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旭[1](2018)在《潍坊市预防接种门诊接种服务城乡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免疫规划工作是国家根据传染病防控的需要,使用选定的疫苗对需要保护的人群进行疫苗接种所制定的策略、计划和规划,按照确定疫苗的品种、免疫规划程序或者疫苗接种策略,在人群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疫苗接种,以控制和预防相关疾病发生和流行。影响疫苗接种率的因素有很多,对此的研究也有很多方面,主要集中在外来儿童接种率调查和分析。而着眼于免疫接种的供方:各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情况及工作人员差异性的文献较少。因此,我们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着眼于各预防接种门诊硬件配置、服务形式以及工作人员等情况,研究影响国家免疫规划接种率的主要因素,为提高接种率,预防传染病提供有效依据。研究目的通过潍坊市各县市区2016年上报的年报和经费统计报表,描述并分析潍坊市城乡各预防接种门诊建设现状、城乡预防接种门诊服务存在的差异,为提高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从而提高各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率,筑牢免疫屏障,预防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具体目标:描述并分析潍坊市各县市区城乡预防接种门诊基本情况,包括门诊类型、服务形式和服务半径情况等;描述并分析潍坊市各县市区城乡预防接种门诊服务人员情况,包括预防接种工作人员数量、年龄分布、工作年限、文化程度、工作职称分布等;描述并分析潍坊市各县市区城乡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率情况;找出并分析影响潍坊市国家免疫接种疫苗接种率的相关因素;提出改善免疫规划接种率的措施。研究方法采取普查的研究方法。收集整理2016年潍坊市各县市区预防接种门诊的门诊类型、服务形式、服务半径,服务人员数量、年龄、工作年限、文化程度、工作职称、服务人口数、上年出生人口数以及“八苗全程接种率”等数据,进行描述后分析各指标的’差异性,并进一步研究各指标对接种率的影响。资料来源于承担预防接种任务的预防接种门诊每年的人口资料:总人口、≤14岁儿童数、出生率和接种单位基本信息。将潍坊市所有预防接种门诊管理的2-3岁儿童列为研究对象。即201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出生儿童。所有数据用Excel表整理录入,并核对数据资料的错误。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构成比、率等指标进行统计描述,采用卡方检验等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设置为0.05。研究结果1.潍坊市的16个县市区共有预防接种门诊199个。城区预防接种门诊38个,占所有预防接种门诊数量的19.10%;乡镇预防接种门诊161个,占所有预防接种门诊数量的90.90%。2.2016年潍坊市2-3岁儿童八种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为86.09%,其中坊子区接种率最高为91.23%,临朐县接种率最低为80.16%。城区预防接种门诊2-3岁儿童八种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为86.47%;乡镇预防接种门诊2-3岁儿童八种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为85.81%。城区预防接种门诊2-3岁儿童八种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高于乡镇预防接种门诊,城乡预防接种门诊之间因接种率存在差异(χ2=10.73,P<0.01)。3.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负责管理的城乡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1.18、84.39、41.23,P均小于0.01);合格和数字级别的城乡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6.50,P<0.01;χ2=5.73,P<0.05);按日开诊的城乡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9,P<0.01);服务半径5公里以下和5-10公里的城乡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63、43.60,P<0.01);工作人员在5-10人和10-15人的城乡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77、7.78,P<0.01);出生人口数在500人以下、1000-1500人和1500人以上的城乡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P<0.05;χ2=23.89、92.21,P<0.01)。4.从总体上看,2016年潍坊市上报的199个预防接种门诊共有工作人员1164人。工作人员数量最多的县是安丘和高密,各有工作人员132人;平均工作人员数量最多的县是高密,平均每个预防接种门诊有11人。城区预防接种门诊一共有工作人员382人,占预防门诊工作人员总数的32.82%;乡镇预防接种门诊一共有工作人员782人,占预防门诊工作人员总数的67.18%;城区平均每个预防接种门诊有工作人员26.5人;乡镇平均每个预防接种门诊有7.9名工作人员;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年龄多分布在3040岁,共有工作人员393人,占工作人员总数的33.76%,城区预防接种门诊的工作人员年龄最多分布在20~30岁,共有工作人员129人,占预防门诊工作人员总数的11.08%;乡镇预防接种门诊的工作人员年龄最多分布在30~40岁,共有工作人员277人,占预防门诊工作人员总数的23.80%;城区和农村预防接种门诊的工作人员工作学历都以大专最多,分别有工作人员229人和354人,分别占工作人员总数的19.67%和30.41%:工作人员中无职称其他人员最多,共有工作人员373人,占工作人员总数的32.04%,有职称的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又以医师为主,共有工作人员320人,占工作人员总数的27.49%,其中城区预防接种门诊的工作人员多为无职称,共有工作人员167人,占工作人员总数的14.35%;乡镇预防接种门诊的工作人员职称多为医师,共有246人,占工作人员总数的 21.13%。5.上年度出生儿童数小于500名的和大于1500名的接种率高于平均水平,但是农村地区随着出生儿童数的增多,接种率出现大幅度下降。上年度出生儿童数超过1500人城市预防接种门诊虽然接种率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但是由于城区预防接种门诊平均工作人员数量远大于农村接种门诊,工作人员的增多,能相应减少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受到预防接种门诊房屋面积、接种台数量及其他硬件设备的限制,上年度出生儿童数达到一定限值后,工作量会出现几何倍数的增长,接种率不会随工作人员数量的增加还维持在一定水平,而是会出现大幅度下降。6.从总体上看,潍坊市2016年城乡预防接种门诊的接种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的预防接种门诊、示范预防接种门诊、按旬开诊的预防接种门诊、服务半径小于5公里的预防接种门诊、服务人口数少于2万的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率最高。城区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率因预防接种门诊的级别、服务半径和和上年度出生儿童数的不同而呈现不同,上年度出生人口数、服务半径以及门诊类型对门诊的接种率差异的影响存在统计学意义(P<0.1)。乡镇预防接种门诊管理儿童的接种率因管理单位的类型、服务半径和和开诊天数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管理单位类型、服务半径以及开诊天数对乡镇预防接种门诊的接种率差异的影响存在统计学意义(P<0.1)。7.预防接种工作既然作为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市范围内要紧密跟随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区域的划分,大力推行设置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的预防接种门诊。8.提升计划免疫程序内相关疫苗总体接种率的方法有:加强在日常工作中的行政管理,开展儿童底数登记,发放预防接种通知单结合电话口头预约和微信等新媒体手段综合通知的方式,并采取漏种儿童补种等手段,可以有效提高相应预防接种门诊管理儿童的计划免疫疫苗的接种率,而不能单纯依托盲目推行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9.接种门诊应提供足够时间的接种服务。但不应该在城区和乡镇接种门诊的开诊时间上搞一刀切的模式,乡镇预防接种门诊根据长期传统,原则上结合“赶集日”,继续依托按旬开诊的模式,在适当在寒暑假期间增加开诊天数,方便托幼儿童和学生接种。城区预防接种门诊要按日开诊。由于城市预防接种门诊管理的儿童家长大多按周上班,所以城市要推行按日开展,双休日尽量全部开诊,周一到周五安排轮休。按周开诊的城市预防接种门诊周末最少开诊一天。10.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接种通知的同时,要注意做好与传统上门通知模式的结合,城乡预防接种门诊根据面对的服务对象不同,采用各有侧重的通知手段。11.预防接种门诊的服务半径,对接种服务的可及性影响最大。对服务半径超过标准要求的预防接种门诊,可以通过门诊拆分,开设新的预防接种门诊或者设置村级预防接种站的方式进行改善服务可及性。对农村地区服务半径不足5公里的预防接种门诊,要进一步查找接种率低的原因,必要时通过裁撤工作质量差,对预防接种服务积极性不高的预防接种单位,将其合并到附近工作较好的门诊中。12.基层工作人员不足对各个区县来说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而人员学历、年龄和职称等结构上同样不合理。接种工作人员的差异,是导致城乡接种服务差异的主要因素,为更好的提供预防接种服务,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要做到相对固定,不得少于5人,其中预防接种人员不得少于3人,卡介苗须固定专人接种。对人员数不足的预防接种门诊需要根据工作量,增加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人员数量,如果不能确保专业人员配备到位,属地卫生计生行政局要加强行政管理。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减少非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提高专业人员数量,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职称评聘需要向基层倾斜。13.应该根据根据日接种工作量适当增加接种人员数量,原则上每名接种人员日均接种量不超过20剂次/小时。但是受接种门诊条件的限制,如果应接种儿童数增加到一定程度,进一步增加工作人员数量不会提高接种率,所以在进行预防接种门诊设置时要考虑到服务半径、服务人口数和上年度出生儿童数这几个指标,而不是单纯增加工作人员。建议1.依托专业机构进行管理,加强预防接种单位建设。2.完善绩效考核方案,切实落实经费保障。3.多项措施并举,保持并提高接种率。4.进一步提升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服务能力。5.加快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和管理。6.完善免疫规划三级网络,充分发挥村医网底作用。7.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接种宣传。
李露莎[2](2016)在《晋城市城区居民2010年-2014年死因分析与期望寿命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十二五”期间实现人群平均寿命(0岁组期望寿命)提高1岁的考核指标。居民死亡水平及死亡原因的研究,不仅是反映居民健康状况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研究人口自然变动规律,制定卫生政策、评价卫生工作质量和评判卫生体制改革效果的科学依据。为掌握晋城市城区居民2010年-2014年的死亡水平、死因分布特点及居民期望寿命,以及主要疾病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更全面、更系统地认识该市城区居民的健康需求,为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做好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晋城市城区居民人口数源自城区统计局提供的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2010年-2014年晋城市城区户籍居民死亡情况登记资料,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死因登记及晋城市城区死因监测资料。该区居民死因报告均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死因分类诊断标准进行死因核准、编码及归类。居民总死亡率与年龄别死亡率、死因顺位及寿命表计算方法参见《医学统计学》。所有数据经核准、整理,采用SAS软件编程,进行婴儿死亡率、性别年龄别死亡率、死因别死亡率及期望寿命等指标分析。结果:2010年-2014年五年间晋城市城区居民粗死亡率波动在3.34-3.74‰之间,随年份变化,粗死亡率有缓慢下降的趋势,2014年与2010年相比,粗死亡率下降了5.88%,五年间变动较小。晋城市城区居民各年度男性死亡水平均明显高于女性,合计死亡率略低于全国2014年平均水平7.16‰。2014年婴儿死亡率4.67‰较2010年5.08‰相比,下降了8.07%。男女性年龄别死亡率随年龄增长其变化与既往报道相近,60岁以后粗死亡率增长明显。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损伤与中毒是威胁晋城市城区居民的前三位死因,占总死亡人数的87.80%。不同年龄别在死因构成上有所不同,0岁组主要是围生期疾病,15岁45岁首位死因是损伤与中毒,45岁及以上首位死因均是心脑血管疾病。前三位主要死因中,男性死亡水平明显高于女性。男性居民因循环系统疾病的死亡水平是女性的1.72倍。男性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100.86/10万,高于女性脑血管疾病死亡率56.95/10万;男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101.36/10万也远高于女性的48.92/10万,首位死因循环系统疾病已成为45岁以后高年龄段死亡的主要原因,占该类疾病死亡的90.70%。首位死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中,脑血管病死亡占一半以上,心血管疾病死亡接近一半,其他疾病死亡极少。男女合计的脑血管死亡死亡率为84.65/10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75.36/10万,对男女性居民健康影响最为严重,尤其对男性居民健康影响更大,更是引致男性居民死亡的首位死因。第二位死因是恶性肿瘤死亡,其中胃癌死亡率男性是女性的2.39倍,肺癌死亡率男性是女性的3.23倍,肝癌死亡率男性是女性的2.43倍,食管癌死亡率男性是女性的1.57倍。第三位死因损伤与中毒中,交通事故和意外跌伤与中毒是男性死亡的主要死因。男性15岁以后损伤与中毒开始增多,40岁45岁内损伤与中毒死亡人数最多,占各年龄段死亡总数的12.98%,之后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减少,呈现“∧”趋势,死亡年龄集中在3549岁。而女性死亡人数分布波动平缓,60岁左右才出现一个损伤与中毒人数的集中峰。晋城市城区平均寿命76.11岁,男性73.25岁、女性79.50岁,2014年较2010年平均寿命增加了0.20岁,高于第六次人口普查山西省晋城市全人口平均寿命73.09岁。去除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损伤与中毒的影响后,人群平均寿命可以分别提高3.74岁、3.08岁、2.55岁和1.43岁。男性在去除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和损伤与中毒后,平均寿命岁数增加高于女性;而去除脑血管疾病后,平均寿命增加值低于女性。结论:晋城市城区居民平均寿命高于全市人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城区居民的主要死因;老年人、男性受疾病的威胁尤为突出;损伤与中毒对居民的健康影响不可忽视。
瞿建俊,邱德山,吕旭,于海波,魏军[3](2015)在《2014年诸城市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监测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诸城市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监测情况,为提高扩大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估算接种率、差值(D)和比值(R)方法对诸城市2014年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报告接种率进行评价。结果 2014年诸城市乙肝疫苗(HepB)、卡介苗(BCG)、脊灰疫苗(PV)、百白破疫苗(DPT)、含麻疹成分疫苗(MCV)、A群流脑疫苗MenA、乙脑疫苗(JEV)、甲肝疫苗(HepA)的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均在99%以上,估算接种率分别为114.72%、114.73%、109.27%、109.27、103.19%、98.64%、104.94%和121.28%;D值评价显示HepB、BCG、PV、DPT、JEV为可疑,MCV、MenA为可信,HepA为不可信;R值评价显示HepB为不可信,BCG、JEV、HepA为可疑,PV、MenA、MCV为可信。结论诸城市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接种存在目标儿童摸底不清,常规免疫接种报告数据存在偏高现象。
邱德山,潘丽丽,徐东,王江波,周伟,鞠兰芹,王庆霞[4](2015)在《2013年潍坊市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报告接种率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潍坊市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监测情况,为提高扩大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估算接种率、差值(D)和比值(R)方法对潍坊市2013年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报告接种率进行评价。结果 2013年潍坊市HepB、BCG、PV、DPT、MCV、MenA、JEV、HepA的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均在99%以上,估算接种率分别为105.84%、91.72%、101.60%、102.23%、109.36%、102.70%、103.28%和92.79%;D值评价显示HepB、BCG、MCV、HepA为可疑,PV、DPT、MenA、JEV为可信;R值评价显示BCG为不可信,MCV、HepA为可疑,HepB、PV、MenA、JEV为可信。结论潍坊市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系统总体运转良好,数据报告质量较高,接种率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
邱德山,崔永纪[5](2014)在《潍坊市2012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潍坊市2012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特征,评价AEFI监测系统的运转情况。方法通过AEFI监测系统,收集2012年AEFI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性方法对AEFI监测系统运转进行评价,对AEFI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全市AEFI监测系统共收到个案1 058例,其中≤1岁占77.32%,男女性别比为1.39∶1。报告的AEFI中,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占84.31%,其中83.18%发生在接种后≤1 d;一般反应占98.20%,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占1.42%,其中过敏性皮疹占0.85%,卡介苗淋巴结炎占0.47%。估算全市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发生率为0.27/1055.33/105。所有AEFI病例均已痊愈。2012年全市12个县(区、市)均有AEFI数据报告,48 h内报告率、调查率均为100.00%。结论潍坊市AEFI监测敏感性和监测质量尚需提高。AEFI常发生在小年龄儿童、NIP疫苗接种后≤1 d,此为监测重点。
王绍清,黄炳花[6](2013)在《潍坊市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山东省潍坊市2011~2012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的发生特征,评价AEFI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及预防接种安全性。方法通过AEFI监测系统,收集全市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报告的AEFI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卡方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11~2012年全市AEFI监测系统共报告AEFI 1 836例,报告发生率为39.75/10万,2012年报告发生率(42.79/10万)高于2011年(36.57/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1 836例AEFI中,男女性别比为1.34∶1;≤1岁占79.63%;病例报告主要集中在8~11月份,占52.67%;报告疫苗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National Immunization Program,NIP)为主;一般反应占97.50%,报告发生率为38.76/10万,以单纯发热、局部红肿伴有硬结和单纯局部红肿为主,异常反应占2.07%,报告发生率为0.83/10万,以过敏性反应和卡介苗淋巴结炎为主,偶合症占0.33%,报告发生率为0.13/10万,心因性反应和待定分别1例,占0.05%,报告发生率为0.02/10万,大多数病例已痊愈。估算全市NIP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为6.45~109.30/10万。2011~2012年全市12个县市区均有AEFI个案报告,报告县覆盖率、48 h及时报告率和48 h及时调查率均达到100%。结论全市AEFI系统的监测灵敏性尚需继续提高,AEFI多发生在低年龄儿童和夏秋季节,疫苗以NIP为主,应重点监测;NIP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均在预期发生范围内,安全性良好。
王绍清,王颖馨,黄炳花[7](2012)在《2008~2011年潍坊市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运转情况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2008~2011年潍坊市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运转情况。[方法]对2008~2011年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免疫接种率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1年潍坊市五苗(卡介苗、新生儿乙肝疫苗、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麻疹疫苗)基础免疫接种率报告上传率为93.87%、96.10%、100.00%、100.00%,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为95.04%~99.64%,估算接种率为96.49%~115.80%。D值:12个县(市、区)中,报告接种率为可信的4个,可疑的4个,可信、可疑的1个,可疑、不可信的3个。R值:共计算16个R值,报告接种率为可信的占81.25%,可疑占18.75%。[结论]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统计接种率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可作为获取基础免疫接种率报告的可靠途径。
陈伟[8](2012)在《潍坊市2005-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潍坊市2005-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进行分析,了解潍坊市2005-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探索其流行规律,分析引起并发症的影响因素。通过以上研究,为今后政府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及针对性健康教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次调查由潍坊市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由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用国家统一印发的《流行性腮腺炎个案调查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填写个案调查表,并对所有报告病例进行登记,填写《潍坊市流行性腮腺炎报告病例调查登记表》,报本课题组。由本课题组组织人员进行漏报率调查,负责技术设计和质量控制等工作。对潍坊市2005-2009年的腮腺炎个案调查资料,用Exce12003、 SPSS13.0和SAS9.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中位数、率和构成比进行计数资料的统计描述,用,检验、logistic逐步回归对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潍坊市2005—2009年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192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43/10万。发病具有明显季节性,有秋末冬初和春末夏初(4-7月)两个季节高峰,以春末夏初为主。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学生和儿童,高峰年龄段为7-12岁。患者男女性别比为1.77:1。职业分布发病以中小学生为主。1773例0-15岁病例中,有免疫史者172例,仅占9.70%。潍坊市15岁以下儿童腮腺炎疫苗免疫仍有很大空白。1929例病例中,有503例存在并发症,占26.08%。脑膜炎和脑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分别占总病例数的11.6%(223/1929)和10.3%(198/1929);其次分别为胰腺炎、睾丸炎、心肌炎和中耳炎,分别占总病例数的3.5%(68/1929)、1.7%(32/1929)、1.2%(24/1929)和0.4%(8/1929)。脑膜炎和脑炎的发病在不同年龄组间存在显着差异X2=52.895,P<0.01;X2=135.263,P<0.01),0-6岁组、7-12岁组、13-17岁组脑膜炎发病数占全部脑膜炎数的94.17%,0-6岁组、7-12岁组、13-17岁组脑炎发病数占全部脑炎数的97.47%。18岁以上人群并发睾丸炎的人数占睾丸炎病例总数的53.13%,与其他年龄组存在统计学意义(χ2=103.428,P<0.01)。胰腺炎的发病在各年龄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χ2=16.120,P<0.01),0-6岁组、7-12岁组胰腺炎发病数占胰腺炎总数的77.94%。心肌炎和中耳炎年龄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对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症的发生与年龄、职业、有无接种史、是否高热以及是否伴有颌下腺肿大等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小学生和托幼儿童,特别是15岁以下儿童是流行性腮腺炎预防控制的主要人群,应加强对中小学和托幼机构流行性腮腺炎监测和管理的力度,提高腮腺炎疫苗的覆盖率,从根本上减少流腮的发病。要加强与托幼机构、学校的联系,保持高度警惕,及时发现,及时诊断,及时隔离治疗病人,做好传染源管理工作,并采取应急接种等措施加强对密切接触者的保护,严防发生较大暴发流行。要高度关注无免疫史、高热或伴有颌下腺肿大的病人,临床上及时治疗,最大程度地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增强广大群众自我保护意识。
胡永玲[9](2012)在《青岛市城阳区居民2005~2009年死亡状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青岛市城阳区居民2005-2009年的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负担进行分析,掌握影响当地人口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和死亡原因,为城阳区进行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卫生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ICD-10对死因分类编码,标准人口采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分析采用Excel2003、SPSS16.0,直接法计算标化率。从死亡率、标准化死亡率、死因别死亡率、死因构成、期望寿命、潜在减寿年数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以了解居民的死因构成特点。结果:2005-2009年城阳区居民累计死亡14991人,年均粗死亡率为615.29/10万,标化死亡率为418.73/10万,低于山东省及全国平均水平。男性、女性和总人群的前3位死因均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损伤与中毒,这三种疾病5年间导致11662人死亡,占死因构成的77.79%;造成总人群潜在减寿年数的前3位死因依次为肿瘤、损伤与中毒、循环系统疾病,由肿瘤造成的PYLL最严重为35569人年,占全死因的36.23%,是造成劳动力损失的首要原因。65岁以上老年人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69.35%,而循环系统疾病是造成老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占本年龄段死因构成的49.45%。男性标化死亡率(487.32/10万)为女性标化死亡率(355.87/10万)的1.37倍,男性期望寿命为75.62岁,比女性(81.24岁)低5.62岁。结论:城阳区医疗卫生水平较高,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损伤与中毒的危害比较突出,是今后疾病预防控制的重点,应加大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危险因素的监测与防治;老年人、男性受疾病的威胁尤为突出,因此,政府和全社会应对此给予更多重视,积极制定和完善科学合理的防治策略。
邱德山,刘代仁[10](2012)在《2010年潍坊市扩大免疫规划相关疫苗接种率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潍坊市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相关疫苗接种率报告情况,促进免疫规划工作的发展。[方法]对《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中2010年潍坊市12个县(市、区)乙肝疫苗(HepB)、卡介苗(BCG)、脊灰疫苗(PV)、百白破三联疫苗(DPT)、白破疫苗(DT)、含麻疹类疫苗(MCV)、A群流脑疫苗(MenA)、A+C群流脑疫苗(MenAC)、乙脑疫苗(JE-I)、甲肝疫苗(HepA-I)报告接种率和估算接种率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0年潍坊市12个县(市、区)免疫规划各类疫苗报告接种率,奎文区脊灰疫苗、乙脑疫苗第2针为94.74%,其他均在95%以上;乙肝疫苗首针报告及时接种率为98.51%。估算接种率,HepB1~3、BCG、PV1~3、DPT1~3、含麻疹类疫苗1~2剂次、MenA1~2、JE-l1均在90%以上,PV4、DPT4、DT、含麻疹类疫苗第3剂次、MenAC1~2、JE-l2和HepA均在80%以下。[结果]2010年潍坊市各县(市、区)免疫规划各类疫苗报告接种率均较高,部分县(市、区)疫苗估算接种率较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第一部分 前言 |
| 第二部分 研究目的 |
| 第三部分 资料与方法 |
| 3.1 研究对象 |
| 3.2 研究方法 |
| 3.3 统计学方法 |
| 3.4 质量控制 |
| 第四部分 结果与分析 |
| 4.1 潍坊市的基本情况 |
| 4.2 城乡预防接种门诊疫苗接种情况 |
| 4.3 城乡预防接种门诊情况 |
| 4.4 城乡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情况 |
| 4.5 影响城乡接种率差异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
| 第五部分 讨论 |
| 第六部分 结论与建议 |
| 6.1 结论 |
| 6.2 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 附录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资料来源 |
| 1.2 研究资料核准 |
| 1.3 研究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晋城市城区居民死亡水平男性高于女性,五年来变动较小 |
| 2.2 影响晋城城区居民健康的主要疾患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意外伤害 |
| 2.3 前三位死因分析表明男性死亡水平均远高于高于女性 |
| 2.4 去除影响晋城城区居民主要死因影响后平均寿命可望增加 |
| 3 讨论与建议 |
| 3.1 讨论 |
| 3.2 建议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
| 个人简介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资料与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AEFI资料 |
| 1.2 预防接种资料 |
| 1.3 分析方法 |
| 2 结果 |
| 2.1 AEFI病例报告及时性 |
| 2.2 AEFI病例报告情况 |
| 2.3 AEFI流行病学特征 |
| 2.3.1 年龄与性别分布 |
| 2.3.2 地区分布 |
| 2.3.3时间分布 |
| 2.4 发生AEFI的疫苗 |
| 2.5 NIP AEFI报告发生率 |
| 2.6 临床诊断或症状分布情况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一、前言 |
| 二、研究目的 |
| 三、资料来源与方法 |
| 四、结果与分析 |
| 五、讨论 |
| 六、政策建议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1章 资料来源与方法 |
| 1.1 研究资料 |
| 1.1.1 资料来源 |
| 1.1.2 资料评价 |
| 1.2 研究方法 |
| 1.2.1 人口统计指标 |
| 1.2.2 人口死亡统计指标 |
| 1.2.3 期望寿命 |
| 1.2.4 疾病负担指标 |
| 第2章 结果与分析 |
| 2.1 人口学资料分析 |
| 2.1.1 人口总量与性别特征 |
| 2.1.2 人口负担系数 |
| 2.2 人口死亡特征 |
| 2.2.1 死亡情况的性别特征 |
| 2.2.2 死亡情况的年龄特征 |
| 2.2.3 不同性别年龄别死亡率 |
| 2.3 人口死因谱分析 |
| 2.3.1 前十位死因顺位与死亡率 |
| 2.3.2 不同性别主要死因分析 |
| 2.3.3 主要死因死亡率的性别比 |
| 2.3.4 不同年龄段主要死因特征 |
| 2.4 期望寿命和主要死因的死亡损失分析 |
| 2.4.1 总人群和不同性别人群的期望寿命 |
| 2.4.2 减寿分析 |
| 第3章 讨论 |
| 3.1 人口学特征 |
| 3.2 居民人口死亡特征 |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 4.1 结论 |
| 4.2 建议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