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梅,尹勇,余自强[1](2020)在《格林-巴利综合征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简称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多数脊神经、周围神经及脑神经损害。其发病率较高,多见于男性,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但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其中,祖国传统医学以口服中药、针灸、推拿为主要治疗方法,其能明显改善患者遗留的肢体功能障碍,减轻GBS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而西医治疗以血浆置换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为主,血浆置换疗法可以缩短疗程和减轻疾病的程度,但易发生输血浆后肝炎,有被安全性较好的血浆吸附疗法所替代的趋势。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疗法应在出现呼吸肌麻痹前尽早实施,但需排除免疫球蛋白过敏或先天性Ig A缺乏患者。未来,应进一步寻找高效低毒的治疗手段以提高GBS的治疗效果。
黄培[2](2012)在《儿童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护理进展》文中指出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是目前小儿最常见的急性周围神经病,此病起病急,病程长,病死率、致残率高,良好的护理可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本文从病情观察、气道护理、饮食、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陈新华[3](2009)在《电针五脏俞对EAN家兔周围神经病理及电生理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电针五脏俞对格林-巴利综合征经典动物模型——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EAN)家兔周围神经病理形态学及神经电生理功能影响的研究,揭示了电针五脏俞对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治疗作用及干预机制。进一步丰富了中医治痿理论,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及机制的探讨提供了新的手段。方法:实验共用家兔80只,其中20只为空白组,用12ml生理盐水及等量的完全弗氏佐剂混合后背部多点注射。造模家兔是用12ml髓鞘碱性蛋白及等量的完全弗氏佐剂混合后背部多点皮下注射,选取造模成功的60只,随即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免疫球蛋白组。空白组同期同条件饲养,相同条件下抓捕与处理;模型组家兔也是同期同条件饲养,不予任何治疗;电针组家兔给予电针五脏俞治疗;免疫球蛋白组予免疫球蛋白治疗。分别于发病后的第7天及第14天检测坐骨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及F波出现频率,并取材观察周围神经病理形态学结构变化。结果:1.本实验应用所提取的髓鞘碱性蛋白加上完全弗氏佐剂(CFA)免疫家兔,结果家兔发病后所出现的运动迟缓、瘫痪、周围神经脱髓鞘、炎性细胞浸润以及典型的神经电生理改变,都与GBS基本类似,与有关文献报道相符,从而证明了本实验研究中的动物模型制备是成功的。2.电针五脏俞可以使EAN家兔坐骨神经的髓鞘、神经纤维等异常病理形态得到明显改善,髓鞘脱失减少,有新的细小有髓神经纤维生成。髓鞘鞘层清晰程度增强。光镜下可见炎细胞浸润现象明显改善,或基本消失。3.治疗第14天时电针组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较模型组明显提高(P<0.01 ),与免疫球蛋白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 ),证明电针五脏俞能明显提高EAN家兔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治疗第14天时电针组坐骨神经F波异常率为22.2%与模型组(87.5%)相比有明显差异,与免疫球蛋白组(22.2%)相比无显着差异,证明电针五脏俞能明显降低EAN家兔坐骨神经F波的异常率,可见电针五脏俞能有效恢复EAN家兔的神经传导功能,具有极佳的治疗作用。结论:1.电针五脏俞可以明显改善有髓神经脱髓鞘改变,有效缓解髓鞘肿胀及鞘层分离现象;2.电针五脏俞可以有效的改善周围神经的炎性反应;3.电针五脏俞可以增加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改善传导阻止现象。
赵秀敏[4](2009)在《吉兰—巴雷综合征分期辨证治疗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 GBS)又称急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是以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脱髓鞘及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炎性反应为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病[1]。临床表现以四肢对称性进行性软瘫为主,可伴有肢体感觉异常和植物神经障碍。发病初期常应用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疗法,但价格昂贵,且血浆置换可有严重的不良反应,所以临床主要采用对症治疗。依据临床表现GBS应属中医“痿病”范畴。中医学对其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了发挥中医的优势,我们开展了GBS分期辩证治疗研究,以探讨GBS分期辩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吉兰-巴雷综合征病例选择为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住院患者63例,符合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编委会1993年对GBS设定的诊断标准,病程在2周以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期辨证施治,口服中药免煎剂;对照组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4周后对其中医证候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Hughes功能评定、感觉功能评定、神经电生理指标、临床治疗疗效等各项指标进行评定。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分):治疗组治疗前积分15.6±5.26,治疗后积分6.89±2.13;对照组治疗前积分16.07±6.23,治疗后积分8.86±3.42。两组治疗后组间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分):治疗组治疗前指数45±15.866 ,治疗后指数76.333±14.735;对照组治疗前指数37.667±14.665,治疗后指数67.333±15.354。两组治疗后组间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 Hughes功能评定(级):治疗组治疗前3.7333±0.6397,治疗后2.0000±0.5872;对照组治疗前3.7333±0.5208,治疗后2.3000±0.5350。两组治疗后组间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感觉功能评定(级):治疗组治疗前1.87±0.85,治疗后0.90±0.84;对照组治疗前1.9±0.84,治疗后1.47±0.82。两组治疗后组间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疗效评定:治疗4周后治疗组无效2例占5.71%,好转8例占22.86%,显效20例占57.14%,痊愈5例占14.19%,总有效率94.29%;对照组无效6例占21.43%,好转10例占35.71%,显效11例占39.29%,痊愈1例占3.57%,总有效率78.59%。经过X2检验,X2=6.7 p=0.0097<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6神经电生理检测:6.1运动神经传导结果:治疗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治疗后的远端潜伏期、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各项指标都优于治疗前;对照组除尺神经外,正中神经、腓总神经,治疗后的远端潜伏期、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各项指标都优于治疗前。治疗后正中神经的远端潜伏期、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治疗组都优于对照组;尺神经除远端潜伏期外,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治疗组都优于对照组;腓总神经的远端潜伏期、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治疗组都优于对照组。6.2感觉神经传导结果:治疗后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其它神经无明显差异。结论:1吉兰-巴雷综合征分期辩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对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Hughes功能评定、感觉功能评定,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说明吉兰-巴雷综合征分期辩证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2通过对GBS神经电生理指标测定显示,运动神经远端潜伏期,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说明GBS分期治疗所用中药能够改善周围神经的传导功能。3通过对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显示,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GBS分期治疗能够改善患者机体的功能状态,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方兰芬[5](2006)在《重型极重型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护理体会》文中指出
汤业磊,丁美萍,楼敏[6](2006)在《145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急诊误诊误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其急诊处理时误诊误治原因。方法按《中华神经精神杂志》黄山会议诊断标准,对1994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在我院住院的145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进行诊断和临床类型分型,探讨其临床症状和辅助检查特点,并进一步分析其急诊处理时误诊误治的原因。结果145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以青壮年为主,男女比例为2.5∶1;其中轻型34.5%,中型25.5%,重型13.9%,极重型7.6%,再发型4.1%,慢性型12.4%,变异型2.1%。首发症状多样,常见为双侧肢体乏力和/或麻木,部分表现为一侧肢体发病再发展到对侧,也可非特异性地表现为头痛、眼痛、口角歪斜、视物模糊、咀嚼无力等,急诊处理时误诊误治23例,占15.9%。71.3%患者出现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蛋白含量改变与病程相关而与病情无关,46.7%患者在发病超早期(≤7d)即可出现蛋白增高。结论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临床上急性弛缓性瘫痪的常见病,轻型预后良好,但极重型病死率极高,且在发病早期由于首发症状多样性易在急诊处理时误诊误治。
张郁文,吴国林,路屹,刘长文,王海燕[7](2001)在《94例极重型格林—巴利综合征抢救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影响极重型格林—巴利综合征 (GBS)抢救成功的因素。方法 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辅助呼吸及鼻饲 ,采用激素及综合治疗 ,并预防和处理并发症。结果 治愈 2 8例 ,显效 11例 ,死亡 5 5例。结论 极重型GBS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予辅助呼吸 ,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改善心脑缺氧 ,同时应对患者进行心电和血气监护。另外 ,应积极预防和处理气管切开后的并发症。而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不可取
刘云华,邱会芬,崔玉芳,侯佃臻[8](2006)在《吉兰-巴雷综合征行气管切开术患者的护理》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ian Barre syndrome,GBS,旧译格林-巴利综合征)呼吸麻痹行气管切开救治的成功护理措施。方法对33例GBS呼吸麻痹行气管切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气管切开术后,经过借助呼吸机、简易呼吸器(呼吸皮囊)、吸氧、胸外按压辅助等维持呼吸功能,营养支持,对症治疗,强化呼吸道管理(有效排痰、合理湿化、防治气管切开后的并发症),心理护理,瘫痪肢体功能锻炼等,治愈28例,深昏迷家属放弃治疗2例,死亡3例。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抢救危重型GBS成功的重要保证。
郭媛,保健媛[9](2003)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3年第15卷关键词索引》文中提出
骆文郁,刘世琼,纪彤[10](2000)在《格林—巴利综合征近代研究现状》文中认为格林—巴利综合征 (GBS)即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病 ,也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国内报道不多。本文从近几年有关GBS流行病学、病因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合并症及变异、中西医治疗等文献进行整理。从流行病学看 ,医家们认为中国的GBS与欧美的明显不同 ,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 ,夏秋季多发 ,呈丛聚性发作 ,以脱髓鞘病变为主。从病因病理看 ,半数以上的病人发病前有急性感染史 ,感染以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因子为多见。自身免疫中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有关。病理基础以神经根及周围神经的节段性脱髓鞘为主 ,可有继发急性轴索损害。诊断以四肢对称性进行性软瘫为主 ,可伴有肢体感觉异常和植物神经障碍。现代医学治疗首先应用对症和支持疗法 ,特殊疗法中以免疫球蛋白疗法和血浆置换疗法为最好。祖国医学以痿证论治 ,采用血痹汤 ,二妙散加味 ,补阳还五汤 ,虎潜丸加味 ,针灸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或配合督脉经穴为主 ,收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中医对GBS的病因病机认识 |
| 1.1 病因 |
| 1.2 病机 |
| 2 西医对GBS的认识 |
| 3 GBS与中医治疗 |
| 3.1 中药疗法 |
| 3.2 针灸疗法 |
| 3.3 电针疗法 |
| 3.4 推拿疗法 |
| 4 GBS与西医治疗 |
| 4.1免疫治疗 |
| 4.2 激素治疗 |
| 4.3 PE |
| 4.4 其他治疗 |
| 5 GBS与康复训练 |
| 5.1 康复治疗 |
| 5.2 康复预防护理 |
| 6 小结 |
| 1 病情观察 |
| 1.1 观察呼吸变化, 提高治愈率 |
| 1.2 使用呼吸机监护 |
| 1.3 血浆置换的观察 |
| 1.4 丙种球蛋白冲击疗法观察 |
| 1.5 撤机、拔管观察 |
| 2 呼吸道护理 |
|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
| 2.2 及时有效吸痰 |
| 3 饮食护理 |
| 4 心理护理 |
| 5 康复护理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语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 格林-巴利综合征流行病学特点 |
| 2 格林-巴利综合征病因学 |
| 3 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
| 4 格林-巴利综合征病理学 |
| 5 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神经电生理学 |
| 6 格林-巴利综合征诊断与鉴别诊断及临床分型 |
| 7 格林巴利综合征治疗 |
| 8 中医对格林-巴利综合征的认识和治疗 |
| 9 格林-巴利综合征合并证 |
| 10 格林-巴利综合征与相关细胞因子 |
| 实验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 4 统计学处理 |
| 5 试验结果 |
| 讨论 |
| 1 格林-巴利综合征经典动物模型——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EAN)建立 |
| 2 电针五脏俞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家兔的中医病机 |
| 3 电针对格林-巴利综合征家兔周围神经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 4 电针对格林-巴利综合征家兔周围神经电生理功能的影响 |
| 结语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研究论文 吉兰—巴雷综合征分期辨证治疗研究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图 |
| 附表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前驱及初始症状 |
| 1.3 临床类型 |
| 1.3.1 Ⅰ型 (轻型) |
| 1.3.2 Ⅱ型 (中型) |
| 1.3.3 Ⅲ型 (重型) |
| 1.3.4 Ⅳ型 (极重型) |
| 1.3.5 Ⅴ型 (再发型) |
| 1.3.6 Ⅵ型 (慢性型) |
| 1.3.7 Ⅶ型 (变异型) |
| 1.4 辅助检查 |
| 1.4.1 脑脊液检查 |
| 1.4.2 神经电生理检查 |
| 1.4.3 生化检查及EKG |
| 2 结果 |
| 3 讨 论 |
| 3.1 发病机制及其特点 |
| 3.2 临床表现的多样性 |
| 3.3 辅助检查 |
| 3.4 GBS的治疗新进展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临床表现 |
| 1.3 实验室检查 |
| 1.4 并发症 |
| 1.5 治疗 |
| 1.6 疗效评定 |
| 1.7 结果 |
| 2 讨论 |
| 2.1 应尽早采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并给予辅助呼吸。 |
| 2.2 应重视气管切开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2, 3]。 |
| 2.3 植物神经损害是影响预后和死亡的主要因素。 |
| 2.4 极重型GBS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不可取。 |
| 临床资料 |
| 护 理 |
| 一、呼吸道管理 |
| 二、其他管道护理 |
| 1 流行病学 |
| 2 病因病理 |
| 2.1 病因 |
| 2.2 病理 |
|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
| 4 合并症及变异 |
| 5 治疗 |
| 5.1 现代医学治疗 |
| 5.1.1 对症及支持疗法 |
| 5.1.2 特殊疗法 |
| (1) 激素疗法 |
| (2) 免疫球蛋白疗法 |
| (3) 血浆置换疗法 |
| (4) 其他疗法 |
| 5.2 祖国医学疗法 |
| 5.2.1 中药疗法 |
| 5.2.2 针灸疗法 |
| 5.2.3 针药并用疗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