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泽朋[1](2014)在《邯钢大型高炉有害微量元素分布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国内钢铁产量的急剧增加,钢铁原料供应日益紧张,河北钢铁集团邯郸公司(以下简称“邯钢”)生产原料中有害元素K、Na、Zn、Cl含量逐渐升高,加之渣量的大幅度降低,使得有害微量元素对高炉生产的危害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高炉顺行,威胁着高炉的长寿。对邯钢炼铁系统有害微量元素平衡调查的结果表明,邯钢大型高炉有害微量元素负荷较高,烧结矿、球团矿和焦炭是其主要来源,提出了各高炉有害微量元素负荷的限量值。锌和氯元素主要随高炉煤气排出高炉,高炉渣是碱金属排出高炉的主要途径。有害微量元素对邯钢高炉炉料冶金性能具有不利影响,碱金属和氯对焦炭冶金性能的复合影响最大。高炉渣排碱、脱硫联合试验的结果表明,提高炉渣碱度有利于脱硫,但不利于排碱;增加渣中MgO和Al2O3含量有利于排碱,但不利于脱硫;提高炉温和延长出铁周期有利于脱硫,但不利于排碱;加大渣量对排碱脱硫都有利,但增加炼铁成本。综合考虑,邯钢高炉排碱脱硫的最佳冶炼参数为:CaO/SiO2在1.011.15;MgO含量在10.28%14.28%; Al2O3含量在14.67%15.67%;炉渣温度在14801500℃;出铁时间在100120min内;渣铁比在0.330.36以内,可以保证铁水中硫合格,炉渣排碱率高于80%。通过实施控制有害微量元素负荷、优化高炉操作和除尘灰分类处理等技术措施,高炉有害微量元素负荷逐渐降低,其危害得到了控制,各高炉的炉况顺行,各项技术指标良好。
杨振和[2](2001)在《南钢高炉的炉墙结厚与结瘤》文中提出对南钢高炉的炉墙结厚与结瘤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预防炉墙结厚与结瘤的措施。
吴泽勇,王春禄[3](2001)在《高炉长寿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钢炼铁厂1号高炉(300 m3)一代寿命6年3个月,一代炉役单位炉容产铁5 500t/m3,与国内外长寿高炉相比差距很大。结合1号高炉的状况,从炉喉钢砖、高炉内衬、冷却系统、监测与控制、补炉、精料等方面对延长南钢高炉寿命进行了探讨。
刁岳川,廖东海[4](1992)在《南钢高炉操作炉型与顺行》文中指出 高炉一代炉龄开始,随着生产的进程与变化高炉操作炉型也不断形成与变化。原燃料条件、操作制度和设备运行状况直接影响高炉操作炉型。耐火砖脱落、炉墙结厚或结瘤,炉缸堆积等不利于操作炉型的合理维护,直接影响高炉顺行度。操作炉型与顺行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 1.1 高炉有害微量元素的性质及存在形式 |
| 1.1.1 碱金属 |
| 1.1.2 锌 |
| 1.1.3 氯 |
| 1.2 高炉有害微量元素的研究现状 |
| 1.2.1 碱金属的研究现状 |
| 1.2.2 锌的研究现状 |
| 1.2.3 氯的研究现状 |
|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 1.4 研究内容及目标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目标 |
| 第2章 炼铁系统有害微量元素的平衡调查 |
| 2.1 有害微量元素调查结果 |
| 2.1.1 烧结原料和产品的微量元素检测 |
| 2.1.2 烧结系统微量元素的平衡计算 |
| 2.1.3 高炉系统的微量元素平衡计算 |
| 2.1.4 有害微量元素负荷的限量值及控制措施 |
| 2.2 控制措施实施后的有害元素调查结果 |
| 2.2.1 烧结系统有害元素的调查结果 |
| 2.2.2 高炉系统有害元素的调查结果 |
| 2.3 本章小结 |
| 第3章 有害微量元素在高炉中的反应与分配 |
| 3.1 高炉内微量元素存在状态的热力学分析 |
| 3.1.1 HSC chemistry 5.0 软件简介 |
| 3.1.2 模拟条件的设定 |
| 3.1.3 软件模拟的可行性验证 |
| 3.2 高炉内碱金属的反应与分配 |
| 3.2.1 低温区 |
| 3.2.2 中温区 |
| 3.2.3 高温区 |
| 3.2.4 碱金属在高炉内的循环 |
| 3.3 锌在高炉内的反应与分配 |
| 3.3.1 锌在高炉内的反应 |
| 3.3.2 锌在高炉内的循环 |
| 3.4 氯在高炉内的反应与分配 |
| 3.4.1 高炉中氯元素的来源 |
| 3.4.2 氯化物在高炉内的反应 |
| 3.4.3 氯在高炉内的存在状态 |
| 3.5 高炉炉料对微量元素的吸附试验 |
| 3.5.1 试验方案 |
| 3.5.2 温度对炉料吸附碱金属的影响 |
| 3.5.3 粒度对炉料中温区吸附碱金属的影响 |
| 3.5.4 温度对烧结矿吸附锌蒸汽影响 |
| 3.5.5 粒度对炉料吸附锌蒸汽影响 |
| 3.6 本章小结 |
| 第4章 有害微量元素对炉料冶金性能的影响 |
| 4.1 对焦炭冶金性能的影响 |
| 4.1.1 焦炭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检测方法 |
| 4.1.2 碱金属的影响 |
| 4.1.3 锌的影响 |
| 4.1.4 碱金属与氯的复合影响 |
| 4.2 对铁矿石低温还原粉化性能的影响 |
| 4.2.1 烧结矿的低温还原粉化性能检测方法 |
| 4.2.2 碱金属的影响 |
| 4.2.3 锌的影响 |
| 4.2.4 氯的影响 |
| 4.3 本章小结 |
| 第5章 高炉渣同时排碱、脱硫的试验研究 |
| 5.1 试验方案 |
| 5.2 试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
| 5.3 炉渣成分的试验方案及结果 |
| 5.3.1 二元碱度对排碱、脱硫的影响 |
| 5.3.2 MgO 含量对排碱、脱硫的影响 |
| 5.3.3 Al_2O_3含量对排碱、脱硫的影响 |
| 5.4 操作参数的影响 |
| 5.4.1 炉渣温度 |
| 5.4.2 反应时间 |
| 5.4.3 渣铁比 |
| 5.5 本章小结 |
| 第6章 炼铁系统控制有害微量元素危害的技术措施 |
| 6.1 碱金属的控制技术措施 |
| 6.1.1 降低入炉原燃料的碱金属含量 |
| 6.1.2 提高炉渣的排碱能力 |
| 6.2 锌元素的控制技术措施 |
| 6.2.1 降低邯钢高炉入炉原燃料的锌负荷 |
| 6.2.2 提高邯钢高炉排锌的能力 |
| 6.3 氯元素的控制技术措施 |
| 6.3.1 降低烧结矿的氯含量 |
| 6.3.2 降低焦炭中氯含量 |
| 6.4 除尘灰分类处理方案 |
| 6.5 效益分析 |
| 6.5.1 经济效益 |
| 6.5.2 社会效益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学校导师简介 |
| 企业导师简介 |
| 作者简介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