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持续输注低剂量氟尿嘧啶和顺铂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低剂量氟尿嘧啶及顺铂持续输注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同[1](2021)在《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恶性腹水是晚期结肠癌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西医目前主要采用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全身化疗或联合腹腔灌注化疗等方法,但恶性腹水患者多为肿瘤晚期,经过多程放、化疗治疗,体质较差,再次化疗的敏感性及耐受性降低,且恶性腹水多为血性,无法大量置管引流,使腹胀、喘憋等症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需探索更为温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中药腹腔灌注,可避免口服汤药引起的胃肠不适,副反应小,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恶性腹水的临床治疗。本团队致力于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研究多年,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恶性浆膜腔积液有一定的疗效,庄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有效率为66.42%;杨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对于恶性胸水有效率为60.00%;袁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于消化系统肿瘤来源恶性腹水有效率为75.4%,疗效更好,但前期研究对于不同癌种患者分层后病例数较少,未进行具体分层讨论。恶性腹水的生成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本团队前期基础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能够降低恶性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使腹水颜色变浅,推测华蟾素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干预恶性腹水的生成。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是近年来提出的全新肿瘤血管新生模式,可能与传统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共同促进恶性腹水的生成。既往多数研究关注在华蟾素对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的影响,鲜有研究探究华蟾素对VM形成的影响。研究目的临床部分:明确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对于结肠癌这一单一病种来源的恶性腹水的疗效及该治疗方法对应的优效人群特征,以期为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提供更为个体化的临床指导。实验部分:由临床现象探索内在机制。以VM为新切入点,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观察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VM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从而更为全面地从肿瘤血管新生角度阐述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临床部分:采用单臂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行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患者临床资料,从腹水量控制率、腹水质改善率、KPS评分改善情况及患者生存期方面进行疗效评价,同时评价安全性。进一步对比不同因素(如肿瘤原发病特点、转移情况、整体及局部中医辨证分型、合并全身治疗等)对疗效的影响,从中筛选优效病例,总结优效人群特征。实验部分:(1)采用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法建立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观察造模前后及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前后裸鼠一般体征、体重、腹围、腹水量、腹水红细胞数量及腹腔转移瘤瘤重等。(2)采用CoCl2化学诱导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缺氧模型;采用CCK-8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3)采用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通过PAS-CD31组织化学与免疫组化双染法显示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VM的形成;显微镜下计数VM形成数目,观察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体外VM形成的影响。(4)采用RT-qPCR、Western-blot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 HCT116 细胞 VM 形成相关靶点 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临床部分:(1)腹水量疗效评价:研究共纳入135例患者。灌注后腹围较灌注前显着减小(P<0.01);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5例,稳定56例,合计有效83例,无效52例,总有效率61.5%。(2)腹水质疗效评价:灌注后腹水红细胞数、腹水肿瘤标记物、腹水乳酸脱氢酶水平较灌注前显着下降(P<0.01);腹水红细胞较治疗前下降≥25%者94例,总有效率74.0%;腹水肿瘤标记物较灌注前下降≥25%者70例,总有效率55.1%,其中CEA、CA199、CA724水平下降显着,铁蛋白水平较灌注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水乳酸脱氢酶较治疗前下降≥25%者50例,总有效率39.4%。(3)KPS评分疗效评价:灌注后KPS评分较灌注前显着提高(P<0.01);较治疗前提高者41例,较治疗前稳定者82例,较治疗前减少者12例。(4)生存情况疗效评价:纳入患者截至末次随访,仍存活者2例,腹水生存期为1~31个月,平均腹水生存期5.66±4.59个月,中位腹水生存期4.00个月;腹水1年生存率为9.6%,2年生存率为3.7%,未见大于3年生存者。(5)安全性评价:出现不良反应者27例,占比20.0%,主要不良反应为腹痛(10例)、发热(11例)、恶心呕吐(3例)、腹泻(3例),多可耐受或对症治疗后可较快缓解,为1级轻度不良反应。未见由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肝、肾功能异常及心电图改变,未见腹腔感染、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安全性良好。(6)短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对于男性、有饮酒史、左半结肠、灌注前血液NLR≤2.81、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血性腹水、全身辨证含瘀毒证,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量控制方面疗效更好,其中结肠癌位置、腹水性质、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是影响腹水量控制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有饮酒史、无肝转移、有腹腔淋巴结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颜色改善方面疗效更好,其中肝转移、胆红素升高、腹水性质、局部辨证为影响腹水颜色改善率的独立预后因素。(7)长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有家族史、左半结肠、无肝转移、无脑转移、转移部位≤2个、灌注前无血中乳酸脱氢酶升高、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无不良反应及腹水量得到控制的患者腹水生存期更长,但与外部研究结果对比生存期未见明显延长。实验部分:(1)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可建立较为稳定的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可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2)华蟾素注射液腹腔注射可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生成、降低腹水中红细胞数目,抑制结肠癌腹腔转移瘤的生成。(3)缺氧微环境可促进结肠癌HCT116细胞迁移、侵袭,增强体外VM的形成能力。(4)华蟾素注射液可逆转缺氧对HCT116细胞造成的不良影响,抑制其增殖、迁移、侵袭及体内、体外VM的形成。(5)缺氧微环境可上调HCT116细胞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后可抑制HIF-1α、VEGF、MMP2、VE-cadherinmRNA及蛋白表达,对MMP9 mRNA及蛋白未见显着影响。研究结论临床部分:(1)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可有效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产生,延缓病情进展,降低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提高KPS评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2)左半结肠癌、无肝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的患者是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优效人群,通过人群特征初步筛选后用药可提高临床疗效。实验研究: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可能与其逆转肿瘤缺氧微环境,下调HIF-1α、VEGF、MMP2、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结肠癌细胞体内、体外VM的形成,同时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及腹腔侵袭有关。

赵同德[2](2020)在《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文中认为目的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是影响化疗方案执行的重要原因,本课题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设计,以气血两虚证的肺癌、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芪胶升白胶囊、安多霖胶囊、化疗为干预措施,监测化疗后全血细胞计数、气血两虚证积分变化,评价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的疗效;进一步以环磷酰胺诱导的白细胞减少小鼠模型为研究对象,以芪胶升白胶囊为干预措施,通过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观察小鼠白细胞计数、脾脏指数、胸腺指数、骨髓增生程度、细胞因子表达等变化,探讨芪胶升白胶囊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复常的机制,为推广中成药辅助治疗肿瘤性疾病提供临床及实验依据。方法1.临床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设计,拟纳入8个中心260例肺癌、乳腺癌具有气血两虚证并拟行化疗的患者,按脱落率不超过20%,拟纳入312例,中央随机按2:1的比例进入观察组(芪胶升白胶囊组)及对照组(安多霖胶囊组)。肺癌患者应用含顺铂/卡铂方案,乳腺癌应用含多西他赛/紫杉醇方案。观察组口服芪胶升白胶囊,对照组口服安多霖胶囊,两组患者均口服包装编盲药物每次4粒,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1个化疗周期(20天)。入组前3天填写一般资料,采集血常规、评价气血两虚证积分及安全性指标,化疗第5±1天、10±1天、15±1天、20±1天采集血常规,第20±1天评价气血两虚证积分及安全性。主要疗效指标分别使用FAS、PPS进行统计,次要疗效指标使用PPS进行统计。课题来源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重大新药创制“苗药芪胶升白胶囊再评价研究”(课题编号:2014ZX09301308007)。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审批号ECPJ-BDY-2015-09。主要疗效指标为4级、3/4级、1-4级中性粒细胞(NE)下降发生率;次要疗效指标包括白细胞(WBC)及NE最低值、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使用率、后续化疗延期率、各访视点WBC、NE变化情况及复常率。根据本次化疗的疗程数、基线WBC计数、患者年龄分别进行分层统计,对影响1-4级NE下降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逻辑回归分析。气血两虚证积分量化,对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改善率、单项症状改善率、各项症状积分的差值,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2.实验研究:①造模:应用ICR小鼠制备白细胞减少模型。5-6周龄ICR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00mg/kg连续给药3天。②分组给药:以白细胞减少模型鼠为研究对象,芪胶升白胶囊为干预措施。将ICR小鼠随机分组,每组10只(5雄5雌),分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共6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芪胶升白胶囊0.5、1.0、2.0g/Kg,正常中药组为正常小鼠灌胃芪胶升白胶囊1.0g/Kg,模型组及正常空白组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17天。各中药组于造模前3天开始灌胃芪胶升白胶囊,除正常两组外,注射环磷酰胺造模。③观察指标:给药第7天开始隔日采集血常规,第17天处死动物,眼眶取血,制备骨髓涂片,称重计算脾指数、胸腺指数,观察骨髓增生程度,ELISA方法检测脾组织IL-2、IL-4、IL-6、GM-CSF以及血清GM-CSF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脾组织GM-CSF蛋白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2016年3月-2018年3月共纳入309例肺癌、乳腺癌具有气血两虚证的患者。观察组及对照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1)主要疗效指标:全数据集(FAS)287例(观察组192例、对照组95例),符合方案集(PPS)共252例(观察组175例、对照组77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14.6%vs15.5%、31.2%vs 31.7%,73.2%vs 73.5%;在 PPS 中分别为 13.4%vs15.5%、29.4%vs 30.5%,71.9%vs 72.7%,FAS 及 PPS 中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AS中第1周期化疗的患者,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为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5%(P<0.05);3/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为1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P<0.05)。(2)次要疗效指标:①WBC、NE的最低值、G-CSF使用率、后续化疗延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②在第2周期化疗的患者中,观察组化疗第5±1天的WBC、NE计数(×109/L)分别为(6.29±1.87)、(4.79±1.9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75±1.08)、(2.26±0.75),(P<0.01);③头晕眼花症状为化疗后1-4级NE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3)肺癌单病种分析:纳入肺癌患者168例(观察组114例,对照组54例),FAS中161例(观察组109例,对照组52例),PPS中138例(观察组98例,对照组40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6.6%vs6.1%、28.8%vs25.7%、65.5%vs 6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第5±1天,观察组WBC明显高于对照组。NE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为KPS评分、头晕眼花症状。(4)乳腺癌单病种分析:纳入乳腺癌141例(观察组96例,对照组45例),FAS中126例(观察组83例,对照组43例),PPS中114例(观察组77例,对照组37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24.6%vs28.0%、34.4%vs40.0%、83.3%vs 81.5%,均无明显差异(P>0.05)。NE回升幅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第3周期及以上化疗者更为突出。≥60岁的患者,观察组WBC降低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老年患者获益更明显。(5)中医疗效指标,FAS共309例(观察组210例、对照组99例)。PPS共266例(观察组185例、对照组81例)。芪胶升白胶囊能显着改善气血两虚证,避免药毒损耗气血。①两组患者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及各单项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1)。②两组患者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心悸失眠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④基线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10分者:观察组心悸失眠症状改善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心悸失眠、神疲乏力积分回落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指标:共有309例患者进入安全性分析,观察组210例,对照组99例。①观察组4例患者发生4次,对照组3例患者发生3次,经关联性判定“可能及以上”的人数为0。②HGB稳定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1.0%vs81.2%;PLT稳定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4.0%vs93.0%,均无明显差异(P>0.05)。2.实验研究:成功建立白细胞减少小鼠模型。60只SPF级ICR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①白细胞计数:中药给药后第7天,模型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白细胞(×109/L)分别为4.03±0.92、3.48±1.71、3.60±1.34、3.91±1.52、9.96±1.94、11.41±3.63,各组与正常空白组比较差异(P<0.05)。给药第15天,中药高剂量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模型组,给药第17天,中药中、高剂量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模型组(P<0.05)。②骨髓增生程度:以正常空白组为参照,模型组增生程度明显减低,高剂量组骨髓增生程度已接近正常。③脾脏指数、胸腺指数:中药低、中、高剂量组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均高于模型组(P<0.05)。④脾组织IL-2、IL-4:模型组IL-2、IL-4含量均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5);中药高剂量组IL-2、IL-4含量均高于模型组(P<0.05)。⑤脾组织GM-CSF含量:模型组GM-CSF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5);中药中、高剂量组GM-CSF含量(ng/L)分别为0.99±0.14、0.81±0.11,均明显高于模型组0.33±0.05(P<0.01)。Western blot检测中、高剂量组GM-CS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提高。⑥血清GM-CSF含量:模型组血清GM-CSF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1);中药低、中、高剂量组 GM-CSF 含量(ng/L)分别为 358.75±20.02、350.19±28.28、323.60±34.44,均高于模型组 290.02±43.74(P<0.05)。结论芪胶升白胶囊能有效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改善气血两虚证,通过调控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提高造血功能,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复常。

周鹏程[3](2020)在《阿帕替尼联合TP化疗方案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预后较差,根据相关报道,2012年世界新发食管癌病例约45.5万例,其中我国约25.9万例,死亡人数达21.1万例,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占我国恶性肿瘤的第六位和第四位,5年生存率仅为15%~25%。手术是食管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长期效果不理想,术后局部复发和淋巴结转移是手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化疗是晚期食管癌或术后复发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目前晚期食管癌化疗大多是以含铂类或氟尿嘧啶类方案为一线标准化疗方案,有效率约为40%左右。而对于一线化疗失败后的晚期食管癌,目前多以紫杉烷类如(紫杉醇、多西他赛)、伊立替康等为基础的单药或联合用药方案为主,但有效率仅为15-25%。因此,寻求更加有效的二线或三线治疗方案,已是极为迫切的社会需要及医学肿瘤研究难题。分子靶向治疗作用于肿瘤的特定靶点,主要通过抑制或干扰肿瘤发生及生长所需要的特定靶向分子来阻止癌细胞的增殖、迁移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因分子靶向药物的特异性强,且毒副反应小,已是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对于食管癌的分子靶向治疗,已有部分Ⅱ/Ⅲ期临床实验展开研究,如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间质表皮转化因子(c-MET)等的靶向治疗,取得一定成效。阿帕替尼是一种小分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酪氨酸抑制剂,能高选择性的竞争细胞内VEGFR-2的ATP结合位点,抑制肿瘤组织内血管生成,达到抗肿瘤的效果。多项临床实验表明阿帕替尼在治疗既往接受过2种及以上系统化疗后复发或进展的晚期胃腺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临床疗效可观,因此2014年10月阿帕替尼作为国产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在我国获得批准上市。此外,亦有多项临床研究报道了阿帕替尼在治疗结肠癌、非小细胞肺癌、肝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中令人满意。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阿帕替尼联合TP方案治疗化疗后复发或远处转移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对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自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复发或转移性食管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既往均接受一线或二线化疗后复发或转移。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多西他赛加顺铂(TP方案)化疗方案:多西他赛总量60~75mg/m2,d1;顺铂总量75mg/m2,1次/天,分3天使用。观察组应用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加顺铂方案:阿帕替尼500mg/次,餐后半小时口服,1次/天;多西他赛、顺铂用法及用量与观察组相同。21天为1个治疗周期,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期以上。对比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局部控制率、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结果:1.观察组局部控制率为86.7%(26/30),明显高于对照组60%(1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客观缓解率为33.3%(10/30),高于对照组的20%(6/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中位无进展时间分别为5.0个月(95%CI:4.1~5.9)和3.8个月(95%CI:3.1~4.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非血液不良反应中,观察组高血压、手足综合征、蛋白尿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心呕吐症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不良反应中,观察组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不良反应以Ⅰ~Ⅱ级为主,给予对症处理后均可得到缓解。3.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CEA、CYFRA21-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降低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帕替尼联合TP化疗方案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食管癌与单独使用TP化疗方案相比,尽管没有降低客观缓解率、改善mPFS,但可明显提高疾病控制率,降低血清CEA、CYERA21-1水平,且不良反应可控,安全性高。

闫康鹏[4](2021)在《PSCA基因在胃癌患者中的特征及IHPC对PSCA基因人群中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的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胃癌在中国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癌症统计结果表明,每年有超过300,000人死于胃癌,胃癌的生存率低下主要归因于其早期检测率低下。许多患者在诊断时已失去手术机会,亦或在根治性切除后出现复发,一旦转移,患者预后较差,中位生存期约为1年。尽管可以对晚期胃癌进行一线化疗直至疾病进展,但联合化疗持续时间可能会因毒性反应而受限,因此,胃癌,尤其是晚期转移性胃癌的治疗仍然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并且所有治疗方案都需要新的有效治疗策略来完善。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基因(Prostate stem cell antigen,PSCA)位于人常染色体8q24,其编码的PSCA多肽属于Thy-1/LY-6家族,是由包含123个氨基酸残基的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的细胞表面蛋白。研究表明PSCA可能参与细胞信号传递和增殖调节,但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生理功能和调节机制尚不清楚。另外本研究拟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初步研究胃癌常用化疗奥沙利铂和5-氟尿嘧啶相互作用及其机制,同时在这项研究中,对于PSCA基因人群中胃癌合并腹膜转移癌患者应用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腹腔内热灌注化疗(IHPC)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并对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探讨,为胃癌合并腹膜转移患者的治疗措施提供有用的信息和数据支持。材料和方法:1.PSCA基因多态性对调节中国人群胃癌风险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对受试者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包括性别构成比、民族、年龄、饮酒时间和饮酒量、吸烟时间和吸烟量、生活习惯、家族史、胃癌患者基本疾病信息(诊断、分期、病理类型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吸烟定义为每天吸烟支数≥1支,累计吸烟时间≥6个月;饮酒定义为每周≥3次,累计饮酒时间≥1年。标本采集:禁食12小时后,第二天早上安静的休息1小时后,病人使用一次性采血装置将5 m L静脉血液放置EDTA抗凝管中,采集实验基因组RNA后,在-80℃冷冻保存。2.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抑制胃癌细胞株MGC-803的生长及药物间相互作用(1)CCK-8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的增殖影响。(2)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的细胞克隆能力的影响。(3)DAPI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凋亡的影响。(4)流式细胞仪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凋亡的影响。(5)流式细胞仪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细胞周期的影响。(6)q RT-PCR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 Bcl-2,VEGF,NF-κB和PSCA m RNA的影响。(7)Western Blot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 Bcl-2,VEGF,NF-κB和PSCA蛋白的影响。3.腹腔热灌注化疗协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治疗PSCA基因人群胃癌腹膜癌患者(1)在这项研究中,回顾性统计了从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共有90名PSCA基因人群胃癌合并腹膜转移的患者住院,并进行了腹腔镜探查术明确。(2)所有病例都接受了胃癌的腹腔镜探查术明确合并腹膜转移。在对照组中,常规引流管放置,依次缝合关闭腹腔,手术后进行常规抗感染、止痛、静脉营养支持等治疗后,随后定期化疗随访。在IHPC组,将具有多个侧孔的硅胶导管于术后分别在肝脏的表面、脾窝和盆腔进行放置,并分别固定在右上腹部、左上腹部和左下腹壁上。此外,使用奥沙利铂(200mg)、5-氟尿嘧啶(1000mg)分两次剂量,依次行序贯腹腔灌注化疗,每隔一天重复一次,总共4次。将体外循环管与高热化疗机连接,并安装合适的测温装置后,向灌注袋中加入2000ml5%葡萄糖溶液+100 mg奥沙利铂或0.9%氯化钠溶液2000ml+500 mg 5-氟尿嘧啶加入循环泵和加热系统。待化疗液温度稳定到38°C后,将引流管连接到体外循环管,并将灌注速度调整到500 ml/min,温度逐渐升高,使患者适应环境,温度控制在43°C 60分钟。之后,腹腔中残留液的体积允许小于1500 m L,将循环管道及引流管与低负压引流袋相连。治疗后定期化疗随访。结果:1.PSCA基因多态性对调节中国人群胃癌风险的影响(1)PSCA表达于胃上皮细胞的分化过程中,具有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作用,但在胃癌细胞中表达沉默。此外,胃癌的发生与PSCA基因rs2294008T/C多态性有关,T等位基因可增加低分化、肠型、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2)本研究共包括549名胃癌患者和592名健康对照组患者。受试者的年龄和性别都符合纳入标准。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因素(59.22±10.94 vs.58.45±11.74,P=0.421)和性别因素(P=0.485)没有显着差异。然而,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吸烟和饮酒有显着差异。(3)我们发现携带rs2294008 CT/TT基因型的研究对象与患胃癌的风险增加有关,其中年轻群体(OR=1.40,95%CI=1.00-1.94,P=0.049),男性群体(OR=1.39,95%CI=1.06-1.84,P=0.019),从不吸烟者(OR=1.43,95%CI=1.03-1.97,P=0.031),长期饮酒者(OR=1.60,95%CI=1.01-2.55,P=0.048),以及非贲门肿瘤部位(OR=1.43,95%CI=1.11-1.85,P=0.006)。(4)发现rs2976392与m RNA表达相关,而这种相关性同样存在于rs2294008与m RNA表达之间。2.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抑制胃癌细胞株MGC-803的生长及药物间相互作用(1)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MGC-803细胞的抑制作用比较敏感,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对MGC-803细胞的抑制作用最敏感。(2)在MGC-803细胞中克隆形成率在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作用后呈现下降的趋势,且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作用抑制效果更显着。(3)Annexin V/PI双染法发现在MGC-803细胞中凋亡率随着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作用下呈现递增的趋势,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促进凋亡效果更显着。(4)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显着抑制MGC-803细胞G1期和S期细胞,而G2/M期细胞显着增加,出现阻滞细胞周期G1期的现象;且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作用更显着。(5)通过DAPI染色法检测在MGC-803细胞中凋亡率随着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作用下出现递增的趋势;且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作用更显着。(6)MGC-803胃癌细胞对照组与HGSMC胃平滑肌细胞对照组相比,PSCA蛋白低表达,提示PSCA的表达可能与胃癌细胞增殖呈负相关。(7)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作用24 h后,细胞内的Bcl-2,VEGF,NF-κB和PSCA m RNA也显着降低,且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处理更明显。(8)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作用24 h后,明显抑制细胞内的Bcl-2,VEGF,NF-κB和PSCA蛋白的表达;且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效果更显着。3.腹腔热灌注化疗应用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治疗PSCA基因人群胃癌腹膜癌患者(1)在IHPC组的45例患者中,有19例CR病例(42.2%)、9例PR病例(20%),7例SD病例(15.6%),10例PD病例(22.2%),其中低分化腺癌的有效率(CR+PR)为52.1%(12/23),中分化腺癌为61.5%(8/13),印戒细胞癌为44.4%(4/9)。总有效率(CR+PR)为53.3%(24/45)。在对照组的45例中,有15例CR病例(33.3%),10例PR病例(22.2%),8例SD病例(17.8%)和12例PD病例(26.7%),其中低分化腺癌的有效率(CR+PR)为44.4%(12/27),中分化腺癌为60.0%(6/10),印戒细胞癌为12.5%(1/8)。总有效率(CR+PR)为42.2%(19/45)。(2)研究发现,在IHPC组中,有9例显着改善,16例改善,12例稳定和8例进展,KPS评分的有效(改善-稳定)率为82.2%(37/45)。在对照组,有7例显着改善,14例改善,13例稳定和11例进展,KPS评分的有效率(改善+稳定)为75.6%(34/45)。(3)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腹痛,两组患者腹痛的发病率分别为35.6%和28.9%,其中轻度疼痛为主,治疗后可自行缓解。在IHPC组,3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显着减少(6.7%),在对照组中1名患者显着减少(2.2%),白细胞数在使用G-CSF下恢复正常。血红蛋白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发生在IHPC组分别4例(8.9%)和7例(15.6%),在对照组分别为4例(8.9%)和2例(4.5%)。手术前两组肝肾功能无统计学显着差异。此外,手术后两组患者之间未发现ALT和TBIL水平的统计显着差异(p=0.135,p=0.097)。但是,IHPC组中的s Cr和BUN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中的s Cr和BUN水平(p=0.016,p=0.010)。在大多数病例可出现I级发热、恶心和呕吐,治疗后病情可减轻。腹腔热灌注患者未发现出血、血尿、腹泻、皮疹、过敏、灌注导管堵塞或脱落、手术切口或腹腔严重感染等并发症。在手术后的两组患者中,分别有1名患者(2.2%)和3名患者(6.7%)出现术后肺部感染并发症,无患者(0%)和1名患者(2.2%)出现反流食管炎并发症,2名患者(4.4%)和1名患者(2.1%)出现肠梗阻并发症,和1个病人(2.1%)和无病人(0%)出现深静脉血栓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没有统计学上显着差异。(4)IHPC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9个月,对照组为13个月。随访中,IHPC组总生存率17.8%(8/45),无进展生存率66.7%(30/45)。在对照组中,总生存率为13.3%(6/45),无进展生存率为42.2%(19/45)。结论:(1)我们调查了PSCA基因rs2976392 G>A和rs2294008 C>T多态性与中国人群胃癌风险的关系。验证了两个PSCA基因rs2294008 C>T和rs2976392G>A多态性与中国人群胃癌风险增加有显着关联。(2)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MGC-803和HGSMC细胞的增殖、细胞克隆能力都有抑制作用,且呈现浓度依赖性。MGC-803细胞中凋亡率和细胞周期阻滞随着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作用下呈递增的趋势,其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下这种效果更显着。MGC-803胃癌细胞对照组与HGSMC胃平滑肌细胞对照组相比,PSCA蛋白表达明显降低,提示PSCA的表达可能与胃癌细胞增殖呈负相关。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处理24 h后,细胞内的Bcl-2,VEGF,NF-κB和PSCA m RNA和蛋白也显着降低,且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处理更明显。(3)PSCA基因人群合并腹腔转移胃癌患者应用IHPC与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对胃癌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此外,患者表现出更好的耐受性,他们的OS和PFS优于对照组的患者。

刘显菊[5](2020)在《mFLOT方案和mFOLFOX6方案治疗晚期或局部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mFLOT方案(多西他赛+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Fu)相对于mFOLFOX6方案(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Fu)在晚期或局部进展期胃癌治疗方面的优势,指导临床用药;探索mFLOT方案治疗晚期或局部进展期胃癌的有效性和毒副作用,为胃癌的化疗提供新的方向和证据。方法:严格依据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收集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晚期或局部进展期胃癌的患者(2017年9月至2020年5月)共80例,所有患者均通过病理学证实为胃癌。将80例入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接受mFLOT方案化疗:即多西他赛(TXT)50mg/m2,静脉滴注,2h,d1;奥沙利铂(L-OHP)85mg/m2静脉滴注,2h,d1;亚叶酸钙(LV)200mg/m2,静脉滴注,2h,d1;5-Fu 2400mg/m2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每21d为一周期。对照组接受mFOLFOX6方案化疗:即奥沙利铂85 mg/m2,静脉滴注2 h,d1,亚叶酸钙400mg/m2,静脉滴注2 h,d1,5-Fu 400mg/m2,静脉推注,d1,5-Fu 2400mg/m2,连续静脉滴注46 h,14 d为1个周期。在化疗期间可予以预防性止吐等对症支持治疗,根据治疗方案,在多西紫杉醇治疗前后口服地塞米松,以防止液体潴留和过敏反应。必要时予以升白细胞、升血小板等治疗。每例患者均至少完成2个周期的全身化疗,每完成2个周期化疗后进行疗效评价和不良反应评估,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近期疗效评价依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进行,mFLOT方案的疾病控制率(DCR)为92.5%,高于mFOLFOX6方案(85%),但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2.mFLOT组与mFOLFOX6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10个月和6个月,两者存在显着差异(P=0.042),mFLOT方案在延长胃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方面更有优势,且中位PFS并不低于胃癌的其他化疗方案。3.将mFLOT组与mFOLFOX6组所有接受化疗的患者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R0切除)率分别为60%和37.5%,两者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44),mFLOT方案可作为一种新的新辅助化疗方案用于局部晚期胃癌的术前治疗。4.mFLOT方案导致的III度和IV度血液学化疗毒副作用主要有中性粒细胞减少(45%)、白细胞减少(30.0%)、血小板减少(10%)及贫血(7.5%);中性粒细胞减少百分比与mFOLFOX6组相比明显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而两组的非血液学毒性如腹泻、口腔黏膜炎、恶心呕吐及周围神经毒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治疗晚期或局部进展期胃癌时,与mFOLFOX6方案相比,mFLOT方方案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可接受,延长了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显着提高了手术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这是治疗晚期或局部晚期胃癌患者的一种新的化疗方案,值得作为一线治疗方案进一步在临床推广使用。

吕东方[6](2020)在《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及卡培他滨对比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在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化疗安全性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目前,围手术期化疗被广泛认可用于治疗进展期胃癌,以氟尿嘧啶联合铂类的两药方案也早已占有一席之地。大量研究报导,三药联合的疗效更佳,但安全性有待考究。本研究旨在评估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及卡培他滨的三药方案(DOX方案)与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的两药方案(XELOX方案)在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化疗的安全性优劣,从而在安全性方面为进展期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化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方法: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的一项前瞻性、开放、随机对照Ⅲ期临床试验,将入组的19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68例)接受术前DOX方案+手术+术后XELOX方案,B组(64例)接受术前XELOX方案+手术+术后XELOX方案,C组(64例)接受手术+术后XELOX方案,收集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对化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比较A与B、B与C组间化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A组组内、B组组内术前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三组化疗完成情况和评估3度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1 A、B两组比较:1)1~2度白细胞减少、口腔黏膜炎、脱发、周围神经炎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化疗完成率(48/68,70.59%)与B组化疗完成率(45/64,70.31%)相近;A组化疗完成周期数与B组化疗完成周期数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B、C两组比较:1)3~4度恶心、呕吐C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度便秘的发生B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B组化疗完成率(45/64,70.31%)比C组化疗完成率(29/56,51.78%)高;B组化疗完成周期数比C组化疗完成周期数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A组组内术前术后比较:1)1~2度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总胆红素升高、恶心,3~4度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谷丙、谷草转氨酶升高、恶心、呕吐、手足综合征,术后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2度口腔黏膜炎、脱发、周围神经炎术前高于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B组组内术前术后比较:1)1~2度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总胆红素升高、谷丙、谷草转氨酶升高、呕吐、手足综合征,3~4度谷丙转氨酶升高、恶心术后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2度便秘术前高于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分析影响3度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1)高龄、女性、肥胖患者相比年轻、男性、体重正常或较轻患者更容易发生3度以上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性别是影响3度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进展期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应用DOX与XELOX方案化疗的安全性、耐受性均较好。2.DOX与XELOX方案治疗进展期胃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相比术后辅助化疗可提高化疗完成率,且安全性更高。3.三药联合方案相比于两药联合方案,1~2度白细胞减少、脱发、口腔粘膜炎、周围神经炎的发生率较高,但不良反应可耐受。4.高龄、女性和肥胖患者更易发生3度以上不良反应,且年龄和性别是影响3度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此类患者的化疗要更加重视。

赵妙妙[7](2020)在《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伴腹水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背景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人们的体检意识比较薄弱,而且胃癌的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现有的用于胃癌诊断的循环生物标记物也表现出较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从而导致我国胃癌患者确诊时大部分处于中晚期。晚期胃癌的预后相当差,总体生存率(OS)少于12个月的时间。对于体质状况良好的晚期胃癌患者,化疗是标准的一线治疗选择。对于HER-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的患者,通常建议使用氟尿嘧啶(例如5-氟尿嘧啶,卡培他滨或S-1),铂类(例如顺铂或奥沙利铂)和紫杉类(例如多西他赛、紫杉醇)药物的组合。HER-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的患者应在化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曲妥珠单抗。但是,几乎所有晚期胃癌患者在治疗后仍会继续进展。当前,新方法集中在分子靶向药物应用和免疫治疗上。对于晚期胃癌患者,腹水和腹膜转移是最常见并发症,会导致多种症状以及严重并发症,例如肠梗阻,胆管梗阻和肾积水。一些报告表明,腹水或腹膜转移的存在与晚期胃癌的中位总体生存期有关。因此,研究有效的治疗腹水和腹膜转移的方法很重要。由于晚期胃癌的化疗效果差,本研究尝试在化疗基础上加用甲磺酸阿帕替尼,以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目的本研究通过应用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48例晚期胃癌伴腹水的患者观察其近期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我们搜集了 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晚期胃癌伴腹水的初治患者,这些患者的纳入标准:(1)患者均经影像学、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为晚期胃癌伴腹水的初治患者;(2)预计生存时间均在3个月及以上;(3)ECOG评分为0-2分;(4)无化疗禁忌证;(5)肿瘤原发病灶和转移灶均可测量。排除标准;(1)有化疗、靶向治疗禁忌证和靶病灶放疗患者;(2)HER-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的患者;(3)伴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有明显出血倾向;严重高血压病;(4)甲磺酸阿帕替尼禁忌证者;(5)吸收功能不全或不能口服药物者;(6)存在精神疾病病史,难以有效配合治疗及随访者;(7)正在参与其他药物试验。其中入组研究对象共4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奥沙利铂+替吉奥的方案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奥沙利铂+替吉奥的方案治疗。如果因任何原因终止了阿帕替尼治疗,则应记录最后一次给药的日期和中止的主要原因,并将患者退出研究。结果在纳入的48例患者中,两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手术状况、分化程度等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对于纳入的两组,收集近期临床疗效的结果后,比较得出实验组的客观有效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优于对照组,其有效率分别为54.2%和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水深度差值比较方面,结果提示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04<0.05),但两组患者腹水控制时间和引流次数差异均不显着(P>0.05)。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有高血压、手足综合征、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腹泻和呕吐等,多为Ⅰ~Ⅱ度,经处理后可基本控制。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其中高血压、呕吐和手足综合征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肝肾功能异常和腹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奥沙利铂+替吉奥的对照组相比,甲磺酸阿帕替尼+奥沙利铂+替吉奥方案的实验组对于治疗晚期胃癌合并腹水患者的近期疗效更好,其中呕吐、手足综合征和高血压的不良反应较高,但属于可控制范围。

李丹[8](2019)在《载伊立替康微球经肝动脉栓塞联合全身化疗与单纯全身化疗对不可切除的胃癌肝转移的疗效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胃癌的转移途径包含直接蔓延、淋巴结转移、血道转移及腹腔的种植,而肝脏是胃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3%-14%的胃癌患者有肝转移,是晚期胃癌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只有11%-21%的胃癌肝转移患者适合根治性手术治疗,对于不可切除的胃癌肝转移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化疗,但是化疗后进展的二线治疗尚无标准治疗方案。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TACE)被认为是不可切除的胃癌肝转移有效的治疗手段,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载伊立替康微球经肝动脉栓塞(DEBIRI-TACE)是一种新的替代疗法,因载药微球负载伊立替康(DEBIRI)是一种新型的栓塞材料,能使伊立替康在肿瘤内保持较高的浓度且药物缓慢释放,延长与肿瘤细胞的作用时间,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本文是通过回顾性分析载伊立替康微球经肝动脉栓塞(DEBIRI-TACE)联合全身化疗对比单纯全身化疗对不可切除的胃癌肝转移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从2016年3月至2018年11月就诊我院的不可切除的胃癌肝转移化疗后进展的二线治疗的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共45名患者,其中15名患者接受了载伊立替康微球经肝动脉栓塞(DEBIRI-TACE)+替吉奥(S-1)治疗(联合组),另30名接受了伊立替康(CPT-11)+替吉奥治疗(单纯化疗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肝转移程度、肿瘤标志物(CA-199、CEA)、影像学等进行统计分析。根据RECIST1.1标准评估联合组与单纯化疗组的近期疗效,分析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根据CTCAE4.0标准评价两组毒副反应。所有数据通过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连续变量用均值±标准差或中位数表示,若满足正态性则用t检验,若不满足则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联合组与单纯化疗组近期疗效分析、两组的毒副反应分析,采用χ2检验;用Kaplan-Meier法计算联合组与单纯化疗组患者的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双侧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45例患者中,中位年龄50岁(27岁-70岁);联合组15例患者:共行24次DEBIRI-TACE,平均次数为2±1次;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65岁5例、<65岁10例;肿瘤部位:贲门2例、胃底2例、胃体1例、胃窦10例;分化程度:低分化6例,低-中分化5例、中分化4例,ECOG PS评分:0-1分14例、2分1例;肝脏转移程度:H1有4例、H2有7例、H3有4例;Child分级:A级13例、B级2例;CEA≥15(ng/ml)有8例、<15(ng/ml)有7例;CA-199≥80(ng/ml)有8例、<80(ng/ml)有7例。单纯化疗组30例患者: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65岁8例、<65岁22例;肿瘤部位:贲门2例、胃底5例、胃体3例、胃窦20例;分化程度:低分化10例,低-中分化8例、中分化12例,ECOG PS评分:0-1分28例、2分2例;肝脏转移程度:H1有6例、H2有12例、H3有12例;Child分级:A级25例、B级5例;CEA≥15(ng/ml)有25例、<15(ng/ml)有5例;CA-199≥80(ng/ml)有18例、<80(ng/ml)有12例。两组患者之间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近期疗效评价结果显示:联合组CR 0例,PR 9例(60%),SD 4例(26.7%),PD 2例(13.3%),ORR 60%(9/15),DCR86.7%(13/15);单纯化疗组CR 0例,PR 8例(26.7%),SD 10例(33.3%),PD 12例(40%),ORR 26.7%(8/30),DCR 60%(18/30);联合治疗的ORR较单纯化疗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而DCR在联合治疗与单独化疗治疗方式上无统计学意义(p=0.139)。3、远期疗效评价结果显示:联合组患者的中位PFS为4.5个月(95%CI:3.46个月-5.736个月),单纯化疗组的中位PFS为3.1个月(95%CI:2.44个月-3.7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4、在毒副反应方面,两组患者均未发生Ⅳ级毒副反应;Ⅰ-Ⅱ级毒副反应在联合组主要为疼痛(66.7%)、恶心(46.7%)、乏力(46.7%)、呕吐(40%)、肝功能异常(33.3%)、白细胞减少(33.3%)、贫血(26.7%)、血小板下降(20%)、腹泻(20%);在单独化疗组主要为乏力(66.7%)、白细胞减少(63.3%)、恶心(56.7%)、呕吐(46.7%)、肝功能异常(40%)、贫血(33.3%)、血小板降低(26.7%)、疼痛(16.7%),以Ⅰ-Ⅱ级毒副作用常见,其中Ⅰ-Ⅱ级中疼痛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Ⅲ级毒副反应在联合组中:白细胞减少发生1例,严重疼痛发生1例,乏力发生1例,肝功能异常1例;单纯化疗组中:白细胞减少发生3例,血小板减少发生2例,延迟性腹泻发生2例,乏力发生2例,肝功能异常发生3例;Ⅲ级毒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后毒副反应均可缓解,两组患者都没有因为化疗药物及DEBIRI-TACE术而出现死亡。结论:1、与单纯全身化疗相比,DEBIRI-TACE联合全身化疗对不可切除的胃癌肝转移患者能提高ORR和DCR;2、DEBIRI-TACE联合全身化疗较单纯全身化疗可以延长不可切除的胃癌肝转移患者的PFS;3、DEBIRI-TACE联合全身化疗治疗是安全可行的,毒副作用可耐受;可作为治疗不可切除胃癌肝转移化疗后进展的二线及以上的可选治疗方案,值得临床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

李卫威[9](2019)在《DCX方案与DP方案用于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对比及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并比较DCX方案(多西紫杉醇、顺铂、卡培它滨)与DP方案(多西紫杉醇、顺铂)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并分析可能影响晚期胃癌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122例晚期胃癌患者,根据化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n=60)与对照组(n=62)。对照组采用DP方案化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卡培他滨。对比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时间(OS)、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1年生存率及毒副反应事件发生率;并分析可能的预后因素;比较两组治疗后肠黏膜屏障功能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结果:本研究总计122名患者,其中60名采用DCX方案,62名采用DP方案。两组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5.26个月(95%CI:4.59-5.93个月)和4.49个月(95%CI:3.81-5.1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8);中位OS分别为12.08个月(95%CI:10.92-13.25 个月)和9.88 个月(95%CI:8.72-11.0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2);两组ORR分别为56.67%和40.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DCR分别为80.00%和6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两组1年生存率为41.67%对比2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DAO、LPS及尿液中L/M水平均升高,对照组升高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CA19-9表达水平均下降,研究组CEA较前下降,而对照组较前略升高,经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前后CEA、CA19-9的差值对比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感觉神经异常、口腔黏膜炎、手足综合征、皮疹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如感觉神经异常、口腔黏膜炎、手足综合征、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余不良反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案、ECOG评分、临床分期以及既往手术史是影响胃癌患者OS的重要因素(P<0.05)。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治疗方案(HR=0.525,95%CI:0.359-0.767,P=0.001)、ECOG 评分(HR=3.910,95%CI:2.491-6.138,P<0.001)、临床分期(HR=4.835,95%CI:3.084-7.580,P<0.001)是晚期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三药DCX方案较两药DP方案治疗晚期胃癌提高了 mOS、疾病控制率和1年生存率;不良反应中3级及以上血液学毒性如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研究组高于对照组,非血液学毒性如感觉神经异常、口腔黏膜炎、手足综合征研究组高于对照组;研究组肠黏膜屏障功能损害更轻;两组方案降低CEA、CA19-9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COG评分和临床分期是晚期胃癌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对比DP方案,使用DCX方案能够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文益雪[10](2019)在《S-1同步调强放疗对比S-1联合顺铂同步调强放疗治疗不能手术的食管癌》文中指出目的:目前对不能手术又无远处转移的食管鳞癌的标准治疗是双药化疗同步放疗。放疗联合双药化疗毒性反应严重,而单药化疗副作用较低,但疗效如何,尚无临床实验来回答。因此我们设计S-1(替吉奥)同步放疗对比S-1联合顺铂同步放疗治疗食管癌的II期临床试验,来了解单药组的近期疗效是否不劣于双药组。方法:将患者按1:1随机分成2组。放射治疗均为:PTV(planning target volume,计划目标体积)5459.4Gy/3033f;PGTV(planning gross target volume,计划肿瘤体积)6066Gy/3033f。实验组:S-1 70 mg/m2每周1到5,至放疗结束。对照组:S-1 70 mg/m2第114天和2942天,顺铂25 mg/m2第13天和2933天。放疗结束后均再行2周期辅助化疗。主要观察指标:内镜下完全缓解率(endoscopic complete response,CR);次要观察指标: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毒性反应。结果:目前已完成91例患者入组,其中68例患者可行安全性分析,54例患者可行疗效分析,包括35例单药组患者及19例双药组患者。内镜下肿瘤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25例:单药组16例(45.7%),双药组9例(47.4%)(p>0.05)。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21例:单药组14例(40.0%),双药组7例(36.8%)(p>0.05)。疾病稳定(stability disease,SD)4例:单药组2例(5.7%),双药组2例(10.5%)。疾病进展(progression disease,PD)4例:单药组3例(8.5%),双药组1例(5.2%)。化疗完成情况:单药组38例(92.7%)患者完成,双药组22例(81.5%)患者完成(p>0.05)。放疗完成情况:单药组39例(95.1%)患者完成,双药组25例(92.6%)患者完成(p>0.05)。1、2、3、4级血液毒性的发生率单药组分别为17.1%、26.8%、4.9%、0%,双药组分别为7.4%、40.7%、22.2%、3.7%(p<0.05)。结论:试验中期数据显示,对于局部晚期不能手术食管癌,S-1同步调强放疗与替吉奥联合顺铂的内镜下肿瘤完全缓解率相似,且毒副作用有更小,病人更容易完成治疗。

二、低剂量氟尿嘧啶及顺铂持续输注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剂量氟尿嘧啶及顺铂持续输注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恶性腹水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恶性腹水的西医研究进展
        1.1 恶性腹水的形成机制
        1.2 恶性腹水的西医诊断
        1.3 恶性腹水的西医治疗
        2. 恶性腹水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恶性腹水的中医病因病机
        2.2 恶性腹水的中医辨证
        2.3 恶性腹水的中医治疗
        3.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血管生成拟态(VM)在结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1. 结肠癌VM的发现及生物学特性
        2. VM的形成机制
        2.1 肿瘤缺氧微环境与VM
        2.2 肿瘤干细胞与VM
        2.3 上皮间质转化与VM
        2.4 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与VM
        2.5 VM形成相关信号通路
        3. VM与结肠癌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4. VM与结肠癌的治疗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进展
        1. 肿瘤血管生成的病理机制
        2. 华蟾素注射液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
        3.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
        3.1 VEGF/VEGFR通路抑制作用
        3.2 MMPs/TIMPs通路抑制作用
        3.3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凋亡作用
        3.4 其他潜在靶点
        4.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疗效评价及优效人群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方法
        1.2 研究对象
        1.3 病例筛选方法
        1.4 治疗方法
        1.5 提取指标
        1.6 疗效评价
        1.7 安全性评价
        1.8 统计方法
        1.9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结果
        2.1 总体资料分析
        2.2 疗效评价
        2.3 安全性评价
        2.4 优效人群特征筛选
    3. 讨论
        3.1 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治疗现状
        3.2 优效人群研究的必要性
        3.3 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潜在机制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基于血管生成拟态(VM)研究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
    实验一: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生成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华蟾素注射液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华蟾素注射液体内、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VM形成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VM形成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性
    3. 不足与展望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化疗相关血细胞减少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1 肺癌及乳腺癌常用化疗药物的血液学毒性
        2 常用化疗方案的血液学毒性
        3 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进展
        4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化疗相关血细胞减少的中医药防治进展
        1 单味中药
        2 中药药对
        3 经典组方
        4 自拟组方的临床研究
        5 中成药
        6 中药注射制剂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
    研究方案及内容
    研究结果
        1 入组情况及病例分布
        2 人口学资料与基线资料
        3 疗效指标
        4 分病种统计-肺癌
        5 分病种统计-乳腺癌
        6 中医疗效指标
        7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芪胶升白胶囊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复常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改进与展望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阿帕替尼联合TP化疗方案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根治性放化疗后局部复发食管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4)PSCA基因在胃癌患者中的特征及IHPC对PSCA基因人群中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胃癌
    1.2 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基因
    1.3 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基因多态性
    1.4 胃癌的临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1.4.1 研究对象
        1.4.2 放射化疗
        1.4.3 其他治疗方法
第2章 PSCA基因多态性对调节中国人群胃癌风险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资料和标本收集
        2.1.3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2.1.4 主要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PSCA基因rs2294008和m RNA表达
        2.2.2 PSCA基因型与胃癌的关联性
        2.2.3 PSCA多态性与胃癌风险关联分层分析
        2.2.4 PSCA基因rs2294008和rs2976392 的联动失衡分析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 的抑制作用及药物间相互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MGC-803 细胞的生长曲线
        3.2.2 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抑制胃癌细胞克隆形成
        3.2.3 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3.2.4 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阻滞胃癌细胞周期
        3.2.5 DAPI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3.2.6 不同浓度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抑制胃癌细胞Bcl-2,VEGF,NF-κB和 PSCA表达
        3.2.7 不同浓度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抑制胃癌细胞Bcl-2,VEGF,NF-κB和 PSCA蛋白表达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腹腔热灌注化疗对PSCA基因人群胃癌腹膜癌患者疗效
    4.1 资料与方法
        4.1.1 一般资料
        4.1.2 治疗方法
        4.1.3 评价指标
        4.1.4 统计学分析
    4.2 实验结果
        4.2.1 短期疗效评价
        4.2.2 KPS评价
        4.2.3 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4.2.4 患者生存随访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胃癌:回顾当前和未来的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5)mFLOT方案和mFOLFOX6方案治疗晚期或局部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技术路线
    2.5 疗效评价
    2.6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临床获益分析
        3.2.1 mFLOT组和mFOLFOX6 组临床疗效比较
        3.2.2 mFLOT组和mFOLFOX6 组手术率比较
        3.2.3 mFLOT组和mFOLFOX6 组化疗毒副作用比较
        3.2.4 mFLOT组和mFOLFOX6 组化疗患者的生存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综述 mFLOT方案和mFOLFOX6方案治疗晚期或局部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及卡培他滨对比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在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化疗安全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进展期胃癌综合治疗安全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伴腹水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1.2 用药剂量和方法
    1.3 疗效评价标准
        1.3.1 近期疗效标准
        1.3.2 近期腹水疗效
        1.3.4 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2.2 近期疗效
    2.3 腹水近期疗效
    2.4 不良反应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晚期胃癌分子靶向研究进展
    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ceptor, HER)家族
        1.1 HER2
        1.1.1 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
        1.1.2 T-DM1(Trastuzumab emtansine)
        1.1.3 拉帕替尼(Lapatinib)
        1.1.4 帕妥珠单抗(Pertuzumab)
        1.1.5 DS-8201a
        1.2 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简称为EGFR、ErbB-1或HERO
    2. 血管内皮生长抑制因子(Vasc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2.1 贝伐单抗
        2.2 雷莫芦单抗(Ramucirumab)
        2.3 阿帕替尼(Apatinib)、索拉非尼(Sorafenib)、舒尼替尼(Sunitinib)、瑞戈非尼(Regorafenib)
    3 免疫学靶向治疗
        3.1 纤维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FGFR)
        3.1.1 mTOR
        3.1.2 MET
        3.1.3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教育背景
    发表论文
致谢

(8)载伊立替康微球经肝动脉栓塞联合全身化疗与单纯全身化疗对不可切除的胃癌肝转移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治疗方法
        2.2.1 化疗方案
        2.2.2 DEBIRI-TACE治疗方法
    2.3 疗效评价
        2.3.1 肿瘤反应评价
        2.3.2 毒性评价
    2.4 随访
    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3.2 临床疗效
        3.2.1 近期临床疗效的比较
        3.2.2 远期临床疗效的比较
        3.2.3 毒性反应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9)DCX方案与DP方案用于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对比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S-1同步调强放疗对比S-1联合顺铂同步调强放疗治疗不能手术的食管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食管癌同步放化疗化疗方案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低剂量氟尿嘧啶及顺铂持续输注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论文参考文献)

  • [1]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一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D]. 赵同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阿帕替尼联合TP化疗方案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D]. 周鹏程. 郑州大学, 2020(02)
  • [4]PSCA基因在胃癌患者中的特征及IHPC对PSCA基因人群中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的疗效[D]. 闫康鹏. 南昌大学, 2021(01)
  • [5]mFLOT方案和mFOLFOX6方案治疗晚期或局部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观察[D]. 刘显菊. 青海大学, 2020(02)
  • [6]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及卡培他滨对比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在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化疗安全性的临床研究[D]. 吕东方.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7]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伴腹水的临床疗效观察[D]. 赵妙妙. 郑州大学, 2020(02)
  • [8]载伊立替康微球经肝动脉栓塞联合全身化疗与单纯全身化疗对不可切除的胃癌肝转移的疗效比较[D]. 李丹. 南昌大学, 2019(01)
  • [9]DCX方案与DP方案用于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对比及安全性分析[D]. 李卫威.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3)
  • [10]S-1同步调强放疗对比S-1联合顺铂同步调强放疗治疗不能手术的食管癌[D]. 文益雪. 川北医学院, 2019(04)


胃癌论文 氟尿嘧啶论文 肿瘤论文 奥沙利铂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上一篇:人事经理的新任务:迎接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
下一篇:我国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