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刚[1](2015)在《湘西烟区密集烘烤装烟方式综合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密集烤房是中国烟叶烘烤设备方面的重大进步,与其相配套新的装烟烘烤方式仍存在烘烤技术性较强、烘烤工艺不够成熟、材料成本相对较高等问题,改进和选择适宜的装烟方式和设备对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湘西烟区不同试验点装烟方式对密集烤房装烟量、用工成本、烘烤能耗、设备成本及烟叶质量性状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湘西泸溪点密集烘烤不同装烟方式综合效益:采用插扦式装烟框、梳式烟夹和常规烟竿3种装烟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插扦式装烟箱劳动效率、装烟量和装烟密度最高,烟夹次之,常规挂竿最低;插扦式装烟箱、烟夹和传统挂杆三种装烟方式每公斤干烟烘烤能耗成本比常规挂竿降低0.49和0.29元;烤后烟叶经济性状以常规挂竿最优,梳式烟夹次之,插扦式装烟箱较差。综合比较装烟效率、烤后烟叶的经济性状和能耗成本,以梳式烟夹装烟的综合效益最高。(2)湘西永顺点密集烘烤不同装烟方式综合效益:采用梳式烟夹、折叠式装烟箱、散叶堆积、散叶小捆和常规烟竿5种装烟方式的结果表明,与常规烟竿相比,4种装烟方式劳动用工效率减少幅度为73.26%~82.44%,装烟量增加幅度为35.13%~50.63%,梳式烟夹、折叠式装烟箱和散叶小捆烘烤耗能成本低于常规挂竿,而散叶堆积高于常规挂竿。4种装烟方式烤房新建设施每亩增加投入回收时间为1.05~3.44年。在烤后烟叶经济性状方面,梳式烟夹装烟与常规烟竿基本相当,折叠式装烟箱、散叶堆积和散叶小捆略低。综合比较以梳式烟夹的效益最好。(3)湘西花垣烟区密集烘烤不同装烟方式综合效益:采用装烟框、梳式烟夹和常规挂竿3种装烟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下部叶装烟框装烟方式装烟量最多,其次为梳式烟夹,常规挂竿最少;中部叶及上部叶装烟量以梳式烟夹最多,其次为装烟框,常规挂竿最低。下部叶烤后中等烟比例以常规挂竿最高,其次为梳式烟夹,装烟框的烤后烟中等烟叶比例最低;上、中部不同装烟方式烤后上等烟叶以梳式烟夹最高,其次为常规挂竿,装烟框的烤后烟上等烟叶比例最低;从烤后烟叶化学成分来看,不同装烟方式总糖、还原糖烟碱及氯含量较为适宜,氮碱比较为协调;综合比较以烟夹持烟的效益最好。
钟剑[2](2013)在《烤烟密集烘烤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密集烘烤是适应我国现代烟草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是小户型规模化种植向专业化、农场化种植转变的必然要求,更是减轻烟农繁重工作量、轻松种烟的重要途径之一;且具有烤能大、烘烤成本低、大大降低劳动强度等优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将会影响我国烟叶生产方式的变革。近来年,切柄初烤技术、密集烤房余热共享技术和箱式密集烘烤技术已发展成密集烘烤中三种新型烘烤技术。本文通过这三种烘烤技术进行烘烤,研究了其对烟叶的影响规律。其影响如下:1切柄初烤技术烘烤能明显降低烤后烟总量,降低幅度可达12%-13%,且降低幅度随切柄长度增加而增加,切柄比重和烟叶鲜干比变化也具有相同趋势;切柄初烤技术可缩短干筋期时间,使整个烘烤进程减少16h以上,而采用箱式密集烘烤技术进行烘烤则延长烘烤时间。2切柄初烤技术烘烤在干筋期所需温度有降低趋势,较常规对照降低3℃左右;利用密集烤房余热共享技术进行烟叶烘烤,受热烤房48h后点火加热可满足烟叶烘烤要求,且排出的湿热空气有利于烟叶变黄,提高烤后烟叶质量;采用箱式密集烘烤技术进行烟叶烘烤,前期与传统挂竿烘烤的温湿度基本一致,之后定色期和干筋期被推后,出现烘烤进程延缓现象。3采用切柄初烤技术和密集烤房余热共享技术进行烘烤,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能耗,提高烟叶质量,增加中、上等级烟叶比例与烟叶均价,增加烟农收入;箱式密集烘烤技术能明显节约用工成本,但每公斤干烟能耗成本随装烟量增加而减少,且容易产生黑槽烟和湿筋烟,从而导致中、上等烟比例及均价较对照降低。4总体上说采用切柄初烤技术、密集烤房余热共享技术和箱式密集烘烤技术烘烤的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协调;但切柄初烤技术不利于淀粉的降解,而密集烤房余热共享技术和箱式密集烘烤技术烤后烟叶淀粉含量较对照降低。切柄初烤技术烘烤在变黄期温度不易控制,且切柄后烟叶变黄期失水速率加快,不利于淀粉消耗和降解;利用密集烤房余热共享技术烘烤,在受热烤房处于变黄期时利用上一烤房所排出的湿热空气,使受热烤房内干球温度维持在32℃-40℃之间,湿球温度维持在31.5℃-36℃之间,这有利于提高烟叶内淀粉降解酶活性,加速淀粉分解和消耗;箱式密集烘烤则是通过延长烘烤时间来消耗烟叶内淀粉,使烤后烟化学成分趋于协调。5现有的烘烤工艺明显不能满足箱式密集烘烤要求,应不断从应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努力创新,进一步完善适合箱式密集烘烤技术。且在试验中发现,箱式推车底层高度过小,易造成大门一端空气流动不畅,从而导致烤房内温湿度分布不均,对烤后烟叶质量形成不利。
唐力为[3](2013)在《密集烤房中温湿度分布状况及其对烟叶化学和外观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本研究以红花大金元为供试材料,使用温湿度记录仪对气流下降式密集烤房内部9个等分区域烟叶调制过程中温湿度情况进行实时监测:考察气流下降式密集烤房内温湿度差异状况;分别测定了各个区域内不同部位不同成熟度的烤后烟叶的化学成分含量,并对烤后烟样的外观质量进行评定;以烤后烟叶外观质量和化学成分协调性等分析结果为依据,探寻烟叶部位、采收成熟度和装烟区域三因素的优化组合。研究结果表明:1.烟叶调制过程中,气流下降式密集式烤房内各区域间同一时间点的温湿度普遍存在差异;该差异在烤房内部空间垂直和水平方向上均存在;部分区域间温湿差异明显。调制环境的差异主要反映在不同区域中调制的升温稳温方式的差异、排湿速率的差异以及不同烘烤工艺温度段所经历时间长短的差异等几个方面。根据温湿度条件的差异,可以将烤房内部的各个区域大致分为3类,高温低湿区域、中温中湿区域和低温高湿区域。各区域由于都有较为固定的温湿条件,因此所属类别也较为固定。针对具体部位烟叶的分析讨论又可以将3大类区域进一步特化出5种亚类。2.各部位烟叶调制过程中区域温湿类型分类情况:上部叶B-Ⅰ类,A1区域;B-Ⅱ类,A2.A3.B3.C1区域;B-Ⅲ类,B1区域;B-Ⅳ类,B2、C3区域;B-Ⅴ类,C2。中部叶C-Ⅰ类,A1区域;C-Ⅱ,A2.A3.B3.C1区域;C-Ⅲ,B1、B2区域;C-Ⅵ,C3区域;C-Ⅴ,C2区域。下部叶X-1类:A1、A2区域:X-Ⅱ类:B2、B3、C1区域;X-Ⅲ类:A3、B1区域;X-Ⅳ类:C3区域;X-Ⅴ类:C2区域。3.不同温湿类型区域中各部位不同成熟度的红花大金元烤后烟叶还原糖、总氮及烟碱含量的多重比较结果表明:还原糖含量大小主要趋势为,高温低湿区域>中温中湿区域>低温高湿区域。延长变黄时间,烟叶还原糖消耗量往往呈显着性增加。且较高的湿度是加速还原糖消耗的重要环境因素。总氮含量则表现出:低温高湿区域>中温中湿区域>高温低湿区域。烟碱的含量大小在各类区域间的规律与总氮一致。4.对各类型区域初烤烟叶品质做内在化学及外观综合评价:B-Ⅰ区域的欠熟烟叶,其烤后化学协调性以及化学与外观所反映的综合品质均最好;上部适熟烟叶质量好,烤后品质整体水平均较高,但相较而言,B-Ⅰ区域内烟叶的内在化学及外观质量的综合品质为最好。C-Ⅳ区域温湿条件适宜中部叶调制。中部欠熟烟叶,C-Ⅰ区域的样本综合质量最差;而中部适熟叶,C-Ⅲ区域的则最差。下部欠熟烟叶适宜在X-Ⅰ区域调制。下部适熟烟叶在X-Ⅲ、X-Ⅳ、X-Ⅴ区域调制其烤后品质优于X-Ⅰ、X-Ⅱ区域调制后的品质。
蒋笃忠[4](2010)在《烤烟散叶堆积式密集烤房及配套烘烤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烤烟散叶烘烤,不用编烟,直接装烟,烤后无需解烟,比常规烘烤工效要提高一倍以上,大大降低了烘烤成本和劳动强度,但在国内相关研究较晚且有关报道不多,因此对散叶烤房烘烤性能、应用技术的研究十分必要。本项目对散叶烘烤密集烤房装烟室的温湿度状况、气流规律、装烟方式、装烟密度、烘烤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及烟筐装烟方式的烘烤工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结果有:1、散叶烤房的装烟室地面做成坡度为4.2%的斜坡进行分风,再利用空隙度为32%的棱形分风板进行二次分风,烤房装烟室内分风均匀。使用功率为1.5-2.2KW的变速风机,能满足散叶烘烤的需要,提高烟叶烘烤质量。2、装烟筐方式有利于烟叶烘烤质量的提高,外观质量无明显差别,身份适中,桔黄烟较多,挂灰烟和光滑烟比例较低,鲜干比较小,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协调,烘烤过程中烟叶失水速度与挂竿方式相近,且烘烤成本降低,烘烤用工略为挂竿方式的一半;固烟架方式的外观质量较挂竿方式略差,均价略低;随机堆放方式烟叶脱水困难,不利于烟叶烘烤质量的提高。3、挂竿方式的烟叶在烘烤过程中酶活性变化曲线较为平缓,两个峰值均低于烟夹和散叶方式,烟夹方式淀粉酶活性在24h时的峰值高于散叶方式,而在60h的峰值低于后者,60h以后,三种方式的淀粉酶活性均明显下降并逐渐趋于一致,其中散叶方式后期酶活性降低较为缓慢,活性高于其它处理,所以散叶方式烘烤的烟叶淀粉含量较低;蛋白质含量呈缓慢下降趋势,24h之前,挂竿方式的蛋白质含量下降较其它处理明显,烘烤48h后各处理含量趋于一致;叶绿素降解:挂竿和烟夹方式烘烤24h之前下降幅度较为明显,散叶方式在12h之内降解速度明显不如其它处理,但12h后降解加快,烘烤结束时各处理叶绿素含量稳定在0.1%左右的较低水平。4、下部叶和中部叶采用装烟筐装烟的适宜密度为22Kg/筐,其烘烤成本低于其它处理,烟叶的外观质量优于其它处理,烤后烟叶的化学成分较为协调。上部烟叶采用装烟筐装烟的适宜密度为25Kg/筐,其烟叶的外观质量、上中等烟比例、均价等均高于其它处理,烤后烟叶的化学成分较为协调。5、变黄阶段干湿差3℃,定色期湿球温度不超过38℃,有利于提高烟叶烘烤质量,化学成分更趋协调,烘烤成本降低。烟叶变化应掌握干球温度35-38℃时,促使烟叶基本变黄,叶尖部发软倒伏;干球温度41-42℃时,叶片全黄,叶尖微翘;干球温度46-48℃,使烟筋全黄,叶尖上翘呈蓬松状态;干球温度53-54℃、湿球温度37-38℃,叶片全干,平铺的烟层呈蓬松状态。
刘光辉[5](2010)在《密集烘烤风机变频调速对烘烤工艺和烟叶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探索密集烘烤风机变频调速对烘烤工艺和烟叶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密集烘烤试验。试验设三个处理,其中变频处理(T1和T2)是通过改变电机的频率而调整风机的速度,非变频对照处理(CK)是通过改变电机的级数而调整风机的速度。各处理具体设计为:变频处理1(T1)在变黄期的频率为50-30-40 Hz,定色期的频率为50-35 Hz,干筋期的频率为25 Hz。变频处理2(T2)在变黄期的频率为45-30-45-35 Hz,定色期的频率为50-30-50-30 Hz,干筋期的频率为30-25 Hz。非变频对照处理(CK)在变黄期为高速(4级)运行30分钟转低速(6级),定色期为高速(4级)运行,干筋期为低速(6级)运行。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改变电机的频率而调整风机的速度,在密集烘烤过程中,烤房内的温湿度能接近理想的烘烤工艺。2.变频处理(T)烤后烟叶的外观质量优于非变频对照处理(CK)烤后烟叶的外观质量。从色泽上看,T2的橘黄比例是最大的,达81.3%,T1次之,为78.4%,CK最低,仅68.3%。3.烟样评吸结果表明,变频处理(T)烤后烟叶的评吸质量优于非变频对照处理(CK)烤后烟叶的评吸质量,其中各处理C3F的评吸得分表现为T2(58.5)>T1(57.5)>CK(51.0)。4.研究结果还表明变频处理(T)密集烘烤的能耗低于非变频对照处理(CK)密集烘烤的能耗。5.从经济效益分析结果看,下部烟纯收益为T2>T1>CK,上、中部烟纯收益则为T1>T2>CK。
杨学书[6](2010)在《丽江地区普改密烤房的性能评价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山区、半山区烟叶烘烤需要,丽江烟区对普通立式炉烤房进行了密集化改造,改造后烤房(简称普改密烤房)具有提高烟叶烘烤质量、降低能源消耗、减轻劳动强度、节约劳动力等优点。为验证普改密烤房的优越性能及不足,以普通立式炉烤房为对照,从普改密烤房的性能特点、装烟密度、初烤烟质量、烘烤成本等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普改密烤房设置简单,操作方便,能准确落实烘烤工艺,实现鲜烟叶质量与烤房的优化组合,烤后烟叶化学成分更趋协调,香气质、香气量明显提高。能有效降低烤房上、下层温湿差(温湿差1℃~2℃),使整炉烟叶在基本一致的温湿度条件下变黄干燥,提高了烟叶的整体质量。烘烤出的烟叶外观质量各项指标均优于普通立式炉烤房,上等烟提高7.43%,均价提高0.42元/Kg,干烟能耗成本降低0.1元/Kg,产投比增加41%。增加装烟量30%~50%,能满足烟叶种植适度规模化发展需要。烤房在通风排湿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方面仍存在不完善部分。
王清[7](2010)在《不同类型烤房烘烤性能及烟叶烘烤效果研究》文中指出试验对比研究了气流下降式小型密集烤房、大型密集烤房以及普通立炉式小烤房三种类型烘烤设备烘烤性能和烘烤效果。结果表明:(1)不论烤房空载、满载或在烘烤的不同时期,大型密集烤房内风速均显着高于小型密集烤房和普通小烤房,小型密集烤房内风速亦较普通小烤房有明显提高;大型、小型密集烤房平面最大温差不超过2℃,大型密集烤房烘烤各时期垂直温差较小,热量垂直分布最为均匀,烘烤性能最好,其次为小型密集烤房,最差为普通小烤房。(2)下部叶以小型密集烤房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协调、评吸质量得分较高(总分达63.2分,较普通小烤房提高了2.9分)、能耗成本较低,其次为大型密集烤房;中、上部叶均以大型密集烤房烘烤效果较好,烟叶等级质量较好(上等烟率分别可达45.52%、38.12%)、化学成分含量适宜、感官质量评分较高、省工降本效果明显,中、上部叶烘烤收益较普通小烤房分别增加了6.46元/kg干烟、3.76元/kg干烟,小型密集烤房效果次之,普通小烤房稍差。(3)大型密集烤房烘烤性能较好,其中、上部叶烤后质量改善较为明显、节本增效效果显着;使用小型密集烤房烘烤可一定程度增加烤后桔黄烟叶比例,提高下部烟叶的可用性。因此,笔者建议应大力推广烘烤性能、烘烤效应俱佳、更适宜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大型密集烤房,尽快淘汰普通小烤房,而适度允许小型密集烤房的存在,以完成我国烤烟生产烘烤设备改革的顺利过渡。
成勍松[8](2010)在《永州市密集烤房烘烤工艺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密集烤房变黄期干湿球温度设定及诊断指标的烘烤试验,研究其对烟叶烘烤成本、烟叶外观质量、经济性状、烟叶致香物质及内在化学成分的影响,以筛选密集烤房变黄期不同烘烤工艺参数,试验结果表明:1.下部烟叶在变黄期烘烤时采取先以1℃/h的升温速度将干球温度升至38℃稳温,湿球温度保持在36℃,促使烟叶叶片变黄8成、叶片变软、主脉1/2变软,然后将干球温度升至41℃稳温,湿球温度保持在38℃,使烟叶达到基本变黄,叶片充分凋萎塌架,主脉充分变软后,再升温转入定色期的烘烤办法。有利于降低烟叶烘烤成本,提高烤后烟叶的外观质量、上中等烟比例和均价,协调烟叶内在化学成分。2.中部烟叶在变黄期烘烤时采取先以1℃/h的升温速度将干球温度升至38。C稳温,湿球温度保持在36℃,促使烟叶叶片变黄9成、叶片变软、主脉1/3变软,然后将干球温度升至42℃稳温,湿球温度保持在38℃,待烟叶达到基本变黄,叶片充分凋萎塌架,主脉充分变软后,再升温转入定色期的烘烤办法。能提高烤后烟叶的外观质量,同时上等烟比例、均价均有所上升,烟叶化学成分比较协调,还原糖含量较高,淀粉含量较低,烟碱含量比较适宜。3.上部烟叶在变黄期烘烤时采取先以1℃/h的升温速度将干球温度升至38℃稳温,湿球温度保持在37℃,促使烟叶叶片变黄9成、叶片变软、主脉1/3变软,然后将干球温度升至43℃稳温,湿球温度保持在38℃,使烟叶达到基本变黄,叶片充分凋萎塌架,主脉充分变软后,再升温转入定色期的烘烤办法。其烤后烟叶的上等烟比例、均价最高,鲜干比最低,外观质量表现较好,多桔黄烟,且烤后烟叶的化学成分较协调,还原糖含量偏高,淀粉含量最低,烟碱含量适宜。
林绍武[9](2009)在《建阳不同烤房建造及使用效益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2008通过对在福建省建阳市当地普遍使用的东海、海帝升和普改密3种半自动化密集式烤房的综合对比,结果表明:1、东海和海帝升烤房占地面积一样,烤房的装烟室面积占烤房总面积的比,东海和海帝升比普改密烤房提高了11.72个百分点,因此东海和海帝升烤房对土地的综合利用率要高于普改密烤房。2、从3种烤房的建造成本来看,东海和海帝升烤房土建部分的成本一样,加热设备海帝升成本最高,每套10000元,东海其次,每套9800元,普改密最便宜,每套7200元,3种烤房的安装成本都一样,为300元/座,总成本海帝升最高,为27652元/座,东海其次,为27452元/座,烟草扶持的费用,东海和海帝升一样,为18000元/座,普改密为6000元/座,最后烟农需要出资最多的是海帝升,为9652元/座,其次是东海,为9452元/座,最少的是普改密,为7131元/座。3、在烘烤过程中需要用工有:采收,从田间到烤房的搬运,编烟、上烤、烘烤、下烤、解烟等环节,平均每公斤干烟的烘烤成本,东海和海帝升基本一样,分别为2.805元和2.804元,普改密为3.149元,普改密平均每公斤干烟的烘烤成本比另两种烤房多0.345元左右。4、单位干烟能耗最高的是东海,为2.04元/kg,最低是海帝升,为1.75元/kg,所以单从单位干烟的能耗成本来看,海帝升密集式半自动化烤房最好。普改密烤房在煤耗、电耗、柴耗上都是最低的,海帝升在煤耗、柴耗上比东海高,但在电耗上比东海低。海帝升烤房、普改密烤房比东海烤房耗电少,说明海帝升烤房与普改密烤房风机系统结构比较合理,负荷轻;但它在燃料成本上又大于东海烤房,说明与它的智控系统有问题,造成燃料的浪费。5、东海烤房出现故障的烘烤设备最多,包括风机、电机、电控箱、炉膛等,海帝升烤房出现故障的设备主要是自控系统,而普改密烤房的烘烤设备基本没有出现故障,东海烤房的烘烤设备操作起来较为困难,而海帝升和普改密则简单、方便,东海和海帝升烤房装炉较为容易,为普改密较为困难。6、从烤后烟的外观品质和内在质量看,普改密烤房烤出的烟叶的桔黄烟比例较高,而东海和海帝升烤房的光滑烟、青筋烟、杂色烟等烤坏烟的比例较低,普改密烤房烤房的内部常规化学成分大多处于较为合理的范围,烟叶的配伍性强,所以普改密烤房烤出的烟叶的质量优优于东海和海帝升烤房。7、从数据综合来看,普改密烤房值得推广,卧式密集烤房的烘烤设备更倾向于海帝升设备。
陈莹[10](2008)在《“普改密”烤房烘烤效应研究》文中指出以烤烟品种云烟85为材料,研究了在自然通风气流下降式普通标准烤房基础上改造的两种密集烤房的烘烤性能、烤房的装烟量、烤后烟叶外观质量、及烘烤能耗、烤后烟叶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评吸质量。研究结果表明:1.普改密烤房降低了淀粉含量,而还原糖含量增加,中部叶烘烤后,改造后烤房相对于对照分别降低了1.09、0.36个百分点(其中风机上置处理的淀粉含量比风机下置处理的低0.73个百分点),还原糖含量相对于对照分别提高了0.66、0.54个百分点(其中风机上置处理的还原糖含量比风机下置处理的高0.09个百分点);上部叶烘烤后,改造后烤房淀粉含量相对于对照分别降低了1.04、0.67个百分点(其中风机上置处理的淀粉含量比风机下置处理的低0.37个百分点),还原糖含量相对于对照分别提高了0.47、0.53个百分点(其中风机上置处理的还原糖含量比风机下置处理的低0.06个百分点)。2.改建后烤房烤后烟叶内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均在适宜的范围内,且成分间比较协调。在淀粉含量、总糖含量、还原糖含量、蛋白质含量方面与普通烤房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着水平。改建后烤房烤后烟叶在香气质、香气量、烟气、吃味、杂气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因此评吸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改造后烤房的评吸总分比对照分别提高了2.63分、1.87分,且风机上置处理比风机下置处理高0.76分,改建方式为风机上置的烤房烤后烟叶的评吸质量更好。3.普改密烤房的基本性能较普通烤房有较大改善,实现了强制热风循环,装烟密度增大,烘烤成本减少,烤后烟叶外观质量提高。普改密烤房的平均装烟量均达到63.95 kg/m3,而普通烤房的平均装烟密度仅为37.26 kg/m3,改建后烤房装烟密度比普通烤房的大26.69 kg/m3,装烟密度增大了71.63%。改建后的烤房密度基本达到了中国烟叶公司要求的密集烤房装烟密度(60—70kg/m3)。烘烤耗能方面,普改密烤房节能降耗明显,风机上置处理、风机下置处理的降耗率分别达到29.85%、25.37%,且改建方式为风机上置的烤房节能降耗更明显。风机上置处理、风机下置处理的上等烟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8.0个百分点和12.1个百分点,上中等烟率分别比对照高5.0、2.4个百分点,且风机上置处理的上中等烟率比风机下置处理的高2.6个百分点,桔黄烟率分别比对照高6.8个百分点和6.4个百分点,风机上置处理的桔黄烟率比风机下置处理的高0.4个百分点。4.改建方式为风机上置的烤房,和改建方式为风机下置的烤房、普通烤房相比,烤后烟叶的上中等烟率、桔黄烟率、均价、淀粉含量、还原糖含量、评吸质量等方面都更好,是自然通风气流下降式普通烤房相对较好的改建方式。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国内外密集烤房的研究进展 |
| 1.2.1 国外密集烤房研究进展 |
| 1.2.2 国内密集烤房研究进展 |
| 1.2.3 密集烤房的优越性 |
| 1.2.4 国内密集烤房的应用现状 |
| 1.2.5 国外装烟方式的发展动态 |
| 1.2.6 国内装烟方式的发展动态 |
| 1.2.7 不同装烟方式对用工耗能成本的影响 |
| 1.2.8 不同装烟方式对装烟密度和装烟量的影响 |
| 1.2.9 不同装烟方式经济性状的研究 |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 1.5 技术路线 |
| 第2章 湘西泸溪点密集烘烤装烟方式综合效益对比分析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材料 |
| 2.1.2 试验设计 |
| 2.1.3 测定项目 |
| 2.1.4 数据处理 |
| 2.2 结果分析 |
| 2.2.1 不同装烟方式劳动用工效率 |
| 2.2.2 不同装烟方式装烟量和装烟密度 |
| 2.2.3 不同装烟方式烘烤耗能成本比较 |
| 2.2.4 不同装烟方式配套设施成本比较 |
| 2.2.5 不同装烟方式烤后烟叶质量比较 |
| 2.2.6 不同装烟方式综合效益比较 |
| 第3章 湘西永顺点密集烘烤装烟方式综合效益对比分析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 |
| 3.1.2 试验设计 |
| 3.1.3 测定项目 |
| 3.1.4 数据处理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不同装烟方式编、装、卸、解烟用工量 |
| 3.2.2 不同装烟方式对装烟量与装烟密度的影响 |
| 3.2.3 不同装烟方式烘烤能耗成本比较 |
| 3.2.4 不同装烟方式配套设施成本比较 |
| 3.2.5 不同处理烤后烟叶经济性状比较 |
| 3.2.6 不同装烟方式综合效益比较 |
| 第4章 湘西花垣点密集烘烤装烟方式综合效益对比分析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验材料 |
| 4.1.2 试验设计 |
| 4.1.3 测定项目 |
| 4.1.4 数据处理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不同装烟方式对下部烟叶装烟量及装烟密度的影响 |
| 4.2.2 不同装烟方式对中部烟叶装烟量及装烟密度的影响 |
| 4.2.3 不同装烟方式对上部烟叶装烟量与装烟密度的影响 |
| 4.2.4 不同装烟方式对下部烟叶烤后经济性状的影响 |
| 4.2.5 不同装烟方式对中部烟叶烤后经济性状的影响 |
| 4.2.6 不同装烟方式对上部烟叶烤后烟叶经济性状的影响 |
| 4.2.7 不同装烟方式对烤后烟叶化学成份的影响 |
| 第5章 讨论、结论和展望 |
| 5.1 结论 |
| 5.1.1 湘西泸溪点密集烘烤不同装烟方式综合效益对比分析 |
| 5.1.2 湘西永顺点密集烘烤不同装烟方式综合效益对比分析 |
| 5.1.3 湘西花垣点密集烘烤不同装烟方式综合效益对比分析 |
| 5.2 讨论 |
| 5.2.1 湘西泸溪点密集烘烤不同装烟方式综合效益比较分析 |
| 5.2.2 湘西永顺点密集烘烤不同装烟方式综合效益比较分析 |
| 5.2.3 湘西花垣点密集烘烤不同装烟方式综合效益比较分析 |
| 5.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烤烟烘烤设备的发展及现状 |
| 1.2.1 国外烤烟烘烤设备的发展及现状 |
| 1.2.2 我国烤烟烘烤设备的发展及现状 |
| 1.3 我国烘烤能源利用研究现状 |
| 1.4 烘烤工艺的发展与现状 |
| 1.5 我国密集烘烤发展方向探讨 |
| 1.5.1 烘烤设备应向智能化及精准化发展 |
| 1.5.2 烘烤设备应向高能效和可多种能源利用发展 |
| 1.5.3 烘烤设备应向高集约化程度发展 |
| 1.5.4 烘烤设备应向有利于烘烤质量提高发展 |
| 1.6 研究内容 |
| 1.6.1 烤烟切柄初烤技术的研究 |
| 1.6.2 密集烘烤余热共享技术的研究 |
| 1.6.3 箱式密集烘烤技术的研究 |
| 第二章 烤烟切柄初烤技术研究 |
| 2.1 前言 |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2.2.1 供试材料 |
| 2.2.2 试验地点和时间 |
| 2.3 试验设计 |
| 2.4 试验方法 |
| 2.4.1 供试烟叶 |
| 2.4.2 试验要求 |
| 2.4.3 装烟数量 |
| 2.4.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 2.4.5 数据整理与分析 |
| 2.5 结果与分析 |
| 2.5.1 烟叶切柄初烤对切柄比重及鲜干比影响的分析 |
| 2.5.2 烟叶切柄初烤烘烤过程温湿度状况分析 |
| 2.5.3 烟叶切柄初烤对烘烤能耗及成本的影响分析 |
| 2.5.4 烟叶切柄初烤对烤后烟经济性状的分析 |
| 2.5.5 切柄初烤后常规化学成分影响的分析 |
| 2.6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密集烤房余热共享技术研究 |
| 3.1 前言 |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3.2.1 供试材料 |
| 3.2.2 试验时间和地点 |
| 3.2.3 试验设计 |
| 3.2.4 试验方法 |
| 3.2.5 数据整理与分析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密集烤房余热共享的烘烤进程中温湿度状况 |
| 3.3.2 密集烤房余热共享设备的烘烤能耗基本情况分析 |
| 3.3.3 密集烤房余热共享设备的烤后烟叶的经济性状分析 |
| 3.3.4 密集烤房余热共享烤后烟叶的常规化学成分分析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烤烟箱式密集烘烤技术研究 |
| 4.1 前言 |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4.2.1 供试材料 |
| 4.2.2 试验时间与地点 |
| 4.2.3 试验设计 |
| 4.2.4 试验方法 |
| 4.2.5 数据整理与分析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箱式密集烘烤的装烟情况分析 |
| 4.3.2 箱式密集烘烤过程中温湿度状况分析 |
| 4.3.3 箱式密集烘烤能耗情况分析 |
| 4.3.4 箱式密集烘烤烤后烟的经济性状分析 |
| 4.3.5 箱式密集烘烤烤后烟叶的常规化学成分分析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1 文献综述 |
| 1.1 烟叶调制设备 |
| 1.1.1 密集式烤房的发展历程 |
| 1.1.2 密集式烤房的优缺点 |
| 1.1.3 密集式烤房内部温湿分布的研究 |
| 1.2 烘烤条件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
| 1.2.1 烘烤条件对烟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
| 1.2.2 烘烤条件对烟叶外观质量的影响 |
| 1.3 成熟度及部位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
| 1.3.1 成熟度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
| 1.3.2 部位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
| 1.4 优化烤烟调制工艺 |
| 1.4.1 优化烤烟调制工艺的相关研究 |
| 1.4.2 优化调制工艺曲线模型的选择 |
| 1.4.3 多元门限回归模型 |
| 1.5 立题依据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2 烤房类型 |
| 2.3 实验仪器 |
| 2.4 试验设计 |
| 2.4.1 布点 |
| 2.4.2 成熟度分类 |
| 2.4.3 编杆 |
| 2.4.4 上杆、烘烤 |
| 2.4.5 下杆、取样 |
| 2.5 指标评分与测定 |
| 2.5.1 外观品质评分 |
| 2.5.2 化学指标测定 |
| 2.6 数据处理软件 |
| 3 结果分析 |
| 3.1 温湿度基础数据分析 |
| 3.1.1 上部叶温湿度数据分析 |
| 3.1.2 中部叶温湿度数据分析 |
| 3.1.3 下部叶温湿度数据分析 |
| 3.2 不同温湿类型区域烟叶常规化学指标的差异分析 |
| 3.2.1 上部初烤烟叶常规化学指标的多重比较 |
| 3.2.2 中部初烤烟叶常规化学指标的多重比较 |
| 3.2.3 下部初烤烟叶常规化学指标的多重比较 |
| 3.2.4 部位及成熟度对烟叶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
| 3.3 烟叶外观和化学品质评分 |
| 3.3.1 上部初烤烟叶评分 |
| 3.3.2 中部初烤烟叶评分 |
| 3.3.3 下部初烤烟叶评分 |
| 3.4 优化调制工作曲线 |
| 3.4.1 上部欠熟叶 |
| 3.4.2 上部适熟叶 |
| 3.4.3 中部欠熟叶 |
| 3.4.4 中部适熟叶 |
| 3.4.5 下部欠熟叶 |
| 3.4.6 下部适熟叶 |
| 4 结论与讨论 |
| 4.1 调制过程中密集式烤房内部温湿度分布 |
| 4.1.1 烤房内部区域温湿环境总体概况 |
| 4.1.2 烤房内部区域温湿环境分类 |
| 4.1.3 各类型区域温湿特点成因探讨 |
| 4.2 各类型区域的不同温湿环境对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 4.2.1 不同温湿环境对还原糖的影响 |
| 4.2.2 不同温湿环境对总氮的影响 |
| 4.2.3 不同温湿环境对烟碱的影响 |
| 4.3 红大不同部位及成熟度烟叶适宜调制环境的选择 |
| 4.4 优化调制工艺曲线的推广应用 |
| 4.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 研究背景 |
| 1.1 国外烟叶烤房的发展与现状 |
| 1.2 国内烟叶烤房的发展与现状 |
| 2 烟叶烘烤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 2.1 国内烟叶烘烤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 2.2 国外烟叶烘烤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 3 密集烤房推广应用的前景 |
| 4 研究内容 |
| 4.1 烘烤设备的研究 |
| 4.2 装烟方式及装烟设备的研究 |
| 4.3 烘烤工艺的研究 |
| 4.4 烘烤过程生理生化研究 |
| 4.5 散叶堆积式烤房与其它烤房对比试验 |
| 4.6 散叶堆积式烤房示范推广 |
| 5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 5.1 散叶堆积式烘烤是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 5.2 散叶堆积式烘烤是烤烟设备的发展方向 |
| 5.3 散叶堆积式烘烤是新的烤烟生产组织形式发展的需要 |
| 5.4 散叶堆积式烘烤能大量节省人力,降低能耗,减少烘烤成本 |
| 第二章 烤烟散叶堆积式烘烤设备的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1.1 供试品种 |
| 1.1.2 供试设备 |
| 1.1.3 试验地点与时间 |
| 1.2 试验设计 |
| 1.2.1 烤房温、湿度状况及气流规律研究 |
| 1.2.2 不同类型烤房对比试验 |
| 1.3 试验方法 |
| 1.3.1 温湿度测定 |
| 1.3.2 烤房对比试验方法 |
| 1.3.3 风速的测定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烤房温、湿度状况及气流规律 |
| 2.1.1 不同分风坡度下烤房装烟室的气流状况 |
| 2.1.2 烤房空载时风温、风速的分布 |
| 2.1.3 烘烤过程烤房温度及风速状况 |
| 2.2 不同类型烤房对比试验 |
| 2.2.1 烟叶烘烤成本 |
| 2.2.2 烟叶经济性状 |
| 2.2.3 烟叶外观质量评价 |
| 2.2.4 烟叶烘烤过程 |
| 2.2.5 烤后烟叶的化学成分 |
| 3 小结与讨论 |
| 第三章 烟叶烘烤不同装烟方式的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不同装烟方式试验 |
| 1.1.1 试验材料 |
| 1.1.2 试验设计 |
| 1.1.3 试验地点与时间 |
| 1.1.4 试验方法 |
| 1.2 不同装烟方法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变化试验 |
| 1.2.1 试验材料 |
| 1.2.2 试验设计 |
| 1.2.3 试验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装烟方式试验结果与分析 |
| 2.1.1 不同处理烟叶挂置工具成本 |
| 2.1.2 不同处理烘烤成本 |
| 2.1.3 不同处理原烟外观质量 |
| 2.1.4 不同处理烤后烟叶的经济性状 |
| 2.1.5 不同处理烤后烟叶的化学成分 |
| 2.1.6 烟叶水分含量在烘烤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
| 2.2 不同装烟方法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变化试验结果与分析 |
| 2.2.1 烟叶淀粉含量在烘烤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
| 2.2.2 烟叶淀粉酶活性在烘烤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
| 2.2.3 烟叶叶绿素含量在烘烤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
| 2.2.4 烟叶蛋白质含量在烘烤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
| 3 小论与讨论 |
| 第四章 散叶烘烤装烟密度的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设计 |
| 1.3 试验地点与时间 |
| 1.4 试验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各部位烟叶在不同装烟密度下的烘烤成本 |
| 2.2 各部位烟叶在不同装烟密度下烘烤后的外观质量 |
| 2.3 各部位烟叶在不同装烟密度下烘烤后的经济性状 |
| 2.4 各部位烟叶在不同装烟密度下烘烤的烟叶化学成分 |
| 3 小结与讨论 |
| 第五章 烤烟散叶烘烤工艺的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地点 |
| 1.3 试验设计 |
| 1.4 试验方法 |
| 1.4.1 试验烟叶选择 |
| 1.4.2 烘烤方法 |
| 1.4.3 取样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各部位烟叶不同处理烤后烟叶外观质量 |
| 2.2 各部位烟叶不同处理烘烤运行成本 |
| 2.3 各部位烟叶不同处理烤后烟叶的经济性状 |
| 2.4 各部位烟叶不同处理烤后烟叶的化学成分 |
| 3 结论与讨论 |
| 第六章 结论与结语 |
| 1 结论 |
| 2 主要创新点 |
| 2.1 烤房结构设备 |
| 2.2 适宜的烘烤工艺 |
| 2.2.1 适宜的温湿度指标 |
| 2.2.2 适宜的烟叶变化诊断指标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国内外研究动态 |
| 1.1 我国普通烤房及烘烤工艺的演变 |
| 1.2 国内外密集烤房的研究进展 |
| 1.3 密集烘烤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
| 1.4 国内密集烤房风电机配置与操作技术 |
| 1.5 烘烤过程中的烟叶水分变化规律性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地点及供试材料 |
| 2.2 烟叶化学成分测定方法 |
| 2.3 烟叶评吸方法 |
| 2.4 试验设计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变频调速对密集烤房风速的影响 |
| 3.2 变频调速对烘烤过程干球温度的影响 |
| 3.3 变频调速对烘烤过程湿球温度的影响 |
| 3.4 变频调速烟叶外观质量与经济性状的影响 |
| 3.5 变频调速对烟叶化学成分与评吸质量的影响 |
| 3.6 变频调速对烟叶烘烤成本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
| 3.6.1 变频调速对烟叶烘烤耗时的影响 |
| 3.6.2 变频调速对烟叶烘烤成本的影响 |
| 3.6.3 变频调速对烟叶经济效益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变频调速有利于烘烤工艺干、湿球温度设定值的实现 |
| 4.2 变频调速可提高烟叶的外观质量 |
| 4.3 变频调速可提升烟叶的评吸质量 |
| 4.4 变频调速可以减少烘烤成本、增加纯收益 |
| 5 结论与创新点 |
| 5.1 主要研究结果 |
| 5.2 研究的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烘烤过程记载表 |
| 附录2 处理各烤烟设置情况直观图 |
| 附录3 广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单料烟叶评价标准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国内外烤房的研究与进展 |
| 1.1.1 国外密集型烤房的研究与进展 |
| 1.1.2 国内烤房的研究与进展 |
| 1.2 烟叶在烘烤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与进展 |
| 1.2.1 碳水化合物的变化研究与进展 |
| 1.2.2 含氮化合物的变化研究与进展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供试烤烟品种 |
| 2.2 试验田基本情况 |
| 2.3 供试烤房 |
| 2.4 采用烘烤工艺 |
| 2.5 自动控制及配套设备 |
| 2.6 试验设计 |
| 2.6.1 普改密烤房性能测试(空载) |
| 2.6.2 普改密烤房性能及加密度研究 |
| 2.6.3 普改密烤房烘烤对烟叶质量的影响 |
| 2.6.4 普改密烤房烘烤烟叶经济性能及能耗成本效益 |
| 2.7 测定项目及方法 |
| 2.8 数据处理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普改密烤房性能(空载)分析 |
| 3.1.1 温差分析 |
| 3.1.2 风速分析 |
| 3.2 普改密烤房性能及加密度分析 |
| 3.2.1 不同装烟密度对烤房内温湿度分布的影响 |
| 3.2.2 不同装烟密度对烟层气流的影响 |
| 3.2.3 不同装烟密度对烟叶失水速度的影响 |
| 3.2.4 不同装烟密度烤后烟叶外观品质 |
| 3.2.5 不同装烟密度烤后烟叶的经济性状 |
| 3.2.6 不同装烟密度的烘烤能耗成本和经济效益 |
| 3.3 普改密烤房烘烤对烟叶质量的影响 |
| 3.3.1 不同类型烤房烘烤烟叶外观质量 |
| 3.3.2 不同类型烤房烘烤对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 3.3.3 不同类型烤房烤后烟叶评吸结果 |
| 3.4 普改密烤房烘烤烟叶经济性能及能耗成本效益 |
| 3.4.1 不同类型烤房烤后烟叶经济性能比较 |
| 3.4.2 不同类型烤房烘烤烟叶的能耗成本比较 |
| 3.4.3 不同类型烤房劳动工时比较 |
| 3.4.4 不同类型烤房烘烤烟叶的成本效益比较 |
| 3.5 普改密烤房建设成本 |
| 4 结论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国外密集烤房研究进展 |
| 1.2 国内各类型烤房研究进展 |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供试材料与地点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试验设计方法 |
| 2.2.2 试验实施方法 |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 2.3.1 烤房内温湿度及风速 |
| 2.3.2 烤后烟叶等级质量 |
| 2.3.3 烤后烟叶化学成分 |
| 2.3.4 烤后烟叶评吸质量 |
| 2.3.5 各类型烤房烘烤阶段耗时、能耗、烘烤成本以及烘烤收益 |
| 2.3.6 各类型烤房烘烤节本增效效果评价 |
| 2.3.7 数据处理、分析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不同类型烤房烘烤性能测试 |
| 3.1.1 不同类型烤房风速测试 |
| 3.1.2 不同类型烤房烘烤温差测试 |
| 3.2 不同类型烤房烤后烟叶等级质量 |
| 3.3 不同类型烤房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及其协调性 |
| 3.3.1 烤后下部烟叶化学成分及其协调性 |
| 3.3.2 烤后中部烟叶化学成分及其协调性 |
| 3.3.3 烤后上部烟叶化学成分及其协调性 |
| 3.4 不同类型烤房烤后烟叶评吸质量 |
| 3.4.1 下部叶烤后烟叶评吸质量 |
| 3.4.2 中部叶烤后烟叶评吸质量 |
| 3.4.3 上部叶烤后烟叶评吸质量 |
| 3.5 不同类型烤房烘烤阶段耗时、能耗及成本 |
| 3.5.1 下部叶不同类型烤房烘烤阶段耗时、能耗及成本 |
| 3.5.2 中部叶不同类型烤房烘烤阶段耗时、能耗及成本 |
| 3.5.3 上部叶不同类型烤房烘烤阶段耗时、能耗及成本 |
| 3.6 不同类型烤房烘烤节本增效效果 |
| 4 小结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绪论) |
|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 1.2.1 密集烤房的概念及其优势 |
| 1.2.2 国内外烤烟烘烤设备的发展 |
| 1.2.3 密集烤房的推广应用基础和优势 |
| 1.2.4 烤烟烘烤方法和三段式烘烤工艺特点 |
| 1.2.5 密集烤房烘烤工艺研究应用现状 |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地点 |
| 2.3 试验设计 |
| 2.3.1 下部叶烘烤工艺优化试验 |
| 2.3.2 中部位烘烤工艺优化试验 |
| 2.3.3 上部叶烘烤工艺优化试验 |
| 2.4 试验方法 |
| 2.4.1 烘烤工艺条件记载 |
| 2.4.2 取样 |
| 2.4.3 供试烟叶和编装烟标记 |
| 2.4.4 烤房装烟数量 |
| 2.4.5 能耗测定 |
| 2.4.6 烘烤操作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下部叶密集烤房配套烘烤工艺研究 |
| 3.1.1 各处理对下部烟叶烘烤成本的影响 |
| 3.1.2 各处理对下部叶烘烤过程温湿度变化的影响 |
| 3.1.3 各处理对下部叶在烘烤过程中色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
| 3.1.4 各处理对下部叶在烘烤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变化的影响 |
| 3.1.5 各处理对烤后下部烟叶外观质量的影响 |
| 3.1.6 各处理对烤后下部烟叶经济性状的影响 |
| 3.1.7 各处理对烤后下部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 3.2 中部叶密集烤房配套烘烤工艺研究 |
| 3.2.1 各处理对中部烟叶烘烤成本的影响 |
| 3.2.2 各处理对中部叶烘烤过程温湿度变化的影响 |
| 3.2.3 各处理对中部叶在烘烤过程中色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
| 3.2.4 各处理对中部叶在烘烤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变化的影响 |
| 3.2.5 各处理对烤后中部烟叶外观质量的影响 |
| 3.2.6 各处理对烤后中部烟叶经济性状的影响 |
| 3.2.7 各处理对烤后中部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 3.3 上部叶密集烤房配套烘烤工艺研究 |
| 3.3.1 各处理对上部烟叶烘烤成本的影响 |
| 3.3.2 各处理对上部叶烘烤过程温湿度变化的影响 |
| 3.3.3 各处理对上部叶在烘烤过程中色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
| 3.3.4 各处理对上部叶在烘烤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变化的影响 |
| 3.3.5 各处理对烤后上部烟叶外观质量的影响 |
| 3.3.6 各处理对烤后上部烟叶经济性状的影响 |
| 3.3.7 各处理对烤后上部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 4 结论与创新点 |
| 4.1 下部叶密集烤房配套烘烤工艺研究 |
| 4.2 中部叶密集烤房配套烘烤工艺研究 |
| 4.3 上部叶密集烤房配套烘烤工艺研究 |
| 4.4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目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
| 1.1.1 我国烘烤设备的演变过程 |
| 1.1.2 现行烘烤设备的分析及发展动向 |
| 1.2 密集烤房建造结构 |
| 1.2.1 密集烤房的基本形式 |
| 1.2.2 密集式烤房建造的基本要求 |
| 1.2.3 密集式烤房的基本结构及主要参数 |
| 1.3 建阳烟区的基本情况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1.1 试验方法 |
| 2.1.2 烟叶化学成分测定方法 |
| 2.1.3 数据处理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对3种烤房建造成本比较研究 |
| 3.1.1 对3种烤房的占地面积进行对比 |
| 3.1.2 对3种烤房的建造成本进行对比 |
| 3.2 对3种类型烤房的烘烤用工进行对比 |
| 3.3 对3种类型烤房的耗能进行对比 |
| 3.4 对3种类型烤房设备的故障率进行统计分析 |
| 3.5 对3种类型烤房烤后烟的经济性状进行统计 |
| 3.6 对3种类型烤房烤后烟的外观质量进行鉴定 |
| 3.7 对3种类型烤房烤后烟的内在品质进行分析 |
| 4 结论 |
| 4.1 关于密集式烤房建设的一些建议 |
| 4.1.1 加大对密集烤房群的推介,加强建设质量管理 |
| 4.1.2 密集烤房建设原则 |
| 4.1.3 是建立烤房建设扶持长效机制,分类补贴 |
| 4.1.4 是简化操作密集烤房使用流程,加强技术培训 |
| 4.1.5 是整合有效资源,完善密集烤房的配套设备和技术 |
| 4.2 存在问题及建议 |
| 4.2.1 设备维修方面 |
| 4.2.2 烟叶质量方面 |
| 4.2.3 设备改良方面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烤房的研究 |
| 1.1.1 国外密集烤房的研究与进展 |
| 1.1.2 国内烤房的研究与进展 |
| 1.1.2.1 密集烤房的研究与进展 |
| 1.1.2.2 普通烤房改造的研究与进展 |
| 1.1.2.3 连续化烤房的研究与进展 |
| 1.1.2.4 其他类型烤房的研究与进展 |
| 1.1.2.5 智能烟叶烤房的研究与进展 |
| 1.2 烟叶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 |
| 1.2.1 碳水化合物的研究 |
| 1.2.2 主要含氮化合物的研究 |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与地点 |
| 2.2 试验设计 |
| 2.3 烤房改建 |
| 2.3.1 原烤房规格、原供热系统、原排湿系统 |
| 2.3.4 改建方法 |
| 2.3.4.1 改建供热系统 |
| 2.3.4.2 改建排湿系统 |
| 2.3.4.3 增设隔墙 |
| 2.3.4.4 开设回气窗 |
| 2.3.4.5 安装风机 |
| 2.3.4.6 安装挡风板 |
| 2.3.4.7 安装控制系统 |
| 2.4 烘烤工艺 |
| 2.5 测定项目及方法 |
| 2.5.1 烟叶外观质量的测定项目和方法 |
| 2.5.2 烤后烟叶化学成分测定和方法 |
| 2.5.3 测定调制后烟叶内在质量(评吸质量)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烤房性能测试 |
| 3.1.1 风速测试 |
| 3.1.1.1 空载风速测试 |
| 3.1.1.2 烤房装烟后风速测试 |
| 3.1.2 不同烤房垂直温差测试 |
| 3.1.3 温湿度自控效果 |
| 3.2 烤房装烟量比较 |
| 3.3 烟叶烘烤外观质量比较 |
| 3.4 不同烤房烘烤耗能比较 |
| 3.5 不同烤房的节本增效效果比较 |
| 3.6 不同烤房烤后烟叶综合化学品质分析 |
| 3.6.1 中部叶烤后烟叶化学品质分析 |
| 3.6.2 上部叶烤后烟叶化学品质分析 |
| 3.7 不同烤房烤后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比较 |
| 3.7.1 淀粉含量比较 |
| 3.7.2 总糖含量比较 |
| 3.7.3 还原糖含量比较 |
| 3.7.4 蛋白质含量比较 |
| 3.8 烤后烟叶评吸质量 |
| 4 小结与讨论 |
| 5 致谢 |
| 6 参考文献 |
| 附录 |