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拉江·卡米力[1](2020)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肺包虫病患者围术期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将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应用在肺包虫病患者的围术期,探讨ERAS治疗模式对肺包虫患者术后康复的作用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68例接受择期手术的肺包虫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传统治疗模式的患者为对照组(36例),给予ERAS治疗模式的患者为观察组(32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实际禁食、水时间比对照组患者短,观察组患者口渴感或饥饿感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比对照组低,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拔除胸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均比对照组患者的短,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患者低,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手术治疗的肺包虫病患者实施ERAS治疗模式,能够提高患者手术效果和预后质量,加快术后康复速度,值得我们推广。
王凤鸣,胡世勋,罗凤秀[2](2019)在《全肺切除术后低氧血症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全肺切除术后低氧血症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8月实施全肺切除术5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发生低氧血症21例,非低氧血症29例,分析导致全肺切除术后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年龄≥65岁、术前心电图异常、麻醉时间≥4 h、吸烟、术后白蛋白<34 g/L是低氧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5岁、麻醉时间≥4 h是全肺切除术后发生低氧血症独立影响因素(P <0. 05)。结论年龄≥65岁、麻醉时间≥4 h的全肺切除术患者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护理人员应加强对高龄与麻醉时间过长患者的监护,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别磊[3](2019)在《血管成形及置换在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肺动脉成形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总结手术操作技巧以及围术期管理和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收集2013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就诊于我科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肺动脉成形组和全肺切除术,其中肺动脉成形组220例,全肺切除组共235例。结果:肺动脉成形组和全肺切除术组术前一般资料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肺动脉成形组发生术后并发症86例,因肺栓塞、吻合口瘘及心力衰竭共死亡3例,其余均行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全肺切除组发生术后并发症114例,死亡患者9例,病因为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和吻合口瘘死亡,其余患者行对症治疗后痊愈出院。肺动脉成形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全肺切除组,且住院时间较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结果提示,肺动脉成形组KPS评分较高提示术后生活质量较好,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患者生存率呈下降趋势,肺动脉成形组可达到和全肺切除组相近的治疗效果。结论:肺动脉成形术较全肺切除术操作难度大,或导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增加,但能有效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且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比全肺切除术高。肺动脉成形术在治疗侵犯肺动脉干的非小细胞肺癌时安全、有效。目的:研究肺静脉成形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总结手术操作技巧以及围术期管理和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在2013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就诊于我科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肺静脉成形组和全肺切除术,其中肺静脉成形组11例,全肺切除组235例。结果:肺静脉成形组和全肺切除术组术前一般资料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肺静脉成形组发生术后并发症6例,均行保守治疗,无死亡病例。全肺切除组发生术后并发症114例,死亡病例共9例,病因包括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和吻合口瘘,其余病例均行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前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肺静脉成形病人均有随访记录,全肺切除组病人中,有效随访217例,肺静脉成形组KPS评分较高提示术后生活质量较好,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生存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肺静脉成形组可达到和全肺切除组相近的治疗效果。结论:肺静脉成形术较全肺切除术操作难度大,或导致术中出血风险及手术时间增加,但能有效降低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且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比全肺切除术高。肺静脉成形术临床效果满意,可提高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目的:分析并探讨我科在肺癌手术中应用人工血管行上腔静脉置换、肺动脉置换的临床经验,总结人工血管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我科2013年4月至2018年4月共10例行人工血管置换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使用人工血管上腔静脉置换者6例,人工血管肺动脉置换者4例。结果:采用人工血管行上腔静脉置换和肺动脉置换的患者中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术后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患者的有效生存期较未手术者明显延长。结论:当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或长段肺动脉侵犯时,可行上腔静脉置换术或肺动脉置换术,切除肿瘤及病变血管后行人工血管重建,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一步综合治疗提供条件,具备临床运用价值。
郑丹妮[4](2019)在《快速康复理念在肺癌全肺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快速康复理念在肺癌全肺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10月收治的64例肺癌全肺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30例,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34例,应用快速康复理念),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高于研究组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16,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用统计学软件对各指标数据结果出来,差异性强(P<0.05)。结论快速康复理念用于肺癌全肺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并发症少,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值得推广应用。
刘江红,王玉倩,罗旭阳[5](2019)在《PDCA循环法在胸外手术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PDCA循环法在胸外手术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40例胸外科手术患者纳入对照组,另将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40例胸外科手术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实施PDCA循环法护理。对比两组护士理论考试成绩、专科技术操作考核成绩、护理服务质量及患者手术后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士理论考试、专科技术操作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健康教育、病区管理、工作能力、服务态度、形象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法用于胸外手术护理可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降低术后患者感染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蔡惜娟,杨秀连[6](2018)在《整体综合护理模式在肺癌全肺切除术后患者中的运用》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分析对肺癌全全肺切除术患者实施整体综合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2015年3月至2017年7月我院接收的行肺癌全肺切除术患者84例,均分两组后,进行临床护理,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患者则在该基础上实施整体综合护理模式,对两种护理的应用效果予以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上的差异性(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更高,比较具有统计学上的差异性(P<0.05)。结论在临床上,对肺癌全肺切除术患者实施整体综合护理服务的效果更加明显,具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值得予以使用。
王秋艳[7](2018)在《对行全肺切除术后的肺癌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对其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和分析对进行全肺切除术后的肺癌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对其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南通市肿瘤医院胸外科进行全肺切除术的60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掷硬币法将这些患者分为试验组和比较组。在对两组患者进行全肺切除术后,对试验组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对比较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比较组患者(P<0.05)。结论 :对进行全肺切除术后的肺癌患者实施整体护理,能显着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王会霞,马治欣,王爱霞[8](2017)在《护理干预对肺癌患者全肺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肺癌全肺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58例获得临床确诊的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肺全切除术治疗,将其按照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对这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预后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展开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肺癌全切除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李庆琳[9](2017)在《对行全肺切除术的肺癌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的效果探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对进行全肺切除术的肺癌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选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于2013年5月至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32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32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6例)与对照组(16例)。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对试验组患者进行护理,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护理,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6%,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1.3%。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为93.8%,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为62.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试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进行全肺切除术的肺癌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可有效地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其对护理的满意度。
熊淑艳[10](2016)在《128例肺癌全肺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128例肺癌全肺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以128例肺癌全肺切除术患者围术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医疗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根据肺癌全肺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的不同阶段和患者的个人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者疼痛程度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为I级的有28例,II级26例,III级10例,对照组为I级的有11例,II级29例,III级24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高达84.4%,而对照组仅为37.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满意程度,2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全肺切除术是治疗肺癌的有效方法,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围手术期的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来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1.1 纳入标准 |
| 1.2 排除标准 |
| 2.研究方法 |
| 3.观察指标 |
| 4.统计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 导师评阅表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率 |
| 2.2 全肺切除术后低氧血症单因素分析 |
| 2.3 全肺切除术后患者低氧血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 3 讨论 |
| 英文缩写列表 |
| 前言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肺动脉成形术在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
| 摘要 |
| Abstract |
| 1.资料和方法 |
| 2.结果 |
| 3.结论 |
| 4.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肺静脉成形术在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
| 摘要 |
| Abstract |
| 1.资料和方法 |
| 2.结果 |
| 3.结论 |
| 4.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人工血管置换术在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
| 摘要 |
| Abstract |
| 1.资料和方法 |
| 2.结果 |
| 3.结论 |
| 4.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
| 综述 血管成形及置换术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运用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并发症组间数据结果比较 |
| 2.2 时间指标及出血量指标数据对比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 |
|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PDCA循环法护理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护士理论考试成绩、专科技术操作考核成绩比较 |
| 2.2 两组护士护理质量比较 |
| 2.3 两组手术感染率比较 |
| 3 讨论 |
| 0 引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对照组: |
| 1.2.2 研究组: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 |
|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护理方法 |
| 1.2.1 呼吸系统干预 |
| 1.2.2 心血管系统干预 |
| 1.2.3 并发糖尿病干预 |
| 1.2.4 心理干预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比较 |
| 2.2 护理满意度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手术方法 |
| 1.3 护理方法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
|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