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累及升主动脉及主动脉瓣的大动脉炎的电子束CT诊断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电子束CT诊断累及升主动脉及主动脉瓣的大动脉炎(论文文献综述)

陈海雄,胡秋根,李景雷[1](2014)在《多排螺旋CT对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在多发性大动脉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临床确诊为大动脉炎患者的MDCT资料及实验室检查,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结果按照Lupi-Herrea分类法,Ⅰ型10例,Ⅱ型9例,Ⅲ型8例,Ⅳ型5例;共累及血管134支,狭窄-阻塞型112支;扩张型8支;混合型14支。受累血管管壁最大厚度范围为1.38.6 mm(平均3.65±1.58),活动期管壁最大厚度约2.78.6 mm(平均5.24±1.59),明显大于非活动期1.36.0 mm(平均2.93±0.92)(P<0.05)。增强扫描活动期管壁强化8例(80.0%),非活动期管壁轻度强化2例(9.0%),非活动期管壁钙化7例(31.8%)。结论 MDCT能准确判断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分型、分期及病变范围,可作为其首选检查方法 。

梅菲[2](2014)在《主动脉壁间血肿与B型主动脉夹层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主动脉壁间血肿(IMH)的发病率虽然不高,但是发病急,早期病死率高,是一种严重危及生命的急性主动脉疾病。目前,国内还没有大规模的系统性的临床研究。目的:研究IMH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措施,疾病转归及预后情况,并比较StanfordA型主动脉壁间血肿(IMHA)和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IMHB)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1例诊断明确的IMH患者的临床资料。资料的收集包括门诊病历、住院病历以及随访记录资料,根据血肿范围将患者分为Stanford A型和B型两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诊疗方式以及预后的差异。数据统计采用SPSS16.0。结果:IMHA型壁间血肿共25例,IMHB型壁间血肿36例。IMHA组平均年龄为59.00±9.15岁,]IMHB组平均年龄为60.19±11.12岁,IMHA组男女比例约1.5:1,IMHB组男女之比为2.6:1。两组患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主动脉疾病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IMHA组胸痛和背痛的比例高于IMHB, IMHB组腹痛的比例高于IMHA组。两组在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上均有统计学差异,IMHA的发生率均要明显要高于MHB。IMHA组的误诊率为8%,IMHB的误诊率为8.1%。两组的院内死亡率无显着性差异,但IMHA的院外死亡率高于IMHB (55.00%vs9.09%, P<0.0001)。 IMHA的总死亡率也高于IMHB (64.00%vs16.67%, P<0.0001)。两组保守治疗的院内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但IMHA保守治疗的院外死亡率显着高于IMHB保守治疗组(84.62%vs8%,P<0.0001),IMHA保守治疗的总死亡率也显着高于IMHB保守治疗组(88.89%vs17.86%,P<0.0001)。IMHA保守治疗的死亡率显着高于外科干预组(88.89%vs0.00%,P<0.0001)。IMHB保守治疗的死亡率为17.86%,支架治疗的死亡率为12.5%,后者死亡一例,死亡原因为脑溢血。结论:1.IMH好发于中年男性,首发症状多为胸、背痛,并有不典型症状,尚存在一定的误诊率。2.仅仅依靠症状以及体格检查无法鉴别IMHB和IMHA,对于临床疑似病例,应该立即行无创的影像学检查。3. IMHA早期死亡率高,保守治疗有风险,甚至很危险,应该立即外科手术。4.无并发症的IMHB保守治疗的死亡率与外科干预的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可以在控制血压的基础上,定期复查CTA,一旦发生并发症则应考虑外科干预,干预手段首选腔内支架植入术。5.在IMHB的随访过程中,发现主动脉壁进行性增厚,预示破裂风险增大,也应考虑腔内支架植入术。研究背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BAD)与主动脉壁间血肿(IMHB)都是严重危及生命的主动脉疾病,IMHB可以继续进展为ABAD。部分学者认为二者是不同的疾病,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主动脉壁间血肿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主动脉夹层或者为夹层前期。目的:ABAD与IMHB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方案,转归及预后情况,并比较二者的死亡率,以及对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61例诊断明确的IMHB患者和270例ABAD患者的临床资料。资料的收集包括门诊病历、住院病历以及随访记录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治方式以及预后,数据统计采用SPSS16.O。结果:IMHB组共36例,ABAD组270例。IMHB组平均年龄为60.19±11.12岁,ABAD组平均年龄为52.37±11.11岁,有统计学差异。IMHB组男女比例约2.6:1,ABAD组男女之比为4.7:1。两组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马凡综合症和主动脉疾病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ABAD组患高血脂和肾囊肿的比例显着高于IMHB组。两组表现为胸痛、背痛和腹痛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ABAD组患肠缺血、肢体缺血的比例高于IMHB组。IMHB组保守治疗的院外死亡率低于ABAD组(8.00%vs52.34%,p<0.0001),IMHB组保守治疗的总死亡率也低于ABAD组(17.86%vs56.41%,p<0.0001)。IMHB组支架治疗死亡率为12.55%,死亡一例,死亡原因为脑溢血,ABAD组支架治疗的死亡率为5.37%,两组无差异。IMHB组保守治疗与支架治疗的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ABAD组保守治疗、支架治疗以及杂交手术的院内死亡率无显着性差异。ABAD组保守治疗的院外死亡率显着高于支架治疗和杂交手术(52.34%vs4.08%vs0.00%, p<0.0001)。ABAD组保守治疗的总死亡率也显着高于支架治疗和杂交手术(56.41%vs5.37%vs0.00%,p<0.0001)。结论:1. IMHB和ABAD好发于中年男性,首发症状多为胸、背痛,并有不典型症状。2.仅仅依靠症状以及体格检查无法鉴别IMHB和ABAD,所以对于临床疑似病例,应该立即行无创的影像学检查。3.无并发症的IMHB保守治疗的死亡率与外科干预的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可以在控制血压的基础上,定期复查CTA,一旦发生并发症则应考虑外科干预,干预手段首选腔内支架植入术。4.在IMHB的随访过程中,发现主动脉壁厚度不断增加,预示破裂风险增大,也应考虑外科干预。5. ABAD保守治疗的死亡率较外科干预的死亡率显着增高,即ABAD保守治疗有风险,甚至很危险,可更为积极的给予外科干预,首选腔内支架植入术。

李智琳,郑宝霞[3](2013)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大动脉炎中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大动脉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对临床诊断为大动脉炎的16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再行图像后处理,包括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仿真内窥镜成像。结果:16例患者均能清楚地显示受累血管的部位、范围及病变程度,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管壁增厚呈向心性或不规则偏心性。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客观反映大动脉炎管腔的情况和管壁的改变,对大动脉炎早期诊断、疗效判断有重要意义,它与临床相结合可诊断大动脉炎,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黄瑞丹,赵勇,邵汝标,彭剑峰,黄红梅[4](2013)在《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超声诊断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经CT、MRI及手术证实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声像图及CDFI进行了分析。结果按Stanford分型;12例主动脉壁内血肿中,A型5例,B型7例。主要表现为主动脉壁新月形增厚或不均匀环形增厚≥5.0 mm,内壁光滑,无内膜片撕裂,无破口及假腔形成,CDFI显示无真假腔之间的交通血流;主动脉粥样硬化9例,其中5例见内膜钙化斑内移;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可伴发主动脉瓣返流、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等病变。结论超声对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常宗平[5](2012)在《主动脉壁内血肿的随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保守治疗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的随访研究[摘要]目的:目前对于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的治疗策略仍充满争议,本研究通过对B型壁内血肿的定期影像随访观察分析,探讨其转归特征,从而为其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证据支持。材料与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连续73例仅行药物保守治疗的B型壁内血肿患者,男性56例,女性17例,年龄38岁~81岁,平均56.12±9.38岁。所有患者定期随访并复查主动脉CTA。本组病例每例患者行CTA检查≥3次。为了更好探讨壁内血肿的吸收规律,根据壁内血肿厚度的变化情况,将血肿吸收程度分为五级(Ⅰ~V级)。为了便于探讨壁内血肿(新月形或环形中等密度影)区域中的对比剂充溢影与壁内血肿转归的关系,根据其影像特征,将其分为Ⅰ型(Ⅰ a、Ⅰ b、Ⅰc)和Ⅱ型(Ⅱa、Ⅱb)。结果:73例B型壁内血肿在随访过程中,出现真性动脉瘤2例,局限性夹层6例。67例(73例除外形成局限性夹层的6例)壁内血肿吸收情况:随访CTA检查(1周)结果,壁内血肿吸收V级(无着变)62例(92.5%),Ⅳ级(吸收好转)4例(6.0%),Ⅲ级(明显吸收)0例,Ⅱ级(基本吸收)1例(1.5%),Ⅰ级(完全吸收)0例;随访CTA检查(1月)结果,壁内血肿吸收V级2例(3.0%),Ⅳ级0例,Ⅲ级15例(22.4%),Ⅱ级19例(28.3%),Ⅰ级31例(46.3%):随访CTA检查(3月)结果,壁内血肿吸收V级0例,Ⅳ级0例,Ⅲ级2例(3.0%),Ⅱ级9例(13.4%),Ⅰ级56例(83.6%)。随着时间的推移,2例少量心包积液、32例双侧少量胸腔积液、5例左侧少量胸腔积液、11例部分肺组织膨胀不全以及1例新出现的双侧少量胸腔积液和部分肺组织膨胀不全,均于5周内全部消失。在随访1月内可观察到新的Ⅰ型(11例)与Ⅱa型(3例)对比剂充溢影形成。将此新形成的和初诊时的Ⅰ型与Ⅱ型对比剂充溢影归为初始对比剂充溢影,得到Ⅰ型对比剂充溢影19例,其中Ⅰa型对比剂充溢影36个,Ⅰb型对比剂充溢影10个,Ⅰc型对比剂充溢影6个;Ⅱa型对比剂充溢影35例。这些对比剂充溢影随访中的变化,Ⅰa型(36个),其中吸收消失11个,变小12个,无明显变化9个,变大4个;Ⅰb型(10个),其中吸收消失9个,无明显变化1个;Ⅰc型(6个),吸收消失2个,变小1个,无明显变化3个。35例Ⅱa型对比剂充溢影,2例(5.7%)吸收消失(主动脉弓降部单个小的对比剂充溢影);变小5例(14.3%);无明显变化17例(48.6%);进展变大11例(31.4%)。结论:无论并发症吸收、进展或新近出现,都不影响B型壁内血肿的吸收趋势。心包积液、胸腔积液通常于5周内吸收消失,与壁内血肿是否进展为主动脉夹层无明确相关性。各类型对比剂充溢影的变化呈多样性,包括吸收消失、吸收变小、无明显变化、进展变大以及新近出现;Ⅰa型(尤其是新出现的)和位于腹主动脉近段的Ⅱa型对比剂充溢影(溃疡)均具有引起局限性夹层的风险性;Ⅰb型与Ⅰc型对比剂充溢影的风险性不高。形成的局限性夹层可吸收好转或稳定存在,其不良进展的风险性较低。第二部分两种方案治疗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的随访研究:血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治疗与保守治疗[摘要]目的:通过比较血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术以及保守药物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随访结果,进而探讨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的最佳治疗策略。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92例患者因突发胸背痛或腹痛而入院治疗,经CT检查诊断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为了对两种治疗方案进行比较,19例经血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治疗归为介入组;73例仅经药物保守治疗中的32例(主动脉弓降部存在对比剂充溢影,2例Ⅰa型,30例存在ⅡⅡ a型,即溃疡)归为药物组,即主动脉弓降部不存在内膜病变的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除外。男性38例,女性13例,年龄37-81岁,平均57.1±10.7岁。结果:随访过程中,介入组与药物组的壁内血肿吸收达到完全吸收(Ⅰ级)分别为16例和25例。弓降部对比剂充溢影介入组的19例全部消失;药物组仅4例吸收消失,9例进展变大。介入组没有新出现的Ⅰ型对比剂充溢影,药物组有3例新出现Ⅰ型对比剂充溢影。两组病例的合并症(心包积液、胸腔积液、部分肺组织膨胀不全)均吸收消失。介入组出现1例腹主动脉远段局限性夹层,但在后续的观察中吸收消失。药物组出现2例局限性夹层,1例位于胸腹主动脉,1例位于腹主动脉近段至双肾动脉,在后续随访中无显着变化;还出现2例主动脉弓降部真性动脉瘤,在后续随访中无明显变化。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血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治疗和药物保守治疗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在血肿和合并症(心包积液、胸腔积液、部分肺组织膨胀不全)吸收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于主动脉弓降部溃疡(Ⅱa对比剂充溢影)的治疗,血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治疗具有显着优势;关于腹主动脉随访并发症(局限性夹层)的发生,血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治疗较药物保守治疗并无优势。第三部分保守治疗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的随访研究[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分析仅行保守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的随访CTA影像资料,探讨保守治疗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价值。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连续58例患者于我院经主动脉CTA检查诊断为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其中18例合并B型主动脉夹层(部分行升主+全弓替换术+象鼻手术,部分仅行覆膜支架置入治疗),17例行外科手术治疗(行升主+全弓替换术+象鼻.手术),余23例患者药物保守治疗。本研究观察分析药物治疗的23例患者的影像随访结果,探讨保守治疗的效果。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5例,年龄42岁~74岁,平均56.6±8.9岁。结果:随访过程中,23例患者无死亡病例发生,无主要并发症(局限性夹层、动脉瘤、主动脉破裂等)发生。23例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23/23(100%)位于升主动脉的壁内血肿吸收Ⅰ级(完全吸收),而19/23(82.6%)位于降主动脉和/或腹主动脉的壁内血肿吸收Ⅰ级,4/23(17.4%)吸收Ⅱ级(基本吸收)。在23例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中,有4例患者Ⅰ型对比剂充溢影(仅散在位于降主动脉)吸收消失;有1例患者的Ⅰ型对比剂充溢影(散在位于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吸收好转;有2例患者的Ⅰ型对比剂充溢影(仅散在位于腹主动脉)无明显变化。有5例患者主动脉弓降部存在Ⅱa型对比剂充溢影(溃疡),其中1例进展变大,4例无明显变化。有16例少量心包积液和14例部分肺组织膨胀不全全部消失,有20例少量胸腔积液(含初诊时19例,随访过程中新出现1例)全部吸收消失。结论:当位于升主动脉的壁内血肿内无对比剂充溢影存在时,采取药物保守治疗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但需要定期规律的影像学随访。

李宜亮[6](2012)在《16-SCT在主动脉夹层诊断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 AD),过去称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现主动脉夹层这一称呼已基本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主动脉夹层的形成机制主要是由于主动脉中层退行性变或坏死,在某些诱因下引起主动脉内膜突然发生破裂,血管的压力增大,推动血液破入主动脉中层,从而形成血肿。是较常见也是最复杂、最危险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病率为每年50-100人/10万人群。早期正确诊断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过去,人们对此病认识不清,造成了诸多误诊及漏诊,延误了病人治疗的最佳时间,甚至引起了医患纠纷,因此寻找一种及时、准确、快捷、无创的诊断方法,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挽救病人的生命。多层螺旋CT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的发明并在医学方面的应用,是医学,更是影像学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扫描速度不断的提高,且在Z轴的分辨率显着提高,从而实现了短时间内完成大范围区域的容积扫描,并能够使用这些数据进行各种后处理重建。使血管的解剖结构的显示及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主动脉夹层的病例呈上升的趋势。而随着对主动脉夹层病变的认识的深入以及对主动脉检查技术的不断提高,使主动脉夹层病人的检出率也随之大幅度提高。而MSCT作为一种准确的无创性检查,强大的数据后处理功能,对病变有一个立体、直观的显示,能够对主动脉夹层做准确的定性诊断,注入造影剂进行增强扫描,还能够明确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以及与周围器官和组织的关系。对临床的诊断和治疗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MSCT血管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的不断成熟和广泛在临床应用,做为传统诊断动脉病变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受到极大的挑战。现总结自2005年7月至2012年2月期间,收集并整理应用16层螺旋CT对68例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探讨其诊断价值以及对术前的评估,对临床治疗方法提供参考。目的:评价16-S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及术前评价的研究,探索主动脉夹层的迅速诊断,并对临床治疗尤其是术前以指导。对象与方法临床资料:选取6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于2005年6月至2011年12月我院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16-SCTA)检查,并部分在CTA检查后,行常规选择性主动脉造影、手术及尸检证实。方法使用:TOSHIAB Aqulion16CT扫描仪(16排),连续扫描。扫描范围为主动脉弓上方10mm(胸廓入口)至髂动脉分支处及更远,使用美国康高ECT-720高压注射器、20G留置针(BD公司)和双柄30cm长度软管输液针头(贝朗公司),全部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欧乃派克和安射力)。经前臂静脉团注,应用东芝公司的Surestart造影剂跟踪技术,于升主动脉选择兴趣区,在造影剂注射后,当CT值提高130—150Hu手动触发或自动触发扫描。重建为1.0,间隔为0.5。再将重建图像做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对主动脉夹层,根据内膜撕裂部位和主动脉夹层扩展的范围分型,综合轴位原始图像及后处理图像分析有无主动脉夹层及夹层的范围。常规DSA检查方法:采用Siemens Angostura plus C臂,黄金标记导管通过左锁骨下动脉进行主动脉造影。治疗上先采取保护治疗,给予镇静、止痛、降压。在6小时内使血压降到100~110/60~70mmHg,控制心率在60~80次/min;且药物把心率及血压控制在一个较好的水平这样能有效地稳定或中止主动脉夹层的继续分离,使症状缓解,疼痛消失,有的病人年龄大,手术费用高,手术风险大,所以一部分患者选择了保守治疗。原则上我们一般主张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Debakey Ⅰ型采用升主动脉+主动脉弓人工血管置换术+改良支架象鼻手术;Debakey Ⅱ型采用升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换术,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相当于DebakeyⅢ型)首选经皮覆膜支架置入术。结果通过MSCTA图像分析,68例患者诊断为典型主动脉夹层的51例,不典型主动脉夹层17例,其中:(1)51例主动脉夹层中,真假腔显示率为100%(51/51),内膜片显示率为100%(51/51),内膜破口的显示率为100%(51/51)。其中假腔内血栓形成的数量为41例。左肾动脉受累数量为24例,右髂总动脉受累为25例,为最易受累分支血管。MSCTA显示的初始破口的部分及大小,与DSA、手术及尸检的结果符合率为100%(51/51)。(2)在横断面对真假腔的显示优于MIP及VR(P<0.05),MPR对夹层的真腔显示也优于MIP及VR(P<0.05)。(3)其中14例呈壁内血肿,而无内膜撕裂,13例平扫主动脉壁呈新月形及环形稍高密度影。11例壁内血肿合并穿通性溃疡(11/14,78.6%)据Debakey分型51例典型主动脉夹层者中:Ⅰ型17例,Ⅱ型2例,Ⅲ型32例:MSCTA均能显示其真、假腔及内膜瓣,内膜瓣的形态有平直、弧形及螺旋形。真腔较小,多位于假腔的后内侧,其中真腔密度高于假腔31例,密度相似20例。按Stanford分型,A型19例,B型32例。17例非典型主动脉夹层传统也按照DeBakey分型,Ⅰ型为3例,Ⅱ型为14例;按Stanford分型,A型为3例,B型为14例.结论16-SCTA通过多种图像三维后处理技术能够快速、准确、无创并较好全面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位置、范围和病理解剖改变。特异性和敏感性更高,对于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术前评估、选择制定治疗方案和观察术后疗效有重要的作用。

秦冬雪,范新[7](2011)在《大动脉炎的影像学诊断比较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讨大动脉炎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回顾分析大动脉炎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表现并结合大量文献进行分析讨论。3例大动脉炎患者血管成像表现为动脉管腔狭窄、扩张及管壁增厚。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同时显示大动脉炎的管壁改变和管腔情况,对大动脉炎早期诊断、治疗方法选择有重要意义。

尚海龙[8](2011)在《多层螺旋CT及MRI血管成像在大动脉炎中的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与MRI血管成像在大动脉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临床确诊的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23例螺旋CT血管成像及5例MRI血管成像特点,图像后处理:CT血管成像包括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组、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及血管重建, MRI血管成像包括最大密度投影,结合血管壁成像图像,充分显示受累血管的部位、范围及程度、管腔内壁及管壁边界。结果:螺旋CTA及MRA成像特点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动脉壁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及侧支循环的建立、少数瘤样扩张。16例活动期表现为管壁明显增厚(5.31±0.89mm),其中13例CT平扫管壁呈环形低密度,增强扫描有强化,3例MRI表现管壁增厚呈“多环征”、血管外缘模糊不清,增强内层明显强化;而11例非活动期表现为管壁增厚程度轻(2.36±0.75mm),9例CT平扫管壁密度增高,部分伴有钙化,增强无明显强化,2例MRI表现为管壁呈环形增厚的均一等高信号,外周低信号影,管壁周缘境界清晰,增强无明显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磁共振血管成像都能同时显示大动脉炎引起的血管腔及血管壁改变,对早期诊断、准确分型、检测疗效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曾莉[9](2011)在《主动脉根部病变的MSCT诊断(581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 MSCT)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根部病变的诊断价值,提高对主动脉根部病变的认识和诊断准确性。材料与方法:连续选择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及贵州省人民医院自2005年来手术证实主动脉根部病变581例,将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MSCT对主动脉根部病变的诊断价值。结合临床病史、体征及其它相关检查,回顾性研究术前诊断与手术记录(术中发现)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分析主动脉根部病变的CT特征及漏/误诊原因,并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学分析。结果:1.1 MSCT结果581例MSCT检查结果中,34例未发现异常,133例先天性病变(累及主动脉根部畸形共280处),414例获得性病变。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单发畸形21例:室间隔缺损9例,主动脉瓣数目异常、冠状动脉解剖变异各3例,主-肺间隔缺损及主动脉窦瘤各2例,主动脉瓣下狭窄及冠状动脉瘤各1例。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complex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CHD)112例:包括法洛四联症29例,右室双出口+室间隔缺损20例,共同动脉干+室间隔缺损16例,马凡氏综合征11例,大动脉转位+室间隔缺损10例,左心室发育不良综合征7例,冠状动脉解剖变异+主动脉瓣数目异常5例,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4例,法洛四联症+冠状动脉解剖变异3例,大动脉转位+室间隔缺损+冠状动脉解剖变异2例,主动脉瓣上狭窄、共同动脉干+室间隔缺损+单心室、右室双出口+室间隔缺损+大动脉转位、主动脉-左室隧道+室间隔缺损+主动脉瓣数目异常、主动脉-右室隧道+室间隔缺损各1例。获得性病变共414例,包括主动脉夹层(Ⅰ、Ⅱ型)181例、主动脉瘤61例、主动脉壁间血肿10例、主动脉瓣病变78例、二尖瓣病变84例。1.2手术结果手术后确诊先天性病变146例,共有畸形295处,MSCT漏诊15处。包括马凡氏综合征5处,VSD4处,先天性二尖瓣病变及主动脉瓣病变各2处,主-肺间隔缺损、冠状动脉解剖变异各1处。手术后确诊获得性病变435例,MSCT漏诊21例,包括主动脉瓣病变9例,二尖瓣病变12例。1.3两组结果对比手术确诊581例患者中,547例手术前有MSCT阳性检查结果。MSCT诊断先天性病变的灵敏度为91.10%、漏诊率为8.90%、特异度为100%、误诊率为0%、符合率为97.76%,漏诊15处病变。MSCT诊断获得性病变的灵敏度为95.17%、漏诊率为4.83%、特异度为100%、误诊率为0%、符合率为96.39%,漏诊21处病变。结论:MSCT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能准确显示主动脉根部及毗邻结构,定位明确,诊断准确性较高,可以为临床诊断、术前定位、术后随访提供重要依据。MSCT对于小的畸形、瓣膜性病变的显示存在局限性,可联合超声、心血管造影等检查。

崔谊[10](2011)在《双源CT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在胸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双源CT(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 DSCT)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胸主动脉管腔及胸主动脉夹层真假腔及破口不同重建时相的变化规律。材料与方法对临床确诊高血压患者87例及胸主动脉夹层患者47例进行双源CT扫描。使用西门子DSCT Somatom Definition机器,所有患者进行增强扫描,并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扫描体位均采用横轴位,扫描范围从胸廓入口至髂棘水平。应用造影剂示踪法(bolus racking),在升主动脉根部层面选择感兴趣区进行检测,当感兴趣区CT值超过100Hu时,延迟5s后自动触发扫描。对比剂注射用双筒高压注射器,采用高浓度的非离子优维显(370 mgl/ml),经肘前静脉注射,速率4-5.5m1/s。球管速度0.33s/周,扫描时间15~22s。利用原始数据,以间隔10%,层厚1.00mm进行图像重建。将重建后图像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利用Circulation及BestPhase软件进行0%-90%10个R-R间期图像重建。在重建横轴位图像上选取肺动脉主干分出左右肺动脉干水平,测量升主动脉及降主动脉0%-90%10个R-R间期管腔的面积及分析管腔的清晰程度,以及胸主动脉夹层升主动脉或降主动脉段的真假腔0%-90%10个R-R间期管腔的面积及分析破口的清晰程度。两位具有CT重建经验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单独进行,采用双盲法进行测量,意见不统一时,共同协商一致。统计学处理是利用SPSS11.5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及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97例高血压检查者中升主动脉管腔面积最大值13.26(cm×cm)最小值4.83(cm×cm),降主动脉管腔面积最大值6.11(cm×cm)最小值2.85(cm×cm)。升主动脉均值相差最大R-R间期是0%与20%,进行非参数检验,z值1.555,t值0.120>0.05,无统计学意义,即0%与20%R-R间期升主动脉管腔无显着性差异。降主动脉均值相差最大R-R间期是0%与30%,进行非参数检验,z值1.757,t值0.079>0.05,无统计学意义,即0%与30%R-R间期降主动脉管腔无显着性差异。97例高血压检查者升主动脉10个R-R间期管腔变化范围最大值1.30(cm×cm)最小值0.38(cm×cm),平均值0.70±0.26(cm×cm)。降主动脉10个R-R间期管腔变化范围最大值0.74(cm×cm)最小值0.21(cm×cm),平均值0.38±0.12(cm×cm)。97例高血压检查者升降主动脉10个R-R间期管腔变化范围进行非参数检验,z值5.438,t值0.001<0.05,有统计学意义,即高血压检查者10个R-R间期升主动脉比降主动脉管腔变化范围显着。2.97例高血压检查者中升主动脉管腔面积最大值在20%R-R间期63例,在30%R-R间期29例,在40%R-R间期5例。最小值在0%R-R间期75例,在90%R-R间期20例,在10%R-R间期2例。97例高血压检查者中降主动脉管腔面积最大值在20%R-R间期43例,最大值在30%R-R间期52例,最大值在40%R-R间期2例。最小值在0%R-R间期77例,最小值在90%R-R间期18例,最小值在10%R-R间期2例。升主动脉管腔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范围104%-123%,平均112%。降主动脉管腔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范围105%-113%,平均107%。3.升主动脉管腔显示清晰程度顺序从高到低依次为70%、60%、50%、80%、40%、30%、20%、0%、90%、10%R-R间期。降主动脉管腔显示清晰程度顺序从高到低依次为70%、60%、50%、80%、40%、30%、20%、0%、90%、10%R-R间期。与升主动脉一致。4.30例升主动脉夹层真腔面积最大值4.89((cm×cm),最小值1.30(cm×cm),假腔面积最大值16.66(cm×cm),最小值4.07(cm×cm)。17例降主动脉夹层真腔面积最大值2.96(cm×cm),最小值,1.55(cm×cm),假腔面积最大值7.10(cm×cm),最小值2.81(cm×cm)。5.胸主动脉夹层真假腔变化曲线呈“双凹型”和“平缓型”:胸主动脉夹层真腔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在升主动脉≥120%,降主动脉≥115%患者,其曲线呈双凹形态,称为“双凹型”,真腔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在升主动脉<120%,降主动脉<115%患者,其曲线呈平行形态,称为“平缓型”。在30例胸主动脉夹层累及升主动脉患者中,21例符合“双凹型”,9例符合“平缓型”。在17例夹层累及降主动脉患者中,12例符合“平缓型”,有5例符合“双凹型”6.47例主动脉患者均能显示破口,共56处,破口形态在30%-80%R-R间期显示清晰,90%-20%R-R间期显示较为模糊。结论1.双源CT回顾性门控技术可显示高血压患者0%-90%R-R间期胸主动脉管腔变化及其清晰程度。2.双源CT回顾性门控技术可显示胸主动脉夹层患者0%-90%R-R间期真假腔变化及破口形态,为临床上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影像依据和参考。

二、电子束CT诊断累及升主动脉及主动脉瓣的大动脉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束CT诊断累及升主动脉及主动脉瓣的大动脉炎(论文提纲范文)

(2)主动脉壁间血肿与B型主动脉夹层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61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中文摘要
    ABSTRACT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研究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与夹层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研究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病例分享
    病例1
    病例2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发表论文目录

(3)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大动脉炎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5)主动脉壁内血肿的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保守治疗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的随访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架置入治疗与保守治疗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保守治疗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的随访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个人简历
致谢

(6)16-SCT在主动脉夹层诊断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主动脉夹层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个人简历
致谢

(7)大动脉炎的影像学诊断比较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TA的病理与临床
    3.2 TA的MSCT表现
    3.3 TA各影像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比较及MSCT优势

(8)多层螺旋CT及MRI血管成像在大动脉炎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语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主动脉根部病变的MSCT诊断(581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主动脉根部病变的MSCT的诊断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双源CT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在胸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双源CT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在高血压患者胸主动脉管腔变化中的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双源CT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在胸主动脉夹层真假腔及破口变化中的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外文论文一
外文论文二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电子束CT诊断累及升主动脉及主动脉瓣的大动脉炎(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排螺旋CT对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诊断价值[J]. 陈海雄,胡秋根,李景雷.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4(05)
  • [2]主动脉壁间血肿与B型主动脉夹层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D]. 梅菲.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7)
  • [3]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大动脉炎中的诊断价值[J]. 李智琳,郑宝霞.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3(05)
  • [4]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超声诊断价值[J]. 黄瑞丹,赵勇,邵汝标,彭剑峰,黄红梅. 中国实用医刊, 2013(02)
  • [5]主动脉壁内血肿的随访研究[D]. 常宗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12)
  • [6]16-SCT在主动脉夹层诊断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D]. 李宜亮. 郑州大学, 2012(09)
  • [7]大动脉炎的影像学诊断比较探讨[J]. 秦冬雪,范新. 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 2011(05)
  • [8]多层螺旋CT及MRI血管成像在大动脉炎中的诊断价值[D]. 尚海龙. 苏州大学, 2011(06)
  • [9]主动脉根部病变的MSCT诊断(581例分析)[D]. 曾莉. 遵义医学院, 2011(06)
  • [10]双源CT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在胸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研究[D]. 崔谊. 山东大学, 2011(12)


主动脉夹层论文 大动脉炎论文 死亡率论文 主动脉瓣论文 主动脉粥样硬化论文

上一篇:我省现代远程教育取得长足进步
下一篇:糖尿病足患者脂质代谢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