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芳,梅全喜,杨光义,李晓桐,曾聪彦,李淑女,杨洋[1](2019)在《中药注射剂主要不良反应类型及救治方法探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主要不良反应类型及应对策略。方法:通过检索10个常用中药注射剂近10年的不良反应报道,归纳其不良反应类型与急救措施。结果:10个常用中药注射剂在近10年内不良反应报道共101例,其中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有67例,占总不良反应的66.63%;其中,严重的过敏性休克有40例,占过敏反应的59.70%。在40例过敏性休克不良反应病例中,应用糖皮质激素31例,占77.50%;首选肾上腺素进行抢救27例,占67.50%;选用其他药物进行抢救13例,占32.50%。30例应用肾上腺素的患者中,采用皮下注射20例,使用剂量不当6例。结论:中药注射剂主要不良反应类型为过敏反应,其中以严重的过敏反应居多;临床对于急性严重过敏反应的救治不够规范,应对尽早制定、发布规范的急性严重过敏反应救治指南,同时应加强临床医师对中药注射剂的规范使用和对严重过敏反应的诊断与救治的系统培训,规避使用和救治误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李庆,雷招宝[2](2017)在《23例痰热清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病例文献资料分析及其对策》文中提出目的:分析痰热清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大医医学搜索》数据库,以"痰热清"、"休克"、"过敏反应"等为检索词,下载病例报告原文,然后对病例报告的有关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痰热清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23例,均为静脉滴注给药;其中,速发型过敏性休克20例,迟发型3例,14例报告有联合用药情况,且大多是与高致敏药物联用;经积极的抗休克抢救,23例全部恢复正常。结论:正确选择用药人群,避免与高致敏药物联用,加强用药监测,积极应对用药中出现的任何不适反应是避免痰热清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的重要措施。
徐世英[3](2012)在《头孢菌素类药物致死亡案例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致死原因。方法:检索国内医药期刊有关头孢菌素类药物致死案例文献,并对致死案例分类、分析。结果:头孢菌素类药物致死原因有过敏反应/变态反应、不合理配伍、肾功能衰竭、溶血性贫血等。结论:关注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保证安全用药,杜绝致死案例发生。
白美霞[4](2012)在《头孢噻肟钠致过敏性休克1例的护理体会》文中研究表明头孢噻肟钠作为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临床应用广泛,毒性低微、过敏性反应仅为0.5%~10%,致过敏性休克少见[1]。现就我院2011年7月份发生1例过敏性休克的病例报道如下。1病例摘要患者,女,62岁,诊断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既往无青霉素、头孢类过敏史,头孢噻肟钠皮试阴性后予生理盐水250ml加头孢噻肟钠4g静脉滴注。第1天和第2天用药后病人无任何不良反应,自
廖桂生,陈为民,袁葵弟[5](2012)在《头孢噻肟钠致过敏性休克1例抢救体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使用头孢噻肟钠致过敏性休克1例的成功抢救体会。方法:对抢救中的关键及护理要点进行总结。结果:在使用药品时要严密观察病情并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时有效的抢救是取得成功的关键。结论:安全用药的同时,对护士进行严格要求,拥有高度的警觉意识与娴熟的抢救技术,才能保证发生过敏性休克抢救每一位患者的生命。
武晓玉,张玉萌,栗晓东,牛晓芳[6](2011)在《细辛脑制剂致过敏性休克文献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总结细辛脑制剂所致过敏性休克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0–2011年国内医药学术期刊报道的细辛脑制剂所致过敏性休克的不良反应病例,对患者年龄、性别、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类型及主要临床表现等进行归纳、分析。结果:细辛脑制剂所致过敏性休克相关文献26篇,有效病例27例;用药5 min内出现ADR者17例(63.0%),用药10~30 min内出现ADR者10例(37.0%);用药后发生ADR最短时间1 min,最长30 min;临床表现主要为血压下降至休克水平、心悸/心慌、恶心呕吐等,1例经救治无效死亡,26例经抢救后休克完全纠正。结论:应重视细辛脑制剂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尤其是首次使用者,用药后应密切监测。
杜中波,朱宇,覃虹,官大威,吴旭,李如波,高卫民,毛瑞明,朱宝利[7](2011)在《头孢类药物致过敏性休克死亡20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头孢类药物所致过敏性休克死亡案件的病理学特点,为法医学鉴定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法医司法鉴定中心2005年4月—2009年8月受理的20头孢类药物致过敏性休克死亡鉴定案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死者年龄主要集中在4060岁,90%的案例发生在基层医疗机构。用药后至休克症状出现在30s150min,休克症状出现至死亡在10210min。显微镜检见所有案例气管、肺组织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14例血液IgE值在临床参考值正常范围以内。结论在头孢类药物致过敏性休克死亡案例中,尸体检验和显微镜观察较少发现特异性的改变,因此,此类案例的死亡原因推断需要在排除其他致死性疾病的基础上结合临床过程综合分析。
李树娟[8](2009)在《头孢噻肟钠致过敏性休克1例的护理体会》文中研究表明本品为第三代半合成头孢菌素,抗菌谱比头孢呋肟更广,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更强,现将笔者遇到的1例头孢噻肟钠致过敏性休克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男,16岁,因"意识不清半小时"于2008年12月13日18点40分来急诊。患者于半小时前在当地卫生室静滴头孢噻肟钠过程中突然出现口周麻木,继而躁动不安,呼之不
徐红冰,张霞,刘皋林,冯国忠[9](2008)在《头孢噻肟钠致过敏性休克59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头孢噻肟钠致过敏性休克的特点,预防休克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头孢噻肟钠上市以来国内38种主要药学期刊报道的头孢噻肟钠致过敏性休克的个案,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头孢噻肟钠致过敏性休克反应严重,甚至可致死,临床上应引起高度警惕和重视。结论:使用头孢噻肟钠药物前应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并采用头孢噻肟钠原液稀释后进行皮肤试验,以确保用药安全。
王颖,刘宁宁[10](2008)在《头孢菌素类药物所致过敏性休克》文中研究说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资料来源 |
| 1.2 方法 |
| 2 结果 |
| 2.1 ADR的类型 |
| 2.2 ADR的救治措施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2.1 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 |
| 2.2 过敏史 |
| 2.3 原患疾病 |
| 2.4 给药剂量与稀释溶媒 |
| 2.5 联合用药情况 |
| 2.6 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时间 |
| 2.7 转归 |
| 2.8 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 |
| 3 讨论 |
| 3.1 致过敏性休克的相关因素分析 |
| 3.1.1 患者因素 |
| 3.1.2 药物因素 |
| 3.2 安全用药建议 |
| 1 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反应/变态反应致死亡分析 |
| 1.1 不同给药途径引起死亡 |
| 1.1.1 非胃肠道给药 |
| 1.1.2 胃肠道给药 |
| 1.1.3 皮试 |
| 1.2 皮试 (-) 致过敏/迟发型过敏反应死亡 |
| 1.3 过敏/变态反应致特殊病症死亡 |
| 1.3.1 大疱表皮松懈症 |
| 1.3.2 急性过敏性心肌炎致死亡 |
| 2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合理配伍用药致死亡分析 |
| 2.1 与西药配伍致死 |
| 2.1.1 头孢唑啉与阿米卡星 |
| 2.1.2 头孢哌酮与环丙沙星 |
| 2.1.3 头孢曲松钠与葡萄糖酸钙 |
| 2.2 与中药制剂液配伍致死亡 |
| 2.2.1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与穿琥宁 |
| 2.2.2 头孢唑林与莪术油、利巴韦林 |
| 2.3 应用后与饮酒致死亡 |
| 3 头孢菌素类药物致肾功能衰竭死亡分析 |
| 4 头孢菌素类药物致急性溶血性贫血死亡分析 |
| 5 小结 |
| 1 资料与方法 |
| 2抢救体会 |
| 3讨论 |
| 4用药体会 |
| 4.1必须重视用药安全 |
| 4.2保持高度的警觉意识 |
| 1材料与方法 |
| 1.1材料 |
| 1.2纳入标准 |
| 1.3分析方法 |
| 2结果 |
| 2.1年龄与性别 |
| 2.2临床病史及生前就诊医疗机构 |
| 2.3给药途径及皮试情况 |
| 2.4药物分类 |
| 2.5过敏性休克症状出现时间分布 |
| 2.6过敏性休克症状出现至死亡的时间分布 |
| 2.7尸体解剖及组织病理学观察 |
| 2.8 Ig E值测定情况 |
| 3讨论 |
| 3.1休克发生特点 |
| 3.2休克与皮试 |
| 3.3过敏性休克症状发生及死亡与时间的关系 |
| 3.4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 |
| 3.5血清Ig E值对过敏性休克死亡的鉴定价值 |
| 1 头孢唑啉钠 |
| 2 头孢曲松钠 |
| 3 头孢噻肟钠 |
| 4 头孢替唑钠 |
| 5 头孢吡肟钠 |
| 6 头孢他啶 |
| 7 头孢呋辛钠 |
| 8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