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亮,匡兆年,翟惠丽[1](2020)在《戊型肝炎对乙型肝炎感染者肝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分析戊型肝炎对乙型肝炎感染者肝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胶州市人民医院保健科收治的110例罹患乙型肝炎的患者,男62例,女48例,年龄(36.55±2.58)岁,年龄范围为16~60岁。根据患者罹患肝炎情况将患者分为合并肝炎组与单纯肝炎组,每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白蛋白、总蛋白、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及预后情况。结果合并肝炎组ALT[(389.76±324.53)U/L]、AST[(312.42±253.42)U/L]、总胆红素[(243.42±212.45)μmol/L]及PT[(25.43±5.34)s]水平均高于单纯肝炎组[(67.64±23.54)U/L、(75.34±23.14)U/L、(47.75±35.53)μmol/L、(16.74±4.42)s],白蛋白[(31.42±5.35)g/L]和总蛋白[(54.64±3.53)g/L]均低于单纯肝炎组[(44.53±3.64)g/L、(73.42±4.33)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肝炎组患者重肝炎率[21.8%(12/55)]、肝硬化率[38.2%(21/55)]、肝功能恢复时间[(63.43±21.32)d]、恶化率[18.2%(10/55)]均高于单纯肝炎组[7.3%(4/55)、12.7%(7/55)、(45.32±18.53)d、3.6%(2/55)],好转率[81.8%(45/55)]低于单纯肝炎组[96.4%(5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感染乙肝病毒的基础上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可明显加重患者的肝功能负担,增加患者罹患重度肝炎和肝硬化的概率,严重影响患者的肝功能和预后,临床应警惕重叠感染的发生。
岳娜[2](2020)在《戊型肝炎的生态流行病学研究及干预策略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全球因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感染导致44,000人死亡。我国戊型肝炎的报告发病率于2012年超过甲型肝炎,成为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第一大疾病。研究目的是了解中国部分地区人群、猪和环境中的HEV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戊型肝炎的干预策略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从而为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HEV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内容与方法:(1)基于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方法,了解人群与猪的HEV感染情况。(2)对江苏省某监测点采集上报的猪胆汁、人血清及水样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血清抗-HEV Ig G、抗-HEV Ig M、HEV RNA,同时利用荧光定量与测序分析,从基因层面分析HEV在生态环境、猪及猪制品和患者间的同源性。(3)利用决策树-马尔科夫模型,从社会角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戊肝疫苗接种进行卫生经济学效果评价,采用增量成本效果比(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ICER)和增量成本效用比(Incremental cost-utility ratio,ICUR)来确定优势策略,用敏感性分析来确定模型参数的敏感性。研究结果:(1)中国大陆一般人群血清抗-HEV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 G)阳性率为27.30%(95%CI:22.40%-32.20%),职业人群为47.40%(95%CI:40.10%-54.80%),猪群为66.40%(95 CI:61.70%-71.10%),人群抗-HEV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 M)血清阳性率为1.80%(95%CI:0.70%-2.90%)。年龄大于40岁者血清感染率较高,农村人口比城市人口高,在职业人群中,猪肉零售商血清感染率最高。职业人群血清感染率与成年猪(>3个月)血清感染率相关系数为0.88。(2)江苏省某监测点猪胆汁HEV RNA阳性率为2.90%,猪职业接触人群血清感染率为36.50%。40岁以上人群血清感染率高于40岁以下,且养殖工血清感染率最高为74.12%。疑似急性病毒性肝炎确诊戊型肝炎患者中,d4h基因型占比为68.57%。戊型肝炎感染者中,乙型肝炎与戊型肝炎重叠感染率为22.22%。(3)在中年慢性乙型肝炎人群中,相对于不接种,全部接种、筛选后接种的ICER依次为5.35万元/病例、3.00万元/病例,ICUR依次为27,362.52/QALY、15,300.10/QALY。老年患者中相比于不接种,全部接种、筛选后接种ICER为4.43万元/病例、2.08万元/病例,ICUR为22380.11元/QALY、10413.61元/QALY。研究结论:(1)猪职业接触人群的HEV感染情况高于一般人群,且地域、年龄和不同工种是影响血清感染率的重要因素。职业人群血清感染率与成年猪(>3个月)血清感染率存在相关性。(2)江苏省某监测点猪和人感染HEV具有同源性,年龄与工种影响血清感染率。(3)从社会角度出发,筛选后疫苗接种是戊肝散发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优势策略。
苏迎盈,黄悦,邱凌娴,吴婷,张军,张国民[3](2020)在《中国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戊型肝炎重叠感染的转归: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中国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中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重叠感染的发生和转归情况。方法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以及万方数据资源库,收集2008-2019年中国关于CHB患者中HEV重叠感染的文献和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质量评价和统计分析,使用R 3.5.2和Revman 5.3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统计量I2)、合并率和比值比(odds ratio,OR)的计算。结果共纳入28篇文献。在CHB住院患者中HEV重叠感染率为13.6%(95%CI:12.5%~14.9%)。重叠感染HEV的CHB住院患者(CHB-HEV住院患者)中肝衰竭发生率为34.7%(95%CI:29.6%~40.1%),发生风险均高于单纯CHB患者(OR=10.9,95%CI:6.8~17.4)、重叠感染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的CHB住院患者(CHB-HAV住院患者)(OR=3.8,95%CI:2.4~6.2)以及单纯戊型肝炎患者(OR=5.1,95%CI:3.8~6.8)。CHB-HEV住院患者病死率为13.8%(95%CI:10.3~17.8),病死风险均高于单纯CHB患者(OR=8.5,95%CI:4.0~18.3)、CHB-HAV住院患者(OR=14.4,95%CI:4.8~42.9)以及单纯戊型肝炎患者(OR=4.4,95%CI:3.0~6.4)。结论我国CHB住院患者中重叠感染HEV较常见,是肝衰竭和死亡的重要诱因。
温桂平[4](2019)在《戊型肝炎病毒分泌型抗原的发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文中指出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是全球范围内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最主要诱因之一,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是50%的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例的诱发病原体,我国是戊型肝炎高发区之一。大部分的戊型肝炎患者,呈现典型的急性肝炎症状,病死率可达1%,孕妇患急性戊肝后症状更为严重,病死率可高达25%。HEV感染在免疫抑制人群中可能发展为慢性化并导致肝脏纤维化进展加快。此外,HEV感染还会导致多种肝外症状。HEV感染的常用诊断指标有HEV IgM、HEV IgG及HEV RNA。HEV IgG用来指示HEV的既往感染和疫苗接种情况。HEVIgM是临床较为常用的诊断指标,主要用于指示HEV感染急性期,但是在恢复期也会有一段时间内呈现阳性。HEV RNA检测是检测病原体的有效方法,是诊断HEV现症感染的重要指标。但RNA检测成本较高,对检测仪器、操作人员以及检测场所均有一定要求,并且对样本的保藏与运输也有较高要求。HEV抗原作为病毒复制的另一重要指标,在HEV诊断上却没有得到较好的应用,主要原因是目前HEV抗原检测试剂灵敏度不足并且血液检测结果易受HEV抗体水平影响。本研究旨在建立灵敏度高、应用范围广的HEV抗原检测方法,并评估HEV抗原指标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首先,本研究基于96株HEV结构蛋白pORF2抗体,筛选获得最优抗体配对,构建了新的HEV抗原检测方法,检测灵敏度为6.3 × 103 copies/mL。与原商品化试剂相比,改善了不同基因型抗原检测能力不一致的问题并且灵敏度提升了10倍以上。应用新的抗原检测方法,本研究发现血清中pORF2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以经典的病毒粒子形式存在,与RNA结合构成病毒衣壳,命名为pORF2C;而另一种新发现的pORF2蛋白不与病毒RNA结合,命名为pORF2s。本研究的结果进一步揭示出两种形式pORF2的表达与orf2基因上的两个同框的AUG密码子有关,第一个AUG密码子位于1stnt,起始pORF2S翻译;而第二个AUG密码子位于46th nt,起始pORF2C的翻译。HEV pORF2s占pORF2抗原的99.9%以上,pORF2s在血清中大量存在并且不与RNA结合的特点,决定了该指标是独立于HEVRNA的诊断新指标。HEV感染恒河猴系列标本的检测结果显示,HEV抗原阳性期与RNA阳性期基本重合,能够有效反映出病毒血症期以及排毒期。相较于原抗原检测试剂,新的抗原检测方法受血清抗体的干扰较小。由于新检测方法在灵敏度及检测周期上的明显优势,实现对原抗原检测试剂的升级替换。基于急性肝炎队列标本,本研究对HEV IgM、HEV RNA与HEV抗原三个戊肝急性期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显示HEV抗原在急性戊肝诊断中灵敏度为91.4%,特异性为99.8%,阳性预测值为96.0%。HEVIgM灵敏度略优于HEV抗原(92.3%),但HEV IgM可在发病后持续32周,远长于已知3-4周的HEV感染急性期,这使得HEV IgM阳性预测值仅为64.8%。HEV抗原与HEV IgM联合检测能够有效的增加诊断的准确性,结合HEV RNA辅助诊断,能确诊95.7%的急性戊肝病例,实现经济、有效的急性戊肝诊断。对于厦门合格献血者HEV调查研究显示HEV抗原和HEV RNA的阳性率均为0.28%。对17名HEV RNA和HEV抗原均为阳性的献血者随访跟踪显示,10名献血者出现70天以上的HEV病原体阳性。与典型急性戊肝患者相比,这些HEV携带者体内的病毒水平较低,但是病毒血症、抗原血症时期较长,大部分HEV携带者未出现明显的抗体应答。这些HEV携带者的存在可能是输血安全的潜在威胁。此外,为了拓展HEV抗原检测的应用范围,本研究建立了 HEV抗原检测试纸条,在保持灵敏度不变的情况下,将检测时长缩短至15分钟。同时本研究还建立了基于抗原检测的HEV分类方法,实现不依赖测序的HEV快速分类。此外,本研究还发现HEV抗原在宿主肾脏高丰度聚集,HEV患者尿液中HEV抗原浓度为血液的47-5556倍,显示尿液可能是HEV诊断更好的采样标本。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重新筛选检测抗体配对,研发了新一代HEV抗原检测试剂,并发现其主要诊断靶标并非原本认识的病毒衣壳蛋白pORF2C,而是独立于病毒核酸的分泌型游离抗原pORF2s,该抗原及其产生机制的发现为HEV的诊断提供了新的靶标,也为理解抗原指标的临床意义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该新靶标应用于急性肝炎诊断及献血者筛查中,优化了 HEV的诊断流程并发现了 HEV新的流行特点。这些研究成果为HEV的精确诊断及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此外本研究所发现的分泌型抗原pORF2s也为今后研究HEV的免疫逃逸、免疫耐受、生活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叶昊,邓盛微[5](2019)在《牛磺酸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感染的临床价值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牛磺酸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感染的临床价值评价。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感染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研究组采用牛磺酸熊去氧胆酸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保肝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肝功能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牛磺酸熊去氧胆酸比常规保肝的治疗效果更佳,患者肝功能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值得广泛应用。
王寿明,刘倩楠,董源,谢芳,王敏,张馨,何长伦,耿家宝[6](2018)在《戊型肝炎重叠其他肝病的临床特征》文中指出目的调查2007至2017年我院收治重叠其他肝病戊型肝炎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7至2017年我院收治重叠其他肝病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 2007至2017年我科共收治重叠其他肝病戊型肝炎患者109例,男、女病例数分别为93、16,男女比为5.8∶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其中40~59岁60例,60岁以上31例。发病高峰为第一季度,1、2月份发病人数最多,均为20例,其次为3月16例,4月15例。与女性患者相比,男性患者TBil、ALT较高。与单纯戊型肝炎患者相比,重叠其他肝病戊型肝炎患者的TBil、ALT、AST更高、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降低、胆碱酯酶(CHE)降低、住院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疗,87例患者好转,22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20.2%(22/109),其中男性20例、女性2例,14例合并慢性HBV感染。结论重叠其他肝病戊型肝炎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中老年男性,发病月份主要集中于第一季度,与单纯戊型肝炎相比,重叠其他肝病戊型肝炎患者肝损伤更重,病死率高。
常莉,周平[7](2018)在《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病毒患者临床指标及转归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病毒患者的临床指标变化及转归。方法回顾性选取2012年6月至2017年9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病毒患者45例,为重叠感染组,回顾性选取同一时期在本院治疗的单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5例,为对照组;检测患者血清中生化指标、嗜肝性病毒标记物及肝功能球蛋白(GL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PT)和白蛋白(ALB)等各项指标,对两组患者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中GLB(对照组34.5±7.0 g/L、重叠感染组36.3±6.5g/L)与AST(对照组460±100 IU/L、重叠感染组470±115 IU/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叠感染组患者的ALT(1210±360)IU/L、TB(281±95)μmol/L、PT(20.0±3.0)s、HBe Ag阳性率(22.22%)、ALB(26.8±4.8)g/L,对照组患者ALT(693±288)IU/L、TB(105±41)μmol/L、PT(14.3±2.2)s、HBe Ag阳性率(40.0%)、ALB(49.5±5.0)g/L,重叠感染组患者ALT、TB、PT显着高于对照组,ALB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e Ag呈阳性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病毒患者比率较小,单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病毒病情明显加重。
张勋,孙秋林,李家斌[8](2017)在《散发性戊型肝炎156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散发性戊型肝炎(HE)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2012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6例HE患者,回顾性分析其流行病学、临床资料及其预后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HEV Ig M和抗HEV-Ig G。结果 156例患者发病年龄为(52.9±12.7)岁,男性129例,女性27例,男女比例为4.8:1;各季度均有发病,发病高峰为15月,尤以2月份高发,占20.5%;HE重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BIL水平为(180.8±111.1)μmol/L,和住院时间(23.1±12.2)d,显着高于或长于HE组的(148.6±89.9)μmol/L和(16.7±8.8)d(P<0.05),两组肝衰竭发生率分别为(10.0%和3.8%,P<0.05);≥60岁患者血清TBIL水平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94.6±121.4)μmol/L和(22.1±7.0)d,显着高于或长于1859岁年龄组的(144.1±104.9)μmol/L和(16.9±8.8)d(P<0.05),两组肝衰竭发生率分别为(10.5%和4.0%,P<0.05)。结论 HE患者以中老年男性多见,春季多发,老年及慢性肝病重叠感染者黄疸深,肝衰竭发生率高,病程时间长,需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但总体预后良好。
夏华[9](2017)在《牛磺酸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感染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牛磺酸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感染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5年8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感染患者90例,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给予对照组常规保肝治疗和恩替卡韦口服。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牛磺酸熊去氧胆酸口服。两组均用药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疗效、住院时间和病死率。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均低于对照组,白蛋白(ALB)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77.8%,观察组死亡率4.4%低于对照组17.8%,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牛磺酸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感染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张龙穆[10](2017)在《青岛地区献血者戊型肝炎流行病学及血清学特征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是引起戊型肝炎发病的病原体,主要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经粪-口途径传播。HEV输血感染在日本和英国已经得到了证实,HEV经输血途径传播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现阶段,HEV并未列入中国献血者常规筛查指标,关于青岛地区献血者HEV感染情况缺乏相关研究。研究目的通过对献血者进行调查,了解青岛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戊型肝炎病毒的流行情况,分析输血传播HEV的潜在危险性,探讨谷丙转氨酶(ALT)水平与HEV感染的相关性,分析比较重叠感染的戊型肝炎的人群特点,为预防HEV通过输血途径传播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收集青岛地区献血者血样,其中包括合格献血者739例进行HEV的相关血清学指标检测(抗-HEV Ig G,抗-HEV Ig M,HEV Ag)并与833例单纯ALT升高组比较分析献血者HEV流行病学特点。2、收集乙肝感染献血者血样105份进行戊型肝炎病毒的相关血清学指标检测,与合格献血者比较分析HEV重叠感染的血清学特点。研究结果739名合格的无偿献血者中抗-HEV Ig G阳性95例,阳性率12.86%;抗-HEV Ig M阳性6例,阳性率为0.81%;HEV Ag阳性1例,阳性率为0.14%。833名ALT升高的献血者中抗-HEV Ig G阳性109例,阳性率13.09%;抗-HEV Ig M阳性7例,阳性率为0.84%;HEV Ag阳性1例,阳性率为0.12%。合格献血者抗-HEV Ig G和Ig M检出率与ALT升高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岁以上年龄段明显高于低年龄段比例(χ2=12.967,P<0.01)。在739份合格献血者和833份单纯的ALT升高的献血者的血液中,有8例样本是HEV Ig G和Ig M同时阳性,195例样本是HEV Ig G单独阳性,5例样本是HEV Ig M单独阳性,2例标本为HEV抗原单独阳性。随机抽取的105例HBV感染患者中,HEV合并HBV感染患者20例,HBV感染者各年龄组的HEV Ig G阳性率均高于合格献血者。合格献血者和HBV感染者中HEV Ig G阳性率最高的职业都是农民。研究结论青岛地区是一个戊型肝炎流行地区,献血者中存在一定比例HEV感染者。ALT筛查对HEV的血液筛查作用不大,献血者经过常规血液筛查后,仍有输血传播HEV的潜在风险。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章 中国大陆人群和猪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情况: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文献检索策略 |
| 1.2 纳入排除标准 |
| 1.3 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估 |
| 1.4 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2.1 被纳入研究的检索结果及特征 |
| 2.2 方法质量学 |
| 2.3 异质性和发表偏倚 |
| 2.4 不同群体间的感染率和关系 |
| 2.5 人群和猪群亚组分析 |
| 2.6 人群与猪血清感染率相关性 |
| 2.7 敏感性分析 |
| 3 讨论 |
| 第二章 江苏省戊肝监测点生态流行病学现况调查 |
| 1.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3 实验室检测原理 |
| 1.4 实验操作步骤 |
| 1.5 质量控制 |
| 1.6 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2.1 猪群 |
| 2.2 猪职业接触人群 |
| 2.3 急性戊型肝炎肝炎患者 |
| 2.4 江苏省某监测点水样检测情况 |
| 3 讨论 |
| 第三章 基于Markov模型对乙肝戊肝重叠感染人群免疫策略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免疫策略 |
| 1.3 决策树-Markov模型 |
| 1.4 模型参数确定 |
| 1.5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决策树-Markov模型 |
| 2.2 中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戊肝免疫策略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
| 2.3 慢性乙型肝炎老年人群戊肝免疫策略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
| 3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戊型肝炎生态流行病学研究现况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1 方法 |
| 1.1 文献检索 |
| 1.2 文献筛选 |
| 1.2.1 文献纳入标准 |
| 1.2.2 文献排除标准 |
| 1.3 研究质量评价 |
| 1.4 数据提取与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纳入文献 |
| 2.2 CHB患者戊肝重叠感染发生率、肝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 |
| 2.3 CHB-HEV患者肝衰竭及病死风险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 |
| 第一章 前言 |
| 1. 戊型肝炎概述 |
| 1.1 戊型肝炎病毒的发现 |
| 1.2 戊型肝炎病毒的病毒粒子 |
| 1.3 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
| 1.4 戊型肝炎病毒的感染进程 |
| 2. 戊型肝炎病毒病毒学研究进展 |
| 2.1 戊型肝炎病毒基因组 |
| 2.2 戊型肝炎病毒的体外培养系统 |
| 2.3 戊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及复制过程研究 |
| 3. 戊型肝炎病毒衣壳蛋白表位研究 |
| 3.1 戊型肝炎病毒衣壳蛋白结构研究 |
| 3.2 戊型肝炎病毒衣壳蛋白抗原表位研究 |
| 4.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 |
| 4.1 无临床症状的戊型肝炎病毒感染 |
| 4.2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肝内症状 |
| 4.3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肝外症状 |
| 5. 戊型肝炎的诊断 |
| 5.1 免疫电镜 |
| 5.2 核酸检测 |
| 5.3 抗体检测 |
| 5.4 细胞免疫检测 |
| 5.5 抗原检测 |
| 6. 本论文研究思路、目的与意义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1. 材料 |
| 1.1 主要仪器 |
| 1.2 主要实验耗材 |
| 1.3 质粒、菌株、细胞和实验动物 |
| 1.4 主要试剂 |
| 1.5 培养基及实验用溶液配制 |
| 1.6 引物 |
| 2. 方法 |
| 2.1 分子克隆 |
| 2.2 蛋白表达和纯化 |
| 2.3 蛋白性质鉴定 |
| 2.4 抗体的性质鉴定 |
| 2.5 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 |
| 2.6 基于ELISA和FMIA的HEV抗原检测方法 |
| 2.7 巢式PCR及real-time PCR检测技术 |
| 2.8 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 |
| 2.9 戊型肝炎病毒体外生产和纯化方法 |
| 2.10 起始密码子翻译效率分析 |
| 2.11 戊型肝炎病毒细胞模型研究方法 |
| 2.12 恒河猴模型戊型肝炎病毒攻毒实验及指标检测方法 |
| 2.13 血清HEV抗体检测 |
| 2.14 血清的收集 |
| 2.15 计算机软件辅助设计和分析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 第一部分: HEV抗原检测方法的建立和靶标分析 |
| 1. HEV抗原检测方法的建立 |
| 1.1 抗体配对的筛选 |
| 1.2 HEV-Ag检测方法对HEV衣壳蛋白的检测分析 |
| 1.3 HEV-Ag检测方法对病毒的检测分析 |
| 1.4 临床血清中HEV-Ag与HEV RNA的相关性初步分析 |
| 2. HEV-Ag检测方法的靶标分析及pORF2~S的发现 |
| 2.1 粪便与血清标本中HEV抗原与HEV RNA的密度分析 |
| 2.2 基于HEV细胞培养模型的HEV抗原检测分析 |
| 2.3 细胞培养上清中的pORF2产生机制探索 |
| 2.4 细胞培养上清中pORF2~S与完整病毒的抗原量差异 |
| 2.5 pORF2~S阅读框的翻译效率分析 |
| 3. HEV-Ag检测方法的初步评估 |
| 3.1 HEV-Ag检测方法在HEV攻毒恒河猴标本中的检测分析 |
| 3.2 HEV-Ag检测方法cut-off值的确定及特异性分析 |
| 4. 第一部分小结 |
| 第二部分: HEV抗原诊断的实际应用 |
| 1. HEV抗原诊断在肝炎人群中的应用 |
| 1.1 肝炎病例基础信息 |
| 1.2 两个以上HEV指标为阳性的病例类型分析 |
| 1.3 HEV指标单一阳性类型分析 |
| 1.4 各组人群中ALT水平分布和其他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
| 1.5 感染病程中HEV相关指标的动态变化 |
| 1.6 HEV相关指标在首诊血清中的诊断性能分析 |
| 2. HEV抗原在献血者中的应用 |
| 2.1 献血者HEV流行情况分析 |
| 2.2 献血者HEV病原体人群跟踪 |
| 2.3 献血者HEV携带者和戊肝患者的比较 |
| 3. 第二部分小结 |
| 第三部分: HEV抗原诊断的拓展 |
| 1. 基于FMIA的HEV抗原检测方法的建立 |
| 1.1 HEV-Ag FMIA试纸条的建立 |
| 1.2 HEV-Ag FMIA与HEV RNA的相关性分析 |
| 1.3 HEV-Ag FMIA、HEV-Ag ELISA和HEV RNA在临床血清中的比较 |
| 2. 基于抗原检测的HEV分类方法的建立 |
| 2.1 特异性识别基因3型和基因4型HEV的抗体6E9的性质鉴定 |
| 2.2 基于抗原检测的HEV分类方法的建立 |
| 2.3 基于抗原检测的HEV分类方法在HEV攻毒发恒河猴标本上的评价 |
| 2.4 基于抗原检测的HEV分类方法在临床戊肝血清中的应用 |
| 3. 尿液中的HEV抗原检测 |
| 4. 第三部分小结 |
| 第四章 讨论 |
| 1. 新旧HEV抗原检测方法对比及在系列标本上的检测差异 |
| 2. HEV分泌型抗原pORF2~S的发现和功能鉴定 |
| 3. 戊肝血清学和病原学指标变化趋势及诊断策略分析 |
| 4. 戊肝患者体内HEV抗原长期阳性的临床现象分析 |
| 5. 正常携带者的意义与隐患的探讨 |
| 6. HEV肝外感染 |
| 第五章 小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情况对比 |
|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
| 3 讨论 |
| 资料和方法 |
| 一、研究对象 |
| 二、检测项目 |
| 三、统计学分析 |
| 结果 |
| 一、重叠其他肝病戊型肝炎患者的一般资料 |
| 二、合并其他肝病戊型肝炎发病的季节特点 |
| 三、不同性别老年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
| 四、重叠其他肝病戊型肝炎患者与单纯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 |
| 五、预后及死亡病例临床特征 |
|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3 实验室检测 |
| 1.4 观察指标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比较 |
| 2.2 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测结果比较 |
| 2.3 两组患者血清病毒标记物比较 |
| 2.4 死亡患者的病理表现 |
| 2.5 两组患者病程与转归比较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检测方法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性别、年龄和职业分布 |
| 2.2 发病季节分布 |
| 2.3 症状与体征 |
| 2.4 临床分型 |
| 2.5 不同基础疾病HE患者临床特点 |
| 2.6 不同年龄组HE患者临床特点 |
| 2.7 转归情况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
| 2.2 两组疗效比较 |
| 2.3 两组住院时间和病死率比较 |
| 3 讨论 |
|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 1.1 标本来源与抽样方法 |
|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 1.2.1 血清学检测设备 |
| 1.2.2 试剂 |
| 1.3 方法 |
| 1.3.1HBsAg、抗-HCV和HIV Ag/Ab ELISA检测及HBV DNA检测 |
| 1.3.2 抗-HEV IgG、IgM和HEV抗原检测 |
| 1.3.3 谷丙转氨酶(ALT)检测 |
| 1.4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
| 2.1 青岛地区合格献血者中HEV抗原、抗-HEV IgM和IgG的流行率 |
| 2.2 ALT与HEV血清学指标的关系 |
| 2.3 合格献血者和单纯的ALT升高的献血者比较 |
| 2.4 献血者中HEV血清学指标的关系 |
| 2.5 戊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的血清学特点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戊型肝炎病毒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