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莹[1](2021)在《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姑息化疗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给予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干预方式,观察其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的免疫功能、营养状况及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干预效果。探讨适合于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的合理肠内营养支持方案,从而改善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的营养状况,缓解化疗后胃肠道不良反应,提供免疫功能。方法:选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在含铂双药姑息化疗的临床治疗基础上,对其进行营养评估,进行营养支持调整,按目标营养量为25~30kcal/(kg/d)的原则,使摄入量达到目标营养量60%以上。对每位受试者从化疗开始前一天至两个周期结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在肠内营养支持的基础上联合给予麦滋林4.02g/d,营养干预连续使用两个化疗周期。在试验过程中,分别于化疗前、两个周期化疗末抽取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禁食12h),检测并记录相关观察指标,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及其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变化情况。①营养指标:体重、皮褶厚度、血红蛋白(HGB)、血清(ALB)、前白蛋白(PA)及转铁蛋白(TRF);②免疫指标:总淋巴细胞(TLC)、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CD8+、IgA、IgM、IgG);③胃肠道不良反应:根据NCI.CTCAE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5.0版,记录不良事件(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结果:1.营养指标:试验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营养指标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化疗两个周期末,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的体重、皮褶厚度、HGB、PA、ALB及TRF较试验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各项营养指标体重、皮褶厚度、HGB、PA、ALB及TR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指标:试验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免疫指标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化疗两个周期末,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的总淋巴细胞(TLC)、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CD8+、IgA、IgM、IgG)较试验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各项免疫指标总淋巴细胞(TLC)、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CD8+、IgA、IgM、Ig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胃肠道不良反应:在添加谷氨酰胺的肠内营养干预试验后,观察组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可改善化疗患者的营养状况,对改善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有一定的作用,可减轻化疗的胃肠道毒副反应,增强机体免疫防御功能。
陈惟[2](2017)在《谷氨酰胺免疫营养支持对有营养风险肝胆手术病人围手术期肝功能与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外科术后加速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基于循证医学依据的一系列围术期优化处理措施,以达到快速康复为目的新兴理念。ERAS通过减轻术后应激反应、合理管理疼痛、早期恢复饮食和早期活动等措施来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自1997年丹麦外科医师Kehlet提出ERAS以来,ERAS已在骨科、乳腺外科、心胸外科、胃肠外科、妇产科等多个外科领域开展。目前,国际上已相继发布了择期结直肠手术、直肠和(或)盆腔手术、胰十二指肠手术和胃切除手术的ERAS指南或专家共识。肝胆手术往往较复杂、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ERAS理念在肝胆外科的临床应用是十分迫切与重要的。近年来,多家医疗中心开始在肝胆胰手术病人中施行ERAS,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肠内或肠外的免疫营养支持是ERAS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与病人的康复效果关系密切。它是指为治疗或缓解疾病、增强治疗的临床效果,根据营养学原理采取的膳食营养措施,通过鼻饲、静脉输入等途径将氨基酸、脂肪乳、谷氨酰胺等营养素输入病人体内,是改善与维持器官、组织、细胞的功能与代谢以及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的重要措施。研究表明对存在营养风险的病人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可以改善病人的预后,不进行营养支持则会对病人的康复产生不利影响;而对于无营养风险病人,营养支持可能不改善结局,甚至会加重肝脏代谢负担,造成营养支持滥用。随着营养支持的兴起,目前进行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病例每年数以百万计,客观上必然需要判定进行营养支持的适应证。这就需要判定病人是否存在“营养风险”。存在营养风险的病人,应结合临床具体情况,制定和实施营养支持计划。无营养风险病人则不应盲目进行营养支持,以免增加病人经济负担、浪费国家有限资源。为此,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建立了“营养多中心协作组”进行全国范围的联合调查研究,以便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本课题即属于该项工作的一个单中心分支结构部分。“营养风险筛查(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NRS2002)”是 2002 年 Kondrup教授等基于128项RCT研究而制定的适用于住院病人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是目前唯一一个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建立该项工具的目的旨在筛选出通过营养支持可改善临床结局的病人。“NRS2002”因其相对简单易用的原则,在国内外应用均有很好的适应性。“NRS2002”对胃肠、呼吸系统肿瘤病人的营养风险筛查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用于肝胆疾病围手术期的营养风险筛查并指导营养支持应用的报道相对较少。临床上肝胆疾病病人有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的情况并非少见。肝脏是能量代谢的中心,肝胆外科疾病发生时对肝脏的代谢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其营养支持的时程、剂型、类型等均具有不同于一般胃肠疾病的独特特点。不合理的营养摄入不但不能改善病人预后,反而会对病人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对肝胆疾病病人应用营养支持尤应严格把握适应症,有必要选取最需要、适合营养支持的病人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并对其不同的营养支持方案进行合理的抉择。免疫营养制剂里,谷氨酰胺(Glutamine,Gln)是各种氨基酸中被研究得最多、时间最长的氨基酸之一。Gln是机体中含量最丰富的氨基酸,也是所有快速增殖细胞如小肠黏膜细胞、淋巴细胞等生长、修复特需的能源物质。很多研究都表明Gln可以更好地帮助肝脏恢复功能,促进病人的预后。肝组织内含有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酰胺酶,既能合成又能分解Gln,在Gln的代谢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有学者提出疑惑,肝胆外科手术后的病人本身就存在一定程度的肝功能受损,Gln的使用会不会增加肝脏代谢的负担,反而不利于病人的预后,违反外科术后快速康复(ERAS)理念?国内外营养协会指南对Gln的使用也持有不同意见。临床上使用的谷氨酰胺双肽属于营养制剂中价格昂贵的药物,结合我国国情,从药物经济学角度考虑其应用价值更显得重要。鉴于以上情况,本课题将对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关于肝胆外科病人围术期应用谷氨酰胺的相关研究文献,系统评价谷氨酰胺对于围手术期肝胆外科病人肝功能与免疫功能的影响。同时,对武汉总医院肝胆手术病人围手术期,谷氨酰胺营养支持对肝功能的作用进行调研。比较分析谷氨酰胺的营养支持是否可以在肝胆手术病人围手术期真正地改善病人的肝功能,促进其康复。通过该项工作,期望能为肝胆外科疾病病人围手术期谷氨酰胺的合理选择提供一定依据。
黄秋芬,邓卓娟,毕晓霞,刘新芸,白力,邓光明[3](2016)在《精氨酸强化肠外营养对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综合分析并科学探究精氨酸强化(Arginine improved)肠外营养对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Meta(荟萃)分析研究,为治疗结直肠癌患者的相关疾病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方法在2015年1—10月,选择83例在本院因为患有结直肠癌接受精氨酸强化肠外营养的临床患者资料。采用计算机的检索方法来检测中国期刊的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 database),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以及博士论文数据库(Doctoral dissertation database)关于精氨酸强化肠外营养对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Meta(荟萃)分析。随机对照精氨酸强化肠外营养对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文章实验影响。结果总共纳入10篇文献,10篇文献均针对精氨酸强化肠外营养进行相关对照研究。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在接受两周之后的治疗精氨酸强化肠外营养的治疗方式对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的相关影响,观察组的免疫调节指标CD4+以及CD4+/CD8+水平比对照组的免疫调节指标CD4+以及CD4+/CD8+水平更低,两组数据比较有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氨酸强化肠外营养对于结直肠癌患者具有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在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实践中有着重要的研究指导意义,值得广泛推广。
刘志[4](2014)在《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联合应用早期肠内免疫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联合应用早期肠内免疫营养与肠外营养对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75名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早期肠内免疫营养与肠外营养组(IEPN,n=25)、联合早期普通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组(EPN,n=25)、全肠外营养组(PN,n=25)。IEPN组患者于术后第2天起给予免疫肠内营养(瑞能,400ml)和肠外营养(卡文,1440ml)至第8天;EPN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瑞素,500ml)和肠外营养(卡文,1440ml);PN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卡文,1920ml)。所有患者于术前和术后第8天分别检测营养指标(ALB、PA、TP)、免疫指标(CD3、CD4、 CD8、 IgA、 IgM、 IgG)和炎症指标(C3、C4、CRP),并观察记录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吻合口瘘的发生率。结果术后第8天,三组ALB、PA、T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IgM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EPN组IgA、CD3显着高于EPN组和PN组(P<0.05、P<0.01),IEPN组患者CD4/CD8显着高于EPN组和PN组(P<0.01、P<0.01), IgG、CD4显着高于PN组(P<0.01),CD8显着低于EPN组和PN组(P<0.05、P<0.01);三组C4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EPN组C3显着高于PN组(P<0.01),CRP显着低于PN组(P<0.01);IEPN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显着短于PN组(P<0.05),三组均无吻合口瘘的发生。结论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联合应用早期肠内免疫营养与肠外营养能维持营养状态,恢复免疫功能,降低全身炎症反应,促进患者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
文柳静,黄元柳[5](2013)在《全肠外营养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进展期肿瘤患者常存在营养不良和极度消瘦等症状,称为癌性恶病质[1]。肿瘤可通过多种途径使机体代谢发生改变,并从机体固有的脂肪、蛋白质夺取营养构建自身,最终造成营养不良和极度消瘦[2]。营养不良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并发症增多,死亡率增高,医疗成本提高,住院费用增加和住院
文柳静,黄元柳[6](2013)在《全肠外营养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I Nutrition,TPN)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在重症患者尤其是中重度肿瘤患者的外科及化疗辅助治疗中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TPN目前缺乏系统、规范的应用原则,盲目滥用必然产生不良反应,本文就目前TPN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现状与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陈念[7](2013)在《早期肠内营养配合柴芍六君子汤对大肠癌术后恢复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临床大肠癌术后患者一般情况、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炎性反应检查、中医症候评分及住院时间和费用等项目的比较,探讨肠外营养组、单纯肠内营养组与中药配合肠内营养组在促进术后康复上的差异,寻找有效促进患者早期康复的治疗途径,为临床治疗提供方案,也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本研究选用90例大肠癌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N、EEN和EEN+中药三组,每组各30例。PN组:肠外营养;EEN组:早期肠内营养;EEN+中药组:早期肠内营养联合柴芍六君子汤。3组均于术后连续用药7天为一治疗疗程。于手术前3天、术后5天和8天分别进行营养指标、免疫指标和炎症指标的测定,并根据临床症状予以中医症候评分,最后统计患者住院天数及费用进行对比。结果:(1)EEN+中药组能明显降低大肠癌术后中医症候评分;(2)EEN+中药组能明显提高营养、免疫状态,减轻炎症反应。(3)EEN+中药组能明显缩短住院天数。结论:早期肠内营养配合柴芍六君子汤可明显改善大肠癌术后患者的营养、免疫状态,缓解症状,提高综合疗效,促进术后早期康复。
黄义昆,夏涛,秦荣新,刘百义[8](2012)在《不同剂量精氨酸强化的肠外营养对胃肠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精氨酸(Arg)强化的肠外营养(TPN)对胃肠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胃肠癌患者,术后分别给予肠外营养支持,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TPN,30例),试验Ⅰ组(TPN+Arg 15 g,30例)和试验Ⅱ组(TPN+Arg 30 g,30例),分析术前术后不同时期白蛋白、总蛋白、C3、C4、CD4+、CD8+、CD4+/CD8+等免疫功能指标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rg强化的TPN试验组患者免疫功能在术后第4天均有明显改善(P<0.05),随着精氨酸剂量的增加,总蛋白、CD4+、CD8+、CD4+/CD8+等指标改善更为显着(P<0.01)。结论:精氨酸强化的TPN能提高胃肠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添加精氨酸30 g优于15 g。
张磊,陈莲珍[9](2009)在《肠外营养在胃肠肿瘤患者中应用进展》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胃肠肿瘤患者中最适肠外营养支持应用的方法、剂量与疗效。方法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调研的方式,以肠外营养、肿瘤等关键词,在CNKI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以parenteral nutrition、tumor、cancer等在Elsevier数据库中检索国外相关文献。结论以非蛋白热量15~20kcal·kg-1·d-1,含氮量0.1~0.2g·kg-·1d-1的低氮低热量的肠外营养支持较传统的PN具有优势。添加适宜剂量的特殊营养素如谷氨酰胺、精氨酸、1,6-二磷酸果糖的肠外营养在调节机体代谢、增强免疫功能等方面可发挥更大作用。
桂翔[10](2008)在《术后早期免疫肠内营养对胃肠癌患者营养、免疫、应激状况及临床结果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术后早期免疫肠内营养对胃肠癌患者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应激状况及临床结果的影响,通过与术后早期标准肠内营养和术后早期肠外营养的比较,评价免疫肠内营养应用的优势。方法将72例胃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免疫肠内营养组(IEN组24例)、标准肠内营养组(SEN组24例)和肠外营养组(PN组24例)。另设空白对照组(24例)。IEN组于术后第一天起管饲免疫肠内营养液,共8天;SEN组于术后第一天起管饲标准肠内营养液,共8天;PN组于术后第一天起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共8天。术前、术后第1、4、9天分别检测各组的营养指标、细胞免疫指标、体液免疫指标及炎症反应指标,并观察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感染性并发症发生情况、营养支持费用及总费用。结果术前72例胃肠癌患者的ALB、PAB、TF、CD3、CD4、CD4/CD8、IgA、IgM、IgG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CD8、CRP、C3及C4则高于空白对照组(P <0. 05)。术后第9天,三组患者营养指标差异无显着性(P>0. 05);IEN组CD3、CD4、CD4/CD8高于SEN组(P<0.05),显着高于PN组(P<0.01),CD8显着低于PN组(P<0. 01);IEN组IgG、IgA、IgM高于SEN组(P<0.05),显着高于PN组(P<0.01); IEN组CRP较SEN组和PN均显着降低(P<0.01),三组在C3、C4上无明显差异(P>0.05);IEN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较PN组提前(P<0.01);住院时间较PN组缩短(P<0.01);IEN组费用明显少于PN组(P<0.01),但与SEN组相差不明显(P>0.05);IEN组感染人次少于PN组,但三组之间感染人次差异不大。结论胃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有效。在恢复免疫功能、降低炎症反应、促进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及节约开支方面,免疫肠内营养和标准肠内营养优于肠外营养,同时在总体上免疫肠内营养又优于标准肠内营养。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一、资料与方法 |
| (一) 资料 |
| 1. 研究对象 |
| 2. 评分表 |
| 3. 营养支持用药 |
| (二) 治疗方法 |
| 1. 分组方法 |
| 2. 干预措施 |
| (三)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 1. 营养相关指标 |
| 2. 免疫指标 |
| 3. 胃肠道不良反应 |
| (四) 质量控制 |
| (五) 统计学分析 |
| 二、结果 |
| (一) 对照组与研究组的一般资料的比较 |
| (二) 化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
| 1. 化疗前两组患者营养指标比较 |
| 2. 化疗前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
| (三) 化疗两个周期前后两组患者营养指标比较 |
| 1. 两个周期化疗后,对照组及研究组营养指标的比较 |
| 2. 对照组化疗两个周期前后营养指标的比较 |
| 3. 观察组化疗两个周期前后营养指标的比较 |
| (四) 化疗两个周期前后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
| 1. 化疗两个周期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
| 2. 对照组化疗两个周期前后免疫功能指标的比较 |
| 3. 观察组化疗两个周期前后免疫功能指标的比较 |
| (五) 化疗两个周期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比较 |
| 三、讨论 |
| (一) 晚期NSCLC化疗患者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 |
| (二) 肠内营养支持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 |
| (三) 谷氨酰胺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
| (四) 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对化疗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 |
| (五) 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对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
| (六) 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对化疗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影响 |
| 四、结论 |
| 五、研究局限 |
| 参考文献 |
| 附表1 |
| 附表2 |
| 致谢 |
| 综述 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外营养在肿瘤治疗应用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背景与前沿 |
| 第一部分 谷氨酰胺对肝胆外科手术病人肝功能与免疫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
| 1.1 前言 |
| 1.2 资料与方法 |
| 1.3 结果 |
| 1.4 讨论 |
| 1.5 结论 |
| 第二部分 谷氨酰胺免疫营养对有营养风险肝切除术病人肝功能、淋巴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 |
| 2.1 前言 |
| 2.2 资料与方法 |
| 2.3 结果 |
| 2.4 讨论 |
| 全文小结 |
| 结论 |
| 本课题的不足之处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1. 营养支持的研究现状分析 |
| 2. 研究意义 |
| 资料与方法 |
| 1. 一般资料 |
| 2. 方法 |
| 3. 检测指标 |
| 结果 |
| 讨论 |
| 1. 联合应用早期肠内免疫营养与肠外营养对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 |
| 2. 联合应用早期肠内免疫营养与肠外营养对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体液免疫状况的影响 |
| 3. 联合应用早期肠内免疫营养与肠外营养对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细胞免疫状况的影响 |
| 4. 联合应用早期肠内免疫营养与肠外营养对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炎症反应的影响 |
| 5. 联合应用早期肠内免疫营养与肠外营养对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肠道功能的影响 |
| 6. 联合应用早期肠内免疫营养与肠外营养对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影响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已发表论文 |
| 1 TPN的应用现状 |
| 1.1 TPN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
| 1.2 TPN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
| 1.3 TPN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
| 2 TPN的研究进展 |
| 2.1 个体化配比营养组分根据患者病情的个体化需要合 |
| 2.3 特殊组分的应用进展 |
| 2.3.11, 6-二磷酸果糖 (FDP) |
| 2.3.2 特殊氨基酸 |
| 2.3.3 脂肪乳 |
| 3 小结与展望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 1. 病例来源 |
| 2 病例选择标准 |
| 3. 纳入标准 |
| 4. 排除与剔除标准 |
| 5. 病例分组 |
| 6. 治疗方法 |
| 7. 观察项目 |
| 8. 统计学处理 |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 1. 三组病例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
| 2. 术前PN、EEN和EEN+中药组的营养指标比较 |
| 3. 术前PN、EEN和EEN+中药组的免疫指标比较 |
| 4. 术前PN、EEN和EEN+中药组的炎性指标比较 |
| 5. 术前PN、EEN和EEN+中药组的血常规指标比较 |
| 6. 术后营养指标的变化 |
| 7. 术后免疫指标的变化 |
| 8. 术后炎性指标的变化 |
| 9. 术后血常规指标的变化 |
| 10. 临床情况比较 |
| 11. 三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三组营养状态分析 |
| 2. 三组免疫指标分析 |
| 3. 三组应激反应分析 |
| 4. 三组临床情况分析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1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2 附表 |
| 3 硕士在读期间主要成果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入选标准及分组 |
| 1.3 营养液配制和使用 |
| 1.4 检测指标和方法 |
| 1.5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血浆白蛋白和总蛋白的变化及分析 |
| 2.2 补体C3、C4的变化及分析 |
| 2.3 T细胞亚群CD4+和CD8+及CD4+/CD8+的变化及分析 |
| 3 讨论 |
| 1 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在胃肠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
| 2 特殊营养素在胃肠肿瘤患者中的应用2.1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对象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综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