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急性重症胆管炎经皮肝胆引流术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经皮肝胆道引流术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论文文献综述)

徐汉鹏[1](2021)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术治疗中-重度急性胆管炎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急性胆管炎(AC)是临床常见危急重症之一,常由胆道梗阻引起,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容易发生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可能危及生命,快速有效的降低胆道压力是治疗的关键。目前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PTCD)及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PTGD)作为急性胆管炎的初始胆道减压治疗方式,仍存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引导下PTCD及PTGD作为中度或重度急性胆管炎患者的初始胆道减压治疗方式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为临床上选择合适的引流方式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01月至2020年11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158名中度或重度急性胆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或胆囊穿刺引流术,对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感染控制情况、肝功能恢复情况及急性胆管炎严重程度的转归等进行分析探讨。结果:纳入组的158例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成功,成功率100%,其中104例患者接受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54例低位胆道梗阻患者因胆管无扩张、严重凝血功能障碍、不能配合(躁动等)、患者主观决定等原因接受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D)。引流后胆道梗阻均明显缓解,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指标、肝功能、胆红素等各项指标均明显好转,好转率均在95%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本研究发现两种术式均能使大部分患者住院期间的严重程度得到好转,好转率分别为89.4%和87.0%。PTCD组住院期间出现术后并发症患者6例,发生率为5.8%(6/104);PTGD组住院期间出现术后并发症患者3例,发生率为5.6%(3/54)。其中PTCD组发生4例严重并发症,包括2例死亡,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胆汁漏、气胸等穿刺相关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创伤小,成功率高,可有效降低胆道压力,迅速缓解症状,降低重症化风险,并发症发生率低,因此可作为中-重度急性胆管炎患者的初始胆道减压方式;当PTCD治疗受限,PTGD可作为中-重度急性胆管炎有效替代治疗,且操作简单,安全性高,但主要针对伴有胆囊增大的低位胆道梗阻患者。

吴兴浪[2](2021)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远期胆道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远期胆道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开始收录起至2020年8月间Cochrane library、Pub Med和Embase数据库发表的有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远期胆道并发症危险因素的文献进行检索,使用Rev Man5.3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479篇文献,根据质量评估和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纳入11篇文献,共6544例患者,其中457例发生晚期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6.98%。对23个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37;95%CI:1.12-1.69,P=0.002)、术前胆道引流(OR=0.53;95%CI:0.30-0.92,P=0.02)、术前低白蛋白水平(WMD=0.20;95%CI:0.08-0.31,P=0.0008)、吻合胆管直径≤10 mm(OR=3.59;95%CI:1.40-9.23,P=0.008)、术中出血量较大(WMD=42.75;95%CI:5.24-80.27,P=0.03)、术后胆瘘(OR=3.10;95%CI:1.66-5.81,P=0.0004)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远期胆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男性、术前胆道引流、术前低白蛋白水平、吻合胆管直径≤10 mm、术中出血量较大、术后胆瘘可能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远期胆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而胰瘘、胆肠吻合口的缝合方式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

祝文智[3](2021)在《不同引流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不同胆道引流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效果、并发症、引流通畅情况、生存预后分析;对两种引流方式做出客观评价,为临床决策提供客观参考,探讨部分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生存预后进行分析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安徽省立医院介入科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治疗的8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所收患者引流术前均行评估确认无根治性手术治疗机会,或者身体条件无法耐受根治性手术治疗,以及拒绝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根据术中采用的引流方式分为两组:留置内外引流管引流55人,留置外引流管联合置入胆道支架引流25人。通过收集并对比术前及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肝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费用以及生存时间等客观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内外引流管引流和支架联合外引流管两组患者术后ALT、GGT、TBIL、ALP指标均明显下降,患者黄疸的临床症状较术前显着好转,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降情况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与PTCD组术后近期并发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内外引流管组可见高于支架联合外引流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胆道引流平均通畅时间分别为(9.01±4.38)和(6.79±3.13)个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2.08±5.38和(9.10±4.16)个月,生存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胆道支架型号及肝转移病灶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针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手术采用内外引流管引流及单独支架联合外引流管引流两种引流方法均可达到解除胆道梗阻,缓解因为梗阻性黄疸造成的肝功能异常的疗效,由于行内外引流管引流较胆道支架联合外引流管引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稍高,且拔出外引流管后患者无需长期带管,而内外引流管引流可以作为胆道支架引流的重要补充,针对支架置入失败、存在相关手术禁忌和无法承受支架费用的患者,可考虑行内外引流管联合引流。同时,使用放射性125I粒子支架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期,而针对合并有肝多发转移的患者,应予以针对性的辅助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吴兆坤,唐健雄[4](2021)在《胆道外科常见急腹症的诊治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胆道外科常见的急腹症包括急性胆囊炎和急性胆管炎。急性胆囊炎发病率高,腹部超声已成为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病情评估和严重程度分级用于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轻度急性胆囊炎,早期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重度急性胆囊炎,应积极支持治疗,改善症状后,择期行胆囊切除手术。对于不能耐受手术风险、保守治疗无效的重度胆囊炎患者,应及时行胆囊引流治疗。急性胆管炎发病急,病死率高。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是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急性胆管炎的治疗原则是早期进行胆道减压、抗生素应用和一般支持治疗。常用的胆道减压方法包括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内镜下经十二指肠乳头胆管引流、内镜超声引导下胆管引流、手术放置T管引流等。

段鑫鑫[5](2020)在《单期LC+LCBDE与两期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文中认为背景胆石症是普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成人中的发生率为10%-15%。根据结石所在的部位,可以分为胆囊结石和肝内外胆管结石,其形成与感染因素(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代谢因素、饮食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传统手术方式是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但存在创伤大、住院时间长、并发症多等缺点,正逐渐被微创的方法所取代。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总管切开取石的同期治疗方案。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革新,使用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的序贯式治疗,也为病人带来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最常用的微创手术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同期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另一种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阶梯式治疗。但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目前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单期的LC+LCBDE与两期的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9年9月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6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将进行单期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患者作为LC+LCBDE组,共84例。将进行两期的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作为ERCP/EST+LC组,共8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净石率、腹腔引流管放置情况、术后恢复活动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术后临床症状、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花费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在LC+LCBDE组中有76例患者手术成功,成功率为90.5%,有6例(7.1%)中转为开腹胆总管探查。在ERCP/EST+LC组中有71例患者手术成功,成功率为87.7%。ERCP/EST+LC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腹腔引流管放置例数、术后恢复活动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以及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等方面,均优于LC+LCBDE组。LC+LCBDE组在手术次数、住院时间、住院总花费以及患者整体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ERCP/EST+L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手术成功率、中转开腹率、残石率以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期手术(LC+LCBDE)和两期手术(ERCP/EST+LC)均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有效的微创方式,两者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相似,但是单期治疗在缩短住院时间和节约成本方面更优。

王宇[6](2020)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T型管拔除的最佳时间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在河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脾外科病区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胆总管切开取石(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T型管引流术的104例病人资料,分析不同拔管时间(3~4周、≥4周且≤6周、>6周)拔管前基本情况,拔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因素,找出最适宜的拔管时间和有可能减少带管时间的相关因素,以指导临床治疗和防止并发症,尽可能减少T型管给病人带来的痛苦。方法 收集自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脾外科病区行LC+LCBDE+T型管引流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病人资料,并排除肝功能C级、终末期胆道结石的病人。按照拔除T型管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3~4周组(A组)、≥4周且≤6周组(B组)及>6周组(C组),同时整理各组病人的相关病历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处理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若方差齐,差异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若方差不齐或非正态分布,则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R)]描述,差异检验则应用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秩和检验,两两比较采用事后两两比较法。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构成比和率的差异检验采用R×C表的χ2检验,两两比较采用多个独立样本的Bonferroni校正法。检验水平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三组间不同拔除T型管时间的影响因素,根据实际分组情况,选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平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各组间不同统计量的比较,结合临床知识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一共纳入104例病人,其中术后肝内胆管残余结石4例,将其排除后分为A组(14例)、B组(43例)、C组(43例)。三组统计量之间没有完全的正态分布,故计量资料应用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三组间病人的一般情况中年龄和脂肪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11),其余各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得出:年龄:A、C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校正=0.001),A、B两组间和B、C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校正=0.065,P校正=0.043);脂肪肝:A、C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Fisher=0.010),A、B两组间和B、C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Fisher=0.053,P校正=0.501)。三组间不同统计量之间的比较显示:术者、术后低蛋白血症、T型管总引流量、T型管夹闭时间以及总费用5个项目中,三组整体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37,P<0.001,P=0.006,P=0.023),其余各项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得出:术者(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A、C两组间和B、C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校正=0.005,P校正<0.001),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Fisher=0.634);术后低蛋白血症:B、C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校正=0.011),A、B两组间和A、C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Fisher=0.391,PFisher=0.5 1 1);T型管总引流量:A、B两组间,A、C两组间及B、C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校正=0.002,P校正<0.001,P校正=0.004);T型管夹闭时间:A、C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校正=0.002),A、B两组间和B、C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校正=0.090,P校正=0.051);总费用:A、B两组间,A、C两组间及B、C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校正=0.634,P校正=0.033,P校正=0.018)。进一步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其中年龄、T型管总引流量、术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P=0.009,P<0.001),其余各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型管引流术后3~4周拔除T型管是安全的,对于高龄、T型管引流量多、低蛋白血症的病人可适当延长至6周拔管。图[0]幅;表[6]个;参[111]篇。

张玉富[7](2020)在《血清CA19-9、前白蛋白对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患者发生急性胆管炎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希望通过探讨WBC、血清CA19-9、肝功等相关指标对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患者发生急性胆管炎的早期预测价值,从而对于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患者是否会发生急性胆管炎早期做出预判,能够在发病早期给予相关的临床干预措施,根据病情需要及时解除胆道梗阻,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为部分患者下一步手术提供机会,从而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9年6月因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入住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及消化内科患者306例,所有入组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完善血常规、肝功、针对肝脏肿瘤标志物等相关实验室检查,根据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是否发生急性胆管炎,分为AC组(实验组)123例、OJ组(对照组)183例。AC组的诊断是根据2018版东京急性胆管炎指南。对于两组患者入院后初次测得的WBC、CA19-9、PA、TBiL、DBiL、GGT、ALP、AST、ALT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构建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根据ROC曲线来计算出诊断准确度最高时所对应的临界值及所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从而评估各指标对急性胆管炎的预判价值。所有数据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AC组与OJ组患者基础资料的比较:共收集患者306例,其中男143例(占46.7%),女163例(占53.3%),年龄16-91岁,平均年龄(58.26±3.256)岁。AC组(实验组)123例,其中男60例,女63例,平均年龄(61.56±15.185)岁;OJ组(对照组)183例,男83例,女100例,平均年龄(58.08±15.543)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AC组与OJ组患者生化资料及WBC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CA19-9、TBiL、DBiL、AST、ALT、ALP、GGT、PA、WB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患者生发生急性胆管炎事件的多因素分析发现:AC组与OJ组相比,结果显示:性别、年龄、WBC、TBIL、DBIL、ALT、AST、ALP不是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患者院内发生急性胆管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血清CA19-9、PA、GGT是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患者院内发生急性胆管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系数(OR)分别为1.001、0.999、1.001(见表3)。4.对血清CA19-9、PA、GGT分别进行ROC曲线分析发现,血清CA19-9、GGT与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患者发生急性胆管炎呈正相关性,其值越高、发生急性胆管炎的可能性越大(图1);PA与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患者发生急性胆管炎呈负相关性,其值越小,发生急性胆管炎的可能性越大(图2)。血清CA19-9、PA、GGT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787、0.736、0.655,对应诊断标准的最高临界值分别是48.52 KU/L、159.5 mg/L、224.0 U/L。敏感度分别为79.7%、80.5%、79.7%,特异度分别为78.7%、56.8%、44.8%(见表4)。结论:1.血清CA19-9、GGT升高、PA降低对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患者发生急性胆管炎有早期预测价值,但GGT升高对其诊断的特异性低。2.血清CA19-9、PA亦可能是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发生急性胆管炎的非特异性炎性标记物,其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卢世峰[8](2020)在《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在胆总管结石并急性胆管炎患者中的治疗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在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患者,根据不同治疗分为两组,对照组(n=50)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T管引流术治疗,观察组(n=50)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治疗,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和结石清除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对比,具体包括手术时间、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胆道引流管拔除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胆漏、右侧胸腔积液、胆道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和结石清除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胆道引流管拔除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90.24±15.54)min、(2.24±0.47)d、(8.04±1.32)d、(21.55±2.14)h、(7.84±1.35)d,对照组分别为(184.25±15.47)min、(2.25±0.48)d、(31.24±1.47)d、(21.57±2.15)d、(7.90±1.27)d,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胆道引流管拔除时间对比差异明显(t=30.3159、23.0342,P<0.05);两组患者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对比无差异(t=0.1053、0.0466、0.2289,P>0.05)。随访1236个月,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观察组有1例出血量大,且循环不稳定,造影发现由肝右动脉小分支对比剂外溢造成,经动脉栓塞止血后恢复,另1例在引流管引流后停止。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石清除率分别为6.00%(3/50)、100.00%(50/50),与对照组相同,两组患者结石清除率和术后并发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在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满意,具有较高价值,值得有条件的医院临床推广应用。

李智豪[9](2020)在《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对比分析手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手术后结石残留、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手术后住院时间等多项指标,以及进行术后1年随访,观察各组患者的结石复发率,对比分析三种针对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术式——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腹腔镜下胆道探查(LaparoscopicCommonBileDuctExploration,LD)+胆道镜取石术+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十二指肠镜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鼻胆管引流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术+T管引流术(T-Tubedrainage,TD)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探讨以上三种微创手术方式在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治疗上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为肝胆外科医师针对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选择最优化的微创治疗手术方方式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所有病区收治的98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依据入院后手术治疗方式分为三组:(A组)27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术+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镜鼻胆管引流术(LC+LD+ERCP+ENBD),(B组)30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鼻胆管引流术(LC+ERCP+EST+ENBD),(C组)41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术+T管引流术(LC+LD+TD)。对A,B,C三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术前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术前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术前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胆总管直径、胆管结石最大直径、胆管结石计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各组之间是否具有可比性,再对比三种微创术式在术后胆漏、结石残留、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手术后住院时间多项指标方面的差异;通过门诊及电话形式在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行随访观察,通过复查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CT或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Resonance,MRCP)等影像学检查,留置T管的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胆管逆行造影,收集患者术后结石复发情况。进一步采用统计学分析对比三种微创术式结石复发率间的差异。[结果]1.一般临床资料:经统计分析三组病例在性别、年龄、术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术前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术前直接胆红素、术前总胆红素、胆总管直径、胆管结石最大直径、胆管结石计数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而证明从收集的临床一般资料来看,三组之间具有可比性。2.术后情况:A组和B组的手术后住院时间短于C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A组与B组在手术后住院时间相比A组短于B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于C组,具有显着性(P<0.05);A组与B组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相比A组短于B组,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3.术后并发症:三组对比分析病例在手术后胆漏、手术后结石残留、急性胆管炎、手术后急性胰腺炎和总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相对比,结果显示三组之间的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4.随访结石复发率:三组对比分析病例在一年间结石复发率方面相对比,结果显示三组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术+T管引流术(LC+LD+TD)、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鼻胆管引流术(LC+ERCP+EST+ENBD)、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术+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镜鼻胆管引流术(LC+LD+ERCP+ENBD)均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微创手术方式;②LC+LD+TD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低,但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手术后住院时间较长;③LC+ERCP+EST+ENBD保留了胆总管解剖的完整性,从而有效降低术后胆漏发生率、缩短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手术后住院时间,但该术式手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较高;④LC+LD+ERCP+ENBD保留了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一期缝合胆总管并设置有效术后引流,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低,胃肠道功能恢复快,病人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在具备医疗设施、技术水平,严格遵循手术适应症的情况下,LC+LD+ERCP+ENBD可作为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优先选择的微创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赵文[10](2020)在《经皮经肝胆道镜手术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评价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行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预估手术风险。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01月-2019年1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81例患者行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的临床资料,37例术后出现急性胆管炎或胆道出血的患者设为实验组,44例术后无并发症的患者设为对照组。纳入统计研究的指标包括两组患者年龄、胆道狭窄、胆汁培养菌多重耐药、术前相关血清学指标、手术时间、术中碎石等17项。采用统计学方法将上述研究指标行χ2检验或t检验,分析结果中P<0.1的指标再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81例患者术后有并发症37例,包括急性胆管炎22例(27.16%),胆道出血11例(13.58%),急性胆管炎合并胆道出血4例(4.94%),无患者死于并发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胆汁培养菌多重耐药、手术时间、术中碎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7,0.019,0.001,0.004)是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按α<0.1标准,把上述4项变量及胆道狭窄、术前胆红素(P=0.06,0.071)进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两组患者在胆道狭窄、胆汁培养菌多重耐药、手术时间、术中碎石存在统计学差异(OR=0.133,0.175,1.016,0.102;P=0.012,0.015,0.004,0.001)。结论:胆道狭窄、胆汁培养菌多重耐药、手术时间、术中碎石是影响手术总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存在胆道狭窄梗阻或胆道多重耐药菌感染以及手术时间延长还有术中碎石均会增加PTCS手术风险。术者应准确把握手术适应症,术前充分准备,积极抗感染治疗,优化手术流程,分期手术,采用更先进设备等来减少并发症。

二、经皮肝胆道引流术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皮肝胆道引流术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术治疗中-重度急性胆管炎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急性胆管炎胆道减压引流方式的治疗进展
    1.内镜引流
    2.经皮经肝穿刺引流
    3.外科手术引流
    4. 结语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手术方法
    3.3 观察指标
    3.4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远期胆道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文献质量评估和数据提取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及纳入情况
    2.2 统计分析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远期胆道并发症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不同引流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梗阻性黄疸的影像学诊断及干预
    参考文献

(5)单期LC+LCBDE与两期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T型管拔除的最佳时间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定义
        1.2.1 病例纳入标准
        1.2.2 一般资料
        1.2.3 相关定义
    1.3 围手术期管理及术后拔除T型管过程
        1.3.1 术前常规准备
        1.3.2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手术过程
        1.3.3 T型管拔除过程
    1.4 研究过程
    1.5 结果
        1.5.1 病人分配情况
        1.5.2 病人一般情况的比较
        1.5.3 三组间不同统计量的比较
        1.5.4 三组间不同拔管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1.6 讨论
    1.7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方案的临床进展
    2.1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危害
    2.2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诊断方法
    2.3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非手术治疗方案
    2.4 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2.5 腹腔镜的临床应用
        2.5.1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2.5.2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经胆囊管胆道镜探查取石术
        2.5.3 单孔腹腔镜的应用
    2.6 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
        2.6.1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内镜逆行下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2.6.2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内镜逆行下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术
        2.6.3 Spy Glass系统
    2.7 胆道镜技术的临床应用
        2.7.1 经皮经肝胆道镜
        2.7.2 经口胆道镜
        2.7.3 经鼻胆道镜
    2.8 三镜联合技术
    2.9 塑料支架置入术
    2.10 其他手术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7)血清CA19-9、前白蛋白对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患者发生急性胆管炎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临床一般资料的采集
        1.2.2 实验室指标采集
        1.2.3 腹部超声、CT或MRCP检查
        1.2.4 临床观察记录
        1.2.5 急性胆管炎诊断2018版东京指南相关定义
    1.3 统计分析
第二章 结果
    2.1 AC组与OJ组患者基础资料的比较
    2.2 AC组与OJ组患者生化资料的比较
    2.3 梗阻性黄疸患者生发生急性胆管炎事件的多因素分析
    2.4 血清CA19-9、PA、GGT的ROC曲线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白细胞计数与急性胆管炎的相关性。
    3.2 胆红素水平与急性胆管炎的相关性
    3.3 ALT、AST与急性胆管炎的相关性
    3.4 ALP、GGT与急性胆管炎的相关性
    3.5 PA、CA19-9与急性胆管炎的相关性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一、 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 急性胆管炎的诊断
    三、 急性胆管炎的分级
    四、 急性胆管炎的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科研成果

(8)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在胆总管结石并急性胆管炎患者中的治疗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对比:
    2.2 两组患者结石清除率和术后并发症对比:
3 讨论

(9)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经皮经肝胆道镜手术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手术过程
    1.5 术后治疗
    1.6 观察指标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2.2 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四、经皮肝胆道引流术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术治疗中-重度急性胆管炎的疗效分析[D]. 徐汉鹏. 吉林大学, 2021(01)
  • [2]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远期胆道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D]. 吴兴浪.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不同引流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预后分析[D]. 祝文智.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胆道外科常见急腹症的诊治进展[J]. 吴兆坤,唐健雄.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1(01)
  • [5]单期LC+LCBDE与两期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D]. 段鑫鑫. 郑州大学, 2020(02)
  • [6]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T型管拔除的最佳时间及影响因素[D]. 王宇.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7]血清CA19-9、前白蛋白对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患者发生急性胆管炎的预测价值[D]. 张玉富. 延安大学, 2020(12)
  • [8]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在胆总管结石并急性胆管炎患者中的治疗价值研究[J]. 卢世峰. 中国医药指南, 2020(13)
  • [9]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D]. 李智豪.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10]经皮经肝胆道镜手术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D]. 赵文.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胆总管结石论文 引流管论文 腹腔镜论文 胆管炎论文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论文

上一篇:做蛋糕分享蛋糕——谈分享改革建设成果
下一篇:冒充是公司员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