病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关系研究
        1.8.2 驯鹿狂蝇蛆病与甲状腺素、促甲状腺素的关系研究
    1.9 驯鹿狂蝇蛆病对驯鹿氧化应激影响研究
        1.9.1 寄生虫病与一氧化氮(NO)生物学关系
        1.9.2 寄生虫病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生物学关系
        1.9.3 寄生虫病与丙二醛(MDA)生物学关系
        1.9.4 寄生虫病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生物学关系
        1.9.5 驯鹿狂蝇蛆病与总抗氧(T-AOC)的生物学关系
    1.10 实验创新性研究
    1.11 实验目的与意义
2 实验一 驯鹿狂蝇线粒体COI 分析
    2.1 材料
        2.1.1 试剂
        2.1.2 主要试剂配制
        2.1.3 实验仪器
    2.2 方法
        2.2.1 引物合成与设计
        2.2.2 样品处理与DNA 提取
        2.2.3 线粒体COI 基因片断的PCR 扩增
        2.2.4 PCR 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
        2.2.5 PCR 产物回收
        2.2.6 回收产物鉴定、测序及序列分析
        2.2.7 进化树分析
    2.3 结果
        2.3.1 PCR 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
        2.3.2 PCR 扩增目的DNA 产物回收
        2.3.3 线粒体COI 基因片断测序
        2.3.4 驯鹿狂蝇及相关种属线粒体COI 基因片段序列比较结果
        2.3.5 进化树分析结果
    2.4 讨论
3 实验二 驯鹿狂蝇蛆病的炎症变化研究
    3.1 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试剂
        3.1.3 仪器
    3.2 方法
        3.2.1 病理检查实验方法
        3.2.2 血清NO,MDA,SOD,GSH-Px,T-AOC 检测方法
    3.3 结果
        3.3.1 肉眼观察结果
        3.3.2 病理组织学结果
        3.3.3 超微病理学结果
        3.3.4 驯鹿狂蝇蛆感染组与正常组血清NO 比较结果
        3.3.5 驯鹿狂蝇蛆感染组与正常组血清SOD 结果
        3.3.6 驯鹿狂蝇蛆感染组与正常组血清MDA 结果
        3.3.7 驯鹿狂蝇蛆感染组与正常组血清GSH-Px 结果
        3.3.8 驯鹿狂蝇蛆感染组与正常组血清T-AOC 结果
    3.4 讨论
4 实验三 驯鹿狂蝇蛆感染前后体内内分泌变化研究
    4.1 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试剂及配制
    4.2 方法
        4.2.1 驯鹿狂蝇蛆感染组与正常组血清T3 检测方法
        4.2.2 驯鹿狂蝇蛆感染组与正常组血清T4 检测方法
        4.2.3 驯鹿狂蝇蛆感染组与正常组血清TSH 检测方法
        4.2.4 驯鹿狂蝇蛆感染组与正常组血清皮质醇检测方法
    4.3 结果
        4.3.1 驯鹿狂蝇蛆感染组与正常组血清T3 结果
        4.3.2 驯鹿狂蝇蛆感染组与正常组血清T4 结果
        4.3.3 驯鹿狂蝇蛆感染组与正常组血清TSH 结果
        4.3.4 驯鹿狂蝇蛆感染组与正常组血清皮质醇结果
    4.4 讨论
5 实验四 驯鹿狂蝇蛆感染对宿主机体免疫系统影响研究
    5.1 材料
        5.1.1 实验动物
        5.1.2 试剂
        5.1.3 仪器
    5.2 方法
        5.2.1 特异性IgG 测定方法
        5.2.2 总IgG 测定方法
        5.2.3 血清C3 含量测定方法
        5.2.4 血清C4 含量测定方法
        5.2.5 血清 IL-12 含量测定方法
        5.2.6 血清 IFN-γ 含量测定方法
        5.2.7 血清 TNF-α 含量测定方法
        5.2.8 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测定方法
    5.3 结果
        5.3.1 特异性 IgG 含量测定结果
        5.3.2 总 IgG 含量测定结果
        5.3.3 补体 C3 含量测定结果
        5.3.4 补体 C4 含量测定结果
        5.3.5 IL-12 含量测定结果
        5.3.6 IFN-γ 含量测定结果
        5.3.7 TNF-α 含量测定结果
        5.3.8 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测定结果
    5.4 讨论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一氧化氮在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人肺上皮细胞中的生成机制及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病毒
        2.1.2 细胞
        2.1.3 试剂
        2.1.4 仪器及设备
    2.2 方法
        2.2.1 溶液的配制
        2.2.2 病毒增殖及病毒感染单位量测定
        2.2.3 细胞培养与病毒接种
        2.2.4 实验分组与标本采集
        2.2.5 A549 细胞 iNOS 转录水平的检测
        2.2.6 A549 细胞 iNOS 蛋白的免疫细胞化学检测
        2.2.7 A549 细胞培养上清中NO 的检测
        2.2.8 A549 细胞核内 NF-κB p65 蛋白的 Western blot 检测
        2.2.9 A549 细胞培养上清中OH·的检测
        2.2.10 A549 细胞培养上清中O_2. ̄的检测
        2.2.11 A549 细胞培养上清中MDA 的检测
    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RSV 增殖结果
    3.2 RSV 感染 A549 细胞后 iNOS 转录水平的变化
    3.3 RSV 感染 A549 细胞后 iNOS 蛋白水平的变化
    3.4 RSV 感染 A549 细胞后培养上清中 NO 的变化
    3.5 RSV 感染 A549 细胞后 NF-κB p65 蛋白表达的变化
    3.6 RSV 感染 A549 细胞后培养上清中 OH·、O_2·~ ̄、MDA 含量与病毒滴度的变化
    3.7 PDTC 抑制 NF-ΚB 活化后对 INOS 表达的影响
    3.8 AG 抑制 INOS 合成 NO 后细胞培养上清 OH·、O_2·~ ̄、MDA 含量与病毒滴度变化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9)IFN-γ、L-Arg及L-NNA对感染旋毛虫的沙鼠血液及腓肠肌NO合成和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2.1 旋毛虫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2.2 药物实验
        2.3 血清和组织匀浆的制备
        2.4 NO的测定
        2.5 组织病理学检查
        2.6 统计学处理
结 果
    1 血清NO水平
    2 腓肠肌组织NO水平
    3 腓肠肌组织病理变化
讨 论

(10)一氧化氮对兔斯氏艾美耳球虫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表
1 前言
    1.1 家兔球虫病的概况
    1.2 一氧化氮的概述
    1.3 一氧化氮的生物学特性
    1.4 一氧化氮的来源
    1.5 一氧化氮合酶的种类
    1.6 一氧化氮合酶的结构特点
    1.7 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调控
        1.7.1 NOS 活性的多层次、多位点调控
    1.8 一氧化氮的作用机制
        1.8.1 一氧化氮的生理作用机制
        1.8.2 一氧化氮的抗寄生虫作用机制
    1.9 NO 的抗寄生虫作用研究进展
        1.9.1 NO 的抗曼氏血吸虫作用
        1.9.2 NO 抗疟原虫作用
        1.9.3 NO 抗锥虫作用
        1.9.4 NO 抗弓形虫作用
        1.9.5 NO 抗隐孢子虫感染
        1.9.6 NO 抗蠕虫感染
        1.9.7 NO 抗球虫感染的研究进展
    1.10 常见的一氧化氮供体及其药理作用
        1.10.1 常见的一氧化氮供体的种类
        1.10.2 一氧化氮供体的作用
        1.10.3 一氧化氮供体的应用前景
    1.11 影响一氧化氮抗寄生虫感染的因素
        1.11.1 细胞因子对NO 抗寄生虫感染的影响
        1.11.2 对NO 生成有关的物质影响抗寄生虫效果
        1.11.3 细菌脂多糖对NO 抗寄生虫的作用
    1.1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球虫单卵囊的分离
        2.1.2 试验场所与预备试验
        2.1.3 卵囊计数和接种
        2.1.4 试验动物
        2.1.5 试验药物
    2.2 球虫感染家兔血清NO 浓度的测定
        2.2.1 取材
        2.2.2 主要试剂和其它试验用品
        2.2.3 主要仪器设备
        2.2.4 试验方法
        2.2.5 数据分析
    2.3 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测定
        2.3.1 取材
        2.3.2 主要试剂和其它试验用品
        2.3.3 主要仪器设备
        2.3.4 试验方法
    2.4 病变观察和计分
        2.4.1 取材
        2.4.2 主要试剂和其它试验用品
        2.4.3 主要仪器设备
        2.4.4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预备试验结果
    3.2 家兔血清NO 浓度的变化
        3.2.1 正常组的NO 浓度随感染时间的变化
        3.2.2 感染组的NO 浓度随感染时间的变化
        3.2.3 添加GTN 组的NO 浓度随感染时间的变化
        3.2.4 添加GSNO 组的NO 浓度随感染时间的变化
    3.3 家兔肝iNOS 活性的变化
        3.3.1 正常对照和感染对照组肝iNOS 活性的变化
        3.3.2 GTN 组中肝iNOS 活性的变化
        3.3.3 GSNO 组中肝iNOS 活性的变化
    3.4 家兔球虫感染时的病变观察和计分
        3.4.1 平均日增重的比较
        3.4.2 每克粪便卵囊数目(OPG)的比较
        3.4.3 临床症状和病变的观察、计分
4 讨论
    4.1 家兔血清NO 浓度及肝匀浆iNOS 活性的变化情况
        4.1.1 家兔感染球虫后血清NO 浓度和肝匀浆iNOS 活性的变化
        4.1.2 GTN 组血清NO 浓度及肝匀浆iNOS 活性的变化
        4.1.3 GSNO 组血清NO 浓度和肝匀浆iNOS 活性的的变化
    4.2 家兔球虫感染时的病变观察
        4.2.1 平均日增重的比较
        4.2.2 每克粪便卵囊数目(OPG)的比较
        4.2.3 病变的观察和计分情况
    4.3 综合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体外培养中IFN-γ、L-Arg及L-NNA对NO合成的影响及NO抗旋毛虫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片形吸虫及其分泌排泄产物对巨噬细胞极化和宿主细胞免疫应答作用的研究[D]. 施维. 广西大学, 2018(05)
  • [2]外源性一氧化氮体外杀伤旋毛虫成虫的研究[J]. 王小莉,王媛媛,方强,薛玉芹,沈继龙.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2(05)
  • [3]N-硝基-L-精氨酸对人胚胎神经干细胞增殖的作用[J]. 赵璇,郑慧媛,赵凌宇,吴志新,崔媛媛,王兰. 陕西医学杂志, 2011(12)
  • [4]外源性NO对旋毛虫肌幼虫杀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王小莉. 安徽医科大学, 2011(06)
  • [5]L-Arg及L-NNA对旋毛虫病沙鼠小肠及肝NO合成和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J]. 万启惠,刘兴安,贺利芳,张曦.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9(03)
  • [6]药物对旋毛虫病沙鼠脑及心肌NO合成及组织病理的作用[J]. 万启惠,贺利芳,刘兴安,张曦. 热带医学杂志, 2008(10)
  • [7]驯鹿狂蝇COI基因分析及驯鹿狂蝇蛆病对宿主机体的影响[D]. 杜山.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11)
  • [8]一氧化氮在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人肺上皮细胞中的生成机制及其作用[D]. 刘伟. 安徽医科大学, 2008(05)
  • [9]IFN-γ、L-Arg及L-NNA对感染旋毛虫的沙鼠血液及腓肠肌NO合成和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J]. 万启惠,贺利芳,刘兴安,张曦.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07(03)
  • [10]一氧化氮对兔斯氏艾美耳球虫作用的研究[D]. 李玉香. 山东农业大学, 2007(01)


旋毛虫论文 一氧化氮论文 驯鹿论文 科普论文

上一篇:丹参、川芎对柯萨奇B_3病毒感染小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
下一篇:Keeloq 滚动代码安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